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文心雕龙》中优美的句子 正文

《文心雕龙》中优美的句子

时间:2024-09-23 23:33:29

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1

学了中国古典文学,我感受到诗歌是中国古代最美的文学,最动人的文学,最擅长抒情的文学。它们深微隐幽,意味渊永。时而美到极处,又豪放到极处。情调闲雅,怀抱旷怀,雄放慷慨,动人心魄。细细品味,又是最能让人沉醉心迷的文字。

宋词的美是需要用真心、用真情去体会的。初读时的惊艳只是肤浅的直觉,真情的流露才是词的魅力所在。如果说诗凝练的语言使诗富有哲理,因此直抒胸臆的诗往往不如含义隽永的诗句脍炙人口的话,那么词则不然,词中的空间足够词人纵横驰聘,洋洋洒洒道出切身感受。读词的过程实际上是揣摩词人情感的过程,词的美丽也只有懂词的知词的人才能感受的出来。

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统治者御用工具和玩具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

宋词不同于一般宋诗的散文化、议论化。善于将抒情与写实景完美结合。在唐五代小令基础上,宋代演为许多中调和长调,在曲折动宕、开阖变化中,是情景紧密交融,其细致、具体、微妙处,有的甚至胜过唐诗。宋词又长于比兴,多以微妙而又细致的比兴手法,藉景物表达内心复杂而隐幽的情感,常以香草美人的传统来寄托政治上的感慨,感人至深。宋词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宋词虽然沿袭着唐五代的传统以抒发情感、灵性为主,形成“诗庄词媚”的分野,以婉约为宗,但后来由于时代生活的变化,题材的扩大,艺术个性得到重视,艺术手法渐趋多样,所以使宋词风格在婉约和豪放之外,兼有真率明朗、髙旷清雄、典雅精工、骚雅清劲等多种风格。

宋代的词,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它的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它如行云流水,临风伴月,最擅抒情。写艳情而不纤佻,写富贵而不卑俗。宋词虽然风格众多,但大体上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词,潇洒超脱,高远清雄。犹如沙场的英雄,一腔热血,又有恢弘的刚健的气魄。婉约派的词,犹如淅淅沥沥的杏花春雨,美得令人屏声静气。它典雅精工,情景交融,曲尽情态。

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放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细品苏轼的词,一首首皆是一粒粒珍珠,随便拾起一粒,都光彩照人。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除了风月柔情,他也把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也把词转化成了言志抒怀的工具。

他用词表现自我,是抗敌御辱的爱国热忱,是怀古的沉郁情思。他用豪迈磅礴的语句赞历史丰功伟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用起笔恢弘的气势,连接广阔的历史时空,贯穿着无数英雄豪杰。他用《念奴娇》为我们讲述了辉煌的历史故事,他用雄丽之至的语言,写出了一个横塑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和足智多谋的周公瑾。“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历史现实交相震撼,让人忽然醒悟,既然人生如梦,何不寄情与大好河山?

内容的大起大落,横绝古今。古往与今来,哲理与人生,贯穿在他壮丽恢弘的辞藻之中。高起然后低徊,平稳过渡后激昂慷慨至极,雄风浩荡。品读他的词,是感受热烈奔放风格,是念出短促有力的音律,又是思考沉郁过后,复归于沉静的思考。

在词坛上,以婉约著名的要数那突破束缚的一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

她用委婉细腻的笔触,和女性特有的心灵感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可爱少女。清新明丽的语言凝练优美,谁都能读出她笔下那妩媚婀娜少女的含羞多情。

她以婉约隽秀的语言,大胆的抒发对丈夫的真挚爱情。《一剪梅》中,花与水的比喻,请随景生,情景交融,似不经意又无脂粉气。“云中谁寄锦书来”,又以大雁传书的浪漫吐露相思之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辞藻清新生动,意美音佳,蕴藉而含蓄。

南渡以后,国破,家亡!让这个曾经幸福的闺秀为颠沛流离的孤苦生活而愁。她“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只有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雁过也,正伤心”,又是旧时相识的大雁飞过,可丈夫已死,这锦书以无处可寄。想想,只有“伤心”。她触景生情,悲秋自怜:“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盛开,而自己已由于忧伤愁苦而憔悴瘦损,无心摘花,尽是难罢难休得相思!

大珠小珠落玉盘似得叠词,急促的节奏,凄婉的情调,把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凝集心头,描绘的淋漓尽致。让我们不由得伤感起来。和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是她用最凄美细腻的笔触描绘的她晚年的心境:怎一个愁字了得!

品味李清照的词,清如水,纯如酒!

这就是宋词的美丽,美在词人满腔爱国热血,美在词人脉脉儿女情长。千年风霜纵是无情,但词人的感情在千年后却依旧生动。

宋词,古典文学园圃中一支艳丽的奇葩,或低徊婉转、清韵悠长;或沉郁顿挫、深厚苍凉。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方式表达了人类内心深处曲折幽微的情感,抒发了复杂而婉约的心绪而得到人们的喜爱;它的音韵之美,文字之丽,无与伦比。在悠远的时空里风神摇曳、芬芳妩媚,萦绕在我们心间,回响在天际……

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2

春节期间,央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引起了师生和家长们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掀起一阵诗词文化热潮。

节目中来自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女生武亦姝,掌握的古诗词量超过两千首,并成为第二季决赛总冠军;斩获成语大会和汉字听写大会冠军,飞花令中一人对抗二十五人,夺得亚军的北大才子彭敏;来自内蒙古的65岁王海军,只读了4年书,摆地摊修自行车间隙不忘写诗,3年创作一千多首诗词;来自河北邢台乡村的40岁农民白茹云,8岁起熟读古典诗词,6年前身患重病住院时,一本《诗词鉴赏》放在床头陪伴左右渡过难关;北大博士生陈更,理工科出身,却满腹文才,获得连续多场的擂主,还有百人团里圆通快递的老曹,气质优雅的主持人董卿,四位点评老师的口才与博识,都让人印象深刻,心生崇敬。

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中国诗词大会》以这些最熟悉、最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起观众的记忆与情怀,建构着我们的精神家园。即便放眼全球,也很少有哪个民族,能像我们这样,拥有如此灿若星河的经典诗篇;也很少有哪个国度,能像我们这样,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古典诗词。

当然,让《中国诗词大会》备受推崇的,不仅仅是选手的才情和节目的精彩,更重要的或者更深层的原因是中国古典诗词本身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它们承载着的我们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人文价值和生命力量。

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在于它的语言美。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首先是它的语言美。具体表现在它的辞采丰富,表意精准、凝练。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其遣言也贵妍”,刘勰《文心雕龙》更是直接点明:“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辞必巧丽”,强调诗词遣词用语的重要性。故而中国古典诗词炼句、炼字、诗眼等艺术手段,以求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推敲”二字的故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改诗用“绿”字的故事,诗圣杜甫“为人性僻眈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表达的正是对诗词语言表达准确、形象、精炼的极致追求。

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美还表现在它的形式美和音韵美。任何文学艺术的创作,都要以外在的形式和具体的结构来体现,诗词的创作也不例外。特别是汉语有一个与世界上普遍使用的拼音文字显著不同的特点,就是使用单音节字,字与字之间搭配组成词,由词再组成句,由句再组成文。因此,对中国文学来说,最基本的成分就是字。要想诗词流畅、声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首先就要考究字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声律。因而,我们经常见到中国古典诗词常用双声、叠韵、叠字、比喻、对偶等修辞方法,并要求诗句、词句在对仗和格律上长短一致、工整对称,既易于记忆、朗读,又富有音韵之美。

从《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到魏晋南北朝时曹操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再到唐初,严格意义上的格律诗出现,诗句开始形成讲究平仄和押韵的规范,篇幅字数固定,结构规律上,都有了一定的格式。最终,讲究形式和音韵的格律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基本形式,之后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更是具有统一的词调和曲牌,依据不同的词调曲牌来表意。诗词的形式和格律,重缓急相间,长短有致,抑扬顿挫,韵调谐和,大大丰富了诗词的表现力和艺术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在于它的自然美。

这种自然美展示的是中华民族赖以生生不息的大好河山,蕴含的是中华民族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诗意理念。

在这里,有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的异域风情,有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江南春色,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山水田园,有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湖光天色,还有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等诗词,不胜枚举。

诗人、词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讴歌不是作为旁观者的欣赏,而是把自然作为交流和倾诉的对象,达到物我相融、物我相忘、人与自然共生共长的境界。于是,便有了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有了韩愈眼中“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的桂林山水,有了姜夔感叹“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中国古典诗词直观鉴赏,表达的是对自然的热爱,但根本目的更多的还是借物言志、寄情山水、感悟人生。

也正因为中国古典诗词所标识的自然景象,让散布在中华大地冰冷生硬的地理景观和山水楼台,有了精神的支撑、人文的温度。我们心中的苏州,成了寒山寺,成了“夜半钟声到客船”、我们想到的武汉,是黄鹤楼,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我们遥望的西域,是玉门关,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即便未曾到过的地方,也成了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熟悉的“故乡”。

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在于它的真情美。

这种情是深沉的爱国情。从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到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再到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其因祸福趋避之”。中国古典诗词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三千年中国文学创作和发展史的全过程。

这种情是浓烈的思乡情。韦庄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需断肠”, 贺知章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 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最典型的故事是:南朝陈伯之原是齐的将军,齐亡于梁后,他恐怕为梁所不容,便投到北魏去;梁丘池写信给他劝他还是回到祖国来,其中最有名的几句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旗鼓,感生平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陈伯之读了这信,想起自己的乡土,果然就带了军队回到祖国来。这些古典诗词中的一草一木、一唱一吟,无一不是朴素、浓烈的乡土之情。

这种情是执着的男女情。我们可以在《诗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见证古老的爱情誓言,在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中感受绵绵思念,在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中体会温情共勉,在苏轼“……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中遥想他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在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感触离别时的无限伤感。

这种情是真挚的朋友情。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再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还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不可或缺的还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表达的难舍骨肉亲情。

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在于它的意境美。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自成高格。”诗词整体的美学价值在于意境。意境美是诗词美的最高体现,是鉴定一首诗词好坏的关键因素。

所谓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主观 情感赋予一定的艺术形象,使读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体验,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一种特有的“境象”。简而言之,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不限于作品本身,而是作品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刺激读者产生联想和共鸣,达到言尽意无穷、思无崖的效果。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在含蓄。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一直以来崇尚委婉含蓄,忌浅露直白,认为作品必须含蓄委婉,才能达到意味无穷的效果。《文心雕龙》提出:“隐义以藏用”;“精义曲隐,无伤其证言,微辞婉晦,不害其 体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杜甫《绝句六首》“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鸟栖只故道,帆过宿谁家。”这首诗虽然描写得简明扼要,但是抒写“不尽”,留有余味,营造出了含蓄委婉的意境美。“鸟栖只故道,帆过宿谁家”,看似单纯的写景,其实是在含蓄的描写中,寄予了微妙深远的联想。把怀念故乡之情和人生的漂泊感展示得淋漓尽致。再如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面上看是在咏歌洞庭湖的阔大气象。但诗作的真正的目的并非在于描绘洞庭湖的浩瀚阔大气象,而是借此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垂青援引,因为通过“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已将自己不甘寂寞、希望引荐的意图含蓄道出。

苏轼的《蝶恋花》更是充分体现了委婉含蓄的诗意境界:“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全词貌似一幅游春图,但却是表现诗人对人生的深邃思考。暮春的自然界,花败飘落,柳絮轻飞四散,芳草滋生,表现出诗人的彷徨迷惑。而“佳人”与“行人”,在词的深远境界中,纯粹偶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种种矛盾的思索中产生一种漂泊的情感,表达出诗人对客观现实中美的眷恋和内心世界的矛盾苦闷,以及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探索,从而创设了诗词委婉含蓄的高远境界。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在动感。我们生活的现实生活是生生不息,始终处在变化之中,生命之气、精神之韵均在流动中得以体现。诗词的意境必然要体现出精气神,让读者真正入境,感受到一种动态的美。

这种动感体现在古典诗词对动词的运用,即将原本静态的事物活跃起来,例如杜甫“轻燕受风斜”,通过动态描摹,把燕子风中的飞动轻盈之态惟妙惟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再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举北宋词人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和张先的“云破月初花弄影”的实例。还有一种动感,是通过动静对比或以静衬动来实现。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在这首诗里,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流动的声响,浣纱归来的女孩子们在竹林里的笑声,小渔船缓缓穿过荷花的情态,都和谐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像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有声画,又像是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空山”、“明月”、“翠松”、“清泉”、“浣女”、“渔舟”等清新、明净的暮秋意境,令人有心胸荡涤之感。整首诗意境优美,展现出一幅流动的画面,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在传神。即让读者在品读诗词中有一种理性的领悟,明了诗词所蕴藏的哲理,起到自省、警世、启发、鼓舞的作用。这种诗词不再是赏玩的身外物,而是深入内心和精神世界的力量和价值。

例如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之焕《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苏轼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朱熹《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诗词。最为典型的是杜甫《登高》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境界之壮阔,对读者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中国古典诗词带给我们的是耐人寻味的审美趣味,是慰藉人生的文化滋养,是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芸芸众生,自是不能都成为诗人、词人,但我们可以从古典诗词中感知诗心,充实诗意,在面对物欲横流、人生跌宕、艰难困苦时,找到走向远方的自信与动力。

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3

二哥到墨西哥讲学,买到一本英文版的《中国诗词》。他说他读着读着就哭了。我想到他读那本书时的情景就想笑,在一个陌生的域外城市,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国男人双手捧着一本书,边走边读,边读边哭。在外国人看来是作秀,在中国人看来是虚伪,那感情丰富得与一个高质量的演艺人员不分上下。我问他是为什么而流泪,他说为这本书中古词的注解而流泪,那简直是对中国古词的一种亵渎。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夕阳下,断肠人在天涯。翻译成:黄昏时,作战的人死在天涯,肠子流了一地。我安慰着他,外国人翻译中国古词,能到达那种水平相当不易了,作为中国人,又有多少人或者说还剩多少人能够领略到古词的深邃与瑰丽呢?

