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关于感怀唐诗的优美句子 正文

关于感怀唐诗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4-10-16 00:22:59

1、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李商隐《无题八岁偷照镜》

2、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3、百年那得更百年,今日还须爱今日。——王世贞

4、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5、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

6、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佚名

7、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8、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9、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许浑《咸阳城东楼》

10、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元窦娥冤《窦娥冤》

11、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李贺《梦天》

12、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人生无根蒂》

13、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黄巢《自题像》

14、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

15、今年冷落江南夜,心事有谁知。——萨都剌《小阑干去年人在凤凰池》

16、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17、锦瑟华年谁与度。——贺铸《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

18、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杜荀鹤《泾溪》

19、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20、老去光阴速可惊。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欧阳修《采桑子》

21、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22、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23、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4、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栻《立春偶成》

25、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陆游《沈园二首》

26、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27、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28、年年社日停针线。——黄公绍《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29、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李商隐《风雨》

30、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无名氏《金缕衣》

3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

3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古诗汉乐府《长歌行》

33、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遣怀》

34、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白居易《望月有感》

35、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36、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

37、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38、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杜甫《阁夜》

39、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

40、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41、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苏洵《九日和韩魏公》

4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43、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44、艳阳时节又蹉跎,迟暮光阴复若何。一岁中分春日少,百年通计老时多。——白居易《春晚咏怀赠皇甫朗之》

45、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欧阳修《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

46、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47、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苏轼《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48、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9、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50、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张先《青门引·春思》

51、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四》

52、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清秋。——史达祖《临江仙·闺思》

53、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蔡确《夏日登车盖亭》

5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人生无根蒂》

55、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56、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57、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苏轼《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58、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59、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苏舜钦《水调歌头·沧浪亭》

60、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王维《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

有一种时光,踏遍了岁月,有一种旧物,缭绕于心底。有一中错觉,散尽了青春。以下是关于时光流逝的诗句(精选68句),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1、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晏殊《玉楼春·春恨》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罗隐《七夕》

4、扰扰马足车尘,被岁月无情,暗消年少。——元好问《玉漏迟·咏杯》

5、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陆游《沈园二首》

6、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于谦《立春日感怀》

7、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陆游《幽居初夏》

8、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9、年年岁岁望中秋,岁岁年年雾雨愁。——曾几《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夜月色皆佳》

10、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谢枋得《武夷山中》

1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2、百岁落半途,前期浩漫漫。——李白《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

13、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张籍《凉州词三首·其三》

14、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

15、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16、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于易水送别》

17、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

18、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19、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李清照《清平乐·年年雪里》

20、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21、去年夜半横江梦,倚危樯,参差曾赋。——刘辰翁《桂枝香·吹箫人去》

22、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辛弃疾《虞美人·赋虞美人草》

23、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

24、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25、湘江千岁未为陵,水底鱼龙应识字。——鲍溶《襄阳怀古》

26、待何年归去,谈笑各争雄。——顾太清《高山流水·次夫子清风阁落成韵》

27、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28、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叶清臣《贺圣朝·留别》

29、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乔吉《折桂令·客窗清明》

3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31、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纳兰性德《琵琶仙·中秋》

32、数年前也放狂,这几日全无况。——康海《雁儿落带得胜令·饮中闲咏》

33、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温庭筠《苏武庙》

34、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35、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初春小雨/早春》

36、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李隆基《好时光·宝髻偏宜宫样》

37、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叶梦得《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

38、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39、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李清照《清平乐·年年雪里》

40、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韩缜《凤箫吟·锁离愁》

41、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殷尧藩《端午日》

42、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蒋捷《女冠子·元夕》

43、冉冉年时暮,迢迢天路征。——陆机《梁甫吟》

44、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45、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虞集《挽文丞相》

46、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韦承庆《南中咏雁诗》

47、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元好问《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

