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南北景色差异的优美句子 正文

南北景色差异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5-01-16 05:13:56

1、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唐·杜甫《野望》

2、落尽琼花天不惜,封它梅蕊玉无香。倩谁细橪成汤饼,换却人间烟火肠。

3、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唐·杜甫《对雪》

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一》

5、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唐·李商隐《对雪二首》

6、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唐·孟郊《苦寒吟》

7、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8、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唐·杜甫《公安县怀古》

9、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0、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1、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1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3、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白居易《长恨歌》

14、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唐·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

15、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唐·杜甫《小至》

16、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杂霞雪。——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17、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

18、坐看深来尺许强,偏於薄暮发寒光。半空舞倦居然嬾,一点风来特地忙。

19、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唐·杜甫《阁夜》

20、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21、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其三》

2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3、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24、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25、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拏。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

26、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7、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唐·李白《冬日归旧山》

28、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29、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唐·杜甫《兵车行》

30、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唐·王维《老将行》

31、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轩辕台:相传为黄帝擒蚩尤之处。)——唐·李白《北风行》

32、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卢纶《送李端》

33、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唐·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34、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四首之三》

35、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36、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37、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8、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39、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唐·刘驾《苦寒吟》

40、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唐·韩翃《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

41、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唐·元稹《南秦雪》

42、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43、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44、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45、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的《咏雪联句》

46、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47、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李煜的《清平乐》

48、问江路梅花开也未。——程垓《酷相思·月挂霜林寒欲坠》

49、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罗隐《雪》

50、溪梅晴照生香,冷蕊数枝争发。——张元干《石州慢·寒水依痕》

汉语有一个与世界上普遍使用的拼音文字显著不同的特点,就是使用单音节字,字与字之间搭配组成词,由词再组成句,由句再组成文。因此,对中国文学来说,最基本的成分就是字。要想文章流畅、声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首先就要考究字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声律,这在可以歌唱的诗词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诗词的语言要有乐感:诵唱时金声玉振,听读时抑扬悦耳、声调悠扬,这才是诗词的佳境。声律的重要性,首先是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作为文章的外在形式,声音的高下更迭非常重要,他就像物体外表的色彩一样,没有它就会黯然失色。刘宋时期著名的文章家和史学家范晔在给外甥的信中也谈到声律的重要性,他认为论文作诗,首先要“性别宫商,识清浊”,而“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上来”(《狱中与诸甥书》)。到了齐永明年间,诗歌声律上的要求首先被周

律诗定型后,唐以后的中国古典诗人更加讲究声律之美,杜甫说自己“老来渐于声律细”,又说自己“新诗改罢自长吟”,所谓“长吟”看看能否朗朗上口应当是其主要方面。王昌龄在《诗格》中强调了对仗的重要,并把诗歌的对仗分为五类:“一曰势对。二曰疏对。三曰意对。四曰句对。五曰偏对”。宋代的江西派,明代的前后七子,清代沈德潜的格律派对诗歌的格律声韵从理论到创作实践则提出更多、更为具体的要求。

至于诗歌格律方面的具体要求,各种谈诗歌作法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这里

一、构成诗歌格律的三要素

中国古典诗歌以格律来区分,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又称古风或古诗,每首没有一定的句数,不讲对仗,也不拘平仄。虽要求押韵,但并不严格。近体诗又称律诗,是初唐以后才定型的新诗体,它对每首诗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皆有严格的要求。

律诗根据句数和字数的不同,大致又可以分为三种:律诗、排律和绝句。律诗八句,如每句五字称五言律诗,每句七字称七言律诗。排律又叫长律,至少十句以上,有时达一、二百句。排律一般是五言,很少有七言。绝句又称截句,即截取律诗的一半,为四句。每句五字称五绝,每句七字称七绝。无论是律诗、排律或绝句,都必须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其中平仄最为重要。

1、平仄

这在律诗作法中最为重要。平仄是根据古代汉语的声调来确定的。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其中平声属于“平”,上声、去声和入声皆属于“仄”。平声平坦,仄声短促,有高低变化。所谓“平声平调莫低昂,上声高呼猛力强。去声低回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这样,平仄交错,就可以使声音发生多样变化,听起来波澜起伏,铿锵悦耳。

汉字一字一音,有几个字就有几个音节。但在律诗中一般都是两个字构成一个节奏或音组,所以又称之为双音节。由于律诗无论五言还是七言,每句的字数都是奇数,所以又总有一个单音节。这样:五言诗每句就有三个节奏,两个双音节、一个单音节;七言诗就有四个节奏,三个双音节,一个单音节。是“平”是 “仄”即按音节的划分在一句中交错使用。另外律诗在结构上每两句相配,称为一联。第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每一联的上句叫出句,下一句叫对句。

律诗的押韵一般只押平声韵,所以对句的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字,出句的最后一字则可平可仄。一联之中出句和对句平仄相反的叫“对”,平仄相同的叫 “粘”律诗对“粘”和“对”要求很严,该“对”不“对”,该“粘”不“粘”,就叫“失对”、“失粘”,是作律诗的大忌(如故意“失对”、“失粘”,叫“拗体”,是律诗另一种作法,在下面的“拗救之美”中专论)。

平仄在律诗中使用的规律是:在一句之中交错使用,在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中相对,在上下联之间则相粘,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其中上句“好雨知时节”与下句“当春乃发生”;上句“随风潜入夜”与下句“润物细无声”;上句“野径云俱黑”与下句“江船火独明”;上句“晓看红湿处”与下句“花重锦官城”之间为“对”。“当春乃发生”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与“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与“晓看红湿处”之间为 “粘”。

律诗的平仄格式是固定的,以第一句句末两字的平仄来划分,基本上有四种格式:平平脚、仄平脚、平仄脚、仄仄脚。

七绝的四种格式如下:(下面诗句中的黑体字为可平也可仄)

第一种:平平脚,如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种:仄平脚,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种:平仄脚,如白居易《忆杨柳》: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四种:仄仄脚,如杜牧《念昔游》:

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秋山春雨闲吟处,遍倚江南寺寺楼。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种格式中,第二种仄平脚最为常见,第三种平仄脚则少见。七绝的这四种格式是律诗中最基本格式,七律、五律、五绝的四种格式都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的。其中七律的第一种格式就是七绝的第一种加第三种,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第二种格式即是七绝的第二种加第四种,如温庭

水玉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浓荫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新。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隔竹见笼疑有鹤,卷帘看画静无人。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南窗自有忘机友,谷口佳称郑子真。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的第三种格式等于七绝的第三种格式两首相加,七律的第四种格式等于七绝第四种格式两首相加。这里不再例举。

五律也有四种格式,和七律的四种格式完全相同,只要把七律的每句开头两个字去掉即可。如七律第一种格式平平脚: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去掉每句的前两个字,就变成五律的第一种类型: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的第二、三、四种格式也分别是七律的二、三、四种格式去掉每句前两个字,不再例举。

五绝也有四种格式,也是将七绝的四种格式每句前面两个字去掉即是,如七绝第一种平平脚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去掉每句前面两个字,就变成五绝的第一种类型,如卢纶《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绝的二、三、四种亦是如此,不再例举。

2、押韵

古典诗词的格律实际上包括格式和声律两个方面,而声律又包括平仄和押韵。汉字一般来说都是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组成,韵母相同的字就叫同韵字,如陈、晨、臣、尘的韵母都是en。律诗的对句即二、四、六、八句最后一个字的必须是同韵字,这就叫押韵。另外,律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允许换韵。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第二句“水面初平云脚低”的“低”,第四句“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泥”,第六句“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蹄”,第八句“绿杨阴里白沙堤”的 “堤”的韵母皆是i。

中国由于幅员辽阔,特别是南北字的读音差别很大,所谓南腔北调。既然要押韵,字的读音就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于是产生了制定标准的“韵书”。中国最早的韵书叫《切韵》,是隋文帝开皇(公元581—600年)年间,经刘

《切韵》之后,有人又总结唐代诗人的用韵规则,编了本新的诗韵,这就是明清以后普遍使用的《平水韵》。《平水韵》分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五大类别,共106个韵部,每个韵部用一个字作代表,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古代诗人作诗或今人作古代律诗,就必须熟读乃至背诵《平水韵》,这样才能押韵而不至于乖违。对于写旧体诗的今人来说,押韵似乎不必如此严格,鲁迅说:“(写旧诗)要有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

