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那个星期天课文优美句子 正文

那个星期天课文优美句子

时间:2024-10-12 20:27:43

1、周末是个宝,在家当领导;懒觉没人吵,工资少不了;休息消疲劳,好运都送到;快乐投怀抱,幸福跟着跑;祝周末快乐,生活乐陶陶。

2、生活是幸福的,别恼!身体是自己的,别懒!钱财是流通的,别存!周末是轻松的,别忙!朋友是永远的,别忘!祝福是送你的,别谢!

3、想快乐,就要潇潇洒洒;想健康,就要规规矩矩;想幸福,就要实实在在;想成功,就要踏踏实实;想拥有,就要勤勤恳恳;想我,就要像我一样发短信。周末快乐!

4、工作心不在焉,娱乐全神贯注,课题赏心悦目,任务触目惊心,干活精雕细刻,发薪粗制滥造,周内风平浪静,周末狂欢乱叫!祝所有达人周末都愉快!

5、凉拌周一,红烧周二,清蒸周三,油煎周四,爆炒周五,加上快乐调料,配上悠闲美酒,在周六的时候制作出一份祝福大餐送给你,愿你开心享用。

6、小心翼翼地拿起手机,神神秘秘地发条信息,匆匆忙忙地号码按起,紧紧张张地传递给你,颤颤抖抖地问问你:周末了,到底想我了没?可怜巴巴地等你信息。

7、人活着真累!上班特疲惫,上车得排队,挣钱得交税。周末清早起,给小猪发信息,希望小猪心欢喜,看完以后笑眯眯。

8、生活忙碌才精彩,人生挑战才完美,爱情顺利才如意,事业进取才成功,有得有失才是生活,祝福你周末万事如意!

9、周末到了,希望你放下手中的劳碌,体验周末的轻松,愿这条信息不打扰你的宁静,却可以带走这一周的尘埃。祝周末愉快!

10、快到周末了。美女赶紧出来吧。大街上各种各样的美食和物品都在等着你呢?它们都苦苦的等了你一个星期了。你要再不出来它们可就要生气不理你了。赶紧出来逛逛街晒晒太阳吧。再不出来你就要发霉了。

11、休闲周末时间到,祝福短信紧跟来。愿漂亮的你,过得健康;可爱的你,过得快乐;体贴的你,过得幸福;休息的你,过得充实!周末愉快!

12、忙碌的生活带走的只是时间,对朋友的牵挂常留心底,一声问候一个祝福,在这美丽神怡的日子里祝您周末愉快!

13、不想上班的'乘客,请千万不要坐过了站,下一站周末站!请下车的旅客,收拾好心情,开始全新的一天。

14、你随便那么一帅,美女就把你赖;你你随便那么一笑,世界都为你尖叫。周末到了,为了世界安宁,你可别随便出门哦!

15、挥一挥衣袖,忧烦尽除;荡一荡臂膀,浑身舒爽;晃一晃腰背,身心舒坦;摇一摇脖颈,惬意连连;发一发问候,关怀备至:祝周末愉快哦!

16、裁段温暖阳光,沏杯清茶芬芳,听首慢歌悠扬,看浮云飘荡,闻野花淡香,享悠闲时光。周末到了,愿你拥一份从容心情,赏一路美好风景!

17、光给你明亮,风给你清凉,月给你幸福,星给你浪漫,雨给你滋润,雪给你纯洁,冰给你晶莹,我给你友情。祝你有个愉快的周末!

18、周而复始周末到,不费周折寻周公,周公陪你游列国,路遇庄周化蝴蝶,众所周知不稀奇,陈词滥调算神马,我的祝福最真挚:祝你周末快乐!

19、轻松一下,留一个笑脸给自己;休闲一下,留一个空间给自己;宽容一下,留一份简单给自己;放纵一下,留一份快乐给自己。祝你周末愉快!

20、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祝你周末愉快!

2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周末无喜悦,天生乐观无忧愁,周末散尽还复来,祝你天天都有周末的好心情,压力烦恼都抛弃!

22、登上了周末的山峰,享受俯瞰的魅力,放眼无垠的天边,忘却登山的劳顿,深深的呼吸,把哀愁呼出,吸进兴奋的心情,吹响嘹亮的号角,拿出精神向下一周末进发!

