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上古时代的优美句子 正文

上古时代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4-09-21 19:06:36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根据对《诗经》婚恋诗中的青年男女的情态之美、精神之美以及其中所描绘的情景之美的粗略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诗经》时代的民风总的来说是淳朴无邪的。他们的爱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使我们感受到上古时期人们感情之纯美。

我国文学史上真正大量收集、公开记载爱情诗歌的是《诗经》,而婚恋诗又是《诗经》的精华所在。所以婚恋诗在《诗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诗经》305篇中,抒写男女相思相恋的婚恋诗篇约有60余首,占总数的五分之一。这些诗歌正如朱熹在《诗集传》中所言,“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歌咏,各言其情也”,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这些诗产生于民间,它们以民间歌谣的形式广为流传,表现了上古时代青年男女情爱的热烈、淳朴与真诚,体现了他们交往过程的清新纯真本色,向人们展示了人世间至纯至美的情感世界。

在礼教初设的时代,《诗经》中的婚恋诗以其自然率真、清新质朴的风格反映了在那一特殊时期人们所展现出来的别具一格的人情美。

一、婚恋抒写中的情态之美

《诗经》开创了中国文学抒情的先河,其中婚恋诗尤为人们所喜爱,《诗经》中对于上古时代男女婚恋的叙述,自然离不开对于其间人物情态的描摹。

《诗经》中婚恋诗的人情美首先表现为其中人的情态之美。其情态之美的典范之作当属《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里连用六个比喻来描摹庄姜之美,这些句子已经成为千古传诵的写美女的佳句,在这里,诗人根据长期积累的审美经验,采用现实生活中日常所见、烂熟于心的“柔荑”“凝脂”“蝤蛴”“瓠犀”“螓首”“蛾眉”等六种事物,来分别比喻庄姜的双手、皮肤、颈项、牙齿、前额和眉毛,本体与喻体之间具有十分相似的特征,可谓顺手拈来,比喻贴切,形象生动,无懈可击。

“硕人”,原意是高大白胖的人,引申为美女,可见公元前七百多年的春秋时代,人们喜欢高大丰满、皮肤白皙的美人。究其所以,还是“美与善相统一”的规则在起作用,先秦时期的人们,受自然条件所限,寿命没有现在长,高大健硕的女人至少代表着健康、宜生养,所以是“好”的,因此也就是美的。女人圆润丰满的身体,就如饱满的稻谷,代表了一种生命力。而在中国古代也是以白为美的,李渔在《闲情偶寄·声容部》中说:“……妇人本质,惟白最难。多受精血而成胎者,其人生出必白……。”可见,“白”是中国古代一贯千年的审美观。

另外一首《邶风·静女》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一首写男女幽会的情歌。少女故意躲在城角,“爱而不见”,男子急得坐立不安,“搔首蜘蹰”,这两句平实如话的描写,极为传神地表现了一对恋人初会时的情趣。既而约会之时少女赠送彤管、荑草,男子欣喜若狂语带双关表达爱意,这些情态又写得柔婉细腻,情意绵绵。“搔首踟蹰”,描绘出男青年抓耳挠腮、焦灼不安的情态,刻画了他憨厚朴实的性格,表现出他对姑娘的深挚情义和迷恋程度。全诗清新活泼,生动有趣。吟诵此诗,读者亦会被其浓浓的青春气息所感动,而诚心祝愿这对恋人幸福美满。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性。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通过对君子求之不得的具体情态的描写,极其逼真地表现了这位君子对心目中恋人的痴情和执着。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写他相思之苦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这样的相思,这样的愉悦,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人间美好的爱情经由此诗就臻于化境!

