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关于西方绘画的优美句子 正文

关于西方绘画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4-10-09 22:21:28

诗歌三美篇一:闻一多三美原则

诗的格律》是闻一多先生系列诗论中最重要的一篇。在闻一多加入新月社之后,针对五四白话新诗的过分直白和散漫无羁在这篇论文中,他系统的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一关于

新诗“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

闻一多先生认为诗歌的音乐美是最首要的。他大肆宣扬格律,声称“诗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感觉得格律的缚束。对于不会作诗的,格律是表现的障碍物;对于一个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因为世上只有节奏比较简单的散文,决不能有没有节奏的诗。本来诗一向就没有脱离过格律或节奏。”,认为“格律可从两方面讲??属于视觉方面的格律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还认为“整齐的字句是调和的音节必然产生出来的现象,绝对的调和音节,字句必定整齐”,对于字数整齐了但音节却不一定调和了这个问题,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是因为只有字数的整齐,没有顾到音尺的整齐”。也就是说,音尺、韵脚等音乐性因素的组合,构成了诗的韵律、诗的节奏,而音节和韵脚的和谐又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成为诗的基本动力。“音尺说”是闻一多最为得意的发现,以致于他在论文的结尾

认为“新诗不久定要走进一个新的建设时期了”。

新诗绘画美理论是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主要是指诗的词藻的选用,即诗歌语言要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诗画同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在先贤们那里,诗与画常常相得益彰、相映生辉。苏东坡在观赏王维的诗画后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板桥一竿清秀的竹子入诗入画,卓尔不群。在先生的诗作中,也经常出现红、黄、青、蓝、紫、金、黑、白等表现色彩的词以及带有鲜丽色

彩的物象,此外还注重色彩的对比,使诗画相通。

新诗建筑美理论是先生根据汉语的特点提出来的。“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间,至少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原来文学本是占时间又占空间的一种艺术。既然占了空间,却又不能在视觉上引起一种具体的印象——这是欧洲文字的一个遗憾。我们的文字有了引起这种印象的可能,如果我们不去利用它,真是可惜了??如果有人要问新诗的特点是什么,我们应该回答他:增加了一种建筑美的可能性是新诗的特点之一。”并把它与律诗具有的建筑美相比,得出“(律诗)可差得多了”的结论。因为“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的格式上层出不穷的??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自己的意匠来随时构造”。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相等,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齐整之感三美”创作实践

闻一多先生的诗歌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由于追求艺术上的严谨,使得他的诗大多有富于浪漫气息的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火山爆发式的激情,一咏三回环的语势,以及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等特点。诗集《死水》中《发现》、《一句话》、《死水》等诗篇,写得或激愤、或悲痛、或豪迈热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死水》是闻一多的杰作。诗人把黑暗的旧中国现实,比喻为“一沟绝望的死水”,表达了对丑恶势力的憎恨和对祖国深沉的挚爱。诗的最后一节,表明他一方面对黑暗不存幻想,坚信丑恶产生不了美;另一方面并非心如死灰,“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是愤激之言,朱自清在《闻一多全集·序》说:“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

里才有希望。”在绝望中饱含着希望,在冷峻里灌注着一腔爱国主义的热情之火,是这首诗的思想特色。

《死水》也是闻一多先生自认“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实验”,是先生实验他的“三美”新格律体的典型。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一行九个字,分别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组成2232或2322或3222音尺,最后以双音节收尾,虽然音尺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但是其总数却完全一致,在变化中保持整齐,参差错落兼以抑扬顿挫,每节换韵,各节大体均押abcb型的二四脚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具有音乐般的美感。诗人犹如“带着镣铐跳舞”,但跳得如此轻松自如,节奏和谐,真令人击节赞叹!

另外,诗歌借鉴了西方现代诗的反讽方法和“以丑为美”的艺术原则。诗的中间三节,展开丰富的想象,极力把死水内在的丑恶东西,充分地涂饰以美丽的外形(“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白沫”),以鲜明的色彩和响亮的声音,反讽死水的肮脏、霉烂、黯淡、沉寂。美与丑的交织反差,造成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附录:《死水》(作者/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韵脚)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韵脚)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韵脚)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韵脚)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韵脚)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韵脚)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韵脚)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韵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韵脚)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韵脚)

,主张“诗应该带着镣铐跳舞”,并具体提出了“三美”的主张,也就是“音乐美”,即音节的和谐;“绘画美”,即辞藻的美;“建筑美”,即形式的整饬。这首《死水》就是他的诗学主张的具体的实践。《死水》是闻一多自认为“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试验”的作品。全诗每一行均由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组成,三字尺在诗行中处于一个颤动的过程,即由第一句的第三个音尺到第二、三、四行的第二个音尺;隔行压韵,最后都以双音节词收尾,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一行都是九个字。汉字被称为方块字,每个字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建筑体。这样每一行就形成了一个长方体;而四和长方体又构成了一个大的长方体;而全诗是五个大长方体,这就是构成了一个更大长方体。从整体外形上看,结构工整、章法整饰,节与节之间匀称,行与行之间均齐。这样的外形,与中国传统的律诗非常相象。再说绘画美。诗中“绿酒”、“白沫”、“翡翠”、“罗绮”等词汇,错彩镂金,色彩斑斓,让人产生一种眩目的视觉效果。而且作者还不满足于此,他充分运用了诗歌的语言特性,不但写了翡翠等静止的意象,而且写了青蛙的叫声这样的动的意象,动静结合使意象相互反衬,产生张力,画面更加活泼起来。这样的“三美”手法的运用使《死水》形成了总体的整齐凝重的风格,作者的那种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人格特征更是跃然纸上。

