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哥德巴赫猜想的优美句子 正文

哥德巴赫猜想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5-01-12 19:53:54

 

第一篇:我养成一个好习惯

性格决定命运,习惯决定未来。

——题记

在老师和父母的眼里,我聪明、头脑灵活。但也有个缺点,那就是不细心,经常丢三落四。对我这个缺点,妈妈不知说了多少次,可是她说归说,我就是没想过要改。我觉得,这不是什么大毛病,东西丢了再买就是了。而且我还自我安慰说:“谁能没个毛病呢,只要大事上细心就行了。”

妈妈生气地说:“你是不见棺材不掉泪,啥时坏了大事就知道了。”

我吐了吐舌头,转眼就把妈妈的教训忘到了脑后,依然做自己的“马大哈”。

没想到,还真让妈妈说着了,我的这个毛病终于坏了大事——

去年的中考,我竟然忘了带准考证,直到被监考老师堵在了考场门外,才发现这是个严重得不能再严重的错误,豆大的汗珠和着泪水滴嗒而下。等到妈妈拼了老命地将准考证送过来,我急得都快晕过去了。尽管监考老师一再安慰我,但刚才的“心惊肉跳”还是影响了我第一科的发挥。最后,终于因为第一科考得太差,影响到总分,我梦想多年的重点高中与我擦肩而过。分数出来后,老师同学都替我惋惜。我像被雪打的茄子一样,任凭妈妈怎么数落,都不能吱声了。

不得已,我回到了原来的学校复读。老师给我讲了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陈景润曾经不太关注语文,因为他是搞数学的。所以他写的论文,总是达不以发表的标准,连他的著名的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也被推迟了很多年才能发表。在被推迟发表的那几年里,幸亏他研究的课题没有别的数学家推出来,否则,他多年的心血将会因为语文的缺陷而白费。从此,我对“马大哈”的毛病有了彻底清醒的认识。原来,一个人的习惯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啊。在重新复习的整整一年里,无论做什么事,我都告诫自己要认真,要细心。

如今,我终于改掉了马大哈的毛病,养成了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了。

第二篇:我养成一个好习惯

我在心中种下一粒小小宝石,祈祷收获许多许多梦想。

——题记

午后慵懒的阳光调皮地穿越过窗户,温柔地洒向屋内,光滑的地板上似乎被铺上一层碎黄金。

爸爸坐在桌前,兴致勃勃地看着自己钟爱的《水浒传》,一脸的享受模样,完全无视了我这个在他面前无聊地踱来踱去的女儿。

我之前也曾翻过老爸的专属书橱,但只要一翻开那些书,繁杂难懂的文言文便把我那小小的头撑大了,弄得我只能摇头晃脑地说:“那些文字,我读不懂的(dì);这些句子,怪怪的(dì);这些书,我看不懂的(dì)。”

因此,我对老爸的书彻底失去了兴趣,可又无聊透顶。在这“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内心躁动的邪恶因子终于由之前的蠢蠢欲动,演变成了“爆发”事件。

如猴一般活力四射的我在老爸身边做了无数“好”事后,老爸终于受不了我的'连续“轰炸”,应验了那句

就这么戏剧性的,我来到了图书馆。真是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我惊叹着:“这么多书啊!”我徜徉在极富诗情画意的书架之间的通道上,看着那一本本似曾相识的书,心中不由得升腾起些许好奇与喜悦。

小小的我,小心翼翼地拿着自己精心挑选的书,见没有空位了,便坐在地上,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我满足而好奇地细细看过书中的每一个字,不肯漏掉任何一个优美的语句,任何一个精彩的情节。

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文字,使我着迷了,使我陶醉了,它似乎有一种奇特的魔力,磁铁一般地吸引着我。

夕阳西下,余晖给遥远的天际染上了绚丽的梦幻色彩,夕阳在玻璃窗上静静舞着。我合上那最后一页,慢慢抬起头,不由觉得脖子好酸,发现原来不知不觉太阳已快带着侍从回到自己的王宫去了;夜的主人——月,这时和他的随从已准备就绪,从宫殿出发了。而爸爸正看着我,我俩会心一笑。从那以后,文学,便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无声语言,让我在想象的空间用那双隐形的翅膀自由飞翔,在生活中寻求“爱”的真谛。

毫无疑问,每周去图书馆成了我雷打不动的习惯,我光荣地从“懒虫”升级为“书虫”了。

年华如泡沫,稍纵即逝;似沙漏,悄无声息;像流水,一去不复返。宝石种子已悄悄发芽,被知识的甘霖滋润着。不久后,它定会如夏花般绚烂,水晶般晶莹

第三篇:我养成一个好习惯

我对习惯有着非常深刻的感受。不管是我身上一切好的,优秀得东西,还是我身上一些不好、失败的东西,基本上都来自习惯,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品格、能力多半来自习惯,是习惯使身体自动地做出事情,是习惯在打造人的第二类天性。没有习惯,就不能走向成功的道路。坏习惯不是最好的仆人,而是最坏的主人。俗话说的好:一个好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一个坏习惯可以毁灭一个人。以前的我不知道这句什么意思。可是后来,我明白了也理解了它的含义,并且养成了一个“先天性”的好习惯——放学后先写作业。

