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情感和态度: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四、教学设想:
本文用两个课时完成。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注重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第二课时力求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时数:二课时
六、教具准备:录音机、课件
七、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ū) 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入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云南是聚居了最多少数民族的身份。他们能歌善舞,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唱歌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
今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一起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1、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听课文录音范读,全班齐读
(四)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
文的叙述。
明确:课文分为四部分 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
(板书) 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五)再次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板书)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六)小结
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我们要反复品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课外收集有关云南民歌的音像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文章首先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生答)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云南的歌会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下面就来一个趣味竟猜:请同学们欣赏两个音像片段,猜一猜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白族——《五朵金花》)(壮族——《刘三姐》)你喜欢这些民歌吗?(喜欢!)那就让我们继续跟随文学大师沈从文,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吧!
(二)赏析品读课文:
1、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引导: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2、赏读“山野对歌”
教师导读: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机智才能)
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动作、神态、外貌)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对,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3、赏读“山路漫歌”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 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悦耳好听的山歌)
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淳朴本色美)
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一段录音,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学生听录音“这一条路……接着起飞”)
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同学们边勾画出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甲生:这是写实。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乙生: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丙生: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任务优美的歌!板书:以景衬人
4、赏读“村寨传歌”
那么“金满斗会”呢?这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人多——时间长——盛装)
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盛况空前,十年难逢)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侧重写的是唱歌的场面,既有全局描绘,又有细部刻画。板书:点面结合
5、赏读完三个歌唱场面,让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个表格,以更好的体会各个场面独特的风格。(斜体字部分由学生完成)
内容特点写作重点
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唱歌人
山路漫歌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唱歌的场面
(三)总结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这也激起了我们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
(四)拓展延伸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潮剧、英歌舞、舞虎狮、潮洲大锣鼓、赛龙舟……)现在,就让大家来欣赏英歌舞片段及潮剧片段《桃花过渡》,这些都是我们潮汕人民的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五)布置作业
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六)板书设计(略)
一、教学目标 :
1、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情感和态度: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三、教学难点 :
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四、教学设想:
本文用两个课时完成。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注重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第二课时力求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时数:二课时
六、教具准备:录音机、课件
七、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ū) 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入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云南是聚居了最多少数民族的身份。他们能歌善舞,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唱歌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
今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一起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1、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听课文录音范读,全班齐读
(四)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
文的叙述。
明确:课文分为四部分 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
(板书) 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五)再次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板书)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六)小结
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我们要反复品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课外收集有关云南民歌的音像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文章首先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生答)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云南的歌会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下面就来一个趣味竟猜:请同学们欣赏两个音像片段,猜一猜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白族——《五朵金花》)(壮族——《刘三姐》)你喜欢这些民歌吗?(喜欢!)那就让我们继续跟随文学大师沈从文,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吧!
(二)赏析品读课文:
1、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引导: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2、赏读“山野对歌”
教师导读: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机智才能)
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动作、神态、外貌)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对,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3、赏读“山路漫歌”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 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悦耳好听的山歌)
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淳朴本色美)
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一段录音,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学生听录音“这一条路……接着起飞”)
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同学们边勾画出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甲生:这是写实。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乙生: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丙生: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任务优美的歌!板书:以景衬人
4、赏读“村寨传歌”
那么“金满斗会”呢?这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人多——时间长——盛装)
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盛况空前,十年难逢)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侧重写的是唱歌的场面,既有全局描绘,又有细部刻画。板书:点面结合
5、赏读完三个歌唱场面,让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个表格,以更好的体会各个场面独特的风格。(斜体字部分由学生完成)
写作重点
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唱歌人
山路漫歌
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唱歌的场面
(三)总结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这也激起了我们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
(四)拓展延伸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潮剧、英歌舞、舞虎狮、潮洲大锣鼓、赛龙舟……)现在,就让大家来欣赏英歌舞片段及潮剧片段《桃花过渡》,这些都是我们潮汕人民的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五)布置作业
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