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5、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6、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8、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9、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0、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1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12、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1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4、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15、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18、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9、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20、天风吹我上层冈,露洒长松六月凉。愿借老僧双白鹤,碧云深处共翱翔。
21、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23、孤舟天际外,去路望中赊。贫病远行客,梦魂多在家。蝉吟秋色树,鸦噪夕阳沙。不拟彻双鬓,他方掷岁华。
2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6、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7、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28、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29、梅子黄时日日睛,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30、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1、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32、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33、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34、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35、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36、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37、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8、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9、昨日青春去,晚峰尚含妍。虽留有馀态,脉脉防忧煎。幽人惜时节,对此感流年。
40、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41、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4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4、山水开精舍,琴歌列梵筵。人疑白楼赏,地似竹林禅。对户池光乱,交轩岩翠连。色空今已寂,乘月弄澄泉。
45、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46、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47、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48、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49、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静拂琴床席,香开酒库门。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50、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5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2、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5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54、侯家大道傍,蝉噪树苍苍。开锁洞门远,卷帘官舍凉。栏围红药盛,架引绿萝长。永日一欹枕,故山云水乡。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象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象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九月十八日。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一课所注为1926年9月18日)
正音正字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葚(shèn) 轻捷(jié)
油蛉(línɡ) 缠络(chán) 攒(cuán)
珊瑚(shān hú) 豁(huō) 敛(liǎn) 脑髓(suǐ)
陌生(mò) 觅食(mì) 竹筛(shāi) 秕谷(bǐ)
人迹罕至(hǎn) 书塾(shú) 蝉蜕(tuì) 渊博(yuān)
人声鼎沸(dǐnɡ) 宿儒(rú) 盔甲(kuī) 倜傥(tì tǎnɡ)
窦(dòu) 倘(tǎng)若 拥(yōng) 儒(rú) 柚(yòu)
长妈妈(cháng) 叵(pǒ) 拗(ǎo)厥(jué)
多音字:拗 攒 宿 折 系 长
Ade 是德语再见的意思,拼音可念做(a dèi)或(啊 德)
(词语解释)
【确凿】 确实。 【轻捷】轻快。
【攒】凑在一块儿。
【敛】收拢。
【鉴赏】鉴别、欣赏。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方正】正派。
【同窗】同在一个学校学习的人。
【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
【倜傥】洒脱;不拘束。
【敬】对尊长或宾客严肃有礼貌。
【缠络】 缠绕在一起。
【觅食】寻找食物。觅,寻找。
【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宿,年老的;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意思。儒,指读书人。
【鼎沸】形容喧闹、混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菜畦】菜地。畦,园地里划分的小区。
【长吟】长声鸣叫。动词,偏正合成词,在课文原句中作谓语。同义词:长啸。
【云霄】极高的天空;天际。霄,云。
【倘若】连词,表示假设,基本上同“如果”,用于书面。
【后窍】肛门。
【拥肿】也写作“臃肿”,过度肥胖,转动不灵。课文中形容何首乌的块根肥大粗壮。
【纳凉】乘凉。纳,享受。
【机关】计谋;心机。这里是秘密的意思。
【道】说。
{言}这里是“字”的意思。
内容讲解
一、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同时对封建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做出了批判。
二、文章思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标题是“从……到……”的格式,表明文章主要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来记叙的,由此把握全文的结构就较为容易了。作者先写百草园:“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再写三味书屋:“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额 “三味书屋”。时间顺序与空间的变换顺序是一致的。在两部分内容之间,作者安排了一个过渡段,即第九自然段。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8)记叙了百草园的生活;过渡段(9)从百草园变成了三味书屋,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10~结尾)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思路非常清晰。在记叙百草园的有趣生活过程中,插叙了美女蛇的故事,这段插叙的作用在于映衬百草园具有神话般的色彩。
