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杀生影评镜头万能句子优美 正文

杀生影评镜头万能句子优美

时间:2024-11-27 22:21:33

2017重返狼群纪录片观后感【篇一】

小制作小成本。排片极少,本来昨天就想看,但没排片了。是第一次在影院看纪录片,也是有史以来去过的最小的影厅,一排六坐,大概8排?

除了bgm在某些时候有故作煽情之嫌,整个片子很值得一看,哭了好几次。是个好题材,好故事。看完记住了若尔盖草原那苍茫的美丽,记住了亦风、李微漪这两个名字,记住了会狗叫会唱《传奇》的狼—格林。

他可真聪明啊!看格林咬缰绳牵马救人的时候就被他彻底折服了,智商一百八!人狼情太真实了,细节非常打动人。

影片最主要的就是真实。关于野生狼的一切,和人的互动,都是一般电影里无法捕捉无法拍摄到的。看到最后格林被狼群接纳,也松了一口气。

哎~我们能做的真的很少。但不穿皮草不戴狼牙象牙这些饰品总可以做到。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愿这些动物都能活得更自由自在不再有人祸烦忧吧。

2017重返狼群纪录片观后感【篇二】

我是看了电影,然后看了好多豆瓣影评,专门下载了豆瓣,专门来打五分的,事实上看完电影,整个人都处于某一种特殊的情绪里,是的,作为一个外行人,我也能看出整个电影的剪辑有些混乱,画外音有些多,很多东西给人的感觉很琐碎,对比国内外很多特别专业的纪录片,差距还是有些大。但是,我特别想不通这一切是怎么和主创人员的人品挂上等号的,说李姑娘心机深的人,你觉得你那么单纯善良心机不深,好,换你捡了一只狼,告诉我,你会有多圣母的对它?

作为纪录片,最重要的难道不是通过影片传递给人的有意义的一些东西吗?比如野生动物保护,比如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从影片开始到最后,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人的残忍让一匹狼成为孤儿,一匹狼被人类救助收养后的成长,狼的聪慧和灵性,狼群生活的不易,盗猎者的猖獗,也看到了因为人类的干预,这个世界属于野生动物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少。唯独没有任何片段是为了彰显主创人员是多伟大而存在的。

有时候人们的关注点真的很奇怪,看那些打低分的评论,就突然想到之前看到国外的报道,一个摄影师因为看到了一只快死了的小熊而救了它,因为缺乏相关知识在网络上求助,然后被各种人讽刺挖苦,说人类不该干涉野生动物的生命,否则就是违背大自然的规律。我想说,干预也有分别,救命和杀生是两种概念,而人类从来都不该是那个自以为是把自己放在生物链顶端的人。他们没有把狼驯养成为狗,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没有让它丧失狼性,最终让它回归它该回去的地方,这,也是一种对大自然的尊重。

人心总是贪婪的,这部电影更多的是呼吁人们去关注野生动物保护这个很严峻的问题。如果这个世界因为盗猎者的猎杀,或者很多人好心的“不干预”,等这个世界,只剩下人类这一种生物,是不是就真的符合了很多人口中不违背大自然生存法则的原则?

电影的本质才是最重要的,还有很多人在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而努力,甚至有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而永远闭上眼睛的人。如果可以,真的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这部电影会对野生动物保护的问题产生思考,而不是一味的去苛求那些他所要求的“艺术感”以及去揣测主创人的人品。

2017重返狼群纪录片观后感【篇三】

看这个片,最好不要以电影的角度去欣赏它,因为它也许无法像大片那样去取悦你,满足你的感官。若以纪录片的真实去看,并思考,可能会对你有所触动并激发新思维,可能比较适合小众。

片中的格林是真实的狼,非电影虚构,大部分镜头采取纪实方式,当然为了增加趣味性导演和主人公的对话偶尔会抖几个小包袱娱乐下。

片中的格林(狼)并不是我们大部分人所理解的只有兽性的野兽,它有自己的感情,记记忆和灵性,懂得感恩,甚至还很聪明。主人公和格林的互动,格林做的种种举动不觉间让人动容。

大的环境让狼遭到大量屠杀,数量岌岌可危,生存日渐困难,虽然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却并未得到真正的关注和有效的保护。

此片也许会让你重新思考人与动物的微妙关系,生物链等问题,同时也反应了社会的残酷和现实。

狼的捕猎行为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并非滥杀无辜,更比不上人的贪婪。片中主人公的自白中让人不禁心中一动:“我看到格林的眼中并不是我要杀。而是我要活”,也许只有主人公能深刻的感受到狼的真实。也许我们大多数人对狼的负面印象来自于书本上的故事,并未深入的去了解这个真实的世界。

万物皆平等,万物皆有灵。

看过以后也许你会对生命有深度的理解和感想。

能够使人认识真实世界,并启发新思维进而想努力改变的片子,即是好片,另外看到一些人直接差评,故给5分。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

观后感范文1

像浪潮涌上心头,一种无法表达的敬佩之情不知怎么的,一下子转化成了激动的泪水流了下来。假如中国再多一些这样的人,,那么中国就与天堂相似。

那十个天使中,最令我感动的是赵文龙,路玉婷和邵帅。

赵文龙是一个阳光,可爱的胖男孩,天真活泼的他,背后却有着不计其数,鲜为人知的事情。***妈患有尿毒症,所以,一切的家务活就二话不说的落在了他身上。赵文龙的母亲被查出营养不良,于是,赵文龙就每个星期捡废瓶卖钱买肉,可他把肉都给妈妈吃,自己却一口不动。

