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萝卜干夏天吃的优美句子 正文

萝卜干夏天吃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4-11-17 07:57:06

小时读汉乐府《十五从军征》,非常感动。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里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诗写得平淡而真实,没有一句进出呼天抢地的激情,但是惨切沉痛,触目惊心。词句也明白如话,不事雕饰,真不像是两千多年前的人写出的作品,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也完全能读懂。我未从过军,接触这首诗的时候,也还没有经过长久的乱离,但是不止一次为这首诗流了泪。

然而有一句我不明白,“采葵持作羹”。葵如何可以为羹呢?我的家乡人只知道向日葵,我们那里叫做“葵花”。这东西怎么能做羹呢?用它的叶子?向日葵的叶子我是很熟悉的,很大,叶面很粗,有毛,即使是把它切碎了,加了油盐,煮熟之后也还是很难下咽的。另外有一种秋葵,开淡黄色薄瓣的大花,叶如鸡脚,又名鸡爪葵。这东西也似不能做羹。还有一种蜀葵,又名锦葵,内蒙、山西一带叫做“蜀蓟”。我们那里叫做端午花,因为在端午节前后盛开。我从来也没听说过端午花能吃,——包括它的叶、茎和花。后来我在济南的山东博物馆的庭院里看到一种戎葵,样子有点像秋葵,开着耀眼的朱红的大花,红得简直吓人一跳。我想,这种葵大概也不能吃。那么,持以作羹的葵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

后来我读到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和《植物名实图考》。吴其浚是个很值得叫人佩服的读书人。他是嘉庆进士,自翰林院修撰官至湖南等省巡抚。但他并没有只是做官,他留意各地物产丰瘠与民生的关系,依据耳闻目见,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的文献,写成了《长编》和《图考》这样两部巨著。他的著作是我国十九世纪植物学极重要的专著。直到现在,西方的植物学家还认为他绘的画十分精确。吴其浚在《图考》中把葵列为蔬类的第一品。他用很激动的语气,几乎是大声疾呼,说葵就是冬苋菜。

然而冬苋菜又是什么呢?我到了四川、江西、湖南等省,才见到。我有一回住在武昌的招待所里,几乎餐餐都有一碗绿色的叶菜做的汤。这种菜吃到嘴是滑的.,有点像莼菜。但我知道这不是莼菜,因为我知道湖北不出莼菜,而且样子也不像。我问服务员:“这是什么菜?”——“冬苋菜!”第二天我过到一个巷子,看到有一个年轻的妇女在井边洗菜。这种菜我没有见过。叶片圆如猪耳,颜色正绿,叶梗也是绿的。我走过去问她洗的这是什么菜,——“冬苋菜!”我这才明白:这就是冬苋菜,这就是葵!那么,这种菜作羹正合适,——即使是旅生的。从此,我才算把《十五从军征》真正读懂了。

吴其浚为什么那样激动呢?因为在他成书的时候,已经几乎没有人知道葵是什么了。

蔬菜的命运,也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有其兴盛和衰微,提起来也可叫人生一点感慨,葵本来是中国的主要蔬菜。《诗·邠风·七月》:“七月烹葵及菽”,可见其普遍。后魏《齐民要术》以《种葵》列为蔬菜第一篇。“采葵莫伤根”,“松下清斋折露葵”,时时见于篇咏。元代王祯的《农书》还称葵为“百菜之主”。不知怎么一来,它就变得不行了。明代的《本草纲目》中已经将它列入草类,压根儿不承认它是菜了!葵的遭遇真够惨的!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是因为后来全国普遍种植了大白菜。大白菜取代了葵。齐白石题画中曾提出“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王,独不论白菜为菜中之王,何也?”其实大白菜实际上已经成“菜之王”了。

幸亏南方几省还有冬苋菜,否则吴其浚就死无对证,好像葵已经绝了种似的。吴其浚是河南固始人,他的家乡大概早已经没有葵了,都种了白菜了。他要是不到湖南当巡抚,大概也弄不清葵是啥。吴其浚那样激动,是为葵鸣不平。其意若曰:葵本是菜中之王,是很好的东西;它并没有绝种!它就是冬苋菜!您到南方来尝尝这种菜,就知道了!