三、写作特点
1.本文采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
2.运用对比方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用词准确、鲜明、生动,突出了景物的特点。如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4.课文描写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状物、叙事、写人都真实具体,放得开,收得拢。
5.第2自然段顺序鲜明,视觉==>听觉==>味觉
动物到植物,顺序清晰
四、第二自然段写景的脉络
本文第二自然段写景相当精彩。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词语,引出13种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泥墙根、油蛉、蜈蚣、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4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蟊、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前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概貌, “单是……就有……”则比较详细地写百草园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已趣味无穷,可见园子里佳趣俯拾皆是,渲染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感情色彩。写景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前一个“不必说”写静物由低到高,后一个写动物由高到低。整体部分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部分则由动物写到植物。
五、作者怎样描写百草园
第二自然段除了脉络清晰的特点,作者还抓住景物特点,对百草园作了细致的描写。这段文字着重描绘了百草园在春夏季节的景色,写得精彩生动而富有情趣。在抓景物特点时,作者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官,使百草园的景物有形有色,有声有味。春末的菜花,盛夏的鸣蝉,秋天的蟋蟀,加上捕鸟的冬季——这一切综合在一起,构成了丰富而美丽的四季风采。作者写景用词准确,语言生动形象。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石井栏的“光滑”,黄蜂因为肥胖而“伏”在菜花上,叫天子因为轻捷而能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些描写体现了鲁迅先生用词的准确、生动;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这样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同时让我们听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由衷的喜爱之情。
了解写景的这些方法,不仅对于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有很大帮助,而且对于阅读写景的文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都有好处。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了石井栏的“光滑”,黄蜂的“肥胖”……等诸多景物的特征。要做到这点,必须做到用眼看,细细观察;用心想,慢慢揣摩。还要注意写景的顺序。作者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采用了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写景顺序,这样,就能把百草园给人的总的印象交代得清清楚楚。再其次,还要注意作者如何做到了多角度地观察。例如:从听觉角度写“油蛉在这里低唱”,而从视觉角度写“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等景物。这些描写从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把百草园在一个儿童眼里的感受写得有声有色,加之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见动,静动交错变化运用,叫人读来有滋有味,整个画面才能给人生机勃勃、如临其境的感觉。另外,写景离不开抒情的支撑,在对百草园的描绘中,作者正是将自己童年时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融进对景物的描绘中,让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过渡
本文第9段为全文的过渡段,从内容到结构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段文字在全文中既照应课文前半部分“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又为下文将去三味书屋提前作了交代。本段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自己对百草园的热爱和恋恋不舍之情。至于因为何故而不能常去百草园玩乐,文章并没有明确直接的交代,只是用了“不知道”、“也许”表示自己的推测。这些词语不仅真实得反映了当时的心理,还对百草园的生活巧妙地进行了补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离开百草园时那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当然,百草园毕竟曾经给自己带来无限乐趣,所以,在去三味书屋之前,还不忘用两个“Ade”以表示与给自己带来无穷乐趣的小动物告别,这也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恋恋不舍之情。
七、品味描写捕鸟的一段文字
作者在描写冬天的百草园的乐趣时,有一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这段文字的最大特点就是用词准确精练,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雪地捕鸟的整个过程,读来让人如临其境。其中一连串的动词“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九个动词用得十分准确。在组织学生欣赏这段文字的时候,可先让学生进行圈点批注,钩出这九个动词来,然后试着让学生作动作揣摩这个过程。课堂上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动笔进行仿写。如让学生用一连串不少于5个的动词描写一个游戏或者一个连续的动作,在同学间展开交流,议议谁仿写的最好。这样,读写有机地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欣赏优美文字的时候,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一定要学习抓关键词句。应当注意不要把关键语句误解为华丽的语句,只是相对于其他词语来说,它在描写景物、刻划动作、塑造形象、表达感情、点明中心等方面有着更为深刻准确的表达作用。以“雪后捕鸟”这段为例,那些表示捕鸟动作的九个动词就成为描绘捕鸟过程的关键词。正是这些词语的运用,准确、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捕鸟的整个过程。不仅仅是针对捕鸟这段进行分析,读任何文章,理解关键语句,都绝不能脱离特定的语言环境妄加理解,而是必须结合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揣摩,这样才能准确理解作者所赋予这些词语的特殊含义。
八、如何理解三味书屋的生活
长期以来,人们在分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主流的看法是认为二者形成了对比的关系。认为百草园的清新、亮丽、神奇与三味书屋的昏暗、枯燥、森严、无味之间形成了对比关系,前后分别包含了作者强烈的褒贬之情。
