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心得体会作文 篇1
活是活着呢,活得咋样?你给父母拿来山珍海味,但是就随手往桌上一礅,然后冷淡无比的来一声:“吃吧。”看见老娘在洗衣服,很不耐烦地来句:“我来。”这就是孝?孝敬本应使父母快乐,你就那么多不耐烦,他们能乐得起来吗?父母只需要物质上的“养”,就不需要精神上的“敬”?不但需要,而且老人需要的比我们更多。缺少了“敬”的“养”,一定是态度出现了问题,这个态度问题主要还是在于为人子女者的孝心不是根于诚笃。
孝道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作为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孝道被当作封建糟粕遭到否定。的确,传统孝道不免糟粕。孝经有云:“毛发色肤取之于父母,稍有损耗是为不孝”,这有些苛刻;丁兰“刻木求亲”稍有做作与夸张;郭巨“埋儿奉母”之举也未免迂腐。“顺者为孝”也有些不人性;至于“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能不亡”就更让我们难以接收了。我们这么想不为过。我们不需要那么做,更不必要那么做,可是孝道本身所具备的美德特质我们没有资格否定。
孝道作为维系和促进以家庭为细胞的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绝对应该发扬光大,而且誓在必行。从风俗角度上说,这更是极为重要的。元代张养浩说:“盖自上而下者谓之风,因上而成者谓之俗,故风俗,国家之元气,风俗厚则元气盛……风俗薄则元气衰……”元代御史上奏时也说过:“国家以风俗为本,……而风俗厚为治之至要也。”对于当今社会的风俗如何,笔者不敢妄下言论。简单说来我们起码得有个全国上下都一致的观点吧!
一个民族的强大是因为整个民族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有相同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这就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说到此处似乎与孝道甚远了,也过于理想化,然而离我们最近的、最实际的、也是最容易普及的统一民风不正是孝道吗?一个人还不能爱自己的家、自己的家人,又如何去爱别人的家,乃至于国家这个大家庭呢?连最容易的“风”也形成不了,那只能眼看着“疯”了。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发扬光大了孝道,再谈其他的也就不远了。
孝道心得体会作文 篇2
无论在家里还是在教会,我常听到妈妈说古人的一句话“百善孝为先”。自从主席上任以来,大街小巷更是贴满了“孝道”字样,因为妈妈教育我们也常讲“孝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品质”。孝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父母为了我们吃得好穿得暖,整天没日没夜地去操劳,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都花在我们做子女的身上,可他们却从来都不错花一分钱。父母无私的爱和辛勤劳动洒下的汗水里,都寄托着他们在子女身上的祝福和期盼。
那么我们如何来回报自己的父母和长辈呢?我们应该让父母少操心,努力学习争取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让父母少一分担心,多一份放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关心和尊敬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大人眼中做一个既贴心又懂事的好孩子。
记得有一次姥姥生病了,妈妈又忙于干农活,我就主动担起了照顾姥姥的任务。我把妈妈做好的饭菜端到了姥姥的身边,姥姥需要什么我就麻利地给她拿来,等姥姥吃完了我再端回去,最后把碗也洗得干干净净……妈妈进来时满意地对我笑了笑,竖起了大拇指,夸我是懂事的好孩子。得到妈妈的赞许我也很高兴。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让我们永远的.记住孝心的存在,争做人人夸奖的孝道好少年。
孝道心得体会作文 篇3
孝是一种传统美德,更是一种文化。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的古代名句。这脍炙人心的名言名句是教育我们要孝老近亲,从小对父母,亲人要百般孝顺和爱护,我们几乎就是背着这些名言名句长大的。
当然,世界上也并缺乏有孝心的人。只是看完下面的这个故事,你会感动的流下眼泪。在一些贫困的家庭中,有着这样一群少年,他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为父母排忧解难,照顾弟弟妹妹,承担家务劳动。她们坚强,她们勇敢,她们和我们一般年纪,他们就是最美孝心少年。在这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吴林香,她六岁时父母离异,有重组家庭。又生下了弟弟,他的外公摔倒了,是右手残疾,外婆也患脑溢血半身不遂,妈妈也得了癌症,但她仍然坚持着用微笑来面对生活。
相比之下,六岁时的我们,正温暖地躺在父母的怀抱中撒娇,父母安慰着我们。这个故事使我热泪盈眶,在我看来,她是多么坚强!还记的黄香吗?那个在冬天用自己的身躯捂热父母被窝的孝子。还记得茅容吗?总是将美味留与母亲独自享用。还记得陈毅吗?一位为母亲亲自洗尿裤和脏衣服的元帅……像这样的事情还用许许多多!只是缺少了我们的观察与发现!
