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遣悲怀①
谢公②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③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 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②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③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
8.首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 惜别
一曲危弦断客肠,津桥捩拖转牙樯。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①危弦:哀弦。②捩拖(liè duò):扭转船舵。③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8.上片后两句描写了一幕什么样的场景?句中的“重”字有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
9.词的下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人物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忆秦娥 刘辰翁
中斋①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②,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①②③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③。
注释:①中斋:邓剡的号。邓剡,和刘辰翁同乡,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不仕。②烧灯节:即上元节(俗名元宵节)。③梅发:白发。、
8.“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8 -9题。(11分)
江城子 病起春尽
陈子龙[注]
一帘病枕五更钟。晓云空,卷残红。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添我几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 楚宫吴苑草茸茸。恋芳丛,绕游蜂。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
[注]陈子龙:明末文学家,本诗大约作于南明福王朝灭亡后一年。
8.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9.“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8.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点绛唇·雨中故人相过
谁惜幽居?故人相过还晤语。话余联步,来看花成趣。
春雨霏微,吹湿闲庭户。香如雾。约君少住,读了《离骚》去。
8.词的上片写了词人和故人哪些动作?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情趣?(5分)
9.下片“湿”字渲染了什么样的环境氛围?结句劝故人“读了《离骚》去”有何意味?(6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
谢薖①
月胧星淡,南飞乌鹊,暗数秋期②天上。锦楼③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
一杯相属,佳人何在?不见绕梁清唱。人间平地亦崎岖,叹银汉、何曾风浪!
【注】①北宋末年,奸臣当道,谢薖由于不阿谀当权者,一生困居布衣。②秋期:即七夕。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间,牵牛、织女过鹊桥,相会于银河。③锦楼:相传为汉武帝的曝衣楼。
8.词上半阕后三句的景物描写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下半阕末尾三句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虞美人·用李后主韵二首(其一)
刘辰翁①
梅梢腊尽春归了,毕竟春寒少。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北海窖群中。
年光老去才情在,唯有华风②改。醉中幸自不曾愁,谁唱春花秋叶泪偷流。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词人,入元后不仕,词近稼轩。②华风:绚丽的风格。
8. “犹胜阴山北海窖群中”引用了哪个著名的典故?请简要说明其作用。(5分)
9.下阕“不曾愁”与“泪偷流”矛盾吗?为什么?试作简要分析。(6分)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好事近?咏梅
陈 亮
的 ①两三枝,点破暮烟苍碧。好在屋檐斜入,傍玉奴②吹笛。
月华如水过林塘,花阴弄苔石。欲向梦中飞蝶,恐幽香难觅。
【注】①的 :鲜明的样子。②玉奴:泛指美人。
8.“傍玉奴吹笛”中的“傍”字使用绝妙,请简要赏析。(5分)
9.下阕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刻画了作者什么样的形象?(6分)
十、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登崖州城作
(唐)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此诗是李德裕63岁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
8.两诗都着一“望”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5分)
9.《登崖州城作》三、四句表达曲折委婉,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野泊对月有感诗歌鉴赏二
