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描写秋浦河的优美句子 正文

描写秋浦河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4-10-08 08:31:30

秋浦,一个好听的名字,一个与大诗人李白连在一起的名字。

重阳刚过,去游牯牛降,感受了神奇山水的魅力。最不能忘怀的是秋浦河漂流。秋高气爽,在一个绵延远去的浦子里,穿上救生衣,坐在充气的塑料船上,任尔东西南北,悠悠的漂,恣意的淌,这也算是点“秋浦”的题了。这样的时刻,这样的体验,对于放下作业的孩子们,对于放下备课本的老师们,犹如脱笼之鹄,再惬意不过的了。用今天时髦的话说,怎一个“爽”字了得!

好久没有与山水这样亲近了。大山安之若泰,默默的,河流躺在群山怀抱里,静静的。城市里的喧嚣,人心的浮躁,与这里恍如隔世。我们漂流在秋浦河上游,一个叫“天方夜谭”的渡口,从上到下约2公里,生态环境很好,满眼的青山绿水。河面很宽,河岸的一边是山,一边是田畈,扎根河岸的柳树,粗壮挺拔,露出水面的根,虬龙盘曲,一树苍桑,显露出生命的蓬勃与伟岸。漂在这样的美景里,还有什么世俗的烦恼呢?

最快活的是孩子们,好长时间没有见到这样碧清碧清的水了,他们叫喊着,歌唱着,使劲拍打着水,忘情地摇着桨。大人们也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有唱歌的,说笑话的,摇桨比赛的,他们更多的是用眼睛欣赏,用心体验。孩子的快乐是外显的,大人的快乐则是潜在的.。“人在舟上坐,舟在画中游”,我立在橡皮船上,身体摇摇晃晃,内心被眼前的景物惊呆了,只知道一个劲地拍照,青山绿水,碧波荡漾,小桥老树,怡然生辉,曲折的河岸,明净的水光,一一装进相机里,回家再沿途追踪,慢慢欣赏,细细品味,独得这贪婪的眼福。

河水有深有浅。现在正遇枯水季节,遇到浅滩,这种船很容易搁浅的,搁浅的时候,双脚感觉到船底与卵石摩擦的声音,船夫只好下船,着深靴下水,或用手拉,或用杆撑。水浅的时候,各种颜色的卵石杂然铺陈河底,大人小孩从水里捞石头,石头看起来玉一样的白,捞起来却又变成灰色。水深的地方,河面静得出奇,没有一丝波纹,我们的内心有些敬畏。船行得悠然而平稳,那水草随着船行的波浪,轻歌曼舞,参差披拂,幽幽地在水底招摇,午后的阳光斜在水面,仿佛无声的音乐,拨动着人的心弦。偶尔可见几尾小鱼,闻水声又倏尔远逝,偶尔也可见一两只野鸭,但这里已不再是野鸭的天堂了,游人的兴致搅乱了野鸭们的梦境,想必两岸的白鹭猿啼绝无仅有了。李白《秋浦歌》(其十)写道:“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问秋浦,猿声碎客心。”看不见白鹭,听不到猿吟,亦不作流浪的人,即使听到猿声,再也不会有李白当年的漂泊“碎客心”的情结了,“一日游”之后,我们又要回到日常,湮灭在绵绵无尽尘世生活里。

人在两岸看河流,与人在船上看两岸,审美参照不同,其意趣也绝然不同。遥想当年,苏轼乘小舟游赤壁时,就萌生了“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的人生感叹,我想人在岸上很难有这样的体验的。

说是漂流,其实是一种放松,抑或一种体验,还是一种商业旅游策划。那漂里已经没有泊的意味了,更没有流浪的感觉。今天的漂流,让人轻松愉快的去亲近自然,与山对话,与水厮磨,从水泥丛林里走出来,回归土地,山川,原野,寻找人的来路与归途,在静静的山村里,看得见袅袅炊烟,闻得到人间烟火气,听得清鸡犬相闻的声音,在丰盛山肴野菜面前,感受人间的最原始的真诚与纯朴,以及最粗放最旺盛的生命力。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秋浦河的水不知流过了多少岁月,从远古流到李白的盛唐,又从盛唐流到今天。秋浦河让人流连往返,难怪醉倒了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李白在他的《秋浦歌》(第十三首)写道:“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水与月,月与歌,白鹭与采菱女,夫妻双双对歌而返,这是一曲和谐而诗意的画卷。也不管李白的《秋浦歌》是写古代的秋浦县(今贵池区),还是写那时的秋浦河,这种和谐于今天都是富有深意的。