“三美”原则的体现:

音乐美:每句诗分别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组成2232或2322或3222音尺,最后以双音节收尾,虽然音尺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但是其总数却完全一致,在变化中保持整齐,参差错落兼以抑扬顿挫,每节换韵,偶句押韵(各节大体均押abcb型的二四脚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具有音乐般的美感。

这首诗从第二行起,每一行都用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即两或三个字组成的音尺,也叫音组、音步或顿)构成的,所以每行的字也一样多.

①闻一多“三美”的主张,即所谓“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②它的每一个诗行都由四个音尺构成,其中有一个三字尺,其余三个都是两字尺。每节诗又都是由四行诗构成,每行的字数一样多,而全诗共有五节。这样,和谐的音节,相同或相似诗节的回环、重复,形成循环往复、节奏鲜明的“音乐美”。②就文字词藻来看,化丑为美,色彩艳丽,富于“绘画美”。③而由行数和字数都是一样多构成的章节结构,则体现了“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的“建筑美”的效果。本简答题比较难。教材26和27页,介绍了闻一多的艺术主张,教材上有“《死水》是新格律诗和?三美?主张的完美典范”一句,但《死水》是如何与三美主张结合在一起的,教材并没有展开细读。本答题需要学生掌握闻一多的艺术创作主张后,联系他的代表作进行分析。答题的思路是先解答三美的内涵,再对应说明三美在《死水》中的体现。

诗歌三美篇二:谈“宋词三美”

谈“宋词三美”

我们都知道宋词有“三美”,即:阴柔美,情境美,节奏美。宋词的美是需要用真心、用真情去体会的。初读时的惊艳只是轻浅的直觉,真情的流露才是词的魅力所在。如果说凝练的语言使诗富有哲理,因此直抒胸臆的诗句往往不如含义隽永的诗句脍炙人口的话,那么词则不然。词中的空间足够词人纵横驰骋,洋洋洒洒道出切身感受。读词的过程实际上是揣摩词人情感的过程,词的美丽也只有懂词者、知词者才能领会得到。

在这里我会一一讲述这“三美”。

1.阴柔美

自温庭筠开创五代文人词以来,“词”这种诗歌创作题材便从“俗”民谣而逐渐被文人“雅化”,并籍柳永传承,经苏轼、周邦彦等进行系统的典雅化和文人化之后,及至南宋,又有引人注目的发展,所谓“词至南宋,始极其工”。

词的“雅化”,集中体现了中国文人士大夫自觉改造俗文化的群体意识,更是典型地映现了中国文人士大夫对“雅而不俗”之清高孤傲境界的追求。

“雅”是宋词的重要特征,也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重要品格。宋词之“雅”,实际上蕴藏着一种“阴柔”气质。而,宋词的世界,也确乎是一个“阴柔美”的世界。

宋词柔美钟秀

宋词从品性上属于“南方文学”大系统,南国的晓风残月、千里烟波、斜风细雨、平湖曲岸,“柔化”着词人的创作心境。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作便有一种柔美钟秀特质:“湖上、闲望。雨潇潇,烟涌花桥路遥。谢娘翠娥愁不消,终朝,梦魂迷晚潮。荡子天涯归棹远。春已晚,莺语空断肠。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闻郎马嘶。”(温庭筠《河传》)诗人笔下的词境,细如潇潇春雨,轻似濛濛烟波。而这优美柔婉的意境,满盈着词人的一腔幽约窈深之情。

宋词香艳婉媚

晚唐以来城市经济的发展,造成江南城市风光富丽,诚所谓“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举目则青楼画阁”。从追求外在事功中退缩下来的两宋词人,为“金翠耀目,罗绮飘香”的旖旎艳情所包围,他们“浅斟低唱”:唱“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低风”;唱“秀艳过施粉,多媚生轻笑”,“舞余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蕴藏于词人内心的“香艳”之情被描绘得是那样柔、那样美,如水一样缠绵悱恻、难舍难分。

宋词细腻精致

宋词侧重音律和语言的契合,语言小巧精致,造境摇曳空灵,取径幽约怨悱,寄托杳渺怅惘,极为细腻,极为精致。柳永所吟“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秦观所吟“漠漠清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带闲挂小银钩。”境虽小而狭,但形象精致,含义微妙,作者笔下的景致,都涂有远较诗中同类景物更浓厚更细腻的主观感情色彩,体现出一种“深致能入骨”的精微幽深的内在之美。此种细腻精美,便是宋词的总体风格。无论是柳永的批风抹月,或是东坡的自我调适,或是邦彦的婉雅迥互,所抒写的大抵是淡而不厌、哀

