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本草纲目中优美句子 正文

本草纲目中优美句子

时间:2024-11-14 22:20:16

传承经典文化

1. 大和民族和中国的文化同门同种,甚至日本文化的根,就是中国文化的一脉。

2. 如此的文化传承,势必会为中国拥有美好的远景蓝图。

3. 雷锋他把自己旺盛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国家,献给了人民,他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必将在我们青少年一代身上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

4. 文化需要继承也必须继承,文化需要交融也必须交融,文化需要发展也必须发展,要知道“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5. 每个时代都为春节增添新的魅力,涂抹上新的色彩,我们身处于一个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时代,自然应该为春节这个古老的节日增光添彩,因为民俗应该是民众在生活中自发形成和传承的。

6. 中华五千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21世纪中国文化,就在我们手中!让我们共同传承,让我们发扬光大!

7. 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传承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8. 血脉中的传承,一代代人无论怎样身经流离患难都心存安宁的美好憧憬,这种坚定,让人心生暖意。

9. 汉字里墨香温存的一笔一划,世代传承的表达。

10. 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过三代,而西方的贵族却能够传承三百年兴盛不息!因为中国人缺乏:家族文化,家族信仰,家族系统的传承!

11. 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

12. 是书籍传承了思想,是思想产出了教育,是教育创造了网络,是网络改变了阅读,是阅读改写了文化,是文化中伤了书籍。

13. 期待着那一天,中国的民族文化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里被传播,被不同肤色的人传承,不仅仅是我们中国人----这便是我的梦。

传承经典文化文艺句子2

【第1句】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让世界为之赞叹,让国人为之骄傲!然而,时光流转,时代变迁,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国传统文化似乎被遗忘在尘封的角落。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文化亢奋的时代,“韩流”来袭,势不可挡,西方文化不断“抢滩登陆”,多元文化让中国变得越来越国际化,越来越时尚前卫。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一方面走向国际化的同时也会带来传统文化的迷失。这是多么可怕!没有别具特色民族文化,必然无法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赢得世界的尊重!

【第2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如同耀眼的星座,光耀了悠悠五千年。其中的许多精华,被代代相传,价值历久而弥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学文化经典。它是古老文化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和中华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递的瑰宝。

【第3句】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国学源自天地,从伏羲仰天俯地而悟易经,到屈原漫游天地而得九歌,再到竹林七贤隐居山林而通三玄,古之高士,欲有所得,无不与天地相交接。故我说:国学亦有大美。国学大美,美在境界,美在德操,美在文字,美在悲悯,美在轻盈。先悟境界。孔子之美如一丝春风和煦而温暖,孟子之美如一阵夏雨热烈而强劲,庄子之美如一片秋叶淡泊而悠远,老子之美如一场冬雪晶莹而博大。

【第4句】首先说传统文化中民俗的魅力。这是几千年代代相传的、为普罗大众接受实践的层面。包括节日习俗,生活中婚丧嫁娶习俗,服饰习俗等。今天,婚丧嫁娶习俗和服饰习俗等随着时代变革发生变化了,这也是事物变化的规律。节日习俗有过春节的习俗,串门拜年放鞭炮庙会等等;元宵节灯会的习俗,二月二龙抬头,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七夕习俗,中秋节赏月,重阳节习俗,腊八喝杂米粥等。这些习俗中,除了如何过节、吃什么之外,当然还有尊重老人,注重家庭亲朋友爱,缅怀圣贤,欣赏大自然和谐美丽等元素在里面,而不是过春节了大家包饺子吧,到端午节了大家吃粽子吧,到中秋节了大家发月饼吧,不是这样的表面肤浅到吃的程度的文化。

【第5句】诗经文字简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读之可明道;楚辞文字沉郁,感情激奋,读之可养志;汉赋文字汪洋,规模宏大,读之可盛神;唐诗文字刚柔并济,气象万千,读之可立魂;宋词文字清丽,大美天成,读之可洗心;元曲文字激越,摇曳多姿,读之可通灵;明清小说文字典雅,描世间百态,读之可启智。

【第6句】中国作为五大文明古国之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其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面也极为广泛,儒学这一文化符号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它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及思维方式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儒家思想最早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主要倡导政治统一、社会安定、道德规范,仁政以治、发展教育和生产等,这些思想对于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儒家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论调不仅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倡导,同时也是对创建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倡导,这些思想都能过在现代化的社会条件下继承下来。

