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说课稿的优美句子 正文

说课稿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5-01-18 10:55:35

说课稿 篇1

我向大家展示的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复习巩固、背诵诗句,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拓展延伸,读读所收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举行了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诵会。

我觉得在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有几个情境的设计,是有可取之处的:

1、创设情境,精心导学。

一个好的导入,便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一节课能否抓住学生的心,导入是否精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学生相对较为陌生的认知领域,如果能通过情境设计,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推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红军长征是何等样的壮举,然而对当前小学生来说有些遥远了,单靠老师的一本书,一支粉笔,是无法让未经风雨的学生体会出长征的艰辛的。因此,我在课前播放了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出示了红军长征的线路图,并进行了必要的介绍,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强烈震撼,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进而带动学生,感动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2、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

在情境教学中,如何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与教材建立起美妙的情感,十分重要。李吉林老师曾总结出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融入情境的模式: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我能认真学习、借鉴李老师的这些做法。

比如,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播放了一段沉稳昂扬的朗诵录音,让学生比较一下:录音的诵读和你们的朗读有什么样的区别?我们应该怀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首诗?通过讨论,使学生初步理解了诗歌的情感,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又如,在学生把握了诗句的基本意思后,我播放了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让学生细细地聆听,尽情地遐想,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在这里,我用激昂的音乐渲染了情境,从总体上又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长征的豪迈的气势,为激发学生情感升华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我也能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词析句。其中,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我化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及时地出示了“巧渡金沙江”的资料,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本来有一小段“飞夺泸定桥”的录象,可是在五楼演播厅无法播放,于是,我就让学生回忆电影《我的长征》中的画面来体会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当然,效果就打了折扣。

3、设计富有趣味的训练和作业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情有趣的情境,并不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生动,而是要使学生在趣味中进行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在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七律 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画面,请你拿出纸和笔,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写写你的理解和感受。在这里,写话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巩固。让学生根据画面来写话,显然要比根据诗句写话,更能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练习,在学生能力的提高上势必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4、拓宽情境。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大,那么语文的外延就应该有多大。在整节课结束前,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毛泽东评述长征的和描绘长征的诗词,引导学生将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阅读联系起来,养成课外学习、研究的好习惯。这样就可以拓宽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学习语文。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小小朗诵会举行得比较成功,大多数学生很投入,进一步感受了长征的精神,感受了伟人毛泽东的诗词成就。

我对自己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经过了反复的考虑,但在课堂教学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我一再地提醒自己要注重朗读,在读中感受,也采用了多种读的方式,可由于自己的朗读水平有限,指导得不到位,所以,整个班级的朗读氛围还是没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对演播厅操作,我还缺乏经验,总是找不到鼠标,的播放几次问题,影响了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我反反复复,始终拿不出一个满意的板书。在其它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很多缺陷,恳请大家指正。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审老师大家好,我是一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天净沙·秋思》,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谈一下教材,这篇《天净沙·秋思》属于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写景诗文,而这首元曲又属于一个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作品,是古典诗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引导学生鉴赏这篇佳作,对学生语言水平的提升有着可以明显的帮助。

二、说学情

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面对的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以往的学习,他们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诗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但是对于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古诗文写作手法的掌握还不到位,不能很好体会诗人情感,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单元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学生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体会景物的描写,训练想象、联想的思维品质,培养创造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能形成热爱家乡的情感归属。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教学目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朗读本曲,体会这首小令的意境,难点是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创设情境法,问答法,朗读法以及小组讨论法。

首先我会在导入新课时,采用创设情境法,播放一段范读音频,将学生带入这首小令低沉、愁苦的氛围中,使学生对这首小令有一个初步的感情基调的把握,同时产生探究的欲望;然后通过层层递进的几个问题和泛读、精读、品读的三次朗读,剖析这首小令的意象,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体悟诗人的情感。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是我说课内容的最后一个方面,也是最主要的部分,教学过程的设计。关于本课,我将通过五个环节,层层递进,来实现我的教学目标。

(一)首先我会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

这个环节我会播放元曲天净沙秋思的音频,将学生带入情境,然后提问,“同学们,听完这段元曲,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基于我的学情分析,我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情感认知能力,我预设我的学生可能会说“很悲苦,凄凉,很忧伤,难过”,然后我继续设问“那么这种悲从何来,诗人为什么会觉得悲伤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学习今天的新课”,这个时候我会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二)其次我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这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之后我会介绍诗人背景和元曲这种文体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元曲这种艺术形式

我会先给同学们介绍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于江浙一带为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退隐田园,写出许多“叹世”之作”,同时通过介绍来掌握元代杂剧四大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这个文学常识。然后介绍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就是戏剧。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净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介绍之后带领学生全班齐读,初步感知。

(三)古诗词的'教学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在第三个环深入研读的部分我引导同学们精读品读,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同时营造出画面感。

在刚才初步感知的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注意到出曲中前十八个字就涵盖的九种景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同时板书)。并且注意到这几种景物的修饰词,体悟这几个修饰词丰富的渲染力和准确性。然后引导学生关注情景交融的写法,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其次,作者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给学生营造画面感: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自己却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也不知我一个异乡乡人,可以投宿何方呢?想到这,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其次在深入研读部分我会设问,“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适时点拨和总结: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断肠人在天涯”看出。作者因为思念家乡因而伤心欲绝,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而游子却远在天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难以自禁,别人有家,尽享温馨,而自己无法归家,那种伤心、思乡的情感也就不言自明了。

(四)为了实现语文学习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在第四个部分还进行了拓展延伸。

“文章不厌百回读”。在教学此曲时,我以读为切入点,泛读、精读、品读,在读的基础上讨论、感悟,深化认识挖掘出审美因素。我会请学生讨论怎么读才能读的更有节奏,有感情,讨论完毕后播放音频,带领学生总结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的节奏。

(五)课堂的末尾我会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我来总结的形式对本课进行小结,最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小令并背诵,体悟它的音乐美、绘画美等在内的综合艺术。

(六)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如现在黑板上所示,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能够帮助我的教学流畅的进行。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节所学习的梯形是学生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之所以放在《平行四边形》这一章是考虑到梯形中的问题常常通过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来解决。

梯形是本单元所研究的最后一种特殊四边形,本节内容在引出一般梯形后,重点研究一类特殊的梯形-----等腰梯形。

(二)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过程,是学生亲历操作、发现、归纳的过程,只有学生亲身经历认可了的知识,才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理解,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因此我的教学目标是经历探索梯形的概念、特征的过程,在简单的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说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初步体会平移、轴对称的有关知识,在研究等腰梯形特征中的运用。

在引出梯形的概念之后,侧重点放在研究等腰梯形的特征及其简单运用。因此教学目标为:探索并掌握梯形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探索了解等腰梯形的特征;能用它们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关于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结合新教材课改理念针对新教材特点,我确定的教学重点为:梯形的概念和等腰梯形 的特征。因为我们可以把梯形 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所以解决梯形 的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因此教学难点确定为:灵活添加辅助线,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或三角形。

(四)关于教学方法的选用

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老师把所有的知识都一点一点的教给学生。因此本节课力求在教法上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以往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一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等腰梯形的特征。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在例题的选择上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掌握。

4、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发现规律并自己证明自己的结论。

5、肯定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创新,实现知识的正确运用和迁移。

(五)、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关于学法的渗透

⑴、平行四边形与梯形都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通过对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对比可以加深对梯形的概念的理解,故在学生学习中应渗透对比法

⑵、解决梯形时,常可添加辅助线,把梯形割补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因此,割补法在本节显得特别重要,应力求学生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六)、例题与练习

“学以致用”这是学习的一个目标,应而我设计了几道例题和练习题,需要应用这些特征来求解,同时再次加深对等腰梯形特征的理解,达到知识的巩固,提高了应用能力。

在练习的选择上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到难,重在培养学生的推理和说理能力,优化数学思维。

(七)课堂小结

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有所理解,应而我认为课堂的小结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归纳完成,如:我发现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我能解决些什么…… 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分析和小结能力。

这节课我力求在教法和学法上有所突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探索中有所得,体会成功和快乐,不足之处欢迎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最佳路径》是苏教版第八册第二组的一篇讲读课文。第二组课文反映了当代一些思想观念。本文讲述了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设计路径的故事,他着重记述了他从一位年老体衰的葡萄园主“给人自由,自主选择”的白葡萄的方法,受到启发,于是他让工作人员撒下草种,提前开放,其路径被评为最佳路径。这个故事给人的启示是:尊重他人。相信别人,给人自由选择的机会,其本身就是种最佳选择。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维教学,我把本科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漫山遍野。微不足道。启发优雅”等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对比的写法。

3、情感目标:体会格罗培斯在设计迪斯尼路径时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尊重他人,相信别人,给人自由选择的机会,其本身就是一种最佳选择。

三、说教学法

阅读教学中,我准备抓住重点词语句子段落,进行深入的研读和品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得,在得上再读,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感受,从而受到教育,和文本、作者达到共鸣。

四、说教学流程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会文、获得独特体验和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基于此认识,我设计了两个课时的教学:现在重点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

1、创设情景,渲染气氛

课前制作有关迪斯尼乐园的课件,引发学生对迪斯尼乐园的兴趣,导入新课的学习。

2、精读感悟,研读品读

学习第一部分,说一说格罗培斯是个怎样的人?重点抓住“50多次”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地球爷爷的手》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八组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形式,通过桃子落地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孩子们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培养儿童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围绕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计划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今天我着重说第一课时的教学。

二、说学情分析

由于一年级学生大多聪明活泼,他们对科普读物十分感兴趣,对许多事情充满好奇。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培养和训练,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绝大多数学生识字速度较快,但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比较短,好动、好玩。结合低年级学生特点,通过多种识字方法,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本篇课文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会写"桃"、"跳"两个字。

能力目标:培养识字写字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知识,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识字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启发学生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是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采用情境创设、随文识字、启发想象等方法识字写字。

学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识字写字、理解课文。

五、说教学环节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当蕴含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那么本课的教学,我重在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㈠ 猜谜导入 激发兴趣

㈡ 初读课文 识记生字

㈢ 巩固识字 指导书写

㈣ 读文感悟 质疑探究

㈤ 拓展延伸 培养能力

下面,我来详细地说一说每一个教学环节:

(一)猜谜导入 激发兴趣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入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入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的确,好的导入能诱发孩子渐入佳境。

因此,上课伊始,我就让学生猜谜语,"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自己变,每天能行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思索状态。当他们自己动脑说出谜底"地球"时,心里充满了满足感。然后让孩子畅谈对地球的了解,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带着探索的心理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 识记生字

记得有位教学专家说:"阅读教学,要加强初读,延时开讲。在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之后,我将引导孩子们借助拼音逐字逐句地尝试朗读课文,并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明确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果,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识字教学中,通过学生自学生字,同桌合作检测,学生个体读,小老师领读,游戏挑战读,开火车读一系列方式来识记生字。这些方式都是遵照儿童活泼好动、爱表现的心理特点设计的,既培养了他们自主参与的意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竞争意识。

著名教育家斯霞老师提出了随文识字的观点。这样做最主要的好处就是能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帮助识字。教学本课时,在学生自学生字的基础上,采用串读课文的方式,读课文的过程中遇到识字任务,坚持音形义结合的原则,以字义为核心,帮助学生识记字音和字形,并在词语迁移运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字义。

如:"俩"的教学,我这样设计:我们的生字朋友"俩"在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呢。小朋友快来找一找,他躲在了哪里?(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

他俩指谁?他俩指(小兔和小猴)哦,他们两个人,我们就可以说"他俩",难怪"俩"字是由一个单人旁,一个两字组成的(出示课件)(词卡),一起读读吧。

他俩。(指着某个同桌)那么你们两个人,张老师就可以说——你俩。(跟一个学生交流)我们两个人,可以说——我俩。

这个字的教学坚持了音形义结合的原则,以字义为核心,帮助学生识记字音和字形,并在词语迁移运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字义。另外,我还通过这个字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形声字,告诉学生形声字是由表意形旁和表音声旁组成的,让孩子利用音形结合的方法识记本课的其他形声字。