北方似乎见不到葵了。不过近几年北京忽然卖起一种过去没见过的菜:木耳菜。你可以买一把来,做个汤,尝尝。葵就是那样的味道,滑的,木耳菜本名落葵,是葵之一种,只是葵叶为绿色,而木耳菜则带紫色,且叶较尖而小。

由葵我又想到薤。

我到内蒙去调查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的材料,准备写一个戏。看了好多份资料,都提到部队当时很苦,时常没有粮食吃,吃“荄荄”,下面多于括号中注明“(音“害害”)”。我想:“荄荄”是什么东西?再说“荄”读gai,也不读“害”呀!后来在草原上有人给我找了一棵实物,我一看,明白了:这是薤。薤音xie。内蒙、山西人每把声母为X的字读成H母,又好用叠字,所以把“薤”念成了“害害”。

薤叶极细。我捏着一棵薤,不禁想到汉代的挽歌《薤露》,“薤上露,何易皠,露皠明朝还落复,人死一去何时归?”不说葱上露、韭上露,是很有道理的。薤叶上实在挂不住多少露水,太易“皠”掉了。用此来比喻人命的短促,非常贴切。同时我又想到汉代的人一定是常常食薤的,故尔能近取譬。

北方人现在极少食薤了。南方人还是常吃的。湖南、湖北、江西、云南、四川都有。这几省都把这东西的鳞茎叫做“藠头”。“藠”音“叫”。南方的年轻人现在也有很多不认识这个藠字的。我在韶山参观,看到说明材料中提到当时用的一种土造的手榴弹,叫做“洋藠古”,一个讲解员就老实不客气地读成“洋晶古”。湖南等省人吃的藠头大都是腌制的,或入醋,味道酸甜;或加辣椒,则酸甜而极辣,皆极能开胃。

南方人很少知道藠头即是薤的。

北方城里人则连藠头也不认识。北京的食品商场偶尔从南方运了藠头来卖,趋之若鹜的都是南方几省的人。北京人则多用不信任的眼光端详半天,然后望望然后去之。我曾买了一些,请几位北方同志尝尝,他们闭着眼睛嚼了一口,皱着眉头说:“不好吃!——这哪有糖蒜好哇!”我本想长篇大论地宣传一下藠头的妙处,只好咽回去了。

哀哉,人之成见之难于动摇也!

我写这篇随笔,用意是很清楚的。

第一,我希望年轻人多积累一点生活知识。古人说诗的作用: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还可以多识于草木虫鱼之名。这最后一点似乎和前面几点不能相提并论,其实这是很重要的。草木虫鱼,多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草木虫鱼有兴趣,说明对人也有广泛的兴趣。

第二,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异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都吃一点。一个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口福的。许多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的蔬菜,比如菠菜和莴笋,其实原来都是外国菜。西红柿、洋葱,几十年前中国还没有,很多人吃不惯,现在不是也都很爱吃了么?许多东西,乍一吃,吃不惯,吃吃,就吃出味儿来了。

你当然知道,我这里说的,都是与文艺创作有点关系的问题。

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七日

※选自:《汪曾祺作品自选集》※

汪曾祺谈吃的韵味

最近对汪曾祺的散文关注比较多。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汪曾祺的语言很奇怪,拆开来看,都很平常,放在一起,就有一种韵味。”

印象最深刻的是汪曾祺笔下的“吃”。“汪曾祺谈吃,一点也不气派”。土豆、萝卜、干丝、枸杞、荠菜、马齿苋等家常菜蔬,经了他的操刀摆弄,再用闲散随意的文字描述给我们,所传达的已经不是“口齿留香”能够涵盖的无穷韵味。

比如《萝卜》一篇,可谓“萝卜文化”的大荟萃。可生吃,家乡(江苏高邮)的杨花萝卜,极脆嫩,有甜味,富水分,除了生嚼;可凉拌上酒席,家乡特有的穿心胡萝卜,直切开来与山芋片同卖。沿街叫卖的泰州紫萝卜,吃后嘴唇乌紫乌紫的;在淮安读中学时和同学买一堆花生、尽情吃一顿的青萝卜;在天津“听玩艺儿(曲艺)吃萝卜”,“吃了萝卜喝热茶,气得大夫满街爬”;心里美萝卜是北京特色,吆喝起来“嗳萝卜,赛梨来——辣来换——”一刀切下去,咔嚓咔嚓的响;而张家口的心里美萝卜,甜、脆、多汁,讲究吃“棒打萝卜”,往地下一扔,啪嚓,裂成了几瓣。可煮,家乡吃白萝卜只是红烧,或素烧,或与臀尖肉同烧;江南人的白萝卜常与排骨或猪肉同炖;四川人用白萝卜炖牛肉,甚佳;扬州人、广东人的萝卜丝饼,极妙;北京人炒萝卜条,是家常下饭菜。可腌制咸菜,家乡腌制萝卜干用的是红皮圆萝卜,全家动手齐上阵;扬州酱园里的酱腌萝卜头;北京有小酱萝卜,佐粥甚佳;大腌萝卜咸得发苦,不好吃;四川泡菜,红萝卜、白萝卜都可以;湖南桑植、峨眉山有卖泡萝卜做零食的。