大自然是上苍给予人类最美好的恩赐,秋浦河就是一幅精妙绝伦的山水长卷。时间不老,秋浦河不会老去,在秋浦河两岸生生不息的人,永远不会老去,那些欣赏秋浦河美景的游客们,自然也不会老去。

题型阐释

鉴赏品析是指对文言诗文的鉴别、赏析和评说,它是

鉴赏品析能力包括鉴赏能力与品析能力。鉴赏能力,指的是对文言诗文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等进行初步的文学鉴赏,以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品析能力,指的是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作品的内容、写法、感情倾向等作出判断的能力。

鉴赏品析类的题型一般为简答题,也有选择题。对诗文的鉴赏品析,主要包括欣赏人物、品味语言、鉴赏技巧等方面的内容。

精题解析

例1 阅读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回答后面问题。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①

江城②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③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释】①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齐杰出诗人。谢朓北楼,即谢朓楼,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是宣城的登览胜地。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政治失意,漂泊流荡。②江城:这里泛指水边的城。③两水:指句溪和宛溪。两水夹明镜,是指两水绕城,水如明镜。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最能体现江城的美,请说说这两句诗好在何处。

(2008年江苏泰州市中考试题)

解析:这道简答题考查对名句的赏析。对名句进行赏析时,首先要弄清整首诗的意思,然后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选定自己比较熟悉的一个角度(思想内容、写作方法、关键词语等),对名句进行分析。

答案:“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构成对偶,句式工整。以“明镜”喻“两水”,写出秋水的清澈、晶莹;以“彩虹”喻“双桥”,写出双桥之美。一个“夹”字,写出二溪合流绕城的'情景;双桥好似彩虹,这“彩虹”的影子落入了“明镜”之中,一个“落”字,将天与水联系起来。

例2 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优美的意境。

(2008年湖北恩施州中考试题)

解析:这种题型不仅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更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说是一种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好题型。但是考生在答题时容易把它简单地理解为翻译诗句的内容,往往失分较严重。解答描述画面的试题,既要放得开,又要围绕题目所设定的内容。要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说白了,就是要先翻译诗句,在此基础上加一些合理的文字,进行扩充,但一定要抓住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与表达的思想感情,不能丢开这些随意拓展。

答案: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直到半夜,诗人也没有等来他约请的朋友,只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震落了灯花。

例3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这篇人物传记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试举例并说明其作用。

(2008年江西南昌市中考试题)

解析:此题考查对写作技巧的赏析。这是一篇课内文言文,理解应该不成问题。题干已经提示了这是一篇人物传记,分析这类文章的写作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传记的中心、选材、结构、表达方式及语言等。

答案:文中多用否定句,例如“不蔽风日”“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突出了作者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以及对高洁志趣和独特人格的坚持,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答题方略

要答好文言诗文阅读中的鉴赏品析题,考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应该掌握一定的文学鉴赏知识。因为鉴赏品析试题其实质就是一道小型的文学评论题,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鉴赏知识,就会无从下手,或漫无边际地乱答一通。

具体来说,欣赏人物时,要根据具体事件,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和心理活动等,甄别、鉴定人物思想性格,臧否人物。

品味语言时,要抓住语言的形式,诸如句式、音韵、节奏等方面进行鉴赏,领略其风格;结合作品的内容、主旨,评价其语言形式处理的优劣得失。

鉴赏技巧时,要掌握常用的写作手法,如:修辞手法(比喻、对比、设问、反问、排比、对仗、用典等),表达方式(描写、说明、记叙、抒情、议论等),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象征等)。

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4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本诗系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所作。

首句中“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008年山东菏泽市中考试题)