我曾经在一所师范类大学任古汉语教师,当我在课堂上问到学生一些关于古诗词问题时,他们都显得茫然无措。我问他们你们下去看不看课本,他们的回答让我惊得目瞪口呆,两个字——没空。试想,在校读书的大学生都“没空”看这些东西,何况硬逼着苦于生计、累于仕途的人群去研读呢!其实,中国的古诗词包涵着修身立志、处世交际等多方面的知识。

在中国古词中,好些句子都告诉我们,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爱与情是无关的,更谈不到永恒。爱过就完了,不要死缠着一个苍白的情字不放,痴情的结果就是痛苦绵绵无绝期。如郑光祖写的《题情》中有两句:相思借酒消,酒醒相思到。借醉酒来忘却相思,但酒醒时相思之情又会袭来。此曲写出了一个女子无尽的烦恼。知冷知热的话向谁说,隐秘的事情向谁告?雕梁画堂、红烛高烧的美好时刻难以盼到,正是借酒浇愁愁更愁。但是她思念的那个人鬼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情呢!贯云石的《金字经》也有这样的腔调,和《题情》中的女子害的是同样一种病:泪溅描金袖,不知心为谁?芳草萋萋人未归。期,一春鱼雁稀。人憔悴,愁堆八字眉。听起来邪乎,眼泪落在精美的衣裳上,还不知道为谁而哭,看来被折磨得够呛。看到芳草萋萋,醒悟了,原来是为未归的夫君而流泪,又是春又是鱼和雁,那可是一刻千金的大好时光,却不能共度。此曲意境像温庭筠的《菩萨蛮》。大概这二人都有着养情妇的生活体验,并且都了解他们的情妇生活在欲罢不能的单相思痛苦中。

汤显祖在《牡丹亭》第十二出变了个花样,脱离了思呀归呀俗气的字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这是杜丽娘游园后在梦中与理想中的情人柳梦梅相会时想到的疯话。人生若像花草一样自由相恋,生死在一处,即便有什么酸辛苦楚也决不怨悔。这样的事情也就是在梦中做一做罢了,世上还有这等好事等待着她?

商挺的《潘妃曲》更是让人柔肠百折、荡气回肠:一点青灯人千里,锦字凭谁寄?雁来稀。花落东君也憔悴。投至望君回。滴尽关山多少泪。这又是一首闺怨、离情的句子。一个年轻的弃妇,坐在一点青灯之下,相思之苦怎么才能排遣?偏偏又落了个碧天无路信难通,山高水阔无寄处。看着落花,自己哀叹,在飞红万点中伤离怨别,一种空负青春的悲哀掠上心头。

看着这首古词,我想她的男人为什么要弃她而去呢?也许为了求生,但如果男人把这个女人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他绝对不会离开她的,即使此地无法生存,也得带着她一起走,算什么男人?没有责任心,这种男人根本属于无情无义之徒,不值得留恋。等他在外面栽了跟头才想到你,一旦得志不一定快活了那些女子。

白朴在《得胜乐》中对痴情的描写,雅得要命,一概避开了痴男怨女、反目夫妻的泪呀恨呀愁呀死呀等等的情感流露,只是写了几句景色,但同样让人一看就知道主人公是一个饱受情感折磨的绝望者:红日晚,残霞在,秋水共长天一色。深秋的夜晚,红霞漫天,长天尽头,远水相连。分明是一幅境界宏阔的绝妙秋景图。其实,句句关情,深深地烙上了主人公感情的印记。景色美丽而静谧得有些清冷,美丽中有一丝凄凉,那可是一种无法释怀的落寞。爱时轰轰烈烈,散时凄凄惨惨,人为是无法左右的。

再看看关汉卿的《冬》: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哪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瞅问?好一个憔悴的凭阑人。此小令反映了一个怨妇绝望的心情:大雪纷飞,掩闭重门,令人断魂。江梅受损,人比江梅更憔悴几分。在寒风与寂寞的交织中,少妇长叹一声,发出冷落香泥碾作尘的哀叹。尽管无人问津,可她还是冒着狂风暴雪,挺着瘦弱的身躯,坚持守望,等待着情人的出现。多可怜呀!感天动地,就是铁石心肠的人也受不了这样的刺激。爱情超于一切,可爱情却又一文不值。当你接受了爱的同时也就接受了痛苦与守望。爱是不可抗拒的,要想让自己过得开心,必须看透爱这块温柔的薄纱笼罩着坚硬的痛苦与惆怅。对于那些折腰于失恋或离异者,爱不过是一种错觉。

情由爱生,人要做到无情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全心全意去爱的过程中,自己一定要提醒自己爱是有限的,假如同你相爱的人真的结了婚,爱情也未必会延续一辈子的。重要的是怀着报恩的心理善待对方、长相厮守下去,因为对方曾经给过你爱。在爱情里,快乐和痛苦一线之隔,有时候痛苦意味着珍惜与成长;而有时候痛苦会凝固成永久的伤疤。也许一段爱情是否暗藏痛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去面对。

我的读书和写作缺乏计划性,掌握的古典文学知识更是皮毛。虽然也有大致的方向,却往往“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中国的古词浩如烟海,有如银河繁星,凝结了无数前贤的血汗和智慧,赏析这些古词,领悟其中的高见和妙算,直接受惠于古老文明的深恩厚泽,我的感激之情如对天日,无以报答。中国古词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敲击在我们心头的时候,细细品味都会令人潸然泪下。

中国古词关于珍惜时间、看破世事的句子也很多。张可久在《九日》中有这样的描述: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这几句是写作者凄凉的心境。在白发丛生的暮年之际,回首一生道路,恰似夕阳西下,几只悲鸣的寒鸦,无力地飞着。

此情此景,令人垂泪。当我们容颜变老的时候,也许会不服气地问自己,我真的老了吗?昨天那个白衣绰然、婀娜翩飞的自己哪里去了?人是不经老的,我刚过了27岁的生日,眼睑下已经清晰地出现了皱纹,精神也不如以前,亲友都说我是熬夜写作酿成的恶果。有了时间也不想再出去了,只想自己呆在家里静静地看书、看电视。我确实老了,已快到而立之年了,我想到的是奋斗和未来。可我的奋斗一直回报丰厚,感谢这个时代给我的肯定与信心。

张可久没有赶上这样的好时代,他在《道情》中写道:半纸虚名,十载功夫。这首曲子写出读书人的不幸遭遇和满腹牢骚。虽然耗去了十年寒窗,只是博得一个舞文弄墨的.虚名罢了。这里反映出元代社会的黑暗。元代不注重科举,而从吏中选仕,于是造成了读书人金榜题名梦想的破灭。

选仕是一种腐朽的手段,其中的猫腻堪费笔墨,有人说评奖、选仕是一面筛子,淘汰清官,选择恶棍。往往对被选者个人品格的要求是奴才般的贱皮软骨,卖笑嘴脸,搜刮百姓的狠毒心肠,处理文牍的好耐心,总之是一副丑态。还有人说,文人与贪官是天敌。一点不假,文人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贪官是在光明中制造黑暗。关汉卿流传百世的《感天动地窦娥冤》中有一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揪心!窦娥从一个童养媳妇到一个寡妇,命运已经够悲惨,可黑暗的社会还是没有放过她,雪上加霜,使这个弱女子最终沦为法场问斩的死囚。窦娥在经历了生命中的最后一场磨难时,她的反抗终于爆发出来。她勇敢地抨击了官场良知的泯灭和当时王法刑宪的儿戏,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至高无上的天地日月和鬼神抗争,彻底否定了权贵秩序的合理性。表明她对这个污浊社会的绝望以及与之彻底决裂的决心。

时至今日,依然有少数混入官场的败类,干着同样卑劣的勾当,令人发指。我也在一些国家机关与政府部门工作过,一些小人物对部门的“掌门人”毕恭毕敬,让“掌门人”的霸道不加掩饰地上了一个台阶。小人物不明白“掌门人”的张狂完全是由他们的卑躬屈膝、阿臾奉承和不断贿送的金钱滋养起来的。

可悲!士可杀而不可辱的刚正已经灰飞烟灭。

古往今来就有这样的说法——民不与官斗。出头的椽子先烂。屈死不告状。乔吉的《里西瑛号懒云窝有作奉和》里写道:苍天负我,我负苍天。前句揭示了元代科举不兴,仕进无途,追功逐利的黑暗现实。后句写对这种抛弃我的老天,我只能对不起它了。这两句懒神仙的悲愤呼喊,彰显了他们这些文人的豪放与悲愤共存的高旷心仪。清官如水似镜、狡官如蛇似蝎。对于贪官来说,老百姓能有什么办法。贪官污吏随时准备出手打出头鸟。当然,哪朝哪代都有看明世理的官员,张养浩就写下了《喜春来》:翻腾祸患千种禄,搬载忧愁四马车。浮名浮利待何如?枉干受苦,都不如三径菊四围书。虚幻的名利带来什么?罪囚名利不过白费心机,不如静心种菊、坐拥书城。当时写下此作时作者任监察御史。官僚的日子也并不好过,风险大,可能转眼就有祸患,终日忧心忡忡,像逆水行舟一样艰难度日。

做人的最好办法是降低身份,看淡名利,随心所欲地享受生活。古往今来,很多皇帝的名字也叫不出了,而一些文人豪客却永远让国人缅怀。他们生前的地位是何等的悬殊,而百年千年以后,文者流芳百世,权者销声匿迹。

当我在困惑中迷茫的时候,四川的一位行政官员为我发来一条短信:“千里修书只为墙,让其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昔日秦始皇?”

我知道这是清代康熙年间在京城为官的宋廷玉,为给家人调解与邻里因争一墙之地而引起的纠纷,写了这样一首诗。远在安微的家人读诗后,立即将墙撤后三尺。邻里一见,也无话可说,也随即将墙撤后三尺。于是,两家重新和睦相处,还给行人留下一条六尺宽的通道。

接到这条短信,我的心一下充满月影花香,生机盎然。当官也好,为民也罢,人类这个物种,赤条条来到世上,正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呕心沥血争来夺去。有的贪官为了争夺权位,设计陷害和控制上访安排得丝丝入扣,可谓绞尽脑汁费尽心血。其实,人生不过百年,何苦用珍贵的生命去追寻短暂的虚无呢。法网灰灰,疏而不漏。弄不好还要遭牢狱之灾,甚至命丧黄泉。

陈草庵在他的《山坡羊》也有共识: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时光易逝,年华易老,人生之短,犹如白驹过隙,今年还是黑发少年,转瞬就会白发苍苍。青山依旧,韶华已无多。陈草庵以大自然的美好,启示人生的短暂须备加珍视,说明功名无日白头有期的道理。处世不应蝇营狗苟,劳累奔波,把宝贵的青春消磨在官场的争名夺利上。可是世上又有几人能够看破名利,清华大学有一位老教授,在给我们讲《哲学》的时候说——名利是一种无形的束缚,就像一束鲜花,不管它多美丽,只要插在花瓶里,它的生命就宣告结束。我永远不会忘却这位恩师的言传身教,我更相信常人是达不到这样境界的,犹如冰是水的结晶,达到这个转化,就要经过严酷的冬天。

我在学校教书的时候,有一位同事,她的丈夫是本校的一个体育教师,俩人不时争争吵吵,有时还要动手动脚。同事一气之下离了婚。她很快又找了一个开发房地产的大老板,这下来了个脱胎换骨大变身,每天上下班有专车接送,回去保姆伺候着,陪同老板丈夫上了几次电视台做了明星企业家节目。几年之后,我在北京的街头遇到她,从与她的谈话中我知道了她已经不上班了。她的老板丈夫给她在北京买了一套160平方米大的房子。她现在的所有工作就是等待丈夫的回来。在分别的时候,她欲言又止地问我,你知道我前夫他还好吗?我回答,我一直没见到他,我都忘了他长什么样子了。她的神色暗淡了许多。名利是能为我们带来精神上的尊严与物质上的满足,可有的时候为了追求这些东西,失去的恰恰是生命中最重要最值得珍贵的东西。

中国的古词很是强调弘扬正气的重要性。孔子的“君子忧道不忧贫”、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因此为大丈夫”,说的就是如何做人。而文天祥《正气歌》中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岳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更是传世之绝句。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有些人总是戴着面罩。北京某杂志社的一位女编辑,每次见到我都要说一句话——嗷,宝贝,几天没见更漂亮了。后来,我亲眼见到她用同样的话和同样的语气说其他的人时,我有一种上当的感觉。这件小事虽然让我不能断定这位女编辑没有正气,至少让人感到了她的虚伪。

谈起古词中表现的昂扬正气,让我想到了一件事情。我在一所私立高中兼职的时候,那里的教师办公室都安了监控器。我每次走进校长办公室都见监控录像竟然关着,天长日久,那所学校的老师们索性对监控器视而不见,都觉得校长不过是吓唬人罢了,所以放松了警惕。但是每次校长找他们个人谈话的时候,出口便是一针见血。大家相互怀疑,胡乱猜测。当我送走一届毕业生要离开这所学校的时候问校长,您的电子眼有什么作用?又不长开。校长说,我在上班的时候从来不开,而是在下班的时候才打开。上班的时候人多,大家都在工作,下了班办公室只留下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时候,才能看出他们的称职与品行。说着他打开电脑录像,我看到办公室中下班后有打扑克的、有学生家长贿赂老师的、有男老师抓着女学生手而谈话的……

正气,在一些时候是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才能毫无遮掩地展现出来的东西,也是最私人化的东西,它直指个人的内心。孔子说:君子慎独。为什么要留心一个人的时候呢,这是不言而喻的。我的一个女同学,交了一位男朋友。这位男朋友的长相和学识很是粗鄙。但是他对我女同学百依百顺,我女同学一直没有放弃他。一日女同学睡午觉的时候,听到另一个房间好像有手机响的声音。她顿时睡意全无,来到另一个房间看到她的男友正翻看她的手机,并且怕她听见还为手机调了静音。从此,我的这位女同学彻底看透了她的男友,很快分手了。但是她的男友已经偷偷配了她房上的钥匙,打算随时入室侵盗。在只剩一人的时候,最好留个心眼。邪恶的人会利用你的信任为非作歹。

中国古词所包涵的意义深邃广博,在有限的闲暇时间里。您翻开《中国诗词》这本书,略微品读一下,也许会给你意外的发现。让你在浮躁与彷徨中领略人生的奥妙;在背运与无奈中寻觅生活的玄机。人生总有结束的时候,正如游戏总有结束的时候是一个样子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只能把人生看作一场游戏,一场只进行一次的游戏。因为除此之外,我们别无其他办法能减轻这种生命的压力。中国古词或许能让你的双眼穿透一切迷雾,双手抓到问题的根本;在遇到别人认为无法排除的阻力时,带你巧妙地化解和躲过。在吃饱、穿暖的前提下热爱中国古词吧,它能让你拥有一个多彩的生命。

1.法制中国演讲稿

2.关于法治中国的演讲稿

3.我的中国梦演讲稿五篇

4.中国梦演讲稿1000字

5.我的中国梦演讲稿范文

6.放飞中国梦演讲稿范文

7.关于中国梦教师情的演讲稿

8.中国神话故事演讲稿

9.我的中国心演讲稿3分钟

10.推广普通话共筑中国梦演讲稿

浅谈的诗歌1

象茂密的森林多了一只

转了基因变异的鸟

写了一辈子诗的我

今天却不认识什么是诗

但感觉告诉我

那病床上打着点滴的呻吟

那墙上贴的口号标语

还有那铺天盖地的谎话广告

绝不是诗

甚至连打油都不能算

当这些不是东西的东西

贴上诗的标签装订成册

当文理不通的诗者冠上

用钞票买来的的诗人桂冠

诗就浸满了眼泪

纵然屈原在世也会选择

第二次投江

这无啻于诗界最大的悲哀

诗要高雅拒绝平庸

诗要直抒胸臆不是直白

诗不是笔直的胡同

诗有时要象雾的朦胧

灵感不是窃取

浪漫不是杜撰

思维跳跃决不是虚假大空

诗就是诗

诗是诗人的孩子

必须知识营养充足

道德纯洁干净

绝不能不足月早产

防止怪胎产生

浅谈的诗歌2

在文学空前寂寞的时代,雨子感动着总还有一些人依然痴迷着文学,钟情于山水般的倾诉,在文学自我的田园里耕耘四季,寻找一块栽种花朵与青草的山地,这是一种不倦的寻找。

陇南青年作家刘彦林与我素未平身,但却在他心爱的《七里香花开》散文集出版后第一时段内快速专递到天津。前几天,偶尔看到他在《徽县作家》群里对大家说:“雨子老师是陇南女诗人领袖,她虽然到了天津,但是陇南和徽县不会忘记雨子老师”。