如果你想回报父母,并不一定要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来。只需要为了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生活中,顺从父母一点就可以了,相信他们一定会非常欣慰的,因为:百善孝为先!
孝道心得体会作文 篇4
王冕答应母亲辍学去放牛的时候,还想着用“闷得慌”“快活”“贴补家用”等理由去安慰自己的母亲,减轻母亲的心理压力。两个“舍不得”让一个懂事孝顺、勤学苦练的、活灵活现的少年王冕走进了我的内心,令人无法不喜欢它。
羔羊犹跪足,慈鸦尚反哺,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文中还有许多句子饱含王冕的一番孝心,王冕浓浓的孝心天地可鉴。
《少年王冕》这篇课文讲的是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如何孝敬母亲、学画荷花的故事。王冕的勤奋好学和孝敬母亲的人物形象贯穿全文,语言朴实无华,细读之下,我受益匪浅。课文从王冕的动作,语言等多角度赞扬王冕勤奋好学、孝敬母亲的优秀品质,是描写人物故事的一篇佳作。激发起我走进名人,阅读名人的好奇心,开阔阅读的视野,积淀厚重的人文素养。
老师引领我,游走于课文的字里行间,寻找深切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和孝顺母亲美好品德的影响,思想和情感得到净化与升华;体会着文字的优美,感悟着王冕孝敬母亲的感人事例和学画画的动力,想象着王冕学画画的辛苦。学到的是优美的文字和修辞,熏陶着丰富的思想与情感,提高的是品读文字的能力和自己的人格。
我深深地喜欢这篇课文,更喜欢我的益友主人公王冕。
孝道心得体会作文 篇5
“妈,再见!”说完,儿子便登登登下楼去。很快,我的耳朵里便捕捉不出他的一点音频了。时间过得可真快,转眼间儿子已经高出了我许多。我觉得儿子越来越像一个男子汉了。
儿子两三岁时,有一次老公下班回来后想吃挂面,让我下楼去买。我不爱动,便对他说:“你自己去吧!”老公说:“我困了。你买回来我自己煮。”我也说:“还是你买回来我给你煮吧!”儿子听见了,对我说:“妈妈,你看家,宝买面。”说着,他就要下楼。老公听了,倍受感动,自己下楼买了挂面,我赶紧煮了。
儿子四五岁时,我家要买房子。有一天我和儿子上街,儿子拉着我的手,对我说:“妈妈,从今以后,我只吃饭,什么都不要。”儿子这么说的,也真的这么做了。
儿子五六岁时,有一回我胃不舒服,在床上躺着。儿子看到了,便拿热毛巾帮我敷。为了让毛巾热一些,儿子一边拧毛巾一边甩着手。就这样,十多分钟过去了,我胃好多了,可儿子的小手被烫得红红的。 父亲在时,父母在农村住,儿子喜欢去那儿,我们双休日有空就在那儿聚会。有一次,儿子对父亲说:“姥爷,我知道你有个外号。”满屋子的人都愣住了,儿子很少说这样没深没浅的话。父亲问他:“什么外号呀?”“老会计!”儿子很响亮地回答。父亲笑了,满屋子的人都笑了。父亲干了二十来年会计,记账从没出过差错,别人叫他老会计,他挺引以为豪的。