23、春风,吹来绿色的烟和雾;春雨,浇灌起绿色的草和树;大地,飞腾起黄色的尘和土;短信,弥漫起红色的寿和福。愿你永远平安幸福!周末愉快。

24、擦干额头的汗水,丢开沉重的包袱,唤醒沉睡的心灵,周末到了,好好休息,明天会更好,愿你一切都美好,周末快乐!

25、周末怎么过?头顶西瓜皮,脚踩大凉席,左手冰淇淋,右手冰凉茶,腰间挂个电风扇,没事吹口哨,无聊睡冰箱,怎么凉快怎么做,周末就该这样过!

26、周末到,自由到,你的地盘你做主,你的好友开心鬼,捣蛋鬼,吉祥鬼,如意鬼,淘气鬼,幸福鬼一起把你围绕,拥抱,祝福你周末开心乐逍遥。

27、离开了你,我的心就停止了跳动;看不见你,我的眼睛就会失明;拉不到你的手,我的手就失去温度;看不见你的笑,我的世界就只有黑暗!周末快乐!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1

这节课是《那个星期天》的第二课时。我在环节上采用了“移步换法”的设计。

首先创设情境由刚刚过去的父亲节导入,学生对刚发生过的事情感受和印象深刻,很自然的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接着带领学生进入“名人吧”了解作者,只有知作者,明内容,才能更好的体验角色。

进入“拾贝吧”认识一些美丽的贝壳——词语闯关,复习词语,检查预习,为下文的学习扫清障碍。同时把词语当做“贝壳”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开火车进行词语闯关,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进入“体验吧”进行角色体验,体验在这一天里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以及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的表达内心感受的,此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一双慧眼把文中的句子找出来,给大家交流、分享,而没有将大量的句子在课件上展示,是因为不想束缚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找,自己说,畅所欲言。特意出示文中有一处的观察点发生转换的句子,让学生站在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这个地方的设计也是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品析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最后让学生明白作者是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排比想像等方法真实自然的表达内心感受的,从而突出了重点,达到了教学目的。

进入“谈心吧”,站在孩子的立场,把自己当做文中人,把老师当做“母亲”,就一些实际问题谈自己真实的看法。让学生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学生一开始谈论这个问题时,是片面的,认为她是为了家庭而忽略了孩子。我于是引导:原来这样做也可以成为一位好母亲,那以后当我的孩子想出去时,我就说行行行,等我忙完了就去,但就是不去(笑)。立即有学生发言: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辩证地对母亲进行评价,从母亲忙碌于家务中脱不开身来评价,她是一位好母亲;但从因为孩子小,就不兑现对带他外出的承诺评价,她不是一位好母亲——这样做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理。(全班同学笑着给他鼓掌!)

最后进入“写作吧”,学了本文,体会了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给出四个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采用本课学到的方法进行练习,并口头描述,达到授人以渔、学以致用的目的。

我认为,高年级的学生每学习一篇文章,不仅要知道作者写了什么,还要知道作者采用什么方法写的,并且要把学到的方法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这节课的设计和引导方式还有不足之处,有待改进,我会在以后教学中通过再实践、再反思改进的。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情变化,理解其情感。

2.细读课文,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3.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4.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难点: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往往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童年时,我们的心里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史铁生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那个星期天》。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xx),中国作家。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意蕴深沉,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代表作有小说《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急遽(jù) 惆怅(chóuchàng)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惆、怅、偎、逝”,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惆、怅、偎”书写时要左窄右宽;“逝”字注意“辶”的捺要舒展,托住上面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母亲答应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但是因为家务繁忙,结果一次次爽约。)

2.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

(2)根据时间顺序,梳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总写“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2—6):写母亲一次次爽约,“我”心情逐渐落空。

第三部分(7):写“我”因出去的希望落空而崩溃大哭,母亲安慰“我”。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作者的第一次盼望,请一位同学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探索作者在等待中的心路历程。

二、品读课文,体会人物感情。

(一)读课文中有关早晨“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号画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用括号画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满怀期待的心情)

2.“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通过描写天气和“我”的动作,体现出“我”心情的愉快。)

3.“这段时光不好挨。”

思考:作者是怎么表现“时光不好挨”的?

