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纪录片历史那些事儿名言 正文

纪录片历史那些事儿名言

时间:2024-11-17 05:57:34

关于《大明宫》纪实纪录片的观后感一:

随着暑期告一段落及60年大庆的日益临近,我们内牛满面惊喜地发现,影市已几乎是清一色国产红色主旋律大片的天下- -b 联和院线网也马不停蹄地组织了新几轮的影片首映,有幸参加周五晚的《大明宫》首映,不过这次主创人员并未到场,影院为坐落于浦东八佰伴的新世纪影城,院方提供的抽奖很有特色--n桶爆米花- -b 自己除了眼福本该再无口福,不过看片搭子让自己的字典在这一夜添加了两个新词:“全家”和“元气面包”,很好味,鞋带先坏元气呆死阿那大娃元气呆死嘎- -b

自己不太喜欢在观影前了解过多影片的相关信息,正如我写的影评较少涉及剧透一样,有些东西还是自己去

看影片疑似电视电影的画面就感觉是用数字摄像机拍摄的,片子采用旁白加真人表演情景再现的形式再现大明宫内发生的一段段历史大事件,时间跨幅几乎是整个唐朝计200多年。在90多分钟有限时间内自然只能蜻蜓点水把各个事件一笔带过一下。而片中大明宫的建筑差不多全由CG制成,由于多是远景和全景,基本看不出太大破绽,只是稍微感觉有点假,因为P的看上去过分完美了点。

看到20分钟左右时,搭子扭过头来,表情诧异面部扭曲地问到,“这个是纪录片吗?”我一边对其敏锐的洞察力pf的五体投地,一边坚定地点了点头- -b 不过后来无意间看到本片海报赫然标着“历史剧情大片”的字样,实有误导之嫌。搭子闻之,如同心中巨石放下含笑九泉般在之后去了苏州两次合计5分27秒整- -b

导演之前拍过一部《圆明园》,估计也是差不多形式。想来现在的学生上历史等课时借助多媒体可以形象直观地学习相关知识,而本片无疑是一本绝佳的教材。虽然有些观众对于流水账式的事件回放并不感冒,或出于对纪录片本身的不屑,不过自己仿佛又回到青春年少的校园时光- -b在这个特殊的教室上了一节生动的历史课。看到E+ cup的武媚娘时和搭子对视后相互会心一笑,还有那长相颇粽子宝塔糖好时巧克力的围棋棋子。以上一切表明,只要用心,编导一定能拍出感人至深的好电影;同样只要用心,观众也一定可以从一本正经中规中距的表演里找到雷人的笑点- -b 看时也不由思考,对于不爱江山爱美人爱艺术的君主是该怒斥其为只为一己之好不顾民生的昏君还是暗自赞叹他活出真性情真我风采的那份勇气。

总之影片客观扼要详实地介绍了大明宫的全貌及唐朝的兴衰史,可看性尚可。当然我们不能沉浸在曾经的盛世过往的辉煌里,未来的道路是光明而崎岖的,要一步步扎实稳当地走下去,退朝

关于《大明宫》纪实纪录片的观后感二:

大唐,这一个在国人心目中最为神圣的朝代,这一个令世人最为景仰的朝代,这一个造就了无数传奇的朝代,如今或许只能在那泛黄的纸上依稀地探寻出往日的盛世气象。

繁华落尽,一切已烟消云散。那充满着诗人慷慨情怀的唐诗,而今只能在学堂里听着稚童读诵出来,诗中那激扬的气魄已不复寻;那罗衣飘飞的曼妙舞蹈,那盛世丝竹管弦的美妙交响,却早已经湮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或许残留了一丝的吉光片羽;那威严宏伟的皇家建筑,那玲致精巧的宫阙楼阁,都已成断壁残垣,在风吹日晒之中铭刻着世间变迁。

大明宫,那盛世大唐所最雍容大气的皇宫,那象征着大唐气度的'皇宫,如今只是在西安北部残存着过往岁月的一些遗迹。三倍于凡尔赛宫,五倍于故宫,十二倍于克里姆林宫,十三倍于卢浮宫,大明宫这座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砖木结构宫殿群落,我们只能通过这些具体的数字和抽象的比较在脑海中想象那恢宏的气势,那庄严的气魄。

不过由著名导演金铁木执导的大型纪录片《大明宫》通过声色影像把我们带回了那一个美丽而奢华的朝代,那一个一去不复返的盛世帝国。

历史总是记录在那泛黄的书画之中,画纸上那滚滚烟尘的金戈铁马,那罗衣飞扬的美丽仕女,那身着奇装异服的众多使节,那轻歌曼舞、丝竹管弦齐响的热闹筵席,那满布着皎皎梨花的瑰丽春景,使世人一下子就置身于那神奇的大唐气象中。纪录片《大明宫》就在那一幅幅充满着沧桑历史气息的泛黄古画的交错展现中开始讲述了那一段盛世繁华梦。

