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二年级手抄报大全篇1:小学语文知识大全(句子)
1、 句子的构成
句子是由词构成的。一个句子一般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说的是谁、什么,后一部分说的是怎么样是什么。例如:春天来了。我们是少先队员。这两个部分大多数句子都不可缺少,它们是句子的基本成分。有些句子在表示动作的词后面还有一个连带成分,表示动作对象。例如:外宾们游览了狼山。有些句子除了这三种成份外,还带一些附加成份。的、地、得常常是这些附加成分的标志。例如: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老人悠然地谈着。人们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
2、 基本句式
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反问句 设问句 否定句 双否句
把字句 被字句
例句:
他摸出枪。(陈述句)
他摸出的是什么?(疑问句)
把枪拿出来!(祈使句)
好大的胆子!(感叹句)
他敢把枪摸出来吗?(反问句)
他摸出的是什么?是枪!(设问句)
他不敢摸出枪。(否定句)
不得不承认,是他杀的。(双否句)
他把枪摸了出来。(把字句)
枪被他摸了出来。(被字句)
3、 句式变换
1、 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换。
①、判断是肯定句还是否定句
②、肯定句:句前加(删)“难道”,句中加否定词
③、否定句:句前加(删)“难道”,句中去否定词
④、改句号为问号
否定词有:不,非,否,没……
2、 “把”字句与“被”字句的互换。
①、把“把”字后面的短语提到句前
②、紧接着写“被”字
③、把原句中“把”字前面的短语写在“被”字后
④、把原句照抄完整
3、 双重否定句与肯定句互换。
去掉(加上)两个否定词
4、 引述句与转述句互换。
①、冒号改逗号
②、改引号里面的`人称:“我”改为“他”,“你”改为“我”,引号外面的人称不能变动。
③、去掉引号
4、 扩句和缩句
①、 扩句就是在句子主要成分前后添上适当的附加词语,加以修饰,限制、补充,使句表达更准确、生动。一般加“……的”“……地”“得……”“在……”“从……到……”以及数量词。扩句要注意:保留句子原来的基本意思,修饰词语要准确,与主干搭配得当。
②、 缩句就是把原句的附加成分去掉,只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句意表达更简洁。一般删去“……的”“……地”“得……”“在……”“从……到……”以及数量词。注意:
ü 要缩成最简句;
ü 句子主语、谓语、宾语不能变化;
ü 作为词语的修饰不删。如:小枪、破船
语文二年级手抄报大全篇2:语文知识【中国文坛上的第一】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部编年体史诗——《左传》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
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第一部专记一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 春秋》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曹丕的《典论?论文》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刘勰的《文心雕龙》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钟嵘的《诗品》
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梦溪笔谈》
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第一部著名的戏曲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吴承恩的《西游记》
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第一部中篇小说——鲁迅的《阿Q正传》
第一部杂文集——鲁迅的《坟》
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鲁迅的《呐喊》
第一部散文诗集——鲁迅的《野草》
新文学史上影响最大、成就突出的一部新诗集——郭沫若的《女神》
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第一首以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民歌体叙事长诗——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
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夏衍的《包身工》
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1921年成立,发起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
第一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第一位女诗人——蔡文姬
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
第一位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新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郭沫若
第一位儿童作家——冰心
第一个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叶圣陶
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包身工》教学反思1
讲完了,做个教学总结和新设想。
设计课时:3节课
整体感知部分,学生快速阅读之后,老师呈现文章的结构层次,而不是让学生来说,因为篇幅长,学生的现实水平,认知分析课文困难。
重点研讨部分:
1、用活动架构起来,找人物——制人物关系图,这样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能引出下面的教学资料。
2、从上面“小福子、芦柴棒、无名女工”引出具体的分析,分析对这几个具体的描述。让学生找“手法、表达效果”品味语言。学生就能分析出语言描述、反语、比喻、细节描述、动作、排比、比较反衬等。就将呆板的直接呈现,转变为活动中发现。
而教学中让我最满意的就是亲自示范,生动呈现“横肉脸上发火了、踢、打、推、掷,爆发了听不清的嚷骂声”,表演!!
