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用味觉和听觉写优美句子 正文

用味觉和听觉写优美句子

时间:2024-12-28 05:56:44

好词:

轻巧灵便、飞速驰骋、轰鸣奔驰

呼啸而过、风驰电掣、扬帆远航

乘风破浪、泛湖观景、追波逐浪

平稳行驶、起锚开航、顺水行舟

平稳起飞、紧急迫降、直插云天

穿云破雾、腾云驾雾、空中盘旋

低空飞行、倾斜飞行、徐徐降落

晶莹剔透、典雅素净、精巧别致

小巧玲珑、光泽明亮、纹理清晰

性能良好、用途广泛、质地优良

样式陈旧、质地粗劣、装饰华美

设计新颖、经久耐用、简易轻便

着色单纯、美观大方、古朴典雅

好句:

1. 正所谓“学海无涯”。我们正象一群群鱼儿在茫茫的知识之海中跳跃嬉戏,在知识之海中出生成长生活。我们离不开这维持生活的“海水”,假如跳出这个“海洋”,到“陆地”上去生活,我们就会被无情的“太阳”晒死岭上娇艳的鲜花,怎敌她美丽的容颜?山间清澈的小溪,怎比她纯洁的心灵?

2. 这浓浓的母爱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即使你是一只矫健的雄鹰,也永远飞不出母爱的长空;即使你是一条扬帆行驶的快船,也永远驶不出母爱的长河!在人生的路上不管我们已走过多远,还要走多远,我们都要经过母亲精心营造的那座桥。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3. 有一首诗最为动人,那就是青春;有一段人生最美丽,那就是青春;有一道风景最为亮丽,那就是青春。青春,不要说已疲惫,也许你的幻想曾被现实无情毁灭,也许你的追求毫无结果,但你应该相信,没有寒风的洗礼,哪来万紫千红的春天,没有心的耕耘,哪有累累硕果?

4. 水仙亭亭玉立,兰花典雅幽香,牡丹雍容华贵,梨花洁白无暇……美丽的花朵总能得到世人的羡慕与赞叹,殊不知,它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到最后开花,要历经无数的艰辛与坎坷!我们的成长也是如此。只有做辛勤的“织梦者”,我们的梦想才会成真!

5. 假如黑板就是浩淼的大海,那么,老师便是海上的水手。铃声响起那刻,你用教职工鞭作浆,划动那船只般泊在港口的课本。课桌上,那难题堆放,犹如暗礁一样布列,你手势生动如一只飞翔的鸟,在讲台上挥一条优美弧线——船只穿过……天空飘不来一片云,犹如你亮堂堂的心,一派高远。

6. 我们是一群坐上了人生旋转木马的人,游戏还没有结束,我们大家都不能下马,只能随着音乐不断旋转。人生象一个撒满珠宝的荒原,大家都在寻找闪烁的宝石,但大部分时间,你只看得到荒原上的孤烟蔓草。

7.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我的青春是从这个时候才开始的,其实那天的天空很阴,可我总觉得那么多的阳光,把空气晒得暖暖的。

8. 成长,让我从不有意懈怠自己。成长,让我在满面皱纹时内心依然有葱茏的生机。成长,这是我继续努力的一个坚强理由。成长,这是我能够弹跳的一块坚固的基石。成长,让我由衷地热爱着头顶的每一颗星星。成长,让我认真地耕种着脚下的每一分土地。

9. 窗外,黑云压村村欲摧。夜,象一条长长的蛇,吞噬了山村的梦生活穷困潦倒。

10. 随处飘然而来,随处飘然而去。不详其初起,不详其终结,萧萧而过,令人肠断。风是已逝人生的声音。人不知风打哪里来,又向哪里去,闻此声而伤悲。

11. 只要我们心里有光,就会感应到世界的七彩;只要我们心里有光,就能与有缘有情的人相互照亮;只要我们心里有光,即使在最阴霾的日子,也会坚持温暖热切有生命力的品质。

12. 八年的青春,没有灯红酒绿,一切如昙花一现,也许,我们都需要爱,才在八年中脆弱,疼痛,寂寞,心情几许升浮沉落,八年的光景,在小屋中洗尽铅华。如今,记忆如潮水般,令人愁肠百结。青春,似忽明忽暗的火,化作首首美丽的歌。一个人在八年的单慕中黯然走过。

13. 请看着前方,然后朝着前方坚定行走,喜悦就会慢慢降临你的内心。如莲花盛开,你亦如一朵喜悦盛开的莲花。

14. 年夜雨心不冷,永远保持青春时代的热情。百鸟飞远天不远,心爱的人一直在美丽 的白云间。千山越过水不浊,故乡的田园永远安慰我的心。万花落尽春不尽,五彩的春光在冬天也不凋零

15. 它静静的泊着,那根针嘴插在我青筋连连的皮下,看着那小生灵悠然颤动的翅膀和渐渐鼓起的肚皮,我忘了手背轻轻的麻疼。蚊子花白的肚皮慢慢鼓胀,它高翘的身体跟我手背构成的角度也一点点减小着。

16. 西北风把江堤下芦苇梢头的芦花刮得干干净净;涌浪滔天,飞溅的水珠落在岸柳上,成了一串串晶亮的冰凌。

17. 回过头去,依稀看见寨子口,一个小小的身影,依然站着,象一朵静静开着的小野花。青山环抱中,她身后的寨子,美得象上帝遗落的一个梦。

18. 那棵银杏树伴随着我们成长,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枝枝杈杈舒展地伸向天空,金黄色的银杏叶落满了一地,象一只只小