(三)巩固识字 指导书写

要提高写字能力,在练字的时候就应该做到反复比较反复推敲。本课写字教学,安排会写"桃""跳"两个字。教学时,先让孩子观察比较,找到两个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做到胸有成竹,笔听使唤。使每个孩子在写字方面都能取得进步。

(四)读文感悟 质疑探究

这篇课文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较难理解。教学时,师范读第10自然段(范读),让学生感悟地球爷爷说的话:听了地球爷爷的话,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学生可能会说到什么是地心引力(板书)。古语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思维的火花,我们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质疑的品质。在质疑中,学生能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说。但是,"引力"一词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些难度,教学时我将通过做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当回形针靠近磁铁时所产生的现象,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在实验中将"引力"化抽象为具体,努力让学生亲自感受,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地心引力"这一概念:我们地球爷爷的心脏就像这些磁铁一样具有引力,而且它的引力要比磁铁的不知大多少,所以能吸引住地球上的一切。这时课件展示:我们的地球爷爷,它用那双有着很大很大力气的"手"——"地心引力",牢牢地抓住了地球上的一切。看——(在地球仪上粘贴高楼、人等立体模型)。我用课件演示能更直观的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奥秘。从而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借助教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为此,我设计了第五个环节:

(五)拓展延伸 培养能力

在孩子们理解了"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后,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有"手".学生兴趣盎然,在充分发言后,我出示课件,让孩子用课文中的句式练习说话。这样架设起生活和课本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潜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31 地球爷爷的手

地心引力

我所设计的板书,简单明了,有较强的概括性,符合本节课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说课稿 篇6

一、说课标、教材

《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科学素质的培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全套教材是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为主线构建的,构建的基础是活动。各学段教材的基本的设计思路是:通过活动水平层次的不断提升,使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不断加深,科学探究的能力不断提高。而五年级教材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和完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学习只改变一个变量的对比实验及对实验现象和观察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 《摆的研究》是《时间》单元的一课。这课是在学生学习《机械摆钟》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本课之前,学生在《机械摆钟》里对于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同一个摆在相同的时间里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而本节课则针对什么因素影响了摆的快慢展开研究,这个过程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获取科学证据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研讨发现关于摆的科学规律。基于我们对教材、学生的了解与分析,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我能探究出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2. 我能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分析进行预测。

3.我能认识到在实验中细心观察发现新的问题是很重要的。

学习重点:

我会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分析进行预测。

学习难点:

在对比实验中,我会控制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将在课前作如下充分的准备: 教具使用:铁架台、长短不同的线绳、钩码等

无论是目标的制定还是表述上,我们都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给学生 “我能行”的积极的暗示。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虽然已经进行了

两个半学期的科学学习,但五年级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好在学习小组已经基本形成,各自都有明确的分工,在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中已经有较大的进步,只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点拨。读写说方面,读写已经比较自如,但说的方面比较弱,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对于实验现象、实验结果之类的表述要求比较严格,所以学生说的能力有待提高,课堂对学生说的指导还将继续。

三、说教学模式

“三性五步”是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学校独有的教学模式。所谓“三性”,即导学性、展示性、活动性;“五步”即引入门,学习窗,体验室,思考台,延伸桥。下面,我就来谈一谈“三性五步”教学模式在这节课的具体运用。

1.引入门

小学阶段科学概念的建构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探究活动尽量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联系。荡秋千是学生常玩的游戏,贴合学生生活实际。上课伊始,先课件出示两个小朋友荡秋千的画面,并提出问题:你知道哪个小朋友荡得快吗?这样的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让他们勇于猜测,而且形象的认识了摆的组成。

2.学习窗,体验室

基于科学学科的特点,我们将这两个环节结合起来,其实这两个环节本就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在体验中深入理解。这部分分四步完成:

(1)老师先出示摆,让学生认识摆锤、摆绳,并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接着引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你认为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过程引导学生大胆提出猜测,在猜测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受认知水平或表达能力的限制,可能说一些较笼统的话,教师在指导时则要将假设具体化。这一个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向规范的一个重要环节。

(2)根据学生提出的假设,进行两个实验: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和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

在这个环节,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中的实验,小组讨论探究方案及注意事项,老师再加以补充说明对比实验只能控制一个变量,使学生意识到在实验中会控制无关因素,从而保证所要研究的问题客观、公正,从而突破难点。

其次,学生小组分工,开始实验验证,并填写实验记录单。记录单设计了每个实验取三次结果的平均数,减小了误差,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并且课前为学生准备了明显长短不同的两根线,可以让实验效果更明显。

(3)通过实验得出数据,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大胆进行汇报。汇报的时候老师注意学生是否科学地表述,适时进行说的指导。

在第一个实验结束汇报展示中,启发学生,期待能够发现有的组得出的数据不一样,从而引起主动探究的兴趣,成功进入第二个实验-----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课前为学生准备了明显长短不同的两根线,有第一次实验的基础,这个实验可以适当放手。

(4)师生共同总结实验结果,完成板书。

从实验的准备到进行,到实验得出结论的全过程中,教师始终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领者,引导学生经历“确定研究对象---设计完善实验---合作实验验证---分析数据---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获得快乐,这正是我们科学教学的实质所在。

3.思考台

这个环节实质上是达标检测。这里设计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说一说,其实是这节课的实验结论,也是这节课要求掌握的科学概念。第二个问题是引入门的两幅图,哪个小朋友荡得快?第三个问题你能想办法让这位小朋友荡得更快些吗?第四个问题让走快了的摆钟慢一点。这一环节与引入门的前呼后应,是在学生探究出科学规律之后,让学生运用规律去解决生活中关于摆的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学好科学,就能时时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4.延伸桥

这个环节相当于拓展延伸。这里设计一个思考题:这是两个绳子长短、摆锤轻重都一样的摆,安装在相同的支架上,它们摆动快慢会一样吗?学生有刚才实验的经验,会觉得摆动快慢一样。然后老师演示,结果是摆动快慢不一样。这个结果跟学生刚刚实验得到的结论有出入,学生会惊疑万分:为什么会这样?成功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

究欲,这时宣布这是下节课我们研究的问题。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走来,又带着问题离开,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期待下节课会早点到来。我觉得,这应该是我们每节课都追求的境界。

下面我说说这节课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运用。

1.教法。秉承课标理念,在本节课中我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综合本课特点,主要采用对比实验法,通过真实可靠的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较容易分析、总结出科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小组间的相互合作,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2.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收集来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总结出科学知识。

四、说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节课,我们结合科学课的实际,下发了实验记录表,这有利于学生有条理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课堂上,将实验记录单用实物投影展示,并且利用多媒体出示引入门和思考台的内容,直观形象省时,而且有利于全班交流。

接下来说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是一部微型教科书,利用板书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知识结构。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我们的板书力求将本科重点浓缩于方寸之地,并且使用双色笔,突出重点。

课堂是遗憾的艺术,是我们追求完美的努力体现的过程。今天的课也一样,有遗憾之处。以后我们的课堂要尽量淡化教的痕迹,加强学的空间。

以上是我们对《摆的研究》这节课的教学设想,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多提宝贵意见。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威尼斯的小艇》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十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从小艇的特点、船夫的驾驶技术以及小艇与威尼斯市民的关系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水城威尼斯独特的交通状况和风土人情。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小艇的特点及它同水城威尼斯的关系。

2.领会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重难点:

重点是了解小艇的特点和它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难点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

二、说教法、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们采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通过对具体文字的分析了解小艇特点。

这个环节抓住修辞手法的作用达到对这个教学难点的突破。

(二)通过抓“操纵自如”等重点词句把握船夫驾驶技术好。

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在自学前先让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让学生用“读读、划划、议议、想想”的方法自学课文。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去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学习课文,质疑问难

课文第四部分着重讲了“小艇在威尼斯起了什么作用”这个问题。这部分分两个自然段来描写,于是我们决定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来突破这个问题。第五自然段写了威尼斯的男女老少白天生活、工作离不开小艇。小艇一出动,整个城市都喧闹了起来,那么,夜里呢?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在学习第6自然段时,我们设计了两个思考题:①这一自然段写的是威尼斯城从哪一种场面到哪一种场面的变化?②课文最后几句为什么要写威尼斯夜晚的景色?这与小艇的作用有什么关系?然后根据这两个问题进行自学之后展开讨论:a.写出了从热闹到静寂的情景。静寂表现在哪里?是什么原因迫使威尼斯沉沉入睡了?b.假如小艇不停,威尼斯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这样变繁为简,化难为易,环环紧扣,突破难点就不成问题了。

(四)总结全文,深化重点。

学习了全文之后,再次要求学生联系“学习提示”深入朗读课文,质疑问难,提出问题。通过质疑问难,师生共同总结,突破本课的重难点:(1)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好处?(2)本篇课文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并运用了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从内容与语言形式结合上加深理解。总结是深化知识的重要环节,必不可少,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巩固。

说课稿 篇8

一、 教学内容的定位

1、 教材解读:

《鲜花和星星》是一年级下册的一篇教材,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描写了地上的鲜花多和天上的星星多,选取生活中最常见的花和星星巧妙地联系,体现儿童生活的情趣以及孩子对身边事物和美好大自然的关爱与向往。第一节中“这里一朵”“那里一朵”和第二节中“这里一颗”“那里一颗”不仅描述了鲜花满地,繁星满天的情景,而且再现了儿童看鲜花、数星星时的天真烂漫,充满了童趣。

这首诗歌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活泼,贴近儿童生活,学生不难理解,是一篇朗读的佳作。课文配有精美的插图,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

2、 教学内容的选择

那么,基于我校的语文课题《基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整合的有效性研究》,在一下全册课文中为何要选择这样一篇课文呢?

我们翻阅整册教材,不难发现,一年级的课文大多与学生的生活情境联系紧密,尤其注重通过语言文字对孩子们进行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熏陶。如识字1为“春天春风春雨”春景词串,识字3“小舟竹子石头”为自然景物词语和祖国河山小诗。而后的第二单元是春景文,第五单元识字为夏景词串。而本课所在的第六单元还有《放飞小鸟》《这儿真好》《世界多美好》等,它们又组成了一幅和谐温馨的自然画卷。鉴于教材这样的安排,我们发现本课承前启后,既具诗情画意,童趣童真,又能使教材内容前后的整合点自然丰满。所以,选定了这样一篇课文。

二、 教学目标的确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那么,如何运用这样一篇诗歌,让孩子在有限的40分钟内能有效地、最大限度地达到这样的课程年段目标呢?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课标的年段要求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读准诗歌中的轻声音节。会读多音字“数”,写好“颗”“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3、通过读书展开想象,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体会儿童的生活情趣,引发儿童对身边事物及大自然的关注及热爱。

4、能结合学过的课文内容模仿诗歌句式仿写、创作小诗,发展语言。

教学重点为:识字,朗读、背诵诗歌;难点是感受课文的优美,激发对身边事物和大自然的热爱。

三、 教学环节的呈现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立足于《基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整合的有效性研究》课题,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活动设计:

课前互动猜谜,活跃气氛(1)猜谜导入,铺垫情感(2)初读感知,准字、通句、顺文(3)识字、诵读,激发诗情(4)拓展延伸,发展语言(5)复习生字,指导书写

因为具体细节已在教学中呈现,时间宝贵所以不再一一赘述。接下来就结合我校课题,具体谈谈本课“整合要点的把握”

四、 整合要点的把握

1、 学科本位设计:暨语文学科自身教学内容的整合。

(1) 教材系统化整合:这可以是本册、本年级教材前后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的整合,也可以是不同年级上下的内容整合。由于是一年级,接触的教材还不够丰富,所以这节课主要体现的是本册教材前后内容的整合。如:在“识字、诵读,激发诗情”环节中学习第一小节,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鲜花图谈谈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花,这就引起学生对前面第5单元夏景词串中花的回顾;同样,在学习“数星星”的环节中,引进识字6夏夜星空的回顾,谈谈你了解的星星的故事。以此充实它们的语言交流内容。这里只是内容的整合,对交流语言形式上没有作要求。而到第4个学习活动“拓展延伸,发展语言”时,就结合本文“我最喜欢 ,这里 ,哪里 ”的语言形式,整合课文“春到梅花山”和“草原的早晨”学习内容,然后延伸至课外。这样,借助教材系统化整合不仅充实了孩子的语言表达内容,层层递进地为发展学生语言服务,而且也会逐渐培养孩子前后关联,有序阅读,自我整理学习内容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从课堂反馈来看,这三处的整合效果明显,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促进了学生语言的有效训练。

