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斯大林对军费的名言 正文

斯大林对军费的名言

时间:2024-09-22 15:35:32

影片从主角邓世昌童年讲起,基本尊重、还原历史,悲壮地歌颂了海军将领邓世昌,水兵王国成等中国广大爱国官兵在黄海海战中顽强的战斗精神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我国反侵略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同时也揭露了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和清廷的昏庸腐败。

《1894年甲午大海战》

看完影片,我思绪万千。

这部影片描述了在19世纪后期,慈禧太后掌权,中国闭关自守,国家落后,政府腐败的背景下,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带领全体将士,邓世昌、刘步

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泱泱大国,人才济济,却被日本这样一个弹丸小国打的落花流水。与同事交流,我谈到,看这样的影片,太沉重,太压抑。这样的结局,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制度的差异。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不但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且成为世界强国,而中国正处在晚清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科技落后,成为列强瓜分的目标。清朝统治的腐败无疑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慈禧等人寄希望于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增强自身力量上来。慈禧太后为了举办万寿庆典,挪用了1500万两海军军费,北洋水师多年无钱置办装备。而日本为了备战,天皇带头捐款,日本各界竞相倾囊。 制度的差异,领导者的思想,致使国家遭受了巨大的灾难。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正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必将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富强,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落后就要挨打”,当我们看完这部影片,不自然的就会想起这句话。这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总结,它更是告诫我们当代年轻人要发愤图强,振兴中华,使我们昂首立于世界之林。

因为清政府的懦弱无能,签订不平等条约,赔款,割地不计其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的落后局面不断改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中国距离一个发达国家的标准还差得太远太远。作为我们新一代的青年,我们就应该立足于发挥自己的微薄力量,团结奋进,建设祖国,使祖国更加强大。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首次从执政党战略的高度确立“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这一政策看似离我们很遥远,它的实现,需要每一个国人的共同努力。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虽然我们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只要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倾其所有,无私奉献,用我们的全部力量去浇灌祖国的花朵,做好一批批人才的铺路石,用我们的青春建设祖国,祖国一定会强大起来。因此,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

看完电影,我还被一种力量震撼着,那就是一个个英雄人物对祖国的挚爱。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少爱国志士,他们深爱自己的祖国,为了中华民族的每一步前进,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奉献自己的生命。“用血液去警醒国人。”这是影片中邓世昌说的。在致远舰沉没之后,邓世昌完全是有机会活下去的,但他没有,他选择了他所信仰的“与舰同沉”的理念。邓世昌并非是甲午海战中英雄的个例,提督丁汝昌,撕毁日军的劝降书怒道:“目下我师虽难,予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职也。”管带刘步

沧海横流,惊涛拍岸,似乎还在默默地吟唱着一支早已消逝的悲歌。但是,联想现实,在钓鱼岛问题愈演愈烈的今天,当我们看到影片最后,气势恢宏的人民海军舰艇编队在铁甲舰的残骸旁破浪驶过的一幕,一定感染了所有热爱祖国,关心中国海军发展的人们。一百多年前,洋务运动中兴起的北洋水师迅速成军,拥有世界一流的战舰,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而今天,几乎是同一片海域上,一支崭新而强大的海军又将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古老的东方。作为一名华夏儿女,此情此景,如何不令人激动万分!

感谢《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这部能够涤荡我们灵魂的影片,那个叫中国人不愿回首不愿提起的时代的再现,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在思想上重新有了思考。

《1894年甲午大海战》观后感篇二

冯小宁当年的《北洋水师》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视剧,很多镜头记忆深刻,而且就是因为看了这部电视剧,我对军舰和海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首先要表扬本电影,其特效自然比20年前的电视连续剧好得多,虽然比《超级战舰》还差了不少,但很欣慰的看到中国海战特技的进步,这也难怪,中国历史上近现代化海战本来就少,缺素材啊。