影片精要浓缩了大唐自太宗玄武门之变到黄巢之乱近三百年的历史,也清晰地交代了大明宫从设计、建造,完工到被毁的整个过程。大明宫这座充满着大唐记忆的宫殿,这座与大唐命运细细相关的宫殿,在现实中已难觅其往昔的惊艳景象。但影片通过精良的特效技术,用一种近乎还原真实的方法,向我们展现了那一场史诗般的盛宴。《夜宴》的美术班底,《赤壁》的特技团队,来自美国好莱坞的特技专家,我国最负盛名的古建专家,把大明宫的恢弘气象展现地淋漓尽致。仿航拍做出来的特效镜头,全方位清晰地展示了大明宫的各个布景和位置,让观众从画面中形象地感受到大明宫的磅礴气势和盛世大唐的雍容气度。

大明宫以及其内的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莱殿、含凉殿、玄武殿、麟德殿、三清殿、太液池等亭台楼阁和殿宇厅堂都有各自的特色,但建筑已消失,单纯地通过文字和语言描述又不直观,影片运用特效真实还原了各个宫殿的具体形象。朝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官员们进入那大明宫的正门--丹凤门,庞大的宫门与渺小的官员形成鲜明的对比,那带着一点金色的阳光投射在丹凤门上更添一种神圣与威严。在介绍含元殿这个大明宫的主殿时,特效镜头运用地更是令人赞叹。虽然不是真实拍摄,但真的让人有种置身于盛世大唐的幻境之中。含元殿全景的展现,仰拍视角的特效的运用,更加烘托了含元殿的庞大和雄伟。含元殿栖凤阁画面上的移镜头、推镜头与特写镜头的交替使用,把栖凤阁的高大和造型的独特都完美地呈现了出来。

画面上的精彩展现是影片的一大亮点,但是演员与剧情上巧妙地融合,也使影片增色不少。不同于金铁木曾执导的《圆明园》中的演员设置,只是作为影片的陪衬,而《大明宫》里的演员角色的安排更是有血有肉。影片没有从明星中选角,但正是这样,反而保证了盛唐人物的精神风范。霸气而妩媚的武则天,睿智开明的唐太宗,精通音律乐舞的杨玉环,文采横溢的李白,片中大多数人物,大至帝王皇后,小到宫娥士兵,都能反映出盛唐的风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杨贵妃这个形象的塑造,非常有突破性。导演打破了人们一贯认为的"环肥燕瘦",找了苗条的白雨饰演杨玉环。她那浓郁的古典美的外表与清秀娟慧的气质让人耳目一新,美妙的舞蹈更是让人赞叹不已。导演突出了杨贵妃的能诗善舞的诸多方面的才艺以及聪慧伶俐、善解人意的性格。玄宗与臣子下棋时陷入困境,贵妃以猫和局,挽救了玄宗的败局。这个细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真让人拍案叫绝。演员扎实的表演功底,编剧对历史严谨的考证和还原,导演对真实历史的注重,使得影片讲述的内容既有了历史的依据,避开了瞎编乱诌之嫌,同时又有了鲜活生命力,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斗转星移,辉煌与荣耀总是像那一江春水般渐渐消失与远去。大明宫像一个人,从婴孩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寿终正寝,它见证了大唐最辉煌也最落魄的时候。当那影片中响起那沉闷,忧伤,哀婉的音乐声,当长安的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乱四处逃窜,当大明宫被残暴的农民军洗劫的时候,当看到贪婪的官军争货相攻,纵火焚烧,宫室里坊,十焚六七的时候,一种无缘由的苦涩不由地涌上心头。在昏黄的夕阳下,残破的宫殿附近杂草丛生,日落大明宫,或许也意味着大唐的国运将近。

金碧辉煌的宫殿,万国归附的气势,海纳百川的气度,百花齐放的文明......随着大明宫的消失,大唐帝国的覆灭,这一切也俨然成了历史中那虚无缥缈的尘烟。

盛世大唐梦,梦落大明宫,回望大唐,回望大明宫,其实这份泱泱大国的情节一直萦绕着我们,这是我们历史记忆深处最绚丽的一笔。大唐,留给我们的实在是太多太多......。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何不写一篇

《苏东坡》观后感1

自从上周看了那篇关于苏轼的文章,对苏轼很感兴趣,希望哪天国内拍一部连续剧,让大家更了解这个奇才古人。一位朋友说,三年前早已有电视剧《苏东坡》。

看这种剧,就像看书,看历史,没有惊心动魄,只有愤慨遗憾。关于苏轼,我不想说太多,自古以来多少文人著书立说,熟背吟诵他的诗。我对诗词一窍不通,根本没有资格对伟人加以评说。我只想说的是,如果苏轼活在九百年后的今天,他的命运也不可能比他所经受的好多少。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起路遥和刘震云。路遥只是写人生,生活,而刘震云写社会,抨击当政,所以他俩的命运不同,真是性格决定命运!

