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描写兔儿爷的优美句子 正文

描写兔儿爷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5-01-11 07:39:26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10题。

材料一1 最早听说“兔儿爷”,是看电视剧《四世同堂》,剧中祁老爷子从小摊儿上买了一个“兔儿爷”哄孩子。可能因为“兔儿爷”是老北京独有的风物,镜头给出它不少特写,看上去模样怪怪的,至于为何呼“兔”为“爷”却并不得而知。于是,后来读小说时,便(甲)有关“兔儿爷”的描写格外经心。老舍先生说那“兔儿爷”——“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  bàn  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朵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战乱时期在重庆创作完成的,这些津津乐道故土风物的精致文字,包含着多么(乙)的乡愁啊。

2旧时过中秋,祭月是主要的活动。到了八月十五傍晚,家家户户的庭院里,都要面向东南方摆设一张八仙桌,供以瓜果、月饼、毛豆枝、鸡冠花、藕、西瓜等。桌前铺有一块红毡.供人们祭拜之用,布置停当后,只见月亮渐渐由东南升起,家中的女子(京城习俗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一说)依长幼顺序,一一叩拜月亮。供毕,全家团坐,饮酒赏月,分享瓜果、月饼等祭品,故民间又称中秋节为“团圆节”。桌上的毛豆枝,是专门为“兔儿爷”准备的。

3爷,是封建时代对地位尊贵者的敬称。每逢中秋,“请”一尊泥塑的“兔儿”且称之为“爷”恭而敬之地“供”起来……这种风俗源自一段民间传说:有一年,北京城里忽然闹起了瘟疫,几乎家家都有病人,吃什么药也不见好。月宫嫦娥看到人间烧香求医的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玉兔到人间去为百姓消灾治病。于是,玉兔变成一个少女来到了北京城。她走了一家又一家,治好了很多病人。人们为了感谢玉兔,都要送给她东西。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这样,玉兔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为了能给更多的病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或狮子、老虎,走遍了北京城内外。直到消除了北京城的瘟疫,才又回到月宫中去了。为了纪念玉兔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人们便用泥塑造了它的形象,有骑鹿的,有乘凤的,有披挂着kǎi甲的……高的有三、四尺,小的只有两、三寸……千姿百态,非常可爱。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它,酬谢它。

4常见的“兔儿爷”,一般都是金刀金甲的武士模样。而且,插在头kuī上的野鸡翎只有一根,老北京有句歇.后语:“兔儿爷”的翎子——独挑。后来,“兔儿爷”又由单个武士,发展成整出武戏的“兔儿爷”,如《长板坡》《天水关》《战马超》等,其服装、道具,无一不和舞台上相似。再后来,又有了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兔儿爷”,如剃头的“兔儿爷”,推车、挑担的“兔儿爷”等等。甚至人们还把“兔奶奶”也请到了供桌上,让他们夫唱妇随,二者衣着打扮,也随时代变迁而变化。不过,“兔儿爷”再神气,被“请”回家也只能风光一天,第二天就成了孩子们的玩物。关于“兔儿爷”的歇后语还有:“兔儿爷”出水——两脚泥;“兔儿爷”洗澡——________;“兔儿爷”掏耳朵——崴泥……总之不是这泥就是那泥。其实,无论“兔儿爷”作为一方神灵还是民间工艺品,它本质上不就是一团可爱的泥吗?

5如此接地气的兔儿爷,让北京人如何不爱它!

(取材于《兔爷的前生今世》)

1.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毡       塑       束       歇

A. zhān      su      shù      xiè

B. zhēn      sù       sù       xiē

C. zhān      sù       shù      xiē

D. zhēn      su      sù       xiè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三  bàn 嘴       kǎi 甲      头kuī

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甲)、(乙)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对    浓郁            B. 使    浓重

C. 让    浓厚           D. 给    浓密

4.下列词语中的“爷”与文中“兔儿爷”的“爷”意义最为接近的一项是(2分)

A.爷娘    B.爷爷     C.灶王爷     D.爷们儿

5.“歇后语”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浓郁生活气息的特殊语言形式,特点是短小、风趣、形象。由“引子”(类似谜面)和“后衬”(类似谜底)两部分组成。请根据下面两组示例,写出第三组的“后衬”。(3分)