我从小就爱玩,可玩多了对学习也不太好。那是很平常的一天。一放学,我回到家,就冲向客厅,打开电视机,看电视。看好了,又和同学去玩,把作业的事早抛到九霄云外了。当我回来时已经很晚了,在妈妈的监督下,我才做起了作业,但做作业时可忙了,东瞧瞧,西看看,边做还边哼歌,小伙伴又来找我玩,我把作业一推,马上又出去玩了。玩够了,我回到家,才重新打开作业本做作业,做了好久才做玩作业,我休息了一会。我又打开电视机看电视。十点了,宁宁赶快洗漱睡觉。”妈妈对我说。我一扭头,看见了我那沉甸甸的大书包。立刻想起一件“人命关天”的事:坏了!没写数学作业!眼前立即闪出自己上次因为没写作业,老师慈祥的面孔立刻“从晴转阴”的事。我小声地说:“妈妈,我……我还没……没写作业呢,先让我写会吧?”结果,我一直写到很晚,我可累坏了。

从那天起,我便坚持放学回家立刻写作业。经过三个星期的努力,我终于改了过来。可没过几天,我又打了“退堂鼓”,因为没写

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交场中所能穿著的最佳服饰。起初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人类一生的工作,精巧还是粗劣,都由他每个习惯所养成。习惯是人类生活最有力的向导。中国有句谚语:习惯成自然。同时,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习惯是一种优秀。”我想:我的习惯也是一种优秀吧!”

孤独的滋味,是什么样的?就像……漆黑的夜空中,闪烁着无数的星星,就像一对对小眼睛。自己一个人坐在树上,望着明亮的月亮,独倚黎明……

从小到大,从幼稚的小孩走向青春的时代,我最爱自己一个人看月亮、看飘落的枫叶、看闪烁的星星。默默地想一些自己爱想的事情、爱研究的事情。有时无意中就会有一个新的发现。

当你面对一个爱跳爱闹的一个人的时候,一定会觉得她很快乐,事实并不如此。在别人看来,我的性格很古怪,时而内向,时而外向。但我觉得真正的自己是多愁善感的,是内向的。在有许多朋友的时候,我总是把欢笑洒在大家之间,只有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才能感觉得到那份伤感。我爱数学,爱研究它的逻辑性思维,我不爱叽叽喳喳地讨论人见的俗事,我只爱思考,在一个人的时候静静地想一些不明白的事。我只爱简单的生活,爱独处,爱寂静。我觉得没人懂我,没人理解我,没人关心我。我缺少安全感,但我自立感极强。我想,可能,这就是孤独吧!于是,我决定振作起来,孤僻的我渐渐发现了我的特长,我这种性格完全适合我爱研究的数理化。尽管我的数学成绩没有那么好,学的没有那么精,但是,我相信只要爱它,爱研究它,爱用心的去学习它,我一定会得到快乐,我会在孤独中振作起来,重新体会生活中的快乐!

孤独,在别人看来是可怕的,而在我看来是美好的。孤独的时候让我十分清醒,让我的脑细胞十分活跃,是孤独,让我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的爱好。我爱孤独。

 

孤独的滋味

人生一但走进成熟的季节,便自然而然地会生出几多惆怅与茫然,便会自然而然地会走进孤独的境地。孤独是苦恼的种子,它会在暝思中发芽开花,随后长成一些悔恨的果子。成熟既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悔恨的季节。

悔恨多了,孤独也就愈陷愈深。于是“看破红尘”也就成了人们成熟的宣言。既然,红尘已被看破,人生也很难得潇洒走一回。

孤独是一条绳索,是一叶小舟。有的人在孤独中被烦恼苦苦地折磨,最后终于被这条绳索扼杀;有的人在孤独中却会寻求另外一种超脱,他们会乘着孤独这叶小舟走进另一番境界。陶渊明在孤独中走进秋山野居,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杜甫被孤独逼进草堂后,才有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笛福在孤独中走近大海,走近荒岛写出的那本《鲁宾逊飘流记》杰作。在中国古典文学中随手可摘取许多优美的句子,诸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等等。我想,这些都应该是在孤独的心境下留下的杰作。

我们可以肯定地这样说,每个人都会面对孤独,每个人都会尝到孤独的滋味。假如,有人说他从来没有遇到孤独。我想,这人不应该是一个诚实的人。照说,圣人应该是没有孤独的,但孔老夫子的确又留下了那一段“逝者如斯夫”的句子,为仰慕他的后人心中增添了一道深深的阴影。

每个人既然都会尝到孤独的滋味,但要道明白孤独的滋味竟究如何,这的确又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对于诗人,孤独也许是“徘徊在悠长悠长的雨巷”对于音乐家,孤独也许是《小夜曲》中的低吟浅唱,对于数学家,孤独也许是在“哥德巴赫猜想”中苦苦求索,对于物理学家,孤独也许就是演绎“相对论”的那种枯燥。

而对于无聊的人们,孤独也许就是麻将牌桌上困惑。

孤独也许是十分可怕的东西,因为许多人是在孤独中慢慢自杀的;孤独也许是十分可爱的东西,因为许多人是在孤独中渐渐走向成功的。有的人一生都是追求名利,最后却被名利毁掉;有的人在不断的探寻中走上名誉的顶峰,他却最终拒绝了名誉,如萨特就曾拒绝诺贝尔文学奖,因为名誉毕竟是身外之物,唯有孤独会长期伴随着你自己。

人是在成熟中走进孤独的,人是在孤独中逐渐成熟的;人是在孤独中学会超脱的,人又是在超脱中认真品味孤独的。既然是这样,当你面对孤独时,不妨细细品尝品尝。

 