我开玩笑说,路遥是“好人”,而刘震云是“坏人”,注意这两个词都带有引号。文人实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只写自己的生活,写文字,赞美大好河山;另一种也写字,但他们抒发感情,谈论当前时事,讨论国家大事,抨击不正之风。前者只是文人,后者才是伟人。

当文人容易,他们会成为大文豪。伟人就难了,他们的命运坎坷,时刻可能遭遇不测。所以我认为,可以先当文人,待名气远扬,有了一定知名度,再改变文风,写点“大文章”,讨论国家大事。这样即使他们自己惹来杀身之祸,起码他们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死得其所!中国上千年就出了一个苏轼,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当今社会哪里还可以出现这样的伟人!我们有时会听到这样的问题,要是有机会,你想跟哪个古人聊天?我不敢冒然奢望与苏轼聊天,但若有机会,我想问问他,你直言不讳朝政,一辈子不受重用,一贬再贬,是否后悔过?

这部连续剧拍的很好,尽管对苏轼的处境打抱不平,但很多地方让我大笑,感慨苏轼的德才。他在黄州,因为干旱,老百姓缺粮缺水,希望他祈雨。当地官僚也刁难他,想让他出丑。他不得已只有向老天爷祈雨。他恐吓“雨神”,如果你再不下雨,我就告状到玉帝那里,说你是懒龙!这是何等的幽默!

不管被贬到哪里,他都是豁达,乐观,帮助当地老百姓。人活成苏轼,已经成仙。当时海南岛土著居民说他是文曲星下凡,他是当之无愧。

人有才有德,还必须有本事。我们是不是可以向上帝祈祷,希望中国再来一个苏东坡。但话又说回来,也许已经早就有了像苏轼一样的人,可能还有不少,只是不为我们所知。他们没有被贬,而是被“封口”,可惜可叹。就是神仙,连最基本的言论自由都没有,我还能指望他所什么呢?

《苏东坡》观后感2

午后,儿酣睡。先醒来的我在床边书桌旁静看纪录片《苏东坡》,不时还跟读其中几句诗词,身心皆放松。舒坦。

此片甚好,不辜负诗经群里各位老师的推荐,尽管我一开始是冲着李山老师去的,但到后来确实被片中各种有趣的讲解吸引住了。此片详述了苏东坡的传奇一生,更重要的是详细的描绘了苏东坡的内心世界的变化,从年少轻狂少不更事,到放飞自我自在洒脱,豁达快乐。很不错。我喜欢这部片子的原因如下:

尽管是纪录片,但是这部片子不止是知识类讲解,还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看完并且不费力的铭记在心。比如流传至今的美食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烤羊骨的由来;比如西湖为什么又叫西子湖;比如著名景致苏堤春晓,三潭映月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等等。

第二,在第五集有一处细节,写到苏东坡写诗称自己八方来风吹不动,内心稳定安静。一位挚友看出他只是强说辞,便戏称屁话。苏东坡气急败坏找上门去,挚友说“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苏东坡闻言哈哈大笑,遂不再矫情,说到“我还是过我的日子去吧”。这处细节让人看到了大文豪的烟火气,诗人也是人,作品虽高于生活但终究来源于生活,只是一味的清高不是真实的人生,不足以称之为大文豪。苏东坡就是一位有烟火气的大文豪,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接地气的美食出自他手了。另外,苏被贬至黄州,慢慢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喝酒犯戒,午夜十二点城门关闭后回家。自己还戏称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与寻常百姓谈笑风生。真文人也。

其次,我所感动的还有苏东坡与王安石的那次会面。两大文豪曾经的政论分歧之大竟然并不影响他们的互相欣赏,对于他们来说,政论是政论,是君子之争。精神层面的惺惺相惜足矣感动千年。

还有,无知的我以前只知道苏东坡是一位诗词达人,并不了解他还是那么出色的一位地方官!虽然在朝堂之上苏轼郁郁不得志,但一到地方为官便如鱼得水,抗洪,灭蝗,献出秘方帮老百姓治疟疾,治理的井井有条。这大概就是源于大文豪苏东坡单纯可爱的人间大爱吧。

看完这部片子后感觉很多地方都很棒,让我这样一个只知道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的人,了解了他的一生并渐渐喜欢他,有想要把苏轼诗词找出来朗读一遍的冲动。但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最最感动的.还是苏东坡在黄州那段日子,他由一位郁郁不得志的官员演变成善于发现生活中快乐的人的心路历程。这是诗人的成长,是诗人的豁达,更是我等世俗之人应该汲取到的营养。