《包身工》教学反思2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满满当当地上了一次两节连堂课,感觉那真叫一个累。之前听有的老师说《大堰河》的时候上了一次两节连堂,上到第二节课的时候就开始头晕眼花,思维混乱,表示深切地同情,在自己上完这次两节连堂后,我只想说,对上四节连堂的同胞们表示真挚的敬意和真切的问候!在《包身工》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李老师全程听完了整个教学过程,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首先,李老师肯定了我对课文的解读和一个月的实习以来我在教学方面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指出了几点仍需改进的地方:
1、板书。板书太过随意、太乱。我总喜欢在黑板上写写划划,有时候提到一个词或者想到一句什么话总爱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关键字。虽然写板书是对学生的一个提示,也是给自己一个缓冲思考的时间,但过多过乱的板书也给人一种混乱的感觉。同时,由于黑板版面有限,不停地擦去之前的板书,这在课堂上也是不应该的。
2、语调。语调过于平淡,缺乏必要的抑扬顿挫。整堂课就用一个语调,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容易疲惫、走神。语调的调节这个问题是一个慢慢摸索,逐步改善的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不断地提醒自己去摸索,去探究。
3、课堂结构。虽然说对整篇文章的'解读比较到位,但整个课堂的教学步骤,教学结构还应有更清晰更直观的布局。我的整个教学流程是边感知文章内容,边分析文章中的一些典型句子和修辞手法,这样的设计内容显得杂糅。如果能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再逐步地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这样可能调理更清晰、明朗一些,也更能给人一种整体感。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有层次,有结构。
《包身工》教学反思3
第一次真正好处上的满满当当地上了一次两节连堂课,感觉那真叫一个累。之前听李玲说她上《大堰河》的时候上了一次两节连堂,上到第二节课的时候就开始头晕眼花,思维混乱,表示深切地同情,在自己上完这次两节连堂后,我只想说,对上四节连堂的同胞们表示真挚的敬意和真切的问候!
在《包身工》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丁老师全程听完了整个教学过程,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推荐。
首先,丁老师肯定了我对课文的解读和一个月的实习以来我在教学方面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推荐,指出了几点仍需改善的地方:
1、板书。板书太过随意、太乱。我总喜欢在黑板上写写划划,有时候提到一个词或者想到一句什么话总爱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关键字。虽然写板书是对学生的一个提示,也是给自己一个缓冲思考的时间,但过多过乱的板书也给人一种混乱的感觉。同时,由于黑板版面有限,不停地擦去之前的板书,这在课堂上也是不就应的。
2、语调。语调过于平淡,缺乏必要的抑扬顿挫。整堂课就用一个语调,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容易疲惫、走神。语调的调节这个问题是一个慢慢摸索,逐步改善的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不断地提醒自己去摸索,去探究。
3、课堂结构。虽然说对整篇文章的解读比较到位,但整个课堂的教学步骤,教学结构还应有更清晰更直观的布局。我的整个教学流程是边感知文章资料,边分析文章中的一些典型句子和修辞手法,这样的设计资料显得杂糅。如果能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再逐步地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这样可能调理更清晰、明朗一些,也更能给人一种整体感。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有层次,有结构。
《包身工》教学反思4
《包身工》是著名剧作家夏衍1935年写成的一部报告文学,主要反映当时东洋纱厂一些签订了“卖身契”的乡下女孩的悲惨的生活和劳动状况,是我国报告文学中的名篇。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除了让学生对报告文学这一题材有感性的认识之外,还要感知课文资料,体会包身工的悲惨的境况,学习作者的选材以及文章的结构、写法方面的特色,并延伸拓展,引发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教学难点是文章篇幅很长,仅阅读一遍就需半节课的时间,涉及的资料很多,学生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理出头绪,且教学时间受限,须在两个课时内结束。我认为这节课要想按时完成以上任务,务必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问题为导引,以学生为中心,分版块分组讨论。因此,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包身工》是高中语文课本的经典保留篇目,给一批又一批的高中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至今日,其成作年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于是,师生理解此文的难度因久远时间的间隔而增大,所以,我们在体味此文的思想性和文学性之前,首先要扫除时间障碍。
学生对那段历史陌生,有距离感,认为此文在现实生活中已过时,所以一翻开课文心理上便有排斥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此课之前,搜集相关背景资料,上课时以多媒体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其了解成文时的社会现状,明白此文应时而生的迫切性以及成作的艰难性,感受《包身工》的历史价值,而且透过图片和文字来展示当时工厂和工人生活的状况,能够从感性上激起学生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和封建买办势力的痛恨,以及对被剥削工人的无限同情,如此以来便可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本文应具备的情感上来,这样进入本文便是水到渠成之事了。不仅仅如此,教师还可趁势对夏衍的其他作品,例如《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作品进行简单介绍,明确夏衍的创作风格,激发学生借助这些文学作品走近那个时代的兴趣。
