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描写上饶灵山的优美句子 正文

描写上饶灵山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4-10-12 06:22:28

《水调歌头·盟鸥》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译文

译文带湖是我最爱的地方啊,放眼千丈宽阔的湖水,宛如打开翠绿色的镜匣一样,一片晶莹清澈。我闲居无事,手扶竹杖,脚穿麻鞋,徜徉湖畔,一日里竟然千百次绕湖徘徊。鸥鸟啊,你既和我缔结盟好之后,就应常来常往,不要再相疑猜。还有那白鹤在什么地方呢?请你也邀请它一起来。

鸥鸟立于水边苍苔之上,时而拨动浮萍,时而排开绿藻,原来是在偷窥鱼儿,伺机而捕。可笑你只知盯住游鱼多么痴呆,却不懂我此时举杯的情怀。昔日这里是破败的池沼荒芜的山丘,今夜已是月色皎洁,清风徐来。人世间几度欢乐,几度悲哀?河东绿荫尚嫌稀少,还须把杨柳多多来栽。

注释

⑴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 “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

⑵盟鸥:是活用《列子·黄帝》狎鸥鸟不惊的典故,指与鸥鸟约盟为友,永在水国云乡一起栖隐之意。李白诗:“明朝拂衣去(归隐去),永与白鸥盟。”

⑶带湖: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北灵山下。

⑷翠奁:翠绿色的镜匣。这里用来形容带湖水面碧绿如镜。

⑸先生:作者自称。杖屦(jù):手持拐杖,脚穿麻鞋。屦,用麻、葛做成的鞋。

⑹“凡我”三句:表示与鸥鹭结盟,要互相信任,不要猜疑。鹭,鹭鸶,一种水鸟。

⑺偕来:一起来。

⑻“破青萍”三句:描写鸥鹭在水中窥鱼欲捕的情态。

⑼痴计:心计痴拙。

⑽“不解”句:不理解我举杯自饮的情怀。

⑾“废沼”三句:意思是过去荒凉的废池荒丘,如今变得景色优美。以带湖今昔的变化,感叹人世沧桑,欢乐和痛苦总是相继变化的。畴昔,以往,过去。

赏析/鉴赏

此词上阕以首句中“甚爱”二字统摄。次句用“千丈翠奁开”之比喻,盛赞带湖景色之胜,说明“甚爱”原因。放眼千丈宽阔的湖水,宛如打开翠绿色的镜匣一样,一片晶莹清澈。面对如此美景,难怪“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了。这是用夸张写法来说明“甚爱”程度,句格同杜诗“一日上树能千回”:闲居无事,拄杖纳屦,徜徉湖畔,竟一日而千回。下面写因爱湖之“甚”,而及湖中之鸟,欲与这结盟为友——这是用的拟人法。“凡我”三句,是写对眼前鸥鸟之愿:希望既结盟好之后,就应常来常往,不要再相猜疑了。这里“莫相”之“相”,虽然关系双方,但实际只表词人绝无害鸟之心,望鸥鹭尽情栖游,无须担惊。《左传·僖公九年》有这样记载:“齐盟于葵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词里这几句格式,当为《左传》辞句套用,纯是散文句法。

“白鹤”二句,是写对眼前鸥鸟之嘱:托其试将白鹤也一起邀来。由爱所见之鸥鹭,而兼及未见之白鹤,其“爱”更进一层。以上极写带湖之美及对带湖之爱,固然表露了词人摆脱了官场尔虞我诈的烦恼和明枪暗箭的惊恐以后心情之宁静,但在这宁静之中又透露出几分孤寂与无聊。试想,一个“壮岁旌旗拥万夫”(作者《鹧鸪天》中语)的沙场将帅,竟然落得终日与鸥鸟为伍,其心境之凄凉,可想而知。妙在词中表面上却与“愁”字无涉,全用轻松之笔,这大概就是词人后来所说的“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的手法。如此表达,意境更深一层。