感激陇南和徽县对雨子至真至爱的评价,雨子并惭愧着。

陇南是雨子曾经生活了整整20年的第二家园,也许因了雨子的人品给陇南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以及雨子在陇南时创作的诗歌所产生的社会反响,至始至终,陇南没有忘记曾经的雨子以及雨子的诗歌,这也是青年作家刘彦林千里汇书到津的最可靠的理由。

捧着彦林千里迢迢快递来津的《七里香花开》久久凝视……雨子知道,自己其实没有到过地理意义上的徽县,只在现实里,曾与徽县一些作家诗人有过深深浅浅的交往。手心的《七里香花开》是一位工作在徽县的陇南青年作家,他代表陇南人传递给雨子的一份长达20年的爱戴与信任,还有怀念,这是怎样的一种经历了20年岁月风霜而不减的情义?对此,雨子感激着并温暖着。

相隔千山万水,我难能更亲近地与彦林切磋交流,只能从《七里香花开》洋溢着芬芳的文字里,感悟属于彦林岁月的晨昏,以及体悟一个文学人的责任与担当。就凭着彦林传递陇南以及他本人对雨子20年之始不变的情怀,对雨子诗歌为发展陇南文学所作的一点努力的认可,我就是再忙,也要为《七里香花开》写点什么,这是答谢,更多是感恩。

已经有不少位我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作家给予了《七里香花开》精湛评述,雨子不再详细地就文论文,只想在感激中,围绕《七里香花开》更多谈及有关文学与人性,感恩与责任。

《七里香花开》是一部诗意散文集,优美的文笔沾满了原野花香的气息,无论在亲近或远离一种久久的精神向往里,可以说这是当前城乡人逐渐淡忘了的花香。《七里香花开》是青年作家刘彦林倾情之作,诗意般的文字,彰显出浓郁的恋乡恋土情结,正是这满满一筐诗意语言,体现出彦林驾驭散文的笔力功底。

此文开头我就说过,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文学,被我们无力可抵制的经济信息大幅度强力冲撞,许多原本认真写作的人便处于一种焦灼状态,从而难以在平静之下进行创作。

今年我一直在说:这是个扼杀了诗歌的时代,这是个道德大沦丧大倒退时代,这是个缺少文学的空乏苍白的时代,这是一代人的悲哀,更是文学的悲哀,所带来的心灵创痛是惨烈的,即使这样,依然有人在月光暗淡的夜路上孤独行走,在潮涨潮落的浪涛里倾心聆听海的回声,无疑,青年作家刘彦林就是其中一个孤独的夜行者,20年来痴情不悔,他说文学是此生难能丢下的。

《七里香花开》散发着芬芳,静静开在心域的水城,开在时光风景的背面,彦林没有请哪位“名家”为《七里花香》写序,在这里没有靠着所谓名人轰动效益的影子,没有浮躁的喧嚣和不实的捧场,因此《七里香花开》是纯净的,是一支独立的七里香,在属于作者最初灵感的光晕里展示美丽,对彦林这种至纯的文学本真精神,雨子非常赞赏并拥戴。

在《七里香花开》通篇文字里,读到作家浓烈的恋乡情结。

家乡忙碌的秋天里,有着终年操劳的父母弯弓一样的背影……“忙碌庄稼地里的父亲,赶在霜降前抢收辣椒的母亲……”这一幕幕亲切的风景,感染温暖着读者,能唤起久违的乡情。不要忘记,我们都是土里来的,不能忘记在伟大的乡村里种植粮食的伟大的父老乡亲,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更应懂得感恩,明确自己担当的社会责任。

雨子认为,在所有文学体裁里,散文最难写,拎着盛满梦的篮子,行走在情感真挚的幽谷,那种潇洒后的矜持,张狂后的缄默,都要有序地蕴含在文体的脉络里,这也正是形成散文刻骨魅力的根基。读着刘彦林的散文集《七里香花开》,让我更加确认这个浮躁的时代还有纯粹的东西,难以压制难能可贵。真正的文学人都是行走在现实与梦想边缘的半睡半醒者,既过着实实在在的日子,又做着七彩泡泡的梦,写着半痴半醉的话,在十指间横渡无须回报的艰辛……而我们却始终难以逾越此岸抵达彼岸的艰辛。

“在童年的梦境里,捻车就在奶奶或母亲的手上吱吱呀呀地转动着。”作家对古老的捻车这段精炼生动的描写,使我的心萌生感动,捻车,在作家童年记忆里就如一台钢琴,能发出世间最美妙的音符,这吱吱呀呀的旋律里,留着他儿时的梦幻,小时候,彦林就穿着母亲用捻车捻出的麻绳纳成的鞋底,走过家乡的田埂,走出古老的乡村。

一切都在变,曾经养育了家乡人的泉水小了,喝遍天下水不如家乡的泉水清甜,在对回归原生态自然的极大渴望里,年轻的作家想双膝下跪,祭拜神灵赐给家乡的泉,彦林把家乡的泉比作母亲,这是文人的良心体现。

当读到“关于故乡和雪的记忆,随之归于内敛,最终躲藏到心灵的某个角落……”这一行时,我的心在隐隐作痛。

追抚岁月,多半是痛的记忆,多半是心的荒凉。《七里香花开》里,展示的看似平凡的身边风景,那些发生在往昔童年或少年路上的乡村故事,那些至真至纯的亲情,都令雨子动容,我并感动文学语言的纯金链条,串接了作家的思想在对于社会历史文化理解后的升华,《七里香花开》作者于静默中自我磨砺,在冲击悲剧性的无数次的意念里轮回,他艰辛着心痛着快乐着,他孤独地享受着世间豪华的寂寞。

在《七里香花开》里,让雨子一再感动着乡情难忘,亲情永远鲜亮。作家是父母唯一的男孩,并从小深受祖母宠爱,对两年前祖母的逝世,他表示了极度的悲伤与痛心的追忆。人也许一辈子也长不大,但人又都在慢慢长大,“也不知能否减少我内心堆积如垛的惭愧。”表达了作家对母亲的虔诚忏悔,对于自己的错追悔莫及。

打铁铺,又是一段儿时的回忆,用作者本人的话说:锻打的场景,给予的教化与警示,让蒙尘的心找到阳光的位置,雨子想这些点滴的藏在人生最初记忆的章节,永远不会生锈,就如铁匠铺炉火中的锻铁一样闪亮,星光四射。

《七里香花开》里有许多感人的故事,三岁的玩具,竟然是父亲在他大病后送的一把小巧的锄头,父亲,一个

普通农人的儿子,土地的守望者,在这把小巧的锄头里含着父亲的心愿,先辈的嘱托,那时候他常常扛着小锄头跟着父母下地……命运,让作家最终离开了土地,但对乡土的爱恋和父母一样深厚,因为他深切知道,自己依然是农人的儿子,是那片慈爱的土地生养的儿子。

青年作家刘彦林以朴素无华的姿态,以优美的文字倾诉着对妻子和女儿的爱,带着女儿体验乡村的阳光田野,三.八节带着妻子去乡下掐苦苣,这是他馈赠给爱妻最好的节日礼物,以共同唤起对乡土的依恋,对田野情感的回忆,雨子赞赏作家彦林对爱情的忠贞,更赞赏这份朴素,这在当代潮流里又是何等可贵。

《七里香花开》诉说着星星一样多的有关家乡有关土地有关爱情的故事,家乡远去的回忆对彦林是最刻骨的,在作家朴素的春天里,有一地苜蓿一地苦苣还有如情人一样美的葵,有神灵赐予的亲爱的麦子,更有布满乡野的七里香花……

毋庸置疑,《七里香花开》属于作家刘彦林理想精神范畴内的倾诉,张扬的,压抑的,他一路清歌,为生命里无数次的疲惫挣扎而歌,为逝去的原始村庄,为曾经贴补过家乡贫苦生活而逐渐消损了的七里香花而歌,在这些来自云端的语言里,我读出了藏在优雅抒情里的悲戚。

对《七里香花开》雨子在继续阅读中,不是一遍。

雨子以这三千文字,隔着重山陪伴彦林,面对渐行渐远的亲爱的村庄亲爱的麦子,感悟几度迷茫几度失落,雨子以诗者的良心,愿与陇南我亲爱的诗友们,共同穿越心灵荒芜的场景。

散文集《七里香花开》传递着作家如丝如扣的质朴情怀,文学的寂寞,带来文学的辉煌,如花开在心,心无杂念,七里香花就开在青年作家刘彦林久远的梦里,将不衰不败,花开了,在文学博大的原野上。

浅谈的诗歌3

一.地域论

地域和事物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地中海边的古希腊形成了征战和强悍的特征,内陆流域的中国则形成了农耕劳作文明。在文艺语言方面这种决定性更加突出。而韩山诗歌所在的地域是潮州。一座古老而静谧的城市。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设象郡、桂、南海三郡时,潮州便属于南海郡,开始载入版图。当时土著越人居住在此。他们像个原始部落般在生老病死的轮回中形成了自己的土著文化。直到秦汉之后,汉文化才对本地区有所影响,而这种影响通过南越间接传入:中华主流文化与土著文化的交流是缓慢的。到晋唐时期,两者才融合在一起。而宋元时期闽人又规模空前地移民潮州,数量庞大。新的文化、方言、民间宗教和日常生活习惯等开始漫化到这片土地上,它以极大力量侵化和覆盖着原有的文化。这种外来方化奇异的主宰着,直到今天潮州文化依然与福建文化相近。明清时期潮人则利用地理优势开始海上经商,他们闯南走北,带来了东南亚文化,包括饮食、语言和建筑等方面。

可以说潮州的历史是悠久而独特的。但同时必须承认,它是边缘的。这种边缘性无法形成它的话语权。惟独独特性能引起考古家的兴趣。而在现代文明社会中,这种独特性也消失了——并非是指静止的独特性——历史已在风烟中被遗忘,现代文明社会的建设又稍为逊色:酒店、超市、娱乐场和书店等的规模都赶不上现代化,安静和旧形式倒充当了主题。因此,摩登潮州是个遥远的概念。

而文学创作方面,本地人的成绩是微薄的。人们习惯在传统模式和陈词滥语里徘徊——现代性的缺失,使潮州文学始终萎靡不振。至于诗歌方面,更是难举一家,也少有欣喜之作。

地域往往影响事物的发展,尤其是一所大学。正如北京靠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话语和行动——影响着北京大学,广州之于中山大学也一样。但韩山诗歌的发展是与潮州没有正面关系的,它的发展决定于大学自身的内涵。作为一所大学,韩山师院有这三个优势:丰富的资源、集中的人群和创作的自由。而将韩山诗歌推着向前且不断呈现出生命力来的则主要是这三个因素:

第一、生源的广泛性。韩山师院的生源最初局限于潮汕地区,但很快遍及全省,现在又突破省内,向着更大范围发展。生源的广泛性带来了多元的文化,各地的思维习惯、文化习俗被集中在一起,形成了新的文化。它有别于潮州,并呈现出生命力和创造性。正是这些来来去去的人营造出韩山诗歌自己的空间。

第二、韩山诗社的存在。韩山诗社对韩山诗歌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两者可以说如同鱼水。韩山诗社1993年成立,原是一片古诗词园地,但最终成为现代诗基地。它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出版过几种印刷品:《韩山诗报》、《诗心》和《后来》,同时定期举办校园诗歌创作比赛;另外还以海报形式粘贴诗歌作品,以诗会形式交流创作经验。韩山诗社虽然在发展过程中跌跌撞撞,但它始终是个路标。它最大的作用是让刚踏进大学校园的有诗心者找到方向,并带给他(她)责任感。

它的意义是深远的。

第三、网络的传播。网络是属于大众的,而在学生群体中尤其受到欢迎。对于偏僻的潮州,它的重要性更是不同一般。它对韩师诗歌爱好者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扩大其视野。各种诗歌论坛、资料库、形形色色的人物带给他们惊讶和欣喜,并激发着他们的创作。二是加强交流的机会。网络无时空和身份限制,使他们能够出入自由畅所欲言。它彻底的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身在潮州的诗歌爱好者不再是“刘姥姥”式的,而是个主人,他们得以形成一种观念:韩山师院不是在潮州,而是在中国。

大学自身的条件造就了韩山诗歌,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力量。但必须承认,潮州对韩山诗歌还是有不可磨灭的影响的。然而这种影响和北京、广州对它的大学的影响不一样。这两者的影响是主动的,靠其力量和话语,主要是城市的外延在影响着,它像是一个有攻击性的人。而潮州像是棵植物,没有主动性,更无法达到交流。它是靠自身的内涵在影响着,即它最本质的部分:对抗时间留下的意志、对白和孤独,就是历史本身。那是被人遗忘的东西:东湖的旧建筑和旷野、一家祖传的老店、妇女的行走方式、一双看不到的眼睛、一个下午的空寂。它们像小城的落日,周而复始的挂着——重复让人麻木和泰然,这需要卡夫卡式的眼光。它也不同于工业时代,工业时代在于新鲜、膨胀和激情:旧的建筑在一天内被摧毁,成规模的骗子时隐时现,选美大赛一届陶汰一届。瞬间和偶然会引向一个宽广的世界——韩山诗群便是在寻找和破译这些隐喻,而这过程往往是冥想。

这种地域特色最终成为韩山诗歌的底色。

二.诗潮论

韩山诗歌在发展过程中是受多种文学思潮影响的,包括传统的、现代的;本土的、外国的;主流的、先锋的,它们在各个时期被诗歌爱好者提倡和实践,从而汇成韩山诗歌的生生不息。具体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思潮:

(一)古代诗潮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风骚词曲,灿烂无比。因此习诗者常会向古代诗词学习。韩山诗歌前期便严重受古代诗潮的影响,这只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诗社成立之初和之前的创作基本是古体诗;二是地域原因。三州学子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在闭塞的环境中缺乏对现代性的了解。而借鉴古诗是好的,但得其精髓却难。这是因为古诗与现代诗确有不同:感悟方式和抒情方式。因此,韩山诗歌前期是失败的。在诗歌创作中多出现古代诗歌意象。比如“酒”、“月夜”等,或半句古诗,确实不伦不类,更为关键是其抒情显得肤浅而单薄,无法洞穿自我、社会、人类命运,小情小调且一点不可爱。录一个片断如下:

“亲爱的

你也这么想吗

思念不是诗

是断肠酒”

(阿寒:《三月的相思》)

但是学古诗者,如果能与朦胧诗接轨,搭上这班快车,倒也能修成正身,在前期的诗报中,有些诗歌是写得纯而美的,它们便要归功于朦胧诗,而这类人包括韩山诗歌前期的严惠容,后期的陈剑州、许统旭等。

(二)海子(现代)诗潮的影响

现代诗潮是个庞杂的概念。而在韩山诗歌中现代诗潮尤为明显的是海子诗潮的影响。海子以其自身的魅力——一是其诗歌艺术的高超,二是其写作方式的感人,三是其终结方式的可敬——吸引着诗歌爱好者。在韩师中很多人跟他沾上边,首推的是周运华、傻正——陈剑州写过《春天,想起海子》一诗,但从他大部分诗作来看,海子的痕迹少得等于零——周运华的思维模式是得益于海子的,他的优秀作品《想念向日葵——致梵高》、《太阳之子》、《在阳光下触摸〈资本论〉》等作品都可以看到海子在闪光。傻正则离海子更近,看得出海子的色调,他写出了《用手掌抹起一片干净的土地》等作品。

海子是有其丰厚的内涵的,但习诗者常无法领会他的思想而只是在“麦田”“梵高”中作茧自缚,实在是可悲。

(三)外国现代诗潮的影响

二十世纪的现代诗歌是辉煌的。相对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意识形态极其混杂,而一战、二战又把文明和崇高一再地摧毁。这是个荒原又孕育生机的年代:上帝死了,人死了;现代主义出现,后现代主义出现: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结构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女性主义,像一场四月的春雨滴滴的下着。而诗人则像藏在舞台幕布的后面,一拉便全部出来了:保尔?瓦雷里、勒韦迪、博纳富瓦、阿隆索、安德拉德、阿伦茨、博尔赫斯……

但韩师的现代思潮是迟到的。在“掉书袋”之风后,首位学生社长李让畅的诗歌创作却走汪国真的路子,这是让人极其尴尬的。直到95级的谢玄出现,才把现代性引进来了,并自身实践和提倡,他留下的两首诗歌在形式上都有创新,同时打破了韩山诗歌萎靡不前的局面。96级的郑景森更是现代主义的实践者和成就者,他的诗作《致卡夫卡》值得一读。01级的郑泽森则从博尔赫斯、米沃什、西川等诗人处得到营养,写出《20xx年》、《从电话中理解一位女子的生活》等作品。

从谢玄开始,现代性的探索就一直贯穿在韩山诗歌中了,后期02级郑子龙的创作更是大胆走向口语化创作,把现代性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四)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潮汕地区,能写出大作者一定是对传统文化洞之若明者。传统文化是个静止的宝藏,它像博尔赫斯的“阿莱夫”:那里有兵马銮战、纵横之士、阴沉的皇宫、勾心斗角的女人、中国太监、儒家思想、广阔的河流、农耕命运、神秘隐士、占星术、陶器制作、书写方式、更夫与节气、旗袍、清代官员、饮食、色情以及另一个自我。深入传统文化者将是深邃而硬朗的。

那是另一个天堂。而韩师里寻找天堂之路者有程增寿、黄春龙、郑春淀。

程增寿说:“我是一个很传统的人。”他对事物的本质把握得很好,对“破碎的和苍白的”的背后理解得透彻,尤以诗作《这些年,我所眷恋的事物和人》及部分短诗出色。而如果说程增寿关注传统文化中的生存方式,黄春龙则是关注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方式,他的作品中处处体现出美学品质,并流露着人文关怀。郑春淀则是奇特的,在于他的悟性和佛性,他似乎不施情感,却如秋风无声,细水长流。

拉丁美洲作家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的成功是可以带给他们启示的。

三。诗人论

(一)谢玄

谢玄是个大气的人物。关于他本人有这样的零星描述:

山西虬须黄牙大汉。

而目前留下的文字是两首诗歌《我的简历》、《观察夏天的十二种方式》以及一篇随笔《校园新诗:何时走出庸俗》。然而根据各届的言谈和他的文字,他的思想轨迹是可以理清的。谢玄的创作思想主要是现代性,他追求诗作的平民化、口语化和个性化。但他对现代性的探索是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即以广袤的中国大地和人文为内容。他论述道:“我们欣喜地看到,有些诗人正逐渐与古典和保守断乳。活在今天就需要用今天的口语传达我们的感觉,我们不要半瓶子醋的古色古香。但是,我们对待古代诗词绝不能彻底剔除,而需沿袭鲁氏的‘拿来主义’,从哲学的话语来说,就是批判地吸收。”

因此,乡土味是其诗作的一大特征。但谢玄是清醒的,当时的诗歌现状紧急任务是要对现代性进行吸纳和运用。所以他的创作极重形式的创新。《观察夏天的十二种方式》,摹仿现代主义大师史蒂文森的作品《观察乌鸦的十三种方式》,从十二个不同角度感知夏季,《我的简历》则采用编年体体裁形式独出心裁。

但同时,他的诗歌内涵是深厚的。《我的简历》以出奇的想象和技巧描述了一个少年的成长过程,作者从细节处和特定情景来写出他的命运、思考和感伤。这无疑是部乡村少年的成长史。黄景忠老师曾对该诗作过这样的点评:

“此诗运用的是简略性记叙手法,即通过不完整全语言的指示让读者在经验想象中完成对‘我’的成长史的呈现。作者简略到每年只用一个具体生动的细节;我们却能从中领悟到我的生长轨迹以及某些对生命的隐秘、难言的体验。诗人的才华就体现在这几乎简略到极限的把握上。”

谢玄是个有决定意义的人物。他在场与不在场都能带给人力量。而一个群体的发展和壮大就需要这样的人物和其影响,在支撑和激励着。他的意义不仅在于“他开始了一个新时代,韩师诗歌开始吹进外面的风,而在他之后韩师数得上的诗人中,周运华和郑景森都受到他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单纯的诗歌技巧,更多的是一种诗歌观念。”(陈培浩:《从八年前走来》)

(二)郑景森

郑景森的抒情没有谢玄的灵巧,他显得深思而沉重。这种深思和沉重来自于对生存状况的理解(《致卡夫卡》)、对世界的探索(《对一棵树的表达》)、对命运的深究(《贝多芬》)。他的诗歌多与具体的对象相关:水、树、季节、河流、桥等,然后对其进行冥想,找出其中千丝万缕的人事、时间、抽象的情感等。郑景森更显得诡异,他常对事物进行剖析,切入其本质,再流露其爱憎。

“硕鼠们挺着国有大中型的

肚皮鱼贯而入”

(《都市,缺色的抒情》)

而郑景森对人类命运的关心、对自我苦闷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则主要体现在《致卡夫卡》一诗中,“卡夫卡”是个特殊的意象,二十世纪的标志,郑景森把“卡夫卡”称为兄弟,因为他同卡夫卡有着同样脆弱的心灵,同样在现实生活中迷茫和矛盾。

“此后我将与多栖动物为伍

相互吞吃或者对望着

冷漠的死去”

作者是苦闷的,因为他找不到出路。他们的命运是“被人类客气地流散”,梦想,果实一一毁天。卡夫卡何去?我何在?

(三)周运华

周运华是个主流诗人。主流有两个含义:一是他被多数人认可,二是他的诗作体现着主流的元素。他的主要作品有《太阳之子》、《在阳光下,触摸〈资本论〉》、《南方,出售候鸟及其他》、《想念向日葵——致梵高》等,而他的创作思想只要受顾城和海子影响,成熟诗作更是海子的类型,比如《太阳之子》、《阳光下,触摸〈资本论〉》等,陈培浩对他有过较中肯的评述,引录如下:

“他也喜欢进行现代技巧探索,也喜欢作理论思考……他或是与饥饿艺术家、自杀诗人对话,或是思考诗人、文化人的恶劣生存环境,或是受实际生活触动。由出售候鸟联想到出售其他,所站的都是比较高的精神高度,所幸,他学海子,却并不只是让“麦田”、“青天”简单地在稿纸上泛滥,他站得高,技巧也跟得上,不致于让精神凌空蹈虚却一脚踩空摔成几行臭烘烘的汉字。”

周运华是跟得上当代诗歌水平的,从题材技巧上都有大家风范,是韩师“一座不可逾越的小山”。但他也是世俗的。

(四)郑春淀

郑春淀目前只留下四首诗:《乡下诗人》、《诗人的第八个谎言》、《我的断章》和《病的注解》。除了《乡下诗人》较为浅浮外,其他三首都写得独特。郑春淀这些诗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两个词:戏谑和佛性。戏谑是异于常态,以漫不经心的方式来玩弄。比如:

“该是十五或十六吧

月亮像个放大了的句号”

作者思维的灵巧和善于泡制逻辑命题,常常让读者惊异和欣喜:

“那个夜晚我太聪明

喜欢月亮却不看月亮

我虚拟的那个爱情故事

也就缺少主角”

而郑春淀诗中最重要的是体现一种佛性;心安理得和顺理成章。作者超出了校园诗人的情感而对物进行观望言谈从而来展示自己的智慧。他没有太多的牵挂,只是顺应规律,虚无的生长。他有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彻悟。因此在诗中寻不到诗人的情感,只是“静静的坐在门槛上/一边拨着胡子/一边看着/一群群的阳光打马自小街而过”。

(五)辛倩儿

辛倩儿是一个情感主义者。在她的创作中,一切以情感为中心,人事、物体、文字都是情感的傀儡。她的字符只是她的面具,正像上帝创造世界一样,你看到世界却看不到上帝,而这无非是上帝的抒情。辛倩儿是懂得如何去编织和杂揉的,她消解了时空界限、生死界限,出入自如。但当她建造的文字城堡被你一一破译后,你便发现里面坐着辛倩儿。然而破译她的文字是何等的困难。

“站在镜子的两面,雕栏玉砌奔向透明

你看到的你,曲径分岔

通往哪一处使我达到

一个人的和解?飞翔时态的石头游韧八荒一无所恃

只有我把完整和死亡叠加

每时每刻河流图景惊心动魄。”

(《红楼游戏》)

在意蕴丰厚的古典文字背后作者藏得更深更远,似乎来客在她的后花园中只能欣赏到一片树叶便无奈辞退:读者只能在她的一句半句中充满想象。

但辛倩儿是另一种现代性的表现,而且更深刻更彻底。

(六)杜伟民

杜伟民是一位真正的诗人,是足以给二三流诗人以警醒的诗人。

“让我该以怎样的姿势去书写一块沉默的石头

素描的笔像海面上一支直耸云霄的桅杆

这个春天,哪一棵树首先睁开如痴如醉的眼睛

哪一朵花首先打开透明的空气和诗的世界

粉红的鱼怎样沿着一脉水流潜入水的阴影

古典的音乐托过落叶腐朽的抒情片断

谁在水的对面开始漫漫无斯的搜寻”

伟民的诗句是结实而饱满的,每句诗如椽似柱,给人无限力量和无形催促。而他诗歌技巧的形成主要归功于纪德和泰戈尔,当然包括思想的影响,两者都是宗教意识极强的诗人。同样,伟民也是个有宗教意识的人,在他内心有位神居住着。他带着他的信仰,传教士式的,要建立理想的秩序。《在蓝色的海岸》、《黑色的蝴蝶正在苏醒》、《春天,永恒的悲剧》等作品无不融铸着他的心血。他是以一个人类学家的角色站在高处呼喊着的:

“假如我在大地上不能安然入梦

我便在云端醒着或写作”

(七)黄春龙

黄春龙是一个传统文人。他的诗作不是面对当下,而是面对生存史。他受陶渊的影响严重,且对宗白华的《流云》小诗极其钦佩,所以诗作古典、淡雅:没有刀子、鲜血、下半身的描绘,而是对宁静、乡土和爱情的深情。

黄春龙是喜欢这种情境的:

“偶尔拿起笔来写一些小文章自娱,或走走看看后园的一些花草树木,走得不快,穿在树荫草丛之间,看看花朵作物,似一个无事可作的老人。”

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呢?在于对物质的淡泊,对生命的洞悉,对情趣的捕捉。在《我的田园》里,黄春龙俨然成了一个陶渊明。但并非作者没有苦恼,在尘世与街景中,他与其他人一样苦闷。

“面朝暮野,我只能常常呼喊

什么剥夺了心灵的宁静

为什么我被时光趋向平庸

直到呕吐,呐喊悲凉”

(《当世诗歌与心灵》)

然而他会向爱情寻找解脱,在其中陶醉。

“亲爱的,我很想很想抱你

将世界缩小到床上

抱紧你,不再思想白天的忙碌

把生活进行在温馨里”

(《静夜,拾起你的铃声》)

可爱情也会随着人事的变化而变化:

“人们不再珍惜你的热诚

你终有一天会渐渐地老死

一切情景从倒映里消失

干枯地死去”

(《当你老了》)

但黄春龙是智性的,他总能寻到一种生存方式,即使是抽象的。

(八)陈剑州

读者都承认陈剑州的诗歌是最美的。这种美感源于三个方面:一是词语和意象的选择;二是诗意(形式)的流畅;三是情意的选择。这类诗还没有达到辛倩儿程度的女生是非常喜欢的。然而这终究是一种美,它见出陈剑州的才子气:诗作浑然一体和想象丰富。

“你知道

除了一种纯洁的气息

我不需要别的灯盏”

(《夜行》)

然而陈剑州大部分的诗作却有个致命的缺点,即学生气十足。其原因是对现实的剖析大少,深度不够。且陈剑州所写的内容多为人们已经定型的美学内容,尤其是江南意象。剑州写过一篇散文诗《我的江南》,但写得再美,也是在历代文人的词藻中划船。

但陈剑州只要有深刻的思考和丰富的阅历便能写出好诗的:

“在这夜色重叠的夜晚

远方褐色的鸟群最终抵达乡村

你凸现的音符必将回到乐谱

发生过的事,正在岁月路上慢慢磨平

风中的陌生人经将出现

看见了我的信仰和雪白的表情

(《幸福的疼痛》)

剑州留下了一部诗集《幸福的疼痛》,而从他离开的那天到现在都是位让人叹息的才子。(九)郑子龙

郑子龙是个诗人,不写诗也是个诗人。从风流少年到现在一直在变化着。对于子龙从不用担心他的写作技巧和想象,而是要关注他的写作方向。初到韩师他是以朦胧诗出现,接着是突破重生阶段,现在则进行着口语诗尝试。而写出分量和精彩部分算是口语诗了。

“躲进瓶子里,光还是进来

钻进果核里,光还是进来

跑到衣柜,藏在一件大衣里

光还是进来。”

这些口语诗呈现出子龙对现实的关注、感受和批判。他的诗作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悸动和不安。

