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油菜花的诗句
1、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2、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荫长。
3、春江一望微茫。辨桅樯。无限青青麦里、菜花黄。今古恨,登临泪,几斜阳。不是寄奴住处、也凄凉。--宋·郑熏初《乌夜啼》
4、夜来春雨润垂杨,春水新生不满塘。日暮平原风过处,菜花香杂豆花香。--清·王文治《安宁道中即事》
5、紫门鸡犬山前住。笑语听伛背园父。辘轳边抱瓮浇畦,点点阳春膏雨。菜花间蝶也飞来,又趁暖风双去。杏梢红韭嫩泉香,是老瓦盆边饮处。--元·冯子振《鹦鹉曲·园父》
6、东郊和气新,芳霭远如尘。客舍停疲马,僧墙画故人。沃田桑景晚,平野菜花春。更想严家濑,微风荡白苹。--唐·温庭筠《宿沣曲僧舍》
7、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唐·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8、吴王庙侧有高房,帘影南轩日正长。吹苑野风桃叶碧,压畦春露菜花黄。悬灯向后惟冥默,凭案前头即渺茫。知有虎溪归梦切,寺门松折社僧亡。--唐·齐己《题梁贤巽公房》
9、油菜花开满地金,鹁鸪声里又春深。
10、试检春光,都不在、槿篱茅屋。荒城外、牯眠衰草,鸦啼枯木。黄染菜花无意绪,青描柳叶浑粗俗。忆繁华、不似少年游,伤心目。棠坞锦,梨园玉。燕衣舞,莺簧曲。艳阳天、输与午桥金谷。行处绮罗香不断,归时弦管声相逐。怕夕阳、影散近黄昏,烧银烛。--元·陆文圭《满江》
11、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清·乾隆《菜花》
12、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
13、凌寒冒雪几经霜,一沐春风万顷黄。映带斜阳金满眼,英残骨碎籽犹香。
14、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描写油菜花的
1、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2、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荫长。
3、春江一望微茫。辨桅樯。无限青青麦里、菜花黄。今古恨,登临泪,几斜阳。不是寄奴住处、也凄凉。--宋·郑熏初《乌夜啼》
4、夜来春雨润垂杨,春水新生不满塘。日暮平原风过处,菜花香杂豆花香。--清·王文治《安宁道中即事》
5、紫门鸡犬山前住。笑语听伛背园父。辘轳边抱瓮浇畦,点点阳春膏雨。菜花间蝶也飞来,又趁暖风双去。杏梢红韭嫩泉香,是老瓦盆边饮处。--元·冯子振《鹦鹉曲·园父》
6、东郊和气新,芳霭远如尘。客舍停疲马,僧墙画故人。沃田桑景晚,平野菜花春。更想严家濑,微风荡白苹。--唐·温庭筠《宿沣曲僧舍》
7、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唐·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8、吴王庙侧有高房,帘影南轩日正长。吹苑野风桃叶碧,压畦春露菜花黄。悬灯向后惟冥默,凭案前头即渺茫。知有虎溪归梦切,寺门松折社僧亡。--唐·齐己《题梁贤巽公房》
9、油菜花开满地金,鹁鸪声里又春深。