【第7句】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之大美,美不尽言,美不胜收,美轮美奂,然大美无声,非虚妄浅薄者可闻,国学典籍含英咀华,默而无言,与你遥遥相对,无声的召唤令你心驰神往,当你怀一颗赤子之心走近国学,感悟国学,体味国学,践行国学多时,你会蓦然发现,国学大美,其实已在你心里。

【第8句】中国传统文化中俯拾即是的为人之要、处世之道、治理之策,当是领导干部修齐治平的优秀教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久前,总书记在韩国访问时信手拈来引用古诗,比喻中韩关系发展会有新机遇、新境界,阐释友邻之国应该同舟共济、携手共进,生动自然,又深刻有力,引发媒体聚焦解读。实际上,只要稍微留心就会发现,此前总书记许多讲话都会融会经典、不落痕迹,不仅给人思考启迪、让人印象深刻,也以厚重的国学根底,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中国领导人的文化修养。

【第9句】中国传统文化中春节时家人团聚,强化了亲缘关系和孝道伦理等因素,每年有这么一个机会一家人欢欢喜喜辞旧迎新,总结过去的一年,为新一年积蓄力量和做精神准备。包粽子赛龙舟,则反映中国老百姓对忠臣、对善良灵魂的爱戴,是社会大众善良品德的自我发扬。中秋节万籁俱寂,明月当空,让满天清辉充满心际,其实是让大自然的美洗涤心灵,人身心重新充电,具有这样的意义。月饼,瓜果都是辅助这种审美需求的物质手段。如果心不能沉下来领略它文化的魅力,只是机械地吃点应景的食物,那么哪一天不能吃月饼,哪一天不能包饺子,哪一天不能包粽子,但谁能说那天就过年了,过中秋节或端午节了。所以,应该从传统民俗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在心灵上体会到它,而不是用嘴、胃、肠子来体会。

【第10句】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多看点国学,能滋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记得20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著名学者季羡林应邀为北大学生讲讲“国学”,一个在当时颇显冷僻的题目。季羡林劝同学们找一个小教室,以免人太少,“面子不好看”。出人意料的是,能容下400人的报告厅,连台阶上都挤满了人。在当时“商品经济”刚刚兴起的中国社会,这让季羡林热泪盈眶,认为大家对国学的热爱“顺乎人心,应乎潮流”。的确,作为中华文明的观念载体,国学在一代人的时间里花开满树,标示着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崛起之后的“精神还乡”。

【第11句】注重道德修养也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构成部分。谈传统文化不能不谈道德修养,学传统文化的人没有不重道德修养的,学传统文化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走向自觉注重道德修养。儒家要求在家庭成员内,长辈教养小辈,小辈孝敬长辈,同辈之间关爱,同事间要讲道义、礼节、诚信,对事业工作要忠,也就是今天的敬业。对上级要敬,就是尊重。上级对下级要关心礼节,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以人为本。如果整个社会人认识都能达到这样,那社会一定是很和谐的。

【第12句】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摆几本线装书和假古董,也不是穿套汉服或唐装,更不是风水、堪舆、预测之学。通过去芜存菁,国学中的精华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事实上,早在17、18世纪,中华文化就已是欧洲宫廷中的时尚,文化巨匠伏尔泰根据《赵氏孤儿》改编出戏剧《中国孤儿》,在巴黎上演后轰动一时。时下“汉语热”持续升温,孔子学院落户世界各地,也展示着中国文化的迷人魅力。这份宝贵的遗产,更应该成为党员领导干部砥砺情操、促进人格修养的宝库。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视野,贾谊“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的智慧,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国学传统中俯拾即是的为人之要、处世之道、治理之策,当是领导干部修齐治平的优秀教材。

【第13句】弘扬民族文化,正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然而,在亢奋的社会时代,弘扬民族文化,可能曲高和寡,费力不讨好。不过,让人欣喜的是,一些有民族责任感的媒体扛起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近段时间,东北新闻网精心制作了四挡弘扬传统文化的视频节目,这四期节目分别为《解读千字文》、《精武辽宁》、《国乐之声》,《复礼》,这四档节目可谓是亦文奕武,奕乐奕礼,融合了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理念,这是对传统文化的比较全面的诠释,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细细品味,虽然每期节目只有短短的十多分钟,但却让传统文化不在的霉涩难懂,赋予传统文化鲜活的生命。“吊民伐罪,周发殷汤”这些沉睡千年古老语句被时代换唤醒,变得鲜活生动。这些古老的中国文字,承载了太多的历史,穿越时空,一个个叱咤风云了历史人物,荡气回肠的历史画面在脑海中不断的穿梭。