除此之外,《诗经》中通过这种细致的心理刻画来表现人物的情态之美的诗篇还有《周南·卷耳》《卫风·伯兮》等。它们大都采用衬托的手法,通过对外现的动作和表情的描写来体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内心活动。《周南·卷耳》说:“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这里只写了采卷耳的女子的几个动作:她采了又采,却采不满一浅筐,由于想着远行的人,又把筐儿放在大路上。这些动作都衬托出一个思妇的心理状态。她为什么采了又采却连一浅筐也采不满呢?正是她用心不专,别有所想。她为什么又要把筐儿放在大路上?因为她想在大路上或许会碰上征人回归。精神恍惚的心理状态通过外现动作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总之,崇高的爱情是少男少女所向往的,他们通过语言、肢体以及心理活动体现出来的情态之美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爱意,追求美好的爱情。

二、婚恋追求中的精神之美

《诗经》中婚恋诗的人情美还体现在其中青年男女的精神之美,他们对爱的那种质朴、自由而又执着、热烈的追求无不展现周代青年男女间感情的纯美。

1.爱的质朴

《诗经》中记载古代劳动人民的爱情诗往往带着泥土的芬芳。因为他们的爱情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在劳动中产生的爱情是质朴的。如《木瓜》一诗: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其中表现爱情的信物往往都是饮食事物。诗中的“琼玖”“琼瑶”“琼琚”都是美玉,只不过是颜色不同而已。但无论是赤色的美玉(琼琚),还是黑色的美玉(琼玖),都是“木瓜”“木桃”“木李”所不能及的,然而所赠送的这些信物融有真挚的爱情,是真情的标志,我们的先人愿以美玉回报,可见物质有价真情无价。人家给之以“木瓜”“木桃”“木李”,则以“琼琚”“琼瑶”“琼玖”回报,这是多么厚道、质朴的感情!非但如此,其他的饮食植物,如“荇菜”“梅”“蔓草”“芍药”“菽”“麦”都可作为定情的信物。这在《召南》中的《摽有梅》、《郑风》中的《野有蔓草》、《陈风》中的《东门之枌》等篇多有表现。由于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人们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都是有限的。在当时那样一个历史背景下,任何独特的、细腻的个性情感显然很难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而只有那种情调比较单纯、质朴的情感,才相对地与人们感受能力比较低下的历史状况相适应。

2.爱的自由

《诗经》中描述的事情时间跨度很大,长达五百多年,因此我们分析时也要看到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其婚恋诗所具有的不同特点。整体来说,周代婚姻恋爱的习俗是一个由开放到保守的过程。周初,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恋爱尚少禁忌,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自由的。

《郑风·溱洧》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诗写的是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会之事。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艳阳高照,鲜花遍地,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楔,祈求美满婚姻。一对情侣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他们边走边相互调笑,并互赠芍药以定情,他们的情感自由徜徉。这是法令允许的仲春之会;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详细描画了郑国男女恋爱自由之盛况,也就是说,只要男女自己愿意在一起,做什么都合法。这首诗如一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纯朴,烂漫自由。按封建卫道士的观点,《溱洧》通篇“皆为惑男之语”,实乃“淫声”,然以今天的眼光客观地看,这种未经礼教桎梏的、道学家口中的所谓“淫”,恰恰是人的原始情感最自然的流露,是一种活泼生命的体现,他们的爱是简单纯粹的,不受任何世俗的束缚,只遵从自然的态度,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天地精神的遵从。它标志着和谐、自由、平等,散发着愉快与天真的气息。

在《诗经》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厉,由此我们在这些诗中看到年轻的小伙和姑娘自由地幽会和相恋的情景,如《召南·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一个打猎的男子在林中引诱一个“如玉”的女子,那女子劝男子别莽撞,别惊动了狗,表现了又喜又怕的微妙心理。比较出名的《子衿》《野有蔓草》《女曰鸡鸣》《风雨》等都是出自《诗经》,郎情妹意的婉约和旖旎,飘荡在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上古时期人们那种自由浪漫的情怀。

3.爱的执着

他们的'爱不尚虚华,以诚实朴素、情投意合互为条件。如《出其东门》,东门外漂亮姑娘那么多,但他都不动心,而只有那位“缟衣纂巾”装束朴素的姑娘才是他的心上人。诗以城门云集的众多女子陪衬自己心中的爱人,以服饰代人,以色彩显形象,鲜明而突出,美丽的花几千万朵,最心爱的只有那一朵,这正表现出心中对意中人忠贞不渝的感情。