19. 雨,能给人以慰籍,能医治人的心灵,使人的性情变的平和。真正给人哀愁的,不是雨,而是风。

20. 美人老了。身材有些走样。脸也显出浮肿苍白。那双雪白的手也老了,但眼睛仍然黑白分明,澄澈得令人神往,单是那双眼睛,就替她把岁月稍稍留住。

21. 每一个人,必有他自己生命的意义。时间之钟转动,起点也必将是终点,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转动的过程中,在这指针指向的每一刻度,如同爱的光芒,必将照耀你我。

22. 进了作坊,机器的轰鸣声瞬间将我包裹,猛烈地撞击着耳朵和胸腔,世界突然喧哗,也突然温暖。作坊的光线很弱,昏黄的电灯泡上蒙了一层厚厚的油脂。我看见了父亲的背影,佝偻着,光着上身,淋漓的汗一道道流过脊背。父亲正在炒子,两手紧握一把木铲,在硕大的炒锅里上下翻飞,一锅油菜子流动翻转,作坊里填满了热腾腾的油菜子的香。

23. 街道两旁的树已经掉光了叶子,北风卷着尘土呼啸着从街上穿过,又嗖地一声钻进胡同小巷,撞在两边的墙壁上,发出呼哧呼哧的声音。大人小孩穿成一个包,一团一团地在大街小巷走动,一串串的白雾袅袅升起,仿佛水里的鱼。空气里似乎到处飘着看不见的冰,满城的建筑物灰而冷酷,就连公共汽车也行色匆匆,在站台微微地停靠一会儿,连门都来不及关上就夺路而逃……

24. .神奇的化生万物的地球,如同一艘大船,给了我们诗意的生存环境,可是在人类的.掠夺与破坏下,这艘大船正在四处漏水,一切恩赐正在渐渐离我们远去。

25. 忧伤时,自己的视野真的窄了,甚至拉上眼帘,不再观望前方的美丽和希望的曙光。闭上眼睛,将自己封闭在体内的黑暗当中,自然也听不到前方的召唤和春天的歌唱。

26. 当我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一点成功的血液时,一定不要忘了自己的处境;在尝到甜蜜以后,别忘了张开翅膀奋飞,不然,安享成功会毁了自己,象蚊子那样被压倒在地。

27. 他的双肩耸动,单薄的身影,象极了秋深时树枝上一片欲掉落的叶。眼泪从他指缝处不住地溢出来,汇成小溪流。午后的阳光照在上面,反射着惨痛的晶莹。他的头上,霜花点点。

28. 我知道有时候爱是拥有,但有时候,爱就是放手。我们只能,隔着大海,静默以对。

29. 我仿佛听到了一种穿透时间凝固的墙壁传来的声音,这声音苍老粗糙而沙哑,象患了感冒伤风的老人在唱歌,它显得古老而锈迹斑斑,沉重凝滞,但却具有一种穿透力,让你感到震撼。

30. 教授看着那些迷惑不解的学生,说:“水有三种状态,人生也有三种状态。水的状态由温度决定的,人生的状态由自己心灵的温度决定的。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温度是度以下,那麽这个人的生活状态就会是冰,他的整个人生也只有他双脚站的地方那麽大;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抱平常心态,那麽他就是一汪常态下的水,他能奔流大河大海,但他永远离不开大地;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是度的热,那麽他就会成为水蒸气成为云朵,他将飞起来,他的世界和宇宙一样大。

31. 从小孩子眼中看起来,当然就觉得圆桌很辽阔。每缸菜都巨大又冒烟。其中有一缸端上桌时,只见淡茶色透明刺须从缸口满出来,颤巍巍朝四方乱七八糟的呈喷射状散开。

32. 童年——菠萝烧肉:香甜可口,人见人爱,回味无穷,只不过当你想细细品味时,已经没有了。

33. 晨光四处流淌,晨光也无处不在。我们会以为阳光是来自太阳,但是在我们心灵黝暗的时刻,再多的阳光也不能把我们拉出阴影。所以,阳光,不只来自太阳,也来自我们的心。

34. 重新回到光明世界,看到倒映在湖面的灯光,看到闪烁的星星,心里充满了说不出的感激。一个人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原来是这么幸运的一件事情。

35. 墙角,一堆堆细细的碎泥。偶尔,窜出一两只蚂蚁,在上面携手雀跃期待。这座茅屋,墙是泥,顶是草,大自然的结合,尽显岁月沧桑。

36. 母爱也是文学和音乐的永恒主题。文人以母爱为题,写出的文章便滋润蕴籍;乐师以母爱为题,弹奏的曲调便清柔幽美,余韵绵绵。想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37.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是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38. 有些冷,有些凉,心中有些无奈,我一个人走在黑夜中,有些颤抖,身体瑟缩着,心也在抖动着。我看不清前方的路,何去何从,感觉迷茫,胸口有些闷。我环视了一下周围,无人的街头显得冷清,感到整个世界都要将我放弃。脚步彷徨之间,泪早已滴下……

39. 一切皆可以变,唯有我们的理想不能变;一切都可以长,唯有我们的傲气不可以长;一切都可以老,唯有我们年轻的心不能老;一切都可以退,唯有我们前进的脚步不能退。有了执着,生命旅程上的寂寞可以铺成一片蓝天;有了执着,孤单可以演绎成一排鸿雁;有了执着,欢乐可以绽放成满圆的鲜花.

