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萧红作品生死场优美句子 正文

萧红作品生死场优美句子

时间:2024-10-11 18:24:05

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虽然算不上是一位"大"作家,但却是一位独具风格的作家。她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年轻时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l940年与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和九龙。重病的萧红,陷落在九龙。终于在最后这所临时医院里逝世。这时,她只有三十一岁。

小说《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它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乡村的生活。鲁迅和胡风分别为《生死场》的第一版写了序言和后记。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我们才能够真切地看见了被抢去的土地上的被讨伐的人民,用了心的激动更紧地和他们拥合。--胡风

《生死场》是一部浸透着"悲凉"的小说,这种悲凉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灾难性和艰巨性,更来自于人们对现实的沉重的心里反应。在黄土地里,贫苦无靠的农民身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黄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连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九一八"事变后,宣称"王道"的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小的村庄。受着地主阶级残酷压榨的广大农民身上,又直接地压上了一座帝国主义的大山。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就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他们白天看着宣称"王道"的破旗,夜里秘密地组织起来。多灾多难的王婆倔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秘密团体站岗放哨。赵三成了义勇军的秘密宣传员,白天黑夜地走门串户。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娘家投奔义勇军去了。就连那个胆小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别了老山羊,跟着头领参加了义勇军。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怆的`气氛,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战到底的决心。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萧红在心灵的一隅,用生命贴近现实,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苦难命运,展示人生的荒凉感。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萧红将悲剧的触角滞重地深入到女性世界。《生死场》的女主人公王婆,是一个饱受磨难的老妇人,她的第一个丈夫虐待她,后来干脆抛弃了她和孩子,独自跑进关内去了。她为了生存,不得不嫁给第二个丈夫,这个丈夫却病死了。她又不得不嫁给第三个丈夫老赵三。在她老年的时候,儿子因为反抗官府,被反动政权枪毙了,她觉得生活无望,愤而自杀,可是在将要埋葬的时候,又活转过来了。另一个贫农家的少女金枝,她只有十七岁,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梦想着青春和幸福。但生活给她带来的是什么呢?情人很是粗暴,她还没有过门就怀了孕,受到母亲和同村妇女们冷言冷语的嘲讽。嫁过去之后,丈夫嫌她和刚出生的女儿拖累自己,竟把不满一个月的小金枝活活摔死了。还有一个贫农家的少妇月英,本来是村里最美丽、性情最温和的妇女,因为患了瘫病,成了丈夫的累赘,不给她饭吃,不给她水喝,后来死了。作者通过对她笔下三个人物的命运的描写,展现了北方贫苦妇女的悲惨的遭遇。萧红思考关注着女性的生命形式及生存状态。她将自己作为女性的痛苦的灵魂,融进她笔下苦难女性的身上,将她特有的"人生荒凉感"与女性的孤寂与悲剧融为一体,从而使她笔下的"萧红式"女性充满着悲剧美,这些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生存的悲剧,也是现实的社会的悲剧,更是历史的文化的悲剧。萧红对男权社会的强烈抨击和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包含着她鲜明的女性意识,即女性应该获得人格的平等与人性的尊严。在继承五四传统的道路上,萧红以自己创作呼唤着妇女解放与女性自觉。

《生死场》用了散文化的结构章法,书中写了季节的更换,年代的轮回,但时间的自然流转却没有提供为情节发展所需的因果关系,因而,那里的生活只是一个个各自相对独立的场景之间的空间组合。第一章"麦场"主要写二里半找羊,第二章"菜圃"写金枝与成业的恋爱,第三章"荒山"写月英的死和"镰刀会"。整个小说没有组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它采用的是一种散点空间单元,并通过时间转换的节奏把其连缀了起来。这种看似无组织的组织,无结构的结构,正是中国散文美学形散而神聚的精髓之所在。

《呼兰河传》是一片美文,文章中,极有艺术感的文字令人心动不已。下面是相关的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400字一:

作者萧红,奇女也,写就一篇奇文。全文的语言朴实无华,却有一种独到的魅力,感人肺腑,叫人欲罢不能。全文生动地描述了呼兰河城中的“盛会”,如跳大神,放河灯等。后半部分则笔锋一转,透过写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等人的遭遇,辛辣地揭示了旧社会黑暗的本质与人民水深火热的痛苦生活。