这部电影还值得表扬的,就是重现了不少《北洋水师》的经典镜头,比如士兵挂在沉船桅杆上继续向日本军舰开火、头天挨打的士兵冒死下舱开阀门灭火等等。

但是,对这部电影,我总体态度是否定的。我否定的内容不是针对冯小宁导演,就我所找出来电影本身的问题很少,甚至我都不能确认,比如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点名时念到“东乡平八郎”时用的是汉语发音(影片8分32秒),根据我对日本人名字的研究(主要对象是爱情动作片巨星),日本人名字的汉语发音和日语发音是不同的,当然不排除“东乡平八郎”除外。

还有就是几乎贯穿本片的背景音乐。我不懂电影艺术,但觉得这背景音乐用得太滥了,几乎无时不刻在用,音乐是雄壮,但不能老是雄壮啊,这好比一个男人拥有金枪不倒之功,但不能是一天24小时都不倒,那样就不值得羡慕,而是怪胎了。

我否定的,是时代。

当看到本片第21分20秒时我不禁笑了,慈禧老巫婆对光绪皇帝说:“大清祖训有个规矩,各代皇上,凡失寸土者,不得入列祖灵位。”这是不是个大笑话?暂且不论1840年以后割香港、九龙、澳门以及东北和西北那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单说本朝教科书承认是“平等条约”的《尼布楚条约》首开满清“盛世割地”的先河,把额尔古纳河以西、柏帕尔海以东的布里亚特地区割给了老毛子,目测其面积大概为四五十万平方公里,这块土地上有个城市叫赤塔,驻扎着前苏联战略火箭军的.一个单位,在当年中苏交恶时是对中国的严重威胁点之一。要是满清真有老巫婆说的这个“祖训”,别说咸丰、光绪这些了,康熙第一个就入不得列祖灵位。至于末代皇帝

满清在甲午败于日本,并不奇怪。同是衰落时期,大明对日本的平倭援朝之战打得甚是漂亮,而且平倭战在万历三大征中尚不算最难的,以至于中国史书着墨并不隆重;满清怎么就败了呢,还败得那么惨。

要说军事力量差距,当时的日本尚不强大,对满清开战就如同三百年前对朝鲜开战一样是个赌博,打胜了就崛起五十年,打败了就缩回去三百年。日本联合舰队虽然装备了吉野号等新式战舰,但北洋水师的实力与其相差并不大,而且定远号和镇远号一直是日本海军的梦魇。

结果呢?陆军打得一塌糊涂,纵然有左宝贵等将领英勇作战,奈何叶志超贪生怕死,清军在朝鲜境内基本就是败仗;至于日军攻进中国之后就更不提了,除了聂士成率部抵抗,其他均望风而逃,最难以理解的是威海战役,日军从荣城湾登陆后占领威海,北洋水师被包围,山东半岛其它地方还在满清控制下啊,各路救援部队居然就是到不了,等着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再回头看看大明。明军将领里有蠢才,比如杨镐,在进攻位于蔚山的岛山倭城战役中瞎指挥,本来可以惨胜的被他搞成惨败,但明军将领总体是敢战而且善战的,这比例正好和满清军队调了个个儿。就算前期军事上都败了,如果换了明朝那驴脾气,一定会和日本耗下去,实际上日本在甲午战争结束时中只能坚持一个月了,一个月之后,日军就不得不撤兵,明军再蠢的将领都能带兵杀到对马海峡,何来割地、赔款?

要说军队和官场贪污腐败,平倭援朝时的明朝并不比满清差,但明朝军队的后勤和各部配合基本没出问题,天津巡抚万世德战后被加右副都御史,并予世荫,就是因为主持后勤工作出色,从天津运往朝鲜战场的各类物资充足,包括化学武器这些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没见出什么问题,日本武士纵然英勇,而且装备了性能不错的火枪,但被明军火炮打得死伤惨重;驻扎全州的陈愚衷不发兵救援驻扎南原城的杨元,并且在南原失陷后不战而撤,也是因为手下只有几千人,而面对的日军有几万人,实力相差过于悬殊。