【第14句】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达成的共识。在西学东渐之过程中,在西方强盗坚船利炮打开国门,西夷东倭凌X辱我族百年之后,国人痛定思痛,曾以为是传统文化的弊端带来了国家民族的衰弱,曾一度自轻,厚今薄古,重西轻东。但在社会文明发展遇到严峻挑战时,又祭起传统文化的法宝,希冀能从中获得灵气、吉利和智慧,重塑文明发展模式,寻找人类发展希望和机会。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的悲剧式的喜事。但不管世局悲喜和命运跌宕,传统文化能重新回归人心,为人类文明带来希望,也还是合乎了传统文化的上合宇宙规律。

【第15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她兼收并蓄,发展至今,可见其魅力所在。新加坡是华人较多的国家,国家重视国民意识,重视教育。在强调国家意识,倡导东方文化的同时,新加坡还强调“八德”。这八个方面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即:忠:爱国,忠于国家;孝:孝敬父母,尊财敬贤;仁、爱:富有同情心和友爱精神,关心他人;礼、仪:指礼貌礼节,对外国不卑躬屈膝,对同胞一视同仁;廉:指为官德行,做官的基本道德规范;耻:指人们的羞耻之心。一所公办学校还将中国的“元素”,即京剧脸谱、象棋、古钱币、中药等图片挂在墙上,成为推崇东方文化的象征。就连新加坡几任总理的姓名,无不透视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都使我们想起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第16句】中国传统文化第二个魅力是文学艺术的魅力。中国人只要读过书的,都多少知道一些古诗古词和一些文学名著。但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实在是很妙曼优美,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怡悦的感受。《诗经》古雅淳朴,《古诗十九首》伤感哀叹,唐诗大气瑰丽,宋词清婉精雕,《红楼》晚晴画卷,顽石经历红尘一梦。《西游》佛道双参,冲破八十一难五圣修真。《水浒》忠义聚会,108天罡地煞聚齐保皇。《三国》畅谈天下分合大事,翻手自如谋略军法。《聊斋》鬼狐艳异,《阅微草堂笔记》规世因果,《子不语》怪力乱神,《夷坚志》神异奇闻,《太平广记》天下逸事。还有先秦古文,宋、明、清笔记,明清小说等,三言二拍,等等,读之觉喜。因为这些作家,基本都是个人修养深厚,其文章闪烁着艺术感悟和智慧之光,所以你在读时自然会为其魅力吸引。有时会令人如饮美酒,如赏百花,如沐春风,如观秋月。

【第17句】秦国变法的力行者商鞅的吏治思想和权力监督理论对现代社会仍有很多借鉴意义,他主张设官分职“别其势,难其道”,即分割权力,划分职责,各司其职。在权责明确的情况下,才能少权衡得失,多乐业、敬业。敬业精神一直是我们中国古代思想家非常提倡的理念,孔子把它称为“执事敬”,“敬”即“尊敬”“敬重”之意,也即,对待事业要有一个尊敬、敬重的态度。古代思想家朱熹将“敬业”诠释为“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敬业,就是人们基于对一件事情、一种职业的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态度,是当今社会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道德要求。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规定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作为一项公民的基本道德原则提出了“敬业奉献”的要求,可见敬业精神不是对公民很高的要求,而是较低的标准,也应该成为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第18句】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有着四大文明古国之称的中国,其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化,令世界人民称赞。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自古至今经久不衰,可谓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中国历史上,中华文化圈在很早就有形成了,并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无论在亚洲、在欧洲,还是在世界各地……

【第19句】传统文化中医学、养生、方术的魅力。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认为人与天地运行有一致性,天地有阴阳五行,人体中也有阴阳五行,将人体五脏分为五行,五行之间相生,在身体出现不正常症状时,综合判断人体阴阳五行的问题,进行调节,使其恢复应有的状态。中医提倡人前提要养生,当身体出现问题时再加以调节,是预防性和综合调理的一种养护理念。中药是采用天地间的各种物质,水,矿石,药草,人的粪便等,无不能作为药。人体内出现的一种症状,都能用适当的物质进行对治。由于中医中药的这个特点,它是对疾病进行主动防护,采取的手段是综合调理,加强人自我调节能力去除病症,用药是采集大自然的各种物质,是绿色环保、无副作用的。所以,中医在治疗理念和用药上更高一筹。《黄帝内经》展现了对天地人体深刻的认识,《本草纲目》秀出了对药材药性的认知。还有各个时期的中医著作,玩读之际,大家可以领略到其间的精妙哲理和医者仁心。