而不伤的情怀。即使音节繁促、声调亢扬,个中情味仍是贵族式的细腻雍容;即使所表达的是家国愁、离乱恨,也以一种更易动情的细腻形式表现出来。

柔美钟秀、香艳婉媚、细腻精致,共同构成了宋词“阴柔美”的世界,而天象的斜风细雨、淡月疏星,地理上的幽壑清溪、平湖曲岸,情感上的锐感灵思、深怀幽怨,则是构成这一柔美世界的质材。

为了构成宋词“阴柔美”的世界,宋代词坛贡献出了千姿百态的柔美珍品:晏殊的温润秀洁、欧阳修的俊深沉着、柳永的旖旎委婉、小晏的秀气胜韵、秦观的凄清含蓄、清真的缜密典丽、陈克的香蒨轻约、李清照的轻巧尖新、的绵丽幽邃......繁若星辰的名家,几欲把天地间阴柔之气发泄殆尽。

2.情境美

中国宋词流派。多彩多姿、千娇百媚的宋词为我国古典诗歌增添了无限光彩。同时,因其生动优美的意象和沉静幽远的意境而拥有独特的美学意义与价值,文学作品的核心功能是审美,而宋词独特的的核心审美韵味则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其瑰丽的风采。在题材、语言、音律、意境等不同的层面凝炼升华

题材雅艳芳醇

自后唐花间词依始,宫廷词,闺怨词等咏叹儿女情长的作品登堂入奥。至宋,词作发展兴盛,香艳词的主题发展成为一种创作手法,并在内容取材上大大拓宽,但闺怨相思、离愁别绪、春花秋月、绮罗香泽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仍然是词作的一大主题。这一点,仅从琳琅满目、脂粉扑鼻、缠绵暧昧的词牌名《长相思》、《诉衷情》、《风流子》、《夜半乐》、《点绛唇》、《蝶恋花》、《眉妩》、《相见欢》、《惜分飞》、《虞美人》、《眼儿媚》、《醉花荫》等可见一斑。

音律曲荡柔婉

词在最初是为合乐而歌,因此词是具有音乐美的。李清照在《词论》中强调,诗与词在外部特征上的重要区别就是词有很强的音乐性,其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字一气呵成,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美妙无比。又如她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或急或缓,轻重相宜,节奏和谐明快。吟咏起来如行云流水,婉转动听,回味悠长。

意境幽深含蓄

意境是诗词的灵魂。宋词往往语轻意重,词浅情深,词家们旨在营造朦胧、含蓄而深远的意境美。“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响。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人而似鸿,鸿而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而托鸿以见人,自标清高,寄意深远,风格清奇冷隽,似非吃烟火食人间语,全词抒情委婉,含蓄蕴藉,韵致孤绝。又如“风日迟迟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

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枝畔,红杏梢头。”。此词通过春景描写,宛转抒发惜春情绪。尤其是结尾三句,构思新巧,辞淡情浓,含蕴无限,寄情幽深。

语言质朴隽雅

语言的质朴隽雅是宋词的突出特点。词兴于民间,浅近易懂且歌且行,适于抒情表达是它有别于诗的一大优势和特色。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学自身的发展,文人参与词的创作后,为词注入了高雅的艺术魅力。这使得词既保存着朴实、纯真的个性,更增添了含蓄、别致的韵味。如“不剪春衫愁意态。过收灯,有些寒在。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白发潘郎宽沉带。怕看山,忆他眉黛。

草色拖裙,烟光惹鬓,长记故园挑菜。”此词中,“过收灯,有些寒在”、“杏花先卖”、及“挑菜”等句皆似俗语,晓畅朴实、亲切明了。而“不剪春衫愁意态”、“白发潘郎宽沉带”等句则为词作增添了典雅含蓄的韵味。正有朴实却不庸俗,清淡而不寒酸,妩媚而不矫情之美。

3.节奏美

词原是配合隋唐以来为燕乐而创作的歌词,但逐渐脱离音乐,成为一种新的长短句诗体。宋人的理性的思考,使他们不把词作为格律诗来严把“门槛”,在创作上给自己留下极大的自由空间。

词和格律诗都讲究平仄押韵,但词在押韵方面却可平可仄,还可以换韵。词的句式特别灵活,既保留了整齐的句式,如《木兰花》是八个七字句,《浣溪沙》是六个七字句,又大量采用长短句,而且长短句的组合形式多样。词人在抒发情感时有很多词牌可供选择。表示了词相对于诗,在用韵和句法的使用上增加了自由度。这可能特别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灵活、多变的节拍与音韵的需要。

词的灵活还体现在宋人对原有词格的打破,宋人在创作时既遵循某些词格的基本形式,又根据文意的需要大胆进行创新。词有偷声、减字、摊破、添字的技法,如《减字木兰花》、《偷声木兰花》、《摊破浣溪纱》、《添字采桑子》。这里既有歌人唱花腔的功劳,也反映了文人迅速接受民间信息的雅量和敢于进行格律单元新组合的创新精神。