事情到了满清就不一样了。电影里拍得很清楚,日军最为忌惮的定远号和镇远号,在大东沟海战时其8门305毫米口径巨炮居然一共才3发炮弹!火炮射击时前几炮是很难打中目标的,需要校正数据,3发炮弹顶个屁用!普通的炮弹也不够,无奈只能用教练弹充数,用打木头船的炮弹去打铁甲舰,效果可想而知。还有许多打了不炸和塞不进炮膛的臭弹,这些都间接的帮助了日本。如果北洋水师能装备保质保量的各类炮弹,海战结果是否逆转不敢保证,但至少不会连日本海军一艘军舰都打不沉呀。

至于慈禧老巫婆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这对满清来说也是正常的事了,既然国家最高统帅都能带头乱来,下面的贪污点炮弹钱也无可厚非。颐和园本是乾隆为了嫖江南小尼姑修的,慈禧为了过六十大寿,挪用几百万两海军经费,直接导致了吉野号被日本买走,成为北洋水师劲敌。

日本天皇又在做什么?电影里说,为了买军舰,天皇带头捐资,甚至为了节省粮食支持战争,一天只吃一顿饭,且不论是否有表演成分,单是这种态度,就能超满清统治阶层十万八千里。

签订《马关条约》,日本本来没想到能得到那么多,奈何慈禧害怕日本打到北京,说实话,以当时日本的能力,能否维持下去就要打个问号,北京毕竟是首都,真要打还是得费点功夫的,而满清连这个胆量都没有。

满清这种态度,和之前的明朝不同,和之后的民国、共和国也不同。民国对外战争也就是抗日战争了,虽然打得很累、很惨,首都被屠,人民死亡几千万,最后在盟国帮助下胜利,但终归还是和日本真刀真枪打了八年,给日本带来了重大损失;共和国对外打美国,打印度,打越南(和苏联只能算小摩擦,但也是有勇气的),尤其是和美国打,在装备差那么多的情况下把联合国军硬生生的从鸭绿江打回三八线,还一度打进汉城。

这是为什么?

其实很简单:满清非中华。作为一个殖民政权控制下的国家,主要矛盾是少数殖民者和大多数被殖民者之间的矛盾。西洋和东洋鬼子来了,是冲着中国的富庶来的,满清为了保护自己在二百多年前抢来的财产,自然是要和鬼子火并,打不过怎么办?不要紧,鬼子没能力抢整个中国,只是想分点东西,好说,分给它们就是了,只要我还是这块土地的主人就行。

“我不管日本人在东北杀多少人,运走多少粮食和煤,只要不让我当大清的皇帝我就不会心甘。”

有人说,末代皇帝不算,活命是人的天性,那好,我们再来看看非末代皇帝时期满清贵族的

满清殖民统治阶层里有“糊涂人”,此人便是光绪了。光绪受珍妃和一群维新派影响,把自己当成了中国皇帝,居然还想国家富强,可惜他的所作所为直接触犯了满清殖民统治阶层的核心利益,就算慈禧不搞他,照样有人会搞他。

电影里有个镜头,写邓世昌在英国被洋人欺负,耍他的辫子,最后洋鬼子被打倒,邓世昌潇洒的抛了抛辫子,告诉英国人要尊重中国人。看到这里我又笑了,你脑袋后的辫子就是你是异族奴隶的证据,你的祖先曾经为了不蓄这根辫子英勇抵抗,“嘉定三屠”就是这么来的,你一个奴隶,有什么资格要求人家主权国家的公民对你尊重?

不过,我不怪邓世昌,他是英雄。1840年之后,很多满清官员和士兵在与洋鬼子作战中牺牲,虽然他们的主要目的是效忠满清殖民政府,但在客观上也保护了人民群众,这个事实要承认,不能把他们和洪承畴、吴三桂这些汉奸混为一谈,所以,我认为他们是人民英雄,但不是民族英雄。他们牺牲十六年后,辛亥革命“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才成功。

我只是为他们感到悲哀,因为他们和那个时代绝大多数患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中国人一样,把满清误认为了中国。这种病,很多人都患过,甚至包括孙中山先生都患过,只不过他的病好了而已。