路玉婷是一个发传单的小女孩,每月才挣一千多元钱,可是这小小的酬劳根本无法支撑起她与***妈,外婆的生活,不久前,她的妈妈就去世了。

邵帅已经十六岁了,但他正值青春期的时候,妈妈不幸患上了淋巴性白血病,需要做骨髓移植。当时,邵帅的骨髓和***妈的骨髓型号正好相配,于是,邵帅移髓救母就成了人间的一段佳话。

这十个折断翅膀,掉落寒冷人间的美丽天使,终究得到了飞回天堂的资本:十万元人民币!——这是来自社会的爱的力量!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但是,就算这本经再难,只要用阳光普照黑暗,用伟大来征服疾病,就没有任何不幸存在!

观后感范文2

狮子王讲的这个故事,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

辛巴的爸爸是狮子王,英勇善战。辛巴还有一个坏叔叔,帮着土狼,干坏事,它害死了老狮子王,又想害死辛巴,那样以后它就可以,当狮子王,统治天下。

辛巴逃跑到一个森林里,又认识了两个朋友。辛巴在森林里一天天长大,越来越威猛。过了好长时间,辛巴的朋友告诉它,如果你不去拯救大家,狮子世界会整个完蛋的。辛巴在水里看到了自己的模样,辛巴认识到自己应该打败叔叔,拯救狮子世界。于是,勇敢的辛巴,去挑战叔叔,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战胜了叔叔,当上了狮子王,整个狮子世界恢复了平静。

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要坚持不懈,战斗到底,永不放弃,要相信自己,通过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够战胜困难。

观后感范文3

电影《杀生》讲的是中国西南与世隔绝的长寿镇里发生的事情。黄渤饰演的牛结实,随心所欲地挑战村里的各种“规矩”,让大家倍感恐惧和和憎恨。于是,他们一起密谋设计杀牛结实于无形无血之中。电影堪称是灰色喜剧,让人在笑中流泪,在泪中拷问。

拷问人性之——村民果真温厚?

凡是长寿的人大多和修行修性有关,心态豁达善念长存方能做到。长寿镇的人大都都能活到百岁,这不仅得益于自然环境的造就,更得益于村民心底醇厚,与世无争。可自从皇帝赐予他们“长寿镇”后,清澈的人性中便开始有了浑浊之物,但凡争名逐利之人,注定会让善良的人性变为丑陋不堪。

其实,我们从影片中不难发现,所谓的长寿秘密,是年长的老人靠输年轻人的血来延长生命。影片的开头,我们看到老祖躺在床上,吊瓶里输的正是马寡妇的血。这不禁让我们心悸,而所谓的上头早已知道此事,但为了保全名声听之任之,不予追究。人性的秘密其实就是我们心底深处可怕的欲望,控制不了欲望,自然就会让自己变得浑浊不堪。

再后来我们可以看到镇上的人为了杀死这个所谓的可恶“不规矩”之人,他们集体设计置牛结实于死地。其实,牛结实只不过是随心随性而活,坦荡而不虚伪,而这些村民,他们内心渴望也同样渴望只是不敢去释放罢了。比如马寡妇,很多男性对她不也有非分之想吗?为什么单单就谴责牛结实?比如村妇殴打马寡妇,逼她喝下打胎药时,她们内心不也同样喜欢有轰轰烈烈的爱吗?人性的压抑和虚伪扭曲了人性中的最真,最善和最美。

拷问人性之——牛结实果真可憎?

全镇的人都憎恨牛结实,这肯定全是牛结实的错吗?在老祖去世后,就没有人再用爱包容这个生性顽劣的孩子,只剩下追打和谩骂了。可是,从电影中,我们在批评牛结实的恶作剧的时候,我们也着实看到了牛结实本性纯善良的一面。老祖去世后,马寡妇被要求一起陪葬,牛结实从河水中救起了马寡妇,并用自己的血给马寡妇输血,看到这些,我们从牛结实身上懂得人性中的仁和慈。

马寡妇怀孕后,让牛结实离开长寿镇保全性命,可是,牛结实为了保全她和孩子不肯离开,而是选择自己躲到山上,守候马寡妇和孩子,直到体虚而死。看到这里,我们又怎能不为之动容和流泪?牛结实的内心的坦荡的,敢爱敢恨的个性自然在这个循规蹈矩的镇上不受欢迎,他无畏无惧不停地挑战权威和界限,他想用自己来改变镇上的人。可是,在这个争名逐利的环境中,他哪里又能抗拒?最后,他归还了村民的东西,也归还了他那份不安分的心。他拉着为自己做的棺木,拿上那个八音盒离开,八音盒里响起的是生日快乐的歌曲,那天是他的生日,可是没有一个人来祝福他,他死于精神上的瓦解和崩溃。

面对牛结实,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厚爱和纯真。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以自己的喜好来评价一个人,以自己的习惯来规范一个人,我们希望看到的都是一个自己,我们不能容忍异类的出现。正如牛结实,他其实正是住在每个人心底的欲望,可是,在名利面前,没有人敢于表现这样的`欲望,于是,他们需要不断地打压这样的欲望,直至最后的消亡,为的只是掩埋个性,为的只是我是大家,这才是人性的最可悲最可憎之处啊!