汪曾祺一生,游历广阔,对每一个生活过的地方,都怀有浓厚的感情。家乡的萝卜最好,“或者说自我长大后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淮安青萝卜比天津的好。大抵一种东西头一回吃,总是最好的”。总而言之,“萝卜原产中国,所以中国的为最好。”这样的文字看似随心率性,但细品之后,那真挚、淳朴的家国情怀,表现得自然、贴切。

关于描写特产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特产 工艺 陶瓷 器皿 茶艺 纺织 刺绣 织锦 彩绘

蜡染 剪纸 年画 窗花 煎饼 粽子 奶酪 酥油 酥饼

麻花 拉面 米粉

纸人张 狗不理 女儿红 十八街 杨柳青 叫化鸡 小笼包

担担面 刀削面 布老虎 紫砂陶 糖葫芦 麻辣烫

纸人张 狗不理 女儿红 十八街 杨柳青 叫化鸡 小笼包

担担面 刀削面 布老虎 紫砂陶 糖葫芦 麻辣烫

民族特色 流传千古 历史悠久 扬名中外 脍炙人口

叹为观止 地方特色 千古绝唱 闻名遐迩 朴素大方

传统工艺 民间工艺 心灵手巧 技艺娴熟 造形生动

匠心独运 别具一格 别出心裁 构思奇巧 风味独特

闻香下马 回味无穷 百吃不厌 宫廷贡品 风味小吃

羊肉泡馍 风味食品

那纸人,能伸手向你表示问候,还能跟着音乐节拍翩翩起舞,跟真人相比,只差不能说话了。

家乡的馄饨个儿小、皮儿薄、馅儿多,很讲究做汤,汤内佐料齐全,除猪油、酱油、味精、胡椒粉外,还要有葱花、蒜汁、榨菜丁等,五花八门,合在一块和,百味同尝。

小城这样的馄饨摊其实很多,往往是一副担子挑着走:一头架子上放一只炉子,上面再坐上一只隔成两格的锅,一边下馄饨,一边用虾皮做成汤汁(若讲究些,放些肉骨头更好);另一头做成柜子,上面包馄饨,下面放碗盏。使用时抽出墙板,把两端搁在担子上,就是一副很好的案板。所用的原料也极简单,擀得极薄极薄的馄饨皮,近乎透亮;剁得很碎很碎的肉馅,调成糊状。

丰都杂酒源于隋朝,至今约有1400年的历史。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于818年被贬任忠州刺史,第二年中秋节登鬼城名山痛饮杂酒并留下杰作,使丰都杂酒经忠州一直传遍整个长江中上游地区。因此,丰都杂酒也叫“香山杂酒”。

‘莫笑农家杂酒浑”。的确香山杂酒乃农家所酿,但它却含有四十多种氨基酸,且含酒精少,味浓醇,甘甜。杂酒久而弥驾,久贮不坏。香山杂酒就是以独特的色、香、味驰名中外,一直为丰都著名土产之一。

江宁县素有“金箔之乡”的美称。早在1700年前,江宁人民就开始制作金箔。明清时代,江宁金箔就贡奉宫廷,供帝王、嫔妃、王公、大臣们织龙袍、朝服、彩衣之用。如今,江宁金箔总厂是我国最大的金箔生产基地,年产量占全国金箔年总产量的70%以上,含金量高达99.96%,而且做工精细,所以深受国内外用户的好评。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总行把江宁金箔厂列为生产金箔的定点单位。人民大会堂上悬挂的国徽和中央电视台的台标都是用江宁金箔装点而成的。

江宁金箔除了能装饰之外,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用途:药用。金箔的微量元素被人体吸收后能“镇心而安魄”,达到滋养的目的。据报载:日本己将金箔用于晚宴。