“兔儿爷”出水   —— 两脚泥

“兔儿爷”掏耳朵 —— 崴泥

“兔儿爷”洗澡   —— ________

6.从材料一看,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兔儿爷”在以《四世同堂》为代表的老舍的所有作品中,都代表了浓浓的乡愁。

B.因为有饮酒赏月、分享瓜果、供奉“兔儿爷”的习俗,故中秋节又称为“团圆节”。

C.为了感激玉兔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人们为其塑像,尊称其为“兔儿爷”。

D.民间流传的“兔儿爷”形象,全部都是头上插根野鸡翎、金刀金甲的武士模样。

材料二1中国泥制品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甚至更早。早期的泥制玩具都是手工捏制而成的,随后才逐渐出现了模制的泥塑玩具。现在,国内以泥塑玩具而闻名的地方很多,风格方面也各具地域特色。

2在各式各样的泥塑玩具里,老北京地区的泥塑玩具真算得上是泥塑玩具里的贵族了。这也是北京民间美术的一大突出特点,即精美又华贵。北京城作为历史悠久的古都,民间美术自然也受到了宫廷艺术的影响和熏陶,尤其是在其制作工艺方面。现存故宫博物馆的许多泥玩具中,我们还可以见到一部分光绪皇帝、溥仪皇帝儿时的玩具。即其精湛的技艺、华丽的装饰似乎已经脱离了民间

工艺所能达到的范畴。但是,这些泥玩具的基本形态、技术传承等方面都还是根植于民间的,都是劳动群众的智慧创造。

3在种类繁多的泥塑玩具里,最具京味的就数兔儿爷了。兔儿爷是老北京中秋节的时令玩具,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家家户户都会对着月亮供奉兔儿爷,以求家中儿童健康平安。兔儿爷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纪坤的《花王阁剩稿》里记载:“京师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因为以前医疗卫生条件都较差,而人们也相信月亮上住着嫦娥与捣药的玉兔的传说,所以人们将兔子的形象与健康、平安联系起来,继而将兔子的形象进一步的艺术化、人格化,乃至神化。这也就表明,泥塑艺人往往采用或借用象征的手法表达对生命和幸福的向往,均需要通过具体直观的泥塑造型来实现。泥塑的直观性决定了泥塑艺术重在传情而非写形,重在写意而非在写实。在泥塑的世界里,几乎所有的造型都浓缩或沉淀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基本的情感表达。

4长期以来,人们顺应自然,用泥土表达思想和情感,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泥塑艺术。传统的泥塑兔儿爷是用模子翻塑出来的,原理和“磕泥饽饽”一样。把黄泥按进两个分别为前后身的模子里,待干透以后再倒出来,把前后身粘在一起,最后就配上耳朵和上色彩绘。小孩子们可以在庙会上买到各种各样的泥模子,只要在小河底掏点淤泥,就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模具制作出简易的泥玩具了。磕泥饽饽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双片模”,分别可以翻制出人物造型的“前脸”和“后身”,然后再把两片粘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一个立体圆雕的形象。翻制出来的人物来自于各种题材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如“姜太公钓鱼”“武松打虎”“弥勒佛”“猪八戒”等等。而兔儿爷的制造方式就是属于这种;还有一种就是“单片模”,一般呈扁圆状,直径约九十厘米,厚度约为一厘米。模具的内部阴刻或阳刻有各式装饰线条、纹样,将泥土按压入模、抹平,磕出来时,就如同小烧饼一样。所以,又被称为“磕泥饽饽”。老北京喜欢把从小一起长大的交情,叫做“总角之交”,也就是俗话说的“从小就一块撒尿和泥巴玩”。由此可见,泥玩具在老北京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5除了“兔儿爷”之外,还有很多的泥塑玩具都是极具京味的传统民间玩具。例如“扳不倒”,扳不倒也叫不倒翁,它也算是老北京的儿童们人手一个的畅销品了。扳不倒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玩具了。据前人考订,至迟在唐代已经出现了不倒翁,名“酒胡子”。清代史学家、文学家赵翼在《陔馀丛考˙卷三十三》中记载说:“儿童嬉戏有不倒翁,糊纸做醉汉状,虚其中而实其底,虽按捺,旋转不倒也。”不倒翁在古代,是人们用来劝酒的.一种工具。饮酒时,人们围桌而坐,把不倒翁放在桌子的中间,由年长者开始用手捻转,使之旋转,当它停下来时,手指向谁谁就喝酒,然后由饮酒者接着转。