拷问人性之——寻找身边的牛结实

电影折射生活,拷问自己。牛结实只是电影中的一个人物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过这样的牛结实吗?我们自己是否也是一个牛结实呢?

作为老师,我们不缺素材。记得那年班上转过来一个孩子,他眉目清秀,口齿伶俐,可是就是不喜欢换衣服,整天邋邋遢遢的一身臭味,班上的孩子们都不喜欢他。每每来找老师告状批判最多的人就是他。大家把他叫做“贱伟”,他最贱,看到女学生就忍不住上前搭讪,喊人家“美眉”,“老婆”等,得到的自然是一通臭骂,他也不恼,哈哈一笑,仿佛自己占了很大的便宜;在班上老师讲课时他总是突然冒出一句非常不着调的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老师气的要死,他又得意,仿佛自己是最棒的成功者。为此,我们都对他无比讨厌但又无可奈何。

后来,我们商量之后,让他自己一张桌子坐在教室最前面的那个角落,而且还为他画出范围,不能超越,上课也不能说话等;他真的安静了下来,大家也能安心学习和上课了。到初三分班时他离开了我们班,再后来他辍学了,我们也再也没有见过他。后来听人说他发展的很好,人也干净了,还做起了生意,生活的很幸福。其实,想想没有这些顽皮的孩子我们的生活何来乐趣呢?

现在思量起来,他所有的做法只不过是为了让大家观注自己罢了,这些和品质无关,而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扼杀了他的天性和纯真。想想我们和长寿镇的人又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我们并没有真的杀死一个人,但我们用自己的冷漠和不接纳杀人于无形无色之中。

从影片中我们找到了人性,更找到了自己!任达华饰演的医生来到长寿镇识破了他们长寿的秘密,我们看到地震来了,这是对人性的碰撞和冲击结果;当他送走马寡妇离开这个地方的时候,太阳升起来了。影片最后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任达华留了和牛结实一样的发型,他的笑容,温暖了整个冬天,也唤醒了人性深处的美!

观后感范文4

暑假期间观看了电教片《蜕变》,感触颇多。一个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触动着我们的神经,原来清正廉洁不只是口头说法而已。而是付出的行动。

故事里在我们心目中昔日神采奕奕、口若悬河、指点江山的人民骄子,各个部门的领导,而是镜头前垂暮的老者,满头银丝。慢慢诉说着自己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的历程。实在是让人感到惋惜,痛心。料想当年他们必定也是十年寒窗苦读,到了工作单位兢兢业业,干出过傲人的成绩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护,走上领导道路。好不容易退休,该享受儿孙乐趣的时候却走入高墙,与亲人不能见面。正如他们所说:我这辈子完了,没有希望了,剩下的时光都是熬日子而已。从一个被世人景仰的人忽然沦落为囚徒,这个落差太大了!我很想象他们该如何面对以后的生活?一世英名就这样毁于一旦了......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他们没有筑牢反**的防线,在思想上有所松懈,行为上懈怠,导致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归结起来有几种原因:

一是个人权利膨胀。随着个人工作能力越来越强,职位越来越高,个人权利开始膨胀,觉得自己是个"能人",可以干出更大的事业来,已经不满足于只是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开始转投副业,开公司、办企业。昔日有业务往来的老板都来讨好,又是给项目,又是投资的。逐渐陷入的越来越深。很多事情渐渐失去控制。

二是物欲膨胀。有些领导干部经常和社会上一些老板打交道。看着他们逐渐从小老板变成大老板,出手阔绰、一掷千金的样子很是潇洒。渐渐就会有不平衡心理。为什么我这么辛苦工作,只有微薄的收入。我的能力也不比他们弱。而他们手中又掌握着权利,很容易出现权钱交易。

三是个人生活腐化。对金钱、美色,或者是书画、收藏品有嗜好。被别有心机的人有机可乘,投其所好,然后得了好处的为了回报对方就失去了党性和原则。在职权范围内徇私枉法。

虽然自己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觉得自己的言行影响的是祖国的未来,看了他们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要算好几笔帐,对党、对组织、对学生、对我们自己、对家人负责。不忘初心!