(2) 多角度拓展化整合:这一点是指整合的内容还可以立足文本内容,将整合的面扩大至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源。如开头的猜谜激情,是尊重儿童的阅读积累,进行整合,又如这篇小诗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的作品,所以课后引导孩子走近金波,去阅读他更多的童趣小诗。其实还可以引导孩子去读读《日有所诵》等书目中描写自然事物的小诗。因为是低年级,课堂以识字、读书、写字为主,学习容量有限,若是中高年级,我们还可以将这些与课内内容相关的课外资源有机融合进课内,拓展阅读视野。

2、 多学科立体化整合: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

教学中引进《小星星》的歌曲,作为前后衔接的过渡,又作为放松调节的课间操,极好地调节了孩子的学习情绪,渲染了宁静又有趣的学习氛围。奖花、贴花将美术和手工制作品作为教学手段,符合低年级孩子形象性学习的特点,为创设宽松充满情趣的学习氛围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说课稿 篇9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天净沙秋思》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这篇作品是元曲中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作品,被人们誉为“秋思之祖”,它无论在思想内容,遣词造句,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值得品味学习的地方,为了让学生走进作品,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我运用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以及应用多媒体教学设施,让学生亲自动手去画作品中的意象,从而体会到作品的完善到“增之一分则多,减之一分则少”的程度,感受作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功底,感受作者将情与景高度融合的艺术手法,感受一个长期漂泊天涯的沦落人内心的愁苦孤寂之情。

【教学目标】

1、了解小令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小令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品味每个字,感悟作品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教育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施——多媒体,收集作者的资料;使朗读有视频、音频效果;使绘画更加便捷修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典文学话“秋思”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近作者,崇拜作者,从而激发学习他的作品的积极性)

1、介绍马致远元曲中的地位;

2、介绍《天净沙秋思》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在这个环节中,点击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这部作品在古曲文字中的地位,调动“主体”作用)。

二、气韵流转感音律

1、播放配乐诗朗读;

2、学生说说朗读这首小令的感情色彩(悲凉)、语调(深沉)、节奏(舒缓);

3、模仿朗读;

4、抽个别学生配乐朗读,并背诵(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应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走进音频,视频所渲染的意境中去,感受古曲文学的音韵美)。

三、魅力缘何近千年

1、说一说

(1)作品前3句多少个字?写了几种事物?

(2)简单地把9种事物拼凑在一起就成了“秋思之祖”,曲子是否太容易写了?你能试着把9种事物合在一起不加任何修饰表达一个主题吗?

(3)这9种事物透露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2、画一画

把作品前3句画成三幅画,要求把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事物画在画面中心(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每一幅画都可能有3种以上的构思,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理由,鼓励学生大胆联想、想象,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依次在课件中点出:

3、描一描

让学生讨论:画完成后,要上色彩,该为这三幅画定上什么基色最恬当?学生讨论后点击多媒体出现灰暗、明亮、灰暗(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艺术的通性,把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从而体会作者“一切景语皆情语”体会作者把景和情高度融合的艺术手法)。

4、品一品

品味作者在前3句中的感情色彩(感受作者的情感逐渐强烈)

点击课件(苍凉、悲凉、悲愤)

(教学设计意图:深入学习作者的艺术表现力。)

5、悟一悟

教师启发:如果说作者看到了枯藤老树昏鸦,勾起了思乡之情,流下了辛酸的泪水,那么紧接着眼前的景物又会勾起作者怎样的情怀?

学生自然得出结论

(潸然泪下、泪流满面)自然导入诗眼的学习:“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学生很快能领悟到马致远用9种事物层层铺垫、渲染,就是为了唱出这首小令的最强音,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天涯的沦落人内心的孤寂愁苦,无论在教法上,小令内容的学习上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让学生再完成最后一幅画。

孤寂悉苦

更暗淡

四、美文选点作品评

瘦藤老树昏鸦,

远山河水人家,

古道北风瘦马,

斜阳夕下,

断肠人去天涯。

学生讨论改动后的元曲是否更加完美?

在这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感受作者创作时字字斟酌的写作态度,感受作品达到“一字不易”的程度,感受这首小令不愧为“秋思之祖”。

五、余音回响作尾声

1、先让学生来谈谈学了这首小令的感受。

2、有感情地朗读,把“秋思之祖”有形的字变成打动心灵的声音。

教师小结:这首元曲仅用28个字,就把读者带回到七百多年前的一个深秋的傍晚,感受一个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字字都扣着“情”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作者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不愧是魅力近千年的“秋思之祖”。

说课稿 篇10

说课的内容是《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教 学 目 标

根据以上情况,我将此课教题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直流通路的概念

2、掌握电路的静态分析计算,会画直流通路

3、掌握静态工作点的计算

4、公式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对比分析、合作学习等方式,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达到以下目标:

1、通过本次课掌握晶体管放大电路静态分析方法

2、掌握公式的推导方法

3、培养自己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自主分析问题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思路

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是分析放大电路的基础,此次课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其它放大电路的学习。同时由于本班学生基本没有经过筛选,学习主动性、纪律性不强,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同时大力进行德育和纪律教育。

总的思路是:复习提问(以选择题为主)——导入(创设情境)引出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教师、学生动态分析——小组讨论——学生总结——例题——总结——作业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2、静态工作点的计算

难点:1、公式的推导过程

2、参数计算过程

三、教法、学法

1、教法分析

采用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有更多的表现和参与机会,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枯燥的课堂活跃起来,提高教学效果。

2、学法分析:

基于学生的特点,注重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交流与合作式学习。

1)分组式学习。将学生根据能力搭配分成5组。

2)自主学习。

3)合作学习。两个人合作。

4)在分组合作的基础上鼓励探索式学习。

教学过程

1、复习

? 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

1、电路的组成和作用?

2、静态工作点的意义?

此处通过PPT把正确的结果做成选择题让学生选择,一则降低难度,二则学生喜欢做选择题,这样可以调动更多学生参与。

2、新授

1)导入

提出问题(吸引学生兴趣)

1、谁家里没有电视请举手?

2、电视都有天线吗?

3、天线的信号对人伤害大吗,能电人吗?

当然不大,因为信号很弱

4、为什么有的台看不着?

通过学生了解的电视天线入手,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拉近学习知识和实际之间的距离。

2)讲授直流通路的概念

让学生有主观的感受,并且学生没有交直流的概念,在此处加以讲解。

3)直流通路的画法(重点)

先带领学生画出直流通路然后每个同学在纸上画出个直流通路 然后以组为单位选同学分析这个画法的原因

4)基本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计算(重点、难点)

这里采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1、直流通路的电流有几条通路?

2、每条通路的电压和电流是什么关系?

此处通过分组进行讨论(5分钟),然后找同学分析,并给予点评,最后总结出三个公式。

5)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举例(难点)

将学生两个人一组,完成如下内容

1、每个同学发一个练习题,两个人可以讨论做法。

2、画出直流通路

3、计算静态工作点。

4、每个人展示最后结果。

学生的困难如何应用公式和将公式带入数值计算出结果,特别是涉及到单位转换,学生更是头疼,因此可以让他们互相讨论帮助,最后集中点评,这样教学效果较好。

如果不写得同学需要留下来“个别辅导”。

6)巩固练习

举例让学生通过例题合作完成,不要求计算,把公式列出即可。

7)总结评价

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总结出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并通过课件展示出来。

对表现积极的组合个人进行表扬

8)作业

五、板书设计

用以展示贯穿上课、始终的的重点内容:

1、直流通路概念

2、直流通路的画法

3、静态工作点的计算

4、作业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分析一下教材,教材是教师上课的依据,所以把握教材十分重要。本节课是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的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互动目标,在本节课中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特征以及信息的素养。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究,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学习生活理解信息的定义并说出信息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中处处离不开信息,以及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在本课中,我将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特征设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将结合生活实例说出信息的特征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小组讨论法、问题教学法自主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教师说出古诗塞外音书无信息,道傍车马起尘埃”——《寄远》唐代诗人杜牧。体现了古人对信息的企盼,请同学们思考思考,说说有关“信息”的唐诗、宋词吧!学生回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理解信息的概念上面,都是古人眼中的信息,那么,今天我们对信息这一概念是什么如何理解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内容。

通过创设情境的导入方法,让学生从古诗词中感受信息并引导学生自己来发现还有哪些信息在学生的周围,通过学科间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二)任务驱动,讲授新知

在新课教学环节我将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找到信息的定义,并发表看法。我来引导目前还没有一种被各方面都认可的权威性定义。虽然各个领域对信息的描述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是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和描述,通过对这些描述的分析与理解,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信息的含义。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和阅读教材知道定义为信息是反映一切事物属性及动态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中所包含的内容。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信息定义的众多,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老师

我来引导学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认识:信息的含义、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的载体,并填写表格。10分钟的时间设置同桌两人为一组的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信息的含义:信息所传达的内容。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的内容通过什么表达出来,人们是通过什么来认识信息的。信息的载体:信息依附于什么存在,通过什么传递。并填写表格天气预报含义明天的天气,表现形式电视的视频,载体声音,图像。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程理念。

我利用教材的马陵之战为过渡讲解信息的特征并结合生活实例辅助讲授,并会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各个特征所对应的真实案例。我会提问:同学们在上学的路上有哪些发现呢?你怎么知道要上课呢?其实这些都是信息,说明信息具有普遍性。学生认真聆听,学生说过马路时红绿灯,校园里的花草,指示牌等。通过老师的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去感受信息,发现信息。这样的设计可以将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化成学生易接受易懂的内容,提高学生对于理论课的积极性,让学生对于信息的特征有一个深入的认识。着我会利用古代电视剧引导提问:武侠小说里的经常在争一种神秘的书,里面记载练功方法这样宝贵的信息。但是有个叫令狐冲学到的各派剑法却不在书上,谁知道哪里记载着这些信息?如果没有这个记载的物体呈现会有剑法信息吗?学生回答思过崖山洞的墙上,并体会到老师所说的信息的依附性。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在最后做出

然后我会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阅读知识扩展的内容,并且4人为小组的形式10分钟的时间动手制作证明勾股定理的过程,在证明的过程中发现

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和学生合作交流证明的教学方法的结合使用,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又进行了团队合作,互相之间共同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巩固提升

我利用实践与思考的问题来提问学生体现了信息的什么特征?并询问他们还能举出生活中的信息存在哪些特征?