过片紧承上阕遐想。作者一片赤诚,欲与鸥鸟结盟为友,然而鸥鸟是“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它们立于水边苍苔之上,时而拨动浮萍,时而排开绿藻,对词人的美意不理不睬。其意从下句“窥鱼笑汝痴计”中可以看出。原来他们“立苍苔”,“为有求鱼心,不是恋湖水”,与词人“同居而异梦”。专心“窥鱼,伺机而啄在词人看来,只是一种“痴计”,对此,他当然只能付之一“笑”了。这“笑”,既是对鸥鸟“何时忘却营营”的讽笑,也是叹自己竟无与无友。“多情却被无情恼”的苦笑。看来,鸥鸟亦并非词人知已,并不懂得词人离开官场之后此时的情怀,所以他怅然发出了“不解举吾怀”之叹。盟友纵在身旁,孤寂之心依旧,无人能释分毫。可见,词人所举之杯,根本不能为永结盟好作贺,只能浇胸中块垒罢了。虽然人们常说“举杯浇愁愁更愁”,但词人并没有被愁所压倒。“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他从自己新居的今昔变化中,似乎悟出了社会沧桑和个人沉浮的哲理——“人世几欢哀”。词人本是心情郁闷,却故作看破红尘、世态炎良。变得益发旷达开朗,因而对隐居之所带湖也更加喜爱了。“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要作久居长栖之计了。词到此处完篇,对开首恰成回应。

如果说上阕旨意全在不写之中写出,那么下阕则就是在委婉之中抒发了。然而其语愈缓,其愈切,感情愈发强烈,较上阕又进一层。天地之大,知己难寻;孑然一身,情何以堪!虽有带湖美景,但纵是盟鸥,也不解已意,作者心绪可知了。可见,这首词表面是写优游之趣,闲适之情;分明是抒被迫隐居、不能用世的落寞之叹,孤愤之慨。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云:“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细玩稼轩此作,确有“不言言之”之妙。

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作者被主和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淳熙八年(1181年)的冬末,四十二岁的作者,正是年富力强,应当大有作为的时候,却被南宋政权罢官,回到刚落成不久的信州上饶郡带湖新居,开始了漫长的归田生活。这首词即作于作者罢官归家不久。

水调歌头·盟鸥

作者:辛弃疾

原文: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鸟,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译文

带湖是我最爱的地方啊,放眼千丈宽阔的湖水,宛如打开翠绿色的镜匣一样,一片晶莹清澈。我闲居无事,手扶竹杖,脚穿麻鞋,徜徉湖畔,一日里竟然千百次绕湖徘徊。鸥鸟啊,你既和我缔结盟好之后,就应常来常往,不要再相疑猜。还有那白鹤在什么地方呢?请你也邀请它一起来。

鸥鸟立于水边苍苔之上,时而拨动浮萍,时而排开绿藻,原来是在偷窥鱼儿,伺机而捕。可笑你只知盯住游鱼多么痴呆,却不懂我此时举杯的情怀。昔日这里是破败的池沼荒芜的山丘,今夜已是月色皎洁,清风徐来。人世间几度欢乐,几度悲哀?河东绿荫尚嫌稀少,还须把杨柳多多来栽。

注释

⑴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 “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

⑵盟鸥:是活用《列子·黄帝》狎鸥鸟不惊的典故,指与鸥鸟约盟为友,永在水国云乡一起栖隐之意。李白:“明朝拂衣去(归隐去),永与白鸥盟。”