10、试检春光,都不在、槿篱茅屋。荒城外、牯眠衰草,鸦啼枯木。黄染菜花无意绪,青描柳叶浑粗俗。忆繁华、不似少年游,伤心目。棠坞锦,梨园玉。燕衣舞,莺簧曲。艳阳天、输与午桥金谷。行处绮罗香不断,归时弦管声相逐。怕夕阳、影散近黄昏,烧银烛。--元·陆文圭《满江》
11、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清·乾隆《菜花》
12、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
13、凌寒冒雪几经霜,一沐春风万顷黄。映带斜阳金满眼,英残骨碎籽犹香。
14、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1、走进浙源的春天,村外的庄稼地里一片金黄灿烂,云雾缭绕;村内的古弄小巷,紫气东来;屋前屋后,绿树掩映,鸭子在这里觅食,小鸟在这里歌唱,行走在这里或者融进地一个个街坊里巷中,徘徊的脚步无论伸向哪里,你就会感觉到那临水而建的住宅,不仅是一种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联姻,而且契合着一种天人合一的道家文化。
2、走进浙源,爬满青藤的桥身,仿若是千万根古老的血管在他的身体上游走,在向它输送生命的原浆、提供肌体所需的养分,让它的身体得以健康、快乐、平安;让它的生命得以延续,长寿,伟岸。擎天的古树们,一个个都是冠盖如云,傲视苍穹。它们无视身外的风雨,心地坦然;它们将长长的虬枝伸了出去,各自手挽着手团结在一起,凝聚成浩浩一片绿荫,佑庇脚下的这方热土,无怨无悔。
3、浙源的村落中,徽式民居的小巷中,有一块镶嵌在每个古老墙上的“削棱麻石”最让我们惊讶。村人告诉我们,这是为了让行走在小巷子里的挑担的人,能够在相遇或者转换扁担时不让墙角碰着扁担。这种“谦让”的美德就在这块“削去棱角”的石头上显示出来了。这里削去了棱角的麻石块闪耀着《道德经》中的“谦受益,满招损”的哲理之光,那光芒将永远照耀这古朴明净的村庄,那光芒也将永远留在当地人民的心中。
4、浙源乡的这种“清净”是自然达成的,它不需要任何的修炼,它体现着中国道家的最高理想——清净无为,才能够统治这个天下。那么这棵“江南第一樟”不也“清净”了上千年?是的,它不仅净化人的灵魂;也成为”乡愁“的图画;成为游子们心灵的记忆。
5、走进浙源,特别是在攀登岭脚古驿道时,只见悬崖峭壁处仍有梯级分布的瀑布飞流而下,让我们在冬日里领略到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意境,我将此景用微信告诉朋友,冬天可以来浙源来听泉,引得微友们围观,有人质疑是真的吗?我说,信不信由你,来了,看了,你就知道真假,游了,看了,你就不想走。
6、走进浙源,半圆形的桥孔,似乎,并未有失丝毫的偏颇,在溪水中与它的倒影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一轮十五的圆月模样,是那样地娇俏、俊秀,灵巧与妩媚。清亮的溪水跌宕着从山间而来,爬过涧河中由大小不一,形状廻异的块状青石交错而成的巉岩豁口,哗啦啦地唱着山乡的歌谣,钻过明镜似的桥洞,一步三回头,留恋不舍地离去,神情里,仿佛还有着来不及诉说的万语千言,骨鲠在喉头,欲说还休。
7、我们带着虔诚,揣着憧憬,怀抱一种期盼与美丽相拥的焦然心情,走进了如诗意般清纯的浙源,融入了如画境中的梦幻浙源,细心地去触摸她的每一寸肌肤;真心地去感受她的每一次心跳;倾情地去聆听她的每一句呓语,用浙源那双纯净而又温润的玉手,掸净我沾满浮华的衣襟,还自己一份澄净的天空;涤荡我燥热的灵魂,带领我的内心进入到一种禅意世界,让自己的脚步不再在世俗的路上茫然地游走与痴迷般地盲从。