(十)傻正

傻正的诗歌可以用“庞杂”一词来概括。诗歌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海子,二是于坚的诗歌形式。在傻正的诗歌里,“麦田”、“梵高”、“铁轨”这些路标性词语同样出现,但和海子一样,作者的思维是宽广的,能够天马行空。而这造成了傻正的诗歌是一大堆东西。但庞杂可以走向两面:如果庞杂而有归宿便是好诗作,庞杂而无统帅便是失败之作。

傻正前期的诗歌,比如《六月暴雨》等是个尝试,诗人在写作的时候并无太多的心理准备,所以意象较为杂乱,且信手拈来,让读者无法读书个分明。而在写《手掌抹起一片干净的土地》等时,便有了本质的变化,作者已经能够把意象控制在掌心了。

傻正的诗是关注当下的,“意淫”、“城堡”、“子宫”等词语能够勾勒出他的脸孔

四。诗篇论

诗篇论部分和诗人论部分的意义是一样的,之所以这样分是因为有些人便于综合叙述,有些人便于单篇论述。而能写出一篇让人回味的诗歌也是不错的校园诗人了。

(一)《那些年,我所眷恋的事物和人》(程增寿)

程增寿是个独特的人,用三个字可以概括他的日常生活:烟、酒、骂。他经常有一些奇怪或博大的想法,然而着手完成的较少。但在韩师里他却完成了一件大事:让韩山诗社重新振作起来,并轰轰烈烈地搞了第七届校园诗歌创作比赛。

而诗作方面,他基本是得益于传统文化的熏陶,这种熏陶不是美学形式而是生存方式,所以他的一些诗句显得老练而锐利,比如:

“那些清凉的风还在一波一波地泅进来

泅进肋骨像做着一个无声手术

把夏天的烦躁都切除无迹

可是刚刚入秋的人们不知道做些什么”

(《入秋戏作》)

而他的诗歌创作的美学思想,最集中的是体现在《这些年,我所眷恋的事物和人》一诗上,第一次看到这首诗是在笔峰楼,它是一篇参寒作品,其整齐的形式和厚实的内容马上就吸引了我。而这首诗历年也受到了大家的好评,其影响可跟谢玄的诗作《我的简历》相提并论,归纳起来,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以下几点:

(1)运用剪辑的画面,还原了记忆。

作者罗列了旧时代的一系列事物:矮几上的收音机、火车、人群、树干、游子的泪光、煤油灯、蚊蝇、田末、癯瘦的身影、老人,进出的`姿势、嗅嗅的连叫声等,从而勾勒出了那个年代的贫穷、梦想、生存以及和谐。而诗人的所有情感便浸透在这一事一物之中。

(2)超凡的想象力

作者在整首诗中的用词是讲究和干净的,常用简单的语句带给读者无尽的想象,而想象的背景是个人的经验。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所用的比喻手法。比喻传统上常用形似相喻,然而还可以用神似相喻,而且这样更有冲击力。程诗中“频率调动的时候像琴弦拉扯着岁月”一句把收音机频率声响的粗糙和破烂跟岁月的艰辛、伤感相喻,相似的是一种残损和磨难。而“癯疲的身影像一只受委屈的黑蜻蜓”一句则用黑蜻蜓做喻,而这句不仅是两者的形似,更重要的是两者的神似。小时候在农村时,黄昏夜灯下总会看到一只黑蜻蜓“悉悉”的扑动着,像是受了伤或劳累了,可怜巴巴的样子,而一个“癯瘦的身影”何尝不是被生活折磨得可怜巴巴的呢。

(3)表达一种空虚的心境

海德格尔曾论述过荷尔德林的诗是一种还乡,而程增寿的诗是一种追忆,但两者同样是想回到母亲的隐喻那里而获得解脱和力量。然而程增寿始终没法行动,而只能在灯黄旧盏下躲进记忆里,在片刻间自我陶醉,以期切除那无限的空虚和重新面对无法掌控的现实。

程增寿的这首诗复原了众人的记忆。

(二)《四季断想》(严惠容)

韩师有严惠容这种类型:林诗铨、方文清、林方敏,等等。她们同受古诗和朦胧诗影响,善于表达个人细微感触和情意。而严惠容体现在《四季断想》这首诗中则显然是技高一筹。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孤独者在四季面前的感知,她慢慢承受着一点一滴的变化,这些变化似乎就长在她纤细的毛孔上。然而是孤独者,孤独者是没有热闹的背景的,只有时间、五官和结局,然后像个记录者,写下物走过的痕迹。

“天空开始有了黑色的河流

星光下挣扎着一个踉跄的影子

整个夏季

我没有写成一首诗”

《四季断想》的成功在于它写出了一种触觉和心境。

(三)《大地恋曲》(欧阳安)

在许程明老师那里听他提起过欧阳安,说是很有气魄和深情,也给我讲到《请把我化为灰烬》一诗,然而无文字记录的东西只能从听闻得来,并加以虚构,寻得清晰。

而欧阳安确实是深情的,在《大地恋曲》中可以读出,深情至“恋”的程度,为什么对大地有如此深情呢?因为大地是一种隐喻,是集合、是无限、是生命、是王。其实欧阳安的这种抒情方式是属于xxx年代的,那个年代才有崇高伟大。而我们这个年代已冷静而平民了,关键是神的消解。

欧阳安的滚滚激情是个错位的抒情。

(四)《飞往南方》(胡子)

关于胡子,陈培浩有过论述:

“有必要提到艺术系99级的胡梓郴,笔名胡子。胡子的诗歌活动在到韩师以后基本中止,除了发表旧作《飞往南方》之外再无他为。胡子是那种真正有诗歌天分的人,但事实上他太聪明,他的聪明注定他将离开诗歌。”

但诗人终究是在这个圈子里,他才发表了旧作。叶艺写过,一个人不写诗了但他仍会以一颗诗心在那里观望着。而这首诗见出了他的才华。

首先诗的主题是家园。在南方水边与情人构建一个家园,一个诗意的家园:春色满园、四季如常、山川静默。而诗人能“与太阳同升同落”。这是一种传统的美学生存方式,它也将是人类的选择。

其次这首诗运用的意象非常淳熟和丰盈。“情人”、“春色满园”、“音符”、“山川”、“风烟”等等,本身都包含一种无尽的美,又被诗人融汇在南方家园中,如一幅美丽的油画,色彩鲜艳。

其实到最后写与不写都是一种选择,而留下的诗歌将会是他们最终的记忆。(五)《过路人》(余史炎)

即使史炎再激愤或者渲泄,但我始终觉得像《过路人》这样的诗歌是他骨子里的东西。而这首诗写出一个多情、流浪的史炎。

诗中写道:一个少女嫁人,“我”去乡,而“我”想知道她的消息。“我”为什么想知道她的消息,因为“我”去乡的孤独和无法割舍的思念。诗人将一直在去乡的路上,而思念将成为他的粮食。

这首小诗,如几个跳动的钢琴键,留下了深远的余韵。

可以记述的诗人、诗篇远不止这些,比如陈培浩、姚则强、廖省如、黄剑锋、许统旭、郑野弟、许泽平、纪仲龙、陈颖等等,有太多的人事构成我们的阅读和思考,它们让每一次离开的人和回来的人都心潮澎湃。

然而这过程我们必须遗忘和记忆。

遗忘和记忆同样留给我。我曾想在这些文字里过多融入我的情感,使之成为我的主观想象。但我一直在犹豫和不安。但不管怎么表达我都认为我在接近那些先行者,我的想象就是他们的想象。那最初经过的湘子桥,那在江边的谈话,那旧书店的夜晚,那不属于我的玫瑰……

我们都融入韩山诗歌,融入古老的城墙,融入迂回的江水,文字和我们像校门口的大树一样永远在韩师的某个角落静静观望着。

浅谈的诗歌4

《 尚书》中说: “ 诗言志,歌永言 ” 。刘勰说: “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咏志,莫非自然。 ” 钟嵘更有: “ 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 ” 的概叹,可见诗歌在中国的源远流长和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自小朗诵唐诗宋词,耳濡目染古典诗歌的美,到了高中,诗歌教学往往因偏重大块文章的分析而被忽略,更不用说对诗歌鉴赏进行系统教学了。

由于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比例不断加大,特别是诗歌鉴赏题难度的不断上升,就给我们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紧迫的课题――加强诗歌鉴赏教学。经过近年的探索和总结,我想就诗歌鉴赏教学方面谈一些想法。

江山代有人才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原则一:循序渐进

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诗歌鉴赏教学也不例外。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优秀诗词如汪洋大海,要一一吸纳是不可能的,若集中时间进行突击训练,效果往往是微乎其微。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这样说过: “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以汉、魏、晋、盛唐为师 ” , “ 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 。严羽的这些话为我们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提供了借鉴: “ 入门须正 ” ,要择名家名篇, “ 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 正说明了诗歌鉴赏教学的循序渐进的原则。

据此,我就诗歌鉴赏教学编制了三年训练计划:高中三年,除去高考前半学期的综合复习,每半学期为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围绕一个专题,比如高一第一学期介绍诗歌的一般知识和汉魏六朝名家名篇;下学期是唐诗精粹;高二上学期为宋词咀英,下学期是元曲撷萃;高三上学期为现代诗歌鉴赏。让学生时刻沐浴在诗歌王国的阳光之下,熏清陶染,潜移默化,提高文学修养,彻底摒弃社会上言情庸俗小说和卡通画的影响,用诗歌的 “ 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 ” ( 刘熙载语 ) 的美来感染学生。

在设计了三年规划后,可利用语文早自习时间编写一道诗歌鉴赏练习题,内容包括字词解说,艺术技巧的赏析,并附带介绍诗人生平和名篇佳作,教师讲来生动形象,学生学的兴趣盎然。每一学期结束,编写一套综合练习题,既检验了教学效果,又了解到学生的得失。

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

――原则二:注重诗歌意境的感悟

在对诗歌进行鉴赏分析中要紧紧抓住两个字:意境。关于“意境”,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了分析,教师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

梁启超说: “ 境者,心造也。一切物境皆虚幻,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 ” 什么是意境:梁启超说得比较抽象,而王国维分析得比较具体: “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 接着举例: “‘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 , ‘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 ,有我之境也。 ” ,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 ‘ 寒波澹澹起,白云悠悠下 ’ ,无我之境也。 ” 不管梁启超所言的 “ 心造之境”,还是王国维的 “ 有我 ” 、 “ 无我 ” 之境,其实归根结蒂,不外乎是情景契合而造就的一种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诗人对生活的深切体察和感悟,对人生真谛的探幽发微,对人民苦难的愁悯叹惜,对自然景物的亲和与融化。这种艺术境界要靠教师的有情分析,学生身心贯注的悟入。

浅谈的诗歌5

人文在那里,这是初看到这个词所想到的。在其实,人文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与自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处处充满着人文的气息。作家笔下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类命运、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即追求生命的真谛,崇尚自由理性,探索人类的精神追求等。二是对人的现实的关怀,包含着作家对人性的理解,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叩问,对现实人类文明的批判以及对社会最底层民众生活的关怀。而一支独秀的诗歌,用锋利的笔调透视了整个现实社会中的人文。

一、“农民”意象在诗歌中意蕴

多少年来,农民始终在社会中扮演着一个不起眼的角色。潮起潮落,江山易主,人依旧。关注他们,就意味着我们开始自省。农民身上包含着一个民族的脊梁,它撑起生存的本源,农民问题是社会的文明的真实写照。王小妮的《11月里的割稻人》,通过割稻人这一意象的塑造,展示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农民形象,不仅勾勒了外在的轮廓,更重要的是展现了深刻的内在灵魂。诗中提到“用金子铺地”说明物质文明的高度繁荣,但“有人永远钉在黄昏”。这个人就是农民,劳累了一天,在黄昏中的割稻人似乎没有谁能给他们一个真正丰收的黄昏。诗人说,他们“像一些弯着的黑斑,谁来欣赏着古老的魔术”,与提到的“金子铺地”的物欲境界形成了鲜明的艺术比照,使我们感受到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要喊他站起来”,凸现了诗人在唤醒人们,关注他们的生存的同时也在提醒农民自身关注自己的命运。诗末“看那些含金量最低的脸/看着他们流出些什么汗”礼赞了农民的精神价值。

除此之外,当下流行的“打工文学”,也强烈呼唤着人类自身的本能。谢湘南的《农民问题》是对自我内心的挖掘,代表了打工一组的声音,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在朴实的笔调中注入风暴般的力量。

很佩服诗人在现实中找到一个呐喊的渠道,用自己的刻刀来雕塑中国农民工生存现状的画面。通过自己对自己的审视,真实的突出了农民身上的人文问题。我想诗歌的生命力源于对历史的刻录,而打工文学就是底层民众的“先锋摇滚音乐”的节奏。

二、现代文明的批判,强调人的自由与回归自然。

罗门作为蓝星诗社的代表人物,在诗歌的创作“是一个以充分现代的哲学和诗学意识为思想支撑的诗人,他拒绝操作明显道德话语进行创作,但对生命和人类充满着人文关怀,在他的诗中,经常关注着对现代生命现象的压抑的深切忧患和对第三自然的追求”。(1)在名篇《窗》中,罗门将现实的文明世界与自然世界进行了对比,着重强调了后者的精神价值。在没有生机和自然特性的现代文明的窗内世界中,个体生命被折磨在一个笼子里。“猛力一推/双手如流/总是千山万水/总是回不来的眼睛”表现了突破压抑后身体在自然中的舒畅与流动,和精神的愉悦。“遥望里/你被望成千翼之鸟”,深刻的描绘了一个精神视野的广度,将有限的个体生命放在了无限的空间当中。显而易见,回归自然是诗人的理想,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精神的终极意义。而我们“被反锁在走不出去的透明里”,物质文明的高度繁荣,蒙蔽了对自然生命的眼光,导致文明的虚伪和堕落。诗人倡导的就是关注自身的精神健康和自然的和谐。

三、现实生命的体验

古往今来,对生命的叩问是文人墨客探索得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时代之音,现代诗歌中也不乏它的色彩。譬如说80年代中后期的海子的诗作。“80年代中后期,在普通以放逐抒情为一大宗旨的‘后新诗潮’中,海子的出现堪称一种奇迹。在整个新诗历史上,没有那位诗人的抒情姿态比海子更为彻底。海子诗的强烈浪漫精神,集中表现在诗人自我理想的极度张扬以及对于庸常生存现实的深刻摒弃与蔑视上。同时,海子的精神视野还聚焦于生命存在的主题,使他作品中的抒情具有哲学的深度和高度,极大的丰富了抒情诗的内涵。”(2)名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虚构的一副类似世外桃源的生活场景中,透露出一股温馨与美好的气息,表达出诗人对友情、亲情的眷恋,表现了一种博爱的胸襟。“喂马,劈柴,周游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看似平淡,但在平淡中透露出一种超然的心绪,包含着诗人对世俗生命的关怀和对崇高生命的激动。特别是结尾“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中获得幸福”,一种对现实中自我的否定与不满,一种对新的生命和生活的渴望与憧憬跃然纸上。在诗人眼中,自己的过去的生命存在已经荒芜,而只有从明天开始,对自己的生命开始负责。而对生命的责任又引发了孤独心灵的痛苦,这就是生命意识的萌发与体验中的矛盾。