【第20句】几天的学习,我感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巨大的魅力和无尽的感召力,感染到我,荡漾着我的灵魂,我在不断地拷问着自己:对年迈的、日渐衰老的父母,我做到了么?对辛苦的丈夫,我做到了么?对渐渐长大的、面对青春期充满诱惑与苦烦的女人,我做到了么? 我的心在颤抖。“百善孝为先”做为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知道孝顺,去善待他们,还能为别人做什么呢?“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孝敬父母是不能等待的呀!我今后一定再不会用“忙”来推脱而不去看望父母。我要常回家看看!常回家干干!

【第21句】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哲学的门派,哲学思想散见于佛、道、儒各家著作中。易经描述宇宙产生,大致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宇宙原本是太虚,没有具体的物质形象,然后生成了太极,就是最初的事物。然后由太极生出阴阳,阴阳互相摩荡,产生万物。人应该格物致知,顺应天理。道家认为天地间有一个无处不在的道,它是事物的本源,渗透于一切事物之中。人应该摒弃人的各种七情六欲,舍弃人那样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清净无为,恬淡少欲,常常处于合乎道的状态,这样,道就会在他身上渗透体现,他就合乎道了。那么,连接到宇宙产生的本源,他也将获得宇宙的无尽的能量,于是他与道合一,同化于道的属性,得到了无尽的寿命和无穷的力量。庄子的认识是,天地这么大,日月生辰,寒来暑往,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和作用。

【第22句】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经历了五千年,其间既有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风细雨般的变革,但最后都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1、仁不异远,义不辞难。——《汉书》

2、狐疑犹豫,后必有悔。——《汉书》

3、心如欲壑,后土难填。——《国语》

4、轻则寡谋,骄则无礼。——《国语》

5、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6、君子交绝,不出恶声。——《战国策》

7、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

8、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

9、吃一份亏,受无量福。——《警世通言》

1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

11、祸与福相贯,生与死为邻。——《战国策》

12、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战国策》

13、明王不徒立,百姓不虚至。——《晏子春秋》

14、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汉书》

15、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

16、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汉书》

17、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本草纲目》

18、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晏子春秋》

19、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警世通言》

20、凡病皆可医,惟俗不可医。——《格言联璧》

21、寨有盍饕之心,而欲不可足。——《战国策》

22、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警世通言》

23、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战国策》

24、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

25、赏必加于有功,刑必断于有罪。——《战国策》

26、橘生北则为橘,生于南则为枳。——《晏子春秋》

27、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本草纲目》

28、岂能尽如人意,但求不愧我生。——《格言联璧》

29、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全。——《韩非子》

30、只因览胜探奇,不顾山遥水远。——《警世通言》

31、要人知重勤学,怕人知事莫做。——《警世通言》

32、怒宜实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格言联璧》

33、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战国策》

34、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汉书》

35、营气之粹,化而为精,聚于命门。——《本草纲目》

36、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战国策》

37、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战国策》

38、心正自然邪不扰,身端怎有恶来欺。——《警世通言》

39、持身如玉洁冰清,襟袍如光风霁月。——《格言联璧》

40、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听话偏长。——《警世通言》

41、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警世通言》

42、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43、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战国策》

44、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格言联璧》

45、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韩非子》

46、廉者,政之本也;谦者,德之主也。——《晏子春秋》

47、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警世通言》

48、学求其于世有济,事行乎此心此安。——《警世通言》

49、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国语》

50、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仁者不危人以要名。——《战国策》

51、做官乃造福之地,而人以为享福之地。——《格言联璧》

52、夫众病积聚,皆起于虚也,虚生百病。——《本草纲目》

53、淫与耳目,不当民务,此圣王之所禁也。——《晏子春秋》

54、戎狄志态,不与华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汉书》

55、真圣贤,决非迂腐。真豪杰,断不粗疏。——《格言联璧》

56、不厚其栋,不能任重。重莫如国,栋莫如德。——《国语》

57、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战国策》

58、敬为千圣授受真源;慎乃百年提撕紧钥。——《格言联璧》

59、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三十六计》

60、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家法,虽危不亡。——《韩非子》

61、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战国策》

62、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韩非子》

63、因而能革,天道乃得,革而能因,天道乃驯。——《太玄经》

【第1句】→冬虫夏草这种珍物,长在青藏高原海拔五千米以上的山上,夏天形体像虫子,埋藏在土里,冬季冰雪天里,像小草一样顽强地生长出来。虫草是孤芳之物,十分珍稀,现在很多人上山挖掘,靠着这条路发家致富,一座座雪山都被挖遍了,要找到一根虫草极为不易。尽管很多人成批量地贩转着、街上也到处销售者这种不知从哪里来的东西,可是卓玛不甘心,复得的生命是十分可贵的,那些买来的不足以表达报恩之心,自己要用双手挖掘出跟生命一样珍重的虫草去报答。