方略: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其目的是选择最恰当的字眼来表情达意。这种效果从语言方面来说可以概括为生动传神、含蓄凝练、形象鲜明、质朴自然、色彩丰富、辞藻优美、节奏感强、韵律和谐等;就风格方面来说主要可以概括为苍凉悲壮、雄浑豪迈、清新、平淡、沉郁、缠绵、俊逸等。解答时应注意:一是吃透材料,审清题意。阅读材料是答题的依据,必须读懂、弄通、吃透,否则,答题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怎能不出错?二是胸有全局,高屋建瓴。阅读材料是一个整体,答题时必须时刻不忘这个全局,看清试题的实质,才不至于造成答题与全局相悖。

答案: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切。

能力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清溪行①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②,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③里。

向晚④猩猩啼,空悲远游子⑤。

【注释】①清溪:源出石台县,流经贵池城,其流域为皖南风景胜地。②新安江:源出安徽黄山,流入浙江,素来以水清著称。③屏风:比喻重叠的山岭。④向晚:傍晚。⑤游子:诗人自指。

【助读】此诗是天宝十二年(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时所作。池州是皖南风景胜地,景点大多集中在清溪和秋浦沿岸。清溪源出石台县,仿佛一条玉带,蜿蜒曲折,流经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汇入长江。

1.请你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优美意境。

2.诗中描写了清溪山水的秀丽景色,又含蓄表达了诗人郁抑不得志的苦闷心情。请你说说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这种情感的。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余少贫不能买书,然好之颇切,每遇书肆①,垂涎翻阅,若价贵不能得,夜辄形诸梦寐。曾作诗曰:“塾②远愁过市,家贫梦买书。”及作官后,购书万卷,翻不暇读矣。有如少时牙齿坚强,贫不得食;衰年珍馐满前,而齿脱腹果,不能餍饫,为可叹也!偶读东坡《李氏山房藏书记》,甚言少时得书之难,后书多而转无人读:正与此意相同。

(袁枚《随园诗话》卷五·六一)

【注释】①书肆:书铺。②塾: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的地方。

【助读】读了这则短文,我们不难看出,光买书是不行的,买了以后还得快读,且要常读。因为买书不等于读书,书多不等于学问多。何况有些重要的书不是读一两遍就读得懂,记得住,因此书要常读常翻。

1.作者为什么在“过市”时会发“愁”呢?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2.文中画横线句子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鉴赏品析答案

(一)1.示例:清溪水清澈无比,就像一面明镜;两岸的群山像屏风重重叠叠。于是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飞行,倒影在清溪之中游走,这样一幅美丽的风景,使人如身置其境。2.诗人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的他,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因此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二)1.家贫,书价贵,买不起,可又“好之颇切”,所以发“愁”。表达了作者无奈、沮丧、失望的情感。 2.画横线句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少年因家贫买不起书的痛苦,中年买了书又没时间去读的悔恨,告诫人们珍惜读书的机会。

《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

秋浦歌十七首

李白

其一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其二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其三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

其四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五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其六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

其七

醉上山公马⑵,寒歌宁戚牛⑶。

空吟白石烂⑷,泪满黑貂裘⑸。

其八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⑹。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⑺。

其九

江祖一片石⑻,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其十

千千石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其十一

逻人横鸟道⑼,江祖出鱼梁⑽。

水急客舟疾⑾,山花拂面香。

其十二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⑿。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其十三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⒀,歌曲动寒川。

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⒁。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⒂。

其十六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

其十七

桃波一步地⒅,了了语声闻。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注释:

⑴秋浦:唐时属池州郡。故址在今安

⑵山公:指山简。

⑶宁戚:春秋时卫国人。

⑷白石烂:宁戚《放牛歌》中有“南山

⑸黑貂裘:《战国策·秦策》载,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

⑹水车岭:《贵池志》载,贵池西南七十余里有水车岭。

⑺寄生:一种植物,其根部不扎在土里而依附在松树、杨树等枝杈上,靠吸取这些树的养分而存活。

⑻江祖一片石:《一统志》载,江祖山,在贵池西南二十五里处,一石突出水际,高数丈,名曰江祖石。

⑼逻人:今称逻人矶,乃江边一巨石。人:一作“叉”。

⑽鱼梁:地名,在逻人矶附近。

⑾舟:一作“行”