观后感范文5

好久没有失眠的感觉了,因此文字的冲动也少了很多,沈阳的深夜听着黄小琥的歌,为这部记录沈阳的纪录片写下一些文字,马克 观后感(呵呵,作业的感觉)。这可能是除了剧组人员外的第一篇长评,可能因为看完有种欲说还休的感觉,所以大家都没反应过来吧。片子拍的很亲切,浓厚的东北味、沈阳味。沈阳一个可能已经被遗忘的城市,曾经的北方文化中心,如今却好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没有办法的事,在这个经济为主的年代,人穷志短的尴尬让人心疼不已,就像大家族里的大哥总是严肃却又肩负重担,当弟妹都成才却不敢相认。看到这部片子,把沈阳现在活跃的文青中的一些人聚集起来,颇有几分激动,一些种子,一点星火,这是这部片子给我最直观的感觉。从不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因为性格的关系,习惯旁观,不习惯评价,但是看完片子确实有种惊艳感,一个半小时过的太快,只是一些人的随意谈话,却围绕一个深刻的主题:人生理想。好久都不用这个词了,很多人都已经忘记了,再次提起竟有恍如隔世的感觉。感谢这个片子让我们又再次想起。说点偏激的话,可能有一些人,看完没有什么感觉,那应该是因为他们没有从满怀理想到跌落尘埃的痛楚,没有为了别人无法理解的事情而众叛亲离的陌路,没有辗转迂回的迷惘又何来峰回路转的喜悦,没有现实的残酷是无法理解理想的珍贵的。我们只是看了一部片子,看了十几个人讲了些感悟,一些经历,可是有时共鸣就是这样产生,谁都年轻过,谁都正在老去,谁都有些无法割舍却又不得不放弃的东西。我们迷惘,我们追寻,我们成长,我们继续。这可能已经算不上影评了,可是又有多少人有资格去评论呢,我们都有太多的想法,却又有太多的理由不去做,影片里的人做了,马克的主创们做了。结果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因为理想本来就和荣华富贵、封妻荫子无关,他只是我们心里最宝贵,最无法改变的东西,是在我们最纯真时深入心里的东西,我们的本源。我们故意忘记,我们不去想起,我们自欺欺人,我们粉墨伪装。可是一个半小时,就可以把我们变的赤裸裸的面对。我们可以什么都没有,但理想却无法被剥夺,像影片里说的,其实坚持是很重要的,只要我们在坚持一下,很多事情都会有改变。这是我在豆瓣的第一篇长评,献给这部片子,也献给那些为人生理想努力的人。再次感谢剧组为我们奉献了这部好片子。用影片里的独白格式吧,我的梦想是让更多的人愿意看书,我正在我的理想里前行,我是处女座。

观后感范文6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每当这动人的旋律在我耳边响起,我就会想起一位中华少年儿童。

他手里永远握着一颗闪闪发光的红星,他的精神让我们中华民族世代传承。他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潘冬子。

潘冬子是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主人公,他一心想参加红军,因为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革命家庭,他的爸爸是一名红军战士,是一位坚强的共产党员。***妈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在一次敌人大扫荡时,为了掩护群众转移,她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爸爸因部队转移,要离开家乡,临走时交给潘冬子一颗红星。这颗红星就像冬子心中的明灯,被他一直珍藏,时刻激励着他。终于,冬子带着它参加了红军。

潘冬子机智、勇敢、坚强。母亲的牺牲并没有让他消沉,为了给母亲报仇,他巧妙地改了一个字,使胡汉三损失上万斤大米。胡汉三封山时,他帮红军战士送粮食,送信。严寒的冬天,为了骗过敌人,他把盐融化进水里,倒在自己身穿的棉袄上,成功的躲过了敌人的搜查。如此聪明的小英雄怎不令人敬佩呢?

潘冬子生活在那样艰苦的革命年代,却有远大的志向,为国,为民,努力向上。经历了重重考验,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红军战士,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想想现在的我,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却不懂得珍惜。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不前,遇到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生活中更是自私自利。潘冬子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身上的缺点。我应该学习潘冬子,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不怕苦,不怕累,努力学习,将来为建设祖国做贡献。

潘冬子——我心中的红星,你将永远指引我向前进!

观后感范文7

陈凯歌导演的故事片《无极》公映后,受到各种批评,有文章甚至说“《无极》者,无聊之极也”。我以为,在针对(无极》的所有批评文本中,影响最大的是在网上发表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这是一部15分钟的小电影,作者是一个小人物。

小电影为何能够打败大电影?小人物为何能打败大人物?说出来你不会相信:个中缘由,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有关。

胡戈的这部近乎“胡闹”的小电影,对《无极》的意旨、人物、情节、场景以及细节、台词、道具、服装、画面等,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文本样式(或言说方式)而言,《馒头》与它所批评的《无极》是相同的:电影叙事,而且前者所使用的镜头全部来自后者,只不过按照作者的批评意图重新“蒙太奇”一番。

陈凯歌本来是一个很会讲故事很会刻画人物的导演,他的《霸王别姬),故事讲得回肠荡气,人物写得惊心动魄,对人性、友谊、爱情的演绎更是淋漓尽致。不幸走上了三件“大,’(大制作、大场面、大名星)的套路之后,就有了(无极》这一大败笔。《无极》的“大”,远胜过张艺谋的《英雄》和《十面埋伏》:大明星是跨国界的,大色块是超音速的,大场面是超时空的。《无极》并非没有李渔《闲情偶记》所说的三个“一”(一人一事和一意),片名就是它的“一意”,无欢和馒头分别是它的“一人”、“一事”。只是它的“意”太泛太虚以至成为毫无内涵的无极叙事,它的人和事也太假太空以至于成为笑柄。而胡戈正是抓住了这一笑柄才炮制出《馒头》的。

胡戈用小电影批评大电影的言说方式,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文论“以诗论诗”的现代视频版。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经常采用与批评对象相似或相同的文本样式,这种批评文体与文学文体的相似乃至同一,从体制、体势、体貌等不同层面铸成古代文论批评文体的文学性。