腊八节,人们要喝腊八粥。可是我故乡鲁南集市上卖的粥与腊八粥略有不同,腊八粥是用大米、红枣做成,而这里所说的粥乃是用磨碎的小米、大豆熬成的。二者比起来,腊八粥倒是逊色多了。

妈妈的苇叶粽子在家乡纵横十几里是有名的。那窄窄的、碧青的、鲜嫩的苇叶,几片叠在一起,然后拧成一个漏斗形,装进洗好的糯米,包住裹紧,再用细绳扎牢,放进锅里煮。妈妈的手巧极了,包得又快又好。那粽子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叫斧头脑,一类叫三角石。每类大小一致,形状一样。这中间的包、煮、剥、藏等都有一套学问。

这种糯米锞用萱叶汁制成,呈草绿色。萱叶用野生的,因为家种的萱叶汁有苦味,而野生萱叶却有一种异香,清甜可口。萱叶采来后捣碎出汁&上糯米粉搅匀,制成锞蒸熟。锞的体形小,每五个一组,用某种叶托着,买者要买就是五个。锞的黏性特强,吃时稍不注意,就弄得手上都是粘汁。因为色美味甜,加上一年中只此一天有卖,所以小孩子特别爱吃,感到有说不出的新鲜。

南宁有卷筒粉,柳州有螺蛳粉,云南有过桥米粉,虽然各有风味,但我总觉得桂林米粉最好吃。

桂林几乎条条街有米粉店,家家米粉店宾客盈门。桂林人天天吃米粉,中外游客也最爱品尝桂林米粉。为什么桂林米粉百吃不厌呢?

首先,米粉选用优质大米制作而成,细腻软滑,营养丰富。

其次,米粉制作精良,用料考究。就以卤味米粉为例作个简单介绍。熬制卤水除必需猪肉或牛肉及骨头外,还需近十种香料,缺一不可。这些配料是:罗汉果、桂皮、丁香、八角、沙姜、甘草、豆豉等。用这些香料配上肉、骨熬成的卤水,具有香、鲜、甜的特点。卤牛肉或卤猪肉用料也很讲究。先选好上等牛肉(或猪肉),洗净,也放入各种香料,待卤熟后切成薄片备用。油炸黄豆是桂林米粉必不可少的佐料,选用优质黄豆,用盐水浸泡一天,滤干水后油炸。此外,还须准备葱丝、香蒜、辣椒和熟油等。以上配料备好后,便可配制米粉了。把一团米粉(有二两重一团的,也有一两重一团的)放入沸水中烫热捞出,把卤肉片平铺在米粉上,撒十几颗油炸豆,撒一小撮碧绿清香的葱花,放两瓣大蒜。爱吃辣椒的添一点鲜红辣椒,再添上一勺熟油,两勺卤水。这样,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米粉就做成了。雪白的是米粉,棕红色的是卤味,金黄色的是油炸豆,还有青葱与红辣椒。看一眼食欲大开,闻一下垂诞三尺,尝一口美味爽口,吃了还想吃!

第二,桂林米粉品种繁多,南齒味粉、二鲜粉、牛腩粉等,最近还从外地引进了螺蛳粉、酸辣粉等。价钱便宜,经济实惠,任君挑选。回族人可吃牛腩粉,爱吃酸辣的就吃酸辣粉。风味各异,鲜美无比。夏天的晚上,吃上一碗放点醋的凉拌米粉,顿时心旷神怡,疲劳驱净。冬天,吃一碗热气腾腾的三鲜粉,全身冒汗,身上心里热乎乎的',精神倍添。

煎饼是我们苏北靠近山东那一片地方人们的主食。将小麦、玉米或山芋洗干净,调水磨成糊状,把糊浇在浇热的鏊子上用薄蔑片均匀摊开、烙熟,就成了一张薄脆松香的煎饼了。

煎饼,虽说是我们老百姓一日三餐的寻常饭食,可它的松脆香甜,易食耐放,又令多少文人墨客和达官显贵倾倒。如蒲松龄老先生就曾赞道圆如望月,大似铜钲,薄似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一语道出煎饼的薄如纸,色、香、味倶佳的特点。虽然有些夸张,但那刚出鏊的新煎饼,卷上腌得发紫的萝卜干或煮得黑亮的老咸菜,再咬一口红通通的尖辣椒,那情境、那味道、那享受,就是神仙生活也不过如此吧!