在领会到此文的历史价值之外,还得让学生认识到它的现实好处,紧贴实际,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让学生在每堂课上不仅仅学到知识,更提升思想认识,这样才到达了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的。现实生活中还有“黑心砖窑”和“非法用工煤矿”的存在,其中这些工人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与“包身工”是否相同我们是否也能够借助报刊网络手段搜集资料,写份如今工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与现实紧密相联,便培养起了学生的社会忧思感。
学习此文的第二大障碍便是篇幅长,课堂进度缓慢,效率低下,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以传统教法来教学显然很难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和主动性,于是在课后我便反复思考,翻阅多种教学案例,寻求一种较佳教学方式,以突破常规,让传统篇目有不传统的教法,最终发现研究性学习教适合本课教学:
把课文分为三大块,主题研究,文本研究,纵横比较研究。根据这三大块,就课文提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第一,《包身工》的主题是什么《包身工》最后三段好处何在对揭示全文主题有何作用第二,《包身工》的结构有何特色作家与时代背景介绍。什么是报告文学它的特点是什么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评析;文中数字的作用;文中引号的作用及句子的含义分析。第三,包身工现象与打工妹现象的比较;包身工,海外华工与偷渡者的比较;现代“包身工”的现象思考。
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完成各项任务,课堂上互相交换资料,整理修正自己的观点。
这样,用有效的方式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并使学生深入文本,使其学完此课之后,在知识,潜力,情感方面均有收获,此般,便到达了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包身工》教学反思5
前一段时间给学生上《包身工》,被包身工悲惨遭遇深深震撼。“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一点人格尊严也没有,这群十七八的女孩子,正直青春年华,然而女性本应有的害羞与矜持,在她们身上已经荡然无存。
很多学生不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不理解她们为什么会如此麻木,为什么不起来反抗,为什么就甘受带工老板的蹂躏。事实上有些事情、感受,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所以当给学生播放一些现代包身工的图片使,他们都一脸茫然,还在一旁说笑,更有甚者,有学生竟然用“猥琐”一词来形容他们。可想而知,此刻的学生养尊处优,娇生惯养,他们已经和现代的社会已经脱轨,他们不理解现代人为生活而四处奔波的这一种环境,不理解父母的艰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改变此刻孩子的看法,让他们慢慢体会生活的不容易。
透过这一次的教学,我觉得整体状况不好,学生对于课本上的资料基本上都能够理解,也学会了怎样筛选信息,唯一不好的是他们体会不到他们的艰辛,他们不懂得珍惜此刻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他们总是觉得此刻的生活不好,总觉得书本上所说的都是过去式,在现实的生活中没有这种状况发生。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让学生慢慢的接触此刻的生活和社会,不要让他们和此刻的社会脱轨,要逐渐让他们了解生活的不易,珍惜此刻的幸福生活。
《包身工》读后感 篇1
这篇文章,让我感受真的颇深。
文章没有笼统的介绍、描述包身工所受的苦难,工头的邪恶与残忍,而是通过对具体事例的描写突出了包工头不通人性的残忍和包身工的悲惨命运。就是这么一篇文章的出炉,花费了夏衍先生很长的时间,经历了种种困难,其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过去穷苦人民的生活是多么悲惨与不自由,同时告诫人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文章中的许多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包身工们,一天要工作十二个小时,而每天却只能有两粥一饭充饥,且粥竟然只是用籼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做成的!“慈善的”资本家老板去菜场里收集到莴苣叶用盐水一浸竟然就是包身工们难得的佳肴。况且,包身工们在这样食不果腹、劳动强度如此之大的情况下,还常常饱尝工头们的打骂,没有一点人生自由。
看到这里,我不禁义愤填膺,热血沸腾。我实在不敢想象那种场面,我更不敢说带工头是人!这不是人类所能干出的事!为了日本的厂子,居然要牺牲那么多同胞的幸福,太可怕了!太可悲了!
在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嘿!真是不知比她们要好多少倍!我们不用干重活,不用一天工作十二个小时,我们有自由,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事,没有人会随便地揍我们。而且,我们可以吃好的、穿好的,好有娱乐的时间!可就是这么好的条件,也有人不知足!!!经常能听到有人抱怨午餐不好吃;经常看到有些人浪费宝贵的资源;经常看到有些人奢侈地买一些本不值得买或没有多大用处的奢侈品??这些行为,让我感到愤懑与不安。试想想,如果照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国民就会堕落,那么那种奴隶生活又将离我们不远了。因为我们的国家拥有许多不支持国家和崇洋媚外的人。
只有一个国家拥有真真寻求真理的人,能独立思考的人,能记录真实的人,能不计利害而为这片用鲜血换来的土地付出的人,能去捍卫宪法和主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的人民不会被外人奴役;只有一个国家能尊重培养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美好!
