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贾宝玉语,对天然二字的解释
2、 本人有一个心,前儿已交给林妹妹了。他要过来,横竖给本人带来,还放在本人肚子里头。——宝玉对凤姐语
3、 人生在世,有意有情,到了死后各自干各自的去了,并不是生前那样个人死后还是这样。活人虽有痴心,死的竟不知道。况且林姑娘既说仙去,他看凡人是个不堪的浊物,那里还肯混在世上。只是人自己疑心,所以招些邪魔外祟来缠扰了。——宝钗对袭人语
4、 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林黛玉对待聚散的态度
5、 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某仙姑对贾宝玉
6、 一家子也是过正月半,合家赏灯吃酒,真真的热闹非常,祖婆婆、太婆婆、婆婆、媳妇、孙子媳妇、重孙子媳妇、亲孙子、侄孙子、重孙子、灰孙子、滴滴搭搭的孙子、孙女儿、外孙女儿、姨表孙女儿、姑表孙女儿,……嗳哟哟,真好热闹!。——王熙凤语,有点象饶口令
7、 姨妈不知道。幸亏是姨妈这里,倘或在别人家,人家岂不恼?好说就看的人家连个手炉也没有,巴巴的从家里送个来。不说丫鬟们太小心过余,还只当本人素日是这等轻狂惯了呢。——林黛玉语
8、 逝者已登仙界,非碌碌你本人尘寰中之人也。小王虽上叨天恩,虚邀郡袭,岂可越仙輀而进也?。——贾政让水溶回舆,水溶婉言谢绝
9、 少年吐血,年月不保,纵然命长,终是废人了。——某俗语,描写袭人吐血一事
10、 合族中虽有许多妯娌,但或有羞口的,或有羞脚的,或有不惯见人的,或有惧贵怯官的,种种之类,俱不及凤姐举止舒徐,言语慷慨,珍贵宽大,因此也不把众人放在眼里,挥霍指示,任其所为,目若无人。——在贾珍之妻秦氏的葬礼,对王熙凤的评价
11、 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描写尤三姐闻听退婚之事,而拔剑自尽一事
12、 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件。其余诗词,不过是闺中游戏,原可以会可以不会。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倒不要这些才华的名誉……——宝钗对黛玉语
13、 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秦氏对王熙凤语
14、 这才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呢,那里有这样禽兽的人呢。他如果如此,几时叫他死在本人的手里,他才知道本人的手段!。——对于贾瑞对自己的非分之想,王熙凤语
15、 幸于始者怠于终,缮其辞者嗜其利。——薛宝钗语,描写其对探春等对府内改革的赞同
16、 本人只愿这会子立刻本人死了,把心迸出来你们瞧见了,然后连皮带骨一概都化成一股灰,——灰还有形迹,不如再化一股烟,——烟还可凝聚,人还看见,须得一阵大乱风吹的四面八方都登时散了,这才好!。——描写紫鹃谎说黛玉将离开一事
17、 本人祖父勤劳王事,立下功勋,得了两个世职,如今两房犯事都革去了。本人瞧这些子侄没一个长进的。老天啊,老天啊!本人贾家何至一败如此! 本人虽蒙圣恩格外垂慈,给还家产,那两处食用自应归并一处,叫本人一人那里支撑的住。方才琏儿所说更加诧异,说不但库上无银,而且尚有亏空,这几年竟是虚名在外。只恨本人自己为什么糊涂若此。倘或本人珠儿在世,尚有膀臂;宝玉虽大,更是无用之物——贾政语
18、 以下五件实是宁国府中风俗: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王熙凤语
19、 作诗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林黛玉与香菱谈诗词
20、 该死,该死!现成眼前之物偏倒想不起来了,真可谓‘一字师’了。从此后本人只叫你师父,再不叫姐姐了。——描写薛宝钗建议宝玉将“绿玉”改为“绿蜡”一事,贾宝玉语
21、 这里素日有个小书房,内曾挂着一轴美人,极画的得神。今日这般热闹,想那里自然无人,那美人也自然是寂寞的,须得本人去望慰他一回。——贾宝玉语
22、 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 宝玉笑道:“本人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 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23、 一家子的事,俗语说的“没事常思有事”,世上多少无头脑的人,多半因为无心中做出,有心人看见,当作有心事,反说坏了。只是预先不防着,断然不好。二爷素日性格,太太是知道的。 他又偏好在大伙队里闹,倘或不防,前后错了一点半点,不论真假,人多口杂,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讳,心顺了,说的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的连畜牲不如。 二爷将来倘或有人说好,不过大家直过没事,若要叫人说出一个不好字来,大伙不用说,粉身碎骨,罪有万重,都是平常小事,但后来二爷一生的声名品行岂不完了。 二则太太也难见老爷。俗语又说“君子防不然”,不如这会子防避的为是——描写袭人劝王夫人,叫宝玉搬离园中一事
24、 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贾宝玉语
25、 人未见形,先已闻声。——众人语,描写湘云和香菱二人