胡戈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言说方式的成功。这个小例子有大意义:它说明中国古代文论的批评方法和言说方式,可以活在现代,活在当下。

观后感范文8

他们跟说有同龄的孩子没有别的区别,只是没有爸爸陪在身边罢了。

他们的爸爸都是在外打工的工人,每年只有新年的时候才会回家和孩子团聚。

但是去中有一个叫石头的男孩。他的爸爸为了能够尽早的还债已经三年没有回家和石头团聚了。石头不敢奢望爸爸能带回来许多好吃好玩的,甚至是多陪他几天。只是希望爸爸能来个电话,问候一声,他也会很高兴。可是这简单的愿望,老天就是不愿意满足这个渴望爸爸回家的男孩。所以石头就用雪堆起了“雪人爸爸”,在我眼里那个雪人爸爸是独一无二的。因为那个雪人是石头用爱和心,是石头内心最渴望的,也是她最宝贵的东西,是任何东西也换不回来的。而能明白石头的人有少之又少。

因此班上的同学帅哥常常嘲笑他,那父亲送他的手机向石头炫耀,同时又讨好了所有的同学。帅哥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石头的痛苦之上。石头一气之下摔了帅哥的手机。因此引来的艾老师的指责,石头委屈啊,可他的自尊心很强,宁可所有人指责他石头再为不愿意解释一句了。事实上石头并没有错,他也很羡慕帅哥有爸爸送礼物,只是帅哥的话激怒了他,愤怒远远超过了理智,石头才一时做了傻事。

可后来当一切误会解除后,石头的父亲有意外的出了事故,重伤进了医院。看来今年石头又见不着爸爸了。石头在无比喜悦的时刻,听到这个消息该是怎样的伤心啊!所以全班同学绞尽脑汁帮忙隐瞒,可是纸是包不住住火的。

这个消息给了石头当头一棒。是老天在开玩笑嘛?给了一个孩子希望又让她绝望。这是对于一个十几岁孩子来说是不是太残忍了。不过老天是公平的,虽然没有爸爸的陪伴,但是有老师和同学的陪伴。石头不会再孤单,不会再伤心。

有了这一些石头就收动力等待下一个下雪天。他一定会看见一个风尘仆仆的中年男子提着新年礼物站在雪中高兴的说着:“石头,爸爸回来了……”

观后感范文9

已经很久没有看现代生活片了。我不是不喜爱看生活片,主要是喜爱看时刻跨度大的连续剧,例如《从农奴到将军》、《我这一辈子》类型的奋斗史。朋友说这一部《心术》,抱着试一试看的心态就下载看了起来,刚刚看了一点就被剧中的人物剧情吸引住了。这是一部作为国内首部反应医患关联的电视剧,电视剧《心术》将为人们真实的呈现医护人员的生活环境与情感状态,集中讨论了医患信任危机、医生吃回扣、医疗诉讼等热点社会话题。

此刻的医患关联已经是现今社会的热门话题,红包基本成了医院的代名词,个性是做手术,只要是做手术的基本没有不想送不送红包这个问题的,患者很多都是在想,假如不送红包,就不敢去做手术,总以为医生会留一手,患者及家属就会怕犯忌讳。受社会的影响,个别医生的道德水准也降低了,不给红包就给患者脸色看,把患者当作发家致富的工具。医患关联开始紧张起来,患者不敢坚信医生。作为一个人几乎没有不生病的,生病就会和医生打交道,作为患者信任医生无疑对病情的治疗,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心理疗法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就应建立起良好的医疗秩序,医患双方建立充分的信任,患者不信任医生就很难彻底治疗疾病。我的一个老领导给我讲过这样的他个人的亲身经历:六十年代末,他刚刚大学毕业,在医院工作,有一位妇女抱着一个孩子让他治疗,当时他看到这个孩子已经死亡了,告诉这个妇女孩子不用治疗了,但是,这个妇女还是不甘心的问:“陈大夫在不在?”(陈大夫是这个医院比较有名望的的老医生)。这是什么样的一种信任啊,就是孩子已经死亡了,没有经过自己信任的医生决定就不愿放下。

《心术》是一部大型医疗题材电视剧,关注医护群体,揭示当代中国的医患关联现状。里面有许多桥段和台词直接触及这天诸多敏感医疗话题,令人深思。首先是《心术》的真实感来自于它不简单地追求戏剧性,而是摆脱神秘化的成见,重新去发现医生的工作生活状态。霍思邈、郑艾平们不总是遇到“急诊”被紧急召回,工作之余他们也简单调侃、家长里短;刘晨曦既是神经外科医生,同时也是肾衰竭患者的父亲;“美小护”剩女愁嫁,常常正因护士身份而受到莫名的“歧视”……总之,和其他群体相比,他们一样有困惑,也有尴尬,有委屈,也有成就感,只但是这些情感的来源和方式有所不一样。这种真实显示了作者创作的诚意,让人自觉不自觉地对作品有了信任。建立在真实自然的情节基础上,剧中人物大段大段的议论也就显得入情入理了,并且放大了故事所要促成的“不一样群体间的和解”的效果。