2016届二轮复习 人教版 诗歌鉴赏 专项突破训练(2)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完成1~2题。
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梅尧臣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以送。
【注】 ①客:指在汴京作客的欧阳秀才。②西江:大江(长江)下游西段,也就是题中的“江西”。③乌哺:乌鸦,借喻平庸之辈。
1 .“西江梦”具体指什么?请具体赏析“西江梦”这一意象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答题步骤可分四步。第一步,抓住意象中的两个关键词:西江,梦。西江,指大江(长江)下游西段。重点则是梦。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梦境是变幻莫测、飘忽无定的;既可以梦见过去,也可以梦见未来。第三步,还原。放置到原诗之中,还原诗歌的具体内容。用“梦”形容游历生活,可以引起无穷联想:使人联想到欧阳秀才去江西后的行踪不定,生活的丰富多样、难以预测,又使人联想到他对客居京中这段生活(包括作者这次送别在内)的回忆。第四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包含着对过去的深长怀念,情致绵邈,意味无穷,造语巧妙。最后,要整合答案,注意答案表述的简明、连贯。
答案 指想象中即将开始的江西游历生活。梦境是变幻莫测、飘忽无定的;既可以梦见过去,也可以梦见未来,用“梦”形容游历生活,可以引起无穷联想:使人联想到欧阳秀才去江西后的行踪不定,生活的丰富多样、难以预测,使人联想到他对客居京中这段生活(包括作者这次送别在内)的回忆,既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包含着对过去的深长怀念,情致绵邈,意味无穷,造语巧妙。
2.“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两句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②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凤”“乌”,再从比喻(或象征)的角度,以及诗人的情感角度思考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为:①总说,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既有希望,又有提醒;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尤其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和手法的作用,结构一般是“手法”+“内容”+“效果”。
答案 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赏,同时也希望他以后能为朝廷建功立业。另外,还隐含着慎于交友的提醒。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诗中用它比喻欧阳秀才,是说他才华出众,非常人可比,应建功立业;乌哺不得共,要欧阳秀才去江西以后,善自择居,慎于交友,不要同卑俗之人共处和往来;同时也是奖誉欧阳秀才,说他今后前程远大,绝非“乌哺”辈所能相比。
二、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
泗州除夜雪中黄师是送酥酒二首(其一)
苏 轼
暮雪纷纷投碎米,春流咽咽走黄沙。
旧游似梦徒能说,逐客如僧岂有家。
冷砚欲书先自冻,孤灯何事独成花。
使君半夜分酥酒,惊起妻孥一笑哗。
8.这首诗的首联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诗歌的手法,要注意句中的标志词语;解答第二问,首先要描述再现景象,再概括其特点。
答案 首联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傍晚大雪细密如碎米一般飘落地上,河水凝结成冰,仿佛有人抽泣般冷涩流动不畅,黄沙在冰面上滑动,描写了大雪纷飞、天气寒冷、冰天雪地的景象。
9.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要结合诗中所写的事情,从中概括出诗人的感受。
答案 天气严寒,诗人远离朋友,漂泊无依,使君黄师是在深夜送来酥酒,让孤独无依的诗人一家倍感温暖。表达了诗人身处困境对友人相助的感激、喜悦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诉衷情
无名氏
碧天明月晃金波。清浅滞星河。深深院宇人静,独自问姮娥。 圆夜少,缺时多。事因何。嫦娥莫是,也有别离,一似人麽。
10.这首词描写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描写了一个月下独立的思妇形象。表现了她庭中独处的孤寂之情,与丈夫的别离之痛、相思之苦。
11.请结合词句,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这首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片实写,碧天星河灿烂,明月高悬,金波晃荡,重重院落,主人公独立月下痴想;下片虚写,主人公询问嫦娥为什么“圆夜少,缺时多”,并猜测她也饱尝别离之苦。全词虚实结合,内涵丰富,下片又暗点主题,引入想象。
【诗歌鉴赏】 这首宋人无名氏的词作,采用虚实结合手法,刻画了一位月下独立的思妇形象。上片实写眼前景象。一轮明月高悬在碧蓝的天幕上,金波晃荡,银河清澈见底,数不尽的星星滞留在银河里。月夜下是一座深深的院落,没有灯光,没有喧闹,只有一位少女独立在庭院之中,抬头仰望明月,像有多少心事要对月中的嫦娥倾诉。下片虚写,以思妇的口吻猜测嫦娥的处境和痛苦。“圆夜少,缺时多。事因何”,月圆之夜少,月缺的时候多,这是为什么呢?表达了对嫦娥的深深同情。“嫦娥莫是,也有别离,一似人麽”,嫦娥姑娘莫非也跟凡间的我们一样,有别离之苦?写嫦娥的离别之苦,实际表达的是自己的相思之苦和离别之痛。
【原味翻译】 碧蓝的天空,挂着一轮明月,金波摇曳。银河水清河浅,无数星星滞留在银河里。夜空下,一座院落,庭院深深,寂静无声,一位年轻的女性站在月光下,时而抬头仰望明月,似有多少心事要对嫦娥倾诉。她在心中暗问嫦娥,为什么总是月圆之夜少,月缺的时候多呢?莫非你也像人间的我们一样,常有别离之苦?
