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泛舟江上优美句子 正文

泛舟江上优美句子

时间:2024-10-04 11:21:31

人是社会的产物,诗人也是。他总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道德意识、社会时尚都会在诗人的内心打下深深的烙印,影响着诗人的性格及其作品。下面请欣赏王维他的诗句吧!

王维山水诗名句

《竹里馆》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他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解】: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长啸:长声呼啸。

【韵译】: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

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

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评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者王维他《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傭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归嵩山作》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他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解】:

1、闲闲:从容貌。

2、迢递:远貌。

3、且闭关:有闭门谢客意。

【韵译】:

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

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

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

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

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评析】:

这首诗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写景写情并举,于写景中寄寓深情。层次整齐,景象萧瑟。

【简析】:

写归隐后的闲居生活,王维他是唐代第一等高手。他擅长写景,更善于写情,写恬静的闲适之情。诗中只“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两句,就把这种境界写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嵩高”,即嵩山。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这时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沈德潜说:“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

《汉江临眺》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他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释】:

本诗又题作《汉江临泛》。汉江:即汉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番家冢山,流经湖北省襄阳,至汉口入长江。三湘:湘水合漓水称漓湘,合蒸水称蒸湘,合潇水称潇湘,故称三湘。襄阳:在今湖北襄樊市。山翁:指晋代山简,竹林七贤山涛之子,曾镇守襄阳。

【简析】:

全诗描绘了山川美景,特别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出语绝妙。

这首《汉江临泛》可谓王维他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象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难怪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说得很中肯。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浮”、“动”两个动词下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都动起来了。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即山简,晋人。《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王维他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此诗很能体现这一特色。

《鸟鸣涧》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他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注释】:

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他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这首诗是王维他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我们联想的。但王维他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他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我们在王维他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他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青溪》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他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注释】:

言:发语词,无意义。黄花川:今陕西凤县东北黄花镇附近。青溪:今陕西沔县之东。趣:通:“趋”。

【简析】:

这首诗自然、清淡、素雅,看似不着力,读来却韵味隽永醇厚,平淡而有思致。

诗题一曰《过青溪水作》,大约是王维他初隐蓝田南山时所作。写了一条不甚知名的溪水,却很难体现王维他山水诗的特色。

我看来王维他曾不止一次地循青溪入黄花川游历。这一段路程虽长不及百里,但溪水随着山势盘曲蛇行,千回万转,颇为蜿蜓多姿。王维他另有一首《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也说那里的山路“危径几万转”,可与此诗的“随山将万转”对看。

诗开头四句对青溪作总的介绍后,接着采用“移步换形”的写法,顺流而下,描绘了溪水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你看,当它在山间乱石中穿过时,水势湍急,潺潺的溪流声忽然变成了一片喧哗。“喧”字造成了强烈的声感,给人以如闻其声的感受。当它流经松林中的平地时,这同一条青溪却又显得那么娴静、安谧,几乎没有一点声息。澄碧的溪水与两岸郁郁葱葱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色调特别幽美、和谐。这一联中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于意境美。再看,当青溪缓缓流出松林,进入开阔地带后,又是另一番景象:水面上浮泛着菱叶、荇菜等水生植物,一片葱绿,水流过处,微波荡漾,摇曳生姿;再向前走去,水面又似明镜般的清澈碧透,岸边浅水中的芦花、苇叶,倒映如画,天然生色。这一联,“漾漾”绘水动貌,“澄澄”状水静貌,也是一动一静,极为传神。诗人笔下的青溪,既喧闹,又沉静,既活泼,又安详,既幽深,又素净,从不断的流动变化中,表现出了鲜明个性和盎然生意。读后令人油然而生爱悦之情。

其实,青溪其实并没有什么奇景,它那素淡的景致,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笔下,会具有如此的魅力呢?诚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删稿》)王维他也正是从青溪素淡的天然景致中,发现了与他那恬淡的心境、闲逸的情趣高度和谐一致的境界。“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正是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素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最后,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自己的归宿了。这固然说明诗人对青溪的喜爱,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自甘淡泊的心情。这一点,写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这首诗,自然、清淡、素雅,写景抒情均不刻意为之,表面上看似不着力,而读来韵味隽永醇厚,平淡而有思致。前人评“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是最恰当不过的。

〔注〕①言:发语词,无意义。②黄花川:在今陕西凤县东北黄花镇附近。③青溪:在今陕西沔县之东。④趣:通“趋”。

《山居秋暝》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他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解】:

1、螟:夜色。

2、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3、春芳:春草。

4、歇:干枯。

【韵译】: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评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简析】:

