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野草好的故事赏析优美句子 正文

野草好的故事赏析优美句子

时间:2024-10-04 21:15:31

《野草》题辞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赏析:诗的总结和心的誓言

——《野草,题辞》浅析

《题辞》是鲁迅为散文诗集《野草》写的前言。在《题辞》这首散文诗里,作者披露了写作《野草》的思想变化历程,形象地概括了写作《野草》的目的及艺术来源,并表达了作者继续战斗的决心。可以说,《题辞》是作者“诗的总结和心的誓言”。

一、《题辞》显现了作者思想变化的经历

鲁迅写《题辞》的时候,正是“4.12”反革命政变后的十多天,这时,鲁迅的思想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进化论转向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从苦闷、彷徨中走了出来,决心去迎接新的战斗。用《题辞》中的话来说,便是:“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旧的我已死,新的我已诞生。

《题辞》第一句便交待了写作背影。为什么“当我沉默的时候,觉得充实”?而“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呢?这是因为作者面对白色*恐怖的血腥观实,“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有许许多多感愤要写,因而“觉得充实”,可又捉摸不定,不知怎么说,以至无话可说,又“感到空虚”。这便是鲁迅写《题辞》的时代背影和心境。

作者接着写道:“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这死亡有大欢喜。”鲁迅这时思想已发生深刻的变化,残酷的现实“轰毁”了他的进化论,在思想上发生了质的飞跃,从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向共产主义者。

当鲁迅写《题辞》时,回首过去,觉得这一段路已经走过,自己向命运,向时代,向现实作了抗争。因为这抗争证明曾经生活过,战斗过,所以作者面对这已经过去的生命历程,抱“大欢喜”的态度。现在已经告别过去,迈开步伐走向未来。

二、《题辞》的内容透视了创作《野草》的思想艺术源泉

在《题辞》里,鲁迅用诗的语言,概括了创作《野草》的思想艺术来源。

他说:“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也就是说,他在自己生命的历程中,没有写出高大参天的“乔木”样的巨作,有的只是“野草”这一类短小的文章。这是鲁迅的自谦,其实那时他的小说集《呐喊》、《彷徨》都已出版,赢得广泛的好评和声誉。

作者告诉我们,《野草》的创作是“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吸取露”指的是历史的“露”,即中外的文学遗产。鲁迅写《野草》的时候,对中国古代的作家作品和外国名家作品作了借鉴、吸收。比如仿照张衡的《四愁诗》写了《我的失恋》,借鉴李商隐的奇谲诗风而融于各篇。又参考了波德莱尔、屠格涅夫、厨村白川等外国名家的作品,同时还引用了《圣经》的内容。总之,《野草》吸取了前人的艺术成果,结合现实生活,溶铸了作者的思想艺术修养而写成的独具风格的鲁迅诗。

“吸取水”指的是时代的“水”,也就是“五四”的时代精神。这里,既有《过客》一样不屈的探索和追求;也有《淡淡的血痕中》、《这样的战士》对军阀统治的猛烈抨击;《立论》、《狗的驳诘》等对社会生活的泠嘲热讽;还有《复仇》对无聊看客的批判。更多的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渲泄。虽然不少篇章带有梦幻的`描写,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但实质还是现实主义的作品,是紧跟时代节拍而创作的诗篇。

“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指的是“他自己的生命历程和他的战友以及青年的血和肉。”比如《腊叶》是有感于许广平的爱情,“为爱我者保存我而作”。又如《复仇》是有感于当时愚昧的国民,“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又如《死火》为将火种携带出来,宁愿毁了自己,《希望》、《一觉》等篇写了一个长者对青年人的关怀爱护之情。

这些,形象地概括了鲁迅创作《野草》的艺术源泉,无论是“露”是“水”还是“血和肉”都融进了鲁迅人生探索中的思想精华和独具个性*的写作手法,写出了这一本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永久魅力的散文诗集《野草》。

三、艺术地概括了《野草》的创作目的

在《题辞》里,作者说“天地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是针对当时黑暗现实而说的。黑暗的现实,使一切自由的权利都被剥夺,任何愤怒,反抗的声音都无法表达。因此,“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即使这样,作者还是写出了这本《野草》,在追求光明,鞭挞黑暗的时候,在旧我已死去,新我已诞生的时候,在回忆过去,憧憬未来的时候,写出了这本诗集,并且将它“献子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这就表明作者的创作的目的。