沧月孤独的滋味

请问,你尝过孤独的滋味吗?孤独的滋味,是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如果你一个人独自待在一个空空如也的大房间里,感觉孤独吗?如果你一个人在一列火车上,旁边的人都不理你,感觉孤独吗?孤独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啊!《偷星九月天》里的沧月,她的孤独,又有谁知道呢?估计你们都在赞叹她的美丽、强大,而并没有发现,她是多么的孤独!在艾米博士赐予她在外界生存的能力前,她一直生活在培养液里。枯燥的环境,谁又忍受得了?她从出了冰棺,就在这保护罐里,并且一待就是十几年。就是像九月天那样,做一个国际大盗,也不会这样孤独呀!所以,她自称为“孤”。你现在孤独吗?如果孤独,就要忍受,或者想办法摆脱孤独。给孤独做一次选择吧!

孤独中的成长

题记那天的阳光很灿烂,那天的天空很蔚蓝……我,独自一个人,还有肩上的小提琴。我的心很是矛盾,很是复杂。最后,我不再多想,径自走向售票点,掏出一张崭新的十元人民币,换来一张前往温州客车票。踏进车门的一瞬间,我下意识地犹豫了一下,不由自主地向家的方向望了一眼,然后,把孤独与惆怅咽回肚子里,选了就近的位子坐下来。是的,今天我将要去温州考级。身边没有母亲,没有亲人陪我前去,只有那小提琴在身旁静悄悄地伴着我。并非不是不让母亲陪我前去,也并非自个儿倔强想要独自而去,只是独身出行的愿望已在心中埋藏很久,一种想感受生活独立的念头终于在14岁那年爆发出来第一次离开亲人的陪伴,离开瑞安,孤单一人出行在茫茫的旅途上。我不愿意告诉母亲,我怕她担心。于是客车就这样幽幽地开,天气实在好得不得了。可我却有一种莫名的情感,心中一阵空虚,一种莫名的悲哀与惆怅,难过与丝丝恐惧交错杂糅在一起,汇聚心头,仿佛一片树叶将要脱离大树时,可根却半松半紧地连着树枝,在风中无力地摇曳着,竭尽地想随风而去。我想,我就是那片无助的树叶,而那棵大树就是母亲,就是家吧!一阵感受后,我的心情渐渐平静,望着窗外的景色,人也慢慢舒缓过来。我想,这也是一种感受生活的方式吧,毕竟在温暖与安全中长大的我们只感受过温馨与舒适,因为有父母,有家时刻在为我们营造美好的环境,有朋友,有老师时刻在为我们制造和谐的生活。没有在真正意义上体味和感受过孤独的包围与笼罩,所以,我们不愁什么,我们不曾孤独,不曾茫然,不曾迷失在自我的空间中,也不曾品尝到生活的另一面,那苦的滋味。所以生活的另一面就是孤独与迷茫的体现,感受到了这些,便觉得生活对甜与苦的搭配是如此的完美与和谐……下车后,我给母亲打了个电话,告诉她实情,并报了平安。母亲说了几句并不再多说。于是我在哽咽中放下话筒,好想大哭一场,不为难受,为我成功地体验了这一份孤独而庆祝。真的,在这次独有的体验生活中,我感受到了苦涩,同时,也感受到,我已经在不断成熟中长大了……感谢生活,感谢孤独,它们让我寻觅到了一种坚强,于是在它的陪伴下,我寻觅到了一个自我的空间,也寻觅到了一个全新的自我……

 

幸福的滋味

雄鹰的幸福是翱翔碧空,

大地的幸福是阳光普照,

江河的幸福是百舸争流,

---而我们的幸福却是多姿多彩的。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着;幸福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贞;幸福是岑参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牵挂,幸福是苏东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而我们的幸福却是多姿多彩的。

在学校里,老师说我们是最幸福的孩子,风景优美的校园,平整的操场,宽敞的教室,崭新的书本,有趣的故事。学习时有老师辅导,游戏时有朋友相伴,悲伤时有人安慰,孤独时有人解闷。生活如一池清水,真是水波不兴,清风徐来。即使生病了也是一种幸福,有人递水,有人拿药,有人担心,有人照顾,原来友情都藏在深处,等到落魄的时候才能感觉到,那何曾不是一种甜美。

在家里,爸爸妈妈说我是最幸福的孩子,周末妈妈会为我准备丰盛的晚餐,爷爷会和我唠嗑,奶奶会像变戏法似的掏出几个红艳的大苹果,就连淘气的小弟也会像忠实的卫兵一刻不离我的左右陪我嬉戏。你说我能不幸福吗?