说到这里,顺便吐槽一下总局。也许这个调是更高层部门定下来的,我发现近来拍满清历史大片时都有个趋势,总是喜欢把满清往好了写,《郑成功》里吹嘘康熙支持郑成功收复台湾,本片里慈禧都还教育光绪要“守寸土”,也对,他们没丢寸土,都是几万、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平方公里的丢,连所谓“龙兴之地”都差点丢光。就连《鉴湖女侠秋瑾》里,对光复会反满都只字不提,只写他们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实际上稍微读读满清末年革命人士的著作,反满思想无处不在。我看再发展下去,辛亥革命的口号前八个字估计都不能提了,只能提“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了什么?为了所谓团结,连历史都能公然阉割,政府还有什么脸去指责日本人篡改教科书?人家日本人篡改教科书是为了给自己遮丑,我们这是给谁遮丑?看来文化部门有满遗一说,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就算你觉得当时革命党人对满清的认识没你这一百年后的部门认识正确,可以正大光明的批判啊,掩耳盗铃算什么?

【篇一:海权论的读后感】

海权是一个濒海国所必须面对的一种权力,但是往往人们只认为海权就是管理领海的权力,但是这就缩小了海权的范围了。所谓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是“国家主权”概念自然延伸。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这周我读了马汉的《海权论》,书中以英国在拿破仑称霸大陆时代因为取得制海权而最终战胜那时的法国来阐明海权的重要性。

海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一国的海岸线是其边界的一部份,凡是一个国家其疆界易于与外界接触者,其人民便较容易向外发展,与外面世界相交往。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可能使人民安土重迁,不愿投身海洋,如法国;反之,则逼使人民不得不讨海维生,如荷兰、葡萄牙。岛国、半岛国家受限于地形上的因素,若欲发愤图强,则必须重视海权的发展。反观我国,沿海一带大都以平原丘陵为主,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闽浙丘陵、珠江三角洲等等土地肥沃地区,人们丰衣足,在土地上辛勤耕耘就能得到很好地收成又何必冒着大风大浪的去开发海洋呢?这就是我国一直以来缺乏海权意识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土的大小必须与人口、资源及其他权力因素相配合。一个国家人口的总数与海岸线总长度的比例,具极大重要性。否则广大的领土可能反而成为弱点。如面积太大,而人口与资源不成比例的国家,防守密度低,国家的危险性增高,假使又被河川或港口所割裂,则更是一大弱点。以美国内战时的南方为例,以人口和资源的比例而言,其面积是太大了,尤其是有了太长的海岸线和太多的内陆水道,兵力易被分割而导致失败。我国又何尝不是呢?在战争期间,英国远征军以区区几万人就打败了在沿海设防的几十万绿营和八旗兵,可谓教训深刻,需要防守的面积太大,而兵力不能集中。但是英军可以用先进的军舰的高机动性对我国沿海进行打击,广东不行就取到北上,反正不管你怎么防守总有不足的地方,因此才有了直叩南京,逼清政府签订城下之盟。

海权不用质疑,是一国极为重要的权限,充分利用这一点才能永葆国泰民安,为建设强国奠定基础。

【篇二:海权论的读后感】

马汉的《海权论》是一本影响深远的书籍,至今仍是海军学院的必修书籍。同时,这本也应该是任何一个频海国家的领导人的必读书目。

马汉的《海权论》的基本观点是,一个频海国家,如果没有面临陆地的根本性威胁,而政府又是一个开明政府的话,那它就有能力也有条件发展海军,争夺海权。而海权是否能够确保,也就一个国家的安全,财富和权力能否确保的先决条件,一句话,想富国强兵,必先优先发展海权。

