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压力和自我和谐的目标
1、形成正确认知
首先,要对压力有个正确的认识。认识到压力的本质是什么?认识到压力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尤其是不仅要认识到它的消极面,还要认识到它的积极面。著名心理学家罗伯尔说得好:“压力如同一把刀,它可以为我们所用,也可以把我们割伤。那要看你握住的是刀刃还是刀柄。”
其次,正确评估自己、接受自己。不要过高地把自己定位于无所不能;也不要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每个人都是有所能而有所不能,找到自己最擅长的那一点,并使之最大化,你就因游刃有余而倍感轻松。永远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把目标定得高不可攀,凡事量力而行,随时调整目标也未必是弱者的表现。不要时时处处与别人比,尤其是不要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你可以分析一下你所有熟悉的人,他们一定有优越你之处,但也一定有不如你之处,不会有意外。
最后,认识环境、适应环境。我们正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这是一个适者生存的世界。这个环境中肯定是许多不公平、不合理、不适应、不近人情之处,但对个体来说,这个环境又是不可更改的事实前提。我们只能入乡随俗,而不可能让乡俗随我。如果我们对环境的埋怨能改变环境,那我们大家就一起去埋怨吧,埋怨可是件不费多大力气的事。可惜的是,埋怨不能改变环境,不能解决问题。
2、 调整自我心态
其一,记住好事,忘记坏事。
你的心情不是取决于你尽遇上好事,还是尽遇上坏事,而是取决于你是记住好事,还是记住坏事。
其二,利用幽默。
工作是严肃的,但严肃不意味着刻板、死气沉沉。在工作中,有一些适当的、高品味的幽默可以化解冲突、可以活跃气氛、可以振奋精神、可以缓解压力。并且,它是低成本甚至是无成本。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排斥它。
其三,积极的自我暗示。
我们要多对自己说一些:“我行!我能胜任!我很坚强!我不惧怕压力!我喜欢挑战!”少对自己说一些:“我不行!我太差了!我受不了了!我要崩溃了”。 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影响你的心态,进而影响你的行为及其行为结果。
其四,保持乐观。
乐观与悲观可以说是人们给自己解释成功与失败的两种不同方法。乐观者把失败看作是可
以改变的事情,这样,他们就能转败为胜,获得成功;悲观者则认为失败是其内部永恒的特性所决定的,他们对此无能为力。这两种迥然不同的'看法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直接的、深刻的影响。
保持良好的心境。
心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不可低估。忧郁的心境会导致生理上和心理上一系列的病变。而积极、愉快的心境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工作学习的顺利、事业的成功大有帮助。对于正确看待压力、缓解压力,化压力为动力也大为有益。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适时调整自己的心境,使之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至少说,不因自身心境的原因而徒增那些本来并不存在的压力。
善于应对工作
其一,设计好职业生涯规划。你不可能适合做所有的工作;也不可能所有的工作都适合你。找到自己最恰当的职业定位点,你面对工作可能会乐此不疲,干起事来则是游刃有余;你会赢得尊重,你会获得自尊;当然也能得到应得的高额报偿,压力在你面前只是一个接一个有趣的挑战,而不是能够压垮你的负担。
其二,提升工作能力。主要的成份就是对自身工作的高度胜任。俗话说:“艺高人胆大”。艺高人也自信、也充实。的确,当你对工作高度胜任之时,你的面前就不会有很大的压力,即使有压力也能坦然面对。
其三, 做时间的主人
要由你来安排做事的时间,而不是由事情来占满你的时间。工作压力每每与时间的紧迫感相伴相生。职场人士总是感到事情堆积如山,时间不够用。这就要求由你自己主动地、有序地、合理地安排时间。譬如,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解决时序;有些工作做在事件发生之前,而不是事后去救火。
4. 掌握减压技术
理智情绪法
理性情绪法的出发点是:只有改变人的非理性观念,建立新的理性观念才能消除人的原有心理障碍。为此,艾利斯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a—b—c 理论。
宣泄法
弗洛伊德指出:每个人都有一个本能的侵犯能量储存器,在储存器里,侵犯能量的总量是
固定的,它总是要通过某种方式表现出来,从而使个人内部的侵犯性驱力减弱。