其次是真诚地明白医患双方。它没有停留在医患矛盾的表层去制造戏剧冲突,而是体贴地发现矛盾背后医患双方的诉求和心态。患者“钢丝男”赖在医院不走是病痛折磨和极度贫困所致,他最终选取跳楼,想把捐款留给老婆孩子,为的正是担起对家庭的职责。脑瘤需不需要做手术?有时候即便专家也言人人殊,并无定论,思考到“手术与否”对患者产生的心理暗示,问题就会更加复杂……《心术》充分展示了这种复杂性,并且让复杂性自身产生戏剧效果,在观众愉悦的观赏中不断地渗透和说服,最终让人“心悦诚服”。

此刻的个别患者及家属恨不得杀鸡取卵,有事没事就去医院闹一番,个别媒体也并没有起到一个很好的导向。任何事情,无论谁对谁错,只要一扣上医患关联的帽子,好像就是医生在欺负患者。其实,就是一个技术十分精湛的好医生也不可能避免医疗意外和无可预知的医疗事故,患者就应去明白医护人员。

海清、张嘉译、吴秀波等演员的精湛演艺,在这部电视剧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心术》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医患关联这个问题,哪怕不能起到什么实质性作用,但是让大家重新用一个较为公平的眼光去看待医生,这部电视剧就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了。这一部电视剧对于医生形象,细节漏洞无伤大雅,过度拔高则没有必要。谁不期望现实中的大夫都这么帅气、善良、负责,医术高明还不收红包?问题恰恰在于,如果我们经受了《心术》的沐浴,使我们真正去明白医务工作者,使他们更好的为我们大家服务。

观后感范文10

为了全面体现学校德育教育周的教育水平,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逃生方法,安全演习观后感。学校在周四下午12:50分举行全校消防演习。

这次的消防演习尤为重要,这关系到学生平时对于发生火灾时应该如何做出防范。许多火灾事件中,由于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够,没有逃生能力,最后导致不幸的发生。在20xx年里,胶州路上的大火和清华校园的火灾事件使我们警铃大响。为此,学校在开学的德育教育周上为学生们进行一次消防演习。

临近时分,各班的学生都在门口加紧排队,等待着通讯员的指示。每一层楼,同学们都一个个加紧脚步,跟上前面的同学,楼梯上,同学们一步三跨的下楼。到大操场后,各班以一路中队排好,井然有序。随后,老师在主席台上评讲着同学们的逃生演习,并且示范着灭火器的使用。从每一个步骤,到每一个动作,老师都仔仔细细的讲解并做出。为了使同学们更好的了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学校还请各系里的老师和团委学生会来现场示范操作。每个老师都是那么的厉害,一次就把火灭掉。不光是男老师,女老师也不甘示弱。还有学生的示范操作,全都非常顺利的做完。

防范校园火灾是每一位师生的共同责任,当前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措施落实,学校的消防安全形势处于良好状态,但我们决不能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应吸取其他学校火灾事故教训,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要时刻敲醒消防安全的警钟,从思想上树立牢固的消防安全意识,从我做起,严格执行消防安全各项制度,认真整改消除消防安全隐患,观后感《安全演习观后感》。只有做到警钟常鸣,才能确保校园长治久安。

呜——呜——”一阵急促的铃声响起,整个校园笼罩着紧张的气氛,好像火灾真的发生了一样。老师一声令下:“迅速集合!”同学们立刻走出了教室,从容不迫地排好了队,脸上一副认真严肃的表情。老师叫我们用手捂着鼻子和嘴,迅速撤离火灾现常可是走到楼梯时,人太多了,有的同学乱了套,开始拥挤了。这时听见老师大喊:“大家不要慌张,保持距离,要相信自己!”听了这番话,同学们像吃了“定心丸”一样,迈着轻快的步伐走下楼梯。铃声还未结束,我们已经安全地来到了操场上。

站在宽阔的操场上,耳边传来校长的声音:“同学们,祝贺你们只用了三分钟就圆满地完成了这次艰巨的任务。”话音刚落,台下一片哗哗的掌声。我的心中充满了自豪。接着,校长又说:“一场火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让人们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大家们要明白“安全第一”的重要性,要珍惜生命,努力学习,让明天更美好。”大家听了连连点头。这时有位老师走上司令台点燃了火盆,大火熊熊燃烧起来,火焰冲天。我们都吓呆了,可是老师却不慌不张地拿起了灭火器,对着大火猛地一喷。“哧——哧——”顿时空中烟雾弥漫,火苗乖乖地低下了头,再也神气不了拉。台下又是一片热烈的掌声。

这次消防演练真是太精彩了,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不仅学会了大火时逃生的技巧,还学会了灭火的方法,希望这样的活动学校要多多开展,让我们学习更多关于消防安全的知识。

篇一:冈仁波齐观后感

不开始便永远无法到达路在脚下,即刻前往我们内心的“圣地”。

信仰的极致,是一种心无旁骛的心灵极简,虔诚的体现,不会有太多花哨的繁复。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纯朴而持久的坚持。亦如我们会被匍匐前行风餐露宿,风雨无阻的朝圣人群所感动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与心的合一,路在脚下。如此的坚持,如此的锲而不舍,如此无所畏惧……

然而,他们的内心却少有狂妄的期许和不安于世俗的过分追逐。路在远方,路亦在脚下。无论我们前行的目地的在哪里,也无论前方的路途有多么的遥不可及。信仰的坚定,会让我们忘却太多的设计与筹划。只是,路在脚下,如此便去前行。