《海权论》一发表,迅速取得了巨大影响力,从十九世纪后50年开始,德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甚至包括行将覆灭的满清王朝均以《海权论》为指导思想,大力发展海军,以图富国强兵。其中,美国成为《海权论》最好的实践范本,它独霸美洲,陆地疆界不受任何强国威胁,在代议政制的指导下,顺利地发展了海军,并乘两次世界大战之机,成功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不过,失败的例子似乎更多些,德国发展自己的“大洋舰队”,直接挑战英国,一战,二战,两战皆负。导致国土分裂,十数年前才重归统一。日本则是先胜后负,接连打赢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后,一跃成为世界强国,然后在二战中输个精光,海军打成了自卫队。俄罗斯一度威胁美国的霸主地位,但是过大的军事开支却成为导致其帝国瓦解的催命符。结果规模曾经是世界二的庞大海军未经一战就土崩瓦解,至今仍未滑落见底。而满清王朝的北洋舰队的故事,各位更是耳熟能详。甲午海战,一战就使曾经是世界前四,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灰飞烟灭。王朝中兴的希望,洋务运动的硕果消失无踪。

为什么在同一部著作的指导下,会产生如此截然不同的结果呢,这其中一个因素是因为全球老大只有一个。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海战争夺中,既然美国成为最后的王者,那其他的国家的海军必然或先或后,或直接或间接地败倒在美国海军面前。

但我初读一遍《海权论》,我却感受到,这些失败例子的产生与这些强国的决策者没有通读全书,领会海权精神关系甚深。《海权论》集中论述了百年之中,两个起点基本相同的大国:英国和法国为争夺海权所发生的一系列战争。就为什么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而经济基础其实更好,海军建设效率也一度更高的法国则完全丧失全球霸权。成为仅占据零星殖民地,影响力仅限于欧洲大陆的二流殖民国家。

通读全文,我认为马汉的的海权观点其实有三层意思:一,一个开明的民主政府比独裁的专制政府更能够制定完善的海军发展战略,保证海军持续健康的发展。二,海上强国比海陆双强的国家在海战中有更大的优势可言,可以联合更多的盟友,充分保障和利用自己的国际贸易优势并给对方的海上贸易以毁灭性的打击。三,这点也是最重要的,海权的存废不在于海军的强大或者海上贸易的兴旺,而是这两者的结合体,海军的强大保障了海上贸易的兴旺,而海上贸易的兴旺又给耗费巨大的海军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和发展的动力。

这三个结论是相辅相成,环环相扣的`。严格的遵循这三条原则,才有可能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经过不止一代人的努力,发展出一支世界级的海军,并参与全球霸权争夺的游戏。

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乃至一战,二战的胜负,在着几条原则的规范之下,一下就清晰明了。胜者为何能胜,败者因何而败,其实未战之前就已有定数。

满清的失败,沙俄的失败,乃至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的失败,主因是第一条,没有开明的民主体制,海军发展战略忽快忽慢,缺乏方向。以至于仓促应战,未战先败。以满清北洋水师为例,前十年的发展,遥遥领先于日本,北洋水师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排水量7000吨,放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主力战舰。(直到2007年,中国海军才制造出排水量7000吨的驱逐舰。)但在北洋水师成军之后又有长达十年的时间未购买新舰船,甚至没有钱改装当时已经十分流行的新型速射炮。巨额的海军军费被挪用修建颐和园,以讨好慈禧太后。也就在这段时间,日本海军在举国支持下,持续发展,后来居上。不仅海军舰艇吨位接近北洋水师,而且舰艇采用新式锅炉,船速全面高于北洋水师,而且普及速射炮。因此,舰艇吨位上,北洋水师似乎还略有优势,但是在火炮射速,舰艇速度上,日军全面占优。更不用说海军指挥系统,国家决策体制和官兵训练程度的分野。其实未战之前,战争结果早已注定。开战的结果:日军主力战舰一艘不沉,仅沉没几艘鱼雷快艇,而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定远,镇远两舰艇,还被作为战利品俘回日本,加入日本海军。俄罗斯,德国海军的发展历史上也多次面临独裁统治的干扰,比如希特勒就曾命令废除所有水面舰艇,全力发展潜艇。(该命令未被全面执行)甚至在已经造出航母的情况下,因为“天才”的空军元帅戈林不肯让海军拥有作战飞机,而导致德国航母难产,水面舰艇部队和潜艇部队得不到有效空中支援而战力打倒折扣。(戈林此人在一战中,最高职位不过是飞行大队的大队长,而且已经上瘾,意志消沉。仅因为投靠希特勒的原因,一跃成为空军元帅。结果指挥不列颠空战失败,还间接毁掉海军航母。最后醉心于屠杀犹太人。)俄罗斯海军的表现也是相当反复,日俄战争不必说,即使在二战后,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上台就全盘推倒前任海军均衡发展战略,停止了大型战舰和航母的发展,疯狂发展潜艇。此君的的名言是:核战争中航母就是铁棺材。这句话流毒至今,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海军的发展。