《苏东坡》观后感3

追了半个月的《苏东坡》,昨晚看完了。这无疑是部成功的历史剧。以苏轼为线索,使观众明白宋朝的兴盛衰亡原因。君主远小人而近贤臣,则国盛,反之,则国衰。

虽然本剧为了体现苏轼的文学才能和政治之道,把其他同期的政治文人反面性格描述得比较过头,可是我还是喜欢上了这部剧,并且一看就断不了。当苏轼闭眼老去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如同当时的百姓一样沉重。苏轼离世了,去天上继续做他的文曲星了;大宋少了一位忧国忧民的好官,世界少了一位诗文书画皆精的大才子。悲伤的同时,我又为他终于摆脱人世间的疾苦开心,他终于不用受制于人,劳苦奔波于世。

原本对苏轼也就《水调歌头》,《赤壁赋》的印象,现在真的从心底里喜欢这个爱国爱民,为人正直的东坡先生。他不畏强权,敢于直面圣上,击鼓为民请命;他不怕降罪,开粮仓,解民缺粮之困;他勘察地情,挖井引水,解人民饮咸水之苦……这样的事太多了,我腹中墨水毕竟远远比不上这位东坡先生,不知该如何去表述了。

通常观后感,应该有对自己生活的思考,我这里也来说下。像我这样的弱小女子,在平凡的岗位做着平凡的小事,关于天下,我既没有什么发言权,也不甚关注;说到自己,与苏轼一比,简直无地自容。遇到客户催单就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心里团团转,若更悲剧者,发货方无法准时发货,我便恨不得能到工厂,逼他给我变出货来。如果像我这样,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郁郁寡欢,那苏轼这一生可就有得罪受。但他没有,并且,每贬至新处,总能做些政绩来,他做事从不为取悦领导阶级,只一心为着百姓,我想这就是他总是“贬不败”的原因吧。

人生不如意事太多,如何能够做到处变不惊,这是值得我一生探索的事。我要好好向东坡先生学习!

《苏东坡》观后感4

应该说,这种类型的纪录片是很难拍摄出新意的。故事就是这么些个故事,历史早已经是既定事实,尤其是苏轼,声名远扬,要把他的事迹拍的好,让大家即使知道也依然想看是比较难的,所以我认为,这种记录片的重点不是内容上,而是如何通过拍摄呈现出苏轼的精神以及风骨,所谓画猫画虎难画骨,风韵神情,才是真正难拍摄的的地方。

本篇用了故事的形式将苏轼的一生讲述出来,在拍摄手法上也是浓浓的中国风。苏轼被捕入狱前景悲凉,一排房檐下雨水拍打着地面,后来一直到冬天,皑皑白雪已经深深的覆盖那肃穆红墙青砖黛瓦,远处唯有一株寒梅迎风绽放,这种感觉怕是让人夏天也觉得冷吧。苏轼游赤壁,清风朗月,水光粼粼,一行人与竹筏中静坐,面前有美酒,身旁有知音,耳畔有萧声,还有一船夫默默划舟于水上,这场景,任谁看了恐怕也想加入其中吧。

宋词本就不同于唐诗给人的感觉,且宋朝也不同与唐朝的开放,宋朝儒雅,宋词更是让人品评时美到骨子里,所以这类型纪录片非得用无数场景做形容词来描述这一场精彩的故事,这部纪录片在美术设计上完全达到了此种境界,而且展现出了苏轼的旷达之情,让人在了解苏轼之时也有一场美的享受。

《苏东坡》观后感5

应该说,这种类型的纪录片是很难拍摄出新意的。故事就是这么些个故事,历史早已经是既定事实,尤其是苏轼,声名远扬,要把他的事迹拍的好,让大家即使知道也依然想看是比较难的,所以我认为,这种记录片的重点不是内容上,而是如何通过拍摄呈现出苏轼的精神以及风骨,所谓画猫画虎难画骨,风韵神情,才是真正难拍摄的的地方。

本篇用了故事的形式将苏轼的一生讲述出来,在拍摄手法上也是浓浓的中国风。苏轼被捕入狱前景悲凉,一排房檐下雨水拍打着地面,后来一直到冬天,皑皑白雪已经深深的覆盖那肃穆红墙青砖黛瓦,远处唯有一株寒梅迎风绽放,这种感觉怕是让人夏天也觉得冷吧。苏轼游赤壁,清风朗月,水光粼粼,一行人与竹筏中静坐,面前有美酒,身旁有知音,耳畔有萧声,还有一船夫默默划舟于水上,这场景,任谁看了恐怕也想加入其中吧。

宋词本就不同于唐诗给人的感觉,且宋朝也不同与唐朝的开放,宋朝儒雅,宋词更是让人品评时美到骨子里,所以这类型纪录片非得用无数场景做形容词来描述这一场精彩的故事,这部纪录片在美术设计上完全达到了此种境界,而且展现出了苏轼的旷达之情,让人在了解苏轼之时也有一场美的享受。