⑿平天:湖名,旧址在贵池西南的齐山脚下。

⒀赧(nǎn):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

⒁个:如此,这般。

⒂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⒃白

⒅波:一作“陂”。

译文:

其一

秋浦水像秋一样的长,景色萧条令我心愁。客愁像秋浦水一样不可量度,我乐行至大楼山以散心忧。站在山顶西望伏安,直见长江之水正滚滚东流。我问江水:你还记得我李白吗?请你将我一掬泪水,遥寄给扬州的朋友去吧!

其二

夜猿在秋浦水上哀鸣,连附近的小黄山也愁白了头。青溪虽非是陇水。但也发出像陇水一样的悲胭之声。我想离开这里,但却因故而去不得;本来打算暂游此地,但却滞留此地而成了久游。何年何月才能回家乡啊,想至此不觉在孤舟上潜然泪流。

其三

秋浦产一种霹驼鸟,其羽毛之美,为人间天上所少有。以美丽着称的山鸡,见了它也羞得不敢走近水边映照自己的华美的羽毛。

其四

入了秋浦之境,一个早晨就愁白了我的双

其五

秋涌河畔的树丛中多产白猿,其跳跃飞腾如一团白雪。它们在树枝上牵引着儿女,在玩水中厉月的游戏。

其六

愁作秋浦之客,强看秋浦之花。秋浦的山川就如

其七

我像晋朝的山简一样大醉骑马而归;我像春秋时的宁戚一样倚牛角而歌,空吟着《牛歌》而无人知遇,便只有像苏秦那样泪落黑罗裘了。

其八

在秋浦的干重山岭中,唯有水车岭的风景最为奇特。天空好像要随着大石一道倾倒下来,山石上的松萝兔丝在顺水飘拂。

其九

巨石江祖耸立在清溪河畔,就像是直扫青天的一幅天然画屏。上面古人的题诗千年犹在,其在绿字之上长满了美丽的苔藓。

其十

秋浦河岸的两旁,长着千千万万棵石

其十一

逻人石之高踱,上只有飞鸟才能飞过。江祖石上有渔人筑起了捕鱼的小堤坝。急流使得客舟飞快地行驶,山花挨着人面,散着阵阵香气。

其十二

水如一匹静静的白练,此地之水即与天平。何不乘此舟直升云天去一览明月,一边看赏两岸的鲜花,一边在舱中饮酒呢?

其十三

透明的绿水中映着一轮素净的明月,一行白鹭在日光下飞行。种田郎荷锄听采菱女唱歌,并一道唱和着山歌踏月而归。

其十四

炉火隔彻天地,柴烟中红星乱闪。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寒峭的山谷。

其十五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其十六

秋浦的田舍老翁,为捕鱼而睡在水上的船中。他的妻子在竹林深处张结鸟网,捕捉林中的白

其十七

桃波离这里只有一步地之遥,那里的人说话这里都听得清清楚楚。我在这里暗与山僧告别,遥向白云作揖而去。

创作背景:

秋浦,唐代池州郡属县,在今安

诗歌赏

第一首诗是这组诗中最长的一首。开头说“秋浦长似秋”:秋浦老是像秋天的样子。这是因地名而产生的诙谐,也是为引出下句“萧条使人愁”而设。秋——萧条——愁,顺理成章,并且十分和谐,读之顿生冷落寂寥之感。三四句承上写愁:“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一个“望”字,凝聚着深沉的忧愤。“望长安”正是诗眼所在。后面四句是对江水说的话。“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扬州是北上长安的必经之处,诗人要把忧国之泪寄往扬州,实为寄往长安。泪虽一掬,却极有分量。

第二首诗与前一首一样,也是抒发客愁和对长安的思念,思归益切,愁绪愈来浓。“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清溪非陇水,