8、走进浙源,这里的小河映着白墙灰瓦,假如春天来浙源,桃花、梨花、油菜花竞相开放,缤纷的色彩一定会让你感觉是走进了世外桃园,人间仙境。水从门前过,既方便村民生活用水,又使人居环境充满诗情画意。
9、浙源的山水,蕴含了许多中国的道家思想。浙源的人,因为这里的山水而至清至纯。浙源,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钟灵毓秀,是著名的“侨乡”“书乡”“茶乡”,也是文化生态旅游的胜地。不仅有虹关徽墨、浙岭古驿道、吴楚分源、千年古塔、明清古宅等胜景,更有金庸祖居、詹天佑故里、周家山养生度假地等胜景文化,期待人们去解读。
10、书香门第啊,风清花香,漫步在浙源这书乡的村庄,诗礼人家的思绪来不及梳理,我眼前又是一片十里樱花的长廊,还有那长长的桂花路和一眼望不到边的天佑花溪;正在迟疑之际,耳边却仿佛响起了锣鼓吹打声,好象是相逢远方寻祖的族人来访,和我笑容可掬,亲如一家……
11、走进浙源,我的脚步,总是在有意无意之间跨过了乡民的门槛,走进了他们赖以生息的屋宇,去聆听他们的乡间俚语,享受他们那一份纯真的热情。几句家长里短的闲话;一声温馨的问候;三两杯浓浓的香茶;数捧土得掉渣的花生,让我的身心融化在了察关,留在了水口,我再也难以迈开我游走的脚步。当同伴们呼唤我离去的时候,我的情感,似乎已经与流水和古树们紧紧地黏在了一起,再也分不开了。
12、当我们无限深情地站在浙源村头的矮墙上,看那从层层叠叠的屋瓦间弥漫而起的炊烟,悠悠地飘散开来,与山峦、林木、马头墙融为一体的时候,我不意看到了村前高坎上的那棵千年古樟。虽然他的身体已然被岁月的河流给掏空了,只剩下了干枯的躯壳,但是,他依然顽强地坚守在他的岗位上,想尽千方百计地葱郁自己,用生命的绿色来证明自己。
13、浙源的石柱文笔、绵绵群山,多少年来,默默地屹立在岁月的原野,就像那临溪而立的“世天官第”,那古色古香的翰林府“太史第”,外型瓦黛墙粉,角翘檐飞,内在的蕴涵却激励着一代代莘莘学子,默默地,像宗祠旁边的一棵棵古老的樟树那样,窃窃私语,仿佛在向世人荣耀着庐源那悠久的历史文化,浸透着代代名人的'心血诉说。
14、许是浙源的水资源丰富,眼下虽是雨水稀少的深冬季节,因为有充沛的水量滋润,这里的空气甘甜而又湿润,成片成垅的油菜吐着嫩绿,好象在村前屋后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非常养眼。浙源之水由东向西绕村而流,清澈的山泉水一眼见底,我们在此旅游省去了矿泉水,渴了,就掬一掌喝,也许是接着地气,水渠里的水竟然有些温。
15、走进浙源,沿着山崖边陡峭的小路,我来到了云天深处,浙岭头岩壁下的“一线泉”边。听其名,则知其小,观其景,则知其险。一线泉,一线泉,泉流一线,说的是泉水流量小。而崖壁上的“云根”二字,讲的就是泉流所在的位置高耸而险峻,是处在白云生起的地方。可见,在一线泉取水,就是势如登天了。
16、浙源的水最能够印证道家的这些哲理。这里的水纯净透亮,清澈见底。它素白、柔软、清雅、和缓,从群山的涧谷中缓缓流淌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我蹲在溪边的石板上,静默面对着这条沉静的河流。
17、走进浙源,穿过一条条古道,往右一拐,便能看到村口桥头的路边,竖立着一支刻有菩萨名号的石柱文笔,远处是环抱的群山,形成一幕幕绿化的屏障,苍茫的视野到处都是松苍柏翠;近处是有几棵鸿大的楠木迎风待月,还有一排排高大粗壮的古树木,围绕着清一色的徽派建筑,击壤而歌。
18、浙源乡,这个美丽的山乡,得名于婺源北部有一座浙源山。这山却是安徽休宁县与江西婺源县的交界处,它是战国时期的吴国与楚国的分界线,故此山上有一块石碑刻有“吴楚分源”四个苍劲古朴的大字。顺着弯弯曲曲的盘山道路,我们驾驶着轿车在山道上缓慢地穿行,那一棵棵粗壮的杉树屹立在山坡上,人一样高的杂草在山道两边随风飘摆着。