《苏东坡》观后感6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该片以苏轼贬谪黄州四年的生活为线,观照其一生的心路历程,从文学、艺术、美食、情感等多维度,解读苏东坡生命感悟、精神嬗变和艺术升华的过程。同时,辅之以当今最新的苏东坡研究成果,再现一个最丰富、最接近本真的苏东坡形象。全片共分为:《雪泥鸿爪》、《一蓑烟雨》、《大江东去》、《成竹在胸》、《千古遗爱》、《南渡北归》等六集。

该片由湖北省黄冈市委市政府、湖北广播电视台、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自2015年12月启动拍摄以来,摄制组行程10余万公里,除在黄州、罗田、麻城、眉山等地取景外,并远赴日本、韩国、法国、英国、美国,拍摄大量珍贵素材,对余光中、叶嘉莹等数十位国内外著名学者进行了访谈,还采访了哈佛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全球知名学府的教授,以国际化、多元化的视野探讨苏东坡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

《苏东坡》观后感7

今天,我趁着吃饭的空隙看了纪录片《苏东坡》——大江东去。本篇主要讲了苏东坡被贬官黄州,写下了著名的两篇词作分别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两首《赤壁赋》。在此之前,人们对词曲的评价很低,因为它们基本上都是被商女唱的。当年初入汴京,苏东坡无异于词的创作,因为他认为词只是劝诫君王或辅佐君王的。

当苏东坡外放杭州后,他才开始词的创作。这时他才明白,词并不是为朝廷,为君王写的。而是为心,为一个人真实的存在所写的。当时闻名天下的词是柳永词。不过,苏东坡把词像诗一样写,融入了自身的情感,比起来更胜柳永词一筹。现在,日本的庙里还专门开设了东坡班,供日本学者一起研究苏东坡。苏东坡有一次与朋友泛舟河上,看着湖面的清风,山间的明月,顿时黯然伤神。他的好友拿起竹萧,幽幽的吹着。苏轼问他为何吹的如此伤感?朋友说,这么美好的景象,我们的生命却如此的短暂。苏轼笑了笑说,如此的美景,只要我们用心

苏东坡在黄州不仅留下了文坛巨匠,还留下来了著名的菜式——东坡肉。相传,黄州那个地方盛产肥猪肉。富人们不吃,穷人们不会做。苏东坡因为家境贫寒,便拿了便宜的猪肉,按自己的口味煮。这便是令后人大为称赞的东坡肉的来历。

读了这则影片,我为苏轼《赤壁怀古》的雄壮诗词所打动。同时也为他那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所崇拜。

《苏东坡》观后感8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作了上面所引的最后那首小词后,“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石林避暑录话》),正睡大觉哩,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这个人世大罗网。也许,只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里没有屈原、阮籍的忧愤,没有李白、杜甫的豪诚,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当然更不像韩愈那样盛气凌人不可一世。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了。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苏轼有一篇散文《方山子传》,其中说:

方山子……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徉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这也许就是苏轼的理想化了的人格标本吧。总之,不要富贵,不合流俗,在当时“太平盛世”,苏轼却憧憬这种任侠居山,弃冠服仕进的“异人”,不也如同他的诗词一样,表达着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么?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付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苏东坡》观后感9

自从上周看了那篇关于苏轼的文章,对苏轼很感兴趣,希望哪天国内拍一部连续剧,让大家更了解这个奇才古人。一位朋友说,三年前早已有电视剧《苏东坡》。

看这种剧,就像看书,看历史,没有惊心动魄,只有愤慨遗憾。关于苏轼,我不想说太多,自古以来多少文人著书立说,熟背吟诵他的诗。我对诗词一窍不通,根本没有资格对伟人加以评说。我只想说的是,如果苏轼活在九百年后的今天,他的命运也不可能比他所经受的好多少。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起路遥和刘震云。路遥只是写人生,生活,而刘震云写社会,抨击当政,所以他俩的命运不同,真是性格决定命运!

我开玩笑说,路遥是“好人”,而刘震云是“坏人”,注意这两个词都带有引号。文人实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只写自己的生活,写文字,赞美大好河山;另一种也写字,但他们抒发感情,谈论当前时事,讨论国家大事,抨击不正之风。前者只是文人,后者才是伟人。

当文人容易,他们会成为大文豪。伟人就难了,他们的命运坎坷,时刻可能遭遇不测。所以我认为,可以先当文人,待名气远扬,有了一定知名度,再改变文风,写点“大文章”,讨论国家大事。这样即使他们自己惹来杀身之祸,起码他们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死得其所!中国上千年就出了一个苏轼,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当今社会哪里还可以出现这样的伟人!我们有时会听到这样的问题,要是有机会,你想跟哪个古人聊天?我不敢冒然奢望与苏轼聊天,但若有机会,我想问问他,你直言不讳朝政,一辈子不受重用,一贬再贬,是否后悔过?