这首诗将山中的黄昏描绘得令人迷恋。王孙指诗人自己,是反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诗意,说山居的景色特别留人。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他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在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出处】 宋·李清照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鉴赏】 舴艋,读作则猛,是指小船。这两句词意思是:原想在江上泛舟寄情,却怕双溪中的舴艋小舟,载不动我内心许多的深愁。这两句词描写情愁的深重,竟连舴艋舟都负荷不住,那么人的心灵又怎能承受如此深的愁呢?原词作者李清照是宋代写词名家,她的作品无论写情写景,多半细腻、生动,感人至深。“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便是李清照描写情愁的名句,后人常用这两句词,来形容内心无限的愁苦。

【原诗】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出处】 宋·李清照《绝句》

【鉴赏】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随着宋王朝逃难到南方,痛感朝廷的和谈政策太不争气。她写此绝句,以楚霸王失败不肯过江东的故事,讽刺南宋当权者苟且偷安的行为。

【原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多少事,欲说还休。

【出处】 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鉴赏】 原词中金猊:金属做的,状似狮子的的香炉。“香冷金猊”:是说香炉里的香早已烧完,炉子冷了。被翻红浪:指被子散乱在床上没有叠起来。宝奁:镜匣。生怕:最怕。此词写临别,先是写因离愁别绪,懒得叠被梳头;再则写千言万语,却是欲说还休。为什么不说呢?因为这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

【原诗】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4.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出处】 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鉴赏】 这份相思情意,实在是太深太浓了,没有办法把它消除,才下了眉头,却又不断地涌上心头。这两句词描写情愁深浓,挥不掉、抛不开,好不容易才得以舒展一下眉头,心头却又开始烦忧苦痛了,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呀!“此情无计可消除”中的情字,一般多指男女之间的感情;若为其他事情而愁苦,也可以引用这句词。

【原诗】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5.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出处】 宋·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鉴赏】 一个人独自守着窗儿,要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啊!这两句词把女子独守空闺的寂苦心境,描绘得十分深刻。原词作者李清照是宋代有名的女词人,她的词多半情真意挚,感人至深,读后往往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原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6.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出处】 宋·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鉴赏】 悠闲地靠在枕上,随意地阅读诗篇,心情是无比的舒适美好;下雨的时候,门前的风景显得更加优美了。这两句诗描写闲居吟诗赏雨的闲情雅兴,清柔细致,平淡怡情,境界高远而幽雅。

【原诗】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7.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出处】 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鉴赏】 花儿任意地飘谢,水儿自在地奔流;有情的人们,为了同一种相思,而饱受两地分隔的苦闷闲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常用来形容夫妻、情侣分别许久,不得相见的寂寞痛苦心境。有情人无法长相厮守,反在两地饱受相思之苦,作者借此抒发了有情人无奈又感伤的哀叹。

【原诗】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8.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出处】 宋·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鉴赏】 知道吗?知道吗?经过一夜的风雨,海棠的绿叶应该是越发的肥厚了,只有红花却反而消瘦了。原词是描写春日深闺的'寂寞情怀,情思幽眇,感怀无限。“应是绿肥红瘦”一词中,以花来比拟人,含有一种年华消逝、青春不再的伤感。

【原诗】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9.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出处】 宋·李清照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鉴赏】 原词中的尘香:尘土里有落花的香气。双溪:在今浙江省金华县。其上游一名东港,一名南港,至金华合流称为婺港,又名双溪。舴艋舟:一种小船。词人李清照一身颠沛流离,写作此词时,丈夫赵明诚已去世。她是多愁善感,诗词艺术修养极高的女性,这首武陵春脍炙人口。“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是李清照晚年凄凉景况的动人写照。

【原诗】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0.眼波才动被人猜

【出处】 宋·李清照 《浣溪沙·绣幕芙蓉一笑开》

【鉴赏】 眼波才稍微转动了一下,马上就会招来旁人的猜疑忌妒。“眼波才动被人猜”这句词描写青春少女风情万种,明媚动人。现今常用这句词,来形容女孩的迷人韵味,柔情万千。

【原诗】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1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出处】 宋·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鉴赏】 李清照这首词描写一个失去了爱情的人,内心万般无奈的凄苦空虚。寂寞中到处寻觅,只见遍地是一片冷冷清清,整个人的心情是又凄惨又哀戚。此词描写人失去爱情的彷徨无奈的心境,情词动人,刻画细腻,读来也很能打动人的心弦。