19、走进浙源,站在古驿馆的废墟之上,静静地看着远处被凄芊荒草淹没的驿道,弯弯曲曲,默然地沿着山势朝我们脚下游来,在浙岭的古隘口打了个盹,然后又顺着山势,黯然地爬下山去,无言的伸向远方……我的眼前仿佛走来了成群的商贾与行人,他们的嚷嚷声,混合着骡马车队的“嘚嘚”蹄声与独轮车辙的“吱呦”碾压声,演奏出了一曲精美的,气势宏伟的徽饶“古驿道上的交响”,是那样地摄人心魂,动人心魄。
20、走进浙源,一座座石桥把人们引向山溪深处,由衷地体味到这里纯扑厚道的民风,幻似仙境的乡情;一处处掩映在水面的倒影,反衬着民居山水一体的乡村是那样熙熙融融,树枝摇摇,杨柳依依,微风吹来,悠然地与过往的行人挥手致意。
21、通过这次的浙源之旅,我们渴望能够借助手中的秃笔;能够借助浙源的这块风水宝地;能够借助浙源的新鲜氧气;能够借助浙源的新鲜钙质;能够借助浙源的那份“透亮”,传递给身边那些灵魂缺氧,精神缺钙的人们,好让他们枯竭的灵魂得以慢慢地鲜活起来;好让他们轰然倒塌的精神得以重建起来。
22、走进浙源,放松心情,你可随意检起一块石头扔在水中,那溅落的浪花在童心的呼唤中,枯竭的灵感将会迎合着性情的弛放和潜能的挖掘,引诱着你的小手弯身戏水,抑或与人群嬉闹,那么,这种放纵于山水之间的心灵氛围,顷刻显得那样的平静、闲适、空荡,叹息着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生态文明,是那样的诗画虹关,那样的浙源诗画
23、浙源的水美,我看到远方的水面有几只鸭子在自由嬉戏玩耍,它们好象怕打破了这里的宁静,没有发出“嘎嘎”的叫声,只随着清澈的溪流和缓地滑行着。水底铺满了一个个光滑的鹅卵石,大小正如鸭蛋洒落在水底。油油的水草像一缕缕的绿色围巾,顺着水流飘摇不定。
24、你看,浙源的古樟树底下,那一块块青石板铺成的古驿道,曲折爬行着一条远去的山路,在晚霞的映照下,弯弯的清溪河旁根深叶茂,参天的古树迎风摇曳,仿佛是先人寄托的身影,和你亲亲的交谈,不免让我们滋生一种艰辛创业的浮思……
25、浙岭山,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吴国与楚国的划界之地。而“吴楚分源”的四字界碑,则是由清朝康熙时期的书法家,当地人詹奎书写的。碑上的四字,字体刚劲,恢弘大气。它毅然地挺立于浙岭之巅,睥睨天下,傲视寰宇,自有一股说不出来的非凡气势弥漫全身。
26、走进浙源,漆黑的石板道上留残着古代人行走脚步的印记。冬季的暖阳照耀在光滑古拙的黑石板道上,散发出古雅而沧桑的光辉。我坐在这些漆黑的石板上静默得望着远方,我仿佛听到这条古旧的山路上:远古的浙源乡民的马队驮着婺源的香茗前往安徽贩卖而发出的“叮当叮当”的驼铃声;也听到一位人称方婆的老妪在此石板道边设摊免费供茶水给行人解渴的喝茶声和谈话声……
27、走进浙源,观赏山下如画图般的山乡小村。但见岭脚村周遭的山坡上,层层叠叠的数千亩梯田绿意蓬勃,她们阶梯式地环村而上,仿如一只硕大的簸箕,将岭脚村装在她的怀里,百般地呵护着,那一番美妙景象,真的是蔚为壮观,颇为美丽动人。
28、走进浙源的千年古村,民居依山而靠,依水而建,看看清一色的老宅,清一色石板路,白灿灿清清,仿佛是一条白龙由五龙山逶迤而来,冈峦连续不断几十里,视为全村的根脉,祖祖辈辈,在白黑分明的意识里沐浴着山水龙脉孕育的生命灵气,就好象是大自然的恩赐,给这里增添无限的生机。
29、在浙源的水面,有几条泛着银色光彩的小鱼也在水草中穿巡、闪烁。我猛一抬头,看到对岸一位老奶奶正缓缓从溪水岸边的石板阶上走下来。她弯着腰背,端着一个装满衣服的破旧的木脸盆,来到这条溪水边。夕阳的余辉照耀在老奶奶的脸上,显得那么安详沉静。最让我惊讶的是在老奶奶的身后的溪水岸上,有一块正方形的白色石板镶嵌在灰暗的泥土中,石板上雕刻着三个鲜红的楷书体“洗心埠”。