方式之一:哭。哭是一个非常好的心理释放。作为一种纯真的情感爆发,是人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释放体内积聚的神经能量、排出体内毒素、调整机体平衡的一种方式。
方式之二——替代性发泄。比如去看拳击比赛、散打比赛、足球比赛。去看暴力片
方式之三——把压力、烦恼写出来。把压力、烦恼写出来,那怕有点夸张――“为赋新诗强说愁”。还有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就是记压力日记,把引发你压力的事件记录下来,再作理性分析,然后找出相应的对策。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大的潜能。据专家介绍,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的脑细胞使用不到10%,一般人就更少,说明我们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有多大潜能,因此我们大量潜能终身没有得到开发利用。
压力是激发潜能的一种方式。地震发生时,一位母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用身体顶起了平时两三个人都难以顶起的水泥板,不禁让人感慨母爱这神奇的力量。 世上大凡取得伟大成就者,都有着不平凡的经历,都承受过巨大的挫折和压力。有人对我国历史上几位伟人的成就和经历作过如下总结:“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由此看到,人一定要受过伤才会沉默专注,无论是心灵或肉体上的创伤,对人生成长和成就事业都有益处。挫折和压力成就了伟人,伟人成就了伟业。千里马也需要鞭子,适当的压力有利于成功。百折不挠就是当别人都放弃时,你仍然坚持不懈。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是:决不放弃!
成大器者必须心胸豁达,人经不起时间的磨练,经不起挫折的考验,要有所成就很难。做人处世,要承受得起。心胸豁达开朗的人,凡事看得远,不会被眼前的得失所蒙蔽;心中狭隘的人,则处处与人攀比计较、徒增烦恼,往往成不了大事,成不了大器。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 篇1
《哈佛幸福课》,被人称“幸福教授”的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吉尔伯特,他摒弃了有关幸福的传统观念,从科学的角度为我们上了一堂新颖生动的幸福课。
“幸福是什么”是一个人类社会中被广泛讨论的话题,常识和满书架的自助类书籍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学习、工作、积累财富、经营婚姻、养育子女、健康饮食,我们就能拥有幸福的未来。如果有人告诉你这只是关于幸福的错觉,你作何感想?
然而这部电影向我们表现的关于幸福最鲜明的观点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可以预见未来,因此,人类也就有了区别于其他所有动物的幸福感;但是,人类对于未来自己的情感预期,往往和实际有着很大的“预测偏差”。书中列举了大量怪诞的实验,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你以为中大奖可以让你幸福无比,被解雇会让你一蹶不振,但事实上,中奖的幸福感远没有你预期的那样强烈持久,被解雇的失落感也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痛苦。我们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幸福基础值”,生活中的成就与挫折,往往只是短暂地改变我们的幸福水平。很快地,我们就会回归自己的“幸福基础值”。
那么,到底怎么才能撞上幸福呢?吉尔伯特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拥有自主的选择权,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我们应当“智慧地购买”幸福,提升自己的“幸福基础值”。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所以,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 篇2
幸福是一种能力,你我都需要学习,读《哈佛幸福课》,找寻自己的幸福力。
这本书是哈佛“幸福教授”吉尔伯特的心血结晶,他是个非常擅长演讲的人,TDE大会主题为“你为什么幸福,又为什么不幸福”的演讲曾打动了成千上百万人的心。幸福是一个永续存在的'话题,你我都关心。这本书珍贵在它综合了脑科学、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从科学的层面上系统地解读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幸福,幸福是什么,我们如何看待幸福,以及如何才能真正找到幸福。幸福虽然没有计算公式,但幸福的能力却是我们都可以习得的,可以让别人幸福或让自己幸福的力量。读这本好书,寻找你自己的幸福力!
