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
3、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李贺
4、遥望齐洲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酒。——李贺
5、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惟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李贺
6、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李贺
7、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李贺
8、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李贺
9、射虎不成重练箭,斩龙不断再磨刀。——李贺
10、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
11、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李贺
1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
13、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
14、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李贺
15、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李贺
16、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李贺
17、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
18、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李贺
19、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李贺
20、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
李贺千古名句有哪些呢?
1、天若有情天亦老。
2、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4、射虎不成重练箭,斩龙不断再磨刀。
5、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6、雄鸡一声天下白。
7、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8、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
9、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10、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惟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11、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
12、遥望齐洲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酒。
13、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14、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15、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6、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17、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18、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19、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作者简介
李贺(公元790年——816年),字长吉,汉族,唐代福昌(今河南宜阳)人,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20岁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因父亲名为晋肃,与进士同音,就以冒犯父名取消他的考试资格。后由于文学名气很高,担任了一名奉礼郎的卑微小官,留在京城。李贺本来胸怀大志,性情傲岸,如今作了这样一个形同仆役的小官,感到十分屈辱,就称病辞去官职,回福昌老家过上隐居生活。
李贺常骑着一头跛脚的驴子,背着一个破旧的锦囊,出外寻找灵感。他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贫寒家境的困扰,使得这颗唐代诗坛上闪着奇光异彩的新星,于公元816年过早地殒落了,年仅27岁。
