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
先秦:佚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扩展:
一、作品概述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阳以南到湖北一带地方。据有关资料推断,这首诗产生的时代不会太早,大约是西周末、东周初。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蒹葭》为《秦风》中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这里表现的是一个寻求友谊(或者爱情)过程中最终失望的心理活动,深情抒发了寻求伊人而不得的诚挚感情,形象地描绘了此时此地的凄怆处境。
二、《关雎》简析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然后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这一章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运用“比”的手法点出了恋爱的主题。因为雎鸠“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与而未尝狎”,以雎鸠的关关和鸣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贴切而有深意,确是匠心独具。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然后辗转反侧。
在他眼前出现的是这位美丽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约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有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设想与姑娘结婚时鼓乐齐鸣的欢乐场面。
这首诗采取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复咏唱。这体现了《诗经》语言的一个特色。诗的感情真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诗的每一章,都用起兴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地融会起来,景中含情,情中蕴景。
三、《蒹葭》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诗中写在一个深秋的清晨,秋露给霜,芦荻扬花,诗人来到迂曲的河岸上,寻找他(她)眷恋的情人。他(她)伫立河畔,面对萧索凄清、然后露华霜重的暮秋景色,禁不住发出了与“所谓伊人”已远隔的浩叹。接着诗人逆流而上去寻找,道路是那样的崎岖而遥远;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他)又仿佛在水的中央。伊人似近而远,忽隐忽视。但他(她)含情脉脉地痴想着,直到太阳升起,把秋露晒干。至此,一个为寻找意中人而执著不舍的青年人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全诗感情真挚热烈,写得哀婉清丽,情调缠绵,然后既有对意中人深情的寻访,又有未遇的惆怅。一再“溯洄”、“溯游”,几度寻踪求索,不避险阻,可谓情真意切。诗歌采用反复叠唱的章法,更显得韵味绵长,而开头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描绘了一幅凄清萧飒、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更抒发了诗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
1、千秋无绝色!悦目是佳人!倾国倾城貌!惊为天下人!
2、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3、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4、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
5、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
6、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7、美人既醉,朱颜酡些。
8、冰肌自是生来瘦,那更分飞后。
9、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10、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11、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12、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13、届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
14、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扶柳。
15、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16、袅娜少女羞,岁月无忧愁。
17、芳容丽质更妖娆,秋水精神瑞雪标。
18、珠缨旋转星宿摇,花蔓抖擞龙蛇动。
19、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0、花心定有何人捻,晕晕如娇靥。
2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22、脉脉眼中波,盈盈花盛处。
2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24、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5、君还知道相思苦,怎忍抛奴去。
26、不辞迢递过关山,只恐别郎容易、见郎难。
27、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香。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
28、芸芸众神赞,飘飘仙子舞。
29、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30、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31、云一涡,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32、凤眼半弯藏琥珀,朱唇一颗点樱桃。
33、柳腰春风过,百鸟随香走。
34、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远。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35、笑颜如花绽,玉音婉转流。
36、皎皎兮似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回风之流雪。
37、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38、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39、温柔几许缘何散,爱恨声声怨。
40、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41、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42、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43、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44、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45、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46、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
47、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48、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49、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50、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51、其艳若何,霞映澄塘。
52、爱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
53、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54、眉似远山不描而黛,唇若涂砂不点而朱。
55、原来山盟海誓说遍,似这般都付与过眼云烟!
56、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57、美人既醉,朱颜酡些。
58、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59、镜中貌,月下影,隔帘形,睡初醒。
60、羡彼之良质兮,冰清玉润。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等内容,现在来学习关雎与蒹葭。
《关雎》
1、统领全诗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2、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7.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8.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分)
(1)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1分)。(2)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1分)
1.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 引起后文(或:起兴作用)
2.诗中描写感情波澜的诗句是_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3.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
1、 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2、本诗所表现的内容是由爱情引起的相思之苦,运用的艺术手法是比兴手法
3、结合你平常所学,谈谈你对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
品行端正有修养的人 美丽善良纯洁的女子
4、 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 《诗经》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思考: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凄清而苍凉的秋景 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3、 诗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炽烈相识之情的句子是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
4、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1、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D )
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和色调。
10、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分)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11、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 分)
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12、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2分)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1 分),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 。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答: 。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 。
答案及解析:
(1)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23.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2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参考答案:
23.B 24.D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jū)(jiū)窈窕(yǎo)(tiáo)好逑(hǎo)(qiú)
寤寐(wù)(mèi)溯洄(sù )(huí)坻(chí)荇菜(xìng)
2、填空题:
⑴《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 篇,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⑵《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⑶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C )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二、简答
1、《诗经》中,常常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都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请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2、阅读《蒹葭》一诗,想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简要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上沾满霜露的景象,这一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它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这首诗还描写了河边道路漫长险阻、地势越来越高、迂回盘曲的景象,突出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爱情的真挚和执著的追求。
3、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关雌》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雌》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雌》“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