儿子三年级时由四小转到了一小。离家是近了,可他放学早我下班晚,他每天就得带着钥匙自己回家。不仅这样,他回家后饿了,还得自己做吃的。每当做的东西味道好时,儿子便把一大部分留给我而他自己却舍不得吃。
寒暑假时,老公上班,我懒得动,常常是儿子去做饭。手擀面条、花生蘸、拔丝地瓜、炸汤圆,这些我爱吃可又嫌麻烦、怕被油溅的,只要我说一声,儿子都会做给我吃。
大约从三四年级起,儿子生病了自己去药房买药,帮我去天光交闭路费。上超市回来他手里拎的东西总比我多。也许是现在能这样做的孩子不多了,所以不少人都认识儿子,他们都夸儿子懂事能干。 现在儿子上初三了,学习任务很重,去公婆那儿的次数也少了。因为老公家几代单传,亲戚家又都是女孩,物以稀为贵吧,公婆对这个唯一的孙子自然格外疼爱,经常给儿子一些零花钱。每次,儿子都会婉言拒绝。如果赶上了,儿子还主动帮着公公把尿壶倒了。
我自己虽说是一名老师,可从儿子上学那天起,他的书包就是自己装,他书包里的很多本书我一下没翻过。儿子不用我帮他择班,不补课,在学习上我没陪他过一个晚上。我有溃疡性结肠炎,每个月吃药就得两千来元,我问儿子:“妈妈吃药花这么些钱,可稍贵点的水果都舍不得给你买,你不觉得委屈吗?”儿子说:“妈,瞧你说的,你什么都别想,好好养病就行!”儿子是个很有主见的孩子,可他说话做事,能处处为别人着想,从不伤人,很多时候,都会让人心里一暖。
回头再看看我自己,公婆家就在我学校附近,可除了药品以外,别的东西我嫌重,都是让老公去买给他们。父亲去世后,母亲跟着弟弟一家住在一起,我总觉得放心,别说是买东西,就是电话也很少打。拿起《新二十四孝》,我还说有些强人所难。可看到儿子,我觉得我这个公婆眼中的好儿媳、父母眼中的好女儿,并不够格。
是啊,“百善孝为先”,是儿子教会了我。看到儿子一天天地成长,我也愿意把孝亲敬老这一画卷描绘得更加充实而美好。
1、汤圆小巧玲珑,做工精致,个头圆圆的,像十五的满月,模样如小核桃那么大,白白嫩嫩的,里面装着香喷喷的猪油芝麻馅,它不仅外形吸引人,香滑清甜的味道更让人回味无穷。吃起来滑爽细腻,伴着一股浓浓的猪油香,别有一番滋味在口中。
2、正月十五的晚上,家家户户都在做汤圆。我吵着也要包汤圆。正巧妈妈提着一大袋糯米粉进门来,我高兴得直拍手。
3、只见老爸熟练地揪起一团面,搓圆、拍成饼状,老妈在面饼上放一小团芝麻馅,老爸用面将馅裹起,搓圆。一个白白胖胖的汤圆就诞生了。
4、妈妈拿来一个大盆子,往盆子里倒了一些糯米粉,然后用温开水搅拌好。奶奶捏一小块糯米粉,搓搓圆,又往里面塞些芝麻馅,再搓搓圆,成了!我一看,啊,圆圆的,大大的,真想咬一口解解馋!
5、今天,晚上妈妈从店里回来,给我们带了“三全凌汤圆”,雪白的汤圆就跳到我的眼帘。它是用糯米粉做的,一个个被搓得滚圆滚圆,特别惹人喜爱,我真想一口把它吃掉。
6、到了晚上,妈妈领我出去看礼花,礼花好美啊!有白色的、蓝色的、绿色的、浅紫色的、黄色的、金色的等,都绽放在天空中,把漆黑的天空照得如同白昼一样,把元宵之夜变得如此美丽,我简直被迷住了!
7、做汤圆开始了。我拿起面团,把它搓圆了,我一边看着大人做,一边搓汤圆。看着看着,我竟忘了自己的汤圆,结果,汤圆搓成了一个大饼。
8、汤圆煮好了,我迫不及待的夹起一个放在嘴里,妈妈大叫:“小心点,别烫着。”咬上一口馅慢慢地流了出来,粘粘的。甜甜的味道好极了!