第二原则事实上注定了德国两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从地缘上看,德国西面与法国为邻,东面隔波兰与俄罗斯对持(一战前,德俄瓜分波兰,国境直接相接。)而在海上,仅有的出海口在内海波罗的海,要出公海就必须经过挪威峡湾。这种地缘决定,陆地威胁才是德国面临的最大威胁,而地理限制使德国海军很难在公海展开,除非德国海军强大到远远超越对手。

由此出发,德国为了保护好自己的海上贸易,就绝不能得罪当时的海上头号强国:英国,因为一旦开战,德国的海上贸易线必然被切断。在全球经济发展上就没有了发言权。假如英德开战,各国在决定要投靠那位盟友的选择上,英国当然要比德国靠谱。英国人掌握着大洋各大航线,英国人打赢了,日子好过。相反,德国的海外贸易全部崩溃,经济迅速恶化,和德国一起干,就算赢了,日后也要喝西北风,输了更加是一起倒霉。实际上,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坚决站在英国这边,原因就是这个。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要放手大干,第一不能得罪的就是英国。应该放弃海权争夺,争取和英国结盟,强强联手,做掉法国,俄国。这才是上上之选。

而第三个原则正是成为全球霸权国家的关键。单凭强大的海军,是不能持久的,也无法夺得海权。因为军舰是巨大的吞金兽,一战的时候,一艘主力的战列舰,其装备和维持开销就等于一个陆军师。现在,一艘航母的开销,也超过一些小国全部军费开支。粗略的统计,美国一艘航母,全寿命的花费就超过500亿美元。一直具有全球部署能力的海军,必须依靠兴旺的海上进出口贸易来维持。

有海军而无海上贸易的最好例子就是俄罗斯,曾几何时,前苏联海军仅次于美国海军,是世界第二大规模的海军,要论核潜艇的数量和吨位,甚至还超过了美国海军。但是,前苏联的贸易,除了军工产品和能源出口外不值一提,海上贸易在世界贸易的份额不值一提。(这种情况延续至今也没太大的改观。)海军的发展并没有带来额外的财富,带来的只是额外的负担。这样的海军虽强大,却无法持久,更不要说去夺取全球霸权。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海军就步步向下。时至今日,俄罗斯甚至没有能力设计制造一艘符合时代进步的新型驱逐舰。这一点上,中国大有赶超老大哥之势。

而有海上贸易无强大海军的国家,最近的例子,虽然不想提还是要提,那就是的中国。其实自改革开放起,中国的海上贸易就倍速增长,能源大量进口,生活用品则大量出口。中国每年出口到美国的货物数额巨大,而美国却没有同等体积的货物出口中国,以至于一些从中国运往美国的集装箱用一次就废置在美国了。贸易量如此之大,中国却没有一支可以护卫全球中国商船队,可靠的海军。远的来说,银河号事件令所有中国人痛心:美国污蔑中国银河号货船运送化学武器去中东,结果美国海军一出动,说拦截就拦截,说开箱检查就开箱检查。中国方面一点反抗能力都没有。近的大家也知道了,事件,日本人就在我们家门口把我们的渔船给撞,船长被抓,船员,渔船被扣。没有强大海军,一个国家的海上贸易就得不到根本保证,甚至几个索马里海盗就可以直接威胁你的远洋航线,影响你国家进出口贸易。

所以,当权之国,统治者不可不读马汉的《海权论》,而且要认真地读。领会其根本的含义。否则,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决定,足以判别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盛衰存亡。至于,《海权论》对中国海军和中国对外战略的影响,下篇再继续。

以《孙子兵法》的这句话作结吧: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