表现男女忠贞专一的还有《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位出征在外的男子对自己心上人的日夜思念:他想起他们花前月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想起如今生离死别、天涯孤苦,岂能不泪眼朦胧、肝肠寸断?又如《卫风·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 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写了一位女子自从丈夫别后,无心梳洗,思念之情日日萦绕心间。也许为国征战是英勇豪迈的,可是人生的天涯孤苦和生离死别,总是让有情的人们感到撕心裂肺的痛。女子因为丈夫不在身边而无心化妆,丈夫从军,妻子情愿蓬首以待,因为再没有人可以让她为之梳妆打扮,她想借种植一种草来打发自己相思之苦却做不到。女主人公以直接的言语表达了对爱的忠贞不渝。

4.爱的热烈

上古时期的女子,特别是下层劳动人民中的女子,对爱情的追求显得格外大方和大胆,她们对爱情的追求非常直率、非常热烈。《褰裳》《萚兮》中的女子就毫无顾忌地表达了自己对意中人的思慕和热爱,不加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婚姻的向往和追求。

《郑风·褰裳》中的女主人公追求自由爱情的大胆态度以及泼辣个性在《诗经》中是登峰造极的:“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袁梅注《郑风·褰裳》是:“一个女子告诫她的恋人说,你若对我不爱不想,莫非没有别人爱我?”[6]这是一位姑娘和她所爱的小伙子开玩笑的情诗,姑娘大胆主动地追求和试探,意在要小伙子当机立断,明确表态。这个姑娘在爱情问题上是锋芒毕露的,她的态度是自有礼教归范以后所不敢表现的。

《萚兮》写在风吹黄叶舞秋千的季节里的某个午后,一位少女热情大胆、毫无顾忌地邀请情人和她共同唱歌:“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微风飘拂着落叶,也吹拂着情人的衣发,她越看,觉得他越美,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她一腔热烈的感情呢?在激动与兴奋中她邀情人与她一道唱歌,唱出他们共同的幸福,唱出他们心底和谐的旋律。这首诗很好地抒发出了这位少女激动不已、无比愉悦的感情。

《诗经》中有些诗篇在表现对意中人情有独钟、爱之深切的意境中展现了人类对更广阔、更完善境界不懈追求的心态。精神,是支撑人类生存下去的主要支柱,在物质得以实现后,对精神的追求就日益强烈了,尤其是在崇高的爱情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婚恋描绘中的情景之美

《诗经》婚恋诗中的情景之美也是人情美的一个重要表现方面,人有了感情就要试着接近对方,也就进入热恋阶段。在热恋期间现代的人有约会,古代的人也同样有约会,约会时就要找一些环境优美、适合表达自己情感的地方、场所。虽然不同时代的人约会的形式、内容情景不尽相同,但是约会的时候男女双方体现的感情却是一样的,都表达了对对方的爱慕之情。《蒹葭》属于秦风,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常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伊人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情感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出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总之,《蒹葭》诗中的“蒹葭苍苍”等景物描写为表现人物的感情提供特定的背景,以景衬情、情深景真,从而更加突显了上古时期人们感情的纯美。

表现这样美好情景的还有《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像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他经历了什么尽在不言中了。整篇诗充满着人情美。古代的交通不便,造就了人们思维的发达,把人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采薇》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运用了“以哀景写乐”的情景反衬手法,这种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那就是“倍增其哀乐”[。运用对比的方式,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四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桃夭》是《诗经·国风·周南》里的一篇,是贺新婚歌,也即送新嫁娘歌。诗中不仅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而且于短短的四字句“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难怪陈子展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后,我还看见乡村人民举行婚礼的时候,要歌《桃夭》三章……。”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其婚恋诗更是那个时代人们天真、淳朴、健康、优美的人情美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诗经》中婚恋诗人情美的粗略分析,我们看到《诗经》时代的民风总的来说是淳朴无邪的,他们的爱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从中我们可以深深的感受到上古时期的人们的感情是那样的纯美。千年之后,《诗经》仍然以其非凡的魅力感染着我们。

女娲造人是一个民间传说,发生在上古时代。下面是关于女娲造人课件的内容,欢迎阅读!

