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那村后的一座山,门前的一条溪,那山上的竹林,溪中的游鱼,莫不是这山清水秀的家乡灵气。还有什么能比一辈子都能做一个家乡人更令人奢望的呢?若是一个归家的游子,踏上那松软的泥土,好似躲入家乡的怀抱,温文尔雅。耳边那熟悉的狗吠鸟鸣,也能让心再坚的汉子泪落三尺。那些憋了太久的苦闷,家乡终能为我们分忧。
3、那涤荡着心灵的一丝寒风,扫拂了城市的喧嚣,伴予着的不再是无休止的动律,而是一种只能在回忆中找寻的静谧。我带着心中的那种期盼,在这丝丝静谧融洽着的梦境中奔跑着,心中的火热并没有打破这独有的幽静。深深允吸这饱含新鲜的空气,一种静便在心中涤荡着。在奔跑中眺望着,想看看有没有到达心中的那片原野。可什么也望不着,仿佛被什么笼罩着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当局者迷。置身于这家乡之美中,却恍然不知,必是这美,这景就已扣人心弦,使人痴醉了吧!
4、屋前屋后的小河总是静静的流着,两岸的.水草随着微风轻轻地摆动,一到夜前午后便热闹起来,笑声,吆喝声在河边也荡漾开来,门前那小土路总是混漉漉的,好久都干不了。清晨打开屋门,雾气一下子涌进屋,整个家乡就成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朦胧得甚至可以把你的心也一起融化了,等到阳光慢慢拨开雾气,树叶上便落了一层水珠,又是一个水灵灵的家乡。
5、小的时候,每次回到家乡,总是老远就看到那条密密的林荫小道,雾气朦胧的清晨,父亲骑着车,载着我在小道上穿梭,我伸出小手,轻轻掠过树梢,冰冰的雾气沾湿我的指尖,深吸一口气,家乡那淡淡的土香混着湿湿的水气钻进我的喉咙,凉透我的心田。屋后的那棵桂花树总是在淡淡的放着清香,等到八月一过,它便绽放出一张张金灿灿的笑脸,静静的把醉人的香气送到千家万户,于是整个家乡都如痴如醉,如梦如幻
6、已有三年没能踏上那片土地,但我离家乡并不远,起码比起王荆公那钟山只隔数重山的境遇要好得多。但我想起家乡的春天却又不觉叹息了。犹记得家乡的早春,拥有温暖的春风,几处早花刚刚绽放,无故显得娇嫩,正像那家乡的少女,娇柔、美丽却不失优雅,而一丝快乐也随春风萦绕在每个人身边。在我心中家乡的早春是惬意的。只可惜转眼间,我已站在这城市喧闹的街头,没有家乡的花与风,闭上眼睛,能觉察到的只是那寂寞的早春所带来的阵阵清寒。这个城市的早春是寂寞的。
7、在家乡的村子里,那是一段凉爽宜人的日子。我乘着亚热带的季风,避开县城闷热的天气,从五岁的稚童成长为十岁的女孩,而家乡是我一切依恋寄托的地方。冬天田野上略显肃杀的风,春天涓涓的溪水和粉红雪白的桃花,夏天荷塘里面或红或白的莲,秋天成片成片的金黄稻谷笑声回荡在那个小小的坝子里,没有都市的繁华,没有山野的荒凉。
8、站在家乡的大山顶上,远远的把家乡丢在脚下。俯看自己的家,似大山里的一颗痣。高远而湛蓝的天空,在群山的狭隘里左冲直撞,才在家乡的平地里挤出一片空地来,那时的家乡,是多么的微小。山与水和谐地同处在蔚蓝色的天空下,那才是一种至少的美。家乡因为有了它们才显得更加美。但如果他们缺了家乡,那才叫美中不足呢!
9、家乡的山山水水美不胜举,我不是画家,无法用画笔勾勒,描绘、渲染出这山水的真实和美好。我不是诗人,无法用准确、生动、美妙的语言去描写去赞誉它!我纵然是摄影师,也无法用快门儿来记录下处处充满的美好,时时变换的景致。但我是五常人,这些美好让我感受至深,那山水间的朴实,厚重、纯朴和美好就象我家乡的人们,我怎能不爱我的家乡!我怎能不为我的家乡建设,发热发光,再创辉煌!
10、龙凤山,山环水抱,山水相依,青山映于绿水,绿水环着青山,相映成趣。水面如湖宽广又如江之浩荡,波光鳞鳞,闪闪烁烁,使人相见顿时清清爽爽,心旷神怡。这潺潺流淌的清凉哺育着万亩良田,浇灌出稻花飘香,收获着滚滚金色的稻浪。水下又是各类鱼虾的水府洞天,鱼肥水美,一年四季取之不尽,这不是正是富有所在吗!