3、对仗

上面说到诗词格律实际上包括格式和声律两个方面。平仄和押韵属于声律,对仗则属于诗歌格式。所谓对仗,就是在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中词性相同的词依次对应,如名词对应名词,动词对应动词等。对仗是律诗必备的条件,无论五律、七律或排律

水玉

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春。

隔竹见笼疑有鹤,卷帘看画静无人。

南山自是忘年友,谷口徒称郑子真。

其中颔联“浓荫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新”中,出句“浓荫”和对句“细雨”对仗,且均为偏正词组;出句的“似帐”和对句的“如烟”相对,且皆为介词状语;出句的“红薇”和对句的“碧草”相对,且皆为偏正词组;出句“晚”和对句的“新”相对,且皆为形容词。

颈联“隔竹见笼疑有鹤,卷帘看画静无人”中,出句的动宾词组“隔竹”和对句的偏正词组“卷帘”相对;出句的动宾词组“见笼”和对句的动宾词组“看画”相对;出句的动词“疑”和对句的动词“静”相对;出句的动宾词组“有鹤”和对句的动宾词组“无人”相对。这就叫对仗。

再看一首五律,如王维《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其中颔联的“草枯

以上只是律诗对仗的一般情况。实际上例外的情况很多,就像名人的错别字叫“假借”一样,名诗人或名诗中不合平仄叫做“拗”,不合对仗者可以解释为“流水对”之类,如唐代山水诗人储光

寒潮信未起,出浦缆孤舟。

一夜苦风浪,自然增旅愁。

吴山迟海月,楚火照江流。

欲有知音者,异乡谁可求。

诗的颔联就不对仗,只有颈联“吴山迟海月,楚火照江流”对仗。

白居易的七律《杭州春望》:

望海楼明照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其中首联、颔联、颈联三联俱对仗。王维的七律《既蒙宥罪旋复拜官》除颔联、颈联对仗工整外,首联、尾联也俱对仗。其中“花迎喜气皆知笑,鸟识欢心亦解歌”,“闻道百城新佩印,还来双

对仗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三种:

1、工对。

这是要求最为严格的一种对仗,即不但要同类词性相对,而且要同类词中的小类也相对,如名词就可以分成天文、地理、时令、人名、地名、动物、植物等许多小类。工对则要求他们全部或大部相对。如白居易《香炉峰下新卜山居》:“南檐纳日冬天暖,北户迎风夏月凉”。其中“南”与“北”是方位对,“檐”与 “户”是宫室对,“纳”与“迎”是动词对,“冬天”与“夏月”是时令对,“暖”与“凉”是形容词相对。但像杜甫的“星垂原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前四个字对的很工整,最后一字“阔”是形容词,“流”是动词,没有对仗,但也算是工对。

2、宽对。

与工对相反,只要出句与对句间同类词性相对即可,并不要求小类也相对。如元

3、流水对。

工对和宽对都是并行的两件事物相对,出句和对句甚至可以互换位置而意思不变,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等。但流水对则出句和对句的意思是连贯的,有因果关系,两者位置不可互换,就像流水一样不能颠倒,如杜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

对仗的形式自然不止上述三种,还有扇面对(即隔句对)、借对、就句对、错综对等,这里不一一列举。

二、诗歌声律美的表现

诗歌声律之美,主要表现在字与字、词与词之间的音节之美;各种句子之美和一个句子内的结构之美;整首诗歌谐律和拗就之美。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1、音节之美

如上所述,汉字的特点是每个字一个音节。诗的音节之美,不外乎同音字组成的重叠之美,异音字之间相续的错综之美以及同韵字相协的呼应美。诗家于此每多下功夫,“新诗改罢自长吟”,锤句锻律,下字调韵,于抑扬抗坠之间最为讲究。清代格律派诗论家沈德潜说:“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心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说诗

(1)重叠之美即两个字之间的双声和叠韵。双声即两个字中的声母相同,如故宫、家居、加紧、蒹葭、皎洁、

第一,双声。如宋括云:“几家村草里,吹唱隔江闻”,其中的“几家”、“村草”、“吹唱”、“隔江”皆双声。李群玉“方穿诘曲崎岖路,又听钩

第二,叠韵。如胡仔《

第三:叠韵与叠韵相对者,如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湖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出句中的“潋滟”和对句中的“空蒙”;杜甫《古柏行》:“崔巍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

第四:双声与叠韵互对,如王维《老将行》:“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

双声叠韵的音节之美首先是使声调抑扬顿挫、委婉动听。《文心雕龙•声律》,篇云:“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

当然,双声叠韵的美感决不止于委婉动听,它的

萄藤洞庭头,引叶漾盈摇。

清秋青且垂,冬到冻都凋。

全诗四句全为双声叠韵,为了迁就双声叠韵,诗意搞得很晦涩,什么叫“引叶漾盈摇”让人很费解,至于“冬到冻都凋”诗意则很庸俗,看得出完全是为了凑成双声叠韵。就是从音韵上来说,像“引叶漾盈摇”、“清秋青且垂”、“冬到冻都凋”等,读起来也很别扭拗口,没有丝毫美感。

双声叠韵的使用也会促使诗人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谢灵运就是由于大量采用双声、叠韵字,从而形成了独有的

(2)错综之美指异音字之间相续所产生的美感。其中包括平声字和仄声字之间参伍成句所形成的平仄错综之美,也包括仄声字中的上声、去声和入声字之间交替使用所产生的美感。关于平仄相间所产生的美感,俞

仄声字中的上声、去声和入声字之间交替轮用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为单句的最后一字,上、去、入三声轮用,如杜甫《送韩十四江东省亲》: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其中“衣”为平声,“妹”为去声,“转”为上声,“力”为入声。四个出句,四声皆备,参伍拗折之间,不仅产生错综之美,也从声韵的角度表现了战乱之中思亲而无法寻亲的无奈和无家可归的伤感。

第二种情况是一句之中有三个仄声字,上、去、入三声参伍,如杜审言的《和晋宁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其中“独有宦游人”、“云

(3)呼应之美主要指同韵字的互相协律,包括选韵、叠韵、转韵、逗韵等形式。

选韵所谓选韵,是指诗人用韵时对韵脚的选择下过一番功夫,读者在阅读时可欣赏他们的匠心。清代诗论家袁枚认为选韵应该选择一些响亮的韵脚,要避免暗哑晦僻,他说:“欲作佳诗,先选好韵,凡其音涉哑滞者、晦僻者,便宜舍弃。葩,花也,但葩字不亮。芳,即香也,而芳不响。以此类推,不一而足。宋唐之分,亦从此起。李杜大家,不用僻,非不能用,不屑用也”(《随园诗话》)。袁枚的话,有一定的道理,字音的响亮,用宽韵,固然有种廊

叠韵即写诗叠用韵脚的问题。韵脚除了平常、奇险外,还有个疏和密的问题,何处用疏,何处用密,何处句句用韵,何处隔句用韵,这有个标准,就是为内容服务,由题旨和风格所决定。如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西征》,前面句句叠韵,但到了最后四句“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却隔句用韵。其原因就在于前面写出征和战斗,诗人以逐句用韵来夸张出征的声威和战斗气氛的紧张。后四句是想象战斗胜利后的功勋,意在渲染 “紧张过去,神气舒驰”,以疏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

作诗火急追亡

诗的开头写孤山雪中景色,悠游之前从容不迫,因此叠韵中不用句句押韵的“促起式”,所以第一句的起句“雪“字不入韵,下面的“数”、“许”、 “暖”、“合”等也都不入虞鱼韵。从第九、十句“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起,叠韵和隔句用韵交错进行,直至结束。前面似乎是随心所欲,后面又显示出整饬和规律,天地既很宽敞,让诗人随意挥洒;押韵又有规律,可看出诗人可以安排的匠心。清代大学者纪