4.“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院子很大,空空落落”(通过描写“我”的动作来写“我”焦急又兴奋的心理;通过写“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

5.“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表现了“我”急切的心情。这里也从侧面表现出母亲的忙碌。)

思考:这几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以孩子的视角来写,富有童趣,更加真实)

(二)读课文中有关下午“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号画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用括号画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1.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通过细致地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了“我”急切地盼望母亲快点洗完衣服好带“我”出去的心理。)

2.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时也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的失落。)

(三)读课文中有关黄昏“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号画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用括号画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1.思考:为什么说光线的变化是“漫长而急遽”的?(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等待中的孤独、时间的漫长及等待无果后的悲伤。)

2.“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我”无比悲伤、绝望。联想《迢迢牵牛星》中的“泣涕零如雨”“脉脉不得语”,可以感受到那种极度的悲伤无以言表。“闭上眼睛”“荒凉”表明内心的绝望、无奈。)

(四)梳理人物心情的变化和光线的变化。

人物心情:

满怀期待—盼望—焦急、兴奋—委屈—自责—失望、伤心—彻底失望

光线:

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两条线索并行,写出人物的心路历程。

三、再读课文,思考感悟。

1.这篇文章通过具体细致的叙述,真实自然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体会。

2.交流感悟,体会人物品质。

(“我”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体谅母亲的辛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我”的失落和母亲的无奈,以及这种失落和无奈背后蕴含着的深厚的母爱。)

四、拓展迁移,布置作业。

1.《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都运用了抒情的手法。

不同点:《匆匆》一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运用了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而《那个星期天》则运用了融情于事的方法,把自己的情感融会在所描写的人、事、物中,在叙述中表现“我”不断变化的情感。

2.学习本文写法,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板书设计

那个星期天

满怀期待—盼望—焦急、兴奋—委屈—自责—失望—彻底失望

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教学反思

1.教学时注重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心情。让学生通过充分阅读,谈感受,唤起学生的感知体验。

2.教学中,对比《匆匆》,就两课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展开讨论,明确表达情感的不同方法。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会写“媚、蚁”等15个字,正确读写“蚁穴、翻箱倒柜、念叨”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3.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4.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感受“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2.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策略

1.生词教学

通过查阅

2.阅读理解

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事物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和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从而体会“我”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等的心情变化。

3.习作运用

学习作者在描写“我”等待母亲带“我”出去玩时是如何消磨时间的侧面描写,又或是借助周围环境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心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写的时候,注意要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清楚,把情感真实而自然地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8226;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媚、蚁”等15个字,正确读写“蚁穴、翻箱倒柜、念叨”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读题目,提疑问

1.质疑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预设: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题目呢?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去解惑吧。

3.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作者史铁生的资料,相互补充。

(2)教师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

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21岁时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1998年首届鲁迅文学奖。

(3)回忆旧知,抓住特点。

上学期我们也学过一篇有关“盼望”的课文《盼》,谁能把那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地说一说?(《盼》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小女孩盼望下雨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把小女孩万分期待的心情描写得十分生动)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

板块二走入文本,理清脉络

过渡:不同的经历,同一种期待的心情,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那个星期天》,一起去文中深入探讨小男孩的期盼历程。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词语。

2.检查学生字词认读的情况。

课件出示:

媚(mèi)蚁(yǐ)叨(dāo)绊(bàn)谅(liàng)耽(dān)糅(róu)绽(zhàn)惆(chóu)怅(chàng)搓(cuō)惶(huáng)吻(wěn)偎(wēi)逝(shì)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课件出示词语:惆怅、惊惶、荒凉、耽搁、依偎、消逝、急遽、念念叨叨)

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

预设: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却一直没等到,伤心、失望之时得到母亲安慰的经历。

4.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交流汇报,理清脉络。

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2~6):讲了“我”从兴奋期待到疑惑暗生,但依然在焦急无奈的心情中耐心等候,最终彻底失望的过程。

第三部分(7):讲了“我”最后失望委屈以致伤心到哭泣,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要为学生打好识字、阅读和习作的基础,只有加强生字词教学,才能让学生掌握字音、字形、字义,并正确运用到生活中去。科学合理地进行问题的设置,能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时抓住课堂中的有利时机提问,能启发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体会第一次盼望对于孩子来说多么重要。

2.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写出成长体验;摘抄

3.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课时目标

板块一整体感知,体会人物感情

1.小男孩那么真切地希望母亲能够实现他小小的愿望——在一个星期天带他出去玩。可是母亲最终没能履行诺言,小男孩的心情怎么样?