爷爷说我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年代,爷爷的话我信,爷爷说他生活的年代,因为物质资料匮乏,吃饱肚子是最大的幸福,而现在人与人和谐相处是最大的幸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幸福,今年五月,汶川发生大地震,有多少人参加了这次救灾活动,又有多少人掏出自己为数不多的薪水,奉送自己的一份爱心。正是这些充满大爱的举动化成了一座幸福的桥梁,将爱传递到每一个人心中。

幸福无处不在,亲人的关怀,朋友的问候,行人善意的提醒,都是一种幸福,我望着高远的晴空,感受秋的雍容,我觉得成熟是一种幸福;我仰望皎皎明月,感受夜的静谧,我觉得思念是一种幸福;我听着小鸟啾啾,感受自然的生机,我觉得和谐是一种幸福。

让我们一同享受幸福的滋味,珍惜幸福吧。

 

离别的滋味

在那个月圆的夜晚,我想起了爷爷。爷爷走了已经快一年了,在这一年里,我好难受。

今年过年时,月儿圆圆的。除夕夜时,奶奶家却异常冷清,不是因为家人没来,也不是大家的开心果没到,而是因为爷爷。

爷爷失信了,他原本跟我约好:和我过上初中的第一个春节。可是,爷爷走了,永远也回不来了。他去了那个美丽而又浪漫的天国,去了那个有天使陪伴的地方,去陪天使了,丢下我不管了。在那个月儿圆圆的夜里,一个小女孩,孤独的站在草地上,看着那个大大的月亮,无助的落下了眼泪。此时她在想,远在天国的爷爷一定会在天上看着她,不希望看见她落泪的。在那个小女孩的心里,那个月亮其实是个半圆的,残缺的月亮在她的心里,十分不是滋味。爷爷在的时候,她每天都很开心,每天都会和爷爷在一起。

可是现在,只剩下她孤单的一个人了,没有依靠。以前,她是家里最最开心的一个小不点,是爷爷最喜欢的,现在除了爸爸妈妈和姥老姥爷以外,奶奶家的人都不会对这个小不点有一点诚意,只会随便敷衍上几句“上学累不累啊。几天不见又长高了……”只是她最喜欢的哥哥对她还好点。

在爷爷临走的前两天,她没有见到爷爷。因为她天真的以为爷爷一定会好起来的,和她一起过那个快乐的春节,去实现他们之间的约定。在爷爷走之前的的那天,她还没去,是因为她要上课。在爷爷走的那天,当她去的时候,爷爷已经永远的离开了她,她不敢相信这一切,但是屋外的花圈和屋内爷爷的遗像向她证明了这一切。她的泪水怎么也止不住了,她的泪水中分明有着悔恨。后悔自己没有陪爷爷度过最后的那段时光,也恨爷爷不遵守约定,不讲信用。任凭她怎样摇爷爷也摇不醒。她天真的认为:童话中一个人摇一个死去的亲人,一定会摇醒的,但她怎么摇爷爷也摇不醒了。那是她知道了童话都是骗人的。那是,她知道了离别的滋味。她不敢相信爷爷的死。她恨死自己了,恨自己为什么不能早点去陪爷爷。

在爷爷的遗像前,她不想哭,不想让爷爷伤心,可是眼泪不由自主的就落了下来。她好想对爷爷说你失约了,可爷爷走了,永远也回不来了,永远也不可能赴约了。那时,那个小女孩的嘴边滴上了一滴晶莹的泪珠,一滴悔恨的眼泪……那是她才知道眼泪时咸的。那时,她品尝到了离别,那离别的滋味,咸咸的好像一滴滴咸咸的泪;酸酸的好像一个人去看那个残缺的月儿;苦苦的好像除了爸爸妈妈和姥老姥爷以外都没人疼了……

离别的滋味不好受,又酸又咸又哭就是没有甜。那个失去爷爷的小女孩就是我,一个品尝过离别的人。

雨中登泰山课件素材1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2.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的语言特色;

3.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崐义的热爱、赞颂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本文构思谋篇的手法。

2.难点: 语言简练巧妙、热情奔放。

三、教学时数:

课内自读课文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思考题:

1.课文所记内容有几个时间顺序?

2.课文四个部分内容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文章的记叙顺序?

4.比较《黄山记》和《黄山三天》的异同。

5.比较《黄山记》和《雨中登泰山》的异同。

字词正音:

皖wǎn(安徽的别称) 悭吝qiān lìn(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崐西) 糗qiǔ(干粮) 氤氲yīn yūn(形容烟或气很盛) 甫fǔ刚刚

词语补释:

*煞费心机:形容费尽了心思。煞shà很、极。

*扑朔迷离:原指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后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崐 不易看清底细。扑朔:指兔脚乱动;迷离:指眼睛半闭。

*绮丽多采:灿烂美丽。

*万仞之巅:形容很高的山峰。仞: 古代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

*一碧万里:这里形容整个天空是碧蓝色的。

*瞬息万变:形容变化快而多。瞬:眨眼,息:呼吸;瞬息: 一眨眼一呼吸之崐 间,比喻时间短促。

悭吝qiān lìn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

氤氲yīn yūn 形容烟或气很盛。P89注①

大手笔: 指有名的文章家或其作品。P84注①

虚无缥缈: 形容非常空虚渺茫。

鸿蒙: 旧指宇宙形成以前的混沌状态。P85注②

黄帝: 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P85注③

逸兴: 超逸豪放的意兴。P85注④

鸟道: 形容险峻狭窄的山路,意思是只有飞鸟可度。P88注①

载沉载浮: 又沉又浮。载: 又。

拾级而登: 逐步登阶。拾shè轻步而上。

临虹款步: 到彩虹上面慢慢走动。P91注①

作者简介:

徐迟,现代诗人,著名报告文学作家。1914年10月15日生。浙江省吴兴县崐南浔人。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肄业。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担任《诗刊》崐副主编,1960年调湖北文联当专业作家,1963年当选为作协武汉分会副主席。崐代表作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他的作品感情真挚,憎爱分明,说理透崐辟,繁简相宜,语言洗炼。

简析课文:

文章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 写崇高卓越的大自然,创造安排了黄山胜境。──文意总起

第一段: 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成因、范围,着重介绍黄山七十二峰的高崐风峻骨,以示其“险”。

第二段: 介绍黄山的云海、草木鸟兽、泉流及摄身光等几种景物,以见其崐“奇”。

第三段: 写黄山处处悬崖绝壁,再次强调黄山胜境的突出特点──“险”。崐 阅读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是怎样安排崐黄山的呢?