转韵转韵是指在长篇的五古、七古中转换韵脚。韵脚转换中轻重快慢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全诗音韵的抑扬顿挫,自然也就会对诗人情感的表达和诗意的彰显起到一定的作用。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转韵13次,而且每每奇句用韵,平仄交替,起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国”用逗韵(入声),与下面句子所押的“得、识、侧、色”属同一韵部,皆为仄声韵,又为叠韵。“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王国维《人间词话》),而使诗歌情节显示出沉郁色彩。接着描述玄宗对杨妃的宠爱,在声韵上以平仄交替的方式开始换韵,落“逗韵”于“池、摇、暇、人、土”等韵脚,渲染杨贵妃的美丽和“姐妹弟兄皆列土” 的恩宠,唐玄宗得贵妃后的纵欲。

转韵并无一定的格式,清初格律派诗论家沈德潜说:“转韵初无定势,或二语一转,或四语一转,或连转几韵,或一韵叠下几语。大约前则舒徐,后则一滚而出,欲急其节拍以为乱也”(《说诗

七古的转韵不能太疏,也不能太密。如果二句一转,过于急促,但如通篇一韵,也缺少波澜。何处转韵,何处不转,要视诗中的情节和氛围而定。一般来说,诗意转折时配之换韵,诗意一气贯注时则少换韵或不换韵。叶

将军魏武之子孙(元韵起),于今为庶为清门(元)。

英雄割据今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元)。

学书初学卫夫人(逗韵),但恨无过王右军(转文韵)。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文)。

开元之中常引见(逗韵),承恩数上南熏殿(转仄声霰韵)。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线,广韵与“霰”同)。

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线,广韵与“霰”同)。

褒公

先帝天马玉花骢(逗韵),画工如山貌不同(转平声东韵)。

是日牵来赤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东韵)。

玉花却在御榻上(逗韵),榻上庭前屹相向(转仄声漾韵)。

至尊含笑催赐金,

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漾韵)。

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

将军画善盖有神(逗韵),必逢佳士亦写真(转平声真韵)。

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真韵)。

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真韵)。

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

全诗转韵五次,平转为仄,仄转为平,亦有平转为平。叶

逗韵逗韵是指换韵之前,预作韵脚呼应的一种技巧。这种技巧后来逐渐变成一项规则,即古诗转韵的首句,当以入韵为原则,与新转入的韵预先作前导式的准备,使新转入的韵像水到渠成一般承接下去。如上面例举的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从“承恩数上南熏殿”起要转韵,由前面的“文”韵转仄声“霰”韵,为了承接自然,在出句“开元之中常引见”中就预做准备,韵脚为“见”,这就叫逗韵。同样的,从“画工如山貌不同”起,由仄声“霰”韵转为平声“东”韵,其出句“先帝天马玉花骢”的韵脚就已转为“骢”,做好过渡准备。此诗的五次转韵皆在其出句逗韵,是极其严格的,也是逗韵中最为典型的一例。杜甫说他“老来渐于格律细”,确实如此!

2、句式之美

句式美一是表现在平仄协调,二是上下句之间对仗工整,三是句子的结构。前面两点上面已论,这里专论句子结构。古代诗歌的句型,唐以后以五、七言最为常见。

五言诗的结构有多种,其中以上二下三最为常见,称为“常格”;还有上三下二、上二下二、上四下一等句型,称为“变格”。

上三下二,如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

上二下三,如元

上一下四,如元

河——任天然曲,江——随峡势斜;

孟郊《怀南岳隐士》:

饭——不煮石吃,眉——应似发长。

上二下二,如王维《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上四下一,如王维《山居即事》: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七言的句型上四下三为常格,上三下四为变格,又叫“折腰格”。另外还有上二下五、上五下二、七字一贯、上六下一等句型,但不多见。

上四下三格,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方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上三下四格,如白居易《日答客问杭州》:

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

欧阳修《退居述怀寄北京韩侍中二首》:

静爱竹——时来野寺,独寻春——偶到溪桥。

卢赞元《雨诗》:

想行客——过溪桥滑,免老农——忧麦垄干。

上二下五格,如杜甫《秋尽》: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上五下二格,如杜甫《阁夜》: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七字一贯格,如杜甫《

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

上六下一格,如陆游:

客从谢事归时——散,诗到无人爱处——工。

以上谈的是五言和七言各种句型,但无论是那种句型,他的美感皆在于结构上形成或舒缓、或紧凑的顿

闻君寻野寺,便宿支公房。

溪月冷深殿,江云拥回廊。

燃灯松林静,煮茗柴门香。

胜事不可接,相思幽兴长。

首句“闻君寻野寺”为上三下二结构,下句“便宿支公房”则为上二下三结构;颔联二句皆为上三下二,颈联二句皆为上二下三。尾联同颈联结构,但用字的虚实又不尽相同。这样参伍变化,诵读起来自然磊落如贯珠。

3、谐律和拗救之美

音韵的和谐包括双声叠韵,异音字之间相续的错综之美,同韵字之间互相协律的呼应之美,这皆在前面已论及,下面着重谈谈拗救之美。

有正就有奇,有顺就有逆,拗救是近体律诗中的一种变格。即在平仄的组合搭配上,打破固定的常规模式而别创音节,显示出不同于常体的突兀变化之美。这就叫“拗”,这种诗歌就叫“拗体”。但中国古典诗歌必须平仄交错并呈现一定的规律,这样才能使声音发生多样变化,听起来波澜起伏,铿锵悦耳。因此在用仄声字拗折时,一句之中不能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律诗声韵中的大忌。因此,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要设法补救,这就叫做“救”。

诗体的拗救也有一定之规,清代论诗律著作,如王渔洋《诗律定体》、赵秋谷《声调谱》、翁方纲《五七言诗平仄举隅》,开列诸种拗救之法。王力的《汉语诗律学》条分更细,将拗救之法搜罗殆尽。拗就之法,分为单傲和双拗两大类。所谓单傲,就是出句拗,对句不拗;双拗就是出、对句皆拗。

拗救形成的拗句往往能增加句子的强度,形成一种劲直之气,对文气对声调都有帮助。宋代的范

单傲

(1)五言句

五言平起的常格是“平平平仄仄”,出现下面几种情况就叫“拗”和“就”:

第一种,五言平起的常格“平平平仄仄”,如第一字为仄声,就是拗句,如许浑《送南陵李少府》:“落帆秋水寺,驱马夕阳山”,出句第一字“落”为仄声;许浑《玩残雪寄江南尹刘大夫》:“艳阳无处避,皎洁不成容”,出句第一字“艳”为仄声,这就叫“拗”。五言平起的诗如出句第一字为仄声,那么第三字必须是“平“声,这就叫“就”。如上面例举的许浑两诗,第一首出句第三字“秋”,第二首出句第三字“无”皆为平声,这就是“就”,合在一起叫“拗就”。

第二种,五言平起的常格“平平平仄仄”,如第三字为仄声,虽仍算合律,下句可以不就,但第一字必须平,否则就犯了“孤平”(即一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如:李商隐《高松》“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第三字“出”拗作仄声,可以不救,但第一字“高”必须是平声,否则犯孤平。

第三种,五言平起的常格“平平平仄仄”,如第四字如拗作平声,那么第三字就应拗作仄声,不然就落调,如李商隐的《乐游原》“青门弄烟柳,紫阁舞云松”,出句第四字“烟”拗作了平声,那么第三字“弄”就“就”为仄声;

(2)七言句

第一种,七言律诗的第一、第三两字,可以不论平仄,但仄起句的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就会成为孤平。如第三字不好改成平声,那么第五字本为仄声者必须改为平声,以来救转,如杜牧的《柳》“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对句“宋玉宅前斜带风”声韵为“仄仄仄平平仄平”。即第三字不好改成平声,那么第五字本为仄声者必须改为平声“斜”,以免犯孤平。

第二种,七言律诗仄起的出句“仄仄平平平仄仄”的第五字如拗作仄声字,仍算合律,可以不救。但第六字如拗作平声,就必须救,即将第五字拗作仄声,不然就落调。如李商隐《无题》“直道相思了无益,未防惆怅是清狂”,出句拗作“仄仄平平仄平仄”,第六字“无”当仄用平,改第五字为“了”,当平用仄以相救。