四、对现实历史的理性精神

历史总在有些时刻抹杀个人的思想自由。北岛以一种理性的精神,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作了批判,呈现出一个对抗的自我,至死不渝的追求着真理。《回答》当中诗人以自信,自强的形象勇敢的站在主流社会的另一边,大胆的怀疑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尤其是“我不相信”一句反复的使用,强化了诗人的情感张力,象一把剪刀理性的解开了社会的的疙瘩。

正如艾青所说,我生活着,故我歌唱。诗永远是生活的牧歌。

现当代诗歌作为文学领域的先锋文化的使者,不断的关注着人类的生活,以特有的方式给我们以人文的关怀。

浅谈的诗歌6

我是谁?一介草根而已。诗歌是什么?男人眼中的女人,女人眼中的男人。

有人说过历史是个小姑娘,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个小姑娘,那么诗歌呢?或许是另外一个姑娘,而且长得不一般,如刘亦菲、林志玲般的姑娘。在我这样的草莽之人眼中又是哪一位姑娘呢?我说,就不告诉你,她在我眼中,有时候也在我梦里。

当然,提到一姑娘而不讲她的摸样或者手机号码,那是不厚道的,如同下了药引子,而不开方子了,迟早是要关门大吉的,我还是老实交代一下我眼中的轮廓吧。

最早认识诗歌的时候,有一位长者告诉我,“诗言志”,那时候虽然不求甚解,但也着实思索了一番。“诗”自然不肖说,除了“床前明月光”,还有“更上一层楼”,古代分布很整齐且有押韵的就是诗。“言”即“语言”,直白点就是“话”。至于“志”,那时候还比较热血,总觉得这应该是“志气、志向”,诗歌的中心思想啊,肯定是要大的志向,爱国爱家的典范了。于是乎,在我的眼中就开始形成了诗歌的雏形,“表达远大志向的整齐押韵的几句历史话”。

随着视网膜神经的成熟,渐渐的认识到诗歌不是那么随便的几句话,对于姑娘的认识也不再是甜声线和奶油味了。在这个过程中,即便变了千万种,我也仍然无法不认为那时候暗恋的女医生是漂亮的,虽然她只给我量过体温,并且亲切的称呼我为小朋友,但多年以后我仍然深深地喜欢她,因为那是男人除了自己母亲外第一个喜欢的女人,即使结婚了,生小孩了,老了也是美丽的,就像我们眼中的第一首诗一样,一直铭记。谁也无法改变这种最初的完美认知,就好像我们最开始怎么称呼妈妈一样,多年以后,我们不会因为学会了母亲这个词而改掉我们小时候对她的称呼。对于诗歌,我的认识也仍然是“诗言志”三个字,只是变得稍微深沉。

这些年读了很多诗以后,怎么也觉得这“诗言志”也应该是一句子吧,而且是一陈述句。如果要理解它的意思,那么我们不得不为它提供一个主体,这个隐藏的主体才是真正的灵魂,否则“诗”不是诗,因为首先它必须是人的诗才是“诗”,至于其他生灵的作品,我们还是留待以后其他维度开发了再做定义吧。很显然这个隐藏的主体就是人了,这三个字似乎也可以扩张为“人写诗以言其志”。

从人出发,这才是我们读诗和进行诗歌创作时候应该关注的本真。所以说诗歌在我眼中并不是超出一切的,它就是来自于人的,即使有再多的天才也不要夸耀,那也是人为的,因为即使最美的姑娘,那也是娘生的。当然在过去,能写个诗的也不是一般的人,但是在今天,是个人就能写诗,不信你上街溜溜,只要你勾起了那人的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啊,他一定会抱着你不放了,往口袋里随便一翻,掏出一叠发黄的纸来,跟你没完了,这些诗你一定得读读了。诚然,这样的诗人总是在默默中随着诗流逝,只有极少数的诗人能够随着他的诗永恒。这极少数的诗人不是被人勾起了心事,而是他们勾起了所有人的心事,也是他们把所有人的苦难写进诗里,让那些不是诗人的人也变成了诗人,只有他们才是真的诗人。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诗里没有人的苦难,那么他的诗会很快消失,尤其是现代诗。所以我此刻想说,诗人永远都在演绎悲剧,而诗歌是那个经历悲剧之后的姑娘,都让你永生难忘。

自然而然,“言”是人“言”。如果一个人想写诗,却说不出话,写不了字,那我们也只能惋惜他的人生太过诗意了,不过现代科学可以帮助他,可以用脑波来进行创作,只不过这样就太不诗意了。作为一个说中国话的人,汉语无疑就是最主要的“言”了。其实我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也不想刻意拔高汉语的优越性,因为语言本身无高低,就看用的人的水平了,就好比姑娘不一定用DIOR的就比用羽西的香一样,只是香水而已,如果有狐臭那还是用杨贵妃的好。汉语有汉语的特征,至少它还是符合诗歌的基本美学的,节奏、音律、意义还有对古代的记忆,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也是汉语诗歌存在的理由。在使用某种语言的范畴之内,我们应该还可以找到属于个人的“言”,也就是个人的语言特色,或者一种风潮的语言特色,站在历史的宽度上说,现在我们进行的普通话诗歌创作,就开辟了新的语言特色,是一种风潮,并且这是一种取代性的风潮,是随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停变迁的。至于属于某个人的语言特色,那却是需要深入到个体样本中才能体会到的,个性的魅力其实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我们总是能第一时间发现这是李白还是杜甫。这诗歌的语言就好比姑娘的体态,虽然有时候不是那么好分辨姑娘来自唐朝,还是来自楚国,但是你喜欢的那一类姑娘,总是能在万红之中被你发现。

所谓“志”,《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那就是在心中憋得难受的“言”啊,就等那么一个时刻,能够喷薄而出,行云流水,落笔诗成啊。其实在《诗经》“采诗说”之前,人们的志似乎没那么宽广,因为那时候掌握言论的阶层从来都以政治为中心,所谓“志”也常常是指自己满腹的政治抱负和治国方略。采诗以后,正统渐渐分化,掌握文化话语权的人才发现,原来人的内心可以如此丰富,都普遍认为“志”除了“思想”应该还含有“情”,所以当我们在学校读诗的时候,就总是会被要求写出其中心思想和所表达的感情来,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会被少读了很多关于爱情的优秀诗歌,因为有人怕我们看出那中心思想和表达的感情来,而产生早恋的倾向。其实如果将“志”分解,就是“士”和“心”,在古代读了书的叫“士”,在今天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的都可以叫“士”,也包括那些自学成才的,所以说现在是天下皆士啊,心就不多解了,“志”在今天的意义也清晰了,那就是“人心”。所谓思想,所谓感情,皆出自人心;所谓咏物,所谓观景,也出自人心,“人心”两个字就可以涵盖我们读的所有诗歌所要表达的要义。在欣赏了众多艳丽姑娘之后,我们最后投票的也还是那个充满内涵的,因为美到了我们的心里。

最后三个字加起来就是,“我的诗用我的言言我的志”,很别扭的一句话,但是没办法,因为有时候我们形容自己眼中的姑娘的时候也会很别扭,那全是喜欢惹得祸。

浅谈的诗歌7

关于这个问题,有的朋友把现代诗歌的情感意境理解得过于狭窄,认为“现代诗歌很大一部分是讲究激情抒发的,早已冲破了意境的美学原则”。其实,直剖胸臆,以激情抒发为主的现代诗歌,同样有意境。

古代诗论中早就有“诗有三境”之说,除了“了然境象、故得形似”的“物境”之外,还有“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的“情境”与“意境”。

现代诗歌的激情抒发,不表现为如画的“物境”,直接展示诗人激动的精神状态,在诗中形成一种情感境界,应归于情境。有境界与无境界是诗歌与非诗歌的区别,现代诗歌也是如此。

诚然,近年来的一些现代诗歌,直抒胸臆,激情奔泻的作品日见其多,现代诗歌较为自由的艺术形式更适合于这种激情的抒发。它的具体表现是:不融情于景或托物寓情,诗人撤出一切可以构成画境景片,直接袒露、倾吐心中的情感,即或诗歌中写景叙事,要么融景于情,化客观外物为主观情思,使之成为心灵化了的意象,意象的组合或迭加不是给读者提供一个可感的画面,而是表现诗人情感运动的轨迹,要么诗歌所写及的景物,只具有象征意义,象外之义才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境界。

总的说来,不赋予情感以明晰、稳定的具象,而给予诗情以率真的、富于流动感的表现,是现代诗歌情感境界的主要特征。

诗人高尚或优美的情感越真,诗的情感境界就越美。王国维说:“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有真情实感方有真境界、真意境。这种情感,虽然摈弃了一切映衬之物,读者却可将心屏上接收的诗人情感信息,迅速还原或幻化出一个“象”,这“象”便是诗人“我”的形象,抒情诗的主人公往往是诗人自己,读者从诗中情感信息转化出来的诗人形象是透明的,就是说,诗人的形象也就是诗人精神世界的显现,表现于诗中的情感意境也就是立体化了的诗人形象。就通过情感信息直接呈现诗人的自我形象而言,就诗的情感意境与诗人的精神世界密切关系而言,就诗品与人品的一致而言,直抒胸臆的诗歌要比托物寓情的诗歌表现得更为主动、明显和直接,情感信息反馈的频率与速度也更为敏捷。

一个诗人表现于一首诗中的情感意境,往往是他的精神世界在某一瞬间,或者说“灵感”降临的时刻的一种特殊的形态,在读者心目中,则是诗人自我形象一次亮相的特写镜头。

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七情”的互相融合和渗透,在诗人不同境遇下产生的各个作品中,可以形成不同的、丰富多彩的情感意境,给读者以多种多样的审美的感受。

有的意境波翻浪涌,有的意境滴水折光,有的意境高屋建瓴,有的意境曲径通幽……

一个诗人以他相对稳定的精神世界,在同一种境遇中,情感的奔涌所至之处,也会形成多样化的情感境界……

浅谈的诗歌8

会写诗的人虽然不是很多,但也不是很少,诗是诗人心情的宣泄,是对生活、社会的认知与探索,也是对大千世界的求知与感悟。诗是一首歌谣,诗是一幅图画,诗是一种哲学。

真正的好诗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美观的形式,也不在于整齐的韵律,更在娴熟的技巧。只要能表达真实的感情,想人之不想,发现平常中的不平常,那就是真正的好诗。

不妨把诗比作雪,那么雪的下面是什么呢?雪的下面也许是腐烂的落叶,也许是希望的田野;也许是残败的花朵,也许是新生的嫩芽;也许是冰冷的土地,也许是澎湃的暖流。而诗真正要说的是雪下面的神奇的世界,那里有过去的美好回忆,有对现在的生活的描述。

现如今的社会,为了金钱,为了荣誉,为了地位,可以把黑的说成白,丑的说成美的,恶的说成善的。他们以诗为牟利工具,从而成为诗的奴隶。所以,现代的人为什么诗越写越差,写诗的人也越来越少,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有很多的诗人和学者,都说诗已经走到了诗的末路。越来越多的诗人都不知道自己写诗的目的是什么,诗里到底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和人生观。把狗屎当作蛋糕来卖,把荒唐当作意境来写,把黑夜当作月光来吟。只会人云亦云,借花献佛,无聊也变得优雅、意味深长。

人们都已淡忘了诗的本质,只是一味的冥思苦想,怎样让诗变得五彩斑余音绕梁、优雅高贵。把诗变成一种无聊的光怪陆离的奢侈品,一种可以买卖的商品,一种可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如果仅仅为写诗而写诗,我情愿不去做一个诗人;如果仅仅为了赢得别人的赞誉而写诗,我情愿去做一位普通的百姓;如果仅仅为了无聊而写诗,我情愿去唱歌跳舞或溜冰。

我为何一直热衷于写诗、酷爱于写诗,是因为唯有诗,才能表达我对自己乃至世界的认识;唯有诗,才能表达我与众不同的思想与人生观;唯有诗,才能表达我对生命的热爱与珍重。

我想我的诗就是一场洋洋洒洒的雪,它蕴涵了对过去的回忆与向往,蕴涵了对现在的努力与探索,蕴涵了对将来的憧憬与规划。我想即使我死了,我的思想,我的精神,我的诗歌,将会永远的活着,虽然我是一个无名的诗人,可我却无愧于一个诗人。

浅谈的诗歌9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和跳跃性的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例如,【20xx全同卷Ⅱ】考查的是欧阳修的《梦中作》,其第二小题是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解答此题时,要注意这首诗的句式特点,诗中夜凉与路暗,千山月与百种花,棋罢与酒阑,人换世与客思家构成了严整的对仗,因此答题时对仗十分工巧必然是得分点之一。

分析诗眼,要抓住它在句子或全诗中的币要作用,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即从整体上把握。一看诗眼的含义;二看诗眼的技巧于法;三看诗眼的作用,还要看其是否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否表明了诗歌的主旨等,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人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空是这首词的词眼,分析的时候,就要抓住空字的含义、手法、表达的感情以及渲染的氛同等。

考点分析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诗歌中最常见的炼字的地方是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考点一二:

全篇最精彩、最关键的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句子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诗歌变得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K.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诗眼多在诗词的关键部位,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具体来说,诗眼有以下几种典型作用:

1.用以翻出新意。例如,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陈辅之《诗话》)中的恨太平是对天下太平的小满,如果将其中的恨改为幸,幸太平是因天下凡半而感到幸福.一字之差,诗意迥异。

2借以增添情趣。例如.杜甫《曲汀对雨》中的林花著雨胭脂湿一句,因题于墙壁而湿字剥落,苏轼、黄庭坚、秦观、佛印分别以润老嫩落补缺,都不及湿字鲜明生动,富有情趣。

3.增强形象性。例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从而使得盎然春意跃然纸上。

4.有助于诗意的精确。例如,齐己《早梅》中的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若将数改为一,枝与早就遥相呼应了。

考点三:关键诗句

关键诗句.是指在诗歌的结构、意义、抒情等方而具有重要作用的诗句。一般包括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抒情句、议论句和作者着意锤炼的句子等。

考点四:语言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特点,要从诗歌的遣词造句和语句含特点。

考点五:语言风格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作家通过作品的语言表现出来的特有格调。体会诗人或诗歌的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诗歌的语言美。从大的力面说,诗的风格主要有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和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腻地捕写叙述);词的风格主要有豪放派(气势豪迈,意境雄浑)和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

浅谈的诗歌10

什么是表现手法?对于诗歌来说,主要又有哪些表现手法呢?希望通过分享,能让大家对语文知识的概念更加清晰,运用起来更加自如!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

【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具体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以乐衬哀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欲扬先抑

【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睢》《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迭、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称著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称著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

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1

春节期间,央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引起了师生和家长们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掀起一阵诗词文化热潮。

节目中来自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女生武亦姝,掌握的古诗词量超过两千首,并成为第二季决赛总冠军;斩获成语大会和汉字听写大会冠军,飞花令中一人对抗二十五人,夺得亚军的北大才子彭敏;来自内蒙古的65岁王海军,只读了4年书,摆地摊修自行车间隙不忘写诗,3年创作一千多首诗词;来自河北邢台乡村的40岁农民白茹云,8岁起熟读古典诗词,一本《诗词鉴赏》放在床头陪伴左右渡过难关;北大博士生陈更,理工科出身,却满腹文才,获得连续多场的擂主,还有百人团里圆通快递的老曹,气质优雅的主持人董卿,四位点评老师的口才与博识,都让人印象深刻,心生崇敬。

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中国诗词大会》以这些最熟悉、最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起观众的记忆与情怀,建构着我们的精神家园。即便放眼全球,也很少有哪个民族,能像我们这样,拥有如此灿若星河的经典诗篇;也很少有哪个国度,能像我们这样,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古典诗词。

当然,让《中国诗词大会》备受推崇的,不仅仅是选手的才情和节目的精彩,更重要的或者更深层的原因是中国古典诗词本身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它们承载着的我们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人文价值和生命力量。

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2

二哥到墨西哥讲学,买到一本英文版的《中国诗词》。他说他读着读着就哭了。我想到他读那本书时的情景就想笑,在一个陌生的域外城市,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国男人双手捧着一本书,边走边读,边读边哭。在外国人看来是作秀,在中国人看来是虚伪,那感情丰富得与一个高质量的演艺人员不分上下。我问他是为什么而流泪,他说为这本书中古词的注解而流泪,那简直是对中国古词的一种亵渎。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夕阳下,断肠人在天涯。翻译成:黄昏时,作战的人死在天涯,肠子流了一地。我安慰着他,外国人翻译中国古词,能到达那种水平相当不易了,作为中国人,又有多少人或者说还剩多少人能够领略到古词的深邃与瑰丽呢?