【原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出处】 宋·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鉴赏】 像这样凄苦寂凉的情景,又怎是一个“愁”字,所能完全包容的呢?这两句词形容百般寂苦,万点哀怨,忧愁到极点。现今常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两句词,来表示极端哀愁的心境。

【原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3.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出处】 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鉴赏】 雁群排成整齐的队伍飞回来的时候,月亮正满照着西楼。原词描写闺怨,雁儿再来,不见锦书,思念心上人,不胜愁苦,明丽的月光照满西楼,倍增寂寞与惆怅。如果单独看这两句,光是月满西楼的景致,就能醉人的了。雁字:雁鸟飞翔的时候,通常都成群排列成“一”或“人”字形,称为“雁字”或是“雁行”。

【原诗】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4.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出处】 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鉴赏】 近来又消瘦了许多,不是因为喝酒而伤身,也不是因为秋的到来而悲痛。非干病酒,也不是悲秋,人儿却日渐憔悴消瘦,原因何在?其实是为情而愁,为情所苦。正为感情而苦恼的人常用“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这几句词,来表示内心的孤寂与苦痛。

【原诗】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15.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出处】 宋·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鉴赏】 昨夜风雨交加,一早起来,内心记挂着雨中的海棠,便急忙问那卷起窗帘的侍女,她只是淡淡地说:海棠依旧。“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描写春日深闺中的寂寞愁情,词中显然流露出一种极端无奈的心绪。

【原诗】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6.谁伴明窗独坐?和我影儿两个。

【出处】 宋·李清照《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

【鉴赏】 有谁来陪伴我在明窗下独坐呢?灯光照耀下,只有我与我的影儿两个。作者描写自己孤独地坐在灯下,越发显得冷清、寂寞。

【原诗】 谁伴明窗独坐?和我影儿两个。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凄惶的我!

17.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出处】 宋·李清照《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

【鉴赏】 醉醺醺地去插花,花儿请别笑我!可怜的春天,也像人一般的即将老去了!可怜:也可解作可爱。醉里插花,是感叹春逝,哀怜人老。年华老去的人,常爱用“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两句词,来发抒自己对欢乐不再来的哀叹。

【原诗】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18.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出处】 宋·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水昼》

【鉴赏】 原词中的瑞脑:一种香料名称,又称冰片,香气很浓。金兽:兽形的铜香炉。纱厨:即碧纱厨。消魂:又作销魂,因离别而引起的愁绪。江淹“别赋”有:“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黄花:菊花。写离愁别恨,用“人比黄花瘦”的形象,极为旧时文人所欣赏、模仿,例如:“人比梅花瘦几分”“天知道,和天也瘦”“人与绿杨俱瘦”之类,都是拿愁思缠绵和某些东西相比,加以渲染。

【原诗】 薄雾浓云愁水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漓江之美,美如水墨长卷里。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清澈如镜,幽雅宁静。伸手掬起一抔或随便荡开去,拂到的是一片丝绸般的光润,触到的是一缕月光般的清凉。在漓江,大自然恣意的泼洒着自己的灵感,让人们一直在惊叹于眼前的鬼斧神工,沉迷于脑海的诗情画意。手中的相机不停的闪动着阀门,但总难拍出如意的画面,美丽的仙境近在咫尺,却总是若隐若现,难以留住变幻无常的身影。漓江的美,美在一年四季中,美在一江两岸里;她没有淡季旺季之分,没有白天黑夜之分。漓江多滩、多弯,一滩一色,一弯一景,源源不断地给人惊奇、给人兴奋,直到你美的疲劳。

沿岸的风光是连绵不绝的山水画。人行其中,是喜悦,是欢欣,接踵而来的是流连忘返!有山,有水,山可作肴,水可作酒,能品尝一番如此美味,此生无憾!山亦为眉黛,水亦为胭脂,能闻一番如此清香,真可谓神清气爽,好景怡人。那么人呢,除了感觉到自己已是世外仙人之外,恐怕也只能感觉到次之的飘飘欲仙了。

曾几何时,漓江,就在我魂牵萦绕的梦中,飘渺美丽。一支传唱经久的山歌,是她的灵魂,在山水间飘荡,神往的不只是青山绿水,更有那纯真美丽的爱情传说。

靠近她才看清她的容颜,青翠中映着淡墨,朦胧中透着神秘。凤尾竹摇曳的风景,浅滩上飘荡的小舟,恍若漓漓的江水,把青山掩映在倒影中,依偎在大地母亲的怀中。

远山的青黛在灰蒙蒙的天空下,影影绰绰。山峦相拥相偎,蜿蜒起伏,看不见来处,望不到尽头。山形如卧如坐,如蹲如立;似骆驼,似鲫鱼,似老人,似观音;像对镜梳妆的长发美女,像翘首遥望的孩童,又像注目凝视的老者……