30、浙源乡庐坑村诞生了一位被称为“铁路之父”的著名历史人物詹天佑,当地的詹氏人联合从此地发源出去的其它分支的全国各省份的詹氏,一起在此村中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中华詹氏大祠堂”。这座詹氏大祠堂屋檐高翘、门立鼓石,堂内宽大,一派庄严肃穆,气势恢宏的样子。在祠堂右边就是“詹天佑纪念馆”,馆分两层,设有现代著名“铁路之父”詹天佑的生平事迹。
描写乡村的优美句子
1. 农奴小屋都显着衰朽的景象。木材是虫蛀,而且旧到灰色的。许多屋顶好像一面筛。有些是除了椽子之外,看不见屋盖,其间有几枝横档,仿佛骨架上的肋骨一样。到处没有窗玻璃。
2. 古人诗云“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这就是似诗如画婺源古村落的真实写照。
3. 婺源沱州乡理坑村,建村于南宋初。自元代始,村子渐盛,人烟茂密,科第蝉联,簪缨奕叶。尤其在明代官宦屡出其村。他们显宦擢职之时或年老返乡之后,便致力于营造邸第,以耀祖光宗。
4. 古村落以“箬皮街”为轴线,大小40多条街巷呈技术布局,体现了很强的向心凝集性。高墙与通道构成的空间,时窄时宽,开际线时高时低,弯曲而又贯通,幽深曲折,犹如迷宫。
5. 离江湾镇十里的汪口村是个商埠名村。古建筑保存至今的有:俞氏宗祠、养源书屋以及民居、商铺等265幢。其中,明代建筑11幢,清代建筑253幢。
6. 汪口,古称“永川”,处于山水环抱之间。材落背告的后龙山,呈五级升高的台地。江湾水汇入段莘水以后,在村南侧由东向西流过,时净如练的河水因村对岸的向山阻拦出现U形弯曲,形成村前一条“腰带水”。
7. 汪口是俞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人烟稠密,商旅辐辏,是一个商业贸易集镇。
8. 这里安静清洁,不积灰尘,不生蛛网,蚊蚋不入,连鸟儿也不来搭巢。据说是由于根据建筑物所处地理位置,对建筑结构精心设计,在祠堂某些空间形成特殊的空气旋流,加之樟木具有樟脑气味,才形成如此优异的保洁环境。
9. 出婺源县城北行13公里到了延村。延村,原名延川,明初,金姓迁入,才改叫延村。位于山谷平川里。南北两面不远就是山,山在村东互相逼近,挤成斜向东北的峡谷。
10. 延村是茶商名村,是江西省建筑群重点保护村。俗话说,无“徽”不成镇,婺源古属徽州,而延村、思溪的商人,就是当年“徽商”中的一支劲旅。
11. 思溪村始建于南宋元末年(约1199),先祖由长田村迁来。多俞姓,俞音谐鱼,“鱼”思溪水,故名思溪。整个村子设计成了船形。村口有一座风雨桥。进村必须过桥。
12. 延村和思溪的民居规模庞大,造型考究。木制的二层榀架,外围以高耸的出山马头封火墙。住宅紧挨着住宅,封火山墙也是宅第之间的'界限。表条石门框门楣,水磨青砖雕琢镶嵌装饰的门楼。
13. 村中所有街巷,都是青石板铺墁。即使雨雪满天,在此串门入户,从村头到村尾,衣赏可以不湿。
14. 思溪延村的古建筑有一种“集体”的美。“庭院深深深几许”,南唐诗人延巳的这一名句,常常被用来形容中国古建筑的延绵无尽。婺源乡村的民居庭院,究竟深几许?委实使身临其境的游人颇费思量。
15. 李坑村,们于婺源县城东北15公里,属秋口镇。2003年6月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村”。李坑村原名“理田”,改名李坑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