2.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找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

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语句并做批注。

思考“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3.默读描写早晨时“我”心情变化的片段,圈画出相关语句。(第2~5自然段)

课件出示:

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这段时光不好挨。

焦急又兴奋。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

(1)指名学生朗读。

提示:抓住“阳光明媚”“焦急又兴奋”“空空落落”“念念叨叨”等词,体会“我”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2)说一说:你从这些词语里体会到了什么?

提示:“这段时光不好挨”写出了“我”在耐心等待;“空空落落”写出了“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

(3)师生合作朗读。

4.默读描写下午“我”心情变化的片段。(第6自然段)

(1)“我”盼着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盼”的心情的?

课件出示: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学生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再不”“再不”“决不”三个词,体会男孩“盼”的心情)

(2)指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件出示:

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①读一读,说说环境描写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②学生交流。

预设:通过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烘托出在漫长的等待中,“我”的期盼落空;用环境来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

5.默读描写黄昏时“我”心情变化的片段。(第7自然段)

(1)母亲为什么“惊惶”?表现在哪些行动上?

课件出示:

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2)指名朗读。(引导学生抓住“甩、拉”等表示动作的词来感受母亲的形象)

(3)从这些动词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从“甩、拉、亲吻、说”这些表示动作的词中,我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没有兑现承诺而感到自责、不安,所以惊惶;可以感受到其实母亲是很爱“我”的,只是被家庭生活所迫,因为有做不完的家务事而忽略了“我”,忘记了自己的承诺。

(4)分角色朗读。

6.师生共同梳理人物心情的变化。

学生交流,整理总结。

课件出示:

心情变化:期盼——兴奋——焦急——懊悔——失望——绝望

时间(光线)变化: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和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我”在一天期盼中的心情变化和特别的成长体验。

板块二细细品味,感受人物性格

1.再读课文,感受人物性格。

在这个星期天里,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她是一位好母亲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1)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从课文第7自然段母亲的一些动作和语言可以看出,她因为家务缠身而没有兑现承诺,并因此感到自责、不安,可以看出她对“我”的疼爱,她是一位好母亲。

2.“我”既然这么希望出去,为什么不是直接拉着母亲去,而是一次又一次地等待母亲做那做不完的一件又一件事?

(1)学生交流。

(2)示例:文中的“我”乖巧又懂事,体谅母亲的辛劳,所以才一直都在等待,而并没有任性撒泼。

3.回想自己的亲身体验,你是否真正理解自己的父母?

(1)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教师小结:虽然母亲最终没能兑现她的承诺,但是小男孩也并没有抱怨母亲,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像作者那样,多多体谅一下辛苦工作的父母。

【设计意图】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探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需扮演好舵手的角色,围绕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联想,让学生在

板块三领会主旨,学习写法

1.读了课文,你有哪些感想?

父母要兑现对孩子的承诺,不然可能会对他们造成难以忘怀的伤害。孩子也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2.通过对比,体会写法。

课件出示:

《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点拨。

(3)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课件出示:

相同点:都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让读者感同身受。

不同点:《匆匆》一文中,作者借助描写景物和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那个星期天》一文中,作者进行了语言、环境、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细腻真实地向我们表达了“我”在那一天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融情于景、事物当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3.积累语言。摘抄本课好词好句,使之成为自己的语言。

4.小结:真情实感最能打动人,我们要学习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将一件事情写具体。

5.推荐阅读。

作者史铁生的写作风格深沉凝重,优美隽永,引人深思,给人带来启迪。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健全而丰满的思想。《那个星期天》选自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他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同学们课后可以找来阅读,了解一个全新的史铁生。

6.聊经历,悟主旨。

同学们,大人们可能无意间给我们许诺过一些事情,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布丁,也许是你期待已久的一个玩具,也许他们最终并没有实现我们小小的心愿,你愿意与大家分享这种独特的生活体验吗?