48、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刘禹锡《杨柳枝/柳枝词》

49、楼台处处迷芳草,风雨年年怨落花。——曾棨《维扬怀古》

5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五首·其二》

51、载酒买花年少事,浑不似,旧心情。——卢祖皋《江城子·画楼帘暮卷新晴》

52、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53、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李商隐《无题二首》

54、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吴潜《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55、旋开旋落旋成空,白发多情人更惜。——司空图《酒泉子·买得杏花》

56、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57、年年负却花期!过春时,只合安排愁绪送春归。——张惠言《相见欢·年年负却花期》

58、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59、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0、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61、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62、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63、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64、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65、去年寄书报阳台,今年寄书重相催。——李白《久别离》

66、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杜甫《岁晏行》

67、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三十二》

68、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山坡羊·骊山怀古

元代: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译文

站在骊山上我四处张望,(雄伟瑰丽的)阿房宫已被付之一炬,当年奢侈的场面现在到哪里去了呢?只见衰草萧疏,水波旋绕。到现在那些遗恨已消失在烟雾弥漫的树林中了。(想想)自周、齐、秦、汉、楚等国至今。那些战胜了的国家,都化作为了土;(那些)战败了的国家,(也)都化作为了土。

赏析

骊山(今西安市的东边),阿房宫当初的宫殿台基残存。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从骊山建起,再向西直达咸阳,规模极其宏大,设施极其奢华。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攻入咸阳后阿房宫焚毁。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所感而创作了这首“骊山怀古”小令。开头三句“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诗人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第六七句说:“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到如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强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

张养浩对当时的状况心怀不满,但想到列国的历史,又觉得从夺得政权,到奢侈暴戾,到最终败亡,乃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共同结局。杜牧说阿旁宫“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正是由此引申开来写道:“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这句结尾句式相同的两句是说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张养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迭,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而这首小令则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它虽不及“潼关怀古”思想深刻,但也提示出了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比较有意义的。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唐代: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夜月一作:月夜环佩一作:环珮)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创作背景

这组诗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作者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贫交行

唐代:杜甫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翻手作云一作:为)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译文

有些人交友,翻手覆手之间,一会儿像云的趋合,一会儿像雨的纷散,变化多端,这种贿赂之交、势利之交、酒肉之交是多么地让人轻蔑愤慨、不屑一顾!

可是你看,古人管仲和鲍叔牙贫富不移的君子之交,却被今人弃之如粪土。

赏析

诗的开篇“翻手为云覆手雨”,就给人一种势利之交“诚可畏也”的感觉。得意时的趋合、失意时的纷散,翻手覆手之间,忽云忽雨,其变化迅速无常。“只起一语,尽千古世态。”(浦起龙《读杜心解》)“翻云覆雨”的成语,就出在这里。所以首句不但凝炼、生动,统摄全篇,而且在语言上是极富创造性的。

虽然世风浇薄如此,但人们普遍对交友之道毫不在意,“皆愿摩顶至踵,隳胆抽肠;约同要离焚妻子,誓殉荆轲湛(沉)七族”,“援青松以示心,指白水而旌信”(刘峻《广绝交论》),说穿了,不过是“贿交”、“势交”而已。第二句斥之为“纷纷轻薄”,诗人说“何须数”,轻蔑之极,愤慨之极。寥寥几个字,强有力地表现出诗人对假、恶、丑的东西极度憎恶的态度。

这黑暗冷酷的现实使人绝望,于是诗人记起一桩古人的交谊。《史记》载,鲍叔牙早年与管仲交游,知道管仲的贤能。管仲贫困,曾欺负鲍叔牙,而鲍叔牙却始终善待他。后来鲍叔牙辅佐齐国的公子小白(即后来齐桓公),又向公子小白荐举管仲。管仲终于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他感喟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鲍叔牙对待管仲的这种贫富不移的交道是感人肺腑的。“君不见管鲍贫时交”,当头一喝,将古道与现实作一对比,给这首抨击黑暗的诗篇添了一点理想光辉。但其主要目的,还在于鞭挞现实。古人以友情为重,重于磐石,相形之下,“今人”的“轻薄”越发显得突出。“此道今人弃如土”,末尾三字极形象,古人的美德被“今人”像土块一样抛弃了,抛弃得十分彻底。这话略带夸张意味。尤其是将“今人”一概而论,范围过大。但只有这样,才能把世上真交绝少这个意思表达得更加充分。