除此“对比说”之外,还有两种认识:
一种意见认为,前后是和谐统一的。贯穿全文的,是中年的鲁迅先生对儿时快乐生活的甜美回忆,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即便是三味书屋的生活,对于同年的鲁迅而言也同样是新鲜而充满快乐的。
第三种意见认为。前后是衬托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衬托三味书屋的生活,从而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损害和束缚。
上述三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比较而言,这里所述的第二种看法更接近鲁迅先生创作本文时的心理背景,更能为读者所接受。实际上,我们从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中,也不难发现自立行间洋溢着快乐的情趣。从“黑油的竹门”、大匾等陈设,从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仪式,从同窗趁先生读书入神时,溜到三味书屋后的小花园“折腊梅”“寻蝉蜕”到人声鼎沸的课堂,自得其乐的老先生,颇有些成绩的绣像,飞速进步的“对课”,处处洋溢着一种成年人回顾往事的乐趣,时时流露出新奇天真和快乐的情趣。
九、如何评价文中的私塾先生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的问题是怎么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是脸上还带着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如何评价这位先生呢?
私塾是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但是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回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则但不用,描写出了先生严格而不厉害的形象,表现先生对他的学生管理中的开明思想,在鲁迅眼里,先生实际上是可亲、可敬的。当然,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私塾教育管理方法的落后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段的学生能够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 字。” 教师要抓住“准确”、“迅速”、“适应”三个基本要求来训练学生默读。默读后,应当让学生先理清各段的主要内容,再把临近的、意思相关的段归并成部分,归纳各部分的大意,然后再把各部分的大意归纳出来,总结文章的中心意思。
十、默读指导教学建议
从“三味书屋”的学习中,同学们应当通过鲁迅先生对私塾先生或直接的评价(“方正、质朴、博学”),或言行的描述,准确把握作者对其先生的态度。至于这部分的一些生僻难解的词语,则不必深究。
十一、第二自然段教学建议
对百草园部分的学习,第二部分是重点。作者用五彩的画笔描绘自然美景、园中乐趣,我们也须细细揣摩其中深意。同时,从鲁迅先生的笔下,我们也可以掌握一些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诸如写景首先要观察,观察则要调动起人的各种感官因素,从而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景还要讲究顺序,使文章层次清晰。写景还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更广阔的天空,使优美的景致中融入更浓厚的感情。
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对这一段落中的好词好句做圈点批注,或者自由发言,举例说明自己对词句意境的揣摩与理解。教师可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一边写,一边帮助学生理清这段的脉络。最后让学生按照黑板上的关键词复述,直至熟读成诵。(书后没有要求背诵这一段,但是对有能力的学生,背诵这样的段落的要求是合理的)
提倡动笔进行仿写练习。模仿“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进行景物描写的练习,并在学生中进行交流,将仿写优秀的段落抄在卡片上,办成语文墙报进行展览……总之,让学生多读多写,学习优美的语言,围绕课堂阅读展开的活动要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基本出发点。
段落大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写百草园的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表明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与留恋。
二层(2段):写热天的时候百草园充满了无限趣味。 (百草园的美景)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以及“我”对这个故事的感慨。 (美女蛇的故事)
四层(7~8段):写冬天时在百草园中的雪地捕鸟时的乐趣。(雪地捕鸟)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城中最严厉的书塾读书,回想自己在百草园所做的事情。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的特点以及先生的为人。
三层(12~16段)写初次见先生,问先生“怪哉”是怎么一回事,没有得到答案。
四层(17、18段):写偷偷到后花园去玩,后花园的乐趣。
五层(19~21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以及“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描画儿。
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并揭露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课后题解
一、按要求阅读课文,讨论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3.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该2.这道练习旨在帮助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由于课文内容复杂,初一学生难以理解得很深刻。只要有所理解,也就达到目的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理由可参见“有关资料”。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本练习旨在引导学生能够根据上下文弄懂语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语意重点。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2.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是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
三、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本题是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练习。要引导学生在体会这段话准确使用动词的基础上,学着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一个游戏。可以用题目中提出的那些游戏,也可以自行选择游戏。
内容分析
1、文章一开头介绍了什么情况?本文采用哪种方法开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文章一开始就扣住题意,介绍了百草园的位置、来历以及现在的归属。
本文采用不同于成人看法的语式,开门见山地点明了中心。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是第一部分的点题之笔,以下七段,便可见到。
2、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
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3、百草园的景物有些是详写的,为什么要详写?