(1)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经历。

(2)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语文老师最大的功德就是让学生爱上阅读。我推荐阅读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他的其他优秀作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再让学生聊聊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亲身体验进一步领悟文章的主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那个星期天》节选自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文章主要写了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经历了由盼望、兴奋、期待、到焦急无奈再到失望、委屈等心情变化的过程。文章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体现“我”的心情历程。为了让学生掌握本单元语文要素,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

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期盼”经历。

通过品读文中描写“我”心情变化的句子,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作者这一天的心情变化,体会第一次盼望对于孩子来说多么重要。这种体会是感同身受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让真情自然流露。

作者从语言、环境、动作、心理、细节等方面的描写,细腻真实地向我们表达了在那一天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融情于景、事物当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特别是通过写光线的变化来烘托人物心情的写法,值得学生借鉴。因此,在课堂的结尾,我引导学生由本课延伸到作者的其他作品,并积累好词好句,将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落到实处。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

《那个星期天》优质课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蚁、叨”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蚁穴、念叨、原谅、惊惶、依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3.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4.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重点

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蚁、叨”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蚁穴、念叨、原谅、惊惶、依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回顾所学,质疑导入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学可以来带领我们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盼》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的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

2.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篇与“盼望”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针对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

4.“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5.简介作者。

史铁生(1951—2010年),中国作家、散文家。初中毕业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二、朗读课文,解决字词

1.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查工具书的形式弄懂意思,不懂之处及时请教他人。

2.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盼望:殷切的希望。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吓唬:使害怕,恐吓。

翻箱倒柜:形容彻底地翻检、搜查。

耽搁:拖延时间。

沉郁:低沉郁闷。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急遽:急速。

惊惶:惊慌。

依偎:亲热的靠着,紧挨着。

三、再次感知,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2.那课文是按怎么的顺序来写的?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概括。

时间顺序,从早到晚。

3.教师追问:与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还有什么?

“我”的心情。

4.是的,本文主要写了“我”在这一天里等候母亲的过程中心情的变化。那么课文的抵1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对比句子:

(1)那是一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

(2)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2)句通过罗列时间点,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

四、重点研读,体会心情

1.自读课文,圈画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交流“我”的心理经历了的变化。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预设:

(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表现出“我”满怀期待的心情。

(2)“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这里通过天气、动作的描写,表现出“我”的兴奋。

(3)“这段时光不好挨。”作者怎么来体现不好挨?通过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写出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

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

(4)“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追在母亲的腿底下”,“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这里写出了“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的焦急心情。

(5)“男孩儿蹲着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这里写出了“我”在期望落空后的失望委屈。

5.总结:本文写了“我”等待的过程,在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是:(板书:心情变化: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我”心情的变化。作者是如何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2.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课。

1.回忆上节课所学,指名学生说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这节课继续学习《那个星期天》,学习作者是如何真实表达内心感受的。

二、深入学文,感悟写法。

1.默读课文,画出能够表现“我”心情的句子,想想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表现出“我”的心理,在旁边做好批注。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自己的收获。

3.小组汇报。

(1)出示: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我”的动作来写“我”兴奋期待的心理。

(2)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的耐心等待。

(3)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了“我”的焦急无奈。

(4)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地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学生自主交流:这段话写出了什么的变化?

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对周围景物的描写,表现“我”的怅然失落。

(5)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交流:为什么这里要写母亲的反应?侧面描写表现出“我”当时的失望委屈。

(6)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写“我”的动作(“蹲”“依偎”“闭上眼睛”)和环境描写,表现了“我”内心的绝望无奈和极度委屈。

(板书:动作描写:踏着、看着、蹲、念念叨叨、流泪、依偎、闭上环境变化:阳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三、总结写法,读写结合。

1.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1)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借助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同时也运用了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

(2)用一个孩童的视角观察事物,文章更加生动写实。

2.小练笔:请描写一次你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动。借鉴在本课学到的写作手法,尤其是对人物动作、内心独白、环境的描写手法,以及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

四、比较阅读,方法提炼。

1.学习了《匆匆》和《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想想它们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快速默读这两篇课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行讨论。