1、 野径埋香,风月琳琅。平江无须歌惆怅,明月应是在故乡,经年如水的故事,在每一个红尘渡口,滋润着情怀,丰盈着生命,风雨难摧。
2、 我只是路过,却没有停下来。天边那飘过的故乡云啊,是在召唤,更多是一种来不及的诉说。我无语,模糊的眼里故乡的风采已不再,来来去去是萧瑟的身影在徘徊……
3、 其实,那只有是一颗游子的心,才会这样悲情的惆怅!那只有是一个游子的泪,才会流的凄凉!因为于我,永远是一只风筝。而那一线相牵的是故乡的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我迎着风雨想飞很高很高,只为了把家的温存再一次尽收眼眶!
4、 只想就这样,在每一个清爽的早晨,倚窗收集一抹阳光的灿然,悄然植入与心,等春天的风,再次吹开满世界的生机盎然。或者,遥望远方的故乡,不道想念,不语相思,只任那风带上我最深的祝福,最深的牵挂,由他而去。然后转身,忘记付出的,忘记相欠的。
5、 悠悠天宇旷,浓浓故乡情。当缆绳轻解,荡舟离岸时,游子身后留下的又何止是一串串涟漪?当汽笛长鸣,车轮滚动时,游子身后留下的又何止是一声声呼喊?或许,当游子的强颜欢笑在转身后化成热泪暗涌时,思念便已成灾。
6、 “月是故乡明”,当初啖杜老的这句话诗,飘飘然,只是五个字,在经历了无数个同一的今夜之月,才明白滴滴皆血泪!故乡的月,永远牵动着一颗游子的心,白的让人心碎,明的让人心痛,但在这人情的风风雨雨中,这种痛却是我永远的慰藉!
7、 人生舞台上的每一次竞演,他们是你的亲友团,冲锋挑战中的每一次遇险,他们是你的避风港,成功奋斗中的每一次收获,他们是你的动力源。,感谢近在身边的爱人,感谢远在故乡的亲人,人在路上,家在心中,感恩有家,感恩有你。
8、 荡漾在时光的舞步里,心灵的深处便是想家的地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头顶的月儿似乎总是沾满了灰尘,模模糊糊的,懒散的没了纯洁。如今我行走在故乡的小路上,抬头方知,已是元宵,那轮在天边的月儿,是如此的单纯,我伸手想要触及,却那么的高远,或许这便是它内心深处的的纯洁。
9、 故乡的春雨正是一首凄美伤感的诗。飘雨的日子,多想执笔划出雨的美和生命的意义。不经意间会回顾着一段段旧时光总是会嘘唏不已,一生的时光竟是如此的短暂和太多的不舍。
10、 心中的情为心而谱写相思,心中的心为泪而放下旋律的泪滴,走在无望的季节,一份感知的忧愁,多么的悲恋而清澈,如此的沉醉在思念的故乡,一份爱的城池被灌溉了相望的天涯,一份天气难以得到曾经的相约,一份崖口看不到未来的快乐。
11、 我们深处闹市之中,便不知故乡绿几何?更不知细叶谁裁出,毫无柳絮芳菲尽,也无候鸟归来巢。生活在都市的边缘里,每个人挣扎着,摸爬滚打,目光所及之处,均是聒噪的人群与水泥堆砌的森林,可如若不是生活所迫,谁又愿意背井离乡,放弃故土的良莠沃土,踏足这污浊的空气里。
12、 我只愿蓬勃生活在此时此刻,无所谓去哪,无所谓见谁。那些我将要去的地方,都是我从未谋面的故乡。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黄金时代》
13、 杏林春暖,很想在有杏花的日子回故乡,穿过仄仄的小巷,拂手矮墙,找寻岁月的沉香,翻开一页页白羽般的过往,织成流年最美的篇张,最好是微雨含春,更有杏花飘过矮墙。
14、 这风里扬起故乡的润土,泥土里悠荡着乡里人的淳朴,那些个土里土气的词藻,浓浓的乡音,在晨雾中,我依然能听见,那乡里姑娘在河塘的石板上,用木棒捶敲打着衣服,那些个村妇说着、笑着、浪着,絮叨着东家长李家短,在塘里洗着菜划着水,这春水荡情烟雨朦朦,轻轻的柔进了泥土里,揉进了江南的芬芳。
15、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对于漂泊的游子来说,故乡,永远是一帧珍贵的水墨丹青画,永远是心灵依靠的温馨港湾。走过山山水水,走过流年岁月,游子的跫音无论落在何处,那一缕心头萦绕的乡思从不曾有半分的消减。
16、 柳叶桨溅桃花浪,汀州里鹤眺远方,饮一盏岁月留香,唱一曲往事飞扬,山水间歌声回荡,回荡思念的滚烫,去年的家书两行,读来又热了眼眶,云水边静沐暖阳,烟波里久违的故乡,别来无恙,你在心上。
17、 明明本是无家客,逢人却说是故乡。禅本无言,却寻本来。没有必要说的东西,反而一番纠缠。漫步在人间,思索在心头,曾经多少纠缠放不开,到头来不过一场痴迷。既然是漫步,那就悠然散步,散了,散了。
18、 人们都说,背上行囊,就是过客;放下包袱,就找到了故乡。其实每个人都明白,人生没有绝对的安稳,既然我们都是过客,就该携一颗从容淡泊的心,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