女娲造人课件1

○教学目标

①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② 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③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重点

① 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②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教师:投影仪。

○教学设计

导入 课文

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今天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

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② 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没有的内容。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这个环节一要靠学生课前预习,熟悉课文内容。二是锻炼学生上课专注地听别人说,学习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实施前要做好指导,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不太理想,教师可提示补充。如果复述的学生对课文情节有遗漏,也可提醒学生补充。

③ 讨论:a.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b.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

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像的,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试想,没有了这种想像,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而第2个讨论题,是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想像力,合理即可。可以先四人小组讨论,选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探究品味,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① 讨论: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② 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对女娲这个形象的认识,应该是这节课探究的一个要点。讨论时要提醒学生紧扣课文语句分析认识。教师最后明确: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像力的地方。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可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③ 比较《女娲造人》与《伊甸园里》,拓展思维空间。

[讨论]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

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拓宽思维角度,从文章情节的想像、文章结构、语言、思想感情等诸方面去分析。教师不要限制在只应该喜欢哪一篇上,但是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传说,表现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这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而我们往往也可以从阅读这类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教师总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布置作业

① 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② 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女娲造人课件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熟悉课文,生动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理解本文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发挥自己联想、想象力来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运用联想、想象创编神话故事;进一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祖先大胆奇特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养成课外搜索、整理资料,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先让学生讲讲自己曾看过或听过哪些神话故事,然后,以“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有趣话题,引出我们祖先对此问题是怎样理解和想象的?

二、自主阅读

以讲故事比赛的形式,(既可个人准备也可小组合作共同打造推举一人),让学生积极自主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并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以全体学生掌声大小来对主讲者进行评价,然后再让个别学生以点评形式进行具体评价。这样让学生人人参与,共同激发阅读热情。

最后老师小结讲故事应注意的事项:情节要完整,表情动作要丰富,语气语调要有变化等。

三、合作交流

1、将本文与《风俗通》上短文进行比较阅读 从女娲造人动机,造人过程及人类诞生等方面对文本进行赏析,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联想和想象力了解神话特点。

2、对文章存有的疑惑进行组内质疑探究、交流,认识到想象力也是我们现代人所迫切需要的,因为“想象是人类最美的花朵”,(雨果语)。

3、全班交流 对小组内无法解答的疑惑提出来,通过组与组之间探讨,进行全班交流。

四、拓展延伸

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创编神话故事。给出材料。《嫦娥奔月》:后羿从西王母那求到了不死之药,他的妻子偷吃升入月宫,后来变成了月精白蛤蟆。

五、小结

《女祸造人》反映了我们中国人早期对人类起源的探索,但它毕竟是神话传说,那“人,到底是从哪来的?”请同学们下去收集这方面资料,从科学角度进行解释。在“追寻人类起源”综合性活动课上再交流。

课后反思:

按照新课标要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

成功之处:

4、有教育机智。当天,全年级学生都欢欢喜喜去财大看话剧,仅留下上课的这个班不能去,学生们老大不高兴,又加上突然下雨,天气很冷,学生冒雨跑到阶梯教室。我一下想到学生昨天刚兴高采烈地学习吟唱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即让语文科代表黄伊伊领唱。气氛一下活跃起来。

1、点击了学生的兴奋点。

首先,选的文章是神话传说,是六年级学生最为感兴趣的。

其次,课前唱歌让学生情绪由阴转晴,进而让学生讲自己看过或听过的神话故事,课堂上晴朗起来,再由师以“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我的祖先是怎样理解和想象的?”几个问题将学生阅读欲望撩拨到极致。

2、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以讲故事,创编神话故事等比赛形式刺激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主动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点带面,全体参与,让学生在竞争中各有所得。