3.全班交流。

(1)两篇文章在表达上的相同点是在情感上都表达出了对时光易逝的无奈、惋惜、惆怅。

(2)两篇文章的不同点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匆匆》通过运用设问、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感叹。《那个星期天》则是一系列细致的动作、心理、环境描写来细腻再现当时作者情感的变化。

4.总结。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要学习作家们真实自然地表达对社会、人生、生活的情感,只有采撷生活之浪花,只有采用生花之妙笔,才能让思绪在笔下肆意地流淌,才能让真情在纸上纵情地绽放。

板书设计:

那个星期天

动作描写:踏着、看着、蹲、念念叨叨、流泪、依偎、闭上

心情变化: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环境变化:阳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统编小学

这篇课文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一天之中情感的变化以及他是如何写出这些情感的变化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画出关键词句、写下读书感受、交流学习所得的方式围绕关键问题展开教学,既给了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又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课堂小练笔“写一次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动”能让学生灵活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写作方法,为后面的习作教学打下基础。课堂教学达到了既定目标,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那个星期天》优质课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会写“媚、蚁”等15个字,正确读写“蚁穴、翻箱倒柜、念叨”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3.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4.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感受“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2.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策略

1.生词教学

通过查阅

2.阅读理解

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事物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和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从而体会“我”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等的心情变化。

3.习作运用

学习作者在描写“我”等待母亲带“我”出去玩时是如何消磨时间的侧面描写,又或是借助周围环境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心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写的`时候,注意要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清楚,把情感真实而自然地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8226;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媚、蚁”等15个字,正确读写“蚁穴、翻箱倒柜、念叨”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读题目,提疑问

1.质疑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预设: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题目呢?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去解惑吧。

3.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作者史铁生的资料,相互补充。

(2)教师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

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21岁时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1998年首届鲁迅文学奖。

(3)回忆旧知,抓住特点。

上学期我们也学过一篇有关“盼望”的课文《盼》,谁能把那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地说一说?(《盼》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小女孩盼望下雨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把小女孩万分期待的心情描写得十分生动)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

板块二走入文本,理清脉络

过渡:不同的经历,同一种期待的心情,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那个星期天》,一起去文中深入探讨小男孩的期盼历程。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词语。

2.检查学生字词认读的情况。

课件出示:

媚(mèi)蚁(yǐ)叨(dāo)绊(bàn)谅(liàng)

耽(dān)糅(róu)绽(zhàn)惆(chóu)怅(chàng)

搓(cuō)惶(huáng)吻(wěn)偎(wēi)逝(shì)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课件出示词语:惆怅、惊惶、荒凉、耽搁、依偎、消逝、急遽、念念叨叨)

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

预设: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却一直没等到,伤心、失望之时得到母亲安慰的经历。

4.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交流汇报,理清脉络。

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2~6):讲了“我”从兴奋期待到疑惑暗生,但依然在焦急无奈的心情中耐心等候,最终彻底失望的过程。

第三部分(7):讲了“我”最后失望委屈以致伤心到哭泣,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要为学生打好识字、阅读和习作的基础,只有加强生字词教学,才能让学生掌握字音、字形、字义,并正确运用到生活中去。科学合理地进行问题的设置,能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时抓住课堂中的有利时机提问,能启发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体会第一次盼望对于孩子来说多么重要。

2.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写出成长体验;摘抄

3.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课时目标

板块一整体感知,体会人物感情

1.小男孩那么真切地希望母亲能够实现他小小的愿望——在一个星期天带他出去玩。可是母亲最终没能履行诺言,小男孩的心情怎么样?

2.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找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

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语句并做批注。

思考“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3.默读描写早晨时“我”心情变化的片段,圈画出相关语句。(第2~5自然段)

课件出示:

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这段时光不好挨。

焦急又兴奋。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

(1)指名学生朗读。

提示:抓住“阳光明媚”“焦急又兴奋”“空空落落”“念念叨叨”等词,体会“我”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2)说一说:你从这些词语里体会到了什么?

提示:“这段时光不好挨”写出了“我”在耐心等待;“空空落落”写出了“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

(3)师生合作朗读。

4.默读描写下午“我”心情变化的片段。(第6自然段)

(1)“我”盼着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盼”的心情的?