不开始,便永远无法到达。开始,即忘记路途遥远,只是用简单的身心合一,去缩减与目的地的差距。风尘仆仆之中,我们或许窥见了生命的意义所在,不为此生,却为来世。

真正的庄严,不在于过度的粉饰。在朝圣者的面庞前,或许更多是满身泥泞或蓬头垢面。但是那一双双坚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让人莫名的感动和心生敬畏。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会体现在无私无我之中。虔诚之心与我们最大的触动,也是那不为你我,却为众生的离苦得乐而不辞劳苦的前行之躯。

很多时候,我们向往一种宁静,向往一种纯粹,向往一种莫名的感动。往往寻找之时,却无最好与最真的契合。然而,当五体投地,叩首前行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时,莫名的感动,不由的叩启我们内心中,封藏已久的触动与共鸣。这就是内心纯善的契合。

每一步,每一叩首,每一句诵经,只为众生的祈愿与安康。所以,我们被震撼,这是一份人人心中本该有的最本真的愿望。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被过度的心与心外的装饰所迷惑,乱了自我,也乱了内心。

每个生命的起初,都有最纯粹与极致的信仰与虔诚底蕴。那份极简的纯粹,就是褪去自我厚重束缚之后的无私无我。所以,在眼观纯朴信仰与不褪色虔诚的情景时,我们的感动也是最纯粹的纯善复苏,那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心撞击。

其实,修行路上,没有太多的信誓旦旦。如果总是口号大于行动,那么,路,永远在远方。但是,回想那三步一叩首,只为众生的祈愿与祝福而前行时,纯朴的形象却波及着我们寻觅已久,却又似曾相识的内心共鸣。

当我们把信仰落实于当下时,人人心中的至真虔诚,都会自然而然的让我们的身与心合一。那一份感动与纯粹属于我们每一个大家,只要让路在脚下,立即前行,最终的殊胜,是人人心中有圣地。然而,那却是不为你我,是为众生的无私与大爱!

让路在脚下,即刻前行,只为众生的苦与乐……

篇二:冈仁波齐观后感

关于冈仁波齐的知识:冈仁波齐与梅里雪山、阿尼玛卿山脉、青海玉树的尕朵觉沃并称藏传佛教四大神山。藏传佛教认为此山是胜乐金刚的住所,代表着无量幸福,常年在此处转山的信徒不断。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等认定为世界的中心。据说佛教中最著名的`须弥山也就是指冈仁波齐。

昨天晚上去看了电影《冈仁波齐》,电影平静的没有波澜,太真实了,开篇就是藏民日常的生活,早上起来,给烟囱炉子里再塞进两个柴,然后烧水煮饭,每一家一天的生活如此开始,村子里的人来回的走动也是那么真实自然。

首先是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一生未娶照顾他们兄弟三人的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叔叔坐在坝子上和尼玛扎堆说,他一辈子哪里也没有去过,只是想去圣山和拉萨实现一生的愿望。

恰逢马年,正好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听说了有人要去朝圣,村子里一家家的人都跑来问是否可以同行,大家都希望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同行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是心愿却总是一样的。最后出行的这支十一人的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且自幼残疾的屠夫、年少的小姑娘。在信仰面前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原来只是知道藏民一生的愿望就是要有一次磕长头磕到拉萨朝圣的经历,在西藏的时候常在路边见到心无旁骛磕长头的人,却并不知道其中更深层次的含义。这次看电影才知道从小建立起来的信仰何其伟大,就算是身怀六甲也无所畏惧,次仁曲珍在朝圣的路上生下了孩子,在藏民的心里,朝圣路上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寓意着希望和福气,次仁曲珍继续着磕长头朝圣的路,并没有因为是新产妇就有所懈怠,新生儿躺在随行的拖拉机里,安静生长。

每天晚上大家聚在帐篷里的时间,是对一天的总结和次日的规划,好几次,尼玛扎堆的叔叔杨培,也就是朝圣队伍里年龄最大的长者都会给大家说:每一次的祈愿要想到众生的幸福安康!每一次听到他说的话,再看到所有人全心信服的样子,我的内心总是升起莫名的感动,就算是平凡的藏民,一路艰辛,心中的爱也不仅仅是关乎小我,如此大爱令我深受触动,所谓修行,唯有众生喜乐安康才是目标!

队伍坚定的前行因为遇到了河流而被打断,杨培叔叔告诉大家继续,于是所有的人脱下羊皮的围裙,继续无惧涉水的长身磕头,看着阳光照耀下突然轻装的他们,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让我突然明了:当这涉水成了烦扰,前行便是痛苦;当这涉水变成欢乐,阳光亦是明媚,

篇三:《冈仁波齐》观后感

有信仰的人总是善良和体贴的,就算是随行的拖拉机被一辆越野车给撞翻在路边,他们想到的也是越野车上的人需要快点送到医院救护,而他们自己能做的只能是迅速做出决定,拆掉撞坏的车头靠人拉车继续前行,这里没有人抱怨,没有人迟疑,如此朝圣之路,犹如佛经上讲到的故事,一切的磨难都是上天的考验,没有这些逆境、磨难,无始劫以来积下的债怎么还?所造的业如何消?当你经历、当你跨越,你也就得道证悟了!