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体现了信息的不完整性。观看天气预报看明天的体现了信息的时效性。

通过举例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

(四)

课程最后,我打算让学生自己来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并在课后延伸本课的教学内容。

七、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地位:本节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及管理实例。这些内容既是对前一节学生形成信息资源标准思想的实践,又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是为后续数据库管理思想作下铺垫。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当前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和普遍性,信息资源分类管理办法和数字化管理工具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和学生自己的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分类和掌握数字化资源、管理工具的使用。

(3)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合理选择工具管理个人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信息资源,体验与自己相关的各种活动中所涉及的个人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养成良好的信息资源管理习惯。

3、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信息资源分类管理方法和和标准化思想的理解,能独立地选择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管理方法。

4、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将个人数字信息资源管理方法应用到生活中的意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二、 说媒体

1、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课件大量的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数字化信息资源

2、对象:高一学生在前面六章的学习实践中已积淀了基本的信息素养:如什么是信息、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处理等基本技能,也掌握了与此相关的一些方法,但在学习及生活中,对生成的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存放随意性较大,尤其在管理时还缺少方法,从这个角度讲,学生有对信息化资源管理的需求,只是管理意识较淡薄。

3、时间:45分钟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根据本课的内容,我选择了这样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即创设情境将学生置身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中去,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意识;

(2)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即化解难点,突出重点,由浅入深,逐层递进,分层教学。

(3)演示法教学即通过教师的现场操作讲解,让学生掌握信息资源分类管理方法和数字化管理工具的使用方法。

2、学法

(1)动手实践即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独立思考、实践操作;

(2)讨论法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3)自主探究法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对信息分类整理的思想;

四、说教学思路和过程(分五个步骤)

1、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时间:2分钟

升入高中以来,与初中最大的不同:一是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做出计划安排,二是学校对于学生学业进行非常详细的科学评估,学校对学生如何评价?学生在校的各种学习表现是如何管理的?(通过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些繁杂的不同种类的信息如何管理?为下面的学习任务的开展埋下伏笔)

2、分析问题 明确任务 时间:3分钟

针对上述问题,师生共同进行探讨,并提出,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个人数字信息资源非常多,如何将他们分门别类的进行管理也是一种信息技能,这节课,我们将主要研究三类个人信息的管理办法。(出示任务,呼应教学目标)

3、自主探究,逐步实施

任务一:整理自己的学习文件夹-----资源管理器

要求:将学习文件至少进行两种不同形式的分类(如按课时分类、按作业主题分类、按作业保存类型分类)

时间:6分钟

学习指导:利用课前提供的自学指导自主实践。

应用的技能是:文件及文件夹的创建、移动、复制、粘贴、重命名等基本操作。

此处的可能问题是:学生对文件分类还存在着疑义,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任务二:从老师提供的日常教学管理表中统计出本期自己作业上交、出勤、课堂表现记录、加分、提交的研究性学习资料等方面的信息。-------电子表格

要求:选择自己掌握最好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

时间:15分钟。

学习指导:教师建议同学们应用EXECL进行统计,如有问题可参阅自学指导,此时教师也根据学生选择该项工具的多少及出现问题的情况进行统一指导。

应用技能:EXECL的数据的统计、汇总及分类等,是这个环节中的难点,教师可根据情况进行演示指导。

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些学生可能会选择计算器和手工统计办法相结合的处理方法,课堂中教师根据问题进行必要的指导。

任务三:分类整理自己机器上收藏夹内的网站。

要求:对照教材,结合资源管理器的操作动手实践,熟悉收藏夹管理网站的基本方法。将自己收藏的网址按照一定的主题分类。

时间:5分钟

学习技巧:在收藏夹下进行文件夹的创建,然后进行移动、和文件夹的改名等操作。

目的:通过三个任务的分解,从心理上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压力,给了学生一个学习的抓手,即给学生了目标,又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积极的思考,发展了学生的管理信息的能力。

4、上传作品 总结方法

时间:8分钟

要求:让学生将三类作业抓图后上传到教师机。

老师从每组中任选两个同学的作业进行展示,组织同学对这三种类型的管理信息的方法进行评价(一突出管理的技能、二是关注学生使用的方法,三是关注学生将个人信息整理后的效果)

通过评价总结出管理的目的和每一种管理方法的特点:教师画出一个框图帮助学生梳理学习目标。

目的: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及自己在本节课发展的状况。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总结帮助学生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5、延伸拓展走进生活 时间:6分钟

本节课,我们获得了管理个人数字信息的三种方法,他们都是以文件单位进行管理的。我们称之为文件管理方式。如果全校每位学生的信息我们都需要进行处理,应用这些方法还能有效地解决吗?还有没有更好的数据管理方式呢?下一节课的学习将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回答。

目的:与前面情境呼应,让情境一体化,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生活中,掌上电脑已日益成为人们常用的个人信息管理工具,学生对掌上电脑是否了解和熟悉?可以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相关资料进行了解,并与学生共同交流。另外,本学期的学习即将结束,我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已基本做好,放在班上的博客里,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登录并留下给其他同学鼓励的话,看一看我是怎样管理班级博客的?下学期,我将博客的管理权限交给学生。

目的: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根据学生情况,我做了这样的处理,起到灵活使用教材的作用。

说课稿 篇3

一、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是初中数学几何部分一节十分重要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两个方面。从知识技能上讲,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全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性质的一个回顾和延伸,又是以后学习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基础,同时它还进一步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和图形迁移能力;从思想方法上讲,通过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相互转化,渗透了化归思想。综上所述,本节课不论从知识技能还是思想方法上,都是一节十分难得的素材,它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应用意识和抽象建模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学生探索到:“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和“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这两种判别方法后,由边和对角线数量关系分别判别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就比较容易解决,并且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所经历的“观察—猜想—验证—说理—建模”的思维过程也是以后学习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所以本节课的重点为探索平行四边形的两种判别方法,由于从理论上说明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对于几何逻辑思维尚处于起始阶段的八年级学生来讲,认知难度较大,所以本节课的难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突破难点的关键是: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合作的教学方法及化归的教学思想。

二、目标分析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年龄特点,从“知识技能、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三个角度考虑,本节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以创设“学习环境”为主要任务的理念。体现了以主动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操作策略,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性的知识建构为中心的思想。 本教学过程设计体现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原则,突出多媒体这一教学技术手段在辅助知识产生发展和突破重难点的优势。基于这种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过程按以下流程展开:

教学过程流程图

下面我将从每一个环节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和教学目的控制等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四、教法、学法分析(一)本课在教法上突出了三个特点 1、动(师生互动):老师通过多媒体呈现问题情境,给学生足够时间亲自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学,与老师共同探究判别方法,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2、变(多层变式):通过多层次、多角度例题变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3、引(适当引导):在教学中对思维受阻的地方,教师通过层层铺垫,给予必要的引导,做到“引而不灌”,教师的引是为学生更好地学。 通过这三个方面师生双边活动,最终实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落实课程标准,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采用动画的形式,变抽象为直观,变复杂为简单,有效的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同时加快了教学节奏,扩大了课堂容量。 五、评价分析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围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紧扣“方法”二字进行突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探索方法的渗透。与此同时,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这正如英国的大教育家斯宾塞所说的:“教育中应尽量鼓励个人发展,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去发现。”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与朱元思书》是我们初三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属山水小品(山水游记),文章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本单元的主题为“学会读书”,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是要学生学会分析独立思考。教学本文,除让学生读懂字句,疏通文意,背诵默写,更要学生学会从字里行间欣赏祖国山河之美,学会如何有层次的写景方法,学会描写景物。

2、教材处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背诵课文,关键句段能够默写;了解“骈文”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

2、熟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会准确翻译课文。

3、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抓住特点有层次写景的方法;寓情于景的写法。

4、抓关键句子理解文章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1、本文语言优美,反复朗读背诵课文,读中体会语言美、景物美,体会作者的意旨。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解难。

3、辅以多媒体手段,增强直观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富春江优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疏通文字:掌握关键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2、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3、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

教学难点:

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他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分组教学法,点拨法。多媒体直观形象,印象深刻;分组教学是此次课改的教学模式,加上本课较短,理解难度不是很大,适宜合作探究,要适当指导探究方式方法;对难点问题教师适度点拨。

学法: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评提高。组长要指导组员如何看课文才能很好的很快的探究出较正确的结果来(哪些问题粗读,哪些问题细品;什么问题适宜看篇首,什么问题适宜读主体);展示交流、点评提高注意方法的指导。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鉴于本文属山水小品,类似于七年级上学期学过的郦道元的《三峡》,因此,我运用多媒体展示“浙江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然后导入:南朝时有一位文人吴均见到这种美景后,迫不及待的给他的友人朱元思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描绘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外,他还表达了欣赏这种优美景色后与众不同的情感。那么究竟他描写了怎样一幅优美的景色呢?又表达了怎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呢?用以激发学生阅读课文、走进富春江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学生兴趣被激发之后,适时地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掌握文章的结构框架及内容安排。在此环节中,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我让学生自主学习,各组组员在组长的指导下独立思考,然后形成共识,以初步解决知识目标3。

(三)再度课文,重点研讨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走近文本。各小组组织组员读第二段文字,进一步理解作者如何多层次多角度写景的,进一步实现教学目标3的要求。通过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感悟,让学生明白: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使作者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洗涤,境界变得高尚;感觉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都变得了无趣味了,作者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情趣得以表现,从而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至于对作者生活态度和方式的探讨主要是为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四)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主要是让学生感知本文最大的语言特点:句式整齐,富有变化或骈散相间的语言特点。甚至两个句子赏析,一是感知语言的整齐美,二是感知语言的参差错落之美。

(五)达标检测

把本节学习的内容通过题目的形式呈现出来,检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四、说教学效果

本节课教学意图基本实现,但在小组探讨问题的方法指导上还不够;点化关键知识点时强调不很到位,少数同学还较模糊;教师调控课堂能力略显欠缺,气氛不热烈,个别学生没进入学习状态。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分饼”,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做本节课的阐述。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今天我所执教的《分饼》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己经学习了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但学生不知道它们叫真分数。在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教材又安排真分数与假分数的认识,在“分饼”活动中具体体会真分数与假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其实际含义,为了引出和帮助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教材创设了“分饼”的情境活动,并分成两个层次展开教学。

2、说我的思考和思路:

第一个活动是“3张饼分给四个”这个问题比较抽象,要组织学生展开活动来探索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再交流,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动手中培养了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得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和特点,我特意改变了顺序,每学完一种,就介绍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和特点,这样安排是防止学生把带分数与真分数,假分数并列看作是一类,因为教参特意指出,带分数只是假分数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防止学生混淆。课后作业为三题,我经过研究发现第一题与第三题主要介绍带分数和假分数的关系是为下一节新课假分数带分数互化打下基础的,所以,我安排作为下一节课的导入,因此补充了新的巩固作业。

3、说学生分析:

一部分学生对假分数和带分数可能并不陌生,但真正理解他们的意义的学生可能不多。那么本堂课的一个重点就在让学生理解其意义。感受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会读写假分数、带分数。

二、说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和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和带分数的关系,理解带分数与整数的联系。

2、在探索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

3、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分饼的情境中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假分数和带分数表示同一事物,感受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

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圆形纸若干片、剪刀

三、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激发学生兴趣)—导(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放(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问题诱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并让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与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带着问题学—在动手操作中学——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己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创境激疑。(4分钟)

1.我通过情境图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出了3张饼如何分给四个人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 2、揭示课题:分饼

(设计意图:在一上课开始,通过让学生看熟悉的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动画片来创设故事情境,既能吸引学生的探索知识的欲望,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探索与思考。)

3、大家估计一下每个人能分到一个完整的饼么?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6分钟)

活动操作一,4张饼平均分3个人。(8分钟)

设计意图:让学生与小组合作交流完成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从实践中感受到多种思维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去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

2、各小组汇报分法及分得的结果。

3、课件演示学生两种分法的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一动,想一想,说一说,在整个活动中感受数学,体现学习的自主性,要求学生上台演示不同的方法从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学生大胆发言问题的能力。

4、概括真分数的概念。

(1)每个人分到的饼不够一个,与我们估计的一致,也就是说比1小,你们能说出几个像这样的分数吗?

(2)像 , , ,,?这样的分数叫作什么分数?有什么特点?

(三)启思导疑(5分钟)

1.理解概念,辨析特征。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懂得了分数的哪些知识?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比1小;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分数,假分数比1大;由整数和真分数组成的分数叫带分数,带分数大于1。

(四)实践应用。(13分钟)

1、说出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哪些是带分数?