3、联想、想象能力的迁移。最后环节让学生创编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每个小组都热火朝天,七嘴八舌,更有几个小组提出创编课本剧,并当堂表演,将整个课堂气氛拉向高潮,学生潜能得到极大挖掘。

不足之处:

1、没有真正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几个教学环节皆在老师主观引导下进行。尤其当下课铃响起,而学生课本剧的表演正浓,学生们和听课老师们也正听得如痴如醉时,我却因为是公开课而打断学生的表演。后来虽然又让学生继续表演,但已影响了学生的情绪。没有很好贯彻“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的课改观念。

2、课堂评价不到位。如有学生提出“女娲到哪去了?”这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对以神话形式解答的学生,我没能给予肯定,只对一位回答“女娲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学生极其赞赏。这个评价说明我本身的教育机智不够,对问题的认识较窄。学生刘莫的点评非常不错,可我没能充分赞赏。

3、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处理不太好

在学生质疑这个环节,学生问题较多,当超过我规定的时间时,我为了能尽快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采用了较生硬的方式,直接过渡,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缺憾。没有做到“教学生之所需要”的课改思想。

史记经典名句语句摘抄

1、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司马迁 《史记》

2、 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 《史记》

3、 不知其人,则不为其友。 ——司马迁 《史记》

4、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

5、 顺 不妄喜;逆 不遑馁;安 不奢逸;危 不惊惧;胸有惊雷而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 也 。 ——司马迁 《史记》

6、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司马迁 《史记》

7、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

8、 屈原贾生列传:举世混(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司马迁 《史记》

9、 祸不妄至,福不徒来 《史记》

10、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司马迁 《史记》

11、 孔子世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司马迁 《 史 记》

12、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史记》

13、 李将军列传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司 马 迁 《史记》

14、 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 《史记》

15、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史记》

16、 日者列传:得不为喜,去不为恨。 ——司马迁 《史记》

17、 太史公自序: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司马迁 《史记》

18、 商君列传 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司马迁 《史记》

19、 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司马迁 《史记》

20、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史记》

21、 管晏列传: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 辱 — —司马迁 《史记》

22、 虽被万戮,岂有悔哉! ——司马迁 《史记》

23、 越王勾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司马迁 《史记》

24、 以权利合者,权力尽而交疏。 《史记》

25、 高祖本纪: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司马迁 《史记》

26、 淮阴侯列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司马迁 《史记》

27、 刺客列传:天雨粟,马生角 ——司马迁 《史记》

28、 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司马迁 《史记》

29、 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 ——司马迁 《史记》

30、 "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 《史记》"

31、 见人不正,虽贵不敬也;见人有污,虽尊不下也。 《史记》

32、 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 —司马迁 《史记》

33、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史记》

34、 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 亦 归 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司马迁 《史记》

35、 魏文王问扁鹊 魏文王问扁鹊:“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 扁鹊曰:“长兄最善 , 中 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魏文王曰:“可得闻邪?” 扁鹊曰: “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史记》

36、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 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 三代之际,非一代之智也。 《 史 记》

37、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 皆 无 益于子之身。 《史记》

38、 法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史记》

39、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史记》

40、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 相 , 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史记》

41、 孔子曰:“言尔志。“蒧曰:”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 舞 雩 ,咏而归。孔子喟尔叹曰:“吾与蒧也!” 《史记》

42、 韦编三绝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 《 易 》,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史记》

43、 倒行逆施 始伍员与申包胥为交,员之亡也,谓包胥曰:“我必覆楚。”包胥曰:“我 必 存 之。”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仇,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伍子胥曰:“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史记》

44、 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 矜 其 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史记》

45、 优孟马谏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楚庄王之时,有所 爱 马 ,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黙,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髃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ren而贵马也。 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史记》

46、 (吴)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 苦 。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史记》

47、 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 , 虞 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司马迁 《史记》

48、 鸡鸣狗盗 齐闵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 王 曰 :“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 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 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 《史记》

49、 "All men will die, but death could be weightier than Mountain Tai,or lighte" r th an a feather.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史记》

50、 ‘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