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担任高一的班主任,工作很琐碎,在教室、办公室的时间多过在家的时间,而我又不喜欢在那样喧哗的环境里读一本需要沉思的书,所以我选择了读一本快餐式的书,我想可能很多学者都不屑于这样的书籍,但对于我这个毕业后将历史统统还给老师的历史盲来说,确实需要好好补补历史课,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厚重的历史如何能在短时间里补回来啊,再加上工作、家庭、孩子占去了我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我只好给自己定购快餐了。
我买《一句话读懂中国史》,正是因为他的短平快。
这本书从先秦到明清,每个朝代选取了几个代表人物,把他们说过的话作为主线,用一个人,一个故事,折射出那个朝代的历史。
让我印象深刻的有这样几个故事。
故事一:刘邦:这样做皇帝,才叫生活
话说汉王刘邦是平民出身,击败项羽后,做了皇帝,可因为看不起读书人,礼仪建设很落后,导致他的将军们每次聚会都没有规矩,大声吵闹,在政权建立后的和平年代,这样的情景显然有失体统,于是刘邦找来一些儒家学者,制定了礼仪制度,从此,君臣之间才有了规矩。
这让我想到为什么凡是正式的场合,都需要有一定的礼数,而不能任意妄为,到底什么是礼仪呢?
其实礼仪、礼数、礼制均是为了维持一定的秩序而建,为了在众人聚会的.时候,能够彼此尊重,能够让活动有序进行,所以才生成了礼制。“礼”在辞海中的解释有:1.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制|封建~教。 2.由风俗习惯形成或人为规定的仪式:典~|婚~|观~。 3.表示尊敬的态度或言行:行~|敬~|有~貌。4.敬重,以礼相待:~贤下士。5.表示庆祝、感谢或敬意的赠品:~物|~品|献~|一份~。
可见“礼”是特定社会群体中广泛的行为规范,生活在其中的人需要了解和学习的,《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礼和仁是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仁是内在的,是爱人的心,礼是外在的,所谓发乎情,止乎礼。所以作为人民教师,自己要懂礼,学礼,用礼,这样才能以身作则,促进学生以礼待人,懂得尊重别人,这是为人的基本。正所谓“仁者无忧”。
故事二:东晋陶渊明不给富贵做牛马,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几次弃官都是因为不能忍受官场的陋习,不愿违心陪笑脸,不愿做那些有失尊严,有违良心的事情。孔老夫子说过,如果富贵是使我有尊严,顺我心意而能得到,那我当个马车夫也不要紧,但是如果富贵是靠毁灭尊严、抛弃气节而得到,那就给我滚远点吧。
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能够做到不违心意,勇敢做自己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有这个勇气吗?正所谓“勇者无惧”。
谈了“仁者无忧”“勇者无惧”,自然想到了“智者无惑”,不过这本书里说到智慧的似乎并不多,又或者仁爱、勇敢本来就是生存的智慧,有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也是一种智慧,能够辨明是非,识破假象和谎言,也不失为人生智慧!
当了班主任之后,要处理班级大大小小的事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个集体,需要纪律考勤,需要卫生安全,需要文化氛围,需要后勤保障,需要司法监督,需要有管理层,监督层,实施层,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这跟治理一个国家大同小异,正因为如此,我觉得有必要好好学习一下历史,如何能够让大多数人在这个集体中生活更幸福,更快乐,更促进成长,这是需要班主任好好学习的。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快寒假了,准备做一个读书计划,好好充充电,给自己加加油!
爱国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有关中国古代爱国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2、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
3、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
4、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欢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成冰。——晏殊和尚
5、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
6、位卑不敢忘忧国。——陆游
7、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8、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李白
9、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10、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
11、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杜审言
1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13、一寸赤心惟报国。——陆游《江北庄取米》
14、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5、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华罗庚
16、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17、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18、上下同欲者胜。——孙武
19、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2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夏一统,商周继之,春秋战国乱之;秦一统,两汉继之,三国魏晋南北朝乱之;隋一统,大唐继之,五代十国宋辽金乱之;元一统,明清继之,民国乱之。
2、红颜祸水,倾国倾城:
夏亡于妹喜;商亡于妲己;西周亡于褒姒;吴亡于西施;秦以吕易嬴,赵姬之功;晋牛继马后,光姬之力;唐衰于杨玉环;明亡于陈圆圆;清败于太后慈禧。
3、历史有无数的选择,选择在某个人手里:
秦之李斯,助纣为虐,焚书坑儒;汉之王莽,书生治国,一塌糊涂;唐之安禄山,安史之乱,由盛转衰;宋之王安石,变法维新,由治而乱;明之吴三桂,一己之私,引狼入室;清之袁世凯,卖友求荣,反复无常。
4、内忧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后宫;中忧官场腐败,官逼必然民反;外忧民族矛盾,异族虎视耽耽:
历朝历代之灭亡,无不由此三者起。
5、胜者王侯败者贼,历史即是:为胜者歌功颂德、败者落井下石的虚假陈述:
胜即是刘邦,败即是项羽;胜即是李世民,败即是窦建德;胜即是朱元璋,败即是张士诚;胜是一国之君,败是流贼草寇。
6、矫枉总是过正,其实过犹不及:
秦尚法,汉即尚儒;唐重武轻文,宋即重文轻武;唐宋尚诗词,明清即尚八股。
7、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乱,思想越光辉灿烂;越是大一统,政治稳定,思想越停滞不前:
前者如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后者如秦之焚书坑儒,汉之独尊儒术,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狱。
8、地域环境左右命运:
中国自古东临太平洋,北接荒芜人烟的西伯利亚,西北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为喜马拉雅山,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之内生存,养成了国人含蓄内敛、保守中庸、消极忍耐的'农耕性格。故历朝政府皆重农抑商,重伦理文采,轻科技实用;如夏政权在陕西、商政权在河南;西周政权在陕西、东周政权在河南;秦、西汉政权在陕西、东汉政权在河南;隋、唐政权在陕西、北宋政权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历史皆在农耕最发达的中原地区上演,由此可见,中国一直都是以农耕为主的黄色文明。直到异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权才随之坐落于此,中国的农耕地位才逐渐为之动摇。
当政权东西对峙时,西强而东弱;南北对峙时,北强而南弱。原因也正是在于西和北更接近于游牧民族,两种文化的交融,自然比东南单纯的农耕文化多了一些强悍。然而,每一次异族依靠武力的入侵,又都会被汉文化迅速的同化。
9、朝代之初,君强臣强;朝代之中,君强臣弱,朝代之末,君弱臣强:
如唐之初,君有太宗,臣有房、杜;唐之中,君有玄宗,臣则为李林甫、杨国忠之流;唐末之君不足道也,臣却为虎狼之臣,如朱温之辈。历朝历代,莫不如此,岂有他哉!
10、单以武治,刚且易折;单以文治,软弱可欺;文武结合,刚柔兼济,方能长治久安:
如秦、元所向披靡,却迅速灰飞湮灭,两宋文化鼎盛,却屡被异族欺凌。惟汉、唐重文韬武略,方绵延三四百载,号称盛世,今已不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