40. 那原来沉郁的山景,突然被翡翠染绿了;原本灰沉的溪水,也浮出黄金般的光影;草叶间的露珠显现出彩虹的光泽;溪畔的繁花也都找到自己的颜色,欢欣鼓舞起来。晨光的感觉不只停留在视觉。在听觉上,那自阳光中醒来的鸟儿,正热烈讨论着今天阳光的温度。在嗅觉上,那万花的芬芳与青草的清香,不正是对光张开双臂的拥抱吗?在味觉上,假如我们大口地呼吸,就可以感受到把光吸入胸腹的温暖。在触觉上,阳光正温柔地抚慰我们在黑夜曾经消沉的肌肤。

41. 高原淡远的天空,抹上了一层杏黄色的余晕。苍茫的暮色隐去了芦苇茅草和墨绿色的山冈。山坳里被涂上了一层忧郁凝重的昏黄。一排排石砌的土台前立着石碑,无声地沉默着。每一个石碑上都嵌刻着一颗红星。每一个石碑前都有供品和袅袅的烟缕。

42. 古人已经说过:“夏秋夕昏寒凉气,皆自飒飒风里来。”

43. 乡村的田野,是一片落泪的刺玫瑰。父亲的坟,凝结成淡淡的哀愁,父亲在里头,她在外头。风轻轻拂来,吹干了泪痕,山路弯弯曲曲,每走一步,再回头一望,父亲的背影,孤独而又寂寞,逐渐变远,象一座铜塑,伫立在风中,送走远去的女儿。她的泪流成小河。

44. 生活如酒,苦不堪言;希望如糖,芳香四溢,为光鲜华丽的梦。

45. 虚假的阿谀奉承,刻意不客观违反实际地赞颂,投其所好,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利益的诉求,这种赞誉目标一般锁定的是权势和钱财,时间最能考验一切,能把一切打回原形。无论是谁,面对周围的赞颂,赞颂的人越多,声势越是浩大,假如自我放松警惕,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下车那个必然会更惨。

46. 春风入梦柔,潇潇夜雨谧清眸,情也悠悠,念也悠悠。漠漠轻寒,独上西楼,飞花似梦,烟雨如愁。爱未休,恨未休,帘卷西风瘦。陌上花开,黄泉碧落,月如钩。锦瑟无端,弦乐随风,拂红袖,轻吟浅唱,关关雎鸠,心似舴艋舟。惊起却回首,半阕新词叠春昼。

47.微笑,能化解人们之间的矛盾,能激起人们前进的火花,能拥抱明天的太阳,笑对人生,能战胜与自己对抗的一切。微笑的人,显得那么可爱,那么和蔼,那么风趣,那么坚强,它传递着人们的感情,因为,微笑是人世间最美的符号!

48. 假如只看到太阳的黑点,那你的生活将缺少温暖;假如只看到月亮的阴影,那你的生命旅程将难以找到光明;假如只看到树叶的驻洞,那你的人生将失去生机;假如只看到朋友的缺陷,那你的人生旅程将难以寻到知音。假如你完美无缺,那最大的遗憾便是过于完美。

49. 当时,那纯洁的白色将孩子们全都镇住了。加上秃鹤一副自信的样子,孩子们别无心思,只是一味默默地注视着。但在仅仅过了两天之后,他们就不再愿意恭敬地看秃鹤了,心里老有将那顶帽子摘下来看一看和摘下那顶帽子再看一看秃鹤的脑袋的欲望。几天看不见秃鹤的脑袋,他们还有点不习惯,觉得那是他们日子里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点。

50. 人往往懦弱而爱抱歉:他不敢直说“我想”“我是”,而是援引一些圣人智者的话语;面对一片草叶或一朵玫瑰,他也会抱愧负疚。他或为向往所耽,或为追忆所累。其实,美德与生命力之由来,了无规矩,殊不可知;你何必窥人轨辙,看人模样,听人命令你的行为,你的思想品格应全然新异。

通感的句子大全篇一:通感修辞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通感同样也可以用声音和色彩等等手段去表达人类的感情,它成为了写作实践中一种重要的艺术

表现手段。在现代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文章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

1、他说的话听起来象蜜糖一样甜!

2、月夜,清冷的月光铺满一地,淡淡的光辉似乎带有一种清冷的香味,而且可以感觉到那质地还是相当的光滑。

3、荷塘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紫藤萝瀑布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5、紫藤萝的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6、我听见了她那闪闪烁烁的笑声

7、远处隐约飘来阵阵香味,似有似无,如有悠扬的乐声,时断时续。

8、天上的星星越聚越多,闪闪亮亮的,特别闹。

9、她大大的眼睛忽闪忽闪的,我对她说:“你的眼睛真闹啊,别眨了。”

10、夜晚的彩灯亮,这边红、那边绿,这边明、那边暗,整个城市奏响了一曲欢腾的乐曲。

11、那些芦苇高高低低地晃动着,如同鼓点有节奏的击打。

12、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犹如婴儿的棉肚兜一样柔软.。

13、我的忧郁也明亮起来、辉煌起来,萌生出希望的青枝绿叶,和不再枯黄凋谢的真善美的花朵。

顶针 顶针修辞是修辞手法的一种,又名顶真,即某段文字由若干短句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词)与下一句开头的一个字(词)相同,这种修辞方法叫做顶针。

例:我们要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顶针」又叫「顶真」。

作用: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使相邻分句蝉联。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

借代,

借代,

1.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2.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1.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是特征代本体,因为杨二嫂长得细脚伶仃,故称之为“圆规”。

2.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3.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4.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5.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借代的种类