双拗

(1)五言体。五言体平起出句为单傲,五言仄起出句“仄仄平平仄”才有双拗。

第一种,五言仄起出句“仄仄平平仄”中,第三字平声如拗成仄声,那么对句的第三字就必须改成平声救转,这样上下句就变成: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诗例如:苏轼《游鹤林招隐》“古寺满修竹,深林闻杜鹃”,出句第三字本应平声,拗成仄声“满”,下句第三字本应仄就必须改成平声“闻”救转;

第二种,五言仄起出句“仄仄平平仄”中,出句第四字本应平声,如拗成仄声,那么下句第三字就要改成平声救转,或者下句首字改用仄声亦可,即: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或者“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诗例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出句第四字本应平声,拗成仄声 “不”,下句第三字本应仄声,就必须改成平声“吹”救转;

第三种,五言仄起出句“仄仄平平仄”中,出句第三、四两字本应平声,结果皆拗成仄声,成了“仄仄仄仄仄”或“平仄仄仄仄”,那么,下句第三字必须用平声救转。另外,出句如拗成五个仄声,其中须有入声调配,这样音调才美。诗例如孟浩然《广陵逢

(2)七言体。七言体仄起出句为单拗,平起出句才有双拗。出句平起的标准格式为“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一种,七言平起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中,如第五字拗成仄声,那么,下句第五字就需改成平声救转,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如韦应物《

第二种,七言平起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中,如五、六两字皆拗成仄声,那么,下句第五字就需改成平声救转。如杜牧《江南春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出句五、六两字“八十”皆拗成仄声,下句第五字就拗改成平声“烟”字救转;

第三种,七言平起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中,如第六字拗成仄声,亦是将下句第五字需拗成平声救转。诗例如崔

综上所述,拗救的方法虽多,但原则只有一个,就是避免“孤平”,使声调动听。这样,在拗救之中就出现与常格不一样的新的音调和节奏,使长期使用的已显得板滞的律诗形式发生变化,使句法变的灵活,笔力显得生新折拗,调新而韵美。可见创新是万物的生命,诗词格律也不例外。

我们的祖国真大1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的地域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悟做一个人的自豪。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哪些地方?说一说对他们的印象。(学生相畅谈感受)

二、观看、欣赏:

1、出示一幅地图,让幼儿观察、欣赏地图,了解我国地域的广大,初步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美丽富饶的国家。

2、老师与幼儿共同欣赏诗歌《我们伟大的祖国》。

请幼儿思考:诗歌里是怎样说我们祖国伟大的?

什么地方一年四季如春,鲜花盛开?什么地方冬天比较寒冷,甚至下雪?

(我国地域广阔,南北气候相差较大,北方一年四季分明,冬冷夏热; 南方一年四季比较温暖潮湿。(举例说明一些城市,北方城市如济南、北京、潍坊等;南方城市如广州、长沙、南京等)

3、指导幼儿看课本插图,再读诗歌,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祖国各地的气候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如师范读、幼儿领读、指名读等,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三、课后反思:

课堂上,我让幼儿观看祖国插图,了解祖国特点,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认识祖国各地不同的人的活动,感悟作为一名人的自豪。

我们的祖国真大2

一、主题名称:

我是人。

二、课题名称:

我们的祖国真大。

三、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我国有地域广阔,南北方差异很大的特点。

2、有表情的朗诵诗歌,感受做一个人的自豪。

四、活动准备

1、课件(内容为:地图、有的滑雪、有的春游、有的游泳、有的围着火炉吃西瓜)

2、抒情的背景音乐。

五、活动流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让幼儿介绍自己去过或者知道的地方,并说一下该地方的景色、气候特点,饮食习惯等。

(二)基本部分:

1、利用课件,让幼儿观看地图后欣赏我国的地域风情,感受祖国的美、祖国山河的壮丽。让孩子了解我国地域广阔、美丽富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特点。引出课题《我们的祖国真大》。

2、放录音,幼儿欣赏诗歌《我们的祖国真大》。感受祖国风光的美。

提问:诗歌里说了些什么?为什么说我们的祖国真大?

“什么地方十月下起大雪?”“什么地方一年四季盛开鲜花?”“同样的时间里小朋友分别做什么事情?”(幼儿回答)

教师:我国地域广阔,南北气候相差较大,北方的冬天来得早些,并且比较冷,南方一年四季都是比较温暖湿润的。

3、教师再次引导幼儿观看大屏幕,边朗诵诗歌《我们的祖国真大》。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祖国人们在同一时间里的不同活动,进一步了解我国地域广阔、南北差异很大的特点。

4、引导幼儿观察课本图片内容,学习有表情的朗诵诗歌《我们的祖国真大》。

我们的祖国真大!北方,有冬爷爷的家,十月就飘大雪花。

我们的祖国真大!南方,有春姑娘的家,一年四季盛开鲜花。

啊!伟大的祖国是妈妈。东西南北中的孩子,在同一个时候, 我的创新

活动流程 有的滑雪,有的游泳,有的围着火炉吃西瓜。

5、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朗诵诗歌。

6、在抒情的背景音乐下幼儿进行诗歌朗诵,教师给予指导。

(三)结束部分:

对幼儿的朗诵教师给予肯定和表扬。

六、及反思。

在设计活动《我们的祖国真大》时,我根据儿歌内容,利用课件让孩子通过看看美丽的祖国风光,让孩子了解我们祖国的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产生作为人的自豪感,让孩子知道我们的祖国有南方和北方之分,了解南北方不同的气候差异,让孩子再通过朗诵儿歌的诗句,感受祖国真大、真美,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作为人的自豪感。

我们的祖国真大3

目标:

使幼儿初步了解祖国地域之辽阔广大,激发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准备:

本市(县)、中国地图各1张。地球仪两个。一朵小红花。每个幼儿备一张自己的照片(不超过2寸)。

过程:

1、我的家在哪里

教师出示本市(县)地图。并提问:“谁能从这张图上找到我们的幼儿园?”当幼儿找到时,请用小红花贴到幼儿园的位置上。再请幼儿继续寻找“我的家在哪儿?”小朋友分组到地图前找自己的家,找到自己家的小朋友,可把自己的照片贴到上面去。经过大家一番寻找和粘贴,一幅生动、亲切的“我的家”的地图制成了。

2、我们的祖国——中国真大

教师出示地球仪,并提问:“谁能找到中国在什么地方?”“我国周围有哪些国家?”此时,教师出示世界地图,引导幼儿在世界地图上和其他国家比较,最后得出“我们中国在世界上是个很大的国家”的结论。

3、中国的南方和北方

教师引导幼儿用生动的事实(我去旅游,爸爸出差……)说明我国南方和北方距离之大。

如“我和爸爸去南方(海口),坐了三天火车才到。”“我和妈妈去北方(齐齐哈尔),坐了两天火车才到。以此说明中国之大。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

课后反思:

课堂上,我让幼儿观看祖国插图,了解祖国特点,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认识祖国各地不同的人的活动,感悟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

小百科:祖国首先是国家,其次自己对这个国家有归属感。这归属感,来自于民族文化的认同,家族祖先的传承,生存生活的祖国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更是一个法理概念。

我们的祖国真大4

语言活动:我们的祖国真大

活动目标

1、感知、理解诗歌的内容,知道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

2、尝试用甜美、自豪的声音朗诵诗歌,感受诗歌所表现的民族自豪感。

3、激发幼儿学习诗歌的兴趣。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1、引出课题,引导幼儿感受“祖国真大”。

T: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张图吗?它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出示图片)

T: 你们看看它的形状像什么?(出示公鸡的图片)

T:今天老师请了一位小导游,你们看它是谁?(出示小蝴蝶图片)

T:今天小蝴蝶要带我们去旅游啦!你们准备好了吗?我们一起跟着小蝴蝶到我们祖国的北方去看一看吧!(出示蝴蝶飞往北方的图片)

二、初步理解诗歌

T:这时候北方是什么季节?(出示大雪纷飞的图片)

T: 下雪的冬天可以做些什么事呢?(出示滑雪图片)

T:我们刚刚观赏了北方的风景,现在你们想去祖国的哪里呢?

T:这次小蝴蝶要带我们去祖国的南方啦!(出示南方图片)

T:我们看看南方的十月是什么样的景色?

T: 在这么温暖的季节里,你会做些什么事呢?