9、我先把锅洗干净,再放水,我就把火开起来了,过了一会,水烧开了,我就从冰箱里拿出一包汤圆,倒进锅里,汤圆像一个个跳水运动员一样,跳入水中。汤圆下了锅后,先是藏到锅底下不肯上来,后来逐渐浮出水面,像个淘气的小孩一样上跳下窜。汤圆好了,我就把汤圆放进碗里,再加一点点白糖,汤圆就完成了。
10、又过了一会儿,我看到爸爸还没有动手的样子,心想还是主动出击。可是,爸爸抢在我的前面,揭开锅盖,取出汤圆让我吃。我拿了一双筷子,一只大碗夹起汤圆放在碗里,然后,我端着碗到饭桌前坐下来吃了起来。
11、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12、过这次比赛,吃了这些美味的汤圆,我觉得:其实里面的馅并不是芝麻,而是家长们和同学们的汗水、努力和付出!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温馨的爱,也但愿我们的祖国像汤圆一样,团团圆圆,永远幸福!用爱,荣耀中国!
13、我最喜欢吃汤圆,一个个圆圆的小白球,咬一口软软的,那感觉实在妙极了,可是,汤圆怎么做呢?那天上午,我终于学会了怎样做汤圆。
14、我拿起筷子夹起一只尝了一口,软软的,甜甜的,真好吃!我不顾样子,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这时,我觉得爸爸和我做的汤圆真是太好吃了,简直比店里卖的还要好吃。
15、老师叫我们把做好的汤圆纷纷放进了锅里,几分钟后,汤圆新鲜出炉,大家一起笑着,边吃边说着,感觉就象在月光下与家人幸福的团聚。
16、刚出锅的汤圆,热腾腾,胖乎乎、圆溜溜,晶莹透明,就像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娃娃脸,有时还会有几个调皮地咧着嘴巴,冲着我笑,笑得里面的馅都流淌出来。趴上前去闻一闻,顿时,一股香甜的气味扑鼻而来,要是用调羹舀起一个放入嘴中,甜滋滋的`,软绵绵的,嘴里吐出来的气里也仿佛带了一丝芝麻香。
17、我将汤圆放入口中,那嫩滑柔软的汤圆在口中蹿来跳去,一口咬下去,里面的芝麻就立刻钻了出来。那比蜜还甜的芝麻和那柔软如布的汤圆皮一起缓缓吞入肚中,这种味道真是妙不可言,仿佛吐出来的气也带来了一丝芝麻的清香。这种感觉真是太美妙了,让人怎么也吃不厌。
18、汤圆全部做好了,妈妈就去煮了。不一会儿,妈妈就把煮熟的汤圆盛出来了。我立刻吃了起来。我吃着汤圆心里甜甜的,因为这里面有我的一份功劳。
19、妈妈揪一小块面放入手心,慢慢搓,一会儿一个小汤圆就做好了。不过,妈妈刚开始做的汤圆两头尖尖的,很像一个小梭子。
20、过元宵节当然少不了吃元宵。元宵又叫汤圆,它的名子还有个故事呢!很久以前人们把汤圆叫元宵。袁世凯知道了觉得很不吉利。“元宵”不就是“袁消”吗?于是他下令把元宵改做汤圆。从此元宵又名汤圆。元宵的馅有很多。有红豆的。芝麻的。还有绿豆的。
21、晚上,我们一家人还在一起做汤圆、吃汤圆。奶奶说:“元宵节吃汤圆是为了祈求全家团团圆圆。”吃过汤圆我们就开始放鞭炮、放烟花,五彩缤纷的烟花陆陆续续在半空开放,把我们整个村都照亮了。引得我们这些小孩子一会儿跑到村头观看,一会儿跑到村尾观看。
22、经过了好久时间,一股甜甜的香味扑鼻而来。我正想去揭盖拿勺子舀来吃。爸爸却对我说:“孩子,还没有烧好,再等一会儿。”我只好退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