幸福是一种能力,会去读这本书,想想就知道是因为想要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快乐和寻觅自己的人生价值幸福感。书中有很多小知识,解说了生活中的一些被我们忽略却又时常出现的小现象背后的原因,解释我们不快乐不幸福的来源。虽然序里说本书内容浅显易懂,但是我觉得还是挺需要理解的,读第一遍就没什么感觉,现在在读第二遍,对很多内容还是会感觉很陌生。加油读吧,希望自己能够悟出什么,哈哈!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 篇3
这本书名很山寨,但绝对值得一读!正如我的一位女性老师所说的,能让人感受到“阅读的快感”。
作者丹尼尔·吉尔伯特,社会心理学家,领导着一个研究人类幸福本质的“社会认知与情感实验室”,并提出了“预测偏差理论”。他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他可以预见未来,也就是说,人类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想像力”。可惜的是,想像力本身有着固有的缺陷,所以人类对于自己未来的情感预期,往往和实际有着很大的“预测偏差”。作者引用了大量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最新实验研究成果,详细为我们剖析了“想像力”的工作机理,它是如何“提纲挈领”地描述未来的,它又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擅自在未来的空白处添加了各种细节;它是如何基于现在的情境去构画未来的场景,同时又天生缺失对未来情感的想象能力。我们了解了这一些,或许如同魔术揭秘一样,让我们在观赏“想象力”这个“魔术大师”的表演时,能够会心地一笑。
作者的文笔如同他的专业知识一样让人叹为观止!
这样的一本书,何曾与网上热播的沙哈尔教授的“幸福公开课:积极心理学”相关呢?出版商们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将这本《Stumbling on Happiness》非要硬译为《哈佛幸福课》(也许他们是正确的,因为这本书曾以《撞上快乐》发行过不成功的一版)。在对沙哈尔教授表示敬意的同时,对吉尔伯特教授来说,这又是何等地无奈啊!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 篇4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现代人幸福感的缺失成为焦点问题。而泰勒教授的幸福课就如同雪中送炭,让人们的心灵“久旱逢甘露”。
这本书真的写的很好,从看到目录之后,就已经有感觉了。因为目录中实实在在的、质朴而平凡的语句,很能打动人心,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触动我们的心里最柔软的部分。作为现代忙碌的都市人,我们已经被太多的说不上来的东西包围了,耳朵听不到,眼睛看不到。每天的工作、家庭琐事、孩子的健康、学习、个性发展,等等,请问我们经常想到幸福这个词了吗?你感到自己幸福了吗?可能很多人经常会说的都是对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唠叨和抱怨吧。相信大家应该有同感。
这本书中我重点关注了两个章节:友情是温暖我们的心灵鸡汤,学会感恩才能体味幸福。
古人云: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俗语也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都说明了一件事:朋友在我们人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每个人都希望能有朋友,多多益善,谁又会嫌朋友多呢?而我们的心灵对友情的渴望就像干涸的土地需要水的滋润一样。相信有朋友的人,生活会快乐很多。书中写到:要想得到珍贵的友谊,就不要自私、远离刻薄、不要吝啬,要学会包容、关心别人、替别人着想、和朋友分享快乐。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够孤独前行,也没有谁离开朋友而不觉感伤。没有朋友相陪的人生是寂寞的人生。所以,珍惜我们现有的朋友,在未来的日子里去交更多的朋友吧。
心理学家认为,感恩是个体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的恩惠在内心的认可,是个体接受被认为珍贵的、有价值的和利他的帮助后出现的一种情感。懂得感恩代表一个人对生活有着淡然而乐观的态度,他更多地看到了生活给予自己的好处并且对这好处感激不尽,由此,他也更懂得幸福的含义,更能体味幸福的滋味。
俗语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朋友,人应该懂得感恩生活,感恩逆境和敌人。不懂感恩将会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因为不懂感恩的人根本就没有体味幸福生活的能力,他们的内心已经麻木,没有了人情味。
生活中,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帮人发达,自己沾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以感恩的心善待他人,而感恩不只是一种单向的付出,它让我们在施与的同时感受到了生命的阳光和感动,领略了幸福的真谛。生活中,我们始终处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任何人对我们的帮助,我们都要心怀感恩,包括与我们素不相识的人。因此我们要及时地向帮助过我们的他们表达自己的谢意,学会说最简单的两个字:“谢谢”。用真诚的善心、不带如何私心杂念的,不去为了做善事而做善事,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要因为善小而不为。俗话说:“多做善事,福未到但祸已远离;多做恶事,祸未到但福已远离。”所以,试着每天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善事吧,在不断给予的过程中,会收获更多的幸福!