用现代的眼光来审视,词《千秋岁》有72字和71字两个格式,张先的“惜春更把残红折”是七字句,而秦观“花影乱,莺声碎”却改为两个三字句。《虞美人》有56字和58字两个格式,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九字句,而晏几道“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叶梦得“我也多情,无奈酒阑时。”却是六三句法和四五句法。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古人可以用停顿来代字,和现代汉语标点符号按字数计算的道理一样。如果这算是一条规律,那么还有哪些词牌的七字句可以变成两个三字句,哪些长句子可以拆成两个短句子,我们不尽应该关注,而且应借鉴。因为,时代的潮流的激烈与紧迫就需要这样的节拍、韵律与短句,难道不应进行相关的深思。

古人的创新一般以当时的古乐为参照,而现代诗人就应该以现代社会生活的新习俗和汉语声调的变化状况为依据,形成诗词创作的开放文化系统,既掌握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又逐步放宽格律,多角度地把握诗歌随时风变化的内在规律。只有这样,诗歌的创新才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诗歌三美篇三:浅述闻一多“三美理论”在诗歌创作中的实践

浅述“三美”理论在新诗创作中的实践

作者中文一班张凤香学号20144120115

摘要:在20世纪20年代新诗创作过于随意散漫,闻一多就此提出“三美”理论,提倡诗歌的创作应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成为当时新月派诗人的理论纲领,并对当时诗人产生巨大影响,新月派诗人和后世的诗人将“三美”理论运用于实践,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诗歌。

关键词:“三美”理论;闻一多;格律

浅述“三美”理论在新诗创作中的实践

20世纪20年代,受到西方诗歌的影响,早期的白话诗走向“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造成诗歌过度的随意和自我,诗歌界乱象丛生。在这种情况下,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在1926年5月的《晨报副刊?诗镌》上发表《诗的格律》一文,主张:“自然的不都是美的,美不是现成的'。??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一、“三美”理论

三美理论即指要求诗歌的创作讲究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音乐美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追求诗歌的韵律感。“世上只有节奏简单的散文,决不能有没有节奏的诗。”从表面上来看,格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属于视觉方面和属于听觉方面的。这两类其实又当分开来讲,因为他们是息息相关的,譬如属于视觉方面的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但是没有格式,也就没有节的匀称,没有音尺,就没有节的匀齐。”也就是,闻一多认为,诗的韵脚、音尺、节的匀称句的匀齐构成了诗的节奏,诗的节奏使诗富于音乐美。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闻一多的所说的格律是区分于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的,闻一多所说的格律提出诗人可以根据情感抒发的需要自己创造格律,一首诗可以使用多个韵脚,而不是如中国古典诗歌一般只有固定的格律。

绘画美主要指辞藻的华丽,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强调“词藻”的运用和鲜明的色彩感,讲究诗得到视觉形象和直观性。运用具有色彩的词藻,从而

实现诗中所描述的画面有鲜明的色彩对比,使诗具有画面感,达到诗画相通。

建筑美主要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讲究节与节的匀称和行与行的整齐。要求诗的句和节要相对整齐,使诗在句和节的整齐对应中呈现出一种具有建筑结构或

是图形的结构美。早期的新月诗派诗歌中体现的建筑美主要为诗歌呈现出豆腐块的形状,但是,后来的诗人不断大胆创新,出现了具有各种建筑图形的诗歌。比如“楼梯体”,“金字塔式”。

二、“三美”理论在新诗创作中的实践

闻一多的“三美”理论提出后,得到新月诗派及当时代早期白话诗人的支持和认可,据此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对后世诗人的创作实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三美”理论在闻一多诗歌创作中的实践闻一多的诗歌风格独特。他将“三美”理论付诸实践,使得他的诗歌大多富有浪漫气息,构思严谨,富有激情,又拥有一咏三回环的语势。他将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他的诗篇写得或激愤、或悲痛、或豪迈热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比如: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死水》是闻一多认为“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实验”。这是他实验“三美”新格律体的典型。整首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行有九个字,分别由三个“二字尺”一个“三字尺”构成。整首诗音尺相同。使诗歌读起来流畅而富有节奏,犹如“带着镣铐在跳舞”。《死水》中绿、白、青等表现色彩的词以及“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带有色彩鲜艳的物象,使这首诗色彩斑驳,使诗歌机具画面感。初步体现出了闻一多“三美”理论在自我诗歌创作中的实践。

(二)、“三美”理论在同期白话诗人创作中的实践“三美”理论确立了新的艺术形式与美学原则,使新诗具有相对规范的

形式,走向了“规范化”的道路,巩固了新诗的地位。连中国诗歌会诗人也提出诗歌的“歌谣化”,强调“诗歌应当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而成为民众唱歌的东西”,要使诗歌“成为群体的听觉艺术”。在此期间涌现出徐志摩《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朱湘《王娇》、臧克家《难民》、《神女》等大批优秀的诗人和新诗作品。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经典之作,也是他的诗歌对“三美”要求的综合艺术性体现。

