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
2、 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3、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
4、 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议兵》
5、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6、 恶之者众则危。——《荀子•正论》
7、 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
8、 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9、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10、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11、 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12、 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荀子
13、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14、 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15、 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16、 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17、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18、 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19、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0、 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荀子
21、 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
22、 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
23、 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
24、 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25、 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
26、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27、 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荀子
28、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
29、 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30、 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31、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32、 君子之学业,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业,以为禽犊。——《劝学》
33、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34、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35、 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36、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37、 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荀子
38、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非十二子》
39、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
40、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41、 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42、 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礼论》
1.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议兵》
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5.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6.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7.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8.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
9.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 ,柔自取束。
10.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11.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1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3.恶之者众则危。——《荀子正论》
14.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15.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16.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 荀子名言
17.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18.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19.公生明,偏生暗。
20.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2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2.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2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24.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25.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26.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27.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2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9.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30.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31.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
32.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
33.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开道人,不能则恭敬繜绌以畏事人。
34.君子位尊而志恭,心小而道大;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远。
35.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
36.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辞,荡荡乎其有以殊于世也。
37.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38.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3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40.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41.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
42.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43.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44.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45.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46.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王霸》
47.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 荀子名言
48.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9.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50.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51.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52.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53.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54.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5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6.千人万人之情,一人之情也。
5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8.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59.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60.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61.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62.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63.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64.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65.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66.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67.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
68.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
69.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70.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
71.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72.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73.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74.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75.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
76.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荀子
77.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78.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
79.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 《荀子礼论》
80.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81.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82.推礼义之统,分是非之分,总天下之要,治海内之众,若使一人。
83.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 —— 荀子
84.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85.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86.下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下臣事君以货,所愿不得遂毁之。组织里若有人送礼太大,必有所求,如所求未遂,则常反向攻击。
87.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荀子富国》
88.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89.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90.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91.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92.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93.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94.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95.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96.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97.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98.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
99.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
100.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照之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
荀子名言名句:
1、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2、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3、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名言
4、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5、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
6、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7、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8、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10、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1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12、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13、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14、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15、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16、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17、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1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9、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0、学无止境。
2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2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2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24、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25、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2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27、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28、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29、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30、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31、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
32、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33、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34、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35、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36、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37、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议兵》
38、恶之者众则危。——《荀子·正论》
39、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40、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41、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42、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43、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44、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荀子
45、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46、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47、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
48、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王霸》
49、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
50、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51、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52、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名言
53、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54、君戒专欲,臣戒专利。
55、酒乱其神也。
56、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57、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58、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59、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名言
60、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1、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62、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63、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荀子经典
64、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65、公生明,偏生暗。
66、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6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68、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礼论》
69、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70、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荀子71、思索以通之。
72、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73、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74、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
7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6、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77、笃志而体,君子也。
78、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79、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80、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81、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荀子名言
82、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8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8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85、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86、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8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从以上这些荀子的名言可以看出荀子的思想核心:
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荀子的.主要观点是“隆礼重法”,“尊贤爱民”。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子思和孟子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弓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和孟子的“性善”说相反,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古书“伪”与“为”相通,指心透过思虑、抉择而后作出的行动,特别是在经过学习之后,就叫做伪,也就是礼义),须要“师化之法,礼义之道”,通过“注错习俗”、“化性起伪”对人的影响,才可以为善。荀子强调后天的学习。
从哲学上说,荀子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在天人关系上,荀子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肯定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主张“明于天人之分”,认为天有“天职”,人有“人分”,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的人定胜天思想。既说明规律的不可抗御,也强调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荀子主张“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荀子继承孔子的地方,还在于他对于礼和师法的重视,坚持儒家“正名”之说,强调尊卑等级名分的必要性,主张“法后王”即效法文、武、周公之道。又由于主张“性恶论”,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荀子成为后来出现的法家的开启者。另外,荀子在经济上主张“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和“省工贾、无夺农时”等主张。为以后历朝历代所遵守,至今仍有借鉴之处。在军事上,其核心思想是“仁义”,主张以德兼人,反对争夺。荀子认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在乎善附民”。而要做到这些,就要隆礼贵义,好士爱民,刑赏并重。此外,还论述了为将之道,如六术,五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