我曾经在一所师范类大学任古汉语教师,当我在课堂上问到学生一些关于古诗词问题时,他们都显得茫然无措。我问他们你们下去看不看课本,他们的回答让我惊得目瞪口呆,两个字——没空。试想,在校读书的大学生都“没空”看这些东西,何况硬逼着苦于生计、累于仕途的人群去研读呢!其实,中国的古诗词包涵着修身立志、处世交际等多方面的知识。

在中国古词中,好些句子都告诉我们,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爱与情是无关的,更谈不到永恒。爱过就完了,不要死缠着一个苍白的情字不放,痴情的结果就是痛苦绵绵无绝期。如郑光祖写的《题情》中有两句:相思借酒消,酒醒相思到。借醉酒来忘却相思,但酒醒时相思之情又会袭来。此曲写出了一个女子无尽的烦恼。知冷知热的话向谁说,隐秘的事情向谁告?雕梁画堂、红烛高烧的美好时刻难以盼到,正是借酒浇愁愁更愁。但是她思念的那个人鬼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情呢!贯云石的《金字经》也有这样的腔调,和《题情》中的女子害的是同样一种病:泪溅描金袖,不知心为谁?芳草萋萋人未归。期,一春鱼雁稀。人憔悴,愁堆八字眉。听起来邪乎,眼泪落在精美的衣裳上,还不知道为谁而哭,看来被折磨得够呛。看到芳草萋萋,醒悟了,原来是为未归的夫君而流泪,又是春又是鱼和雁,那可是一刻千金的大好时光,却不能共度。此曲意境像温庭筠的《菩萨蛮》。大概这二人都有着养情妇的生活体验,并且都了解他们的情妇生活在欲罢不能的单相思痛苦中。

汤显祖在《牡丹亭》第十二出变了个花样,脱离了思呀归呀俗气的字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这是杜丽娘游园后在梦中与理想中的情人柳梦梅相会时想到的疯话。人生若像花草一样自由相恋,生死在一处,即便有什么酸辛苦楚也决不怨悔。这样的事情也就是在梦中做一做罢了,世上还有这等好事等待着她?

商挺的《潘妃曲》更是让人柔肠百折、荡气回肠:一点青灯人千里,锦字凭谁寄?雁来稀。花落东君也憔悴。投至望君回。滴尽关山多少泪。这又是一首闺怨、离情的句子。一个年轻的弃妇,坐在一点青灯之下,相思之苦怎么才能排遣?偏偏又落了个碧天无路信难通,山高水阔无寄处。看着落花,自己哀叹,在飞红万点中伤离怨别,一种空负青春的悲哀掠上心头。

看着这首古词,我想她的男人为什么要弃她而去呢?也许为了求生,但如果男人把这个女人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他绝对不会离开她的,即使此地无法生存,也得带着她一起走,算什么男人?没有责任心,这种男人根本属于无情无义之徒,不值得留恋。等他在外面栽了跟头才想到你,一旦得志不一定快活了那些女子。

白朴在《得胜乐》中对痴情的描写,雅得要命,一概避开了痴男怨女、反目夫妻的泪呀恨呀愁呀死呀等等的情感流露,只是写了几句景色,但同样让人一看就知道主人公是一个饱受情感折磨的绝望者:红日晚,残霞在,秋水共长天一色。深秋的夜晚,红霞漫天,长天尽头,远水相连。分明是一幅境界宏阔的绝妙秋景图。其实,句句关情,深深地烙上了主人公感情的印记。景色美丽而静谧得有些清冷,美丽中有一丝凄凉,那可是一种无法释怀的落寞。爱时轰轰烈烈,散时凄凄惨惨,人为是无法左右的。

再看看关汉卿的《冬》: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哪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瞅问?好一个憔悴的凭阑人。此小令反映了一个怨妇绝望的心情:大雪纷飞,掩闭重门,令人断魂。江梅受损,人比江梅更憔悴几分。在寒风与寂寞的交织中,少妇长叹一声,发出冷落香泥碾作尘的哀叹。尽管无人问津,可她还是冒着狂风暴雪,挺着瘦弱的身躯,坚持守望,等待着情人的出现。多可怜呀!感天动地,就是铁石心肠的人也受不了这样的刺激。爱情超于一切,可爱情却又一文不值。当你接受了爱的同时也就接受了痛苦与守望。爱是不可抗拒的,要想让自己过得开心,必须看透爱这块温柔的薄纱笼罩着坚硬的痛苦与惆怅。对于那些折腰于失恋或离异者,爱不过是一种错觉。

情由爱生,人要做到无情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全心全意去爱的过程中,自己一定要提醒自己爱是有限的,假如同你相爱的人真的结了婚,爱情也未必会延续一辈子的。重要的是怀着报恩的心理善待对方、长相厮守下去,因为对方曾经给过你爱。在爱情里,快乐和痛苦一线之隔,有时候痛苦意味着珍惜与成长;而有时候痛苦会凝固成永久的伤疤。也许一段爱情是否暗藏痛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去面对。

我的读书和写作缺乏计划性,掌握的古典文学知识更是皮毛。虽然也有大致的方向,却往往“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中国的古词浩如烟海,有如银河繁星,凝结了无数前贤的血汗和智慧,赏析这些古词,领悟其中的高见和妙算,直接受惠于古老文明的深恩厚泽,我的感激之情如对天日,无以报答。中国古词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敲击在我们心头的时候,细细品味都会令人潸然泪下。

中国古词关于珍惜时间、看破世事的句子也很多。张可久在《九日》中有这样的描述: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这几句是写作者凄凉的心境。在白发丛生的暮年之际,回首一生道路,恰似夕阳西下,几只悲鸣的寒鸦,无力地飞着。

此情此景,令人垂泪。当我们容颜变老的时候,也许会不服气地问自己,我真的老了吗?昨天那个白衣绰然、婀娜翩飞的自己哪里去了?人是不经老的,我刚过了27岁的生日,眼睑下已经清晰地出现了皱纹,精神也不如以前,亲友都说我是熬夜写作酿成的恶果。有了时间也不想再出去了,只想自己呆在家里静静地看书、看电视。我确实老了,已快到而立之年了,我想到的是奋斗和未来。可我的奋斗一直回报丰厚,感谢这个时代给我的肯定与信心。

张可久没有赶上这样的好时代,他在《道情》中写道:半纸虚名,十载功夫。这首曲子写出读书人的不幸遭遇和满腹牢骚。虽然耗去了十年寒窗,只是博得一个舞文弄墨的虚名罢了。这里反映出元代社会的黑暗。元代不注重科举,而从吏中选仕,于是造成了读书人金榜题名梦想的破灭。

选仕是一种腐朽的手段,其中的猫腻堪费笔墨,有人说评奖、选仕是一面筛子,淘汰清官,选择恶棍。往往对被选者个人品格的要求是奴才般的贱皮软骨,卖笑嘴脸,搜刮百姓的狠毒心肠,处理文牍的好耐心,总之是一副丑态。关汉卿流传百世的《感天动地窦娥冤》中有一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揪心!窦娥从一个童养媳妇到一个寡妇,命运已经够悲惨,可黑暗的社会还是没有放过她,雪上加霜,使这个弱女子最终沦为法场问斩的死囚。窦娥在经历了生命中的最后一场磨难时,她的反抗终于爆发出来。她勇敢地抨击了官场良知的泯灭和当时王法刑宪的儿戏,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至高无上的天地日月和鬼神抗争,彻底否定了权贵秩序的合理性。表明她对这个污浊社会的绝望以及与之彻底决裂的决心。

时至今日,依然有少数混入官场的败类,干着同样卑劣的勾当,令人发指。我也在一些国家机关与政府部门工作过,一些小人物对部门的“掌门人”毕恭毕敬,让“掌门人”的霸道不加掩饰地上了一个台阶。小人物不明白“掌门人”的张狂完全是由他们的卑躬屈膝、阿臾奉承和不断贿送的金钱滋养起来的。

可悲!士可杀而不可辱的刚正已经灰飞烟灭。

古往今来就有这样的说法——民不与官斗。出头的椽子先烂。屈死不告状。乔吉的《里西瑛号懒云窝有作奉和》里写道:苍天负我,我负苍天。前句揭示了元代科举不兴,仕进无途,追功逐利的黑暗现实。后句写对这种抛弃我的老天,我只能对不起它了。这两句懒神仙的悲愤呼喊,彰显了他们这些文人的豪放与悲愤共存的高旷心仪。清官如水似镜、狡官如蛇似蝎。对于不良官员来说,老百姓能有什么办法。不良官员污吏随时准备出手打出头鸟。当然,哪朝哪代都有看明世理的官员,张养浩就写下了《喜春来》:翻腾祸患千种禄,搬载忧愁四马车。浮名浮利待何如?枉干受苦,都不如三径菊四围书。虚幻的名利带来什么?罪囚名利不过白费心机,不如静心种菊、坐拥书城。当时写下此作时作者任监察御史。官僚的日子也并不好过,风险大,可能转眼就有祸患,终日忧心忡忡,像逆水行舟一样艰难度日。

做人的`最好办法是降低身份,看淡名利,随心所欲地享受生活。古往今来,很多皇帝的名字也叫不出了,而一些文人豪客却永远让国人缅怀。他们生前的地位是何等的悬殊,而百年千年以后,文者流芳百世,权者销声匿迹。

当我在困惑中迷茫的时候,四川的一位行政官员为我发来一条短信:“千里修书只为墙,让其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昔日秦始皇?”

我知道这是清代康熙年间在京城为官的宋廷玉,为给家人调解与邻里因争一墙之地而引起的纠纷,写了这样一首诗。远在安微的家人读诗后,立即将墙撤后三尺。邻里一见,也无话可说,也随即将墙撤后三尺。于是,两家重新和睦相处,还给行人留下一条六尺宽的通道。

接到这条短信,我的心一下充满月影花香,生机盎然。当官也好,为民也罢,人类这个物种,赤条条来到世上,正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呕心沥血争来夺去。有的不良官员为了争夺权位,设计陷害和控制上访安排得丝丝入扣,可谓绞尽脑汁费尽心血。其实,人生不过百年,何苦用珍贵的生命去追寻短暂的虚无呢。法网灰灰,疏而不漏。弄不好还要遭牢狱之灾,甚至命丧黄泉。

陈草庵在他的《山坡羊》也有共识: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时光易逝,年华易老,人生之短,犹如白驹过隙,今年还是黑发少年,转瞬就会白发苍苍。青山依旧,韶华已无多。陈草庵以大自然的美好,启示人生的短暂须备加珍视,说明功名无日白头有期的道理。处世不应蝇营狗苟,劳累奔波,把宝贵的青春消磨在官场的争名夺利上。可是世上又有几人能够看破名利,清华大学有一位老教授,在给我们讲《哲学》的时候说——名利是一种无形的束缚,就像一束鲜花,不管它多美丽,只要插在花瓶里,它的生命就宣告结束。我永远不会忘却这位恩师的言传身教,我更相信常人是达不到这样境界的,犹如冰是水的结晶,达到这个转化,就要经过严酷的冬天。

我在学校教书的时候,有一位同事,她的丈夫是本校的一个体育教师,俩人不时争争吵吵,有时还要动手动脚。同事一气之下离了婚。她很快又找了一个开发房地产的大老板,这下来了个脱胎换骨大变身,每天上下班有专车接送,回去保姆伺候着,陪同老板丈夫上了几次电视台做了明星企业家节目。几年之后,我在北京的街头遇到她,从与她的谈话中我知道了她已经不上班了。她的老板丈夫给她在北京买了一套160平方米大的房子。她现在的所有工作就是等待丈夫的回来。在分别的时候,她欲言又止地问我,你知道我前夫他还好吗?我回答,我一直没见到他,我都忘了他长什么样子了。她的神色暗淡了许多。名利是能为我们带来精神上的尊严与物质上的满足,可有的时候为了追求这些东西,失去的恰恰是生命中最重要最值得珍贵的东西。

中国的古词很是强调弘扬正气的重要性。孔子的“君子忧道不忧贫”、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因此为大丈夫”,说的就是如何做人。而文天祥《正气歌》中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岳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更是传世之绝句。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有些人总是戴着面罩。北京某杂志社的一位女编辑,每次见到我都要说一句话——嗷,宝贝,几天没见更漂亮了。后来,我亲眼见到她用同样的话和同样的语气说其他的人时,我有一种上当的感觉。这件小事虽然让我不能断定这位女编辑没有正气,至少让人感到了她的虚伪。

谈起古词中表现的昂扬正气,让我想到了一件事情。我在一所私立高中兼职的时候,那里的教师办公室都安了监控器。我每次走进校长办公室都见监控录像竟然关着,天长日久,那所学校的老师们索性对监控器视而不见,都觉得校长不过是吓唬人罢了,所以放松了警惕。但是每次校长找他们个人谈话的时候,出口便是一针见血。大家相互怀疑,胡乱猜测。当我送走一届毕业生要离开这所学校的时候问校长,您的电子眼有什么作用?又不长开。校长说,我在上班的时候从来不开,而是在下班的时候才打开。上班的时候人多,大家都在工作,下了班办公室只留下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时候,才能看出他们的称职与品行。说着他打开电脑录像,我看到办公室中下班后有打扑克的、有学生家长贿赂老师的、有男老师抓着女学生手而谈话的……