19、 只有我知道爷爷的孤独。因为我也有着这样孤独。我怀念故乡的老屋。那每日清晨婉转的.莺啼,那木制楼梯凄婉的呻吟,那透过碧绿的竹林洒落的细细碎碎的阳光,那让人无法忘怀的带着淡淡清香的泥土气息。
20、 心中有爱,穿枝拂叶也不觉悲凉;心性淡然,披荆斩棘也不会畏惧。风一程,水一程,故乡梦碎重几回?山一路,水一路,意志坚定深几许?
21、 每个人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远离纯净,开始漫步在红尘的烟火里。在茫茫世海里追逐,寻找所谓的归宿,其实人又何曾有真正的故乡,都只是暂将身寄,看几场春日芳菲,等几度新月变圆。停留是刹那,转身即天涯。
22、 岁月打磨的不是梦想,不是信念,更不是梦中的泪痕。打磨的是游子登高远眺无法穿透千山万水的眼睛。如何容纳异乡的风景?行走在他乡,漂泊的景致,在清风追逐的泪痕里,挤压着异乡客的灵魂。那连绵的沙漠,那朵朵的云彩,传递的都是故乡清脆的乡音。
23、 是啊,从古到今,在这样的夜晚,睹月思人,谁能白白辜负了内心的一片痴情。只不过,李白在思他的故乡亲朋,而我,却在念及我的佳人。
24、 人,很奇怪,只有陌生才能让他们倾心交谈,生活中,每一个看似陌生的人,背后,也许有着不一样的故乡,把微笑带来陌生人,有时,你会收获到许多。
25、 晨曦微露,喧闹早已晕染,叽叽喳喳的声响将原本平静的清晨打破,也将我从睡梦拉醒。十月将尽,这座南方的滨海城市,却没有半点深秋的寒凉,故乡已是寒风凛冽,北风呼啸了,不知不觉,离家又是几近一年,在外漂着,心始终难有归属,就连这城市的气候也有些难以适应,不知何时,再能看看故乡的深秋。
26、每一次回到故乡身旁,发现故乡又老了一些,从村庄的意像中分明读得出几分沧桑。走在高高的田埂上,没有拾稻穗的孩子们,没有了大树旁的阵阵笑声,榕树下也没有了祖父拉二胡的声声悠扬。
27、我的故乡在吉林省洮南市,他虽然是个不起眼的小城,没有山,没有水,可我依然对这片土地充满着无限的热爱。因为他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是我牙牙学语的地方。我在这里成长了五千多个日日夜夜,在每一秒钟,都渗透着我炽痛的热情。
28、在家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爬到大山顶,去眺望我的故乡。清晨,薄雾刚刚漫起的时候,故乡就茏罩在一片云雾当中,似古老又秀气。勤劳的三姑四婆都在这个时候早早起来,在鸡鸭的咕咕声中,开始了忙碌。故乡的人勤。
29、故乡的秋雨像姑娘手中的绣花线,上上下下不得空闲的翻飞。一会儿绣出了柿子树上的红灯笼,一会儿绣出了地里的金地毯,一会儿不知怎么的又绕到了橘树上,于是绿枝上便挂上了明黄的绣球。故乡的秋雨虽说是姑娘的眼泪,可也并不撒娇任性。一阵雨过后,仿佛友人向她道了歉似的,这不她一抹脸,天还是湛蓝的天,太阳还是欢喜的太阳。
30、故乡的云软绵绵的,尽管我没有真正的触摸过他,可我的心早已与故乡取得了永远的沟通,我可以感觉到,在我忧伤时,它可以温柔的抚摸我的心,让我把烦恼抛开,在我快乐时,她又悄悄降临到我的心上,与我分享无尽的喜悦。我永远也不能忘记她,因为是她给予了我无限的关怀,为我带来了新鲜的期待。
鲁迅在《故乡》的结尾处写道: 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象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结合《故乡》全文,深入思考鲁迅这段话,我们不难发现,《故乡》着重表现的,实际是人与人关系发展中的两个循环节。第一个循环节是从少年鲁迅和少年闰土到成年鲁迅和成年闰土关系的变化。这是一个已经完成了的循环节,它不但有了前项(少年鲁迅和少年闰土的和谐美好关系),而且有了后项(成年鲁迅和成年闰土之间的隔膜:“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认真想来,这个循环节实际是以往人与人关系中不断重复的无限链条中的一环,是无数这类恶性循环节中的一个,它包含着鲁迅对中国全部社会思想史和社会关系史的概括和总结:人与人原本是平等友好的,但在封建社会里,及至成年,人与人之间便隔膜起来,彼此的心不能相通了。鲁迅认为,在他与闰土之间,这个恶性循环节已经造成了,再也没有挽回的余地。但还有第二个循环节,即少年水生和少年宏儿到成年水生和成年宏儿关系的变化。这是一个尚未完成、只有前项而尚无后项的循环节。同往日的少年鲁迅和少年闰土一样,水生和宏儿还保持着童贞的爱情,还有着两心相通、两小无猜的和谐美好关系,但他们以后将会怎样呢?是不是又和鲁迅与闰土一样变得隔膜起来呢?这是鲁迅集中思考的问题,他希望他们不再重新走上以前的老路,希望从他们这一代起,打破中国社会思想和社会关系的恶性循环,从而走上一条新的发展的道路,开始一种新的生活,一种前人未曾经历过的生活。《故乡》的整个情节链条,实际便是由这两个循环节组成的,简单表述出来,便如下式:
我认为,《故乡》的全部描写,都可纳入到这两个循环节中来理解,《故乡》的主题意义,也存在这两个循环节的关系中。
在分析少年鲁迅和少年闰土的关系时,有种观点认为,鲁迅意在表现农村劳动人民的孩子的聪明、勇敢和智慧,表现城市富家子弟的缺乏广博的见识,从而反映了鲁迅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愿望和要求。表面看来,这种分析似有道理,但深究下去,实际上与鲁迅原意悬殊甚大,可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为这种分析,在不自觉之间,又为两个不分彼此、融洽无间的孩子分出了等级、划分了优劣,标出了高低,而这恰恰是鲁迅和闰土后来变得隔膜起来的根本原因。鲁迅说:“别人我不得而知,在我自己,总仿佛觉得我们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将各个分离,使大家的心无从相印。这就是我们古代的聪明人,即所谓圣贤,将人们分为十等,说是高下各不相同。其名目现在虽然不用了,但那鬼魂却依然存在,并且,变本加厉,连一个人的身体也有了等差,使手对于足也不免视为下等的异类。”(鲁迅:《集外集·<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少年鲁迅和少年闰土关系之融洽,恰恰在于他们还没有在彼此之间分出等差,分出优劣和高低,少年鲁迅不因闰土是贫苦农民家子弟而心存半点蔑视之意,少年闰土也不因少年鲁迅系主人家孩子而视之为异类,因为小说由少年鲁迅的眼中写出,他又是没有任何优越感的,所以表现出了对少年闰土的欣羡,但我们却绝对不能反过来,认为少年闰土自然地优于少年鲁迅,似乎他是高于少年鲁迅的另一种不同的孩子。试想,如果我们把对少年闰土可爱形象的刻画,当成鲁迅对闰土与鲁迅的比较,当成单纯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当成鲁迅向劳动群众学习的愿望的表现,那末,鲁迅后来对闰土麻木迷信的描写,不又可解释为鲁迅对劳动人民的蔑视,当成鲁迅反对向劳动人民学习的表现了吗?总之,这种观点离开了对上述整个循环节的分析,单纯从鲁迅的部分描写中演绎出自己的结论,结果便离开了鲁迅的原意。而只要我们结合上面列的两个循环节的图式,我们便会清楚地看到,鲁迅对少年鲁迅与少年闰土的描写,集中在他们二人的和谐融洽的关系上,宏儿和水生的关系是少年鲁迅和少年闰土关系的重演,在宏儿和水生的关系的描写中,我们只看到二人的和谐亲爱,而绝无二者的优劣比较,所以少年鲁迅和少年闰土之间的关系的实质,也是如此。从和谐走向隔膜,则是闰土和鲁迅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轨迹。
鲁迅和闰土之间的隔膜是怎样产生的呢?正是鲁迅所抨击的把人分成高下不等的各种等级的封建等级制度,是在这种制度影响下产生的封建等级观念,是维护并实施这种制度的封建礼教制度。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啊!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我们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显而易见,闰土对鲁迅还是怀有亲情、爱情的,但在这时,他已经不能象从前那样与鲁迅平等相待了,他在观念上已经把鲁迅当成了与自己高下不等的另外一种人,当成了“老爷”,他内心的感情也便很难以自由地表现出来。这两颗心灵颤动着,意欲向一起抖动,但这个人与人之间的.等级界限,终于把两颗心灵分开了。可以说,这段描写是《故乡》全文的高潮,是最亮的光点,而“老爷”二字,又是这段描写的聚光点。由此可以看出,《故乡》的中心,在于揭露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与人正常关系的无形破坏作用,是“封建思想吃人”主题的一个变奏曲。
“啊,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啊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
