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老舍林海的优美句子 正文

老舍林海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4-10-04 05:26:35

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呀。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看到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学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千山一碧,万古常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及至看到了林场,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载。我们不仅取宝,也作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常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二、老舍散文《林海》简介】

《林海》是我国著名作家、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写的一篇优美散文。选自老舍先生《内蒙风光》一书。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这篇散文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可将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讲刚进入这原始森林时的感受。

第二部分从岭、林、花三个方面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先介绍岭、林、花,再讲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

第三部分讲参观林场时的见闻感受。

在这三部分结束处都讲到“亲切、舒服”,反映了作者随着对大兴安岭了解的深入,这种“亲切、舒服”的体会也逐步加深。

文章具体描绘了我国东北大兴安岭美丽的自然风光,介绍了大兴安岭为国家建设所作出的贡献,点明了人与山林的关系日益密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老舍先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建设者的崇敬之意。

【三、老舍散文《林海》创作背景】

当时正是建国初期,全国人民在抗战胜利,当家做主的喜悦之中,而国家建设也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并由景展开联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

【四、老舍散文《林海》欣赏亮点】

《林海》文中景丽、物美、情挚。读后令人不由得产生一种亲切舒服的感觉。

景丽。老舍先生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丹青妙手,在他的笔下,大兴安岭的山势是“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绵延起伏,温柔可亲。他写林海,工于调色,在他的调色板上,绿色是那样变化无穷:“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特别是“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这一

物美。作者从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林海,联想到广厦、木材,直至日用家具,“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此句将大兴安岭同祖国各地紧紧联系在一起,使人感到了它的存在,认识到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亲切、舒服”之感顿涌心头。

情挚。通览全文,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一腔赞美之情。作者正是凭借这真挚的感情,讴歌了大兴安岭,讴歌了绿色宝库——林海。他告诉我们,大兴安岭不仅是良材产地,也是科研基地。人们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给大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这说明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因此,作者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兴国安邦”的意义,其结束句,既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又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由此可见,老舍笔下的林海,景丽、物美、情挚,构成了文章鲜明的特色,给人以清新、流畅、亲切、舒服之感,其艺术魅力、感染力极深。

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呀。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看到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学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千山一碧,万古常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及至看到了林场,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载。我们不仅取宝,也作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常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老舍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和杰出的语言大师。在众多的作家中,入选小学课本的作品数量与次数,数他最多。比如我们熟知的《趵突泉》《猫》《北京的春节》《草原》《养花》《林海》等。这些散文作品充分显示出老舍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娴熟技能,是教师研究语言文字不可多得的佳作,更是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典范。现就他的《林海》一文,谈谈我的阅读与欣赏的体会。

一、色彩美

色彩的感觉是美感的最普遍形式,色彩描写首先表现为环境的真实描绘。如果能恰当地描写色彩,就能更真实地表达描写对象的特色,甚至写活所要描绘的景物,并能蕴含一份深刻而丰富的感情。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老舍采用“绿色”作为本文的主体色(这自然也是林海本身的底色),又配以深、浅、明、暗等不同绿,使主体色的配置不单调、呆板。而且,这样的用笔更能显现出林区光影与色彩极为丰富而生动的变化,体现老舍观察和体会之细腻,从而也显示了他对这里的绿色的深深的喜爱之情。再者,如果说,茫茫林海无边的绿色给人以壮阔的静态美,那么,青松边沿的白浪花,松影下的各种小花,各色的蝴蝶,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则给人活泼的动态美。老舍用衬托的手法将这些色彩调配在一起,层次鲜明,把林海的美丽生动地展示给读者。自然,于字里行间搏动着他对林区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的特别深情。

二、音乐美

本文在运笔的疏密、缓急和感情氛围的浓淡、强弱上具有一种抑扬多变的节奏感。正因为如此,文章流露出一种和谐悦耳、节律明朗、韵律协调的音乐美。其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长短句交替使用、整散句搭配使用,以及口语和书面语灵活使用上。

1.长短句交替使用。

短句,节奏简捷而明快。而长句的节奏则缓缓如绵长之水。如:“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峻”等,短句仅两三个字,长句达二十几个字。这种长短句的交错使用,既简捷明快,又生动细密,语气有急有缓,文笔富有变化使人觉得大兴安岭的岭确实既温柔又亲切。当然,朗读时还要稍加处理,把“点”读得轻些,语调上做些抑扬变化,如:“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这样就更能贴近老舍先生的行文表意了。

2.整散句搭配使用。

散句,结构自由,灵活多变;整句,字数相等,结构整齐匀称,朗朗上口。《林海》以散句为主,使文章在行文布局上既避免语句的平板单调,又产生一种错综变化之美。如“青松作衫,白桦为裙”“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等,整齐对称、整中有变,这样整散结合,以散为主,使语言显得生动活泼,力量充沛,节奏鲜明。

3.口语和书面语灵活使用。

口语明白晓畅,朴素自然,富有生活情趣。而书面语结构严密,逻辑性强,表意丰富而凝练。文章以书面语为主,动情之处,口语则自然流出。口语的例子如:“多少条岭啊!”“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呀!”“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兴安岭’。”……这些句中的“啊”“呀”“不晓得”都是口头语,这种口语与书面语灵活使用,使散文语言既活泼亲切,又喻意丰富深刻,恰当地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感受,同时增加了读者阅读文本的身临其境之感。

4.陈述句与反诘句交错使用。

陈述句语调平直,末尾语气略显下降,是最基本的句式;反诘句,则无疑而问,语气强烈,是对陈述句语气的一种强化。它一般用不容置辩的口气表达,语调上升,引发读者感情上的强烈共鸣。如:“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较之“……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则表达出“……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的意思。这种以陈述句为主,于感情深处加强语势,时降时升,使散文既显出节奏的错落有致,又在恰当地方传达出作者特别的思想和情感,达到“以情感人”的艺术效果。

三、修辞美

本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既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真切情感,又使文章语言更为生动形象、丰富多彩,于敏锐的观察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林区的一腔赞美、热爱之深情。除了前面提到的反诘(反问)句外,本文典型的修辞种类还有拟人、比喻和反复等。现列举如下:

1.拟人。

如:“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等。老舍一会儿把岭当做一位温柔的人,一会儿又把它当做一位美丽的姑娘,这种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使读者深切体会到大兴安岭的山势起伏不大、连绵不绝而植被繁茂的特点。它似美丽温柔的姑娘,当然不会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的那种高耸入云、陡峭骨露而狰狞险峻的特点,从而使读者在感情上产生别样的温情。

2.比喻。

如:“群岭是起伏的波浪。”“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色的浪花吗?”老舍把“大片落叶松”比做“海”,“白桦”比做“浪花”,经他这么一联想,也使得读者浮想联翩,仿佛置身于浩瀚的林海,阵阵松涛从耳边滚过,层层绿浪在眼前起伏,银白浪花在阳光下闪烁。

3.反复。

如,文中三次出现“亲切舒服”, 是一种间隔反复,既强烈地凸显作者对兴安岭的亲切感受,以及深深的喜爱之情,同时又回环起伏,一次次升华情感。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