此诗语言清新,通俗流畅。字句锤炼,但又不露雕琢痕迹,极富音乐美。其中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句式是反复的,“轻轻”、“悄悄”等叠词的运用,加强了节奏感。每句诗随着感情的变化而换韵,这点与闻一多先生的《死水》用韵可谓一脉相承;再者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一三句诗短一点,二四句诗长一点,都呈现出建筑对称美来;而“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词藻既形象又具有柔美感,无不给人以绘画美的享受;至于诗中的比喻,也都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总之,《再别康桥》这首诗音节抑扬顿挫,声调回环反复,格式呈现对称,词藻形象柔美,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任何合理的东西一旦过度就会变成不合理。新诗的格律出现了“可怕的流弊”及“危险”,在诗歌创作中出现了无意义乃至无意识的形式主义,以至于后来徐志摩提出“一首诗的字句诗身体的外形,音节是血脉,‘诗感’或原动的诗。

试题内容: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常人岂可“无法”■徐建融

①20世纪前期的中国画坛,画家画的“写实”与文人画的“写意”之争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迄今学术界对此仍多有评论,大抵以倡“写实”、斥“写意”为非,指其“全面否定文人画以至中国画”,而以坚守“写意”、摒弃“写实”为是,以为这才能坚决捍卫并弘扬文人画也即中国画。近读9月25日“笔会”躲斋先生《鲁迅与文人画》一文,提出鲁迅先生既否定文人写意画,又允肯陈师曾、齐白石的文人写意画——这一视点,可以提供我们对当年这场论争以新的认识。

②“存形莫善于画”。造型,是绘画之所以为绘画的本质属性,中国画也不可能是例外。而所谓造型,即以客观为对象的物我交融,以形似为前提的形神兼备的形象塑造,所以,它的基础是客观形似。这就是所谓“写实”,其实质决非真实的再现复制,而是典型地拉开与真实的距离。唐宋时期的中国画,我们通常称作画家画,便是在这上面用功夫,是谓“画之本法”。要想成为画家,必须过造型这一关。当然,要想成为优秀的画家,光凭过客观形似的造型关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达到形神兼备、物我交融。而一旦成了优秀的画家,他对于客观形似的造型反而会有所不逮。

③明清时期勃兴的文人画也即“写意”画,它改变了中国画的造型本质,而以笔墨为中心,对于形象的塑造,它注重的是主观和神似,而不再是客观和形似,这样的形象,区别于“写实”,又称“意象”。文人画家则又称“利家”,以区别于专业画家的“行家”,他的用功,主要也不在“画之本法”的造型,而在“画外功夫”的诗文、书法。但问题是,过不了造型关,却拥有极高“画外功夫”的人才实在少之又少。所以,就如用钱锺书等个别人的成就,来否定高考、取消高考,大学的教育一定沦于“荒谬绝伦”一样,一旦用董其昌、石涛等个别画家的成就,来否定造型、取消造型,中国画的发展也一定沦于“荒谬绝伦”。然而,文人画家们以其居高的话语权,却恰恰以董其昌、石涛为例,否定、取消了中国画的造型原则。他们认为,从上古绘画的不能形似,到古典绘画的高度形似,再到现代绘画的不要形似,是不断进步,讲求机械的“写实”,则“直如照相机,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何贵乎人邪?何重乎于艺术邪?”所以主张“写意”,就是“不与照相机争功”——不想想,难道摩托车发明后,就得取消跑步比赛?

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国画家普遍拙于造型,并以拙于造型为荣(为与生活真实拉开距离),工于造型为耻(以为仅仅是生活真实的再现复制)。所以,不仅新文化人发起“美术革命”,对文人“写意”画的风靡提出严厉的`批评;传统的国画家中如张大千、谢稚柳等少数有识者,对文人“写意”画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认为它不过是中国画传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是池沼而不是江海。谢稚柳明确表示:“中国画是写实的。”张大千再三告诫他的学生:“要学画家画,千万不要学文人画。”

⑤相比于“写意”画风的坚守者的自以为以先进取代落后,   所以,不仅鲁迅对陈师曾、齐白石颇允肯,徐悲鸿对金农、齐白石同样大力推扬,张大千一面赞赏金农“实在画得好”,一面又说他“实在不会画”。换言之,当时对“写意”画风的批评,旨在为绘画这所“大学”重新树立造型“高考”的普招原则,而不是否定针对造型“高考”不过关的特招的灵活性。同时期徐悲鸿与徐志摩关于西方绘画学院派与现代派的争论,性质同此。明乎此,便不难理解,鲁迅等对“写意”画包括西方现代派的批评,是从绘画的普遍性、原则性而论;而他们对齐白石等“写意”画家的肯定,是从绘画的特殊性、灵活性而论。二者是并不矛盾的。反观坚守文人“写意”观者,把灵活性当作原则性,把特殊性当作普遍性,以钱锺书的成功为例坚决主张取消高考,“家家石涛,人人昌硕”,固然做到了“画之本法”的“形式欠缺”,又有几个具有“画外功夫”的“精神优美”呢?,以“形式欠缺”了就意味着“精神优美”,“逸笔草草”就意味着所发抒出来的就是“胸中逸气”,并斥高考过关者为庸才,“形式周密”者为“精神不美”、为匠气,在逻辑上也是完全不能成立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其前提是“世岂易得”的“至人”,天下滔滔的常人尽皆“无法”,貌似在继承、弘扬文人画的“写意”精神,实质恰恰是败坏中国画的传统。所以,我尝有言:“天下有平常之事,有非常之事。非常人为非常之事则可,平常人为非常之事则殆;非常人为平常之事为无上功德,平常人不为平常之事可乎?”