其实,幸福感原本潜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但它往往被来自生活的不良情绪与压力所掩盖,导致人们无法将其发掘,因而觉得自己不幸福,甚至最终失去寻找幸福的欲望。幸福本来是离人们很近的,只要你愿意伸出手,就能够得到。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 篇5
我们热衷于想象未来,追求幸福和避免痛苦,并据此调整当下的行为。如果会带来快乐,我们就去做,如果会带来痛苦,我们就不去做。这些似乎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是,这个常识却存在惊人的错误:我们以为自己可以准确预测未来的情绪状态,但实际上根本无法准确预测。
在《哈佛幸福课》里,作者通过丰富的科学实验,来解释人们在幸福感预测方面的种种谬见,通过一个接一个的提问来推进问题的深入:为什么我们热衷于想象未来,为什么我们无法准确预测未来的情绪状态,为什么很难修正预测错误?追求幸福和避免痛苦,是人类的天性,但到底什么是幸福……如果你对这些问题充满好奇,那么,这本书将会给你带来探索的惊喜。
《哈佛幸福课》作者丹尼尔·吉尔伯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主要以“情感预测”方面的研究而闻名于世,并因此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杰出科学成就奖。我们就跟着他一起,来看看情感预测到底是怎么回事。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1
这本书名很山寨,但绝对值得一读!正如我的一位女性老师所说的,能让人感受到“阅读的快感”。
作者丹尼尔。吉尔伯特,社会心理学家,领导着一个研究人类幸福本质的“社会认知与情感实验室”,并提出了“预测偏差理论”。他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他可以预见未来,也就是说,人类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想像力”。可惜的是,想像力本身有着固有的缺陷,所以人类对于自己未来的情感预期,往往和实际有着很大的“预测偏差”。作者引用了大量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最新实验研究成果,详细为我们剖析了“想像力”的工作机理,它是如何“提纲挈领”地描述未来的,它又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擅自在未来的空白处添加了各种细节;它是如何基于现在的情境去构画未来的场景,同时又天生缺失对未来情感的想象能力。我们了解了这一些,或许如同魔术揭秘一样,让我们在观赏“想象力”这个“魔术大师”的表演时,能够会心地一笑。
作者的文笔如同他的专业知识一样让人叹为观止!
这样的一本书,何曾与网上热播的沙哈尔教授的“幸福公开课:积极心理学”相关呢?出版商们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将这本《Stumbling on Happiness》非要硬译为《哈佛幸福课》(也许他们是正确的,因为这本书曾以《撞上快乐》发行过不成功的一版)。在对沙哈尔教授表示敬意的同时,对吉尔伯特教授来说,这又是何等地无奈啊!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2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现代人幸福感的缺失成为焦点问题。而泰勒教授的幸福课就如同雪中送炭,让人们的心灵“久旱逢甘露”。
这本书真的写的很好,从看到目录之后,就已经有感觉了。因为目录中实实在在的、质朴而平凡的.语句,很能打动人心,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触动我们的心里最柔软的部分。作为现代忙碌的都市人,我们已经被太多的说不上来的东西包围了,耳朵听不到,眼睛看不到。每天的工作、家庭琐事、孩子的健康、学习、个性发展,等等,请问我们经常想到幸福这个词了吗?你感到自己幸福了吗?可能很多人经常会说的都是对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唠叨和抱怨吧。相信大家应该有同感。
这本书中我重点关注了两个章节:友情是温暖我们的心灵鸡汤,学会感恩才能体味幸福。
古人云: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俗语也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都说明了一件事:朋友在我们人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每个人都希望能有朋友,多多益善,谁又会嫌朋友多呢?而我们的心灵对友情的渴望就像干涸的土地需要水的滋润一样。相信有朋友的人,生活会快乐很多。书中写到:要想得到珍贵的友谊,就不要自私、远离刻薄、不要吝啬,要学会包容、关心别人、替别人着想、和朋友分享快乐。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够孤独前行,也没有谁离开朋友而不觉感伤。没有朋友相陪的人生是寂寞的人生。所以,珍惜我们现有的朋友,在未来的日子里去交更多的朋友吧。
心理学家认为,感恩是个体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的恩惠在内心的认可,是个体接受被认为珍贵的、有价值的和利他的帮助后出现的一种情感。懂得感恩代表一个人对生活有着淡然而乐观的态度,他更多地看到了生活给予自己的好处并且对这好处感激不尽,由此,他也更懂得幸福的含义,更能体味幸福的滋味。