这首诗“作‘行’,止此四句,语短而恨长,亦唐人所绝少者”(见《杜诗镜铨》)。其所以能做到“语短恨长”,是由于它发唱惊挺,造形生动,通过正反对比手法和过情夸张语气的运用,反复咏叹,造成了“慷慨不可止”的情韵,吐露出诗人心中郁结的愤懑与悲辛。

题木兰庙

唐代: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译文

花木兰女扮男装去参军打仗,一去就是十二年。她在梦乡里,也会和女伴们一起对镜梳妆;只是为了替爷从军、保家卫国,多次想回家时竭力克制着自己与边关将士大碗喝酒。想想木兰为了安靖边烽,万里从戎,她也将会和王昭君和亲,死留青冢一样,永远博得后世敬爱!

赏析

诗人一开头先从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落笔,用“弯弓征战”四个字,不但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这位巾帼英雄的非凡气概和神韵,而且生动地再现了她征战十二年的戎马生涯。接着诗人进一步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梦里曾经与画眉”。木兰姑娘虽身着戎装,南征北战,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不愧为英雄好汉。然而另一方面,她何尝不希望早日结束征战生涯,向往和平宁静的少女生活。“梦里”、“画眉”形象地表达了英雄的女儿情怀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憧憬。如果说,“弯弓征战”是表现这位巾帼英雄外在的“阳刚”之美,那么,“梦里”、“画眉”则是表示英雄内在的少女本色,使得对人物的描写入木三分,有血有肉,增强了诗的艺术魅力。

诗歌的最后,陡翻新意,生发出卓特的史论。木兰把酒思乡的时候,居然想到了汉朝远嫁番邦和亲的明妃王昭君。诗歌在构思上和诗意上的跳跃,细想,她们之间有着太多的相似了,正是这些相似,才能藉此来抒发花木兰内心的郁结。一则,她们二人都是女子;再者,二人都是离家别亲来到边塞;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她们的身份、经历以及到边关的原因各不一样,但是她们这两位弱女子的身上都承载着家国、民族的重大责任,她们是来为国纾难的。这样的重任本应是男性担当的,现在却让两位红颜女子来背负,并且还要承受着离别的痛苦,在男权社会中,这是不正常的。难怪中唐诗人戎昱在《咏史》一诗中对这一历史现象发出了如此的质问:“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这便是杜牧在此诗中没有直接发出,但却深蕴其中的议论,新见迭出,确实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这首咏史绝句写得很有特色,一没有引用典故,二没有发表议论,而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巾帼英雄的感人形象。诗人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把女英雄的思想境界推向高峰,从而突出了这首诗的主旨。

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明代:陈子龙

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

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洒胭脂雨。

译文

美丽的春光映入眼帘,春日东风总是将繁花吹散。几重烟雨朦胧,只有这些娇弱的花朵难以庇护。梦里总是时不时浮现起旧时故国的道路。春天反复无常,在那杜鹃泣血的地方,分不清落花染红的是春雨还是眼泪。