课件出示: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学生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再不”“再不”“决不”三个词,体会男孩“盼”的心情)

(2)指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件出示:

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①读一读,说说环境描写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②学生交流。

预设:通过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烘托出在漫长的等待中,“我”的期盼落空;用环境来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

5.默读描写黄昏时“我”心情变化的片段。(第7自然段)

(1)母亲为什么“惊惶”?表现在哪些行动上?

课件出示:

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2)指名朗读。(引导学生抓住“甩、拉”等表示动作的词来感受母亲的形象)

(3)从这些动词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从“甩、拉、亲吻、说”这些表示动作的词中,我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没有兑现承诺而感到自责、不安,所以惊惶;可以感受到其实母亲是很爱“我”的,只是被家庭生活所迫,因为有做不完的家务事而忽略了“我”,忘记了自己的承诺。

(4)分角色朗读。

6.师生共同梳理人物心情的变化。

学生交流,整理总结。

课件出示:

心情变化:期盼——兴奋——焦急——懊悔——失望——绝望

时间(光线)变化: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和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我”在一天期盼中的心情变化和特别的成长体验。

板块二细细品味,感受人物性格

1.再读课文,感受人物性格。

在这个星期天里,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她是一位好母亲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1)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从课文第7自然段母亲的一些动作和语言可以看出,她因为家务缠身而没有兑现承诺,并因此感到自责、不安,可以看出她对“我”的疼爱,她是一位好母亲。

2.“我”既然这么希望出去,为什么不是直接拉着母亲去,而是一次又一次地等待母亲做那做不完的一件又一件事?

(1)学生交流。

(2)示例:文中的“我”乖巧又懂事,体谅母亲的辛劳,所以才一直都在等待,而并没有任性撒泼。

3.回想自己的亲身体验,你是否真正理解自己的父母?

(1)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教师小结:虽然母亲最终没能兑现她的承诺,但是小男孩也并没有抱怨母亲,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像作者那样,多多体谅一下辛苦工作的父母。

【设计意图】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探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需扮演好舵手的角色,围绕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联想,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真正落实从语文课本走到生活当中去。

板块三领会主旨,学习写法

1.读了课文,你有哪些感想?

父母要兑现对孩子的承诺,不然可能会对他们造成难以忘怀的伤害。孩子也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2.通过对比,体会写法。

课件出示:

《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点拨。

(3)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课件出示:

相同点:都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让读者感同身受。

不同点:《匆匆》一文中,作者借助描写景物和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那个星期天》一文中,作者进行了语言、环境、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细腻真实地向我们表达了“我”在那一天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融情于景、事物当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3.积累语言。摘抄本课好词好句,使之成为自己的语言。

4.小结:真情实感最能打动人,我们要学习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将一件事情写具体。

5.推荐阅读。

作者史铁生的写作风格深沉凝重,优美隽永,引人深思,给人带来启迪。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健全而丰满的思想。《那个星期天》选自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他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同学们课后可以找来阅读,了解一个全新的史铁生。

6.聊经历,悟主旨。

同学们,大人们可能无意间给我们许诺过一些事情,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布丁,也许是你期待已久的一个玩具,也许他们最终并没有实现我们小小的心愿,你愿意与大家分享这种独特的生活体验吗?

(1)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经历。

(2)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语文老师最大的功德就是让学生爱上阅读。我推荐阅读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他的其他优秀作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再让学生聊聊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亲身体验进一步领悟文章的主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那个星期天》节选自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文章主要写了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经历了由盼望、兴奋、期待、到焦急无奈再到失望、委屈等心情变化的过程。文章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体现“我”的心情历程。为了让学生掌握本单元语文要素,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

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期盼”经历。

通过品读文中描写“我”心情变化的句子,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作者这一天的心情变化,体会第一次盼望对于孩子来说多么重要。这种体会是感同身受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让真情自然流露。

作者从语言、环境、动作、心理、细节等方面的描写,细腻真实地向我们表达了在那一天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融情于景、事物当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特别是通过写光线的变化来烘托人物心情的写法,值得学生借鉴。因此,在课堂的结尾,我引导学生由本课延伸到作者的其他作品,并积累好词好句,将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