1.喻借,即比喻性借代。其真义与借义之间的语意关系是相似。

2.旁借 即非比喻性借代。其真义与借义之间的语意关系不是相似,而是其它关系

互文 互文修辞,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即互文见义,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互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

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土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互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它是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几个并列词组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手法。比如: A有B,C有D。如果是互文,就是说: A和B都有C和D。运用互文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使文章表达得更加深刻。理解的方法、是把上下文的意思联系起来考虑,而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只从字面上去解释互文一般又可分为三种:

①互补互文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

意思是:迢迢皎皎牵牛星,迢迢皎皎河汉女。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上逢李龟年》) 意思是:(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黄花。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汉乐府《木兰诗》)

三句的意思是:开我东、西阁的门,坐我东、西阁里的床。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云鬓并贴上黄花。雄兔和雌兔脚都扑朔,眼都迷离。不是开东门坐西床;不是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贴黄花只对镜而不当窗;也不是兔子“脚扑朔者为雄,眼迷离者为雌”。

②当句互文

即上半句的词语与下半句的词语互相补充才是其原意。如: 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本大侠在学这首诗时,一直认为主人站在码头上,客人站在船上,认为“举酒欲饮”是主客双方站着喝酒。并因“醉不成欢惨将别”一句,而感叹古人酒量真大,隔着水站着喝都能喝醉!也不知道有没有下酒菜?认为是直到下文“主人忘归客不发”时,主人才上了船,“添酒回灯重开

宴”,在船上坐下来接着喝。后来老师说,“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意思是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恍然大悟。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③凡指互文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同上)

句中的“东西左右”凡指“四周”。“十三??十六??”凡指兰芝少年时期,并不具体指某年。

回文﹐是利用汉语的词序﹑语法﹑词义十分灵活的特点构成的一种修辞方式。

回文诗词有多种形式﹐如“通体回文”﹑“就句回文”﹑“双句回文”﹑“本篇回文”﹑“环复回文”等。

“通体回文”指一首诗从末尾一字倒读至开头一字﹐另成一首诗。 “就句回文”指一句内完成一个回复过程﹐每句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互为回文。

“双句回文”就是下一句为上一句的回读。

“本篇回文”就是一首诗词本身完成一个回复﹐即后半篇是前半篇的回复。

“环复回文”指先连读至尾﹐再从尾字开始环读至开头。

总之﹐这种回文诗的创作难度很高﹐但运用得当﹐它的艺术滋力是一般诗体所无法比拟的。

通感的句子大全篇二:通感例句欣赏

① 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刘白羽《长江三峡》)

把自己在长江三峡中一天航行所看到的美景感受转化为欣赏一曲管弦乐队演奏的交响乐。 从而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

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在青山绿水、诗情画意中陶醉和迷恋的感情。

② 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朱自清《威尼斯商人》)

“节奏”一词是音乐术语,专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轻重缓急、强弱长短的现象。 这里却用于说明建筑物色彩的浓淡强弱和位置高低错落的情况,

也是将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显得贴切逼真。

③ 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边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朱自清《威尼斯商人》)

句中“酽酽”原指液汁浓,味厚,是味觉;

但在这里指歌声醇厚、悠扬,是听觉。

作者在此用味觉形象表现听觉形象,显得真切生动。

④ 王小玉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听起来使人感到甜润、舒畅,“五脏六腑里,象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象吃了人生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刘鹗《明湖居听书》) 描写白妞(王小玉)高超的说唱艺术。

说书是一种民间口头说唱艺术,而说唱声音的美是无形体、难以捉摸的,

所以作者选用看得见的景象,经历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感觉,想象得出的形象作喻体, 使读者能借助喻体的实体形象感受声音之美。

在这里,作者把听觉形象转化为触觉(“象熨斗熨过”)和

味觉(“象吃了人生果”)形象,

形容白妞的歌声圆润悦耳,娇嫩宛转,

给人一种酣畅淋漓之感。

通感的修辞手法在此运用得巧妙绝伦,魅力无穷!

⑤ 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以歌声比花香,似乎不合情理,

但细细咀嚼,便觉得这比喻用得实在巧妙。

远去的歌声的“渺茫”正好具体形象地表现了香气的“缕缕”、“清雅”与“似有似无”。 作者紧紧抓住了“远处的歌声”和“微风中的花香”似有若无、忽远忽近的共同点, 将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给人以飘忽微妙、新颖奇异的美感的深邃动人的境界。

⑥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江河《星星变奏曲》) 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

以视觉感受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受,

菊花台

词:方文山 曲:周杰伦

你的泪光 柔弱中带伤 惨白的月弯弯 勾住过往 夜太漫长 凝结成了霜 是谁在阁楼上 冰冷地绝望 雨轻轻弹 朱红色的窗 我一生在纸上 被风吹乱 梦在远方 化成一缕香 随风飘散 你的模样 菊花残 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静静躺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在湖面 成双 花已向晚 飘落了灿烂 凋谢的世道上 命运不堪 愁莫渡江 秋心拆两半 怕你上不了岸 一辈子摇晃 谁的江山 马蹄声狂乱 我一身的戎装 呼啸沧桑 天微微亮 你轻声地叹 一夜惆怅 如此委婉 菊花残 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静静躺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在湖面 成双

菊花残 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静静躺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在湖面 成双

通感的句子大全篇三:通感

一、通感的概念:

简单说来,通感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觉沟通,导致感觉的转移,因此,也称之为移觉。作为一种修辞,就是使语言增强表现力、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一、通感的机理