提示: 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

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为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崐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崐 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崐都写到了。

2.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提示: 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黄山最有特崐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3.找出这一部分写山的词语,用一个字来概括黄山山的特点。

提示: “敁高敋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敁天柱敋”,“敁高敋风敁峻敋骨”,“处处悬崖绝崐壁,无可托足。”特点是“险”

4.作者写大自然对黄山的“赏赐”,列举了云、松、音乐鸟、灵芝、肉芝崐和摄身光等,这是黄山所特有的,因而就突出了黄山的“敁奇敋”。

提示: 填“奇”,从“打开它的云库”,“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崐树种”,“组成无穷无尽幻异的景”,“神奇的”,“稀世的”,“最高的效崐果”,“格外赏赐了”,“极罕见”等词语可见。

文章以大自然“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它封了山”作小结,更增崐添了黄山的神奇色彩,并为下文回溯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描绘黄山的奇观作崐了铺垫。起笔雄奇峭拔,一如黄山奇峰。

第二部分: 回顾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

第一层(1自然段)写史前期,除了金丝猴之外,只有神话传说中的黄帝、崐浮丘公、容成子等仙人攀上过黄山的光明顶。

第二层(2─3自然段)写唐宋时期,只有李白及吴龙翰两人登上过莲花峰。崐 第三层(4─5自然段)写元明清数百年内,极大多数旅行家都没有登上莲花崐顶,而登天都,是在汪灌以后,有记载的只有普门法师等五人。

阅读思考:

1.写黄帝在这里飞升是“传说”,和李白等人有诗文留下为证,显然不同,崐为什么要选用“传说”这一材料呢?

提示: 增加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显得更有魅力。

2.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

提示: 表现了黄山的险峻,登山的艰难,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这一部分与文章中心有什么联系?

提示: 本段回顾几千年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不畏险阻的人才能登上,崐其余的人都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就为下文歌颂我们的时代和人民伏下崐一笔。

4.这一部分和其它部分有什么联系?

提示: 承第一部分黄山风光的“险”而来,是大自然“不肯随便地将胜境崐给予人类”及“封山”这一意旨的具体体现。又与第三部分“胜境已成公园,崐绝处已经逢生”的现实情况相互比照。可见这部分使文章结构波澜起伏,而又崐貌断实续。

第二课时

第三部分: 记作者等一行攀登天都峰的经过。

第一层(1─6自然段)写作者等一行登上天都峰的经过。

文章以作者亲眼所见,极写天都之险,与第二部分相应,形成古今、虚实崐相映之势。文章处处都将今天的登山道路与古人登山的路径作对比,强调今天崐的登山道路已“化险为夷”,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张本。写“我们”登攀的经过,崐只用三个“直上,直上,直上”反复,表现了勇往向上的气概。

第二层(7─8自然段)写登上天都峰所见景色,抒发作者的感慨。

登上天都峰,“千里江山,尽收眼底;黄山奇景,尽踏足下”(此为过渡崐句),作者深深感慨的是,“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崐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这是文章点题的句子。

阅读思考:

第三部分是怎样突出文章的中心的?

提示: 1.对比: 把前人攀缘险峰的石级与现在有铁栏杆的宽阔的石级作对崐比;以古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与我们“直上,直上,直上”“却无可战栗”崐作对比。

2.详略处理得当: 如“过了立马亭,龙蟠坡,到半山寺,便见天都峰挺立崐在前”“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等”崐“看啊,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莲蕊峰、光明顶、狮子林,这许多许多佳崐处,都在公园中”详写登天都峰,其余略写,重点突出。

3.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作依据。写天都峰之险,而今天却化险崐为夷,这是石工们的功劳,所以引出议论,“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崐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崐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第四部分: 写在黄山之巅见到的云海、松树、日出、摄身光等奇观。

阅读思考:

这一部分分承第一部分黄山奇观的“奇”而来,“奇”在何处?

提示: 奇就奇在“变化无定”上,云海漂泊无定,景物瞬息万变,群峰时崐隐时现,忽而旭日东升,忽而倾盆大雨,从彩虹到神奇的摄身光,写尽黄山的崐险与奇,还有神秘感。又如写松树,“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崐从山腰仰视,它们如仙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崐薄纱经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崐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太多,浪这么险恶,……”这些比喻,崐都把景色的奇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小结:

一、内容上的内在联系:

文章巧妙地借赞叹大自然的造化神工起笔,暗写黄山“险”、“奇”二特崐色,总领全文;二、三部分,承“险”字展开,第四部分,缘“奇”着墨;最崐后,以“这是何等的公园! 这是何等的人间! ”两句感叹作结,照应篇首大自崐然“封了山”,隔绝了人间与胜境,暗含“换了人间”之意,激情奔放,响震崐不绝,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二、记叙顺序:

宏观顺序: (文章一、二部分)混沌初开──宇宙形成──人类出现(从史崐前时期直至元明清)

微观顺序: (文章三、四部分)早晨出发登山──登上天都峰──黄山顶上崐过夜──第二天凌晨观日出──白天见摄身光奇景

三、节奏明快的短句与排偶句式:

作用: 以加强文章奔腾豪放的气势。

短句: “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崐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xx的区域里,分布了这末多花冈岩的山峰。”(比崐较复杂的长句,想法顺应句子的结构,将它们逗开成几段,以加强语势节奏。崐将这句的状语,逗成四段)

“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一崐个句子,分为两个分句,五个宾语分别逗开)

排偶句(类似骈体文)

“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崐绮丽多采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

“黄山松铁骨冰饥;异萝松天下罕见。”

“这样,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飘渺的雾,苍翠的松,拿崐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一道温泉,能治百病。各种走兽之外,又崐有各种飞禽。神奇的音乐鸟能唱出八个乐音。稀世的灵芝草,有珊瑚似的的肉崐芝。

四、比较《黄山记》与《雨中登泰山》:

同: 对象都是名山,都有独出心裁的构思。

异: 大气磅礴,蕴蓄着深刻的思考;情趣盎然,饱含生活的气息。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五题、第六题。

雨中登泰山课件素材2

教学目的:

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引导他们树立不畏艰险、百折不回、奋勇登攀的凌云壮志。

二、学习本文描绘景物抓住特征,剪裁疏密有致,叙述旁征博引的写作方法。

三、进行口头训练,发展想象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一、瀑布水势、泰山翠松的描写。

二、登攀“十八盘”的精神。

难点:文章中的引文、典故。

教学用具:

“泰山示意图”挂图。

教学时数:两教时。

第一教时

一、激发感情,导入课文。

你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万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它们,民族自豪感就会充盈心头。请说说看,谁游览过哪些名山?(学生答)在所有的名山中,五岳为最。哪五岳呢?(学生试答: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长呢?巍巍泰山。泰山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杜甫的五言古诗《望岳》就是其中之一。请学生背诵: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是令人神往的,只有登攀到“绝顶”,才能领略那无限风光。今天我们学一篇李健吾同志的《雨中登泰山》,请作者为向导,跟随他攀登游览高耸雄奇的泰山。

二、作者简介。

李健吾,生于1906年8月17日,山西省运城县人,父亲是辛亥革命烈士。李是著名剧作家,也擅长小说、新诗、散文,作品有《青春》、《美帝暴行图》、《大妈不姓江》等,现在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从事巴尔扎克、福楼拜的研究。

他的散文清新质朴,深隽真挚,文中多妙语取譬。

三、检查预习;学生质疑。

1.学生质疑,在质疑过程中解决一部分生字难词。

豁然(hùorán)开朗: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悬崖崚嶒(léngcéng):高而陡的山崖,形容山高。

訇訇(hōnghōng):形容大声。

匍匐(púfù):爬行。

巉(chán)岩:山势高险的样子。

掐(qiā):用拇指尖和另一个指头使劲捏或截断。“自”与“舀”(yǎo)作比较。

蔫(niān):花木因失去所含的水份而萎缩。

潇洒(xiāosǎ):神情举止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

2.本文自始至终扣紧什么景色来写的?作者在移步换景中,重点描绘了哪些景物?

全文紧扣一个“雨”字,细描细绘。雨中的山岚烟云,水墨山水似的层峦叠嶂,声喧势急的飞泉瀑布,水淋淋,湿漉漉,令游览者饱享了“独得之乐”。

作者笔下的泰山,既奇美又壮观,活脱是一幅雄伟奇丽的立体画。自岱宗坊至南天门长约二十华里的中轴线上,飞瀑、祠庙、翠松、古柏、洞天、云海,作者巧妙地牵线串珠,编织出泰山美妙的画卷。

四、介绍、分析。

1.起程。

(1)提问思考:作者要起程登泰山了,他心情如何?只是为了游山玩水吗?

(2)指名朗读第1、2自然段,讲述作者要登泰山的心情。

作者登泰山,不是一般的游山玩水,而是感到“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泰山是一座活的历史博物馆,有着丰富的文物宝库,汇集了古建筑的荟萃,又是神话故事的摇篮。作者如此一往情深,然而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这雨“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两个“落”刻画出心情的百般焦急。“心是沉的”,一个“沉”字直描心情,分量甚重。然而,即使如此,作者仍然决定冒雨登山。“兴致勃勃”这个词一扫阴霾,气氛转换,从另一角度表现作者对泰山的神往。文章起笔波澜曲折,感情十分真挚。

作者对泰山如此深情,怎能不激起我们的向往?跟随作者足迹,冒雨前行吧!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见《孟子·尽心》。东山,山东蒙阴县南之蒙山。小鲁,认为鲁是小的。小天下:认为天下是小的。)

2.攀登。

(1)你们看到的雨中泰山是怎样一番景色?过岱宗坊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怎样一幅奇景?请根据第3自然段进行介绍,要求语言生动,绘声绘色。

古人游山曾有这样的体会,“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泰山奇峻,险陡诡峭,而雨中泰山,更是灰蒙蒙,雾茫茫,烟云裹绕,不仅越发显得“崔嵬”(cuīwéi,高大),而且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过岱宗坊,首先映人眼帘的是七幅黄锦,闪亮发光,吼声震天,从虎山水库的桥孔奔涌而出。一“碰”一“激”一“撒”,把水流的湍急,浪花四溅的奇妙,水花拍石的声响绘声绘色地描了出来。怎会有如此奇景的呢?导游者把我们由眼前闪光的黄锦带入神话故事,又由神话故事回到现实:吕洞宾把虬龙从人间渡上天去,而共产党又把虬龙从天上带回人间,回到“故居”,撤播幸福给人民。天上人间,想象奇异。