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的详略是与中心意思紧密相关。例如“泥墙根一带”是详写,目的是以“点”映“面”,既然这里都有“无限趣味”,可见百草园里好玩的地方很多,突出“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4、在描写百草园景色时,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作者把百草园写得有声有色、亲切感人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
作者对百草园作过细致的观察,熟悉并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在描写中又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童年的乐园的热爱之情。
5、“长的草里是不去的,……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这两段文字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加红的一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这两段文字是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也给了“我”一些教益,使其如下文所说的“觉得做人之险”,“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即产生了惩恶的念头。
加红的一句话在结构上起了过渡作用,用“长的草”承着百草园,由“是不去的”引出下文有关美女蛇的故事。
6、“一切景语皆情语。”认真研读课文前八自然段,体会作者笔下百草园里有哪些乐趣。
(1)看“乐”,饱人眼福。百草园景色丰富、美丽诱人、“有无限乐趣”。
①色美:“碧绿”耀人眼,“紫红”撩人心。
②音美: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齐奏齐鸣。
③状美:黄蜂肥胖,何首乌与木莲缠络,形状各异。
④味美:覆盆子酸甜,令人垂涎。
(2)听“乐”,饱人耳福。曲折、惊险、离奇的美女蛇故事,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找“乐”,用心体验。雪后捕鸟,乐在其中。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和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
以上三个内容,表明百草园的生活美好、神奇而有趣,印证了开头的最后一句话:“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7、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
“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编入《朝花夕拾》,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鲁迅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
《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中。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x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韦应物的闻雁
《闻雁》译文是:“故乡十分的遥远,已经没有办法看清,根本不知道故乡究竟在何方?而自己对于家乡的思念有涌上心头。一折疯抢,百万礼包尽在风林购,百度搜索风林购,查看更多热门活动。在淮河的南岸正在下着冷冷的秋雨,我听到了由远到近的大雁的啼叫声。”
韦应物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唐德宗建中四年。一折疯抢,百万礼包尽在风林购,百度搜索风林购,查看更多热门活动。当时的韦应物正从尚书毕员外郎这个职位下来,去到滁州当知县。在夏天的时候就已经来开了京城,直到秋天才到达滁州上任。而《闻雁》韦应物这首诗就是韦应物刚刚到达滁州的时候写的,表达了韦应物因为政治路途坎坷,不被皇上重用,最终只能在滁州这一个小地方当一个县官。在加上自己对家乡十分的思念,从而写下了《闻雁》这一首诗。
只要是学习过古文的人,肯定都知道,大雁在古文当中代表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而韦应物写下的这首《闻雁》,也正是利用大雁,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但是,除了大雁,还有就是秋雨。秋雨都是细细绵长的,并且十分的寒冷。一折疯抢,百万礼包尽在风林购,百度搜索风林购,查看更多热门活动。《闻雁》当中所写到的秋雨,就是利用秋雨来渲染一种悲伤,凄凉的气氛,可以更好的表达出韦应物心中的悲凉之情。也可以令读者更好的体会到韦应物所要表达出来的感情,并且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韦应物的名人名言
韦应物是唐朝前期比较著名的田园派诗人,他年轻时是一个纨绔子弟,横行乡里,但安史之乱后,他开始发奋读书,专心仕途,并履任官职。史料中有很多对他的记述,尤其是他的诗文作品,很多都成为了传世之语,那么,韦应物的名人名言有哪些呢?