1、第③段中加点词“意象”的含义是                              。(2分)

2、简析第③段划线句的作用。(3分)

3、概括第④段的主要内容。(2分)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方框处,语义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无论是新文化人还是传统画家

②仅仅是“写意画的泛滥”和“写意画家对写实画风的全盘否定”

③而绝不是否定“写意画中的佼佼者”

④从而对“写实”画风全盘否定

⑤当时力倡“写实”画风的

⑥所否定的“写意画”

A ④⑥②①⑤③         B ⑤⑥②③①④

C ④⑤①⑥②③         D ⑤⑥③①②④

5、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是(  )(3分)

A造型即绘画的本质属性,它需要典型的拉开与真实的距离。

B明清“写意”画注重“画外功夫”,但是人才仍要过造型关。

C徐悲鸿肯定西方绘画学院,但是并不全盘否定现代派作品。

D“无法而法,乃为执法”是针对“至人”而言,常人需慎取。

6、作者在第①段中称“可以提供我们对当年这场论争以新的认识”,请借鉴“新的认识”评价下列事件。

2010年10月,网友在微博上摘录了或鲁迅文学奖诗歌奖项的车延高新作《徐帆》。诗歌直白的几近不像诗歌,被网友称作“羊羔体”、“口水诗”。有评论说白话不是诗歌,诗歌底线被当今的许多诗人随意僭越,才导致了当今诗歌愈益庸俗化和粗鄙化。车延高说,这首诗采用的是一种零度抒情的白语手法,“是我写作的异种风格,是我写作的一种尝试”。

试题答案:

(一)(17分)

1.(2分)画家塑造的注重主观和神似(1 分)的形象(1分)。

2.(3分)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1分),以摩托车比喻#8220;写意#8221;,跑步比喻#8220;写实#8221;(或者写#8220;类比#8221;,1分)。补充说明主张#8220;写意#8221;者以进步说否定#8220;写实#8221;的荒谬(1分)。

3.(2分)新文化人及传统画家中有识之士 对民国拙于造型的现状以及风气(1分)提出批评(1分)。

4.(3分)C

5.(3分)B

6.(4分)  答题参考示例:诗歌创作也要讲究基础,正如画家的基础是造型,诗人也要讲究诗歌的诗意、含蓄等特征(1分)。尽管从诗歌创作的特殊性、灵活性看,所谓#8220;零度抒情#8221;等手法不无价值,我们肯定一些新尝试、新创作(1分)。但是,更多的诗人还是需要基于基础创作(1分)。

(评分说明:扣住#8220;新的认识#8221;1分,#8220;新的认识#8221;只要提到#8220;造型是成为画家的基础#8221;即可;结合事件分析3分)

附:新的认识:造型是成为画家的基础;不可以#8220;写意#8221;画中的特殊成功者否定#8220;写实#8221;;写意画只是中国画传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从绘画的普遍性、原则性来看,#8220;写实#8221;是不容否定的;从绘画的特殊性、灵活性而论,#8220;写意#8221;中的佼佼者值得肯定;常人不可无法,不可不造型;至人方可谈无法,写意。

【第1句】绕过千年沧桑的石柱,暮气温柔的街头,伴着绚烂的音乐起午,在蓝色清真寺荡漾的光影里,听一片海浪,数一夜星光......身在拿破仑心中的世界之都,在三海环抱横跨欧亚的千古帝都,在突厥勇士谱写星月传奇的大陆,这就是绚烂而神秘的土耳其。

【第2句】蓝色清真寺 来到神往之地寺门口,跟随众多游人脱鞋,接过专为女士准备的蓝色方巾包在头上,我带着无比好奇、虔诚的心情进入寺内。整个清真寺内部全部贴着炫彩夺目的伊兹尼蓝色瓷砖,蓝色清真寺由此得名。一般清真寺只有四根唤礼塔,但它却有六根。建造蓝色清真寺没有使用一根钉子,而且历经数次地震却未倒塌。寺外有一个大花园,可看到伊斯坦布尔最美丽的景色——博斯普鲁斯海峡和横跨欧亚大陆的跨海大桥。

【第3句】“所罗门!我已经超越了你!” 圣索非亚大教堂与蓝色清真寺隔街相望,穿过一个花园就来到了多彩迷幻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它是拜占庭建筑艺术最出色的代表作,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建成前,它曾是世界最大的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经历了从教堂变成了清真寺,再变成了如今的两教图腾和平共存的样子,这种异样的建筑吸引了全世界无数游客前来观光。