雾霭迷蒙,山峦叠翠,草色烟光,鸟鸣山涧。忽然而至的一场细雨淋湿了我的双眼,飘忽地飞进我的梦中,清风习习,飘飘洒洒的韵致,如春雨霏霏,轻语细说。

那洒满阳光的河水,清亮得一尘不染,看得见水底的浮草和倏忽而过的鱼儿;听得见艄公的侬语及竹筏上的欢声笑语。挥之不去的那份喜爱之情,久久不能忘却。

山歌从水的那边传来,嘹亮,悠远,穿过时空的隧道,一个纯朴的山间女子从此走进美丽的传说。才情烂漫,山歌悠扬,正只为韶华芳年。

比起西子湖的古典,千岛湖的青春,她则是幽雅端庄的少妇,袭一身碧绿裙裾,披一段明亮绸带,静谧地端坐着,明眸善睐间恍若天女下凡。点亮了中国山水画的风韵,也秀出了人间仙境的魅力。

惆怅月色,清辉不洒,灯火憧憧,隔江小楼人语喧哗。凭窗远眺,****云散,与山水作别,留下清闲足迹,记忆犹新。千金难买光景,印象漓江。

这里,水质丰盈,碧波如镜,与小漓江干涸的河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岸石山连绵,奇峰耸立。岸边翠竹摇曳,河水清澈见底,不时有渔筏从江上划过,一派原生状态,给人以清幽、宁静之感。

还有一群群的野鸟、野鸭浮在水上,它们不因游轮的到来而惊慌,则是静静的随波逐流。这画面真有点"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味道。河堤上,三两黄牛甩着尾巴悠闲的吃草,纤陌纵横的庄稼青翠欲滴,穿红着绿的儿童欢呼雀跃,一艘艘游轮破浪乘风。沿途,数不尽的奇峰秀水映入眼帘,人在船上,如在画中游一般。

当船行到杨堤时,漓江上空的云越积越厚,雾由淡变浓,层层叠叠压上来。船悠悠的划进雾里,瞬时被云雾萦绕。群峰与绿水之间,景物隐约迷离,那山、那水,如海市蜃楼闪现。站在游船上的人们,仿如梦幻般进入了仙境……

透过雨帘看漓江,山色空蒙,水光潋滟。那绵绵的雨,长长的河,摇曳的绿竹,两岸的山峦,都沉浮和退隐在水雾之中,朦胧而虚幻,如同一个梦境。我站在雨中,感受着漓江梦幻般的景致,这多象一幅写意的山水画啊。那透亮的雨,似有着纯洁的灵魂,洗涤了青山,纯净了心灵。雨落在平静的江中,象无数个可爱又调皮的小精灵,欢快的跳着舞蹈,激起一圈圈的涟漪,似一朵朵盛开的莲花……

描写漓江的句子(2)

放眼望去百里画廊卷,身在游船人在画中游。江风吹干了舱面,江水环绕着山峰,环目四顾,层层如画,处处风景。

游轮缓缓下行,两岸的山就像南方的.姑娘,个头不高,却一个比一个苗条、一个比一个俊俏。一座山和另一座山并不相连,就那么蓦地拔地而起,尖峰若锥、峭壁如瀑,薄雾像柔纱一般缠绕着山峦,美得令人心跳!游客们只能远远地在水的中央看着山,细细地用心去感悟她的美妙、她的柔情,却永远不可能揽之入怀、捧之成吻!她可以进入你的梦境、潜入你的记忆、融入你生命中每一个甜蜜的细胞却永远不会离开漓江半步!那水已是那山的根,那山已是那水的源,山为矗立水中而俊秀,水为穿行山间而妩媚。那山是属于那水的山,那水是属于那山的水,彼此独钟、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依相偎、缺一不可,仿佛一段千古传诵的浪漫爱情,这就是漓江山水。