韦应物画像
韦应物最为著名的名人名言应该是《滁州西涧》中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结合全诗来看,诗的前二句写到诗人非常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叫,一个色彩清丽,声音悦耳的幽雅景象跃然脑中,给人以美的感受,紧接着就是傍晚下雨,潮水涨得很急,渡口没有行人,只有一只无人摆渡的小船横在那里,景色之静美不言而喻,同时又渗透着淡淡的忧伤,引人深思。一折疯抢,百万礼包尽在风林购,百度搜索风林购,查看更多热门活动。隐含了作者韦应物宁为孤默的小草,也不愿身处政治漩涡,高官厚禄的人生追求。这两句诗文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了宁静闲淡的景色,诗中有画,景中寓景,是韦应物最为人称道的诗句。
除此以外,韦应物还有很多的名人名言为人们所喜爱,比如“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
让购物,成为职业
间”“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等等。韦应物的写景诗景致优美,感受细腻,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机。一折疯抢,百万礼包尽在风林购,百度搜索风林购,查看更多热门活动。但韦应物成就最高的是五言诗,古人称赞他的五言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有“五言长城”之称。
滁州西涧 韦应物
韦应物是历史上比较著名的田园派诗人,他一生宦海沉浮,饱尝世间的磨难和疾苦,写下了很多著名的诗句。韦应物的诗恬淡高远,尤其擅长描写景物和隐逸生活,《滁州西涧》就是韦应物写景诗中最为著名的一首。
《滁州西涧》诗书
韦应物的后半生在各地为官,他看尽了百姓的疾苦与当世的离乱,并致力于勤政爱民,但却杯水车薪,只能寄情于诗文,渴望隐逸避世。韦应物的这首写景七绝《滁州西涧》是在滁州剌史任上,出门游览滁州西涧时写下的。
这首诗描写的`是暮春的景色,全诗大意为诗人独独喜爱长在涧边的幽草,而黄莺在树阴的深处啼鸣。傍晚时分,潮水上涨,春雨不停,西涧的水势越发湍急,本就荒凉的郊野的
让购物,成为职业
渡口,此刻完全不见人影,只有一只空舟随波逐流。诗中先是用绿草与鸟鸣勾画美景,彰显幽雅,进而表达诗人的恬适随性和悠然自得。而后写出春雨绵绵,荒津野渡的孤寂寥落,反衬出诗人此刻的心情,整首诗恬淡宁静,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诗中写的虽然是自然景物,但在诗人的点染下,整首诗却如同一幅意境幽深的精美画卷,字里行间透漏着作者的心绪和感情。一折疯抢,百万礼包尽在风林购,百度搜索风林购,查看更多热门活动。关于这首诗隐含的意思,自古就有争议,有人认为表达的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文人高洁,也有人认为,诗中表达的是怀才不遇,不得其用的忧伤何情怀,至今没有定论。
幽居韦应物
相信大家在中学时代都学习过韦应物的诗《滁州西涧》,这首诗是韦应物在滁州担任一个闲官的时候写下的。除了《滁州西涧》这首诗是韦应物闲下来的时候写的,还有一首,那就是《幽居》。
赏析
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译文
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在淮河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赏析 :
古代交通不便,远飞的大雁常常引起游子对故土的怀念。本诗作者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自远而近的雁叫声,其心中的感触较之常人又深一层。
首句直抒胸臆,一个“渺”字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哀、凄凉;第二句借景抒情,其中“秋雨”以绵绵不绝、淅淅沥沥的雨来衬托诗人一言难尽的愁思,渲染了一种萧瑟、凄清的气氛,“高”字更体现出诗人的孤独。全诗语言纯朴,自然含蓄,耐人寻味,主要表达了远宦思念家乡的情感,也蕴含了对动乱时代的苦闷感受,结尾留下广阔的空间,引读者自己去思考,给读者想象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