⑶带湖: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北灵山下。

⑷翠奁:翠绿色的镜匣。这里用来形容带湖水面碧绿如镜。

⑸先生:作者自称。杖屦(jù):手持拐杖,脚穿麻鞋。屦,用麻、葛做成的鞋。

⑹“凡我”三句:表示与鸥鹭结盟,要互相信任,不要猜疑。鹭,鹭鸶,一种水鸟。

⑺偕来:一起来。

⑻“破青萍”三句:描写鸥鹭在水中窥鱼欲捕的情态。

⑼痴计:心计痴拙。

⑽“不解”句:不理解我举杯自饮的情怀。

⑾“废沼”三句:意思是过去荒凉的废池荒丘,如今变得景色优美。以带湖今昔的变化,感叹人世沧桑,欢乐和痛苦总是相继变化的。畴昔,以往,过去。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诗写暮春景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王安石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一立意。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谥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接下来两句侧重写荒津野渡之景。景物虽异,但仍然循此情愫作展衍:“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两句是说:到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郊野渡口,本来就荒凉冷漠,此刻愈发难觅人踪。只有空舟随波纵横。“春潮”与“雨”之间用“带”字,好像雨是随着潮水而来,把本不相属的两种事物紧紧连在了一起,而且用一“急”字写出了潮和雨的`动态。结尾句。用“无人”一说明渡口的‘“野”。二句诗所描绘的情境,未免有些荒凉,但用一“自”字,却体现着悠闲和自得。韦应物为诗好用“自”字,“自”字皆可释为“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赏”、“自我怜爱”的意蕴。“野渡”句当作如是解。舍此,便与一二句相悖谬了。这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旧注以为这首诗有政治寄托,说是写“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但过于穿凿附会,难以自圆其说。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虑、悲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这首诗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唐张(bīn宾)《登单于台》。单(chán蝉)于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相传汉武帝曾率兵登临此台,这两句大意是:一轮白日,跃出平地;千里黄河,天外飞来。诗句写塞外风光。前句写太阳一跃而出,喷薄而上的动态;后句写黄河汹涌奔腾,源远流长的形象。“白日”、“黄河”对举,在寥廓苍茫之中给人以壮丽多彩的感觉。语句浑朴,境界辽阔,令人为之赏叹。这两句常用来状辽阔壮丽之风光,表蓬勃宏大之高趣。

唐代诗人 张 《登单于台》

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 《始安秋日》。这两句大意是:桂林的风景特异,桂林的秋天,就像洛阳的舂天。写桂林风景之美,不从描绘山青水秀着笔,却独辟蹊径,写“秋似洛阳春。”洛阳春光之美,牡丹之盛,早有定论,而且广为人知。桂林秋色堪与洛阳春光比美,其春色、夏景自不待言;就是冬天,想必也是气候宜人的。这一句五个字,就把桂林四季如春的奇异风光勾勘出来了。以桂林秋比洛阳春,这种比拟既新颖又恰切,可资借鉴。

唐代诗人 宋之问 《始安秋日》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半壁:指半山腰。天鸡:神话中的鸡名。这两句大意是:在半山腰上看到一轮朝阳正从海中升起,空中传来天鸡的啼鸣之声。这两句是写作者梦游天姥山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具有神奇的浪漫主义色彩,可用来写清晨登山观日出的情形。

唐代诗人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塞鸿先秋去,边草入夏生。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引唐朱景玄句。塞鸿:边地的大雁。先秋:早于秋天。边草:边地的草木。这两句大意是:边地酷寒,不到秋天,大雁已经离塞南飞;而边地的草木到夏天才会发芽。这两句诗选取鸿雁和青草这两种富于代表性的事物,以其对物侯的敏锐感受来描写边地的恶劣的气候,含蓄而意味深远。可用来描写边疆奇异的风物。

唐代小说家 段成式 《酉阳杂俎》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唐杜甫《倦夜》。宿:陆鸟曰栖,水鸟曰宿。水鸟相呼:《春秋繁露》:水鸟,夜半水生,感其生气,益相呼而鸣。这两句大意是:月已西沉,大地转暗,飞萤闪着点点微光为自己照路;溪边夜宿的水鸟,感到水生而互相呼叫。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首诗中,杜甫是以“情眼”观景、摄景的。~是诗人情中之景。从萤火可见、鸟呼可闻的景物描写中,不仅诗人一夜未眠的景况可知,他的孤寂困倦、忧国伤时之情也从景物中自然流露出来。