竹子是南方的特产。竹子大多呈圆筒形,中空,有明显的节,主干上的叶比普通叶小,而普通叶片有短柄,而且与叶鞘相连处成一关节。不常开花,这是竹子的一个重要特点。不过,如果你认为所有的竹子都和上面讲的一模一样,那就错了。

竹子这个家族非常庞大,在我国就有2.50个成员,常见的有毛竹、苦竹、方竹、凤尾竹等10多种。正像菱角不都是两个角的,还有三个角、四个角、无角的一样,竹子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不论在形状和“脾气”上都有一定的差别。

粽子俗称“裹粽”,虽说别的地方也有,但远远不如家乡人包的花样多,味道美。正因为如此,在我的家乡,每逢春节,一包起粽子米,家家都喜气洋洋,有使不完的劲儿,妇女们更是大显身手。

家乡的粽子,不论外形还是内质,都与外地不同。它不像北方那种三角粽,而是圆筒式的,长约3?4寸,两端各有稍扁的角,正像俗话所说,“七粽八锞”,一般每升米(0.75公斤)只能包7只粽,所以饭量大的人,吃四五只就饱了。

家乡的粽子,多数都有馅儿,或用肉条,或用红枣、蜜枣,或用豆沙团,还有的用红豆相拌,红白相间,不仅味儿美,而且好看。不用馅儿的有两种,一是纯米的“白水粽”,这是在馅儿用完后,浸泡的孺米有余时才包几只的;一*是特意制作的“灰汁綜”,是用草木灰沉淀后的净水浸米,然后包成的粽子。这种粽子颜色呈微黄灰色,表面上看比不上“白水粽”,但味道远远胜过“白水粽”,有一股特别的香味儿,老远就能闻到,颇有诱惑力。另外,“灰汁粽”一般在端午节包,因为它可久放。虽天气暖热,放上十天半月也不会变质,家乡的农民可以用它作为上山下田的饭,实用价值大。

端午制作的酒酿,就是家乡人爱吃的传统甜食。这种酒酿全用上色糯米,发酵适中,酿成后米粒软松,粒粒珍珠一般,渗出的酿浆呈浓汁状,清香甜美,兼而有之,回味无穷;尤其适宜不能饮酒的老人、妇女和小孩儿。

将煮熟的豆子搁在温暖的地方捂上半个月,待豆子扯了黏丝,取出来放在缸里,抖上辣椒酱,加入适量的盐与调料,再搁几天,便制成了家乡人爱吃的盐豆子。

家乡的盐豆子有着特殊的风味,嚼在嘴里是辣中含香,香中透鲜,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又因为它还曾被乾隆老儿吃中了,一度成为贡品,于是盐豆子便成了家乡人的骄傲。

这用酥油雕塑而成的,涂着鲜艳色彩的酥油花,真使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其中有青翠的树林,展翅飞翔的小鸟;也有活灵活现的人物,栩栩如生的楼台亭阁……看着这一切,我好像走进了一个奇异而美丽的梦境。

蜡染是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之一,关于它的由来,在家乡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个布依姑娘喜欢用各种树叶做染料,把白布染成蓝布。一天,她正在染布的时候,一只蜜蜂飞来停在布上,留下一粒蜂蜡。这块布染出来后留出了一个白点。心灵手巧的布依姑娘心领神会,用贵州山区的特产蜂蜡和植物染料蓝靛发明了蜡染,从此世代流传下来。

据专家考证,蜡染己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它最早出现在战国末期,古称“蜡缬”。唐代流行,从丝绸古道远传西方。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中有详细记载。这之后,在中原经济发达地区,蜡染逐渐被机工印染所取代,只在贵州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保存下来。我的家乡安顺地区就有苗、布依、仡佬等多民族居住,又最先实现蜡染工厂化,于是,成为了中国最大的蜡染生产基地。

蜡染的工艺看上去很奇特。先要把蜂蜡高温溶化成汁,然后,用特制的铜蜡刀蘸取蜡汁,在白布上快速做画,蜡汁凝固后,再把布浸入蓝靛中染色,数日后取出,接着放入沸水中以高温脱蜡,直到蜡块脱去,方可得到一方蓝底白点的蜡染布。近年来,随技术革新和新工艺的采用,彩色蜡染试制成功。蜡染形成了色彩化和新风格。也许,你会觉得蜡染工艺很简单,实则不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蜡染艺人要经过十多年的蜡染制作后,才学得合格的蜡染手艺。技艺娴熟的蜡染艺人不用任何工具,画出来的线条要经得起直尺的量测,画出来的圆要经得住圆规的测验。而且,创作一幅比较精美的蜡染品,一般要几个月至一年的辛勤劳动,所以,一方蜡染上不知浸透了多少蜡染艺人的汗水啊!