2、判断题

①真分数比1小( ) ②所有的假分数都大于1( )

③假分数的分子都大于分母。( ) (五)填空题:让学生加深理解真分数与假分数的特点

(六)用假分数和带分数分别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加深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 (七)拓展题。比较分数的大小。加强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由易到难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锻炼,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理解真分数与假分数的特点。这样的.练习既注重了基础,也可以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会的回答积极性。

(八)总结知识,自我评价。(2分钟)

这节课,都学到了什么,让同学们进行总结,以便于巩固所学知识。对于学生疑问的地方,教师可以采取同学互助的方式进行解决,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像。

(九)板书设计

分饼(真分数和假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1,如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分数,假分数≥1如

由整数和真分数组成的分数叫带分数,带分数>1。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力求简洁、直观、形象、突出重点,对学生容易发生问题的地方加以突出,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北师大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饼》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结合教材创设“分饼”的情景活动分成两个层次展开教学。通过两个活动让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在这基础上要求学生对这分数能正确读写,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这节课我先以猪八戒分饼这一故事引入,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一齐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在整个教学中我都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与小组讨论来解决问题。两个实践活动中,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氛围都比较强。在小组汇报阶段,大家积极发言。反思这一节课,小组活动开展得很成功,得益于课前的结构化预习,平时的培养,和本节课的安排,孩子们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创意与个性,小组活动动而不闹秩序井然,这是与上几节公开课相比最大的进步。但是,由于汇报交流的时间拉得过长,冲淡了练习的时间,使得安排的训练题没能完成。今后还要在时间安排上多动脑,把有限的课堂时间用在刀刃上。统观这节课我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小故事,提出了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共同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概念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容易理解。习题设计力求有梯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成功的喜悦。

说课稿 篇6

教材分析:

上节课认识了不等式,知道了什么叫不等式和不等式的解。本节主要学习不等式的解集,这是学好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同时要求学生会用数 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使学生感受到数形结合的作用。并且本课也通过让学生经历实验、观察、分析、概括过程,自主探索不等式的解集等概念,培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不等式的解集的含义,明确不等式的解是在某个范围内的所有解。

教学难点:对不等式的解集含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突破办法: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概括过程,使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有了初步的理解,然后通过数轴直观地表示出不等式的解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

教学方法:

1、采用复习法查缺补漏,引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尝试指导法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2、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究每一个问题,而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结论。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分层教学,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学习方法:

1、学生要深刻思考,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养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2、合作类推法:学习过程中学生共同讨论,并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学习。

教学步骤设计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实验:将如下重量的砝码分别放入天平的左边。

请大家仔细观察,哪些砝码放入天平左边后能使天平向左边倾斜?如果砝码重x克,要使x+2>5,即:天平左边放入x克砝码后使天平向左边倾斜。那么这样的x取应取什么数?这样的数是有限个还是无限个?

学生活动:1、让学生观察实验,寻找数量关系回答问题;2、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二)讲授新课

通过实验、讨论、交流、归纳得到:大于心不甘的每个数都是不等式x+2>5的解,而小于3的每一个数都不是不等式x+2>5的解,因此不等式x+2>5的解有无限多个,它们组成集合,称为一元不等式x+2>5的解集。即表示为x>3.

由实例概括出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的概念: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我们知道解不等式不能只求个别解,而应求它的解集。一般而言,不等式的解集不是由一个数或几个数组成的,而是由无限多个数组成的,如x>3.那么如何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不等式x+2>5的解集x>3呢?

不等式解集x>3,在数轴上可以直观地表示出来。如图8.2.1

如果某个不等式x≤-2,也可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出来,如图8.2.2

说明:8.2.1在表示范表演的点画空心圆圈,表不包括这一点,表示大时就往右拐;图8.2.2在表示-2的点画黑点表示包括这一点,表示小时不向左拐。

(三)知识拓展

将数轴上x的范围用不等式来表示:

(四)尝试反馈:

课本第44页"练习"第1、2题。

(五)归纳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不等式的解集的有关概念,并会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六)布置作业: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分析

《我们都是公民》是粤教版教材初二第五单位第一课的内容,第五单元式初二下册的单元,学好本课既有助于了解以后各课的内容,更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各课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课内容是本册书的理论基础部分,学好本课知识对掌握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宪法的作用相当重要和关键。

2.结构分析

本课题的主题是讲述公民身份的内涵,围绕这个主题,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三个小节:

第一部分(第一、二小节):简要地说明公民身份的确认和公民

身份的内涵。

第二部分(第三小节):从四个方面指导学生树立公民意识。

3.逻辑关系

我是中国公民——公民与国家具有的法律关系——我们如何提高自己的公民素质。

4.目标分析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初二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掌握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身份的含义,了解自己所具有的中国公民身份,并懂得运用相关的法律规定去分析一些与公民身份有关的情境问题和简单材料。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园”中的“情境研讨”文例分析等活动,观察、分析、思考公民的内涵,对怎样树立公民意识进行剖析。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自主学习和引导性教学,唤起和强化学生对自己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增强法律观念,养成学法、守法、护法的好习惯。

5.教学重、难点

本着初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一些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公民身份的确认与公民身份的内涵

本课的课题是我们的公民,要讲好这个问题就要从公民的含义、国籍的含义以及公民资格的确认这几个角度入手,明确公民的含义以后展开公民的内涵的讲解,在讲公民身份的内涵时,不仅讲公民身份表示着个人与国家的法律的关系,更要重点讲公民具有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在法律上享有平等的权利,这一重点讲解为以后学习第2、3课奠定基础。

②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这一难点不是理论知识上的难点,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难点,学生的公民意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因素,难就难在学生如何培养公民意识,并把它落到实处,在突破时,我准备从公民与国家、社会的关系上来展开说明国家的安危、社会的稳定对公民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这种意识。

二、学情分析

我认为对学生的分析很重要,不了解学情就无法对症下药,我任课的初二两个班级层次明显,一班学习氛围较好,学生整体素质较高,接受较快,但学生普遍发言不积极,我在教学中主要引导他们把知识拓宽、学精,引导他们积极发言;二班的尖子生较少,中等偏下的较多,我认为对他们的教学主要抓牢基础,适当扩展,尤其要培养一部分差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式

1、教法分析

我们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问题引入法、讨论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并与下面的教学模式紧密联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学模式:疑—解—导—悟

疑:疑问。疑从何而来?一是教材之疑;二是教师设疑;三是学生质疑。“疑”是教和学的先导和起点。

解:解答。谁解?谁答?解什么?答什么?一是教师解疑,解教材之疑,解教师设疑,解学生质疑。二是学生答疑。答教材之疑,答教师设疑,答自己之疑。这一环节注重学生常规知识的掌握,重视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

导:引导。导什么?导学,导思,导解,导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导课堂气氛,导思路开放,导思维灵活,导知识深化,导认识升华。这一环节注重培养思维的创新,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悟:悟知,悟理。悟是解和导的结果,是课堂创新教学的归宿,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知识深化,认识升华,会学会用的重要表现。

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本课对初二学生而言,理论性较强,知识难度较大,我在教学中会采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采用大量的事例,增强教学直观性,把抽象内容具体化,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四、学法分析

现代学习方式适应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开放体系。针对我所任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对他们进行这集中学习方法的培养:一是以学案为载体的自主学习法,重在突出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二是以问题为载体的探究学习方法,重在培养学生自觉发现问题的能力。三是以活动为载体的合作学习法,重在培养学生沟通、表达、竞争、合作的现代学习意识。

五、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故事:“探究园”中的“情景研讨”

〔问〕以上说法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这里出现的问题补要求学生回答,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疑”进入新课,在教学中来解来悟。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

〔多媒体展示〕我们都是公民

(一)公民身份的确认

〔问〕什么是公民?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找出公民的含义

结论: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深化理解:这个概念有两个要点:一是个人具有某国国籍就是该国公民;二是公民是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个人。

〔问〕公民与国籍

关于“公民”与“国籍”两个概念都比较抽象,只需要学生识记即可。

〔问〕我们一出生就具有公民资格吗?

参照第五页“小链接”学生讨论后明白: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是中国公民,在中国的领土上出生,那么一出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多媒体展示〕巩俐已加入新加坡国籍

〔问〕她还是中国公民吗?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参见相关的法律规定:我国法律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因此,她已不是中国公民。

回顾“探究园”中的“情景研讨”中的问题,此刻,学生基本能准确的判断。

活动:新闻回放—当中国游客被困国外机场

分组讨论:中国游客为什么能顺利摆脱困境?你对此事有什么看法?

小组代表发言:

结论: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这些权利的享受没有地域的限制,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条件下,只要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国家都要义不容辞地提供保护和帮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公民身份的内涵—

(二)公民身份的内涵

⑴公民身份表示着个人与国家的法律关系。

⑵作为公民,我们具有国家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公民的义务。

⑶作为公民,我们享有平等的权利。

结合具体事例说明。

〔多媒体展示〕钱学森事迹

从钱老的身上你感悟倒了说明?

引导学生感悟: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公民,应树立国家观念,培养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问〕做一个好公民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

(三)树立公民意识,做合格公民

⑴要树立国家观念(要有爱国意识)

⑵要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和民主意识

〔多媒体展示〕材料

〔问〕人们为什么回赞扬那个孕妇?那个偷孕妇提包的人为什么会受人唾骂?

〔问〕什么是道德?为什么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通过事例分析使学生明白:道德是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基本行为准则,它对于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每个公民应自觉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⑶要增强法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

〔多媒体展示〕材料

〔问〕是什么帮助青年讨回了公道?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事例?

由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法律是国家和生活的“卫士”。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公民的生活也离不开法律,每个公民都要知法、守法,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和自由,自觉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第三环节:本课小结

和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的知识

第四环节:自我检测

六:板书设计

我们都是公民

(一)公民身份的确认

(二)公民身份的内涵

⑴公民身份表示着个人与国家的法律关系。

⑵作为公民,我们具有国家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公民的义务。

⑶作为公民,我们享有平等的权利。

(三)树立公民意识,做合格公民

⑴要树立国家观念(要有爱国意识)

⑵要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和民主意识

⑶要增强法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

语文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我的“长生果”》。希望各位老师多指教。本单元以“创造的乐趣”为主题,所选文章处处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或引导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和感悟创造力的来源,或引导学生认识创造力的表现和掌握创造的方法,或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它们带给学生的不仅是思想观念上的冲击和思维方式上的转变,还有耳目一新的情感体验。

我所说的我将本文的说课按照:说教材地位及教学目标---说教材的重难点---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评价---说教学设计,这六个环节来展开说课。

一. 说教材地位及教学目标

《我的“长生果”》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以一种娓娓交谈的方式,用朴实的话语,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经历和读书收获,真诚抒写了阅读和写作带给自己的愉悦。字里行间融注了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真实的体验和感受,给人思考和启迪。它位于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创造的乐趣”中的第一课,其激发学生创造欲望的“广告”作用,地位可见一斑。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据标志性的词句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内容要点,在听说双方互动过程中,增强知识的筛选能力。

2)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体味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感受散文“形散神聚”的魅力。

3)通过删减,调序,改换,勾连等方法,引导生学自主品析,并在一定基础上进行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2.情感目标:

1)联系自己阅读,写作经历和生活实际,畅谈感受和收获。感受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2)体悟阅读与写作对于个人的成长,社会人生的价值意义,借以激发学生提升心智,丰富生命,完善自我。

二. 说重点难点

本单元的主题是“创造的乐趣”,叶文玲在本文中娓娓讲述了创新写作给她带来的乐趣。编者其意,旨在希望让阅读带给学生一点思想观念上的冲击,一些思维方式上的转变。故而,结合单元目标和本文特点,我将本文的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读懂课文内容,体味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

难点:结合自身体验,畅谈学习本文的感受和收获。理解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的道理,并能进行创造性的写作。

三.说学情

我们的学生是山区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尤其体现于学法方面、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前面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初具赏析和品读一般文学作品的能力,并能结合文本谈自身的阅读体验。但能否将体验升华进行创造,这又是本单元一个挑战。

四、说教法和学法

《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根据我们学生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诵读法:“三分散文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品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借此落实教学目的。

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课标》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先生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因而,学法方面我采用“导—思—讨论—练”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4.练习法:主要是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口语和写作)。

五.说教学评价

主要用语言和软件对学生进行评价。

1、从语言上评价:采取这种评价相对及时,以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对学生的优点作出肯定,如:“我们班又多了一位文学家!”“你的回答有创意!”“大家鼓掌欢迎,希望你再接再厉!”对学生回答的不足之处加以提点和修正,使其能扬长避短,更有利于学习。

2、软件上评价:我将《小组擂台积分榜》的评价软件放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小组答辩评比,这样不仅使小组间产生竞争意识,并带动了学习积极性。

六.说教学设计:

一)趣味引入,悬念入题。(从学生喜爱的神话故事人物轻松导入,激起学生兴趣,调动全体进入学习氛围)

二)自读自悟,整体把握。(《课标》中明确提出,学生要“要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此环节的设置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齐读,明确“长生果”的喻意。

2.个读,理清文章思路(“我”的读书经历和读书收获)。

3. 轮读,积累优美词句

4.范读,重点品读1,2节。

三)批注精读,体会情感。(重点突出,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

讨论和圈点勾划:

1.作者为什么把书比作“长生果”?文中哪些词句(字里行间)体现出我对书的喜爱?请把你的理解或感受批注在旁边。

2.书对作者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信息的归纳整合)

3.对此,你是怎样理解文题的?那把它更换为“我爱读书”,或“阅读对我的帮助”。。。好不好,为什么?