四、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13题。
寄江南故人
家铉翁
曾向钱塘住,闻鹃忆蜀乡。
不知今夕梦,到蜀到钱塘?
楼 上
葛起耕
楼上何人吹玉箫,数声和月伴春宵。
断肠唤起江南梦,愁绝寒梅酒半销。
【注】 ①家铉翁,南宋人,故乡在四川眉山,长期在南宋朝廷做官。此诗是诗人被元人羁留燕京时所作。②葛起耕,江苏丹阳人。
12.《寄江南故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此题时,一要根据诗歌的标题,以及“钱塘”“蜀乡”等认识到诗人的思乡之情;二要根据注释里讲的背景和诗人的身份认识到诗人在诗歌里对故国的追思;三要根据全诗,理解诗人在故国破灭后深切的痛苦。
答案 ①思乡之情。诗人把“蜀乡”(诗人故乡)和“钱塘”(即临安,诗人第二故乡)对举,表达思乡之情。②故国之思。“曾向钱塘住”其实是说自己曾在钱塘为官,表达了作为南宋遗民的诗人对故国的深切思念。③亡国之痛。写这首诗时,诗人被羁留在燕京,南归无望,平淡的诗句里蕴含着极度的痛苦。
13.试比较这两首诗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此题时,要审清题干要求,紧扣诗歌“景”与“情”的关系来思考。先“求同”,两位诗人都是听到声音(前者听到杜鹃鸣叫声,后者听到悠扬的箫声)而触发思乡之情;再“求异”,家诗景与情性质相同,葛诗景与情性质相反。
答案 ①相同点:两首诗都运用了触景生情的手法,家诗说“闻鹃忆蜀乡”,葛诗说“楼上何人吹玉箫,数声和月伴春宵。断肠唤起江南梦”。②不同点:家诗以哀景写哀情,杜鹃似唤人归去的哀鸣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葛诗以乐景写哀情,“箫声”“月光”“春宵”②①
这些恬静优美的意象有力地反衬出诗人思乡的伤痛情怀。
【诗歌鉴赏】 家诗中,“钱塘”指南宋的都城临安,“蜀乡”指诗人的故乡四川眉山,而写作此诗之时,诗人被元人羁留在燕京。因此,“曾向钱塘住,闻鹃忆蜀乡”两句,通过“钱塘”“蜀乡”这两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名词的对举,辅以杜鹃“不如归去”的哀鸣,委婉表现了诗人极为深沉的家国之思。“今夕梦”语气肯定,说明“今夕”肯定是有梦的,为什么?因为诗人夜夜都梦回故国(钱塘、蜀乡),今日也不会例外,只是不知今日是梦回钱塘还是梦回蜀乡。整首诗把诗人强烈的家国之思用平易的口语自然地表达了出来。
葛诗中,前两句说的是,在一个美丽的春天的夜晚,小楼上吹起了玉箫。悠扬的箫声和着明亮的月光,共同“陪伴”着这春日的良宵。诗人用“和”“伴”二字,把箫声、月色、春宵联系起来,创造了一个恬静优美的氛围。在这个背景上,用一个“唤”字,又把恬静优美的氛围与忧愁的心情结合起来。正是这箫声、月色、春宵“唤”醒了诗人思念故乡江南的“梦”,有力地反衬出诗人思乡的伤痛情怀。诗人羁旅在外,听到悠扬箫声,百感交集,想借酒浇愁,但是,一见到“寒梅”,酒已“半销”,无奈愁何,故而“愁绝”。飘零之感、思乡之情,尽括在这“愁绝寒梅酒半销”中。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野泊对月有感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 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愤激之词,意为漂泊无家。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8.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②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9.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