安顺蜡染的独特艺术魅力在于它的图案和“冰纹”。安顺蜡染的蜡画取材广泛,花草虫鱼、山水人物、图腾传说、几何图案等均可入画。蜡染艺术从中提炼出概括的形象,加以夸张和调和,体现出古夜郎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安顺蜡染格调高雅,线条明快,画风古朴苍劲,具有神秘的美感和很强的装饰性,既可作日常生活用品,又可作室内陈设的美术品,难怪著名画家吴冠中老先生对蜡画曾赞不绝口呢!蜡染的灵魂在于“冰纹”。“冰纹”指的是染色的过程中不断翻动布料,蜡花破裂,染液随裂缝渗透到白布上,留下人工无法描绘的纹路,如同冰雪之肌一样,美丽绝伦。同样图案的蜡染品冰纹绝无重复,千变万化,各有千秋。这便是无数艺术家和国外友人对蜡染赞叹倾倒的原因吧!

安顺蜡染用途很广。既可制作四季服装,又可制作壁挂、大型壁画、窗帘、桌布、旅游用品等,共三大类(花布、日用小件产品、旅游纪念品),近千个小品种,360多种图案。如今古老的安顺蜡染己经走出了古夜郎,走出了贵州,走出了中国,远销世界各地,成为举世闻名的手工艺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为安顺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东方第一染”!

《变化》的作文 篇1

“饭来了,饭来了!”我们的中餐开始了。打开盖子一看,有鸡腿,“啊,又是我喜欢吃的!”平时学校中餐品种比较丰富,有我喜欢的红萝卜、土豆烧肉、西红柿炒蛋,还有喜欢喝的汤,真可以大饱口福啊。但我爸爸小时候可没那么幸运。

听爸爸说他小时候,家里粮食不够,每餐饭都把红薯片和米饭一起煮,吃得爸爸至今看见红薯都头疼。家里吃饭时,只有一些腌菜和辣椒,而且份量不多,几个兄弟一起抢着吃,吃慢了就只有吃白米饭了。

爸爸上高中了,学习比较紧张,虽然离家只有五公里的路程,但因为没有交通工具,只得住在学校,一个星期只能回家一次。而每个星期的伙食总是在食堂打的米饭,再加上奶奶准备的一罐腌菜和一罐萝卜干。这些菜都有一个形像的名字叫“路菜”。住校的学生们大多数是带菜的,因为菜不够,吃饭时相互间还会抢着吃,如果谁的菜稍好一些,就可能被抢光了,剩下的日子只好蹭别人的菜或吃白饭了。

如今的我和爸爸小时候的生活真是天壤之别,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国家富裕了,所以我们生活的水平也提高了,而这全得益地我国的改革开放。爸爸说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祖国处处一片繁荣,你们真幸运,生活在这样的时代。

是呀,改革开放三十年,不仅仅只“吃”今非昔比,穿、住、行、用等等同样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相信改革开放四十年、五十年,祖国会变得越来越富强,越来越好!相信更多人会看到幸福正在海平面慢慢升起……我也要从现在起好好学习,为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

《变化》的作文 篇2

我的家乡——前阮二村,原是“黄河泛滥群众跑,防洪家家住着小碉堡”黄泛区,现如今已变成了楼上楼下家家住着二层楼的小区。

二层楼的上面有阁楼,顶上都是桑乐太阳能,前面有院,有车库,整齐划一。村的西面是教堂、北面是国道,南面是兴建的玛钢公园,周围绿树成荫、鱼塘密布。身处玫瑰湖湿地中,交通便利,空气清新,是游人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三年前我和爸爸回家,每逢阴雨天,总是弄得满身泥。道路泥泞,做饭也找不到干柴禾。现在啥时回家都不用怕了,即使晚上,也有路灯、监控呢。夏天,人们在楼头上摇扇乘凉,非常惬意。每逢周末回家,“家和万事兴”的镶嵌在大门的上方。奶奶总是笑眯眯的站在家门口迎接我们,然后给我们做好吃的。回头还给我们带上大包小包都是好吃的。出门时,还恋恋不舍,反复嘱咐有空就来。

爷爷在我回家时总是询问我学习的情况,告诉我要好好学习,学习好了,本领才大,才能为国家做更多的贡献。我总是点点头,记在心里。

是啊,家乡美,家乡的人也美。以后家乡会变得会更加美丽富饶??