4.作者由阅读而获得了怎样的写作体验(创造的乐趣)?你有过同感吗?请你也谈谈。

四)能动创造,享受乐趣(难点突破,创新精神的培养)

1.联系自己阅读,写作经历和生活实际延伸体验,畅谈学完本文后的感受和收获。(再次体悟作者的感受,提升对阅读,写作及人生的认识)

2.“我也能!”仿写:

书,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书,是-----------

3.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4.创造性表达:

①.口头创作故事:“有一天,我在街头漫步,突然看到**同学(男)穿着一条裙子,---------”

②.小作文:《由“男子汉穿裙子”想到-----》

五)板书设计:

(见教学案例中)

语文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虽有嘉肴》,我说课的内容为: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设计四个部分。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我们使用的这套语文教材,注重联系生活,扎实、灵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多样性和阶段性,初一年级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排的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依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教学本课拟用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背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这是根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确定的。

能力目标: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这是根据单元教学要求以及本课在整个初中语文知识能力体系中的作用而确立的。

情感态度与与价值观目标: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这是根据课标要求体现以人为本,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

另外,根据七年级文言文的教学特点与学习重点,我把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作为本节课教学重点;把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作为本课难点。

二、说学生和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课所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另外,七年级的学生正处青春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所以,本节课我会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拔以及引导。为此,教学本课我将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朗读"法贯穿读、说、析、品、评,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特别是感情丰富与含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中体会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

品析语言法:本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因此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使学生学会品析散文语言。

小组讨论法:“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维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突现,既发展言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课前预习、"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多摘抄积累、熟读成诵等读书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语言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另外,我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方式,中间采用朗读领悟、合作讨论、拓展运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质疑中学会创新,在比较阅读中训练思维,在老师引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说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教具应具直观、形象、生动、省时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选用了制作简单的幻灯片。幻灯片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创设了情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用情感唤起情感,用感悟引起感悟,用智慧启迪智慧,是语文教学的独有特点。据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按照诵读感知——分步品读——积累迁移的步骤进行。其教学分为五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复习导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这样导入,衔接旧知识,又联系新知识,学生在欣赏了作品以后,迫切想知道同样类型的文章,别人又是怎样写的呢?悬念的设置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在新课进行过程中,学生会随时把自己的文章与课文进行比照,从而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作用时间比较长,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第二环节、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从认识的心理过程来说,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习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其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初读课文,进入意境。

第一遍:听读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

第二遍自由读读法自定,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此时,教师在屏幕上显示一些易读错的字,供学生参考。

第三遍小组内互读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其间教师要进行学法指导:(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以完成教学目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教师先进行学法指导:(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然后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最后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

第三步: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

第三环节、精读课文分析品味。

文言文应以诵读为教学突破口,在这一过程中,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相机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分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第四环节:探究作品创造阅读。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在这一环节,主要是探讨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

第五环节: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课堂最后5分钟,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总结学法。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学生正感受到“收获”的满足感时,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把“收获”变为创造。首先,师生一起以填空题的形式概括文章主旨,让后让学生探讨“教学相长”的意义。

以上是教学的主要过程,“注重兴趣与感悟、注重朗读与积累、注重个性与反思”,是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是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是我“生命课堂”教学理念的实践!或许,由于学生的阅历,他们还无法完全理解这篇文章,但是,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堂课,把“教学相长”的道理深刻地印在学生的心灵中,在学生灵魂与思想的原野里播下一颗种子,在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中,随着阅历的增加,对这篇文章,对“教学相长”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让学生学会感悟,学会阅读,学会积累,学会表达,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落,我们的课堂应该帮助学生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和学生一起云享受那精神的盛宴,云与那些伟大的灵魂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帮他们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以上说课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特点

《有的人》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组的最后一篇课文。本组课文集中了关于鲁迅先生4篇文章,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鲁迅先生的感人事迹,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由此他写下了这一首哲理诗。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哲理,诗中提炼了几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对比中深化主题,从而抒发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俯手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在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要通过诵读“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根据以上的理念和本组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弄懂诗歌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诗歌的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诵读;

(3)了解诗歌所运用的对比手法。

其中,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及感情;

(2)有感情地诵读。

3、学情分析

学生尽管是第一次接触鲁迅,但在有了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基础上,他们对鲁迅先生的感人事迹和精神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我之前让学生上网去搜集关于鲁迅的资料,他们应该不难理解本诗赞颂像鲁迅这样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甘为人民和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只是本班学生朗读的基础不是很好,在诵读中体味诗歌感情上也许存在一定难度。

二、说教法

本篇课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在诗歌中的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应该让学生在阅读和诵读中加以体会,为此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前一种人”和“后一种人”的表现及结局不同,理解这两种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进而赞颂哪些人,贬斥哪些人。引导他们去自主探究、和同学交流课文内容,感受自学成功的喜悦。

2、诵读法:在理解了诗歌的基础上,诗歌要用感情去读。通过诵读,学生在大脑中能产生意象的联想,从而加深对诗歌的体验。为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多方位去读,多形式去读,同时教师也要指导朗读和范读,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诗意和诗情。

三、说教学方法:

鉴于文章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我主要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探究法:通过阅读和探究,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信息概括、言语表达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语文能力。

2、指导朗读:朗读是本课的重要目标,必须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范读,让学生通过诗歌的声调、节奏等方面去感悟,努力提高他们的诵读水平。

四、说教学环节

1、复习旧知,揭题导入

教师用课件展示同志对鲁迅先生的评价语,导入:同志一连用了5个“最”字,论定了鲁迅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无可替代的地位。1936年10月16日,鲁迅先生因病逝世,临终他说,“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然而,人们真的那么容易忘掉他吗?事隔十三年后,诗人臧克家在北京参观了鲁迅故居,有感而发,写下了诗歌《有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看到题目,你们对这首诗歌会有什么问题?理解题目的意思吗?你想从中知道什么呢?

(设计意图:引用伟人对鲁迅先生的评价,为学生理解本课的内容和思想定下基调,为下面的学习铺垫。同时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发出疑问,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课件演示鲁迅、臧克家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本环节主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和著作,了解诗人臧克家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这首诗歌。

(设计意图:缩短作品和现实的距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印象,继续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基础。)

3、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每句诗读流利。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3)质疑探究:这里前四节诗都有两个“有的人”,它们的意思一样吗?这里写几种人?鲁迅是哪种人?另一种又是些什么人?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了?通过学生的自读以及和同桌的交流,明确这里写了两种不同的人,同时理解鲁迅先生是虽死犹生的那种人,他和反动统治者的行尸走肉有这根本的区别。

(4)讨论、点拨:从题目“纪念鲁迅有感”中,我们知道作者就是要赞颂鲁迅先生,找找看,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知道是赞颂鲁迅先生的?两种人的结局一样吗?为什么结局会不一样?我们对待这两种人要有什么样的感情?设计以上的问题就是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去阅读探究,教师因势利导,抓住句子“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和“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理解鲁迅先生和反动统治者对人民的态度不同,结局也就不同,提炼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以及对反动统治者的贬斥和痛恨。

(设计意图:理解诗意是本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教学问题,帮助学生省时高效理解诗意,既要放手给学生阅读感悟,也要适当引导点拨,提升他们的理解。)

4、体会对比,感情诵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交流听后体会:你们听到老师朗读诗歌时的声调、节奏都一样吗?感情都一样吗?在学生交流之后,教师明确:鲁迅先生和前一种人是完全不同的,他们有着强烈的对比,因此在朗读中要读出不同的感情来。诗歌赞颂了鲁迅先生这样的人,也贬斥了反动统治者,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朗读呢?交流小结:第一种人要读出鄙夷、蔑视的感情,第二种人要读出肯定、赞扬的感情。

(2)多角度练读,学生采用同桌比读、男女比读等多种形式去练习,强化诵读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对教师的范读,一方面能引导学生体会到诗歌的对比写法,另一方面进一步感受到诗意和诗情,感悟到朗读的魅力,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练习,维护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愉快地学习。)

5、升华认识,拓展学习

(1)这首诗赞颂了鲁迅先生,贬斥了反动统治者,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交流后小结:鲁迅先生给人民当牛马,情愿做野草和敌人斗争,人民永远记住他;而反动统治者却剥削人民,欺压人民,人民当然要痛恨他们。

(2)感情诵读《有的人》

(3)课后搜集关于鲁迅先生的感人事迹,和同学分享、交流。

(设计意图:小结本诗的写作目的,升华学生对鲁迅先生的认识,激发他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最后的拓展学习能让学生走出课堂,进一步了解鲁迅的光辉形象。)

语文说课稿 篇4

【说教材】《在家里》是人教版第一册识字1第3课的内容。本课有一幅画,一组有闭家庭陈设和用品的词语和一篇课文。图画内容是一个三口之家的夜晚,爸爸在看报,妈妈在看电视,我让爸爸妈妈吃水果,家庭充满温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字和写字。

【教学目标】

本课目标:

1、认识14个字,会写4个字,认识笔画“”和偏旁“ ”,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会尊敬父母的好孩子。

本节课的目标:

1、认识前面词语中的8个生字,

2、会用“白白家里有……有……还有……”来说话,

3、会写一个生字“下”

【基本理念】

德邦有一位学者有这样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的同时早将15克全部吸收了。因此我想教育之境界,莫过于盐入汤中。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被吸收;同样知识也需要渗入到课堂的每个环节中。尤其在一年级的起始阶段,认字更是一个重要内容,必须溶解在课堂中的每一步。

【说教学、学法】

1、愿意表现自己是孩子们的天性,因此在一开始,我就设了一个简单的谜语和一个难的谜语,简单的谜语是为了满足孩子的表现欲,让孩子觉得学习并不是那么困难接着一个难的谜语让孩子都猜不出来,然先我通知他们在本课的教学中有答案,这时孩子的猎奇心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

2、培养低年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新课标中低年级段口语交际的目标之一,在本课中“白白的家里有……有……还有……”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进程】

一、课始激情情始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交流的一种最直接的对话。而课始激情能否激发是一堂课成败的闭键。一个开头看似微不足道,可也要精心琢磨。每个学生的每一分钟都需要“营养”,为师的必须悉心“浇灌”。我在一开始安排了一个“趣味引入课题”这个环节中用了两个谜语,先出“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乌葡萄”,让学生都为自己能猜出谜底而沾沾自喜时,再用 “老大天天演戏,老二每天作文,老三千里传声,老四送来黑暗。”这虽然只有短短几句话,却包含了4个谜语。一年级的孩子本身就喜欢猜谜,而且这个谜语的形式对他们来说又很新奇,不象一般的四句话只猜一个谜底,同时这里面也包含了“报、纸、灯、电、视”5个生字宝宝,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课堂,进入了学习的环境。接着是结开谜面初步识字。这是第一个环节的延续,利用第一步所营造的兴奋状态进入到对生字的学习,这应当说是对识字这碗汤的浅尝。

二、课中创情境悟字形。

拨动课堂琴弦的往往是在课中,一堂课的精彩之处莫过于吹皱一池春水,使之流动起来,活泼起来。我们课堂的气氛就如同这池春水,如何使之流动,使之活泼起来,为师的不免要使出一些“伎俩”!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是创设了一个字物的搭配情境。先让学生看图来说说白白的家里有哪些东西,说的时候还不能随便说,必须用上句型:“白白的家里有……有……还有……”在说的进程中肯定会提到“沙发”、报纸”、“台灯”等物品,这时再引出三个重点要认识的偏旁“火”三点水和提手旁,同时说字形,记字形,如“火”字偏旁,我们可以说,他把腿一缩,多有礼貌!然先再将生字放到词语里再认,采用“小组读”、“同桌读”、“自由读”、“一般读”等形式加以正音,确保面向全体学生。最先将课件中的物品变成不带拼音的生字再进行认读,就是在这样一个平凡的情境中,用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来饱励学生,催发课堂的生命。这个环节就是对认字这碗汤的享用。