漓江的山不仅美在外形,而且美在内质。那山极会打扮,她并不单调地让草木长满所有的空隙而将自己涂成一种颜色,她充分地调用草木之绿、苔藓之苍、云雾之白、岩石之褐,随意几笔就勾画出一幅幅呼之欲出的人物图、动物画。水随山转,船随水流,神笔天成的画轴一层层展开,你的眼睛便会被不断变幻的山的外形和峭壁上自然天成的图画所吸引。甲板上熙熙攘攘照相的乘客匆匆为对方按下快门,疾步躲进舱里去了,四周立刻静寂起来,江面上浮起了一层淡淡的烟雾。我不愿回舱,听任雨丝凉凉地无声无息地淋在脸上、衣上、眼镜片上。漓江的雨很有特色,你的衣服明明在被淋湿、你的脸上明明有丝丝凉凉的感觉,可是你定睛看时,并无雨的形迹,好象是雾中的潮气浸湿了你的衣服,又好象是它在刻意让你用心,去感触她的存在、迎接她的到来;包含着这么多柔情的雨,就这么轻轻曼曼地洒进了漓江,难怪漓江山水能如此风情万种了。

江边弥漫着寒意的夜晚,相约同行好友,漫步于江边石阶花丛,碧绿的凤尾竹,似少女的裙,随风摇曳,婀娜多姿。江中游船穿梭,渔火摇曳,倒影于江中闪动五彩的灵光,宛如斑斓的蝴蝶飞舞。夜色中的漓江象一首抒情长诗,简洁而富有内涵,更像一壶美酒佳茗,沁人心碑,陶醉忘返。

既是偶遇漓江枯水季节,河床变窄,水面下沉,游轮不能乘风争流,美的漓江一样招惹着你的眼球。深居北方的游客来到炎热的南方似乎显得水土不服,心中渴盼有一场南国细雨该多好!遥想那情那景,江面上该是细雨如丝,薄雾如纱;船行江中,扑朔迷离,如梦似幻,宛如人间仙境;置身其中,凭添几分仙风道骨。举眉远眺,那云中雾里的山峰,充满了灵动之气,引人入胜,令人遐思。烟雨之中,想像之间,该是什么样的天堂胜景!

百里漓江,犹如百里画廊。这里的每一处风景每一个瞬间,都是一幅拍案叫绝的中国水墨画。

漓江之美,美在缥缈想象中。漓江她不仅有"百里漓江,百里画廊"的绮丽风光,还有"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远古幽情。这里留下了多少名人先贤的足迹,留下了多少赞美咏颂之词,早已随波逐流,谁也无法说清。泛舟江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玩弄着轻筏绿水,满眼的绿树红花,浮沉的小鱼嫩草,放飞你的心灵,敞开你的情怀,寻觅世外桃源,极目山水一色,早已到达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到漓江,你不用整个身心与灵魂去极力想象,一定领悟不到她美的精华。单凭那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形怪状,姿态万千的青山。这座象女人,那座山象手套,左看象将军,右看象老妪,就连一窍不通的老外,抑或是嗷嗷学句的幼儿都指手画脚,描述的眉飞色舞。神奇的九马画山,不管你是笨拙或是睿智,都觉得是那样的栩栩如生,神态各异。似立似卧,似奔似跃,或俯首痛饮,或仰天长嘶,把客观物象的山水写意的如此多情而饱满!

漓江之美,美在山水相映间。漓江的水,清澈的透明,江底的沙石水草一目了然,几乎感觉不到水在流动;群峰倒影,半份朦胧,半份清晰,漓江宛如一条玉带,缠绕于群山之间。漓江的山,清新淡雅,绿意盎然,仿佛是一块块无瑕的翡翠,隐身于碧水之上。古人说:男人是山,女人是水,山水和谐满堂春。那么漓江的山与男人,水与女人该是人间难觅的一对情痴佳人了,堪称极致的夫影妇行了。

漓江之美,美到风情万种去。走进漓江,发现生活于斯的人们更多的是一份从容和恬静,享受的是歌舞与情境。繁忙生活所赐予的浮躁,生产劳作所遗忘的疲惫,似乎都被漓江和煦的风儿以及荡漾的波浪不经意间统统带走了。这里,随处可见依山傍水的吊脚楼,窗格里还有一双双明媚灵动的双眸!远方山寨袅袅的炊烟,伴着阿妹哀怨悠扬的歌声,勾住了每一个男人的双腿,撩拨起他们一个个骚动不安的花心。就连同行的喋喋不休的女人也忘情其中,激起满腹的黯然神伤。我想,没有歌声的漓江是遗憾的,没有歌声的青山秀水是乏味的,没有情话的这个时空更是不懂风情的。

你看,那江边漫舞的凤尾竹,那矗立于江岸的千年大榕树,那漫游于江洲上吃草的牛儿,还有那对歌台上高歌劲舞的阿哥阿妹;你听,那回响在凤尾竹中的绵绵情话,那萦绕在大榕树里的悠悠歌声!这样的浪漫,这样的爱情,早已超越了现代帅哥美女们的激情盛典!更是打破了牛郎织女略带悲情的天上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