【第4句】梅花堡。进入眼帘的是从未感到过的那么壮观与美妙的景象,泉水热腾腾地从各个角落涌出沿着山边流下,在百把公尺的山坡上形成如同蓝绿色镜面,无数大小温池闪闪发光。由于水内含有大量石灰质常年的冲洗、沉淀而使得那山坡白皑皑,片片如梯田,高高如雪山在阳光照耀下发出灿烂的光芒。当你脚踏温泉水,踩在略滑的泛起浅褐见黄的叠叠层层波纹的石坡上时,喂喂,那种感觉真爽!一股暖流从脚底升到心胸,身体和大自然的接触竟是如此的甜蜜也是人生一大乐趣啊!

【第5句】漫步在土耳其弯曲狭窄的坡路上,依然可以看见大量的希腊风格的白色房屋,蓝色窗户和地上被磨得光滑的古老的青石板路,在老旧的门窗和色彩斑斓的石头墙上涂满了岁月的痕迹,家家户户的屋前门外都种满了各种鲜花。希林杰最著名的特产是用当地的果园酿造的各种水果酒,香甜可口,令人回味无穷。橄榄油香皂、人工编织的桌布等也都很有地方特色。

【第6句】杜伯奇皇宫进去有几重庭院,没有方正规矩对称的感觉。第一重庭院绿树葱郁,开阔舒坦。第二重庭院笼罩在柏树、梧桐的绿荫之下。餐房、椒房、深宫后宅。据说当年皇室用餐一律中国瓷器,所以至今保留了大量的中国古瓷。后面的庭院完全依海而建,美轮美奂。

【第7句】友人带我游博斯普鲁斯海峡,这海峡与黑海和马尔马拉海相连,是欧亚大陆的分界线。从海上往岸上看去,城市的美景尽收眼底。契拉昂宮,贝勒贝伊宮,丝玛赫切宮加城堡在水中的倒影都在显彰奥斯曼帝国在位600年的强盛和不可一世。当船驶近博斯普鲁斯大桥时,你仍旧能感到它的气势磅礴与众不同。桥头的一面犹如宫殿般的欧塔廓伊清真寺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桥塔与吊索相互衔接的大桥犹如中间扯起3根细丝的一条柔软绵长的绸带甩开在碧蓝的大海上。

【第8句】蓝色清真寺大概是土耳其最大,世界第二的清真寺。建筑很雄伟。最漂亮的是那些彩绘的玻璃窗,在昏黄的吊灯映衬下,神秘,典雅。我是个爱遐思的女人,设想着在没有电的时代,成百上千的蜡烛,烛光摇曳,能拉近人与神的距离是多么的神秘呀。

【第9句】对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历史和文化我知之甚少,在参观了多个形形色色的清真寺和教堂后,只能说一句:看藏区的.寺庙我很容易审美疲劳、看不出来不同寺庙的所以然来,但在伊斯坦布尔,我似乎对每一座清真寺都有兴趣探究和感受。也许是因为清真寺里没有佛寺、教堂那么多的雕像绘画和故事累我心,就是简约但透着美感的建筑和安静的信仰吧。

【第10句】对我来说,土耳其一直是个谜,想去探秘的念头由来已久。于是,我和我的旅伴们相约来到“文明的摇篮”——土耳其。蓝色地域:伊斯坦布尔。它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既做过基督教帝国首都、又做过伊斯兰教帝国首都的城市。也是东西方世界神奇的交汇点,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横跨欧亚大陆。在这个大约有1000座清真寺、500个东政教堂的城市,你永远也不用担心会视觉疲劳。

【第11句】“原来地下有座城” 来到地下城,迂回曲折的走廊又低又窄,仿佛进入了一个复杂多孔的巨型乳酪。这里到处都是洞,洞与洞之间有很多的窗户,到处都是穴居生活的痕迹。没人知道地下城的由来,一般的说法是,为逃避罗马统治者的迫害,一部分基督徒曾来到这里,他们发现这里的火山岩质地较软容易开凿,于是就在这里兴建了地洞,以防御追兵。地下城齐全的设施和当时人们生活的精致,不得不令人赞叹。

【第12句】跑了这么多国家, 最让我惊讶的是土耳的签证很严,其机场,检查也严,domestic也要前后两道安检。在伊斯坦布尔机场,我兑换了1000欧元的土耳其里拉。临行前,在国内中国银行兑换了3000多欧元,给的都是500欧元一张的大面额。到伊斯坦布尔后才发现除非是专门的兑换点,很多银行看到500欧,都不给兑换,嫌面额太大,另外在宾馆住店时,大多宾馆也拒收。

【第13句】“清晨的天空不寂寞” 卡帕多奇亚的清晨从热气球开始,这大概是行程中最让我期待的部分,作为全球最适合乘坐热气球的地方之一,这里的热气球产业已经开展了20年。清晨的阳光洒进峡谷的另一边,我陶醉在卡帕多奇亚热闹的清晨里。热气球带着我们缓缓升空,随风飞向远方的峡谷。我们飘过城镇,飘过村庄、农田、葡萄园,地面的景色让我狂拍不止。镜头下,我惊叹:这简直是一片奇特的童话世界!