这部连续剧拍的很好,尽管对苏轼的处境打抱不平,但很多地方让我大笑,感慨苏轼的德才。他在黄州,因为干旱,老百姓缺粮缺水,希望他祈雨。当地官僚也刁难他,想让他出丑。他不得已只有向老天爷祈雨。他恐吓“雨神”,如果你再不下雨,我就告状到玉帝那里,说你是懒龙!这是何等的幽默!

不管被贬到哪里,他都是豁达,乐观,帮助当地老百姓。人活成苏轼,已经成仙。当时海南岛土著居民说他是文曲星下凡,他是当之无愧。

人有才有德,还必须有本事。我们是不是可以向上帝祈祷,希望中国再来一个苏东坡。但话又说回来,也许已经早就有了像苏轼一样的人,可能还有不少,只是不为我们所知。他们没有被贬,而是被“封口”,可惜可叹。就是神仙,连最基本的言论自由都没有,我还能指望他所什么呢?

《苏东坡》观后感10

由于出品方是湖北黄冈,所以整个片子有点像“苏东坡在黄州”,这点可以理解,更何况黄州对于苏东坡来说是生命中的一个重要地理坐标;整个成片共为六集,其实加在一起也只有120分钟来讲述千年苏东坡,从成本的控制上来说也可以理解;但就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影片为我们展现了过量的“洋人看苏东坡”:东坡肉,要洋人告诉我们好吃;《水调歌头·中秋》,要洋腔洋调来唱给我们听;东坡书画,要洋人来给我们点评好在哪里;东坡的文学地位,要洋人来下结论,弄得在下还以为是什么汉学海外传播的节目呢,有美国人、法国人、日本人、新加坡人……当韩国学者出镜时,老夫不禁虎躯一震:难道苏东坡也要被“认祖归宗”了?

玩笑归玩笑,但问题来了:如果目的真是搞搞海外传播,当然无可厚非;如果主题是关于一个大文艺家的“世界旅行”,虽然很可能并没有那么多的学术支撑,逻辑上倒也还说得过去;然而问题是,这个片子是拍给国内观众看的。哈佛大学或早稻田大学的研究者,在苏东坡这个问题上就能比国内众多的苏学学者提供给观众更准确、更有用的信息?当然未必。这样做,无非要追求所谓的“国际化”,给人一种“好洋气”的观感,以此来增加权威性,就像时下常见的很多大而不当、只是为了追求高大上的“国际学术会议”那样。这里面有没有一股“崇洋”的心理在起作用?当然您可以质疑在下玻璃心,但我们可以用学术水准来衡量,或者东坡在海外真实的大众认知度来判断;如果和事实比较起来刚好相反,难道这不是“文化自信”的问题?

其中又有多少素材是不必要的呢?举个例子吧。推崇中国文化的日本人有很多,出镜的日本书法家杭迫柏树就是其中之一。此君编过一本质量很高的《王羲之书法字典》;但导演偏偏要他讲一段“明知是赝品还要买”的经历。其实对于书画收藏者来说,“伪好物”同样是好物,米元章、张大千都造了很多“伪好物”,这一点都不稀奇,收藏家收藏“伪好物”是个再普通不过的行为。不解导演此处的用意,大概是想说,日本人比我们更珍视我们的文化遗产?这么想从某些个例来看也未必十分错,例如日本隋、唐、宋的“遣唐使”从中国带回日本的大量宝贝,例如王羲之《丧乱帖》、《得示帖》摹本等,至今都完好保存在“宫内厅”。而这几样精品我们已经没有了,现存天津博物馆的王羲之《寒切帖》是在废品收购站偶然发现的。尽管如此,但我们是中国人呀,难道不应该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看这些问题吗?特别是面对我们近代史的时候,国宝流失背后的故事都一言难尽。

所以接下来这个例子就有点令人不解了:片子用了长达三分多钟的篇幅,讲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在东京大地震中如何不顾个人安危,抢救出苏东坡《寒食帖》真迹的故事。然而我们回到菊池惺堂购买《寒食帖》的那个时代,我们能看到的除了耻辱还是耻辱。《寒食帖》当然是一等一的国宝,为了钱能把这样的国宝卖给外国人本身就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关于《寒食帖》的递藏,《旧日风云二集》(香港牛津,2014年版)中的“近世圆明园与《寒食帖》的人和事”一文已经说得非常清楚:自咸丰十年圆明园遭劫火而从宫中流落民间,先后经过冯展云、盛伯羲、完颜景贤、颜韵伯、菊池惺堂、王世杰之手,最后由台北故宫收藏。当时日本“支那学”第一人内藤虎次郎和中国文人圈混得很熟,完颜景贤、颜韵伯都和他交往密切,大量中国的宝贝都是经他之手去了日本,菊池惺堂将《寒食帖》抢救出后(其实他收藏的还有巨然的《溪山兰若图卷》与北宋李氏《潇湘卧游图》,都是不下于范宽《溪山行旅图》的稀世珍宝),就寄放他家。