野泊对月有感诗歌鉴赏野泊对月有感诗歌鉴赏三
黄山市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第1卷(阅读题,共6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孔子最近有些大热。从孔庙里接受众人膜拜的大成至圣先师,到周润发的飘飘玉立乃至
偶尔露峥嵘;从据说“抢线”上映的电影《孔子》,到尚未播出的电视剧《孔子》、《孔子
春秋》,以及计划春节开讲孔子的百家讲坛……相关各方都宣称,自己是在“还原”孔子的
一生,是在眼睛向内寻找一个民族失落了的文化精魂。甚至,2000多年前的孔子还被赋予了 组织社会、重建价值、文化复归的重负。
然而,眼下的“孔子热”,却是颇有些古怪。不是孔子本身“热”,而是演孔子的人“热”;
不是孔子的理想情怀“热”,而是孔子的名头轶事“热”;不是孔子代表的传统文化“热”,
而是孔子可能带来的经济利益更“热”……换言之,这个当口儿的“孔子热”,就是一阵儿
虚热,骨子里依然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娴熟套路。至于一般民众,他们可能十分乐
意修习隔膜的“礼”与“仁”,不过因为习惯于充当沉默的大多数,也不排除“被热”的可
能。他们看《孔子》,可能更在意扮孔子的周润发而不是屡屡不遏于时的孔子。
中国的尊孔,按照儒林人士自己的谎法,大约酝酿于20世纪80年代的末期,而大盛于今。 二十多年来,从学者的书斋注疏到公开的讲坛说法,从殿堂的祭拜如仪到影视的具象写真,
走下了神坛的孔子,其走向民间的路径倒也大体上脉络清晰。早些时候,可能看到了道德的
滑坡,遂想到“‘克己复礼”;看到了社会的冲突,就希望“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感觉到
理想的邈远,则以“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作为排解……那个时候,人们更愿意以孔子及其
附带的传统资源作为当下社会的某种补益。而到后来,则不免沦落为生意经,成为可以精确
计算的利益争夺。
宣布要“还原”孔子的影视剧,其实并无道德重建以及文化建设的雄心,到头来,很多“还
原”往往成为“戏说”。有趣的是,几乎所有的“戏说”剧都会辩称:圣人也是人,也有七
情六欲。仿佛不如此,圣人就不会走下神坛。究其实,不过是出于票房或者收视率考虑而做
出的演绎而已。其所关注者,只是一个个已经比较热、可能会很热、一定要炒热的话题。这
个话题做完,很快呼啸而去,寻找下一热点。可见,指望通过影视剧的热闹来带动文化的复
归,很难。
说到底,孔子不过是这一轮“文化热”的一个标签或符号罢了。这样的文化标签或日文化
符号其实很多,庄子、老子等等都是,甚至包括限下同样大热的曹操,也一样被标签化、符
号化了。只不过,这个时候选择孔子,可能有更多社会心理、文化认同上的考量而已。类似
“孔子热”这样的文化喧嚣往往止于呼号,缺乏相应的制度、文化、理念上的建设。而且,
这样的“热”更大意义在于眼球率,其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不免存在割裂、扭曲之嫌。
各地诸多文庙大大小小,殿宇前那尊孔子像造型大同小并。为什么我们能够雕塑出形制
大体接近的孔子雕像,却很难真正与这位古代哲人心息相通?遗漏误读在所难免,但如果总
是故意的遗漏、刻意的误读,则永无接近孔子、亲炙传统文化熏陶的机会。什么时候,我们
能真正迎来传统文化的复归,而不仅仅是一种情绪的虚火上升?