站在坝桥上,眺望虎山水库两边景色,更是形成鲜明的对比:一边是喑恶叱咤,似千军万马,它是大自然赐给人间的礼物;一边是平静的湖水,欲步不前,它是人定胜天的明证。在古老的泰山上建造现代化的`水库,增添了“瑰奇”的景色。作者既用一个个比喻描其美妙,又动用神话增添色彩,再次把天上人间交织起来写。

吕洞宾:古代神话中的八仙之一。相传为唐代吕喦,字洞宾,号纯阳,曾在终南山修道。

喑恶叱咤(yìnwūchìzhà):《史记·淮阴侯列传》有“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司马贞索隐》:“喑恶,怀怒气;叱咤,发怒声。”此处指水势水声。

(2)尽管黄锦、白纱的美景引人入胜,但“雨大起来了”,不得不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为什么叫七真祠呢?祠中最传神之作是什么?怎样传神?请简要地介绍。

七真祠也称吕祖殿,殿内塑像都是明代作品。人物神态迥异,栩栩如生。作者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两个小童和柳树精对面的老人造型的“逼真”和“亲切”,备加赞赏,以致流连忘返。只有对中国的古老文化有深刻的认识,才真正懂得,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艺术也是人民创造的。

(3)雕塑的传神之作虽然使我们享受到了艺术美,然而,登绝顶领略无限风光毕竟是主题。于是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路行来,从一天门到二天门,沿途见到哪些奇景?请阅读第5自然段,介绍分析。介绍时紧扣重要词语展现意境,分析时简明扼要。

南天门千姿万态。风过云开之时,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仿佛不很远;乌云四合之际,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雾茫茫一片,又好像离得很远。既绘出南天门的变幻景色,又以比喻“灰色大蟒”突出十八盘的形态。

经石峪,泰山书法的神奇杰作。峪,山谷。在一亩大小的大石坪上,古代书法家刻下了隶书《金刚经》,现尚存1043个字,字大如斗,遒劲刚健。

柏树林,另是一番景象。浓荫深处,气氛阴森,天色由亮变黑,大汗淋漓的人们一到此处,就会觉得浑身发冷。

景景有特点,处处可饱览。作者未平均使用笔墨,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等皆一笔带过,剪裁疏密有致,推前接后,呼应顾盼,相映成趣。

五、作业:

熟读第1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合上书紧扣重点描述的词语回忆黄锦、七真祠、南天门、经石峪、柏树洞一幅幅图景。

第二教时

一、继续介绍、分析。

(续(2)攀登)

1.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过岱宗坊,观黄锦美景,欣赏七真祠塑像,遥望南天门,看经石峪,进柏树林,已是上山的一半路程,下一半路程呢?山势陡峭,山路奇险,今天我们要奋力登攀,把十八盘踩在脚下,走上天街。

2.由二天门到攀登泰山主峰的盘道途中,什么景色最吸引你们?朗读有关语句,并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你所了解的不同的飞瀑。

隔山沟仰望,半空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随后又撞到水面两三丈宽,离地不高,发出龙虎声威的飞瀑。一个“飞”字点出瀑布之势。作者转换观察点,从不同角度对两条瀑布绘声绘形,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这样写自有特色,不同于虎山水库的闪光黄锦,不同于香炉峰的“飞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不同于《绿》中的梅雨瀑。

3.爬盘道了,景更奇,路更险,我们边观赏,边体会。齐读第8自然段,读后有顺序地介绍奇景,谈攀登的自我感受。

野花野草千姿百态,五彩缤纷,挨挨挤挤,芊芊莽莽(qiānqiānmǎngmǎng草木茂盛),把山石装扮得煞是好看。美景有强大的吸引力,使五十开外的作者也成了小孩,一“掐”一“丢”维妙维肖地刻画出作者的童心。

野花野草使人陶醉,而松树能给人以启示,给人以陶冶,以力量,使心灵优美高尚起来。“吸翠霞而夭矫”,引自郭璞的《江赋》,“抚凌波而凫跃,吸翠霞而夭矫”。夭矫,屈伸的样子。“望穿秋水”,形容盼望的殷切。秋水,比喻清澈明亮的眼波。松树像盘龙柱子,松树望穿秋水,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松树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比喻、拟人交错使用,松树形态栩栩如生,松树精神跃然纸上。既颂其顽强的生命力、无以伦比的斗争精神(“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赞其开朗乐观的性格(“和清风白云游戏”);既写其扎根悬崖绝壁的总的特点,又描绘它们各自的个性。目睹这些泰山的天然的主人,怎不叫人感情激荡,唱一曲崇高心灵的赞歌?