鉴赏

此词见于《陈忠裕全集》,借惜花怀人,寄托亡国哀痛与复国希望。正如题中所示,此词是写“春日风雨有感”。“春日风雨”,是当时所处的环境、节候和气氛,而“有感”则是寄离词人的感慨和情怀。词之起二句,先扬后抑。此时词人举目所见,是“满眼韶华”,一片春光。继而东风乍起,落红遍地。这一顿挫,表现了自然界的变化,从而也折射出时代的变化。陈子龙生当明清易代之际,对明王朝怀有深厚感情。在他看来,明代江山无限美好,正如满眼韶华。可是清兵南下,“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犹如骤起狂风,将万紫千红摧残殆尽。在这里,词人用的是比兴手法。“韶华”(春光)和“红”(花),代表美好事物,代表他所热爱的明代江山和明代人民;而“东风”则是邪恶势力的象征,也隐喻清兵的南下,“东风”一辞作贬义者,古已有之,如陆游《钗头凤》“东风恶,欢情薄”,此处只是移用于词人所憎恶的事物罢了。下面二句,以“几番”照应前面的“惯”字。说明东风之摧残百花非止一次,而是经常如此。“烟雾’二字,补足前句未及写出的“雨”字。春天的风雨连绵无尽,常常呈现烟雾迷蒙的状态。在东风肆虐、烟雨茫茫的天气中,百卉凋残,一片凄凉,于是词人不禁发出由衷的慨叹:“只有花难护!”前几句造足蓄势,至此词人的感情迸发而出,力抵千钧。在生活中,他奔走呼号,出生入死,力求挽救明朝的危亡,结果毫无效果。因此这一句正是反映了词人内心深处的亡国之痛。

下片宕开一笔,径写对明王朝的系念,但在词的意脉上仍与上片紧密相连。词人在白天看到风雨摧残的落花,到了晚上便自然联想到惨遭践踏的故国。“梦里相思”一句,为艳词中常语,然而此处用以表达爱国之情,却非常深刻而又贴切。“王孙”一辞,通常被理解为贵族子弟,如《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但这里的本意却更接近杜甫《哀王孙》中所说的“可怜王孙泣路隅”。在清兵南下之际,朱明的宗室子弟,或流离道路,或辗转沟壑,唯有少数人如唐王朱聿键、鲁王朱以海等仍在企图反抗。此处作者对明代王孙魂牵梦萦,实际上是将复兴明代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可是梦醒之后,依然风雨如磐,落红成阵。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他不得不发出“春无主”的哀叹。结二句进一步渲染出这种悲哀情绪,哭出了国家将亡的忧思。

句中的“杜鹃”,又名杜宇,相传是古蜀国的君主望帝之魂所化,它隐于西山,日夜悲啼,口吻常常出血。后人常用杜鹃啼血借指失国之痛。这里说“泪染胭脂雨”系由“啼血”转化而来,则杜鹃悲鸣时流出血泪,洒在飘飏落花的风雨中,红雨满天,景象壮丽而又悲惨。词人若非怀有深仇惨痛是写不出这样的句子的。用“胭脂”形容雨中落花,前人有杜甫的《曲江对雨》“林花着雨胭脂湿”;而用以兼喻泪水的有李煜的《乌夜啼》“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陈子龙则将这些故实融会贯通,自铸伟词,赋予新意,令人读来便觉有更深刻的意蕴和更强烈的美感。

陈子龙比较重视诗词的寄托,他曾说过他之作诗是为了“忧时托志”(《六子诗序》)。此词形式上虽“风流婉丽”,但词人借以“忧时托志”则与其诗作是一样的,阅读时须透过绮丽的表面,去体会深永的内涵。

于易水送人/于易水送别

唐代: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译文

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赏析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强权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昔时人即指荆轲。没,死亡。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陶渊明曾有《咏荆轲》诗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达了对荆轲的崇敬与惋惜之情。宾王此诗,同陶诗交相辉映,但在意境的创造上更为含蓄有味。“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诗人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复次,“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咏怀)的骆宾王,有着远大志向,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现实是“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夏曰游德州赠高四》),生不逢时,沉沦寂寞,诗人心中充满孤愤不平之气,如易水河一样,悠悠不尽。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正如古人所说:“象者,出意者也。”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全诗纯为咏史抒怀之作。但吟诵全诗,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目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全诗融为一体。一古一今,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这首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