《苏东坡》观后感1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苏东坡学养贯穿儒、释、道,造诣纵横文、书、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也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苏东坡因其非凡的才华和潇洒飘逸的人格魅力名满天下,是唯一入选法国《世界报》“千年人物”的中国人。

纪录片《苏东坡》从文学、艺术、美食、情感等多个维度出发,多层面、多角度地解读苏轼生命感悟、精神嬗变和艺术升华的过程,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辅以当今最新的苏轼研究成果,汇集中外专家学者的目光,再现出一个最丰富、最接近本真的苏东坡形象。

《海豚湾》

捕鲸业是日本太地町的经济支柱产业,正因为这样,每年有大量的海豚被杀死。在那个秘密的屠宰海湾,海水都已被血染成了恐怖的红色。

是什么让海豚惨死于这港湾之中?是钱,是利益!当人们被利益蛊惑时,人便变得邪恶了,而他所做的事也是邪恶的。

其实历史上不只他们是这样的,想当年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大夫伯

《明朝那些事儿》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从元顺帝那拨下的三十万斤米,经过宦官、地方官的层层‘把关’,剥削,最后到了修筑黄河大堤的民工手上,就只剩下谷壳儿了。”官员的贪念最后导致了元朝的灭亡。

人想获利是肯定的,但如果用不正当方式就不对了。太地町的人们也是被利益蒙蔽了眼睛,才会对在血红海水中挣扎的海豚视若无睹。

当人性复苏时,邪恶才能慢慢消失,如果日本太地町政府停止猎杀海豚,还海豚一个公道,这也许可以作为《海豚湾》的结局了。

纪录片《海豚湾》观后感

从小我就喜欢海豚,喜欢海豚嘴角轻轻的微笑,喜欢它们乖巧的样子,喜欢它们优美的跳跃,我以为这部纪录片是为我们展现可爱的海豚,可是却残忍地为我们展现了在日本一个名叫太地的美丽的港湾里,一群无知贪婪的人们在这里围禁海豚,进行触目惊心的海豚大屠杀,看到那一片被血染红的海域,灵动的生命不再跳动,人类一次又一次的刺杀仿佛刺在我心里,真的很痛。

一个风光秀丽的美丽海湾,却成了幽深不可测的屠宰场,它太可怕了,可怕到没有七情六欲,没有温情而只有机械。在临近片末的直面屠杀,那些血色成片的漫溢,每年两万三千条生命的丧失,一个明晃晃的噩梦,混着血色,真的不敢相信,在这个宣称文明的时代里,依旧存在这种原始暴力无限屠杀的事情。它们尸骨未寒已被打上各种鲸类肉的标签,超市、餐桌乃至中小学的饭堂,天哪,会有报应的,海豚体内贮存的大量汞元素会被带进人类体内,最终人类会出现许多汞中毒的病状,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希望人类可以清醒认识到,还动物自由,还自己一个健康未来。我或许这辈子都不会再去看海洋馆里海豚的表演了,虽然我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但是真的不忍心看到可爱的海豚被圈禁,被负荷训练,虽然它们在跳跃在微笑,可是它们一点也不快乐,它们需要的,是那无边无际的海洋,是那自由自在的世界。

其实我不懂得怎么欣赏纪录片,不懂得判断怎样的拍摄和电脑技术是出色的,不会区分它们拍摄的故事真实与否,也不是因为他拿奖了而赞许,只是我真实地感触到这件事是存在的,有许多动物都像海豚湾里的海豚一样被残忍的杀害,有许多人们仍然无知地利益之上,为什么懂得保护鲸鱼了,却不能去保护更可爱经常救护人类的海豚呢,为什么太地村到处都挂着可爱的海豚公仔却没有爱呢,为什么屠杀者可以听不见海豚们惨烈的尖叫声只会一下又一下地刺杀呢。真心地感谢路易皮斯霍斯拍了这一部纪录片,动用了那么多有正义感有责任感有能力的人去探究这个惊人的秘密,让我们了解到这个海豚湾的真相,可以尽力还海豚一个美丽的海湾。

想要听见海豚真心的笑声,想要看见它们快乐的跳跃,想要有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未来,想要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我真心期待那天的到来。

血色《海豚湾》观后感

关于海豚的一些认识:

海豚是和人类一样具有自我意识的动物,同时具有非常敏感的听力系统。

海豚喜欢与人类交流,海豚在海上救援人类的事件也屡见不鲜了。

海豚的肉含有非常高的贡,不宜食用。

在这些前提下,似乎理智正常点的人都不会认为捕杀海豚是一个好主意。

可是日本太地地区,每年要捕杀2万3千只海豚,并且从3月持续到9月,每天都会染红海湾。

当地政府将部分优质的海豚卖到其他国家的海洋馆之类的场所,剩余的全部杀死。

日本政府知道海豚不可食用,于是将其伪装成其他鲸类肉贩卖到日本的其他地区,还有一部分免费发放给当地学校的.学生作为午餐。

日本政府声称海豚过多,吃掉了其他鱼类,影响了他们的渔业发展,但事实是他们肆无忌惮的掠杀才是使其周围海域的鱼类迅速减少的祸根。现在太地周围海域的海豚和鲸类也已经濒临灭绝。

日本政府依然隐瞒着这一事实,不断的收买周边海域的小国家在海洋动物保护组织为他们投票支持他们对鲸类的捕杀。

片中最为可笑的部分是,日本政府声称,他们改进了捕杀方式,你猜是什么?他们改进了捕杀技术,用刀直接插入脊椎,能让动物快速死亡,减少死亡痛苦,貌似他们这样就已经是很仁慈了,是做善事了。无语...

日本政府似乎不是很关心生态环境,不在乎其他国家的反对,更不在乎自己的国民健康,明知海豚肉不可食用的情况下依然将其包装成其他肉类贩卖,并且禁止其他国家或组织了解他们的捕杀活动。

日本太地进行海豚捕杀的人员说捕杀海豚是日本民族的传统,可是经过调查,日本其他地区的人并不知道有这样的传统。并且也没有吃海豚肉的习惯。

片中结尾,一位太地地区的日本官员自身体内的汞含量都是超标的。

这种损人损己的事情,日本人是怎么想出来,做出来的?

废话不多说了,建议大家都去看看《海豚湾》这部电影,该片获得奥斯卡奖,但是在国内似乎并没多少人看过。

在鄙视日本政府的做法的同时,也警示我们自己。

《海豚湾》观后感:血色的大海

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就听闻了这部纪录片,我们的老师还特意在课堂上用此纪录片当题材讲

然后我们的老师开始说了一些剧情。例如日本官员的可笑言论,例如被染红的那一浅海湾。

但是我虽然气愤,但是上过课之后却也没有再深究下去,毕竟我的主要精力要面对高考,而高考之后,我也忘记了这些事。

直到一个朋友和我说:我在看海豚湾。

海豚湾?然后脑中立即浮现了当初老师所说的那个纪录片。

“是那个猎捕海豚的纪录片么?”

“是啊,好残忍。”

于是我开始在网上搜寻资源观看。

这确实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纪录片。而其震撼人心的地方恰恰是因为这是一部真实的纪录片,没有虚构,没有夸张,没有表演。

当看见染成血色的海豚湾你要知道,这并不是某个导演或者美术所特地设计的场景,那是比任何灾难片好惊悚片都要让人震惊的。

被那些海豚的叫声刺激着耳膜,甚至刺激到了泪腺,这是相当奇怪的一种感觉,那些声音或许焦

确实这也许没有一些惊悚片恶心,但只要想到这是真的,就会有一种奇怪的惧意油然而生。

画面的穿插让日本代表团队看起来相当滑稽而且可笑。

影片的最后有句独白:可不可以放海豚一条生路。

那句话相当无力,甚至带有恳求的味道,保护这么些海洋的生灵,依靠不了政府,依靠不了那些组织。

这也是为什么全球禁止捕鲸这么久还是一直拖着,那些所谓的商业性质的,学术性质的,一丘之貉。

日本的政府和盈利企业狼狈为奸的控制着舆论,掩盖着事实,其中掩盖了海豚肉汞超标的事实。企业将这些有毒的海豚肉冠以健康鲸肉的名义贩卖,人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食用了这些有毒的海豚肉,甚至强制加入学生的午餐。这是一个政府所做的事,不是骇人听闻,是真的。

记得以前在我说居住的这个城市,也许是随大流,要参选所谓的环保使者,后来选举出来的是一个妖媚丰满的女人,巨大的广告牌在市中心的繁华街道上。

我看不出所谓的环保哪里环保了。上面最显眼的是一行字:凡获得冠军者,除可以得到15万元奖金外,还有机会签约娱乐公司。然后旁边是那个笑的一脸掉粉的得了冠军的女人的脸。

有时候一些荒诞的笑话往往会非常真实的摆在你面前。

甚至几年前海豹被剥皮的新闻当年也是占了报纸大幅版面,但几年后的今天,曾经的那些残忍又有几个人记得?

我们往往看了一则残害野生动物或者虐杀动物的新闻之后义愤填

影片最后非常有喜剧效果,日本渔业副部长的头发化验结果是汞中毒阳性。

日本人能成为亚洲的第一强国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残忍,似乎只有残忍才能强大,且不说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就事论事的说,这似乎已经超越了人性的底线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