(选自胡印斌《虚火上升的.“孔予”》有删节)
1.下列不属于“虚火上升的‘孔子’”的“虚火”的一项是(3分) ( )
A.电影《孔子》抢线上映,热火朝天,被民众热捧,是因为扮演孔子的人是周润发。
B.当下的电影<孔子》、电视剧《孔子>《孔子春秋》等都是以孔子的名头轶事为题材。
C.各地修建了大大小小诸多的文庙,孔予被奉为大成至圣先师在庙里接受众人膜拜。
D.人们看到道德的滑坡遂想到“克己复礼”,看到社会的冲突就希望“道之以德,齐之
以礼”。
2.对“孔予热”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人们希望通过还原孔子的一生,在眼睛内寻找一个民族失落了的文化精魂。
B.孔子被人们赋予了组织社会、重建价值、文化复归的重负,因而有些大热。
C.孔子形象承载了传统文化,“孔予热”能在当代社会中植入传统文化的因子。
D.“孔子热”就是一阵“虚热”,骨予里依然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娴熟套路。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般民众因为习惯于沉默,是“被热”的,他们十分乐意修习“礼”与“仁”的。
B.人们最初的“尊”孔是以孑L子附带的传统资源作为当下社会的某种补益。
C. “孔子热”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传统文化,但也有可能割裂、扭曲传统文化。
D.“孔子热”是一种故意的遗漏、刻意的误解,并未真正带来传统文化的复归。
二、古诗文阅读(3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陈康伯,字长卿,信之弋阳人。康伯幼有学行。宣和三年,中上舍丙科。累迁太学正,
丁内艰。建炎末,为敕令删定官,寻通判衢州,摄郡事。盗发白马原,康伯督州兵济王师进
讨,克之。累迁户部司勋郎中。
康伯与秦桧大学有旧,桧当国,康伯在郎省五年,泊然无求,不偷合。桧死,起知汉州, 将出峡,君对,除吏部侍郎。康伯首请节用宽民,凡州县取民无艺,许监司互察,台谏弹劾。 寻兼礼、户部。乞约岁用,会所入,储什之一二备水旱。奏上,议竞不决。除吏部尚书,宰
臣拟用“权尚书”出命,高宗顾日:“朕且大用,何‘权’为?”
绍兴九年三月,拜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五月,金遣使贺天申节,出墁言,求淮、汉
地。九月,金犯庐州,王权败归,中外震骇,朝臣有遣家豫避者。康伯独具舟迎家入浙,且
下令临安诸城门扃锅率迟常时,人恃以安。敌迫江上,召杨存中至内殿议之,因命就康伯议。 康伯延之入,解衣置酒,上闻之已自宽。翌日,入奏日:“闻有劝陛下幸越趋闽者,审尔,
大事去矣,盍静以待之。”
孝宗即位,命兼枢密使,进封信国公,礼遇殊渥,但呼丞相而不名。康伯自建康扈从回, 即以病祈去位,不允。明年,改元隆兴,请益坚,遂以太保、观文殿大学士、福国公判信州。 上慰劳甚勤,且日:“有宣召,慎勿辞。”宰执即府饯别,百官班送都门外。
二年八月,起判绍兴府,且令赴阙奏事,复辞。未几,召陪郊祀。时北兵再犯淮句,人
情惊骇,皆望康伯复相。上出手札,遣使即家居召之。未出里门,拜尚书左仆射、同中书平
章事兼枢密使,进封鲁国公。亲故谓康伯实病,宜辞,康伯日:“不然,吾大臣也,今国家
危,当舆疾就道,幸上哀而归之尔。”道闻边遽,兼程以进,至阙下,诏子安节、婿文好谦
掖以见,减拜赐坐。间日一会朝,许肩舆至殿门,仍给扶,非大事不署。敌师退,寻以目疾
免朝谒,卧家,旬余一奏事。
乾道元年正月上辛薨,年六十有丸。赋太师,谥文蠹。
选自《宋史。陈康泊陲》)
注:扃(ji 6 ng)关门;铺( jue):上锁。
4.对下列甸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t )
A.累迁太学正,丁内艰 丁:遭遇、碰到。
B.宰臣拟用“权尚书”出命 权:代理、暂代。
C.时:IB兵再犯淮甸,人情惊骇 人情:人之常悄。
D.上出手札,遣使即家居召之 即:到。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利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敌师退,寻以目疾免朝渴 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朕且大用,阿‘权’为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因命就康伯议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D.康伯延之入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陈康伯是信州弋阳人,从小就有学识品行,与秦桧在太学就有交情,秦桧掌握大权的 时候,他从来不去求他,迎合他。
B.陈康伯历仕两朝,德高望重,孝宗皇帝对他礼节待遇十分优厚,封信国公,从来只称 他为丞相而不直呼他的姓名。
c.金兵侵犯庐州,王权失败,国内外震惊,朝中很多大臣遣散家属准备躲避,只有陈康 伯反而准备船只接家属到浙江。
D.陈康伯任吏部恃郎时,请求节约用度,竟待百姓,对于那些向百姓摊派收取没有限度 的州县,允许监司互相监察。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康怕督州兵济王师进讨,克之。3分
(2)乞约岁用,会所入,储什之一二备水早。3分
(3)吾大臣也,今国家危,当舆疾就道,幸上衷而归之尔。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8分)
野泊对月有感
【南宋】周尹潜国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遄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j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大约作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当时北宋已亡,而高宗建立南宋,
