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爱国的成语
忠君报国 忧国爱民 益国利民 相忍为国 爱国如家
忧国奉公 保国安民 一片丹心 捐躯赴难 公忠体国
舍身为国 兴邦立国 治国安民 保家卫国 以身报国
捐躯殉国 忧国忘家 出以公心 以身许国 马革裹尸
徇国忘身 尽忠报国 精忠报国 治国安邦 效死疆场
以身殉国 裕国足民 杀身报国 忧国忧民 忠肝义胆
忠心耿耿 故土难离 披肝沥胆 捐躯报国 国尔忘家
碧血丹心 赤胆忠心 捐躯济难 破家为国 为国捐躯
救亡图存 一寸赤心 鞠躬尽瘁 毁家纾难 保境息民
形容爱国的成语
1、赤心报国、
【解释】、赤、火红色,比喻真纯;赤心、忠心;报国、为国家效劳。旧指为帝王尽忠效劳。现亦形容赤胆忠心,为国效力。— 汉典 Zdic.net —
【出处】、《资治通鉴·陈纪文帝天嘉元年》、“堷大言曰、‘诸王反逆,欲杀忠良邪!尊天子,削诸侯,赤心报国,何罪之有
2、以身殉国、
【解释】、忠于自己的国家而献出生命。 — 汉 典 Zdic.net —
【出处】、南朝·梁·沈约《宋书·沈文秀传》、“伯宗曰、‘丈夫当死战场,以身殉国,安能归死儿女手中乎?’”
【示例】、或是表现在不做新朝的官甚至~上。 ◎朱自清《论气节》
3、为国捐躯、
【解释】、捐、献;躯、身体,指生命。为国家牺牲生命。-- 汉 典 Zdic.net --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二回、“可怜成汤首相,为国捐躯。”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4、忧国忘家、
【解释】、因忧虑国事而不考虑自己的家事。-- 汉 典 Zdic.net --
【出处】、《后汉书·来歙传》、“中郎将来歙,攻战连年,平定羌、陇,忧国忘家,忠孝彰著。”
【示例】、~,用意深远,所谓朝之耆德老成人者。 ◎唐·韩愈《论孔戣致仕状》
5、精忠报国、
【解释】、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汉 典 Zdic.net —
【出处】、《北史·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宋史·岳飞传》、“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示例】、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四字。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二十二回
【近义词】、尽忠报国
【反义词】、卖国求荣
赤子之心——赤子:初生的婴儿。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
披肝沥胆——披:披露;沥:往下滴。比喻真心相见,倾吐心里话。也形容非常忠诚。
赤胆忠心——赤:比喻真纯。形容十分忠诚。
尽忠报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忠贞不二——贞:意志或操守坚定不移。忠诚坚定,永不改变。也指下属对上层十分忠心。
肝胆相照——肝胆:比喻真心诚意。比喻以真心相见。
鞠躬尽瘁——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推心置腹——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比喻真心待人。
忠心耿耿——耿耿:忠诚的样子。形容非常忠诚。
全心全意——投入全部精力,毫无保留。
忧国忧民——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
精忠报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为国捐躯——捐:献;躯:身体,指生命。为国家牺牲生命。
为国尽忠——为国家竭尽忠诚。
同仇敌忾——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公而忘私——为了公事而不考虑私事,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
以身许国——许:预先答应给与。把身体献给国家。指尽忠报国,临难不顾。
以身殉职——殉:为实现某一目标而献出生命。为忠于本职工作而献出生命。
国尔忘家——一心为国,不顾家庭。
有关爱国的优美诗句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呵,给你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
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
地下的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起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诗词的.语法特点
在诗词中,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在不损害原意的原则下,诗人 们可以对语序作适当的变换. 现在举出毛主席诗词中的几个例子来讨论。
七律《送瘟神》第二首:"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第二句的意思是中国(神州)六亿人民都是尧舜。依平仄规则是"仄 仄平平仄仄平",所以"六亿"放在第一二两字,"神州"放在第三 四两字,"尧舜"说成"舜尧"。"尧"字放在句末,还有押韵的原 因。 《浣溪沙。1950年国庆观剧》后阕第一句"一唱雄鸡天下白", 是"雄鸡一唱天下白"的意思。依平仄规则是"仄仄平平平仄仄", 所以"一唱"放在第一二两字,"雄鸡"放在第三四两字。
《西江月。井冈山》后阕第一二两句:"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 志成城。""壁垒森严"和"众志成城"都是成语,但是,由于第一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所以"森严"放在第三四两字,"壁垒"放在第五六两字。
《浪淘沙。北戴河》最后两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曹操《观沧海》原诗的句子是:"锓缦羯椴ㄓ科稹?依《浪淘 沙》的规则,这两句的平仄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所以"萧瑟"放在第一二两字,"秋风"放在第三四两字。
语序的变换,有时也不能单纯了解为适应声律的要求。它还有积 极的意义,那就是增加诗味,使句子成为诗的语言。杜甫《秋兴》 (第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皇枝",有人认为就是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皇栖老碧梧枝"。那是不对的。"香稻"、"碧梧"放在前面,表示诗人所咏的是香稻和碧梧,如果把"鹦鹉""凤皇"挪到前面去,诗人所咏的对象就变为鹦鹉与凤皇,不合秋兴 的题目了。又如杜甫《曲江》(第一首)"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 多酒入唇",上句"经眼"二字好像是多余的,下句"伤多"(感伤 很多)似应放在"莫厌"的前面,如果真按这样去修改,即使平仄不 失调,也是诗味索然的。这些地方,如果按照散文的语法来要求,那 就是不懂诗词的艺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