任何一种生理现象,决不是空穴来风,都有着相应的生理结构作支撑,通感这一生理现象也如此。人体有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器官,它们的反射活动都有大脑皮层相应的活动中枢参与。大脑皮层相应中枢面积的大小,灵敏度的高低决定相应功能的强弱。比如,女孩子外语成绩往往好些,善于言谈,就是因为其语言中枢往往发达一些。左撇子经常使用左手,据研究左手使用频率高,能刺激右脑的语言中枢,因而使之较为发达,左撇子善于言谈者相应也多一些。男孩子抽象思维能力强一些,数理化成绩整体优于女孩子。小说家、诗人形象思维能力强一些,因此在相关领域成就也大一些。大脑的各个中枢之间,有相关的联络机制,这种联络机制健全、强大,各个中枢沟通的强度、灵敏度也相应要强,所以,有些人富于联想。通感中除了五大器官互相沟通,还有具象和抽象的互相转化,还有潜意识即第六感觉的产生,都与之有关,善于通感和善于辨别通感的人,也与之有关。

下面介绍一些这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是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名句,常被用来举例说明“通感”这种不同感觉在

大脑中互相沟通交错的现象。英国一项最新研究说,这种现象并非文学家的比喻,而有其生理基础。

牛津大学研究人员在新一期《当代生物学》杂志上报告了相关成果。据介绍,通感现象有多种表现,与朱自清“听见”香味相似,有的人可以“看见”声音,即在听到某些声音时眼前会出现某种颜色,还有些人在看到某些特别的数字或字母时眼前会浮现出某种颜色。本次研究的对象就是一些有最后这一种通感表现的人。

研究中使用了一种磁刺激手段,即对大脑特定部位施加微弱的磁场,观察大脑皮层的反应。结果显示,与普通人相比,那些有通感表现的受试者大脑中的视觉皮层更加敏感和活跃,只需很小的刺激,他们的视觉神经元就会发出相应信号。

研究人员德温·特休恩说,大脑中与视觉功能相关的皮层特别敏感可能是造成通感现象的原因,相关受试者虽然只看到一些字母或数字,但其视觉皮层被激起了关于颜色的反应。

本次研究还显示,这种通感能力的大小是可调节的。通过对大脑相应区域施加特殊的电流,可以改变这些区域中大脑皮层的敏感程度。如果把大脑皮层敏感度调得更高,受试者的`通感表现就更为明显;而如果降低大脑皮层的敏感度,甚至可以完全消除通感现象。

了解了这些,我们对通感的产生就可以理解,它不是唯心的也不是玄妙而不可思议的现象,任何通感都能够作出合理的解释。同时,也就可以理解有些古人不知通感的概念,却能不自觉地写出很有档次的通感句子,当代很多人明确了通感的概念,甚至明确了通感产生的机理,有

意识想写出这样的句子也无法实现。一个个通感或非通感的例句放在一起,有人无须费力能够准确地将它们挑选出来,而有些人你即使帮他进行分析、引导他作出判断还会感到困惑,甚至有些专家学者编撰通感的有关理论,也会把并非通感的例子引以为据。这不是学识的问题,而是通感机制强弱、灵敏度高低造成的。

三、通感的判断

通感的概念、机理不难理解,但运用其对一个句子进行判断却不一定容易,有时甚至很难。理论书籍举例失误,教学过程中、网络上对句子判断出现意见相左,就说明了这一点。判断不出现错误很难做到,同时,文学这东西,有些并不是不对即错两种答案,就是数学,也有模糊数学,何况是文学呢?因此,有少数句子看作通感没错,不看作通感同样没错。但是,大多数是不对即错的,在这个范畴内,就要求我们尽量减少判断的失误。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我想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根据生活常识、用词常规习惯去判断:

甜言蜜语:是通感。语言是听到的,而甜蜜是形容味觉的。用形容味觉的词语修饰听觉感受,感觉转移了,听来的语言有了甜蜜的味道,所以它无疑属于通感。

心明眼亮:不是通感。心(即脑)是思维器官,虽然明是形容光色、眼睛的,但心明在这里指思想不糊涂。

茶盏盛秋色:是通感。秋色,是眼睛看到的,它没有体积、重量和形状。

盛,是用来涉及有体积、重量和形状之物体的动词,由视觉转移为其他感觉,由抽象转移为具象是明显的。

月凉梦破鸡声白,枫霁烟醒鸟话红:是通感。鸡声白、鸟话红,用形容颜色的词汇形容声音,视觉与听觉沟通融合在一起。

2、通过其他相关词汇去判断:

我听见了她那闪闪烁烁的笑声:整体看,听到笑声,没有感觉的转移,但“闪闪烁烁”是听不到的,它是形容光彩的词汇,从这个词语,我们感觉到了视觉的参与,因此,它属于通感。

天上的星星越聚越多,闪闪亮亮的,特别闹:星星是看到的,闹,是听觉感受和视觉感受的融合,因此,属于通感。

莺声圆滑堪清耳:莺声清耳,是听觉感受,圆滑,是触觉感受。圆滑将听觉和触觉沟通起来,因此,属于通感。

红杏枝头春意闹:红杏花是看到的,春意,是感觉到的,不单纯属于视觉感受,还有心理判断,尤其是“闹”字,春意不能闹,但其生机勃勃、争奇斗艳,使人产生了一种闹的感觉,进一步将视觉听觉融合在一起,因此,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超越两种器官参与的通感。

3、从语法角度分析,抓住主干:

盏内有溪声:盏内是主语,有是谓语,溪声是宾语。这是一个判断句。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作者没有说。如果扩大这个句子,改变主语:我看到盏内有溪声,属于通感;我听到盏内有溪声,不属于通感。因为缺乏判断的依据,所以,只能作普通判断句看,而不能说是通感或非通感。

秋光冷画屏:这是名家经常引用为通感的例子,但不是通感。冷,属于使动用法,整个句子就是:秋光使画屏冷。换成普通句式就是:秋光冷了画屏。很明显,这是一个普通的判断句,而不属于通感。之所以出现失误,就是没有抓住句子的主干,理解为秋光是看到的,冷是感觉到的。 促织灯下吟,灯光冷于水:这也是名家经常引为通感的一个例句,其实不是通感。灯光冷于水,属于类比,意思是灯光比水还冷。之所以判断失误,理由如上。

三更萤火闹:不是通感。意思是三更萤火虫在闹。与林中鸟雀闹、元宵狮舞闹是同一类型的句式。闹,可以是视觉感受,也可以是听觉感受。这个句子属于普通的判断句。

4、根据语境判断:

有些句子,孤立地看,属于通感,但在大的语境中,则要作具体分析。

白居易《琵琶行》,描写琵琶声,唯妙唯俏,卓绝千古。其中有的是通感,有的属于单纯的比喻。看这一段: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呜。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整体而言,这一段都属于比喻,但有的比喻包含了通感。

间关莺语花底滑:这句的意思是,黄莺在花底下发出间关(鸟声的象声词)的婉转圆滑的歌声。圆滑,将听觉转化为触觉,所以,属于通感。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

设计思想

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先试后导这是尝试教学法的核心。我在讲授《春》一课时,以这一思想为指导,从学生的口头训练入手,分层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抒发的感情,学习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各个学习环节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学生主动的想、主动的说、主动的学,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精讲点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不断尝试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同时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把重点放在了整体感知课文、语感的培养和读写结合上,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训练,突出重点,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并把它们灵活的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写作中去,做到学为所用。

教材分析

它是传统名篇,这是朱自清在解放前写的,各套课本都会选的;它在情调、布局谋篇、修辞方法、遣词造句方面都堪称典范,学生尽可模仿学习。

提示几个主要问题:

(1)写出了春天哪些景象?

(2)写出了春的什么特点?

(3)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4)熟读、背诵。

本课遇到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方法的学习任务,这里作两点提示:一、学习这课,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是一重点,课本里的知识嫌少,仅在练习里附了一点,教师应该找参考书,作一点补充;二、应该多结合课文语句消化知识,将修辞学习与揣摩语言结合起来,而不要单纯地讲知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掌握字词,了解作者。

⑵了解散文的特点,体会抒情散文如何以一定的事物为写作对象抒发情感。

⑶理解把握文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写法。

2、能力目标:

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清晰的脉络结构。

⑵学习通过运用感官细致描写景物的写法。

⑶体会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领会作者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来抒发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学习作者热爱自由、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优美语言和写景物技巧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读出春天的特点,表达美好的感受,体会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美。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顺口,读流畅,读出感情。为了使学生朗读的有兴趣、有效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先展示“春天”的画面,再伴随音乐进行范读,为学生创造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在“自主”朗读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本文的写景方法和优美的语言,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又提高

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巩固并理解课堂内容又设置了练笔这一环节,还留下了积累美句和推荐美文的课后作业。

2、学法:本文着眼于感受、欣赏、品味朱自清优美的语言和出色的写作技巧,用听读、美读、赛读,画面再现文字、圈点勾画、旁批等多种形式,体味本文的语言美,学习本文描写技巧,运用“朗读——质疑——探究——解疑——练笔”这五个环节,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以读为主,通过读来理解内容结构,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㈠导语设计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古人对春天的吟咏和称赞的诗句很多,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你还能说出描写春天的古诗句吗?(多媒体展示诗句)

古人对春天的描绘可谓是细致入微、形象生动,那么我们来欣赏“春天”的几幅画面,在畅游春景之后,我们来欣赏一下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写的散文《春》。

㈡检查字词、作者简介的预习情况。(多媒体展示字词、作者简介)

㈢朗读训练

1、听读:跟随多媒体播放的音乐《春江花月夜》,听老师范读来感受春天之美。

2、美读:伴随音乐的响起,学生用情品读,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3、赛读:分四组,每组选出一人进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㈣听着大家优美的朗读,老师眼前出现了一幅幅春意盎然的画面,那么本文分为那三部分?每一部分用两个字概括出来。再概括出文中的五幅画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多媒体展示板书)

说明:以读促析,感受文章之美,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结构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是学习本文的写景技法和语言特点。

㈤学生自读逐图分析,用圈点勾画、旁批注释形式理解本分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感官技巧写景的方法。(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春草图

⑴本文写小草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⑵“钻”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⑶此图运用了哪种感官技巧写景?

2、春花图

⑴作者从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

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花争春的特点?

3、春风图

⑴“‘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⑵找出运用感官描写春风的句子,并说明写出了春风的哪些特点?

4、春雨图

⑴作者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由近及远,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春雨哪些特点?

⑵“斜织”“薄雾”这两个词好在哪里?

5、迎春图

⑴由什么景物引出人迎春?

⑵颂扬了一种什么精神?