偏安于临安(今杭州),立足未稳,金兵南下,到处兵荒马乱。②逋逃,作者的愤激之词, 意为漂泊无家。③行朝,迁流不定的朝廷。
8.简要分析颁联写景特色。(4分)
9.此诗的尾联与杜甫《登岳阳楼》的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有相似之处,请结
合诗句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
甲题计分。)(6分)
甲: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① ②____,⑧____?④___ _,
⑤____:⑥____, (杜甫《蜀相》)
乙: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____。 (苟子《劝学》)
②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
③_ 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女娲炼石补天处,____。 (李贺《李凭箜篌引》)
⑤鸟雀呼晴, 一。 (周邦彦《苏幕遮》)
⑥塞山长城空自许, 。 (陆游《书愤》)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一把雨伞
他走出桥洞,走上了街.天灰蒙蒙的,正下着雨,他没有伞,他不能再往向前走了,因为他自己 也不知道自己该往那儿走.他就站在街边躲雨,茫然地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
他进城已经半个月了,却从没有找到一样可以好好干下去的事儿,他先在建筑工地上打工, 只干了三天,老板就不要他了,因为他干得活儿不好,因他是个驼背.其实,他也已经尽自己最大 的努力了,他向老板求情,可老板冲他挥挥手,就赶走了他,连三天的工钱也没给,他当然是问了, 可老板说他干的活不好,给他们添了麻烦,还说已经给了他三天的饭吃,就算扯平了,他只得咬 着牙离开了.要不是儿子上中学需要钱,他才不会出来挣钱.老婆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跑了,他一 手拉扯孩子.孩子读书努力,成绩非常好,老师总是表杨他.孩予是他的希望,他一定要让孩子出 人头地,要让孩子读中学,还要读大学。
离开工地,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他什么技术也没有,形象也不佳,还能干什么呢?他感 到委屈.后来看到街边擦皮鞋的生意不错,这个也容易,于是他就将所有的资本搭上买了擦鞋的
行头,在街边擦皮鞋.一天下来,他就只擦了两双皮鞋,以后的几天,他也偶尔才能擦上一双皮鞋, 不像别人忙都忙不过来,这样干下去,当然不是办法,孩子在学校读书,等着他寄钱回去呢! 他擦鞋的几天看到老头子老太婆背背篓捡垃圾,觉得那是一个不错的事儿.他早在乡下就 曾听说有人捡垃圾捡发财了,还盖起楼房,城里人的垃圾也值钱,而且城里的人钱也多.一不小
心就把钱往垃圾里扔.他希望自己也能捡到钱.于是,他捡垃圾了.他没有背篓,只有一个蛇皮袋, 蛇皮袋也是捡来的.两天下来,赚了20多块钱,把他乐坏了.然而以后的几天,他没有捡到垃圾,别
野泊对月有感诗歌鉴赏四
野泊对月有感①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周莘《野泊对月有感》阅读答案及赏析】周莘《野泊对月有感》阅读答案及赏析。
1.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5分)
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①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2分)②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1分)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1分)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1分)
2.①漂泊思归之情。(1分)“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1分)“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周莘《野泊对月有感》阅读答案及赏析】文章周莘《野泊对月有感》阅读答案及赏析出自
野泊对月有感诗歌鉴赏五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古诗词鉴赏】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古诗词鉴赏。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8.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案收起 ︽