翻越米拉山5000多米的高峰,终于一路下山看到了远处的布达拉宫,大家默默的集体站在那里遥望施礼,内心的激荡无以名述,我作为观众久久不能平静,一切的辛苦在那一刻是值得的,金光闪耀的布达拉宫是每一个西藏人心中的圣殿,他们在前行的路上,虽然冈仁波齐圣山还在远方,但是至少到达拉萨让他们坚信:每一天,无所畏惧,坚持心中的信念,善待每一个身边的人,珍视所有的生命,甚至那只马路上缓缓爬行而过的虫子,所有的善总会让灵魂到达彼岸。

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需要历时一年用脚行走、用身体丈量长达2000多里的朝圣之路......,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是雪山脚下渐渐拉远的队伍,转山尚未开始,经过拉萨完成补给和休养,去往圣山的道路还在前方,这样的寓意似乎比拍完全程更有寓意,修行的道路不就是这样吗?

这是一部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实电影,生活中最真实的故事被用一年的随拍搬上了屏幕,每一个人都是真名真人真角色,虽然我从小生长在那片神奇的土地,却并没有那样近距离的了解过藏民的朝圣之路,这一次,跟随电影的镜头用一种全然浸入的视角看完了电影,内心升起对电影摄制组由衷的尊敬和感恩。

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是民族团结的基础,如此的好电影实在是太难得了,我们从电影里只是看到没有尽头的大山、雨雪、米拉山顶上飘扬的经幡美丽而神圣,可是我却很清楚走到那里绝大多数人的身体反应之痛苦,五千多米的海拔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而摄制组却在如此身体巨大的挑战下完成了这部具有非常意义的电影的拍摄,如此对信仰的尊重、对藏民一路朝圣的真实再现难能可贵,如果你想要看这部电影,一定要去影院支持!

篇四:《冈仁波齐》观后感

抽空去看了《冈仁波齐》,也确实需要放松和跟着他们进行一次朝圣,哪怕只是远观。

影评简介:

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时正马年,正好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里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这支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踏上了历时一年,长达2000多里的朝圣之路......

是的,羞愧!

这是我看到影片后的第一反应。后来想想我为什么会觉得如此羞愧,不仅仅是自我评价和自我要求,最重要的是我一直觉得自己也算是个有信仰且在行动的人,但看到他们才知道自己给自己的虚妄太多了。

他们走出村子,踏上国道,砰地下跪,我顿时泪崩!我想起了2015年一路西行的路上看到的骑行者、去朝圣的藏民,还有拉扑楞寺里的那个小男孩;我想起了在灵光寺舍利塔旁失声痛哭的善男信女、围坐在舍利塔脚下的朝圣的藏民。

他们不问结果,简单纯粹去做!想太多,做太少!这是不是我们的通病我不知道,但却是我的。

时常开玩笑说自己是个有信仰的人,之所以用调侃的语言,着实因为不自信。不自信大家对于有信仰的反应,也同时不自信自己的信仰。也许是觉得空泛,也许是觉得自己太过标榜,所以说着说着就变成了调侃。

不过经常挂在嘴边的也确实浅薄了些,却有些自我安慰的意味。家徒四壁的屠夫每次杀生后以喝酒来让自己心里舒服点,杨培为了哥哥的孩子终身未娶,刚生完孩子的母亲加入了磕头的行列,遇到积水脱掉衣服磕过去的大家,他们从未说过自己的信仰,一大早开始的长头,每天晚上睡觉前的念经,如果没有信仰,又怎能坚持?!

人与自然

前年的一路西行,穿过盘旋的山道,大片的云在眼前,一路荒芜,又一路丰富。吃喝住用行,取之于大自然,又再次回归于自然。冰河上的冰块凿开来烧成水、山谷里的树枝捡起来生成火、人死去的躯体放下来让兀鹫吞食,原来人与自然可以这样完美统一。

突然觉得我们的生活浮夸而又浅薄,每一次的分享,每一次的求赞同,每一次的炫耀,仿佛需要嚷嚷着满世界都要知道,然又有何意?

我需要的很少

是谁说了这句话,我不记得,仿佛我也说过,当然你也可以认为我站着说话不腰疼,不过目前我依然持此观点。

一米二的床铺,一日三餐的饮食(或者可以两餐),几件衣服,两三本书(也可图书馆借阅),这么一算,即使在大城市里,算上交通电话费用,让自己生存下来也不是难事。

我们需要的很多,于是想起了电影《七宗罪》,片头便是人的口腹之欲,看着饭店广告里的美食宣传,再次觉得自己完了,我在扫大家的兴致。

尘世中的修行

并非刻意受苦,朝圣是一种修行,我们在生活里修行,无高低贵贱之分。活着之上的东西我们不需要吗?我不信!即便如《万物的签名》里在生活横冲直撞百折不挠的亨特,他喜欢的除了钱和植物,还有哲学和书。修行的力量是向上的力量。朝圣也好,坚持也罢!

比阿特丽克斯对她十五岁左右的养女普鲁登丝说“沉默是另一种虚荣!”惊愕!仔细一品,仿佛有几分道理,于是发出一点感想,也是一个自我总结,算做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