从松树身上吸取力量,勇攀十八盘。

出示“泰山示意图”挂图,看图谈攀登,谈感受。

历来人们把登十八盘比作登天,三个十八盘像挂在天上的梯子,不吃一些苦,不流一身汗,是到不了南天门的。怎么攀登?“迈前脚,拖后脚”,“一级又一级”。怎么攀登?像应劭《泰山封禅仪记)说的那样“磨胸捏石扪天”。怎么攀登?“目视而脚不随”(《封禅仪记》里的句子,有的本子也写作“目视而两脚不随”,是说爬这段山路很累,五六步就要停下小歇,也顾不得脚下潮湿,即使“前有燥地”,但“目视而脚不随,力不从心了),抓住铁扶手,揪牢年轻人,走十几步,歇一口气,终于上到南天门。

是“苦趣”,也是“乐趣”。苦在攀登无比艰辛,“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乐在克服险峻,登上极顶,饱赏蔚为壮观的胜景,饱尝勇攀高峰的乐趣。

登十八盘的精神,是征服困难,奋不顾身的精神;是坚韧不拔,愚公移山的精神,今天必须大大发扬。胡xx同志在谈到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时,曾作了一个形象而又寓意深刻的比喻:“我们还要走一段相当长的艰难的路程。好比登泰山,已经到了‘中天门’,前面还有一段要费很大气力的路——三个‘十八盘’。要爬过这一段路,才能到达‘南天门’。由‘南天门’再往前,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向着最高峰‘玉皇顶’挺进了,到了那里就好比我们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这段气壮山河的铿锵话语,表达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为实现灿烂美景而永远进击的奋斗精神。今天攀登泰山十八盘,联系这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语,岂不是让我们想得更深,想得更远吗?

作者重点描绘攀登情状,大处落墨,工细点染。既写登山,又写生活道路上的攀登;既写自己的感受,又旁征博引,启人深思,激人共鸣。

应劭shào:东汉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西南)人,献帝时,任泰山太守。著有《汉官仪》、《风俗通义》等书。

《泰山封禅仪记》:应劭《汉宫仪》中录有马第伯《封禅仪记》,记述汉朝皇帝封禅泰山事。此文亦收入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书中。

窔yǎo辽:形容深远的样子。

縆gēng索:粗索。

重累人:人一个叠着一个,上下重叠。

3.绝顶。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绝顶又是怎样的风光呢?让我们带着胜利的喜悦,欣赏仙境般的美景。请同学抓住特征介绍二三美景。

(1)天街小店。门口,窗口不同的标记——笊zhào篱、鹦鹉、棒棰、金牛等。——“趣”。

(2)别成一格的石头。千态万状.目不暇接.给人以——“奇”的感觉。

(3)云诲四茫茫。形态变,忽而在山峰间游来游去,忽而似积雪,忽而如棉絮堆;色彩变,忽而银涛,忽而镀金,忽而如烧成灰烬。——“幻”。

作者描此三景用了大量的比喻,生动形象;用了众多的“有的”,铺写渲染。既象,又写虚象,编织成绝顶风光,不仅娱读者目,而且启人遐想。

“泰山岩岩”:见《诗经·鲁颂·閟宫》,“泰山岩岩,鲁邦所瞻。”

宋之问:唐代诗人,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宋之问集》。《桂阳三日述怀》一诗.除见本集以外,还见《全唐诗》,并可见唐人所辑《搜玉小集》。

二、提问总结。

1.我们起程过岱宗坊.攀十八盘.登天街,动力是什么?必须具备怎样的精神?

实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愿望;要实现凌云壮志,必须具备不畏难险、百折不回、奋勇登攀的精神。作者写登泰山的立旨即在于此。

2.这次游览为何“格外感到意兴盎然”?

朗读结尾两段。雨中登山,别是一种格调。冒斜风细雨,躲倾盆大雨,观飞瀑,赏松石,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意兴盎然。晴天登山观日出是壮观,雨中观飞泉同样是壮观。锦锈山河美不胜收。

3.文中引用了不少诗文,起何作用?

文中多处引用杜甫、宋之问、应劭等诗文可更为深刻地表现泰山是活的历史博物馆、丰富的文物宝库的特点。旁征博引不仅使泰山特点毕现,而且读者可由此摸到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统的脉搏,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作业。

l熟读第8、9自然段,开展对松、石、云姿态的想象,体会攀十八盘的感受。

2.课外阅读姚鼐《登泰山记》,比较晴雨两种天气中登山的异同。《文学报》1981年10月8日的《泰山赋》也可阅读。

3练笔参考题:《登山小议》《无限风光在险峰》《云海变幻》《奇山异石》《飞泉流布》《石级赞》。

1.做了多年

2.该文是阅读课文,在前三篇(《荷塘月色》、《绿》、《长江三峡》)写景散文中学生已初步掌握记叙复杂的景物须抓住景物特点,正确处理写景的立足点以及边写景边抒情,情景交融等有关知识,教该文时放手让学生朗读、口述、剖析,效果较好。学生读懂文中的画面,用明确生动的语言讲出画面,进行再创造,口头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均得到了锻炼。

3.学生口述时,注意始终抓住两个“趣”:“雨趣”和“苦趣”。点拨时让学生理解:全文用了十二个“雨”字,作者处处着笔一个“雨”字,创造了“人朝上走,水朝下流”的诗一般的意境。下笔点雨,“淅淅沥沥”,收笔点雨,“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前注后顾,创造了雨中登泰山的特定环境。明写三幅水景,暗写花草松石,无不显示“雨趣”。而登十八盘,更是把“雨趣”升华到“苦趣”,抒发顽强进取、以苦为乐的情怀。

4.有的学生在口述时只是客观地介绍景物,对文中寓情于景,景中抒情的特点缺乏具体的感受。对此,进行评论,及时指导。使学生懂得“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记雨中景,抒雨中情。结合景物的介绍,有的可倾吐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有的可表露对悠久历史文化的神往,有的可抒发自己积极奋发、百折不回的精神,力求取得情真意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