第三首诗是一首具有寓意的咏物诗。此诗正面赞美秋浦的锦驼鸟,而以山鸡作为陪衬,但对后者并无贬意。从诗意看,诗人对山鸡所倾注的同情似乎还更多一些。

第四首诗是李白的自画像。全诗描绘的诗人形象是满腹忧郁,形容枯

这首诗的表层意义是诗人对进入暮年的喟叹,深层意义是抒发一种匡时济世之大志而又无门可报,欲罢而又不能的矛盾情怀。

第五首诗前两句“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说明了地点和描写的对象,并塑造出白猿欢乐嬉戏的群像;后两句“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则是对白猿母子戏月的特写,把白猿的动态写得活灵活现。

第六首诗开篇以“愁”字领起,展现出诗人面对残酷现实和即将爆发的战乱一筹莫展的苦闷心情和深广忧愤。“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连观赏秋色也要强打精神,与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受相似,可见情绪是比较低落的。

第七首诗可以说是这十七首诗的纲领,它真挚深切地抒发了诗人畅游秋浦时的心境。诗中以山简、宁戚、苏秦自况,抒发了自己抱负、境遇和不平。从“白石烂”和“黑貂裘”这两个典故上,读者不难明白,在长安时失意于最高统治者其实一直是李白心中抹不去的隐痛。“白石烂”是宁戚在不得志时,抓住齐桓公出行的机会,牵牛叩角而歌时唱的歌词,“南山灿,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长夜漫漫何时旦!”从而引起了齐桓公的注意而最终得到了重用;“黑貂裘”则是说的战国时期最成功的策士苏秦在一开好游说秦惠王失败后,穷困潦倒的处境,“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战国策·苏秦始以连横说秦》)李白觉得自己的处境就好比那失意东归的苏秦,而再也不会像宁戚那样得到君王的赏识了。

第八首和第九首,诗人描绘了秋浦的奇特景观:水车岭和江祖石。在艺术处理上,两首也很相似。第八首除一句“天倾欲堕石”略带夸张外,其余都是如实描绘;第九首也是除“青天扫画屏”一句用比外,纯用白描手法,不以词语惊人而以意境取胜。

第十首诗,李白以轻快的笔调描写山乡的自然风光:嘉木成林,满山葱翠,白鹭横飞,白猿长鸣。但末二句笔锋陡转,劝诫人们不可去观赏这里的山光水色,因为那凄厉的猿声使人愁肠寸断。

第十一首诗,诗人选择了两块不寻常的岩石,描写它们雄奇峻峭的姿态,绘制了一幅十分壮观的画面,倾诉了诗人对秋浦山水的爱慕之情。

第十二首诗,写的是平天湖的夜景和诗人观赏夜景时的感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想象丰富,韵味无穷。

第十三首诗,写江南水乡之景和民间采菱男女之情,也是先写景,后写情,而景和情又是相互关联、渗透、交融的,充满了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语近情逸,令人神远。

第十四首诗,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一开头,便呈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诗人用了“照”、“乱”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但一经炼入诗句,便使冶炼的场面卓然生辉。透过这生动景象,不难感受到诗人那种新奇、兴奋、惊叹之情。接着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转入对冶炼工人形象的描绘。诗人以粗犷的线条,略加勾勒,冶炼工人雄伟健壮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赧郎”二字用词新颖,颇耐寻味。从“赧郎”二字,可以联想到他们健美强壮的体魄和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格。结句“歌曲动寒川”,关合了上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冶炼工人一边劳动,一边歌唱,那嘹亮的歌声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他们唱的什么歌,诗人未加明点,读者可以作出各式各样的补充和联想。歌声把寒川激荡了,当然不会,这只是诗人的独特感受,是夸张之笔,却极为传神。如果说,“赧郎”句只是描绘了明月、炉火交映下冶炼工人的面部肖像,那么,这一句则揭示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情操,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的赞美歌颂之情。

这是一幅瑰

第十五首诗,是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

第十六首诗,李白用一种极为欣赏的眼光,再现了秋浦人家的生活情调:渔家在夜以继日地打鱼,而他的妻子也不肯闲着,在竹林深处,张网捕鸟。一家人都在为着生活而忙碌,但是心态却是非常平和的,这首被人赞为颇有王维《

第十七首诗,也是最后一首,以黯然离别秋浦作结,传达了一种伤感的情调。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全诗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