6泥塑玩具陪伴着一代代的北京儿童成长,为他们的童年带来了欢乐。我们也能从不同时期的泥塑玩具中了解到当时的民生、社会发展状况等,这些来自于民间的艺术珍品依旧在当今社会闪耀着光芒。

(取材于《中国传统泥塑玩具研究分析》)

7.第3段引用了明代纪坤《花王阁剩稿》里的语句:“京师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1)引用的语句点明了民间供奉“兔儿爷”的目的是祈求平安,请在“材料二”第3段中找出一

句话,用来表明民间需要通过供奉“兔儿爷”祈愿的原因。(3分)

(2)下列语句中的“之”与句中“祀而拜之”的“之”的意义和用法最为接近的一项是(2分)

A.蚓无爪牙之利               B.锲而舍之

C.孟德之困于周郎者           D.句读之不知

8.请根据材料二第4段的内容,判断下面四种泥塑中,跟“兔儿爷”的制造方式不相同的一种是(2分)

A.              B.       C.              D.

9.下列表述中,属于“材料一”“材料二”都涉及的内容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泥制品产生和发展的年代久远,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甚至更早。

B.以“兔儿爷”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受到了宫廷艺术的影响和熏陶。

C.“兔儿爷”既是老北京过中秋时的祭祀用品,也是孩子们的时令玩具。

D.“兔儿爷”、“扳不倒”等泥塑玩具因为其接地气,深受北京人喜爱。

10.请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找出“兔儿爷”根植民间的表现。(4分)

试题答案:

1.C(2分)

2.瓣  铠  盔(3分)

3.A(2分)

4.C(2分)

5.“一滩泥”或“一堆泥”(3分)

如答“稀泥”、“全身泥”或“全是泥”给1分;

如答“和泥”、“稀泥”、“一塌糊涂”等不给分。

6.C(2分)

7.(5分)

(1)“泥塑艺人往往采用或借用象征的手法表达对生命和幸福的向往,均需要通过具体直观的泥塑造型来实现。”(3分)

(2)B (2分)

8.D(2分)

9.C(2分)

10.(4分)

(1)《四世同堂》中关于“兔儿爷”情节的描写;

(2)因为民间传说,中秋祭祀时供奉“兔儿爷”求得平安幸福;

(3)民间流传诸多关于“兔儿爷”的歇后语;

(4)是老北京,特别是孩子们的时令玩具;

(5)传统的泥塑“兔儿爷”用泥土表现情感.

(每点1分,答出任意4点即可)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觊觎( ) 慷慨( ) 遐想( ) 甲胄( )

拽( ) 拂( ) 怠慢( )

2.解释句子中的词语或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巴望着得到那尖尖的猪蹄儿壳,希望得到或企图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着一小块猪油,好用来做一盏猪蹄儿灯。( )

⑵所以,我们总是纠缠个没完)地讨猪油。( )

⑶兔儿爷的外貌就很奇特,兔脸儿,人身子,那样子格外引人遐想。

遐想:

⑷脸蛋儿上总是施着淡淡的`胭脂,样子有些滑稽可笑。

滑稽:

3.给下列形似字分别组词:

慨 劈 梢 遐

概 臂 稍 瑕

4.本文作者_______,是我国______家。

5.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⑴“我”喜欢“猪蹄儿灯”的理由是 。

⑵“我”喜欢“抽陀螺”的理由是 。

⑶“我”喜欢“兔儿爷”的理由是 。

6.读一读,品一品,下面加点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⑴所以,我们总是死乞白赖地讨猪油。