《题辞》作为鲁迅“心的誓言”是一把利刃,带有强烈的战斗性*。

这篇《题辞》的锋芒所指便是当时背叛革命的国民党反动派。“4.12”上海大屠杀,“4.15”广州血腥大惨案,这两次反革命政变,使鲁迅看清了国民党的真面目,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镇压革命、屠杀人民的反动本质。这时的鲁迅已经从苦闷、彷徨中走了过来,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在《题辞》里,作者希望“地火在地下运行”熔岩必将喷发,人民革命必将到来,断言人民革命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断言国民党反动统治绝不能长久。因此敌人对这篇《题辞》是十分害怕和痛恨的,对它横加“践踏”和“删刈”。《野草》最初几个版本曾印入《题辞》,1931年上海北新书局出第七版的时候,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夫抽去。从敌人的害怕和敌视中,让我们更加看出这篇作品的战斗威力。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的,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踝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象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 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退缩了。但斑 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了。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

引导语:现代文学家鲁迅的《好的故事》出自《野草》散文集,是一首散文诗,文章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原文,与大家分享阅读。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2〕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3〕,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4〕,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5〕,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

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6〕

【注解】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二月九日《语丝》周刊第十三期。

〔2〕《初学记》类书名,唐代徐坚等辑,共三十卷。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初诸家作品。

〔3〕山阴道指绍兴县城西南一带风景优美的地方。《世说新语·言语》里说:“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4〕伽蓝梵语“僧伽蓝摩”的略称,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后泛指寺庙。

〔5〕一丈红即蜀葵,茎高六七尺,六月开花,形大,有红、紫、白、黄等颜色。

〔6〕文末所注写作日期迟于发表日期,有误;《鲁迅日记》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八日记有“作《野草》一篇”,当指本文。

 

鲁迅散文《好的故事》创作背景

创作时间

这首散文诗写于1925年1月28日,最初发表于1925年2月9日《语丝》周刊笫13期。关于这篇散文诗的写作时间,作者鲁迅于编成《野草》集子的时候,在文章的末尾注的是“1925年2月24日”,这个时间,比此篇散文诗在《语丝》杂志上发表的时间晚了两个多月,这应是鲁迅误记。查《鲁迅日记》,其中明确有关写作《野草》各篇的记载,只有一次,是在1925年1月28日这一天的项下,记有:“作《野草》一篇。”这一天,正是中国旧历新年的正月初五,与文章的开头相吻合。

时代背景

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的'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活较艰苦。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作者同广大人民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来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

鲁迅散文《好的故事》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首先,作者写旧历正月初五深夜的情况,引出梦境中“好的故事”。灯火渐小,“石油”把灯罩熏得很昏暗,四周鞭炮繁响,烟雾迷漫,是“昏沉的夜”。“我”一边看书,一边朦胧睡去,“看见一个好的故事”。这里,空气的窒息、昏沉,令人厌恶,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射。

其次,集中写梦境中的“好的故事”。先总写。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有许多“美的人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飞动起来像“万颗奔星”,幻化无穷,充满生机。这既是“好的故事”的总体形象,又是作者憧憬的理想的象征。次回忆。写梦中回忆故乡绍兴山阴道上美的人美的事。澄碧清新的江南水乡,百花竞放的山野风光,勤劳朴实的农夫村妇,时聚时散的河中倒影,水中的萍藻游鱼,诸影诸物,摇动,扩大,融和,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瑰丽多姿,令人爱恋。这是对故乡绮丽风光的真实描写,非梦中的奇想虚化。

再具象。写梦中所见的“现在”和“好的故事”。一写“现在”的所见与“回忆”内容相似:“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动静结合,交相辉映,构成一篇“好的故事”。“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说明美好的事物终将代替丑恶的现实,光明一定驱散黑暗。二写梦中“好的故事”。生命力极强的一丈红,大红花和斑红花在水中浮动,倒影“忽散”、“拉长”,清澈碧绿的河水成了“缕缕的胭脂水”,斑斓美丽。茅屋,狗,塔,村女,云……,交相浮动,交织成“泼刺奔迸的红锦带”。带入狗中,狗入云中,云入村女中,天上人间,“美的人美的事”融为一体,“美丽,幽雅,有趣”“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强调这种美的境界是存在的,表现了作者鲁迅在“昏沉的夜”里对美的理想的强烈追求。

最后,写“好的故事”的破灭。“我正要凝视他们”时,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骤然一惊,“好的故事”被撕成碎片。我从梦中醒来,眼前只剩下“几点虹霓色的碎影”。尽管如此,我“真爱”这“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但当我“抛了书”,取笔准备记下时,“碎影”没有了,只有“昏暗的灯光”,我在现实的“昏沉的夜”中,不过,“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充分反映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著眷恋,决计要同“昏沉的夜”进行不懈的抗争。

这篇散文以梦幻的形式,描写了一个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执著的追求,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把自然景物写得优美、壮观,创造了饱含作者美的情感和美的理想的诗的意境。

名家点评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玉石:“《好的故事》这篇散文诗,文字不长,在很短的篇幅中,却表现了鲁迅对于人生的现实的与哲学的深沉思考。而且,文字的精美,联想的新颖,构思的独特,都是《野草》中此前的作品中所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