《变化》的作文 篇3

我们村的小河变化可真大啊!

在爸爸、妈妈小时候,村里的小河,清澈见底,美丽极了。

春天,小河清澈得能看见潭底灰褐色的石头,一道瀑布落入小河,水花四溅,旁边的小花、小草给小河戴上了一个漂亮鲜艳的花环,小鱼、小虾见到这清澈美丽的小河,就会迫不及待地料想自己一辈子都能住在这条小河里。

夏天,在阳光灿烂的时候,许许多多老人、儿童、大人都在运动,运动后个个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就一个一个轮流跳到小河里游泳。

秋天,落叶漂到小河里,小蚂蚁以为是它的小船,就跳下去渡过小河,落叶漂在小河面上铺成一片,像金黄的稻谷,有许多游人会来欣赏这美丽的小河。

冬天,小河被冻成了冰,这时小朋友只要穿上溜冰鞋,在冰上自由自在地滑翔着,真是好玩极了呀。

可是,现在这条小河成了一条黑黑的污水河,在阳光的照耀下,河水散发出阵阵恶臭,没有小鱼小虾搬进来,没有游人再来欣赏它,没有人来游泳,我仿佛听到小河的哭泣声,这都怪人、工厂把污水排到这条小河上,我伤心极了。

人类,所有美丽的小河经过你们的手都成了污水河,你可知道有许多国家的人因缺水而死亡吗?所以我们要保护水资源。

《变化》的作文 篇4

我姑姑家住在悠然天地。我经常去她那儿玩,但我发现那里的环境在慢慢的变化。

刚开始,在花园里还能看到绿茵茵的草坪,平坦又漂亮,像一个柔软的地毯。一阵微风吹来,花儿在草地上跳着优美的舞蹈,像一个个快乐的孩子。亭子在草地的旁边,仿佛是专为我设计的。亭子旁边还有一个滑滑梯,每天都有小孩滑上滑下的,哧溜一下滑下来,像一条条蛇。滑梯旁有几棵挺拔、高大的树,像士兵一样站在那里,守卫着滑滑梯。大树旁边还有像巨人一样的楼房,里面住着数百家人,楼房像防护膜一样保护着人类。花园里还有游泳池,走近一点就会停到“扑通,扑通”的声音,那是游泳的人在跳水呢。

可是好景不长,不文明的人越来越多。就拿今天我所看到的事实告诉你吧:亭子里椅子的四周就有好多瓜子壳、还有糖果皮,滑梯边的草地上就有纸削及一个矿泉水瓶,在不远的草坪上还有一个被丢弃了的风筝,那边椰子树下还有一堆小狗刚拉下来的屎正在冒着热烟呢……。

美丽的小区不见了,小草正在为人类的不文明行为而哭泣,花儿也开始厌倦这样的环境,终日没精打彩地耷拉着脑袋,树叶也没那么青翠了……。

多么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我做起,爱护环境,爱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变化》的作文 篇5

我的家原来居住在一个不足八十平米的小屋里。周围高大的房子堵住了大部分阳光,一家人像生活在阴暗角落里的小老鼠,终年见不到阳光。电视只有十八英寸,信号时好时坏;厨房非常小,最多也只能进去三个人,爸妈只好把冰箱放在了阳台上,很不方便;不大的客厅里放了沙发、茶几、饮水机、电视机更别说我练功的地方了,我的卧室放了一张单人床和一个衣柜后就只能容一个人活动,平时写作业只能在餐桌上;最让人无奈的是:冬天的家里特别冷,即使盖着厚厚的被子,也能感到从脸庞吹过的寒风。一到冬天,爸爸都在为暖气的事发愁,每次想尽一切办法满怀希望地以为可以暖和暖和了,可总是事与愿违。

搬家了,搬家了,我们搬家了!