【第2句】→观看完央视“寻找最美消防员”评选晚会直播,我被荧屏上的一根冬虫夏草打动了,那根虫草的实物虽然远在雪域高原,但我感受到了它负载在我心头的重量。它有多重?我浮想联翩,久久地掂量着。

【第3句】→我完全沉浸在一根虫草报答恩情的故事中。我曾经在西藏邂逅一对挖掘冬虫夏草的藏族夫妻,含辛茹苦数年,自己有病需要时,却享受不起一根虫草,他们就像大地底层的一只虫和一根草。虫草之于人类的生命,是何等的轻微啊。而今夜看到的这根虫草——不顾一切地救助、不顾一切地报答,又一次证实了生命的无限重量。

【第4句】→冬虫夏草(Chinese Caterpillar Fungus)别名虫草,冬虫草,中华虫草, 是由肉座菌目蛇形虫草科蛇形虫草属的冬虫夏草菌寄生于高山草甸土中的'蝠蛾幼虫,使幼虫身躯僵化。并在适宜条件下,夏季由僵虫头端抽生出长棒状的子座而形成,即冬虫夏...

【第5句】→关于冬虫夏草的药用价值,古代医籍及笔记中皆有论述,《本草纲目拾遗》谓“羌俗采为上药,功与人参同”。《本草从新》谓“甘平、保肺、益肾、止血、化痰、已劳嗽”。《桔园小识》说:“以酒浸数枚啖之,治腰膝间痛楚,有益肾之功……或云,与雄鸭同煮食,宜老人”。

【第6句】→冬虫夏草,仅仅是我国190多种虫草中的一种,也是中药传统的滋补药材。冬虫夏草,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主要活性成分是虫草素,其有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抗肿瘤、抗疲劳等多种功效。……

【第7句】→在青藏高原海拔3800米以上的雪线地带,阳春三月,蝙蝠蛾便在草丛间翩翩起舞,寻求配偶,并把卵产在土块中。高寒地区的隆冬,酷冷异常,孵化出来的蝙蝠蛾幼虫便蛰伏在潮湿而温暖的土内越冬。好在满山遍野都生长着头花蓼、珠芽蓼、小叶杜鹃和蒿草之类植物,它们的嫩根多汁而富于营养,为幼虫的越冬准备了充足的粮食。

【第8句】→食用冬虫夏草时,每次可取2—3克与西洋参3克、灵芝5克同用。把它们放在有水的小碗里,用锅蒸30分钟后,取碗中的汁3—4匙喝。这样用可起到补气养阴、治疗中老年体虚乏力、腰膝酸软、心慌心悸、失眠多梦等作用。

【第9句】→冬虫夏草出产在我国西南高寒地区,藏胞称之为“牙什托根布”,其名始见于吴仪洛《本草从新》(1757年)和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在明、清两代笔记体小说中,更是充满了传奇性的描述:“冬虫夏草,一物也。冬则为虫,夏则为草,虫形似蚕,色微黄,草形似韭,叶较细。入夏,虫以头入地,尾自成草,杂错于蔓草间,不知其为虫也;交冬,草渐萎黄,乃出地蠕蠕而动,其尾犹簌簌然带草而行。盖随气化转移,理有然者。”

【第10句】→1723年,法国人巴拉南在中国采集生物标本,发现了冬虫夏草,把它带回巴黎,以后又由英国人利维当作世外珍奇带往伦敦。直到1842年,经过真菌学家伯克利的研究,才发现所谓“冬虫夏草”,乃是一种叫虫草菌的子囊菌寄生于蝙蝠蛾的幼虫上所形成的,才初步弄清虫草菌的庐山面目。

【第11句】→每年五六月份是挖虫草的旺季。每到此时,青藏高原雪山脚下的虫草产地,就会冒出密密麻麻的帐篷,驻扎着各路挖虫草的大军。他们每天天不亮就上山,天亮开始采挖。图为在青海的啦鸡山上挖冬虫夏草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