《包身工》读后感 篇2
在夏衍的《包身工》中,有许多艺术性很强的句子。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这个句子把几个描写包身工紧张,忙乱,邋遢的短语放在句首,比把它们放在主语后面要好得多。因为对“从楼上冲下来”的人,我们第一眼看到的只能是她们的“蓬头,赤脚”;而且这几个短语节奏急促,正和“冲”的情景相符,若说成“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一边从楼上冲下来了”不但节奏变缓了,而且包身工们被奴役的形象特征也削弱了。这谓语前置的句子实在用得好,大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四点半之后,没有线条和影子的晨光胆怯地显出来的时候,水汀门路上和弄堂里面,已被这些赤脚的乡下姑娘挤满了……”,这个句子,妙就妙在“没有线条和影子的晨光”,使人展开想像,悟到这是早得不能再早的时间。更妙的是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指出:面对包身工们恶劣的生活环境和残酷的工作,晨光也“胆怯”,真使人读之心寒!句子的文学性的确非同一般。
“所有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包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这一句,也让我心动。作者用新颖、别致的比喻把包身工喻为罐里装的东西,被迫与外界隔绝,只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区间里,形象地突出了包身工毫无自由的悲惨遭遇。揭露资本家的残酷无情。
《包身工》读后感 篇3
看到“包身工”三个字,我畏惧得很,又有点似曾相识。
哦!原来现在这21世纪也有夏衍笔下的“包身工”。
21世纪的“包身工”出身并不低,他们有的是某名校大学生,有的是家庭条件不错的独生子女们,那这些人怎么会按上这“包身工”的名头呢?说好听也不好听啊,“包身工”可是被人称作是“猪猡”的人啊,怎么回事呢?
唉,21世纪的人忙于挣钱,便自然想出一些挣钱之道。这些道路会像黑猫白猫一样,只要是抓到老鼠就是好的?
传销来钱快吧!但你可知这传销毁了多少人?害了多少人?这传销的老板就是“带工”的老板,花言巧语骗同乡人,同学及亲戚加这榨取人血液的团伙。
诱惑的力量是不可估测的,有些人被黑心的“带工”老板一说心便涌动了,心动了,还有什么能阻挡他前进的步伐了。所以,一个个纯洁的心灵被“带工”老板侵蚀了。一个个健壮的身体被“带工”老板摧毁了,倾注了一些白日做梦的妄想。
这些“包身工”呀,她们有安于现状,不想跳出也难又跳出这个“吸血鬼”的魔洞,继续为那“带工”老板卖命坑害我们这些单纯的人儿们。但是幸亏还有一些人想逃出来,不想去与那“带工老板”同流合污,也不甘受那打骂挨饿挨冻之苦,他们为了解救自己,宁愿从高层楼的传销点跳下来,等待社会上的人的救助。
啊,我们这世纪还算很好的,好人总是比坏人多,一大群一大群的人前来帮助她,社会也在打击这种事。唉!可惜呀!夏衍所写的包身工们不是生在我们这个年代,要不然我们就可以伸手解救她们了,可可惜呀,我们伸手过去,包身工们抓不到啊,但庆幸的是,我们的手拉过来了一大群受传销毒害的人!
我们的手是温暖的,我们要伸向每个群体的人。
《包身工》读后感 篇4
文章写于1936年,背景是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勾结的时候,引用文章的.话说:“在这千万的被饲养者的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二十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制度,和对这种制度忠实地服务着的十五六世纪封建制下的奴隶!”这篇文章是作者对上海工厂进行两个月实地调查之后写成的,全文深深地渗透着作者的血与泪,也深深地渗透着旧中国劳工的血与泪,真实反映了“包身工”惨绝人寰的遭遇。
我对书中的一个人物“芦柴棒”印象很深,当时我上完课文时,心里充满了对日本人的憎恨与愤怒,他们在中国的地方肆意欺诈盘剥中国人;同时又为旧中国的软弱而感到痛心疾首。文章具有很强烈的社会意义,作者的笔法很冷峻,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而且加入了自己的评论。特别是结尾那句话:“不过,黎明的到来还是没法可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骸,我也想警告这些殖民主义者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由于对历史背景了解得不透,我对这句话当时不能很好的理解开来。现在来看,这句话应该是文章的主旨,道出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夏衍就是想通过事实向人们昭示:人类社会最终是向前发展的,任何违背人性的行为最终都会被历史的车轮给无情地碾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