T:那我们看看南方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游泳图片)

T:现在,小蝴蝶要带小朋友们去一个特别的地方,睁大眼

睛看好咯!

T:这里的人们在干什么?

三、欣赏诗歌并朗诵

欣赏诗歌《我们的祖国真大》,配上抒情的背景音乐,让幼儿感受诗歌内容

T: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好听的诗歌,这首诗歌就是描述了刚才所看到的场景,一起来听一听吧!

T:你最喜欢诗歌中的哪句呢?

T:现在跟着老师一起把这首好听的诗歌说一说吧!

T:学习了这首诗歌,你是喜欢南方还是北方?为什么?

四、总结

T:今天小朋友们跟着蝴蝶飞去了美丽的地方,还学习了一首好听的诗歌,你们开心吗?

T:我们的祖国有很多美丽的地方,小朋友们有机会还可以去其它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下次我们再一起来分享大家的旅游经历吧!

我们的祖国真大5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知祖国地大物博,初步理解祖国"真大"的含义。

2、学习有表情地朗诵诗歌,提高大胆表达、表现的能力。

3、喜欢参加学习诗歌活动,感受诗歌所表现出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重点:是让幼儿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内容;

活动难点:是让幼儿学习一年四季有哪些季节,进一步理解祖国"真大"的含义。

活动准备:中国地图,课件,画好祖国版图轮廓线的背景图,诗歌相应图片及内容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1、 引出课题,引导幼儿感受"祖国真大"。

(1) 、出示背景图: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

(2) 、寻找家乡位置,感受"祖国真大"。

2、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大胆表达。

二、基本环节。--通过范诵、欣赏图片、配动作朗诵等形式,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多次欣赏诗歌,初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1、听听看诗歌里都说了什么?北方和南方有什么不同?。不同地方的孩子们在同一个时候做些什么?

2、集体交流,师、幼共同梳理理解诗歌内容。

问:你听到什么?看到什么?--观察、了解幼儿对诗歌理解的程度及遇到的困难

3、教师用图片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问:北方是谁的家?它是什么样的?南方是谁的家?它又是什么样的?

4、多形式让幼儿学习诗歌。--采用相互朗诵、分段朗诵等形式进行,进一步激发幼儿朗诵诗歌的兴趣)

5、讨论:为什么说东西南北中的孩子在同一个时候,有的滑雪、有的游泳、有的围着火炉吃西瓜?--进一步理解祖国"真大"的含义

三、结束环节。

四、延伸环节请幼儿根据所学诗歌的内容,用手中的画笔画一幅漂亮的画,表达自己爱祖国妈妈的情感。

活动延伸:

1、 利用"小舞台",继续鼓励幼儿朗诵表演儿歌,更好地理解儿歌的意思,达到有表情地朗诵。

2、 可以延伸绘画活动《美丽的祖国》,表达自己爱祖国妈妈的情感,理解我们的祖国真大。

活动建议:

为了让幼儿容易理解诗歌的内容,我运用了课件和图片这些直观、形象的教具展开教学。孩子们先欣赏了祖国风光的图片,只能简单说出图片上有什么,不明白其要表达所处地理位置、气候情况等内容。我通过课件用"游泳与滑雪;围着火炉吃西瓜"不可能的事情却在同一个时间发生。让幼儿初步理解南北方的四季特征,了解了南北方的气候差异,诗歌的内容比较抽象,让幼儿理解的内容很多,只能通过比较让幼儿明白中国分为南北方,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同一时间各自的气候和人们所做的活动是不一样的。随着孩子社会经验的积累,诗歌里的内容才能慢慢渗透在孩子的脑海里,他们才能真正懂得诗歌内容。

活动反思:

《我们的祖国真大》是一首简短的诗歌,诗歌内容讲述了中国的地大物博,从而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也让孩子们了解我们南方于北方的气候差异。

首先通过ppt中的中国的地图进入活动中,其次通过地图中南方和北方的人们的比较,让孩子知道中国的广阔,从而激发孩子的自豪感。为了使幼儿能更有效的记住诗歌,我利用了东西南北的手势方向,将歌词中的事物放入相应的位置,帮助孩子记忆。诗歌中的“十月就飘大雪花”“围着火炉吃西瓜”通过讲解以及与我们自身的比较,还有游戏“找一找,说一说”,幼儿都能够在游戏中了解了北方的气候特点,知道南北方有着明显的气候差异。

诗歌中心句:伟大的祖国——妈 妈,幼儿对于妈 妈的概念只局限在自己的妈 妈上,对于祖国妈 妈还不能理解,一直有小朋友问:“为什么要叫祖国妈 妈?”在念诗歌时也经常落下这句,在此老师还需要做更多的讲解,让幼儿真正理解句意基础上,更有效的学习诗歌,不仅知道中国的地大物博,也增进幼儿对祖国的了解与热爱。

老师制作的课件不是很精致,请幼儿讲述听到的诗歌里的内容的时候,可以设计,孩子们说一个体现一个,不要一张一张的闪过,没有给孩子整体的感觉,在设计的目标上教师要仔细斟酌,不要将很多内容一下次融入一个活动中,孩子们学习起来也较为的困难,其实整个活动可以分两个课时进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中倾听与表达中的目标2中愿意讲话并能清楚的表达中的“鼓励和支持幼儿与同伴一起玩耍、交谈。相互讲述见闻、趣事或看过的图书、动画片等。”因此在活动中再多一些孩子和孩子的互动,比如说孩子们可以交流自己的爸爸妈 妈跟自己讲的中国的南方和北方有什么地方不一样,把自己获得的经验分享分享,相信在创编环节效果会更好!

我们的祖国真大6

《幼儿园指导纲要》提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学习儿童文学作品是幼儿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

诗歌语言简练、内容有趣、形象生动,朗诵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幼儿的喜爱。但由于其思维具体形象,受生活经验、学习特点的限制,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还不能够充分感受、表现诗歌的优美意境。

我们试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幼儿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学习、感受理解诗歌的内容及优美的意境,教师通过图示梳理的方式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及对优美意境的感受,多形式支持幼儿学习诗歌,达到提高幼儿大胆表达表现的目的。

教学经验

通过观察中国地图了解祖国的地大物博,资源辽阔,孩子们都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感受到了“祖国真美”“祖国真漂亮”从而引导幼儿说我们的祖国真大……以通过看南北方的四季特征,了解了南北方的气候差异。从观察图片的基础上,理解了儿歌的内容。并以“冬爷爷”“春姑娘”找家的游戏激发幼儿学习诗歌的兴趣,从直观上学习诗歌。

通过观看大屏幕上中国地图,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因为在《教师用书上》出现:啊,祖国,妈妈,您的孩子在同一个时间里,有的滑雪,有的游泳,有的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诗句。让孩子们在了解祖国人们在同一时间里的不同活动。在教授时可以根据孩子的活动情况适时播放图片。在观看南方景色的时候,我就让孩子们看了三遍,充分了解南方的一年四季鲜花盛开的特点。

在课上,当讲到南北两个方位词时,幼儿对于关于地理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够深,分不清南北在哪,还应该是在活动前的准备或活动后的延伸部分或生成的课程,不应占据这一活动的多半时间。我觉得自己在活动中,缺少了情景性的语言,应该多培养幼儿在语言方面的锻炼。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我国有地域广阔、南北方差异很大的特点。

2、有表情地朗诵诗歌,使幼儿初步了解祖国地域之辽阔广大,激发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幼儿教育网

活动准备

1、中国地图、教学挂图《我们的祖国真大》

2、录音机,磁带等。

3、纸、水彩笔、教具:可操作性挂图一幅、教师梳理的图标若干。

4、本市(县)、中国地图各1张。地球仪两个。一朵小红花。每个幼儿备一张自己的照片(不超过2寸)。

活动过程

1、教师以游戏“我是小导游”的形式,鼓励幼儿结合中国地图互相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地方,这些地方的气候是什么样的,人们的生活习惯如何等。

2、引导幼儿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欣赏诗歌《我们的祖国真大》。教师随诗歌内容的变化,引导幼儿将“冬爷爷、春姑娘、雪花、鲜花”的图片分别粘贴在中国地图的相应位置上。

附:诗歌《我们的祖国真大》

我们的祖国真大,

北方,有冬爷爷的家,

十月就飘大雪花。

我们的祖国真大,

南方,有春姑娘的家,

一年四季开鲜花。

啊,伟大的祖国是妈妈!