16. 婺源曾属古徽州,是徽商的发源地之一。商人们在外地挣了钱,便回家修造氏族宗祠、家室府第,使得明清建筑遍及全县。这些古建居民,至今相当完整地保持着原有的风貌。
17. 婺源自古文风鼎盛,素有“耕读文化、诗书传家”的优良传统,历代名人辈出,自宋以来有官宦贤达2600余人。南宋理学家朱熹、近代中国铁路工程创始人詹天佑就是其中佼佼者。
18. 千年古道,驿路断桥。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村落,源远流长凝练精深的古文化。“村外又村千户荫,树间生树四时春”……这个自然质朴之地,就是被誉为“中国最美丽乡村”——婺源。
19. 秋冬来时,人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周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20. 这是一个巨大的古宅,在苍色的山岩的脚下。宅后一片竹林,鞭子似的多节的竹根从墙垣间垂下来。下面一个遮满浮萍的废井,已成了青蛙们最好的隐居地方。
21. 这是一幢三间茅草屋,它矮得白芸那不高的个子已快触到屋檐。看得出,由于太陈旧,它像个驼背的衰弱老人,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门板已烂掉几块。泥墙上的两个小窗户,堵满破席乱草。
22. 村里的农舍几乎全被积雪笼罩了,只留下几个黑洞洞的窗户,像一双双大睁着的眼睛,诧异地打量着这个白雪的世界。
23. 绿树掩映之中,整齐的瓦房和陈旧的草屋交错杂陈,恰似一盘杀得正酣的象棋子儿。
24. 那是一间低矮破旧的南房,屋里终年不见阳光,昏暗潮湿,墙皮早已脱落了,墙上凹凸不平。
25. 站在半山腰上向村子望去,一座座低矮的小茅屋,像雨后钻出地面的一朵朵小蘑菇,散落在山坳里。
26. 皖南古村落之宏村建于明清时代的白墙黑瓦,临于水边,映于倒影,一片黑白明透烟雨索清的感觉,很美,也很舒适。你动心了没。
27. 茅镬,藏于四明山深处,有着“浙东第一古树村”的美誉。是宁波驴友必去之处。然却不时传出这座古村落因地质灾害隐患而整体搬迁的消息,让人不禁哑然。与那座古村相识缘于去年三月到杖锡村观赏樱花的途中小憩。
28. 村子的民宅多沿山坡而建,它们用土胚和砖木结构建成。有的屋顶盖着瓦片,有的屋顶上居然覆着稻草,这在发达程度颇高的宁波沿海地区显得有些另类,可能正是这点与众不同才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观赏原生态的美。
29. 看着斑驳的老墙,凭着自己的想象,感觉这些老房子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村中的行道由各组石阶组成,蜿蜒延伸而四通八达,拾阶而上,石阶两旁长着苔藓或蕨类植物,没有狗吠鸡鸣,宁静而不寂静。
30. 茅镬古村落其实不大,十分钟就可绕遍整个村子,漫步其间有种久违的感觉,类似的村落在若干年前有很多,只是以前不曾关注罢了。
31. 出村是条石阶,短了些,但石阶旁却矗立着一棵高大的银杏树。分叉的枝桠上,挂着无数扇形小叶片,微风一吹,叶柄脱落,纷纷扬扬往下飘,落在石阶上,踩过去,簌簌作响,别有一番意境。
32. 一年后的回顾,估计那道原生态的风景犹在,只是古村落茅镬村的未来尚不明了,她会离我们正渐行渐远吗?
33. 李坑村的主体位于一个东西狭长山谷里。山谷东端是一个封闭的盆地,都是水田。两条小溪,都发源于盆地,一叫上边溪,一叫下边溪。上边溪流向正西,下边溪由南侧西流、转而偏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