教师归纳总结:词语的准确生动和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为本文增添了语言色彩。如:

“偷偷”、“钻”把小草人格化了的同时,又写出了小草顽强生命力。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富有诗意和美感,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含蓄美”。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五种感官技巧,写出了春风的温柔、沉醉、和谐、动听,把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所以本文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写作方法上看,都是一篇美文佳作。

教师归纳总结:学习了写景散文《春》,同学们学到了很多知识,首先了解到写景要善于观察,然后将零散的景物集中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以一定事物为描写对象,抓住景物的特征,运用优美的语言、准确的词语和恰当的描写技巧来抒发感情,达到托物言志目的。㈦用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散文《绿》和《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找两个朗读比较好的学生伴随着音乐朗读,在优美的意境中结束本课节的教学任务。

说明:此项设计为了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为下节课练笔创设情境。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学习春的写景技巧和语言特点进行仿写练笔。

㈧课内练笔

从下列问题中任选一项,仿写《春》写作手法写一篇写景散文。(多媒体展示“春、秋、冬”风景画)

1、模仿《春》写“夏”。

2、模仿《春》写“秋”。

3、模仿《春》写“冬”。

㈨布置作业

1、积累摘抄优美句子。

2、推荐美文,在下一课节前朗读,感受美的意蕴。

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诗意盎然、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授,机械地、繁琐地逐一分析五幅图画,学生在下面认真地作笔记,尽管学生把笔记写得密密麻麻,我想,这也无疑是对新教材的一种背叛,是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结果肯定收效甚微。这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整个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共90分钟,真正老师讲授的只有20分钟,学生“动”起来占70分钟(45分钟朗读,5分钟讨论,20分钟发言。)这才是真正把主动权还给学生。(1)班通过自主实践,合作讨论,探究疑难,可以说人人都在这节课中“动”了起来。这样,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理念,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有个别同学趁讨论之机说闲话等,今后,我要更大胆地尝试教学改革新路,逐渐完善美中不足之处。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第四课《猫》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这篇文章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是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感情。老舍先生对家里的猫爱同儿女,因此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

,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而且人与猫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创造出一个非常美好的境界。其次是老舍先生平实无雕琢的语言风格。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十三个生字,能正确理解并运用“贪玩”、“尽职”、“任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4、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

2、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教学准备:

生———预习课文

师———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课题研究势在必行,学校确立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点拨,解决问题——巩固训练,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本课设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广阔的思维发展空间。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价值体现在教学关系上是教服务于学,师生关系上是师服务于生,从而造就了充满生命活力,和谐高效课堂。

教学过程:

一、学法导课。

1、同学们,当你遇到一段话,一篇文章的时候,你是怎样读懂它的?

2、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板书。(读,圈,画,批等)你们可真会读书呀,有这么多好的读书方法。这节课,我们就试着用大家说的这些方法来学习第15课《猫》。(板书课题)

二、出示预习题。

1、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老舍先生笔下的猫与众不同,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学生交流,随机板书。(古怪、淘气)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这只猫,了解它的特点吧!我们一起读读预学题。(出示幻灯片2)请大家拿起手中的书和笔,用这些方法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吧!

三、学生自学。

1、安排学生自主学习。

2、教师巡回指导。同桌互相检查对方的学习情况。

四、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感悟中心。

2、在快乐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并运用写景状物的方法,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感受作品真诚坦然的美丽,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优美字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揣摩紫藤萝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看一幅一泻千里的瀑布,李白也曾说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如果花儿也能组成一条瀑布该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将紫藤萝和瀑布进行对照,发现盛开的紫藤萝真是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难怪作者说是紫藤萝瀑布。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由当代女作家宗璞写的优美散文《紫藤萝瀑布》。

(二)检查预习

1、走近宗璞

让学生自由发言,饶有兴趣地说说自己预习查寻到的有关女作家的基本概况。

2、正音正字,扫除障碍

检查字词是一个常规手段,它能督促学生认真预习,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过字词关,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有效地节省时间。

(三)整体感知

1、擂台大挑战

老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用“我认为——————读得好,好在—————”和“我认为——————读得不好,因为———————的形式“作出评价,并选取一段用你认为好的方式进行自读。挑战老师,争当擂主。[说明]通过这个环节初步把握抒情散文的朗读技巧

2、全班齐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不由得停下脚步?

(2)面对藤萝花作者的心情有变化吗?怎么变化的?

(3)由此,作者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利用三个问题的提出,理清“看花——忆花——悟花”的思路和情感的变化,并让同学们自己对花的感受和作者对花的感受进行碰撞,初步了解本文主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四)合作探究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了解,紫藤萝的勃勃生机不仅感染了作者,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因此,我在以下环节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的方式探讨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

(2)、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紫藤萝瀑布?

先把全班分为八组,讨论以上两个问题,并做好记录。

(1)、明确:绘色,绘形,绘神

(2)、明确: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

(五)体验感悟

教育家曾说过,在教学过程中最可怕的就是低估了学生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立足文本,畅所欲言)

1、在我们的分析中,感受了紫藤萝的繁盛,那么,你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好不好?好在什么地方?在文章中还有没有其它地方也写的不错?(进入特写:忍俊不禁的笑容页面。为突破难点,课件设计特写镜头,对其中描写花苞的妙喻作最精彩的展示,突破重点。生动再现作者新颖生动比喻的艺术匠心)

2、作者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怎样才能使自己生命长河无止境?结合自己的人生谈谈体会。

(六)拓展延伸

作者从紫藤萝的由衰到盛的变迁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或曰“借景抒情”。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包含了许多这样的事物,那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大屏幕上的图为对象,发挥想象,进行描绘。

(七)总结全文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最后,我通过“这节课,学习这篇抒情散文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自我总结本次课的收获和不足,了解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小结全文,并布置以下作业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2、摘抄文中优美词句,并加以赏析。