⑵本是兔儿,偏又以“爷”相称,在别的动物中,绝无这种殊荣。

7.文中写了怎样玩陀螺,作者抓住了一系列的动作,试将这些词语找出来。

8.下列说法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抽陀螺印象最深的是在冰上玩。

B、对兔儿爷的喜爱只是缘于生活中真实小白兔的温情。

C、我最喜欢的兔儿爷是骑着狮子形态的。

D、大人们不肯给猪油的原因是那够炒一个菜了。

灯市口的兔儿爷

①元宵节晚上上了灯,三星出齐,街上的玩意儿都摆出来了。北市有个吹糖人的,手很巧,关公舞刀、猴子捞月,捏得纤毫毕现。西四牌楼门前有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天嗡子蛮牛似的叫。拉得更响,围观的人就多给一点钱。从大街小巷出发的姑娘、媳妇,成群地走动,忙着把平时闷乏的日子补回来。

②人群里有个简陋的灯火摊,兔儿爷就在那里做灯。

③他做灯很有办法。挑几根竹篾捏着,手掌灵巧地翻动两下,兔子模样就出来了。糊纸最讲究,没有钱的普遍用红纸,有钱的可以要加细的染布。兔脸总是等交付时才画上。他打量几眼小孩的样貌,一面蘸墨,一面偏着头想。忽而脸上微露一点笑意,提起笔画下去。五官总画得七分肖似,添作三分讨喜神色,眼角眉梢皆透着福气。若是不能面对着孩子,兔儿爷就问前来的人,落笔同样精准,看不出什么分别。孩子们都喜欢,做母亲的每逢节会也一定要买。

④平儿拉上灯轱辘沿街走了几圈,又转回来蹲在灯市口土墙根下,他眼珠不动,盯着兔儿爷做工:那翻飞的双手简直就是蝴蝶!他多喜欢一只会跳舞的蝴蝶啊。

⑤镇上顶大的孩子游荡过灯火摊,用诧异的眼光烧着他:“哎呀!你在这儿躲闲?”这样说着,下巴还倨傲地抬起来发威。平儿说:“我学做兔子灯。”顶大的孩子惊得眉毛跳起来,不敢想象了。他忽而感觉自己落了地位,揪起平儿的耳朵,抬手掀翻了平儿的帽子。“胡说!”平儿跳起来打大孩子,他跑得非常之快。但那大孩子跑得更快,一溜烟逃走了。

⑥家里开大磨坊的小少爷进过县城,挺着腰板来回踱步:“哼!县城里卖的花灯挺括得多!颜色好,会说话,这算什么东西……”平儿不理他。昨天眼见磨坊的下人对兔儿爷叽咕比画,买下个顶大的兔子灯。那脸画的可不就是这少爷?

⑦老妈妈来找平儿了。他很固执,仍说:“我长大了要卖兔子灯。”恰巧旁边有邻人在,老妈妈的脸立刻就红得挂不住了,伸出手就去打平儿:“才这么大一点,就说丧气话。”于是他一边哭着一边跑回家里去了。这场打小孩的闹剧被卖凉粉的看了去,走街串巷传播开了。他看买凉粉的`女人很有兴趣,于是说:“这是万万要不得的啊!”老妈妈进屋去,麻利地抢了平儿的花灯,拿起烧火的铁叉子来,向着平儿就招呼去了。平儿蒙受了无妄之灾,哭得一塌糊涂。

⑧平儿挨完结实一顿打,还是照旧蹲回摊旁墙根下。兔儿爷把平儿迷糊忘掉的破帽子补缀好,挂在道边低矮的杨树枝上。平儿脸上还爬着眼泪,小心提着帽子挟在腋下,又张着嘴笑了。

⑨来买灯的人渐渐少了,兔儿爷有了大把的空闲时间。他告诉平儿,淡季到了。平儿不大晓得卖灯的事情,总觉得似乎不大有道理。兔儿爷开始每天教他念诗—— 早晨念诗,中午念诗,等到星子起了还念诗。讲到“少小离家老大回”一诗,平儿小小的心忽然惶惑不安了。他问兔儿爷:“那人为什么小时候离家?”“因为要去很远的地方当官……只有离开家才能赚钱糊口,旁人才肯尊重他。所以‘儿童相见不相识’——小孩子哪里能认识从前的人呢?”平儿仍很恐慌,绞着他冰凉的手指:“兔儿爷也要离开吗?要是你头发都白了,我也会不认识你吗?”兔儿爷听了就笑,却并不给答复。他只说:“我哪里还熬得到那么老。”他说完,看平儿还是不很高兴,又赶快说:“快再念一首诗吧!再一首!”