牛鬼遗文悲李贺
“李贺的人生态度有点消极。”爷爷摇着蒲扇总结道,“这大概跟他的不幸遭遇有关。李贺死时还不到三十岁,可是这位年纪轻轻的诗人,总爱用‘老’呀、‘死’呀等字眼儿。在他留下的二百多篇诗歌里,这两个字共用过七十多回!李贺诗中描画的鬼魅世界,更让人毛骨悚然。你听这几句:‘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秋来》)‘百年老鸮(xiāo)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神弦曲》)这些场面形象而又恐怖,有一种怪诞的美,阴森森的,缺乏光明。——难怪人们称李贺为‘鬼才’!
李贺的诗在唐诗中独树一帜,与众不同。有人不喜欢他诗中的‘鬼气’,说他的诗是‘诗之妖’,又说‘牛鬼蛇神太甚’。可更多的人赞美他,说他继承了楚骚的传统,是‘天纵奇才’,可以跟李白匹敌。
对了,清代著名的小说家曹雪芹就非常喜欢李贺诗的风格。由于他诗风贴近李贺,朋友为他所作的挽诗中,还有‘牛鬼遗文悲李贺’的句子呢!
已故毛泽东主席也非常喜欢李贺的诗,他的诗里常常直接引用李贺的诗句,像‘天若有情天亦老’,就是出自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而‘一唱雄鸡天下白’呢,是借用李贺《致酒行》中‘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稍加改造而成的。”
呕心沥血的苦吟之诗──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
在唐代的诗人中,李贺是一个奇才,由于他在诗歌创作中广采博取,搜奇猎艳,驰骋自己丰富的想像力,用新奇诡异的语言,描绘出许多令人惊叹的神秘而幽美的艺术境界,有人甚至称他为“鬼才”。他虽然只活了27岁就离开人世,可以说是夭折了的年轻诗人,却留下了许多构思奇特、风格独具的诗歌作品,令后世的读者赞叹不已。毛泽东就曾经极力向陈毅推荐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
在唐代,曾经流传过很多关于李贺的故事。有个故事说,李贺每天早上骑着一头瘦驴,背上背着一只破旧的背囊,就出门了。路上想到什么好的诗句,就当即记下来,塞进背囊里。晚上回到家,他的母亲就叫仆人接过背囊,把里面写了诗句的纸条统统倒出来。看到儿子写下的诗句,他的母亲常常叹息说:“我的儿啊,你非得把心都呕出来才肯罢休吗?”这个故事说明,李贺的诗都是苦吟之作,并不是天才的妙句偶得。更有传奇色彩的是,据说李贺将死的时候,在大白天忽然见到一个穿红衣服的人,骑着一条红色的龙,手里拿着一块木板,上面的文字也不知道是用上古时代的篆文还是石鼓文写的,嘴里嚷着要带李贺走。李贺也看不懂上面写的是什么字,就从床上爬起来,跪在地下恳求,说自己的母亲年老多病,不能跟他走。那个穿红衣服的人笑着说:“天上的玉帝刚刚建成一座白玉楼,现在就要请你去为这座楼撰写诗文记盛呢!天上的日子多快活啊,哪里像人间这样辛苦!”过了一会儿,就从李贺常住的屋子窗口飘出一缕青烟,空中还传来车子启动的声音和音乐声。李贺的母亲连忙阻止大家不要哭,过了一顿饭的工夫,李贺就死了。这个故事竟把李贺诗歌作品里的梦幻般的境界,搬到现实生活中来了,连他的死都被赋予神秘的神话般的色彩。但是,这也确实反映出李贺是一个奇才,连天上的玉帝都极为赞赏。
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是一首写音乐的诗。在唐诗里,有好多写音乐的诗,其中有三首最为著名,一首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还有一首就是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了。清代人方扶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说这首诗“足以泣鬼”,主要是因为诗人构思的奇特。用诗歌来写音乐,难处在于诗人需要用生动形象的文字,既要描摹出音乐声的美妙动听,又要写出听音乐的人的感受。也许因为白居易和韩愈在写诗的时候阅历要比李贺更加丰富一些,他们在诗里写出的乐声,更有乐器自身的特点,所以,明代人朱承爵在《存余堂诗话》里说:“听琴如昌黎……自是听琴,如曰听琵琶,吾未之信也。”而白居易的《琵琶行》则“自是听琵琶诗,如曰听琴,吾不信也”。和白居易、韩愈比起来,李贺毕竟年轻,再加上他家境贫寒,也不可能像白居易、韩愈那样,有机会获得很多欣赏音乐的条件,音乐修养也就不如这两位都曾经身居高位的诗人了。所以,也有人指出这首《李凭箜篌引》“缺少像韩白二人那种琴是琴、琵琶是琵琶,界线分明的乐感”(郭扬《唐诗学引论》)。但是,我们却可以看出,李贺却能够扬长避短,另辟蹊径,以丰富的想像力,用更多的笔墨来写听音乐的感受,而且还不是一般的人的感受,是写出了想像中的神话里人物的感受,这就具有李贺自己所特具的奇幻的风格特点了。因此,一般李贺诗歌的选本,都把这首诗排列在卷首,可见是很受人重视的。
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不同,这首《李凭箜篌引》不是以叙事作为诗歌的主线,把音乐作为其中的一个细节,而是更强调音乐自身的感人魅力(在这一点上,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比较接近),这样写当然就更有难度了。