现在的家的面积将近二百多平方米,比原来的大多了,电视机也变成了五十英寸的液晶电视机,。客厅可真大,除了放一组沙发、茶几、饮水机、电视机之后,我在这里下腰、劈叉、前翻、后翻都没问题。其中变化最大的是我的卧室,由现在和原来比较,大了好几倍呢,就算是放上写字台、书柜、衣柜、衣架床、外加两个床头柜,也能和我的小伙伴在我的小天地里尽情玩耍。最重要的是冬天爸妈再不用为暖气的事发愁,即使窗外大雪纷飞,屋里的你会感到像春天一样温暖,几盆花草更添了几分赏心悦目,最惬意的当属午后在阳台的落地窗前,品一杯香茶,享受午后的阳光。

我的家变了,日子蒸蒸日上,祖国也更加昌盛了。

《变化》的作文 篇6

最近,我们的校园发生了大的变化。

小花园里,长着又高又大的合欢树,深绿色的叶子小小的,嫩嫩的。我轻轻地从上面摘下一朵花,拿到面前。这花有着深绿色的.茎,大约有一个小拇指长。再往上看,有一条粉红色的、细细的花瓣 。花瓣向外展开,就好像在迎接夏天的到来。花瓣里面包着的是淡黄色、稍微有些像白色的花蕊,它们挨挨挤挤,密密麻麻地长在一起,就好像五六个人凑在一起商量事情。如果用鼻子闻一闻,里面的 芳香会立刻流露出来,甜甜的,还有点儿像桃子味。

教学楼上,到处都是英语句子、古诗、数学题、经典故事和推荐的几本好书,真是应有尽有,数不胜数。这里面使我印象最深、感悟最深的是那篇《用智慧取得成功》的文章,里面主要讲了一名男 子参加马拉松长跑,得了第一。别人问他为什么会轻松取得了第一?而他却说,用智慧。其实,他每次跑步比赛之前,他都把一棵树当成一个目标,超越一个目标,再超越第二个目标……很快,他超越 了所有的目标,轻松地到达了终点。

在生活中也是这样,如果我们每天超越自己一点点,那么你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只要我们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并努力达到目标,那么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变化》的作文 篇7

星期日,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步行到沿江公园去玩。走在街上,我的心情兴奋无比。

我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在通江公路上,欣喜地向街道两旁望去,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楼门市的“招牌”五花八门,特别醒目。酒店、发廊、超市、装潢、旅店等数不胜数,看得我眼花缭乱。我感慨万分,没想到几年间,家长的变化这么大。

宽阔平坦的沥青马路上车水马龙。来来往往的汽车一辆接着一辆,排成一字行,远远望去就像一只只爬行的小甲虫。爸爸愉快地给我介绍这些名贵的小轿车:大众、福特、本田、奥迪、宝马等,真让我大开眼界。

这时,我们路过一家大型超市门口。超市门前人山人海,这让我想起过年时更为壮观的场面。各大超市里各色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超市里人们接踵磨肩。每一个人的脸上都面带微笑,每一个人都满载而归。妈妈说,这是因为人们富裕了,生活条件好了,生活质量也随之越来越高了。

不知不觉我们走到了沿江公园。这里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这几年,在政府的规划下,沿江公园修起了各色长廊、亭子、雕塑、喷泉,栽种了许多花草树木。既美化环境,又供人们休憩和欣赏。尤其是沿江游乐园更是赢得了大人和孩子们的青睐。

我们一家三口沿着江边漫步。我一边看着风景,一边听着妈妈和爸爸讲过去那贫穷匮乏的生活。沐浴在阳光下,我觉得自己的生活非常幸福。

我的家长——饶河这个边陲小县城,你翻天覆地的变化给家长的人们带来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如今,你正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自信,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变化》的作文 篇8

我们身边有许多千奇百怪的变化,让我们一起来寻找吧!

我就说说航空小镇吧。航空小镇里的新安江玉温泉前有一列古老的火车,经过几十年的风吹雨打,已经锈迹斑斑,现在变成了色彩艳丽雄伟气派的火车餐厅啦!

再往里面走,就来到汽车公园了。汽车公园里有“大黄蜂”,“大黄蜂”旁边就是一辆全身铺满绿草的大型汽车模型。进入汽车公园,你会感到目不暇接,各种赛车飞驰而过,只听到一阵阵发动机的轰鸣,一眨眼就不见了踪影。

航空小镇还有飞机和喷泉,这里可美啦!欢迎您来这里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