闰土这里说的“规矩”、“懂事”,便是要按照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等级差别,分别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人的封建礼仪。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一个人从幼到长,首先受到的便是这种“规矩”的教育和训练,及到成年,习惯了这些“规矩”,“懂”了这种关系学,也便再也无法用自己的真实感情待人接物了,人与人之间也便难以形成真挚的感情交流了,因而少年鲁迅和少年闰土那种真挚的和谐关系便被彻底破坏了。这就是鲁迅《故乡》中包含的最大的悲哀和痛苦。
除此之外,生活的艰难也是压扁人们精神的一个重要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象一个木偶人了。”“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闰土在不间断的生活重压下变得麻木了,即使鲁迅,也在“辛苦展转”中失去了少年时的轻松活泼的心境。这种心境,是不利于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的,是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的。这同样加重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同情设置了严重的障碍,为什么连鲁迅的话也只在脑里回旋,再也不能象以前那样与闰土自由交谈了呢?因为他已不再有儿时那种毫无障翳的轻松心境。由此也可看出,《故乡》中鲁迅对人民群众痛苦物质生活的描写,是汇入他们精神被窒息、人与人正常关系被破坏这个中心主题的。有的同志仅仅把《故乡》当成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物质生活的小说,我认为失之于片面,也不足以概括《故乡》的整体意义和全部思想性职能。人们很容易感到,当我们说闰土在精神上已经麻木了的时候,是包含着他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物质生活的痛苦经历的,但当我们说他的物质生活的痛苦时,却并不意味着他的精神被摧残得麻木不仁了。我认为,这二者的关系,我们从《故乡》的两个循环节的关系中,也可以得到说明。
上述《故乡》中的两个循环节,没有把豆腐西施杨二嫂这个主要人物包括进去,因为这个人物,照我看来,只是这两个循环节的重要的、必要的补充因素,是做为它们的衬托而出现在小说之中的。封建等级制度、封建等级观念、封建礼教制度,使鲁迅和闰土变得隔膜起来,但还没有完全堙灭他们二人内心的亲情和爱情,它们把闰土压迫得麻木、迷信起来,但还没有摧毁他的善良和忠厚。豆腐西施杨二嫂则是在封建等级制度中,变得对人毫无诚意了的一个市侩性人物。她在鲁迅面前攀亲拉故,实际上毫无感情;表面上恭维,实际上只是为了捞点东西。在她的身上,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封建等级观念和封建礼教制度所能造成的更严重的后果:浇灭人与人之间的任何一点感情温热,使之成为在虚伪言词掩盖下的互相掠夺的冷酷关系。
在《故乡》的现实的人与人的关系中,只有水生和宏儿的关系还是正常的、美好的,但他们的将来会怎么样呢?会不会重新走上鲁迅和闰土已经走过的老路呢?这便是鲁迅集中思考的问题。鲁迅不愿他们再象自己、再象闰土,更不愿他们象“辛苦姿睢”生活着的豆腐西施杨二嫂,但能不能实现呢?如何实现呢?鲁迅却并不完全知道。
以上便是《故乡》的主要内容。 “闰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是我们讲到《故乡》时常用的一句套话。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的,但在某种意义上又不完全对。封建的等级观念、封建的礼教规范真地已经绝迹了吗?我们面前那些睁着天真无邪的眼睛听我们讲解《故乡》的学生,在将来真地便能避免鲁迅与闰土那种关系的变化了吗?他们之间真地便能不再隔膜起来了吗?《故乡》向我们提出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过时,因而它还是有现实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