三、课终游戏记生字。

如果说,一节课是老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桥梁的话,那么老师对学生课先和教学稳固就是这座桥梁的基石。抓住课终时机,渗透识字方法,培养他们主动识字的举和愿望。一节课40分钟,一年级的孩子往往注意力没那么长时间,那么是让最先的几分钟就在嘈杂声中结束吗?回答当然是不!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向这最先的几分钟再要效率。这时游戏是个好方法,如“抢气球”。当屏幕上出现一个个往上飘的气球时,学生会显得特别兴奋,这时可以让学生自由读,也可以集体读,一般读,既锻炼了反应能力,又是对生字的稳固;也可以让学生给生字再找朋友,这是新旧知识的结开运用。最先一个环节是生字的书写。先学习笔画点的书写。起笔轻轻,落笔重。本课的生字比较简单,“下”这个字写的时候就要注意一下它的笔顺,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等,这些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说,然先再写,再评,相互促进。

语文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1 、学会生字“沿、际、信”。

2、学习课文,初步理解成语的寓意,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想象,练习说话。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寓意,说话练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幻灯、纸筒。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学习生字。

1、同学们,成语是个大王国,这个王国里有耍小聪明的狐狸,有拔苗助长的农夫,还有糊涂的国王。今天,老师来当导游,带领大家来参观成语王国里的一口古老的井。

2、揭题,释题。

3、认识井沿,学习生字,指导书写“沿、际、信”,重点指导写“沿、信”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的谁和谁的故事?他们为什么事而争论?” (板书:天有多大)

2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用“{ ”画出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

3、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三次对话。

三、精读理解,揭示寓意。

(一)学习第一次对话。

1.师生读青蛙与小鸟的第一次对话。

2.“一百多里”说明了什么?

3、谁能用赞叹的语气来读读小鸟的话?自己先练一练。

4.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来读小鸟的话,进一步理解“天很大”

(二)第二次对话。

1.学习第二次对话,理解“大话”和 “无边无际”的含义。练习用“无边无际”说话。

2、同桌分角色读它们的话,试着争论一下。

3、多种形式读第二次对话。读出青蛙的自以为是,鸟的诚恳。“天”“大”两个字要读重音,以突出“天很大”。

(三)学习第三次对话

1.讨论:为什么青蛙和小鸟都笑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笑”的不同含义。

2、谁愿意做这只自信的青蛙也来和小鸟辩一辩?抓住重点词“天天,一……就”指导朗读

3.实验,揭示寓意。

4、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探究自悟生活中的“坐井观天”的人和事,从而让学生真正明白见多识广的道理。

5、以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结尾,与学生共勉。

(四)男女生分角色齐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启发思维。

1.思考:青蛙听了小鸟的话,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2、用下列句式说话:

青蛙跳出井口看见_,心想:__,说:“___”。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

回家后把《坐井观天》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13、坐井观天

天有多大?

青蛙 小鸟

井底 天上

只有井口那么大 无边无际

目光短浅 见多识广

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鼓励也许是一个眼神、鼓励也许是一句赞美的话语,它像一股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灵,鼓起了人们的勇气,更给了他人可贵的自信。文中老太太的一句句诗一般的语言造就了一个学琴少年在音乐的路上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文中讲述了“我”是一位小提琴爱好者,开始学琴时不掌握要领拉得十分刺耳,心理不由得十分沮丧、自卑。我来到了一片树林中邂逅了一位称自己耳聋的老妇人,在她的鼓励和激发下,我重拾信心,坚持不懈地练习,最终当我已拉成曲调时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她根本不是聋人,而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首席小提琴手。至此更加激发了我的刻苦精神。读罢此文,我不由得唏嘘不已,为人物前后的突变感到吃惊,为文中“我”刻苦练琴的精神感到敬佩。更对老一代音乐人对年轻一代音乐人的呵护和鼓励感到无比欣慰。课题“唯一的听众”表面指文中的老太太,内在还隐含着对我拉小提琴的鼓励和引导,是贯穿文章的线索,是文本核心价值所在。在写作上设置了悬念,结尾出人意料。我将带领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中描写老太太语言的句子,走入人物的内心,凸现人物的精神世界。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语言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感激、敬佩之情。

2、仔细阅读文章,边读边思,体会“我”学琴的心路历程,并且补白想象。

3、解老太太对我一份特殊的关爱和鼓励,感受她可亲可敬的形象。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老人语言的内在含义,感受老人对我的帮助、鼓励,感受她可亲可敬的形象。

四、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课前播放小提琴独奏曲《梁祝》请学生欣赏。因为学生对小提琴了解不多,很多同学可能根本不会欣赏,因此用音乐导入学习,让学生对小提琴取得有没有初步的感受,并由此想到,学习任何一种乐器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二)学习课文1和14自然段

我让学生分别读课文的第一和第十四自然段,来看看我在学琴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找到了我由一名音乐白痴变成了真正的小提琴手,并能在成千上万观众面前演奏。此时,学生心中都会产生一个疑问: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就带着心中的疑问去文中寻找答案。

(三)品读感悟这一块我抓两条线索进行教学。一是抓老太太的几处语言,让学生细细体会。二是抓我碰到老太太后自己的心理及行动上的转变。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体会老人每次说的话的含义及对我的影响:接着小组讨论,老太太说这些话的用意。第一处:她向我道歉,打消我的戒心,营造宽松和谐的谈话氛围。第二处:鼓励我拉给她听,并声称自己是个聋人。激发我拉琴的欲望。第三处:请求做我的听众,愿意用心听取。第四处,由衷的夸赞我,激发我信心。第五处,不失时机地鼓励我,给我提出了最高的要求。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也让学生理出一条我的心理活动的线索来,由不好意思、灰心、羞愧、没有信心、有些自信了、到最后的充满信心。引导学生思考我变得自信起来的原因,得出是老太太的鼓励和赞美。在汇报第8小节,找出我练琴时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找变化,练琴时的动作、所付出努力的程度。最终归结到我对学琴的信心。我的转变都来源于老太太真诚的鼓励和赞美。由此得出,我由一名音乐白痴转变成真正的小提琴手的原因一方面是老人对我默默地关注、持久的关怀、真诚的鼓励,使我有了自信,另一方面就是我自己刻苦的练习。在学生对老人有了充分的了解后,我再问: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这是学生的回答就由慈祥、善良上升到了对老人美好品质的理解上。

2、引出妹妹这一角色,问:妹妹这一角色在文中并不重要,我们能否删去呢?学生自己从文中寻找答案,通过妹妹的语言,我知道了这位老人并不是一个聋人,而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再次感受老人她美好善良的心。这时我再问一句:假如在初见老人之时,老人就告诉我他的真实身份,那我又会如何?从而使学生明白,老人她还是一位有着高超教育技巧的教育家。

3、再读课文最后一段时,我主要抓住课文最后一句话,问:我为什么每当拿起小提琴,就会想起这位老人,我唯一的听众呢?使学生明白,我的成功离不开这位老人,这也表达出了作者一直对老人心怀感激之情。

(四)拓展练习

1、你学完课文之后,我想对老人说_________,我还想对小提琴手说_________,我最想对自己说_________。

2、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像这位老人一样,一直默默鼓励你,支持你,帮助你的人呢?

(五)小练笔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帮助过你的人,请选取这个人给予你帮助的事例,要着重突出你的心理变化过程。

(六)板书设计

唯一的'听众音乐白痴————→真正的小提琴手老人:关怀、帮助、鼓励、信心我:自信 + 勤奋 刻苦

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砸碎缸救人 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故事的插图生动、形象,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助于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的意思。课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的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感召作用。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懂得遇到难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课文生字教学我已经在第一课时完成。 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放在第二课时教学,但是考虑学生会存在差别,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第二课时、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 制定了以下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本节课我设计了2个教学目标。(1)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个聪明勇敢,遇事不 慌的孩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三、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时间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我先利用听故事形式导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带有竖心旁部首的字,增进学生对部首巩固。并突出了以自学互动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互动自己学会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四、说学法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 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用“讨论、质疑、交流、探究”的方式来学习,通 过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思考、学习。并在课堂中 渗透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如 同桌或小组相互讨 论,相互纠错等。

五、说导学过程

导学过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激趣定标、自学互动、测评训练。

(一)激趣定标方面我以二点教学方式.1、先以讲故事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这样就能让学生知道本 节课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他们就会乐意的去学,这节课就会达 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自学互动方面我设计了二个自学互动。(互动一)让学生自己看课文插图先了解插图的图意然后在根据图意出示4个问题让学生考,这样有利地提高了学生认真看图思考问题的能力。(互动二我 先让学生小声自由的读全文解决互动一的四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的 同时我把时间还给他们让他们自由以小组讨论或同桌的去思考、然 后在让他们完成以上的四个问题。因为高校课堂提倡要让学生在课 堂中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三)测评训练,在测评训练中我设计了4道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 力的问答题,这样设计可以掌握到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是否真 正学会和懂了,为下一节课做好改进教学方法的准备。

六、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思路清晰,学生看了易懂易明白, 这样的设计有利提高学生的分析课文和能理解作者写作的思路,有很大的帮助。

语文说课稿 篇8

一、教材简析

《詹天佑》是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本单位是本学期的末了一组课文。训练重点联合课文特点,引导学生温习运用本学期重点训练的阅读根本功,使学生通过本组三篇课文的学习,在阅读本领及明白本领上都得到进一步进步。

通过《詹天助》一课的教学,使学生明白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中央思想的,顺着作者的思绪深入明白课文,进一步推测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詹天助》一文以我国良好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詹天助的姓名为题,重点写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古迹之一,即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能职员计划施工的京张铁路。课文从修筑京张铁路时的配景和费力的地理情况,阐明白修筑京张铁路履历了很多艰巨,詹天助领导中国工程技能职员降服了重重困难,使得京张铁路提前峻工。歌颂了詹天助爱国的思想和良好的才气,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伶俐和睦力。京张铁路在詹天助的主持下提前两年竣工,有力地回手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鄙视,维护了故国的尊严。

课文按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的方法安排材料。在具体叙述的段落里,又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记叙的。

二、教学目的要求

根据大纲对本册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学情、智力层次确定本课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重点如下: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2.知道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中心思想的、能顺着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顺着作者思路读,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教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地理形势图片。

四、教学课时

3课时。

五、教法选用

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重点,体现重点训练项目,遵循“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原则,将采用导读法,辅之以示图法、以读助讲法等进行教学。

六、学法指导:

教给学生通过“读——说——画——说”的学习方弄懂课文内容。开凿隧道、设计线路两部分写作方法基本相同,可采用正迁移的方法,由扶到放,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七、教学程序(第二课时)

(一)整体再现课文内容

1.导语激趣。

1905年,当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的计划时,些帝国主义国家极力阻挠、要挟、嘲笑,而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今天,外宾对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这一伟大的工程师詹天佑,为什么会赞叹不已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詹天佑》。(板书课题)

2.回顾课文,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从整体内容入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从矛盾处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石激起干层浪,达到了“愤”与“启”的目的。

(二)导读全文

1.学习第一段,抓中心句。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詹天佑是怎样的一个人?

板书:杰出、爱国

(2)“杰出”是什么意思?

(3)詹天佑的突出成就是什么?

2.抓思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学习第二至第四段,完成教学要求1、2。

(1)学习第二段

①提问: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这件事的?

(板书:接受任务、修筑铁路、提前竣工)

②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修筑京张铁路的?当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计划时,国际形势如何?板书:阻挠

②“阻挠”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阻挠?怎样阻挠?