文章旨在揭示旧社会的黑暗与惨无人道,因此下笔自然毫不留情。就拿小团圆媳妇来说吧,麻木不仁的人们只因她身量高、性格大方就说三道四和横加批评,只有慈祥的祖父和尚不懂事的“我”赞扬她。而她的婆婆,不但三天两头就把她痛打一顿,而且厚颜无耻地宣称自己对得起良心;而人们对她的暴行无动于衷,却对当众给小团圆媳妇洗澡和跳大神等无聊的迷信之举“垂青”有加。这不是对生活的麻木吗?这难道能被称为“仁”吗?我每每读到这一段时,先会被萧红那毫不加以掩饰的叛逆感所折服,后又会为大众的愚昧和无聊所哀叹许久。但随后,又会被那凄凉而唯美的诗一般的语句所深深打动……

正如茅盾先生所说,《呼兰河传》有一种带些病态的美。事实也正如他所说般正确。似乎是为了冲淡那越来越重的哀愁,萧红也加入了些许幽默和幸福的结局,越发越把《呼兰河传》变得像一杯陈年佳酿,越往后越来有味道,既有积淀的苦涩,也要有一杯美酒的醇香与甘甜。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400字二:

萧红是个心思寂寞的人,可是从她身上我又看到一股极不平凡的魅力。就像她写的《呼兰河传》,有人说它像小说,又有人说它像自传,萧红的文章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令人不明其中的所以然。

《呼兰河传》不像《城南旧事》,虽然同样是写小城里的`故事,可《城南旧事》给我的感觉像是一朵含苞怒放的花,紧紧的让人读得轻快自然;但《呼兰河传》不同,它就像一盘颜料,什么赤橙黄绿青蓝紫全都混在一起,令人琢磨不透,可又别有一番韵味!

《呼兰河传》是一片美文,文章中,极有艺术感的文字令人心动不已;《呼兰河传》也是一篇寂寞的小说!当时的萧红,一个人身在沦陷的香港,心中苦闷而寂寞,这种心情,通过文字渗透进了我们心中。

在第二章《小城三月》中,我在不知不觉中,又看到了另一个萧红。小城的三月风景如画。瞧, “三月的原野绿了,像地衣那样绿,透在这里、那里”,好一个“这里、那里”,连一片草地都能写得如此唯美、动人!

再看看第三章《生死场》,哎,如此悲伤、凄凉,令人心痛。

《呼兰河传》是立体的、有寂寞、有美好、有悲伤、有希望。今年秋天,我读了一篇故事,这故事,没有华丽的词语做点缀;没有优美的句子做装饰;有点只是灰白的画面,可是从灰白的画面中,我分明听到了了一曲凄凉的笛声,能让我听到这笛声的恐怕只有这《呼兰河传》了!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400字三:

最近,暑假里我读了一本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内容十分精彩、有趣。

令我记忆犹新的是:一天,萧红和他的祖父来到田野里。祖父给田地锄草,萧红看到很多玫瑰花,就去摘了一些玫瑰花。一边给爷爷的帽子上插花,一边笑。祖父闻到了玫瑰花的香味说道:“我家的玫瑰花真香,哪怕十里路都闻得到。”听到爷爷如此夸张的说自家的玫瑰花,萧红情不自禁的开怀大笑。

从这段故事里,我可以

萧红的童年生活也让我忆起了我的美好童年生活。记得10岁时,我和姐姐在一片雪白的草地上打雪仗。当时我们打得不分胜负,两人脸上都洋溢出灿烂而快乐的笑容。虽然过去了好久,每当回忆起,我的心田间就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暖暖的快乐感。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同学们让我们好好珍惜上帝送给我们最美好的时光——童年吧!

萧红,这位“30 年代的文学洛神”,用一只饱蘸人生情感的生命之笔将悲欣交集的人生浓浓地挥洒出来。萧红的作品延续了很多原始的文学母题,本文将从萧红两部代表作《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中来探讨萧红对家园、生殖、死亡文学母题的内心书写,目的是为了探寻作家背后有关生命之感的沉重。

一、家园母题

萧红出生在一个颇具封建家长制的家庭,作为父母的第一个孩子,她得到的只有家庭的冷漠。因为逃婚在离开了这个无爱的家庭后,萧红再也没有回去,一生颠沛流离,人生的最后驿站是长眠在了战火纷飞的香港浅水湾。