【第14句】晨起,看到外面居然是睛空万里,于是继续来到码头边,不想错过这最后的好天气。我喜欢大海,这里的海水蓝的似假的一般,成群的海鸥在天空盘旋,令人陶醉。只要到海边就有成群的海鸥围着你盘旋,这些可爱的精灵,为这座古老城市增添了别样的风采。再看最后一眼,依依不舍的前往加拉塔大桥旁去吃那个鱼汉堡,每个6里拉,仿古船上现烤的鲜鱼,配上2里拉的泡菜,味道很不错,就是面包比较硬。

【第15句】一个社会的饮食文化与其社会生活方式是紧密相连的。它的发展跨越了时间的界限,而于生活的方式紧密相连。安纳托利亚几千年的灿烂历史和文化以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土耳其菜系。土耳其当地人的信仰宗教是伊斯兰教,由于土耳其信仰宗教的原因,土耳其在吃上还是有禁忌的,比如猪肉就是被土人禁止的。

【第16句】“不可错过”的棉花堡 这里富含钙质的水流淌了无数年,将碳酸钙堆积成城堡一般的奇特景观。走在棉堡上,就像行走在云里,脚下是温润的泉水,眼前是无数个孔雀绿的天然池塘。198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如此可爱的名字,源自其外形像铺满棉花的城堡。

【第17句】黄色地域:卡帕多奇亚。从伊斯坦布尔乘飞机一个半小时,就会来到景色仿佛另一星球的卡帕多奇亚,他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精灵与仙女居住的童话世界。在这里,自然的伟大力量锻造出了世上独一无二的神奇地貌,形成了陡峭的神奇烟囱景观。“精灵烟囱”是土耳其人对它们的爱称。他的奇岩地貌仿佛月球的表面,绵延几千公里,曾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评选为十大地球美景之一。

【第18句】“领略到土耳其人的浴室生活” 以弗所古城位于土耳其的西部海岸线、爱琴海边的伊兹密尔市,是与庞贝古城齐名的两大遗址。据说圣母玛利亚选择在以弗所旁边的夜莺山安度晚年,圣约翰也于此城内过世。也是埃及艳后拜访安东尼让古罗马人惊艳的地方。它是土耳其古城中保存最完整、最大的露天遗址,保存了古希腊时代遗产。其中阿耳特弥斯神庙规模宏大,曾被列入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第19句】所谓“棉花”,就是泉水从山顶往下流,所经之处历经千百年钙化沉淀,形成层层相叠的半圆形白色天然石灰岩阶梯,远看像大朵大朵棉花矗立在山丘上,更像染白了的大梯田。又由于它是整个山坡构成,一层又一层,形状像城堡,所以土耳其人叫它“棉花堡”。从上往下看,一方方温泉平台像一面面镜子,映照着蓝天。

【第20句】土耳其风景是很美丽的。土耳其山多,但山上没有森林,因此,无论从安卡拉或是伊斯坦布尔,我发现居民房总是建在山坡上,依山畔势。城市中平坦的区域总是让位给商业或者公共娱乐。我喜欢这种城市的规划设计。

【第21句】一路下来,对土耳其的概念越来越清楚,很多时候是完全推翻了以往的想象。土耳其地大物博,风调雨顺,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粮食完全自给的国家之一,“民以食为天”,食不用愁。来土前,我一直认为土耳其是个战乱国,是“东西文明的十字路口”,这种看法似乎东西方是主角,土耳其只是过道或路口,但此次旅行告诉我,事实并非如此。土耳其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巨大文明,其背后的伊斯兰教就有16亿人口之多。

【第22句】希林杰古镇 希林杰“Sirince”一词代表着“美好”之意。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纪。走进村口,眼前呈现出一幅可爱的希腊房屋和与古代文明截然不同的小村风情画面。这里有着清新的空气,干净的街道,质朴的村民。

【第23句】这些年,我常在欧美日穿梭,去士耳其,最初的时候只是听说土耳其的热气球非常棒,但是很多地方都有热气球,所以去土耳其的想法断断续续,一直未行动。当然,出发前我想如若不是卡帕的热气球、地中海的滑翔伞、爱琴海之浪漫、横跨欧亚的特别,我怕是不会去土耳其吧?

【第24句】土耳其食物的特点就是“烤”式当先,烤羊肉、烤牛肉、烤鸡肉、烤面包等,其次是土耳其“萨拉”, 都是一些“生饲料”。朋友知我爱好吃鱼,便带我去吃了土耳其的鱼,很是美味,厨师用食盐包着整条鱼,然后慢慢的烤熟,食前有厨师将裹在鱼身上的食盐块敲掉,再取出鱼,去骨,再送到客人的盘中。做的很精细,味道也很好!土耳其的红茶和酸奶味道很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