8.①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2分)②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1分)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1分)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古诗词鉴赏】文章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古诗词鉴赏出自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周莘《野泊对月有感》鉴赏阅读答案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周莘《野泊对月有感》鉴赏阅读答案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8.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案
8.①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2分)②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1分)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1分)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周莘《野泊对月有感》鉴赏阅读答案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文章周莘《野泊对月有感》鉴赏阅读答案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出自情。(1分)“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1分)“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1分)(意思对即可)
野泊对月有感诗歌鉴赏六
江楼有感
[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中秋对月
[宋]黄庚
十分蟾影照人间,一片山河古影寒。
惆怅年年今夜月,人生能得几回看。
1.两首诗中诗人的情感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2.两首诗的第一、二句都是写景,请赏析各自景物的特点并说明其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同: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惆怅、伤感的情感。异:第一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以及对朋友的思念,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第二首诗抒发了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感慨。【《中秋对月》《江楼有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中秋对月》《江楼有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2.第一首诗:描写了天空清朗,皓月生辉,江水银光闪闪,水天一色的美景,以乐景衬哀情,突出诗人心中难以排解的愁苦。第二首诗:描写了明月当空,照耀大地,月光冷冽清寒的景色,营造凄婉哀伤的意境,以哀景衬哀情,情景交融,意境幽美。
对比赏析
《江楼感旧》是唐代诗人赵嘏的作品。这是一首怀念旧友旧事的诗作,全诗语言淡雅,以景寄情,情感真挚,写旧事则虚实相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隽永的韵味。
在一个清凉寂静的夜晚,诗人独自登上江边的小楼。“独上”,透露出诗人寂寞的心境;“思渺然”三字,又形象地表现出他那凝神沉思的情态。而对于诗人在夜阑人静的此刻究竟“思”什么的问题,诗人并不急于回答。第二句,故意将笔移开去从容写景,进一层点染“思渺然”的环境气氛。登上江楼,放眼望去,但见清澈如水的月光,倾泻在波光荡漾的江面上,因为江水是流动的,月光就更显得在熠熠闪动。【《中秋对月》《江楼有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文章《中秋对月》《江楼有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出自
我的家乡青岛西海岸,是一座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她依山傍海,山、海、城景色浑然一体。绿树、碧海、蓝天、大厦交相辉映。
青岛西海岸的景色十分迷人,其中最具魅力的要算青岛世园会分展区之一的唐岛湾景区,唐岛湾景区的大海十分迷人,蔚蓝色的大海像一块透明的淡蓝色水晶。大海有时风平浪静,海浪轻轻地“抚摸”着礁石;有时又是热情的:海面上波涛汹涌,一排排巨浪像千万头暴怒的雄狮,咆哮着向礁石拍去,激起数米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我们站在南岸向北望去,由于天太热水汽蒸发形成雾,因此连北岸最高的大厦也只露出顶端一点点了,远远望去,真像海市蜃楼,景色特别迷人。
在唐岛湾除了海之外就非各种珍稀动植物莫属了。每到夏天,漫步在唐岛湾公园的林荫道上,周围的大树郁郁葱葱,让人感到一丝夏天难得的凉意。在林荫道的两旁栽满了各种各样的珍稀植物,有八棱海棠、玉簪花、银杏树等等。除了这个,还有供小孩子们游玩的儿童乐园。儿童乐园分成四个区,每个区都有好玩的滑梯、秋千等。每到周末,这里吸引大批人来野营、宿营,因为这里又有树林又有新鲜空气,还有各种珍稀植物,谁不喜欢呢?在西海岸,不仅是唐岛湾美伦美幻,而且西海岸东部的金沙滩、银沙滩,西部的诺沙湾、万达青岛东方影都,也是一样迷人的`。
西海岸不仅景色美,而且海鲜也别具风味:瞧,那刚从积米崖上岸的刚捕完鱼的渔民伯伯从海里带来的水产——活蹦乱跳的鱼虾,又肥又大的螃蟹,各种各样的贝类,让人看着都垂涎三尺!