东西南北中的孩子,

在同一个时候,

有的滑雪,有的游泳,

有的围着火炉吃西瓜。

(2)根据需要,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让幼儿说说:什么地方十月就飘起了大雪花,什么地方一年四季都盛开着鲜花,小朋友分别都在做什么等。通过诗歌让幼儿了解北方冬天来得较早,并且比较冷;南方是个温暖的地方,一年四季都盛开鲜花。了解世界上的人在同一时间过着四季不同的生活。

(3)教师带领幼儿跟读诗歌,学习朗诵诗歌。

(4)出示教学挂图,让幼儿结合图片有表情的朗诵。

3、鼓励幼儿根据诗歌内容绘画。

4、我的家在哪里

教师出示本市(县)地图。并提问:“谁能从这张图上找到我们的幼儿园?”当幼儿找到时,请用小红花贴到幼儿园的位置上。再请幼儿继续寻找“我的家在哪儿?”小朋友分组到地图前找自己的家,找到自己家的小朋友,可把自己的照片贴到上面去。经过大家一番寻找和粘贴,一幅生动、亲切的“我的家”的地图制成了。

5、中国的南方和北方

教师引导幼儿用生动的事实(我去旅游,爸爸出差……)说明我国南方和北方距离之大。

6、我们的祖国--中国真大

教师出示地球仪,并提问:“谁能找到中国在什么地方?”“我国周围有哪些国家?”此时,教师出示世界地图,引导幼儿在世界地图上和其他国家比较,最后得出“我们中国在世界上是个很大的国家”的结论。

活动延伸

将幼儿制作的诗歌配画,投放阅读区供幼儿朗读诗

区域活动

拼图游戏。

活动经验

1、知道地图的作用,了解地图上的一些著名的地方,

2、知道外出旅游时,地图也是我们的好帮手。

活动材料

地图拼图。

活动指导

1、幼儿合作拼摆中国地图,教师知道有困难的幼儿。

2、展示自己的拼图作品,并和伙伴说说自己了解的一些地方以及地图的作用。

活动结束:

提出仿编诗歌的要求,引发幼儿的想象性思维。

教学反思

《我们的祖国真大》作为一次语言活动其主要目标为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学习朗诵诗歌,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产生自豪感。整堂课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

一,幼儿可以基本背诵整首诗歌,并有感情的诵读整首诗歌。

二,通过对《我们的祖国真大》诗歌的学习,幼儿感受到了祖国疆域的辽阔,产生了一定的自豪感。

我们的祖国真大7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认识“飘”“鲜”等7个字,学写“北”“家”等5个字。并能积累词语,选择喜欢的词说话。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使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真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流程:

直接导入,巩固生字词。

1、出示本课词语认读。

2、说出北 家 爷的笔顺。

3、和老师一起积累五个字的词语。如丰富的物产

4、教师小结字词的巩固情况。

学习儿歌,体会情感。

☆自由轻声读儿歌,这首小诗一共有几小节?

☆分小节朗读儿歌

☆体会内容 冬爷爷的家

1、第一小组齐读第一小节

2、出示课件冬爷爷的家

3、生活在冬爷爷的家的小朋友,冬天下雪了可以做什么呢?你的心情怎么样?

4、带着快乐的心情一起读第一小节。

春姑娘的家

1、第二小组齐读第二小节

2、出示春姑娘家的图片,你都看到了什么?

3、多么美丽的景色,请大家带着愉悦的心情一齐读第二小节。

学习第三小节

1、齐读第三第四小节

2、多媒体出示括号题

3、出示“有的 有的 有的”练习句式

4、出示同一季节不同的生活

5、尝试填写书中的句式。

★拓展关于祖国你还知道什么?

★教师总结

★五齐读儿歌结束

我们的祖国真大8

活动目标

一、培养幼儿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萌发爱祖国的情感

二、理解诗歌内容,感知祖国幅员的辽阔,初步理解祖国“真大”的含义

三、学习有表情地朗诵诗歌,提高大胆表达、表现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认识中国地图、请家长向幼儿介绍祖国各

地同一时间的气候变化,理解、感受祖国的幅员辽阔。

2、物质材料准备

(1)录音机、磁带等

(2)教具:可操作性挂图一幅、教师梳理的图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㈠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中国地图,关于它你都知道些什么?

㈡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大胆表达。

二、多种方式欣赏诗歌

(一)通过范诵、欣赏图片、配动作朗诵等形式,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多次欣赏诗歌,初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听听看诗歌里都说了什么?北方和南方有什么不同?不同地方的孩子们在同一个时候做些什么?)

(二)集体交流,师、幼共同梳理理解诗歌内容。

⒈ 幼儿两两交流互动学习:你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教师重点观察、了解幼儿对诗歌理解的程度及遇到的困难)

2. 教师用图示梳理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北方是谁的家?它是什么样的?南方是谁的家?它又是什么样的?

三、多形式支持幼儿学习诗歌

(一)看图示幼儿自主朗诵诗歌。(教师了解幼儿对诗歌内容的掌握情况)

(二)讨论:为什么说东西南北中的孩子在同一个时候,有的滑雪、有的游泳、有的围着火炉吃西瓜?(进一步理解祖国“真大”的含义)

(三)学习有表情地朗诵诗歌(引导幼儿充分地感受表现诗歌意境)

1、学习朗诵诗歌。(初步学习用动作表达诗歌意境)

2、多形式朗诵诗歌(采用相互朗诵、分段朗诵等形式进行,进一步激发幼儿朗诵诗歌的兴趣)

3、配乐朗诵诗歌(引导幼儿大胆表现诗歌优美的意境。)

四、结束:提出仿编诗歌的要求,引发幼儿的想象性思维

师:我们的祖国这么大,还有哪些不同?我们一起回班也把它编成一首好听的诗歌吧。(活动自然结束)

附:诗歌《我们的祖国真大》

我们的祖国真大,

北方,有冬爷爷的家,

十月就飘大雪花。

我们的祖国真大,

南方,有春姑娘的家,

一年四季开鲜花。

啊,伟大的祖国是妈妈!

东西南北中的孩子,

在同一个时候,

有的滑雪,有的游泳,

有的围着火炉吃西瓜。

诗歌语言简练、内容有趣、形象生动,朗诵起来朗朗上口,幼儿学习起来很感兴趣。

我们的祖国真大9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我国有地域广阔,南北方差异很大的特点。

2、有表情的朗诵诗歌,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活动准备

1、课件。

2、抒情的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谈话:让幼儿介绍自己去过或者知道的地方,并说一下该地方的景色、气候特点,饮食习惯等。

让幼儿观看中国地图后欣赏我国的地域风情,感受祖国的美、祖国山河的壮丽。让孩子了解我国地域广阔、美丽富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特点。引出课题《我们的祖国真大》。

二、放录音,幼儿欣赏诗歌《我们的祖国真大》,感受祖国风光的美。

提问:诗歌里说了些什么?为什么说我们的祖国真大?

“什么地方十月下起大雪?”“什么地方一年四季盛开鲜花?”“同样的时间里小朋友分别做什么事情?”(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我国地域广阔,南北气候相差较大,北方的冬天来得早些,并且比较冷,南方一年四季都是比较温暖湿润的。

三、引导幼儿观看大屏幕

朗诵诗歌《我们的祖国真大》,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祖国人们在同一时间里的不同活动,进一步了解我国地域广阔、南北差异很大的特点。

四、引导幼儿观察课本图片内容

学习有表情的朗诵诗歌《我们的祖国真大》。

1、我们的祖国真大!北方,有冬爷爷的家,十月就飘大雪花。

我们的祖国真大!南方,有春姑娘的家,一年四季盛开鲜花。

啊!伟大的祖国是妈妈。东西南北中的孩子,在同一个时候,有的滑雪,有的游泳,有的围着火炉吃西瓜。

2、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朗诵诗歌。

3、幼儿在抒情的背景音乐下进行诗歌朗诵,教师给予指导。

五、结束:

对幼儿的朗诵教师给予评价。

我们的祖国真大10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祖国真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 认识7个字,学写6个字。并能积累语言,选择喜欢的词说话。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使学生了我们的祖国真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祖国真大。

教学难点:

借助本课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真大”是本课的难点。

教法:诵读法

学法:比较法 欣赏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一、扣题探读,找准入口

1、出示中国各地美景图。

2、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第2课《我们的祖国真大》。板书课题,重点讲解“真”,表达骄傲的心情。齐读。

二、初读感知,提炼主旨

1。自读诗歌。 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到你认为难读的字多读几遍,不认识的字做个记号。

2。小组一人一句合作读。合作读的过程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错的字音。 选一小组汇报读。

3。检查字音和认字情况。(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读生字,用生字卡片反复读,要用字组词,选词说话。重点教学:鲜、飘、候 滑雪、游泳

三、研读理解,深情感悟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读。

2。学生自由读。读后讨论:你认为祖国有多大?你有什么感受?