结束语:

宗璞的这篇《紫藤萝瀑布》笔触生动而细腻,手法灵活而多变,它的意义真实而深远。那盛开的紫藤萝花生机勃发、辉煌灿烂,让我们感受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更让我们深刻体悟到了生命长河的永无止境。所有的苦难都无所畏惧,只要用一颗豁达乐观的心去面对,相信我们会有一个辉煌灿烂的美好人生!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人物形象美

2、锻炼发现美的眼力,学会欣赏美。

3、在熏陶感染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课文理解,美点寻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点拨、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我想有一个家》

2、导语:

“我想有个家”,这是每个人的心声。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港,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今天,我们一起跟着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去感受这个四口之家的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听读课文,轻声跟读。(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课文,也可以轻声跟读)

2、问题探究: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中写了哪些人?用不同的表述来介绍。(说到三代人时点击出现幼、中、老)

——以文中小男孩的身份说说“我”有一个怎样的奶奶、怎样的爸爸、怎样的妈妈。

——你喜欢这个家庭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作者讲述这个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说出尊老爱幼时,点击“尊、爱”。并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并插问:假如是父亲或母亲,当尊老爱幼不能两全时,你会怎么做?

学生发言后,师小结:老人为养育我们,付出了心血,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理应受到家人及全社会的尊重)

学生说出中年人的责任时,(学生说不出时,师说出中年人的责任)边点边小结: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一肩挑两头,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育子女,责任重大。

3、师小结:课文启示我们:一家人要互敬互爱(点击),家庭才其乐融融(点击),家和万事兴。其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与人之间也必须和睦相处,我们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

4、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家庭中平凡而感人的小事。(也许同学们都有一个像莫怀戚一样的幸福家庭,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深情的爱,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谈谈发生在自家的充满亲情事,让你的同学与你一起分享)

5、代表发言。(3名,内容要有尊老也要有爱幼)

三、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1、激发:刚才同学们讲的故事非常感人。课文讲述的故事也很平凡,语言也朴素平易。但这朴实无华的小文章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为文章中到处闪烁着美的光茫。下面我们就进行一项比赛——美点寻踪。

2、学法点拨(课件):

所谓“美点寻踪”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当、最生动、最形象的,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深刻的教育等等内容。

如生动的景物描写;感人的精神;贴切的修辞;特色的句式;含义深刻的语句;精当的用词……(以上内容指名读)

举例: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3、学生看书,用笔在文中圈点,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4、美点寻踪小组赛(一)

(当学生说到一个对称句时,要求学生再找几个句子品读,特别是说到“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可问:这句子美在哪里?(一对称;二表现儿子天真聪明。还防“也”字分析)

四、学法实践

理解《金黄的大斗笠》的内容,寻找其中的美点。

1、速读《金黄的大斗笠》。

2、谈谈对《金黄的大斗笠》内容的理解。

3、美点寻踪小组赛(二)

要求找出美点,并能说说为什么美?

品析几个句子:

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

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

乌云被太阳照得受不了,越缩越紧,于是挤下了雨。

它抱住每一棵它遇到的树,用力摇,摇得叶子哗哗响。(拟人)

斗笠像个大蘑菇。

4、小结,评价。

五、师生总结:

这一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六、课堂延伸

以《家庭琐事》为题写篇文章,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本文两部分,第一部分依次写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作者详写第一个阶段,力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然后简略地写后两个阶段,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应该注意的是,不要曲解作者在本文想强调的“后天受教育重要”的观点,不要把“主观努力”与之混同。

【学情分析】

铁二中属于重点中学,学生的素质相对较好,预习作业会完成的比较顺畅,他们能够查阅大量资料解决一些相关问题,能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能够配合老师积极发言,但发言的内容有不定性。

【教育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感情、语气,提高对文言文的朗读、理解、赏析能力。

2、过程和方法:

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刚才在课下就有几个同学聊方仲永的故事,甚至还聊到了现代版的方仲永,看来大家不但熟悉了课文,而且还查阅了不少资料,也挺有自己看法的。那我们就来展示一下预习的成果吧。

二、作者介绍

(学生用幻灯展示预习查资料的成果,但注意其表述,要有具体的要求)

(出示幻灯一)王安石,文学家和政治家,文章写得十分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十岁中进士,曾积极推行变法,后新法被废,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在此可以让学生集体背诵王安石的《京口瓜洲》,来激发其了解作者、学习本文的热情)

三、朗读课文

(给予必要的指导,如字音、停顿、节奏、感情等)

1、易读错的字。

2、停顿节奏。(举学生疑惑的典型例句)

3、感情语气。

归纳朗读应该注意的点,要求同学们根据这些点,在下面各自朗读一遍,然后集体颂读。

(出示幻灯三)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找准停顿

拿准语调

读出语气

四、积累实词

同学们分组讨论,目的是解决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字词句等问题,疏通文意,准备复述。

对分析实词的方法进行如下归纳:

(出示幻灯四)实词分析注意:词性改变看语境

一词多义要比较

五、复述分析

(评析复述的过程,即分析教材的过程,即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的过程)

1、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2、由一个天才沦为一个庸才不能说不是一个悲剧,那么,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3、请同学们用两个句子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⑴本文叙述了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告诉人们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⑵本文以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事例,阐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六、深化理解

针对方仲永的悲剧,体会作者的意图,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出示幻灯五)

方仲永──天才──不受教育──平凡人

其他人──普通──不受教育──平凡人

七、小结本课

(不必面面俱到,突出主题则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