唐代诗人 杜甫 《倦夜》

清明后,风梳万缕亭前柳。

宋周邦彦《渔家傲般涉》[灰暗香融]。本句大意是:清明之后,春风像一把巨大的梳子,梳理着亭前的万缕垂柳。清明过后,春日已深。亭前杨柳的长条迎风飘摆,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写下了这个名句。诗句想象新奇,巧妙地表现了风前弱柳的神韵。可用于描写晚春之景。

北宋词人 周邦彦 《渔家傲般涉》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两句大意是:听到蝉和鸟的鸣叫声,山林之中反而显得更加幽静。两句诗很有名,是以“动”写“静”的著名例句,其中蕴含着辩证的'思想。为什么有“蝉噪”和“鸟鸣”,山林中反而显得更加幽静呢?这是与人声嘈杂的闹市相对而言的。正因为这里没有闹市中的人声嘈杂,所以蝉噪和鸟鸣之声才会分明可闻。由于这种反村手法运用得入情入理,因而常受到后人的赞赏和借鉴。

南朝梁诗人 王籍 《入若耶溪》

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

晋陶渊明《和郭主薄二首》其二。游氛:雾气。风景:当是“夙景”之误。夙景,早晨的景色。澈:清新。这两句大意是:秋天的早晨白露凝结,无风无雾,天高气爽,风景十分清新。晴天无风的夜间或早晨才有露水,故言“露凝无游氛”;无云无雾,故显“天高”;早晨空气清新澄澈,故云“夙景澈”。此句可用于写霜晨景色。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和郭主薄二首》

白马千群浪涌,银山万叠天高。

清宋琬《西江月》[白马千群]。这两句大意是:潮水奔腾澎湃,宛如千群白色骏马在奔驰向前,又似万重银色山峰,势比天高。以“白马千群”、“银山万叠”比喻潮水汹涌,新奇而生动,富卡动态感,形象鲜明,如在眼前。可用来描写白浪滔天、翻滚向前的潮水。

清初诗人 宋琬 《西江月》

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现代诗人、散文家 徐志摩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北宋词人 晏几道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宋辛弃疾《沁园春》[叠嶂西驰]。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这几句大意是:重峦叠嶂,像是向西奔驰的万匹骏马在那里盘旋;再往远处看,峰回路转,山势又折向东方。诗句描写江西上饶境内的灵山雄伟峭拔的气势。作者的想象很新奇,运用比拟的手法,把静止的群山写得宛如富有生命力的一群骏马。可用来描写群山。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沁园春》

黄粟留鸣桑葚美,紫樱桃麦风凉

宋欧阳修《再至汝阴》。黄栗留:也叫黄鹂留,即黄莺。桑葚(shèn慎):桑树的果实,熟透后色紫红,酸甜可口。麦风:农历四、五月间麦熟季节的风。这两句大意是:黄莺歌声悦耳,桑葚酸甜可口,樱桃溜红发紫,麦风清凉宜人。两句写尽仲夏季节风物之美,字里行间流露出旧地重游的喜悦之情和亲切之感。可用来表现特定地区的仲夏景物。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再至汝阴》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

同来玩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唐赵嘏《江楼感旧》。依稀:仿佛。这两句大意是:去年一同到此赏月的人如今到哪里去了?这里的风景仿佛仍和去年一样。这是一首睹景怀人的诗:“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诗人旧地重游,江天明月,一如去年,而昔日同游之人已不知飘泊何方。人事蹉跎的感伤,怀人感旧的情思,一时俱来,诗味醇厚,任人品尝。可供引来表现旧地重游,景是人非的感情。

唐代文学家 赵嘏 《江楼感旧》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山不见人。

唐王维《桃源行》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坐:因为。 见人:遇到路人。

唐代诗人 王维 《桃源行》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唐韩《寒食》。春城:此处指春日的长安城。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两日。本句大意是:在东风的吹拂下,长安城里到处都是落花飞舞,乱红无数。诗人以~形容满城花雨的美丽风光,不仅意境十分优美,而且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使表达的敏果更突出、更强烈。本句除可引以描写暮春风光外,现在还常常用其引申义来形容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或各行各业捷报频传等情况。

唐代诗人 韩 《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