啊,我的家乡西海岸多么迷人!我爱我的家乡——青岛西海岸!!
点评:本文结构清晰,详略得当。从海洋,植被来说明西海岸景色的迷人之处。描写生动形象,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进行适当的展开。语句生动优美,同时可圈可点的句子不少,给本文增加了文学艺术性。希望你不要骄傲,继续努力,争取写出更棒的作品。
【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溪头 一作:溪桥)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我的眼前。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
夜行黄沙道中:词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信州上饶之西,作者闲居带湖时,常常往来经过此岭。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见:通假字“见”通“现”,发现,出现,显现。
【赏析】
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词的上阙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词的下阙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的路径尽管很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突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人玩味无穷。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阕,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话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阕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句解】
明月别枝惊鹊 , 清风半夜鸣蝉。
词的前两句,由六个名词词组组成,描绘出了一幅清新的乡村夏日夜景: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乌鹊;夜半时分,清风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以动衬静,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
喜鹊对光线的变化极其敏感,月上时分,它们常会被月光惊起,乱飞乱啼。曹操《短歌行》有“月明星稀,喜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苏轼《杭州牡丹》有“月明惊鹊未安枝”.
首句中“别枝”之意,一直众说纷纭。有解作“远枝”;有解作“斜伸的树枝”;有解为“乌鹊要离开树枝飞走”;有解为“乌鹊拣选树枝”;还有人解为“月亮离别了树枝”.虽然难有定论,但从一二两句对偶考虑,“别枝”对应“半夜”,“别”字当是形容、修饰“枝”的,故解释为“远枝”或“斜伸的树枝”似乎更为恰当。
词人虽是夜行,却似乎一点也不着急。我们仿佛看见他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山路上,一会儿看看明月走到哪里了,一会儿听鸟啼蝉鸣,悠闲自得。此时的他,没有需要快马加鞭的紧急公务要处理,也不用为他人的指责、*谤而彻夜难眠。虽然遭弹劾免职,胸中还有诸多愤懑愁苦,但美丽的自然和恬淡的乡村生活替他化解了部分的愤激之情。所以,在这美好的夏日夜晚,走在宁静的山间小路上,他已经完全沉浸于清风明月之中,融于天地。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路旁的稻田里,稻花飘香,预告着又一个丰年的到来。田里的青蛙也耐不住寂寞,阵阵叫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写出作者热爱自然,夏天的生机勃勃。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月光下,嗅着稻花的香味,听着蝉鸣蛙叫,轻松愉快的词人继续信步前行。抬头望空,“七八个星”挂在天边,稀稀落落,原来星星们都叫乌云给遮挡住了。突然,山前下起小雨来,“两三点雨”滴落到了词人身上。
这一来,刚才还闲情逸致的词人不禁有些着急了。夏日的天,说变就变,也许一场倾盆大雨就会继之而来呢?他加快了脚步,赶着寻找避雨之所。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从山岭小路转过弯,过了一座溪桥,就在土地庙旁的树林外,一座茅屋现在词人眼前。高兴的他细细一看,竟然就是从前落过脚的那家小店!“社”,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诗人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