正气,在一些时候是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才能毫无遮掩地展现出来的东西,也是最私人化的东西,它直指个人的内心。孔子说:君子慎独。为什么要留心一个人的时候呢,这是不言而喻的。我的一个女同学,交了一位男朋友。这位男朋友的长相和学识很是粗鄙。但是他对我女同学百依百顺,我女同学一直没有放弃他。一日女同学睡午觉的时候,听到另一个房间好像有手机响的声音。她顿时睡意全无,来到另一个房间看到她的男友正翻看她的手机,并且怕她听见还为手机调了静音。从此,我的这位女同学彻底看透了她的男友,很快分手了。但是她的男友已经偷偷配了她房上的钥匙,打算随时入室侵盗。在只剩一人的时候,最好留个心眼。邪恶的人会利用你的信任为非作歹。

中国古词所包涵的意义深邃广博,在有限的闲暇时间里。您翻开《中国诗词》这本书,略微品读一下,也许会给你意外的发现。让你在浮躁与彷徨中领略人生的奥妙;在背运与无奈中寻觅生活的玄机。人生总有结束的时候,正如游戏总有结束的时候是一个样子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只能把人生看作一场游戏,一场只进行一次的游戏。因为除此之外,我们别无其他办法能减轻这种生命的压力。中国古词或许能让你的双眼穿透一切迷雾,双手抓到问题的根本;在遇到别人认为无法排除的阻力时,带你巧妙地化解和躲过。在吃饱、穿暖的前提下热爱中国古词吧,它能让你拥有一个多彩的生命。

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3

春节期间,央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引起了师生和家长们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掀起一阵诗词文化热潮。

节目中来自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女生武亦姝,掌握的古诗词量超过两千首,并成为第二季决赛总冠军;斩获成语大会和汉字听写大会冠军,飞花令中一人对抗二十五人,夺得亚军的北大才子彭敏;来自内蒙古的65岁王海军,只读了4年书,摆地摊修自行车间隙不忘写诗,3年创作一千多首诗词;来自河北邢台乡村的40岁农民白茹云,8岁起熟读古典诗词,6年前身患癌症住院时,一本《诗词鉴赏》放在床头陪伴左右渡过难关;北大博士生陈更,理工科出身,却满腹文才,获得连续多场的擂主,还有百人团里圆通快递的老曹,气质优雅的主持人董卿,四位点评老师的口才与博识,都让人印象深刻,心生崇敬。

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中国诗词大会》以这些最熟悉、最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起观众的记忆与情怀,建构着我们的精神家园。即便放眼全球,也很少有哪个民族,能像我们这样,拥有如此灿若星河的经典诗篇;也很少有哪个国度,能像我们这样,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古典诗词。

当然,让《中国诗词大会》备受推崇的,不仅仅是选手的才情和节目的精彩,更重要的或者更深层的原因是中国古典诗词本身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它们承载着的我们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人文价值和生命力量。

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在于它的语言美。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首先是它的语言美。具体表现在它的辞采丰富,表意精准、凝练。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其遣言也贵妍”,刘勰《文心雕龙》更是直接点明:“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辞必巧丽”,强调诗词遣词用语的重要性。故而中国古典诗词炼句、炼字、诗眼等艺术手段,以求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推敲”二字的故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改诗用“绿”字的故事,诗圣杜甫“为人性僻眈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表达的正是对诗词语言表达准确、形象、精炼的极致追求。

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美还表现在它的形式美和音韵美。任何文学艺术的创作,都要以外在的形式和具体的结构来体现,诗词的创作也不例外。特别是汉语有一个与世界上普遍使用的拼音文字显著不同的特点,就是使用单音节字,字与字之间搭配组成词,由词再组成句,由句再组成文。因此,对中国文学来说,最基本的成分就是字。要想诗词流畅、声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首先就要考究字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声律。因而,我们经常见到中国古典诗词常用双声、叠韵、叠字、比喻、对偶等修辞方法,并要求诗句、词句在对仗和格律上长短一致、工整对称,既易于记忆、朗读,又富有音韵之美。

从《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到魏晋南北朝时曹操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再到唐初,严格意义上的格律诗出现,诗句开始形成讲究平仄和押韵的规范,篇幅字数固定,结构规律上,都有了一定的格式。最终,讲究形式和音韵的格律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基本形式,之后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更是具有统一的词调和曲牌,依据不同的词调曲牌来表意。诗词的形式和格律,重缓急相间,长短有致,抑扬顿挫,韵调谐和,大大丰富了诗词的表现力和艺术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在于它的自然美。

这种自然美展示的是中华民族赖以生生不息的大好河山,蕴含的是中华民族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诗意理念。

在这里,有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的异域风情,有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江南春色,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山水田园,有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湖光天色,还有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等诗词,不胜枚举。

诗人、词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讴歌不是作为旁观者的欣赏,而是把自然作为交流和倾诉的对象,达到物我相融、物我相忘、人与自然共生共长的境界。于是,便有了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有了韩愈眼中“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的桂林山水,有了姜夔感叹“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国古典诗词直观鉴赏,表达的是对自然的热爱,但根本目的更多的还是借物言志、寄情山水、感悟人生。

也正因为中国古典诗词所标识的自然景象,让散布在中华大地冰冷生硬的地理景观和山水楼台,有了精神的支撑、人文的温度。我们心中的苏州,成了寒山寺,成了“夜半钟声到客船”、我们想到的武汉,是黄鹤楼,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我们遥望的西域,是玉门关,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即便未曾到过的地方,也成了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熟悉的“故乡”。

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在于它的真情美。

这种情是深沉的爱国情。从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到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再到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其因祸福趋避之”。中国古典诗词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三千年中国文学创作和发展史的全过程。

这种情是浓烈的思乡情。韦庄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需断肠”,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最典型的故事是:南朝陈伯之原是齐的将军,齐亡于梁后,他恐怕为梁所不容,便投到北魏去;梁丘池写信给他劝他还是回到祖国来,其中最有名的几句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旗鼓,感生平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陈伯之读了这信,想起自己的乡土,果然就带了军队回到祖国来。这些古典诗词中的一草一木、一唱一吟,无一不是朴素、浓烈的乡土之情。

这种情是执着的男女情。我们可以在《诗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见证古老的爱情誓言,在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中感受绵绵思念,在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中体会温情共勉,在苏轼“……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中遥想他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在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感触离别时的无限伤感。

这种情是真挚的朋友情。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再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还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不可或缺的还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表达的难舍骨肉亲情。

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在于它的意境美。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自成高格。”诗词整体的美学价值在于意境。意境美是诗词美的最高体现,是鉴定一首诗词好坏的关键因素。

所谓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赋予一定的艺术形象,使读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体验,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一种特有的“境象”。简而言之,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不限于作品本身,而是作品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刺激读者产生联想和共鸣,达到言尽意无穷、思无崖的效果。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在含蓄。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一直以来崇尚委婉含蓄,忌浅露直白,认为作品必须含蓄委婉,才能达到意味无穷的效果。《文心雕龙》提出:“隐义以藏用”;“精义曲隐,无伤其证言,微辞婉晦,不害其体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杜甫《绝句六首》“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鸟栖只故道,帆过宿谁家。”这首诗虽然描写得简明扼要,但是抒写“不尽”,留有余味,营造出了含蓄委婉的意境美。“鸟栖只故道,帆过宿谁家”,看似单纯的写景,其实是在含蓄的描写中,寄予了微妙深远的联想。把怀念故乡之情和人生的漂泊感展示得淋漓尽致。再如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面上看是在咏歌洞庭湖的阔大气象。但诗作的真正的目的并非在于描绘洞庭湖的浩瀚阔大气象,而是借此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垂青援引,因为通过“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已将自己不甘寂寞、希望引荐的意图含蓄道出。

苏轼的《蝶恋花》更是充分体现了委婉含蓄的诗意境界:“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全词貌似一幅游春图,但却是表现诗人对人生的深邃思考。暮春的自然界,花败飘落,柳絮轻飞四散,芳草滋生,表现出诗人的彷徨迷惑。而“佳人”与“行人”,在词的深远境界中,纯粹偶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种种矛盾的思索中产生一种漂泊的情感,表达出诗人对客观现实中美的眷恋和内心世界的矛盾苦闷,以及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探索,从而创设了诗词委婉含蓄的高远境界。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在动感。我们生活的现实生活是生生不息,始终处在变化之中,生命之气、精神之韵均在流动中得以体现。诗词的意境必然要体现出精气神,让读者真正入境,感受到一种动态的美。

这种动感体现在古典诗词对动词的运用,即将原本静态的事物活跃起来,例如杜甫“轻燕受风斜”,通过动态描摹,把燕子风中的飞动轻盈之态惟妙惟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再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举北宋词人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和张先的“云破月初花弄影”的实例。还有一种动感,是通过动静对比或以静衬动来实现。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在这首诗里,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流动的声响,浣纱归来的女孩子们在竹林里的笑声,小渔船缓缓穿过荷花的情态,都和谐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像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有声画,又像是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空山”、“明月”、“翠松”、“清泉”、“浣女”、“渔舟”等清新、明净的暮秋意境,令人有心胸荡涤之感。整首诗意境优美,展现出一幅流动的画面,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在传神。即让读者在品读诗词中有一种理性的领悟,明了诗词所蕴藏的哲理,起到自省、警世、启发、鼓舞的作用。这种诗词不再是赏玩的身外物,而是深入内心和精神世界的力量和价值。

例如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之焕《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朱熹《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诗词。最为典型的是杜甫《登高》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境界之壮阔,对读者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中国古典诗词带给我们的是耐人寻味的审美趣味,是慰藉人生的文化滋养,是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芸芸众生,自是不能都成为诗人、词人,但我们可以从古典诗词中感知诗心,充实诗意,在面对物欲横流、人生跌宕、艰难困苦时,找到走向远方的自信与动力。

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4

学了中国古典文学,我感受到诗歌是中国古代最美的文学,最动人的文学,最擅长抒情的文学。它们深微隐幽,意味渊永。时而美到极处,又豪放到极处。情调闲雅,怀抱旷怀,雄放慷慨,动人心魄。细细品味,又是最能让人沉醉心迷的文字。

宋词的美是需要用真心、用真情去体会的。初读时的惊艳只是肤浅的直觉,真情的流露才是词的魅力所在。如果说诗凝练的语言使诗富有哲理,因此直抒胸臆的诗往往不如含义隽永的诗句脍炙人口的话,那么词则不然,词中的空间足够词人纵横驰聘,洋洋洒洒道出切身感受。读词的过程实际上是揣摩词人情感的过程,词的美丽也只有懂词的知词的人才能感受的出来。

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统治者御用工具和玩具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

宋词不同于一般宋诗的散文化、议论化。善于将抒情与写实景完美结合。在唐五代小令基础上,宋代演为许多中调和长调,在曲折动宕、开阖变化中,是情景紧密交融,其细致、具体、微妙处,有的甚至胜过唐诗。宋词又长于比兴,多以微妙而又细致的比兴手法,藉景物表达内心复杂而隐幽的情感,常以香草美人的传统来寄托政治上的感慨,感人至深。宋词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宋词虽然沿袭着唐五代的传统以抒发情感、灵性为主,形成“诗庄词媚”的分野,以婉约为宗,但后来由于时代生活的变化,题材的扩大,艺术个性得到重视,艺术手法渐趋多样,所以使宋词风格在婉约和豪放之外,兼有真率明朗、髙旷清雄、典雅精工、骚雅清劲等多种风格。

宋代的词,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它的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它如行云流水,临风伴月,最擅抒情。写艳情而不纤佻,写富贵而不卑俗。宋词虽然风格众多,但大体上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词,潇洒超脱,高远清雄。犹如沙场的英雄,一腔热血,又有恢弘的刚健的气魄。婉约派的词,犹如淅淅沥沥的杏花春雨,美得令人屏声静气。它典雅精工,情景交融,曲尽情态。

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放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细品苏轼的词,一首首皆是一粒粒珍珠,随便拾起一粒,都光彩照人。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除了风月柔情,他也把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也把词转化成了言志抒怀的工具。

他用词表现自我,是抗敌御辱的爱国热忱,是怀古的沉郁情思。他用豪迈磅礴的语句赞历史丰功伟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用起笔恢弘的气势,连接广阔的历史时空,贯穿着无数英雄豪杰。他用《念奴娇》为我们讲述了辉煌的历史故事,他用雄丽之至的语言,写出了一个横塑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和足智多谋的周公瑾。“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历史现实交相震撼,让人忽然醒悟,既然人生如梦,何不寄情与大好河山?

内容的大起大落,横绝古今。古往与今来,哲理与人生,贯穿在他壮丽恢弘的辞藻之中。高起然后低徊,平稳过渡后激昂慷慨至极,雄风浩荡。品读他的词,是感受热烈奔放风格,是念出短促有力的音律,又是思考沉郁过后,复归于沉静的思考。

在词坛上,以婉约著名的要数那突破束缚的一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

她用委婉细腻的笔触,和女性特有的心灵感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可爱少女。清新明丽的语言凝练优美,谁都能读出她笔下那妩媚婀娜少女的含羞多情。

她以婉约隽秀的语言,大胆的抒发对丈夫的真挚爱情。《一剪梅》中,花与水的比喻,请随景生,情景交融,似不经意又无脂粉气。“云中谁寄锦书来”,又以大雁传书的浪漫吐露相思之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辞藻清新生动,意美音佳,蕴藉而含蓄。

南渡以后,国破,家亡!让这个曾经幸福的闺秀为颠沛流离的孤苦生活而愁。她“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只有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雁过也,正伤心”,又是旧时相识的大雁飞过,可丈夫已死,这锦书以无处可寄。想想,只有“伤心”。她触景生情,悲秋自怜:“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盛开,而自己已由于忧伤愁苦而憔悴瘦损,无心摘花,尽是难罢难休得相思!

大珠小珠落玉盘似得叠词,急促的节奏,凄婉的情调,把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凝集心头,描绘的淋漓尽致。让我们不由得伤感起来。和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是她用最凄美细腻的笔触描绘的她晚年的心境:怎一个愁字了得!

品味李清照的词,清如水,纯如酒!

这就是宋词的美丽,美在词人满腔爱国热血,美在词人脉脉儿女情长。千年风霜纵是无情,但词人的感情在千年后却依旧生动。

宋词,古典文学园圃中一支艳丽的奇葩,或低徊婉转、清韵悠长;或沉郁顿挫、深厚苍凉。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方式表达了人类内心深处曲折幽微的情感,抒发了复杂而婉约的心绪而得到人们的喜爱;它的音韵之美,文字之丽,无与伦比。在悠远的时空里风神摇曳、芬芳妩媚,萦绕在我们心间,回响在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