诗的起首两句:“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就显得非常突兀。诗人从乐师李凭演奏时所用的乐器落笔,写那件箜篌是用吴地的丝弦和蜀地的桐木制成的,强化了乐器本身的精致,也是为了突出表现音乐的高雅。而“张高秋”的“高秋”二字,既点明了演奏的时间是秋天,但更重要的是写出了美妙的乐曲声所表达的一种清洁澄澈的高远境界。一个“张”字,是写箜篌的丝弦张开,也是写箜篌所弹奏出的乐曲声,就像在人们的'眼前铺张开了一幅秋天的气象,似实若虚,以实写虚,显示出了非凡的气势。接着以“空山凝云颓不流”来写乐曲声的美妙动听,诗人暗用了《列子•汤问篇》里“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典故,化概括性的“响遏行云”四字为具体的描绘:“空山凝云颓不流”,那空寂的群山间,云朵也停滞不动了,像是在凝神倾听,以空灵的想像笔法,在人们的眼前展开了一幅十分开阔绵渺的景象。诗人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开头,避开了叙事性的交代与直说,让人感觉到音乐声的美妙,自然就显得不同凡响。
第三句“江娥啼竹素女愁”,紧承上句,引出神话里的人物“江娥”(即神话传说中舜之二妃,亦称“湘妃”“湘夫人”)和“素女”(古之乐伎)来做衬托,进一步描述乐曲声的美妙:就像湘妃凄婉的啼哭,泪洒斑竹,连善于鼓瑟的素女也起了万端愁绪,从侧面写出了乐曲声的感人肺腑。经过前面三句对乐曲声的描绘,到第四句才交代出,这乐曲声来源于“李凭中国弹箜篌”。这样就造成了先声夺人的效果,让读者一开始就能够感受到诗人起笔的非同寻常。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这首诗里直接写到美妙的乐曲声的仅有的两句,但诗人又不是运用概括性的语言,半具体、半抽象地描写乐曲声的状态,而是运用形象化的比拟,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乐曲声的优美动听:有时激越得像昆仑山上玉碎山崩,有时又柔和得像凤凰的鸣叫;有时凄伤哀怨,像是带露的芙蓉花在哭泣,有时又明朗欢快,就像是盛开的兰花在微笑。这样的写法,仍然是诗人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借助于自然界的极富诗意的美好的事物,来表现乐曲声给听者的感觉。而且,诗人选择了形象感特别强的一些优美的事物:昆山玉、凤凰、芙蓉、香兰等,以视觉感受的美来写听觉感受的美,从而引发起听者的想像与联想,虽然并没有对乐曲本身直接地展开具体的描绘,却让人能够同样感觉到乐曲丰富的层次和乐声的优美。
此后的四联八句,就集中笔墨,写出了美妙的演奏声所产生的神奇的效果。“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从人间写到了天上。十二门借指长安,当时的京城长安四面,每面有三个门,所以说是十二门。而京城的十二座城门前的冷气寒光,都在这美妙的乐声中消融;箜篌上的那二十三根丝弦弹奏出的妙音,则连天上的玉帝和人间的皇帝都为之感动。诗人又一次避开实写自己听乐曲时的感受,而是转为虚写,前一句是空灵的,后一句是想像的,互相映衬与补充,生动地表现出了乐曲声的感人力量。
但是,诗人并没有到此为止,满足于把乐曲声的感人力量停留在概括性的描写上,而是转入对神话世界的描写,从而把对优美的乐曲声的描写进一步推向高潮。下面六句里出现的都是神话中的人物,而就是这些神话里的人物,也无不为这乐曲的演奏所感动:“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长长的一段,都是从侧面写出了李凭弹奏乐曲时所产生的动人心弦的效果:女娲正在炼石补天,因为凝神倾听这美妙的乐曲声,也忘记了自己正要做的事,以致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乐曲声传到梦里的神山上,那神话中善弹箜篌的神妪,也要让李凭教她演奏的绝技;那衰老瘦弱的鱼龙,听了李凭的弹奏,也随波逐浪,翩翩起舞。月宫里的吴刚听了这乐声也彻夜不眠,倚在桂树上谛听;在他的脚下,月宫前的玉兔也蹲在那里侧耳聆听,以至于让夜晚的露水打湿了全身。这种侧面描写的方法,显然比诉诸直接描写乐曲声如何优美动人要生动形象得多了,给人一种具体的视觉感受,使人如见其事,如闻其声。而且,诗人到此便让全诗戛然而止,结束在幽深渺远的想像的神话世界里,就好像那乐曲声还在绵渺的空中回旋荡漾,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咀嚼的余味。这种侧面描写的手法,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在汉乐府诗《陌上桑》里写罗敷的那一段,不是直接地描绘罗敷怎样美丽,而是借助于“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写出了这些路人对罗敷的欣赏,达到从侧面烘托出罗敷的美丽的目的。《李凭箜篌引》也是从虚处着墨,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李凭所演奏的乐曲声是如何的优美动听,与《陌上桑》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