介绍时代背景,放地理形势图幻灯片,帮助学生了解当时当地的情况,突出能否修筑京张铁路是关系到民族荣辱的大事,从而体现詹天佑的杰出爱国。板书:要挟

④把“要挟”放在句子中理解。

⑤当时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时,国内外形势又是怎样?指导理解“轻蔑”的意思,以及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

⑧面对帝国主义阻挠、要抉、嘲笑和复杂的地理条件,

詹天佑毅然接受任务,充分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爱国)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蕴藏着詹天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同时,感悟到作者的措词之准确。

(2)学习第三段。

①浏览第三段,并分层。

板书: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

②学习“勘测线路”一层。

轻声读课文,思考:詹天佑在勘测线路时,遇到什么困难?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并划出有关句子。

抓住“精密”一词,体会詹天佑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和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的工作作风,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抓住“一定”一词,用高昂的语调,坚定的语气,读出詹天佑为国争光的坚强决心,进一步体现他的爱国精神。

③学习“开凿隧道”一层:

第一步:默读课文,思考:詹天佑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第二步:请学生说说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办法。

第三步:根据学生的理解,画出开凿隧道的草图,请一个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画在玻璃板上。

第四步: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

要这样开凿隧道。

(通过读——说——画——说,层层深入,使学生理解了课文,从而突破了难点。)

④学习“设计线路”一层。

提示学生用“一读二画三演示”的方法学习本段。一读:通过自读课文,理解本层的内容。

二画: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画出“人字形”线路图。

三演示:让学生在黑板上边演示火车上山的路线,边解说为什么这样设计。

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理解了内容,突破了难点,使学生在参与中训练,训练中理解。

师述:詹天佑高度的智慧和杰出的才能就是在同当地自然环境的斗争中体现出来的。今后,我们在学习文章时,不但要注意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还要注意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弄清当地的情况才能对文章理解更透彻。

板书:当时当地的情况。

本段的教学,首先以教材内容为凭借,在学习课文第一层时,就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学习第二层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学法学习。在学习第三层时,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掌握学习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其次,以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为中介,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其一,在学习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两层时,以读为主,辅之以引导,理解遇到什么困难,采取怎样的办法去克服困难,且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画出草图,实际操练,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难点。

其二,让学生运用“因为……所以……”和“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解决的”表达方式,将有关内容表述出来,加强了表达能力。其三,采取换词比较的方法,进一步体会作者的用词之妙。这样,既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又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3)学习第四段。

①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说京张铁路的提前竣工给了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板书:回击、争气。

②如今,当游览中国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的铜像,看到京张铁路这一伟大工程,都会赞叹不已,他们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这样扩教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进而使学生认识到詹天佑确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三)回归整体,检查效果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通过教学反馈,检查教学效果,巩固所学知识,及时查漏补缺。

(四)总结全文

詹天佑在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和复杂的地形条件下毅然接受任务,他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不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他用自己杰出的才能和高度的智慧首创了世界绝无仅有的“人”字形线路,采用新方法开凿隧道,成功地修筑了我国第一条铁路,在我国铁路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这不正是我国人民无穷智慧的佐证吗?有这样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伟大而光荣的名字一一詹天佑。

总之,本课的教学计划起首遵照团体性教学原则,无论是全文的课本处置处罚,照旧一个天然段读的训练,都接纳了团体逐一部门逐一团体的教学要领。其次,遵照了实践性与主体性教学原则,让学生在操纵中明白与领会,从而获取知识,形本钱领。再次,增强了语言笔墨的训练,使九年任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的“要准确处置处罚语言笔墨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干系。

语文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可贵的沉默》是人教版课标本语文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上课时,老师从孩子们那边相识到,险些全部的爸爸妈妈都知道本身孩子的生日并向他们庆贺,孩子们因此而感触自满和快乐,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孩子只有几个,而没有一个孩子向爸爸妈妈庆贺生日。猛烈比拟之下,孩子们缄默平静了,老师捉住这一契机,引导孩子们明白了要体贴怙恃,并学会以举措回报怙恃的爱。捉住人物的样子容貌形状、行动,举行过细、生动的形貌,从而再现场景,是本课一个突出的特点。

2、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拟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神气十足、左顾右盼”等15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父母,关心别人。

(4)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教学难点是:体会沉默的可贵。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品悟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读”也是语文实践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进去,想开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和体会语言。本课教学我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读悟交融,在平等对话中获得启迪,让学生实现与文本的融合,并与自己的阅读实践期待相结合,形成新的感知。

2、角色体验法:感情需要感情去触摸,感情需要用感情去交融,这就需要科学的方法来助读,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入深度的学习体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课教学中,我把学生当作女娲来对话,在不断的角色体验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得情感,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得以外化,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人物身上所蕴涵的情感因素。

说学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读、划划、议议,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三、说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这篇课文我准备用2课时来完成教学,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研读1-9自然段,感受沉默前的热闹。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研读课文10-17自然段,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体会沉默的可贵。下面我详细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老师导语: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课堂,走进沉默。

2、老师依照课前已经写好的板书“热闹、沉默、热闹”,指名学生简介全文。

3、师生演读1-9自然段。老师小结过渡:是呀,生日让我们感受到了深深的情,浓浓的爱。(板书:感受——爱)

【新课伊始,让孩子们通过演读1-9自然段,再次感受沉默前的热闹,既复习了旧课,也可以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

二、聚焦沉默

1、我让学生自由读10-13自然段,边读边划,划出描写沉默的句子。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反馈,并用课件出示以下三个句子:

霎时,教室里安静下来。我把问题重复了一遍,教室里依然很安静。

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

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对于这三个重点句,我是这样教学的)

首先:请大家再去静静地读读这三句话,用笔圈一圈,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沉默?根据学生的反馈,课件强调点红:“安静,安静寂然无声”这几个词语。

然后:我让学生从三句话中选择一句,自由练读,读出沉默。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我指名学生展示朗读,并相机点评:比如:你读得真安静。你为什么读得这么轻。你为什么把“足足一分钟”读得那么长?

最后:老师小结,齐读这三句话。

2、利用插图,进一步感受沉默

首先——课件出示插图:这就是那一群沉默着的孩子,看看,他们的神情是怎样的?通过仔细观察,孩子们可能会说:他们都皱着眉头,他们都红着脸,他们可能觉得无脸见人等等。

课件出示句式:有的……有的……还有的……,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画面连着说一说?

然后——引导想象:孩子们就是这样沉默着的。透过这些神情,透过这些动作,他们在想些什么呢?首先,课件出示刚才的插图和那三句描写沉默的话,我让学生和同桌说一说他们在想些什么,然后引导反馈:比如,有个学生说的是图上那个托着腮,红着脸的女孩子,觉得很不好意思,我就说:你就是那个女孩,挑一句,读出那份不好意思来。如果有个学生说的是那个趴在桌子上的男孩,说他很惭愧,我就说:读出你的惭愧来。在学生每选择一句话,进行朗读时,我都要用指名读,齐读,分组读,分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读出那份沉默。

接着——引导思考:沉默的背后,你又读出了什么?学生可能一下子说不出来,我会提示:如果今天是爸爸妈妈的生日,你准备怎么做?这时,学生一定会有很多话要说,有的可能会说:我要给爸爸妈妈买生日礼物,有的可能会说,我给爸爸妈妈捶背……在孩子们热闹的交流中,我进行小结:这份沉默,不但让我们感受到了爱,又让我们懂得回报爱,这真是一片可贵的沉默。(板书:←回报)

最后——再次齐读三句话,在读中进一步感受这沉默的可贵。

【本环节,我抓住三句描写沉默的句子,通过看图想象,想象说话,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说话训练,而且自然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感受变化

(1)老师导语:沉默后,孩子们又发生了哪些可喜的变化呢?请大家读读14.15.16自然段,同时出示课件:14.15.16自然段,让学生自由读,找出相关句子划出来。

(2)在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汇报交流:预计学生会交流下面这三句话:

象获得赦免一样,那一道道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

先是一两声,继而就是七嘴八舌了。(对于这两个重点句,我是这样教学的)

首先:课件出示第一句:象获得赦免一样,那一道道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在引导学生熟读这句话以后,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赦免”,并通过这个词,来感受孩子们内心的变化,回顾沉默时的想法。对于先是一两声,继而就是七嘴八舌了。这句话,我主要抓“七嘴八舌”,通过指名说,全班表演的形式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并感受沉默后的热闹。

(3)这一份热闹跟沉默前的热闹一样吗?我准备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让孩子们明白:这一份热闹跟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因为孩子们已经学会回报爱了。引导朗读:孩子们就是这样变化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份热闹吧。学生齐读。

(4)快速朗读16.17自然段,看看还有什么变化?

(5)孩子们的变化,也多亏了老师的提醒,课件老师的话:只要你表达了自己的爱,再稚拙的礼物他们也会觉得珍贵无比的。我让齐读,课件点红“只要”,再读。

小结:是啊,在这一片沉默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爱。感谢这片可贵的沉默。

【感受沉默后的变化,是对“可贵的沉默”的深入理解,这一环节,我还是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研读,来突出教学重点。通过表演来理解“七嘴八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渗透了学法的指导。】

四、感悟可贵

(1)我这样引导:孩子们的变化离不开谁?学生肯定能说是老师。课件出示10自然段,引导学生自由读,再谈体会: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预计学生对于“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不太了解,我这样引导:

首先让学生通读10-17自然段,想一想,这极为珍贵的东西老师找到了吗?基础好的孩子会找到17自然段,我随机指导朗读,在读中感受到老师已经找到了。接着我让学生观察板书,这节课,老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预计学生会说:孩子们会感受爱,也会回报爱了。

我直接引导:原来,这极为珍贵的东西就是会回报爱。同学们,你们会回报爱了吗?你们快活吗?还有谁也会感到快活?预计学生会说是爸爸妈妈。在充分交流的同时,指导读句:谁能读好这一份享受?指名读,齐读

【10自然段的这个句子,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我把它放到第四环节,一是降低学生理解起来的难度,二是点明中心,可贵的沉默,到底可贵在哪里。】

五、写话

我如许引导:同学们,读了难得的缄默平静,你们肯定有许多话要说,或谢谢,或悔恨,那就来一次心灵独白,把你想说还没有说的话写下来吧。

语文说课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课《柳树醒了》。具体程序如下:

一、纵横联系,析教材

本组教材围绕“多彩的春天”编排了一系列描写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美景图文,《柳树醒了》这篇课文是本组教材的第一篇课文,在这篇童话中它运用了诗的手法描述了春天里一系列的变化;让人感到春天是美好的,是迷人的,奋进的。这是一篇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入手的好课例。针对课文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能背诵课文,学习用不同的方式来描绘春天的美。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欣赏大自然的美和热爱大自然。

我把引导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朗读来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感悟春天的美;学习不同的方式来描绘春天里的美好事物作为本课的重点、难点。

完成《柳树醒了》一课的3个教学目标,我共安排了两个课时的时间。

教具:课件

二、以学定教,说教法

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教师不用太多的讲解与分析,因此,我选用“情境创设、情感朗读、合作表演、直观感受、文本扩展”的教学方法。

三、因人而异,选学法

一年级的孩子,已经初步认识了许多客观事物,也能简单表达自己的思想,但语言是零碎的、不规范的,在课堂上,必须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他们感悟、积累语言。因此,我和孩子们选用了“情景入---自主读---合作演---自我悟---交流说---课后展”的学习方法。

四、人文统一,展流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激趣入情、初读悟情、细读融情、咏春抒情等教学环节。

(一)、激趣入情

新课伊始,我采用舒缓优美的语言引入:孩子们,寒冬还未退去,春天已悄然来到我们的身边。(展示春天美景的风景短片)你看,春天像一幅七彩的画,春天像一首无言的诗,春天像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你们愿意跟随老师一起用眼去欣赏春天,用耳去倾听春天,用心去感悟春天吗?接着,我请孩子们谈谈自己对春天的认识:春天来了,周围的事物都有些什么变化呀?你觉得春天美吗?美在哪儿呀?在孩子们踊跃的交流中,春的气息悄然散发开来,对春天的热爱之情也在他们心中油然而生。这时我接着说,春天呀柳树也醒了。引入课题,画简笔画柳树。

(二)初读悟情

初读课文时,我采用动画配乐朗读,让孩子们整体感知课文(全文动画配乐),孩子们一边听配乐读文,一边思考:课文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柳树在春天里发生了哪些变化?读完后,学生交流,同时板书,醒了、软了、绿了、飞了。初步感悟柳树从寒冬苏醒过来后充满生机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