3。全班交流,加深理解。

★我们习惯把祖国分成南方和北方,同学们也分成两部分,坐在南边的读“南方”这一部分,坐在北边的读“北方”这一部分,我们比比哪组读得好。练习读。 分南北两个组比赛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黑龙江属于哪方呢?“北方”先读,开火车读,分组读,齐读(看书中图),领另一组读。 到底南方好还是北方好呢?说各自好的地方

4。齐读第三句话,骄傲的心情 边读边想,我们的祖国有多大。我和爸爸去南方(海口),坐了三天火车才到。”“我和妈妈去——,坐了好久飞机才到。以此说明中国之大。(多媒体课件)

四、精读内化,品味赏析

1。对比:我们的祖国和别的国家比大小。介绍拿来的照片。

2。带着自豪之情朗读诗歌。

五、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搜集祖国各地的图片进行展示。

2。小练笔:仿写句子。

六、达标测评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七、作业

1。把诗歌读给爸爸、妈妈听。

2。预习快乐读书屋一《家》。

板书设计:

我们的祖国真大

北方 飘雪花

南方 开鲜花

有的滑雪有的游泳有的围着火炉吃西瓜

我们的祖国真大11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祖国的地域辽阔,认识中国地图,认识地图上的东、南、西、北。

2、欣赏诗歌,知道我们的祖国真大,在同一时间,有不同的季节特征。

3、增长为祖国而感到自豪的情感。

活动准备:

1、中国地图、教学挂图一幅。

2、标记图:山、树。

3、认识家乡、首都、长江、黄河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中国地图,激发幼儿了解祖国的兴趣。

1、看图说说:我们的首都北京在那里?请幼儿在地图上找一找首都北京在什么地方?

2、让幼儿谈谈自己去过的地方,在地图上找一找

3、让幼儿 在地图上找出中国最北、最南的地方

二、出示教学挂图,欣赏诗歌《我们的祖国真大》

提问:

1、在北方,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在南方,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3、在西边,人们在做什么?

师带领幼儿一起念儿歌《我们的祖国真大》

三、认识中国地图上各省的标记,知道全国有31个省,每个省都有一个省会

1、观察中国地图、

2、指认各省的分界线。

3、数数共有多少个省。

4、说说我们所在的省,省会。

四、请幼儿在地图上做标记

1、在家乡的位置上做标记。

2、找出首都北京,放上天安门的模型。

3、在东北三省摆上树,喜玛拉雅山上摆上山脉的标记。

4、用黄,蓝皱纸标出长江,黄河。

教师:小朋友,你觉得我们的祖国怎样呢?你喜欢吗?一起念儿歌: 《我们的祖国真大》。

儿歌:我们的祖国真大

我们的祖国真大,北方,有冬爷爷的家 ,十月就飘雪花 。

我们的祖国真大,南方,有春姑娘的家 ,一年四季开鲜花。

啊!伟大的祖国-------妈妈,东南西北中的孩子,在同一时候。

有的滑雪,有的游泳,有的围着火炉吃西瓜、

我们的祖国真大12

目标:

1、通过游戏及看录象感知祖国真大及各地气候不同。

2、感知诗歌的趣味性,学习用图标记诵诗歌。

准备:

中国地图一幅。

过程:

1、出示中国地图引起幼儿兴趣。

2、会议天气预报,感知在同一天祖国各地气温和气候的不同。

(1)教师播放“天气预报”录象。

(2)提问:为什么北方(如哈尔滨)和南方(如海口)的气候、气温不一样?

(3)小结:我们的国家很大很大。南方和北方在同一时间里气候不一样,北方很冷,南方很温暖。

3、学习诗歌《我们的祖国真大》。

(1)欣赏教师朗诵诗歌。

(2)提问:你觉得诗歌有趣吗?什么地方有趣?

(3)幼儿回忆诗歌内容,教师将有关图片逐一贴在地图相应的位置上,如雪花、鲜花、滑雪、游泳及吃西瓜的孩子。

诗歌:我们的祖国真大

我们的祖国真大我们的祖国真大

北方,有冬爷爷的家,十月就飘大雪花。

我们的祖国真大

南方,有春姑娘的家,一年四季开鲜花。

啊!伟大的祖国妈妈,

东南西北中的孩子,

在同一个时候,

有的滑雪,有的游泳,

有的围着火炉吃西瓜。

幼儿园中班社会教案:我们的生日计划

设计意图:

过生日是一个让每个幼儿都兴奋不已的话题。在小班时,班上的许多孩子每到生日这一天,就会带蛋糕来园,接受同伴的祝福,并和大家分享蛋糕。升人中班后,有几个在7、8月份(暑假期间)过生日的幼儿提出也想在幼儿园过生日。为了满足他们的愿望,我们在开学初给7、8月份过生日的幼儿过了一个集体生日。对此,孩子们觉得很新鲜,都希望自己也能过一个集体生日。于是,我们布置了一个有关生日的墙饰:“小熊过生日”的背景,旁边画了标有“1月”到“12月”的12个心形蛋糕。孩子可在自己生日的那个月份的蛋糕边贴上自己的.照片。

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集体生日呢?不同的月份以什么方式过集体生日比较合适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这一综合活动。根据中班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学习特点和现有经验,我们在活动中设计了四个环环相扣的环节:

第一环节,教师让幼儿通过观看以不同方式过生日的录像片段自然进入活动情境,并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让他们看看说说。这不仅激发了幼儿过集体生日的愿望,也为下面做生日计划作了铺垫。

第二环节,教师在抛出问题“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过集体生日”之后,为了避免人云亦云,没有急于让幼儿讲述,而是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并用绘画方式做计划,表现自己的构想。如此,每个幼儿都有充分发挥主动性咱勺空间,满足了探究式学习的需要。

第三环节,幼儿展示、介绍自己的计划,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的零星经验和构想经过归纳整理,形成几种有典型意义的过集体生日的方式。这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还能提升他们分类、归纳的能力。

第四环节,完善计划。教师引导幼儿展开讨论,积极阐述自己对不同月份出生的人具体以什么方式过集体生日的见解,最后达成一致。这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经验,也能赋予活动更多的社会意义。

我们的祖国真大13

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学习诗歌活动,感受诗歌所表现出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2、理解诗歌内容,感知祖国地大物博,初步理解祖国“真大”的含义。

3、学习有表情地朗诵诗歌,提高大胆表达、表现的能力。

4、领会诗歌蕴含的哲理。

5、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让幼儿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内容;

难点是让幼儿学习一年四季有哪些季节,进一步理解祖国“真大”的含义。

活动准备

中国地图,录音机、磁带,画好祖国版图轮廓线的背景图,诗歌相应图片及内容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1、引出课题,引导幼儿感受“祖国真大”。

(1)出示背景图: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

(2)寻找家乡位置,感受“祖国真大”。

2、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大胆表达。

二、基本环节

(一)通过范诵、欣赏图片、配动作朗诵等形式,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多次欣赏诗歌,初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听听看诗歌里都说了什么?北方和南方有什么不同?不同地方的孩子们在同一个时候做些什么?)

(二)集体交流,师、幼共同梳理理解诗歌内容。

1、幼儿交流互动学习:你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教师重点观察、了解幼儿对诗歌理解的程度及遇到的困难)

2、教师用图片梳理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北方是谁的家?它是什么样的?南方是谁的家?它又是什么样的?