⑩在平儿能把那本《唐宋诗词》满口背诵后,最终他也得去上镇上唯一的学堂了。学堂很简陋,仅有的桌椅、砖块摊作一处,没有什么乐趣。家里开大磨坊的小少爷也在学堂念书,时常要把先生问住。据他说县城与小镇有大不同,所有东西一概是机器做的。“手工做的要被地邻笑话。”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先生总很尊敬他。

⑾他说这话的时候,平儿可以听见小镇那边建造贸易市场的响动。工头远远地用喉音喊劳动号子,推挤得人心里闹哄哄的。市场是由镇里集资建造的,可算是前所未有的壮举。又过了些时日,市场启用了,开业典礼办得十分体面和热闹。货台上摆着成百上千种货物,俱是从县城运来的。省道上的车辆多得数不清。人像蝗虫一样拥来,把这里扫荡干净。平儿终于信服小少爷的话了。否则,市场上的物什怎么都千篇一律呢?美则美矣,却实在单调乏味得紧。念及此,他心里忽地掠过去一个身影。

⑿当平儿再次来到灯市口时,他几乎不敢相信——小摊几乎销声匿迹,只余一个摆赌摊的坐在地上,寂寞地抱着膝盖发呆。兔儿爷呢?兔儿爷呢?平儿奔走到熟悉的、只属于他的位置。那里没有人了。平儿蹲下去,他嗓子发干,只能嘶哑着哼出鼻音。他的眼眶里已然含满泪水了。

⒀道边上那棵杨树翻摆着叶子,枝条沉甸甸的,仿佛在受什么压迫。平儿抬头瞧去,心蓦地紧缩了——是个兔子灯。他小心翼翼把它取下来,在袖口上蹭去灰尘。他惊异地发现,这兔子灯的面孔,极像兔儿爷。他的手猛地一抖,琉璃泡子落地,咔嚓一声碎了。烛火脱了控制,猖獗地烧尽了一切。

⒁兔子的脸孔迅速皴皱起来,落了一地焦黑的纸泪。

19.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围绕它写了哪些事?(4分)

20.第③自然段写了兔儿爷做灯的过程,哪些细节让你感觉到传统工艺的精妙?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3分)

21.联系上下文,结合加点词语说说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顶大的孩子惊得眉毛跳起来,不敢想象了。

22.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夹缝中,“兔儿爷”尴尬存在又悄然隐去。阅读全文,体会兔儿爷的内心世界有哪些无奈。(3分)

23.吹糖人、抖空竹、做兔子灯等等,在平儿的世界里都已销声匿迹;一老一小相互陪伴,“教念诗”“看做兔子灯”的温馨画面也悄悄远去。面对这些变化,平儿的内心有怎样的感受?文章以兔子灯粉碎为“一地焦黑的纸泪”结尾,想告诉我们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9. 兔儿爷。(1分)兔儿爷做灯很有办法;兔儿爷给平儿补好破帽子;兔儿爷每天教平儿念诗;市场启用后,兔儿爷离开,临走给平儿留了一个画着自己面孔的兔子灯。(3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共4分)

20. “挑”“捏”“翻动”,一系列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兔儿爷做灯笼动作的灵巧娴熟。(1分)“打量几眼”和“七分肖似”、“问前来的人”和“落笔同样精准” 形成对比,突出了兔儿爷画人像的惟妙惟肖,生动传神,(1分)表现出兔儿爷手工技艺的高超。(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21. 神态描写,(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孩子听到平儿想学做灯时内心的吃惊,(1分)侧面表现出他对传统手工艺人的瞧不起。(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22. 做灯是他养家糊口的手段,却逐渐被现代机械化制造工艺取代;(1分)他热爱这种传统手艺,但却深深感到世人对这种工艺的不尊重。(1分)对此,他虽然难过却无可奈何。(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23. 为兔儿爷的离去而难过,为再也看不到兔子灯而失落。(2分)这种传统手工技艺如果不加珍惜保护,必将消失,成为民族和热爱这些传统文化的人的永久遗憾。(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