然而,“家”是游子永远割不断的情愫。《生死场》是作家对自己故乡那片黑土地上的芸芸众生“生的坚强、死的挣扎”的决绝之笔 ;《呼兰河传》则是萧红对自己家乡呼兰县城原始记忆的复原 :寒冷的北中国“严冬一封锁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呼兰县城的.人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过着“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十字街上的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 ;东西二道街上的火磨、碾磨房、豆腐店、扎彩铺、卖豆芽的王寡妇、大泥坑……故乡的一切在她的笔下复苏。萧红的家园感和乡愁感是复杂的,她用文字展示的不仅仅是东北那片黑土地上像蝼蚁一般碌碌无为、愚昧生存的人民,更是她对家园的深深眷恋之情。

二、生殖母题

萧红一生做过两次母亲,但是生产的艰辛和最终离她而去的两个孩子让萧红将女性的分娩定义成一种刑罚。她的作品《生死场》中将女性生产的场景描摹地怪诞而狰狞。“赤身的女人,她一点不能爬动”, “恐怖仿佛是僵尸”, “她的腿颤颤得可怜,患着病的马一般,倒了下来”。未成年的金枝、二里半的婆子、李二婶子,所有的女人都在经历着相同的刑罚。萧红替女人发出了嗥叫 :“受罪的女人,身边若有洞,她将跳进去!身边若有毒药,她将吞下去,她仇视着一切,窗台要被她踢翻。她愿意把自己的腿弄断,宛如进了蒸笼,全身将被热力所撕碎一般啊”。

女人在忍受着分娩痛楚的同时,还要忍受男人的冷漠。面对男人的打骂与侮辱,五姑姑的姐姐“几乎一动不敢动,她仿佛是在父权下的孩子一般怕着她的男人”。萧红不止一次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确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她对乡土中国下的女性悲惨的命运充满了同情和悲悯,她用自己的方式解读女性生命的价值存在。

三、死亡母题

生存与死亡是人类亘古不变永恒思考的问题。《生死场》描绘了一幅幅生与死交织的场景。尤其是女性的生死,变成了一幅幅麻木的场景。贤淑美丽的月英是打渔村最漂亮的女人,自从她患了瘫病,一直被病痛和丈夫折磨着。萧红触目惊心地描绘了月英临死前的征兆 :“她的眼睛,白眼珠完全变绿,整齐的一排前齿也完全变绿,她的头发烧焦了似的,紧贴住头皮。她象一只患病的猫儿,孤独而无望”。不几天,月英死了。然而,“死人死了!活人计算着怎样活下去。冬天女人们预备夏季的衣裳 ;男人们计虑着怎样开始明年的耕种”。生命的逝去并没有在活着的人心里引起恻隐。

这里面其实隐喻了萧红独特的生命体验。萧红从幼年到成年一直和死亡如影随形。母亲在她懵懂的童年时期撒手人寰,成年后疼爱她的祖父离世。两次和死亡擦肩而过的生产,窘迫的生活也让她一直徘徊在生死线上。萧红在困苦消极的形势下经常产生死亡的情绪 :当她忍受不了临产前阵痛的时候,就想到了死 ;当她怀着萧军的孩子摔倒在船上的时候,就想再也不起来了。这些体验常常在她的作品中复现。

在经历了早年的情感和生活颠簸后,萧红后期的创作更显示出成熟的心态。她的《呼兰河传》里有了对生命脆弱感更深刻的认识。作品中写到了一个小团圆媳妇被活活折磨致死的故事。老胡家的团圆媳妇来了,我家的老厨子嘱咐我去看,并且告诉我“那看团圆媳妇的人才多呢!粮米铺的二老婆,带着孩子也去了。后院的小麻子也去了,西院老杨家也来了不少的人,都是从墙头上跳过来的”。团圆媳妇作为“异类”被呼兰河的陈规旧矩“规训”:毒打、跳大神、请大神、洗烫水澡。呼兰河镇的底层人民单调乏味的生活就在“观看”折磨团圆媳妇的“仪式”中得到满足。当可怜的团圆媳妇被活活折磨死后,作品中的老厨子和有二伯去团员媳妇家吃酒,“我”看到的只有他们欢天喜地的谈话,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因为他们觉得死一个人还不如死一只鸡。对生命的麻木感在萧红平静的叙述中显得那么让人震惊。萧红对女性无可把握自己命运的特殊关照让她的作品有了不一样的审美风格。

四、结语

萧红的一生都在追寻爱与温暖,也一直在探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她自身来说,她一生都没有得到憧憬的爱与温暖 ;但是她在文字中留下的对生命的深刻体察和深切关怀是永远无法磨灭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文学名著文库.萧红《中国现代文学名著文库》编委会编.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2]《呼兰河的女儿:萧红全传》 季红真著 北京:现代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