(三)多形式支持幼儿学习诗歌。(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表现诗歌意境)

1、看图幼儿自主朗诵诗歌。(教师了解幼儿对诗歌内容的掌握情况)

2、讨论:为什么说东西南北中的孩子在同一个时候,有的滑雪、有的游泳、有的围着火炉吃西瓜?(进一步理解祖国“真大”的含义)

(四)学习有表情地朗诵诗歌(引导幼儿充分地感受表现诗歌意境)

1、学习朗诵诗歌。(初步学习用动作表达诗歌意境)

2、多形式朗诵诗歌(采用相互朗诵、分段朗诵等形式进行,进一步激发幼儿朗诵诗歌的兴趣)

3、配乐朗诵诗歌(引导幼儿大胆表现诗歌优美的意境。)

四、结束环节

教师提出仿编诗歌的要求,引发幼儿的想象性思维。

五、延伸环节

请幼儿根据所学诗歌的内容,用手中的画笔画一幅漂亮的画,表达自己爱祖国妈妈的情感。

教学反思

这节课开始的时候,我就带领大家看了祖国风光的图片,孩子们都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感受到了“祖国真美”“祖国真漂亮。”也感受到了南北方的四季特征,了解了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在整个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幼儿初步理解了中国的最南方、最北方的在地图上的位置,知道了南、北方的不同气候情况及人们的活动。儿歌的内容比较简炼,应该比较容易掌握,但在活动中,我发现幼儿的学习热情还不够高涨,可能有的提问设计不是太合理,导致幼儿回答问题出现针对性不够。有的内容幼儿理解不够,例如:围着火炉吃西瓜——可以明确告诉孩子是祖国的哪里?为什么要围着火炉吃西瓜?在以后的区角活动中,可以利用“小舞台”,继续鼓励幼儿朗诵表演儿歌,更好地理解儿歌的意思,达到有表情地朗诵。

小百科:祖国是祖先开辟的生存之地,人们崇拜、爱惜和捍卫这片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土地。人们对祖国的感情包括了对国家主权,大好河山,灿烂文化以及骨肉同胞的感情。

我们的祖国真大14

诗歌:我们的祖国真大我们的祖国真大呀,北方,有冬爷爷的家。

十月就飘大雪花。我们的祖国真大,南方,有春姑娘的家。一年四季盛开鲜花。

啊!伟大的祖国是妈妈,东西南北中的孩子,在同一个时候, 有的滑雪,有的游泳,有的围着火炉吃西瓜。

活动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知祖国地大物博,初步理解祖国"真大"的含义。

2.学习有表情地朗诵诗歌,提高大胆表达、表现的能力。

3.喜欢参加学习诗歌活动,感受诗歌所表现出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重点:是让幼儿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内容;

活动难点:是让幼儿学习一年四季有哪些季节,进一步理解祖国"真大"的含义。

活动准备:中国地图,课件,画好祖国版图轮廓线的背景图,诗歌相应图片及内容

活动过程:一、开始环节1. 引出课题,引导幼儿感受"祖国真大"。

(1) .出示背景图: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

(2) .寻找家乡位置,感受"祖国真大"。

2.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大胆表达。

二、基本环节。--通过范诵、欣赏图片、配动作朗诵等形式,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多次欣赏诗歌,初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1.听听看诗歌里都说了什么?北方和南方有什么不同?不同地方的孩子们在同一个时候做些什么?

2.集体交流,师、幼共同梳理理解诗歌内容。

问:你听到什么?看到什么?--观察、了解幼儿对诗歌理解的程度及遇到的困难

3.教师用图片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问:北方是谁的家?它是什么样的?南方是谁的家?它又是什么样的?

4.多形式让幼儿学习诗歌。--采用相互朗诵、分段朗诵等形式进行,进一步激发幼儿朗诵诗歌的兴趣)

5.讨论:为什么说东西南北中的孩子在同一个时候,有的滑雪、有的游泳、有的围着火炉吃西瓜?--进一步理解祖国"真大"的含义

三、结束环节四、延伸环节请幼儿根据所学诗歌的内容,用手中的画笔画一幅漂亮的画,表达自己爱祖国妈妈的情感。活动延伸:1. 利用"小舞台",继续鼓励幼儿朗诵表演儿歌,更好地理解儿歌的意思,达到有表情地朗诵。

2. 可以延伸绘画活动《美丽的祖国》,表达自己爱祖国妈妈的情感,理解我们的祖国真大。

活动建议:为了让幼儿容易理解诗歌的内容,我运用了课件和图片这些直观、形象的教具展开教学。孩子们先欣赏了祖国风光的图片,只能简单说出图片上有什么,不明白其要表达所处地理位置、气候情况等内容。我通过课件用"游泳与滑雪;围着火炉吃西瓜"不可能的事情却在同一个时间发生。让幼儿初步理解南北方的四季特征,了解了南北方的气候差异,诗歌的内容比较抽象,让幼儿理解的内容很多,只能通过比较让幼儿明白中国分为南北方,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同一时间各自的气候和人们所做的活动是不一样的。随着孩子社会经验的积累,诗歌里的内容才能慢慢渗透在孩子的脑海里,他们才能真正懂得诗歌内容。

活动反思:《我们的祖国真大》是一首简短的诗歌,诗歌内容讲述了中国的地大物博,从而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也让孩子们了解我们南方于北方的气候差异。

首先通过ppt中的中国的地图进入活动中,其次通过地图中南方和北方的人们的比较,让孩子知道中国的广阔,从而激发孩子的自豪感。为了使幼儿能更有效的记住诗歌,我利用了东西南北的手势方向,将歌词中的事物放入相应的位置,帮助孩子记忆。诗歌中的“十月就飘大雪花”“围着火炉吃西瓜”通过讲解以及与我们自身的比较,还有游戏“找一找,说一说”,幼儿都能够在游戏中了解了北方的气候特点,知道南北方有着明显的气候差异。

诗歌中心句:伟大的祖国——妈 妈,幼儿对于妈 妈的概念只局限在自己的妈 妈上,对于祖国妈 妈还不能理解,一直有小朋友问:“为什么要叫祖国妈 妈?”在念诗歌时也经常落下这句,在此老师还需要做更多的讲解,让幼儿真正理解句意基础上,更有效的学习诗歌,不仅知道中国的地大物博,也增进幼儿对祖国的了解与热爱。

我们的祖国真大15

目标:

1.从同一时候各地气候的不同感知祖国真大。

2.感知诗歌的趣味性,学习用图标朗诵、记忆诗歌。

重点:

学习诗歌。

难点:

学习用图标朗诵、记忆诗歌。

准备:

1.课件《我们的祖国真大》,天气预报视频。

2.有观看天气预报的初步经验,布置好动态天气预报中的材料。

过程:

1.出示地图,引起幼儿兴趣

师:你们认识这是什么?

我们的地图像什么?

你觉得我们的祖国怎么样?

:我们在江苏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很小的地方,我们的祖国真大啊!

2.播放天气预报视频,以播报天气预报的方式来朗诵诗歌

(1)师:你们看看这位阿姨在干什么呀?

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她今天给我们播报了一段什么天气预报

(2)教师朗诵诗歌

3.幼儿学习诗歌

(1)回忆诗歌内容,教师逐一出示图标。

(2)教师完整朗诵诗歌

(3)幼儿看图标学习朗诵、记忆诗歌

4.通过提问让从幼儿同一时候各地气候的不同感知祖国真大

(1)师:我们都看过了天气预报,有没有发现全国各地的气候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说我们的祖国真大呢?

我们的祖国真大,南方和北方在同一个时间温差那么大。作为人你们心里感觉怎么样?

(2)幼儿自由讨论、回答。

(3)教师:我们的祖国很大,南方和北方在气候上有很大的差异。南方一年四季都很温暖,而在北方,现在就开始下雪了,很冷很

冷,因此在同一个时候我们的祖国会发生很多不同的事情。

5.游戏:动态天气预报

(1)幼儿自由分组,教师讲解游戏规则,让幼儿巩固诗歌内容。

(2)幼儿游戏,结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