俗语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朋友,人应该懂得感恩生活,感恩逆境和敌人。不懂感恩将会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因为不懂感恩的人根本就没有体味幸福生活的.能力,他们的内心已经麻木,没有了人情味。
生活中,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帮人发达,自己沾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以感恩的心善待他人,而感恩不只是一种单向的付出,它让我们在施与的同时感受到了生命的阳光和感动,领略了幸福的真谛。生活中,我们始终处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任何人对我们的帮助,我们都要心怀感恩,包括与我们素不相识的人。因此我们要及时地向帮助过我们的他们表达自己的谢意,学会说最简单的两个字:“谢谢”。用真诚的善心、不带如何私心杂念的,不去为了做善事而做善事,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要因为善小而不为。俗话说:“多做善事,福未到但祸已远离;多做恶事,祸未到但福已远离。”所以,试着每天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善事吧,在不断给予的过程中,会收获更多的幸福!
其实,幸福感原本潜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但它往往被来自生活的不良情绪与压力所掩盖,导致人们无法将其发掘,因而觉得自己不幸福,甚至最终失去寻找幸福的欲望。幸福本来是离人们很近的,只要你愿意伸出手,就能够得到。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3
幸福是一种能力,你我都需要学习,读《哈佛幸福课》,找寻自己的幸福力。
这本书是哈佛“幸福教授”吉尔伯特的心血结晶,他是个非常擅长演讲的人,TDE大会主题为“你为什么幸福,又为什么不幸福”的演讲曾打动了成千上百万人的心。幸福是一个永续存在的话题,你我都关心。这本书珍贵在它综合了脑科学、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从科学的层面上系统地解读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幸福,幸福是什么,我们如何看待幸福,以及如何才能真正找到幸福。幸福虽然没有计算公式,但幸福的能力却是我们都可以习得的,可以让别人幸福或让自己幸福的力量。读这本好书,寻找你自己的幸福力!
幸福是一种能力,会去读这本书,想想就知道是因为想要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快乐和寻觅自己的人生价值幸福感。书中有很多小知识,解说了生活中的一些被我们忽略却又时常出现的小现象背后的原因,解释我们不快乐不幸福的来源。虽然序里说本书内容浅显易懂,但是我觉得还是挺需要理解的,读第一遍就没什么感觉,现在在读第二遍,对很多内容还是会感觉很陌生。加油读吧,希望自己能够悟出什么,哈哈!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4
《哈佛幸福课》,被人称“幸福教授”的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吉尔伯特,他摒弃了有关幸福的传统观念,从科学的角度为我们上了一堂新颖生动的幸福课。
“幸福是什么”是一个人类社会中被广泛讨论的话题,常识和满书架的自助类书籍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学习、工作、积累财富、经营婚姻、养育子女、健康饮食,我们就能拥有幸福的未来。如果有人告诉你这只是关于幸福的错觉,你作何感想?
然而这部电影向我们表现的关于幸福最鲜明的观点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可以预见未来,因此,人类也就有了区别于其他所有动物的幸福感;但是,人类对于未来自己的情感预期,往往和实际有着很大的“预测偏差”。书中列举了大量怪诞的实验,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你以为中大奖可以让你幸福无比,被解雇会让你一蹶不振,但事实上,中奖的幸福感远没有你预期的那样强烈持久,被解雇的失落感也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痛苦。我们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幸福基础值”,生活中的成就与挫折,往往只是短暂地改变我们的幸福水平。很快地,我们就会回归自己的“幸福基础值”。
那么,到底怎么才能撞上幸福呢?吉尔伯特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拥有自主的选择权,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我们应当“智慧地购买”幸福,提升自己的“幸福基础值”。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所以,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