26、 妙玉常说:古人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所以他自称“槛外之人”。 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她若帖子上是自称“畸人”的,你就还他个“世人”。畸人者,他自称是畸零之人,你谦自己乃世中扰扰之人,他便喜了。如今他自称“槛外之人”,是自谓蹈于铁槛之外了,故你如今只下“槛内人”,便合了他的心了——岫烟对宝玉语
27、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辱!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出自《西江月》,评价贾宝玉
28、 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黛玉语(注:此句在国人心中也许耳熟能详,但不知红楼梦是否为其原文出处,才学所限,未从考证、
29、 哥儿若问本人的膏药,说来话长,其中细理,一言难尽。共药一百二十味,君臣相际,宾客得宜,温凉兼用,贵贱殊方。内则调元补气,开胃口,养荣卫,宁神安志,去寒去暑,化食化痰,外则和血脉,舒筋络,出死肌,生新肉,去风散毒。其效如神,贴过的便知。”宝玉道:“本人不信一张膏药就治这些病。本人且问你,倒有一种病可也贴的好么? 。——王一贴语,此为卖膏药的标准行话
30、 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王熙凤对薛宝钗的评价
31、 好妹妹,本人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本人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本人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本人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贾宝玉语,描写其对林黛玉的感情
32、 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本人,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 所叹者,你既为本人之知己,自然本人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本人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本人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 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本人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 你本人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本人知己,奈本人薄命何! 。——描写林黛玉对贾宝玉的复杂的情感
33、 宝玉,即宝玉也。那年荣宁查抄之前,钗黛分离之日,此玉早已离世。一为避祸,二为撮合,从此夙缘一了,形质归一。又复稍示神灵,高魁贵子,方显得此玉那天奇地灵之宝,非凡间可比。前经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带下凡,如今尘缘已满,仍是此二人携归本处,这便是宝玉的下落。——士隐对雨村语
34、 林姐姐那样一个聪明人,本人看他总有些瞧不破,一点半点儿都要认起真来。天下事那里有多少真的呢。——惜春对探春语
35、 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二仙师对石头语
36、 得陇望蜀,人之常情。可知那些老人家说的不错。说贫穷之家自为富贵之家事事趁心,告诉他说竟不能遂心,他们不肯信的;必得亲历其境,他方知觉了。就如咱们两个,虽父母不在,然却也忝在富贵之乡,只你本人竟有许多不遂心的事。——湘云对黛玉语
37、 谜语:“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中的一句 谜底:虽善无征
38、 俗语说的好,“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谁守谁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那时谁还管谁呢?。——描写佳蕙的在宝玉的病中出力,却无回报,红玉对佳蕙的劝慰
39、 你爱往那里去,就往那里去。从今咱们两个丢开手,省得鸡声鹅斗,叫别人笑。横竖那边腻了过来,这边又有个什么“四儿”、“五儿”伏侍。大伙这起东西,可是白“玷辱了好名好姓”的……——袭人对宝玉语
40、 本人从今以后倒要干几样克毒事了。抱怨给太太听,本人也不怕。糊涂油蒙了心,烂了舌头,没有好死的下作东西,别作娘的春梦!明儿一裹脑子扣的日子还有呢。如今裁了丫头的钱,就抱怨了咱们。也不想一想是奴几,也配使两三个丫头!。——王熙凤语,描写其与王夫人谈话后,心中的郁闷之情
41、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某古语,此为代儒对宝玉的劝戒
42、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43、生命是一袭华丽的锦袍,原来本人只是你的锦上花,盛放绚烂,撕裂後静静凋谢了。
44、最是少年别离时,若离去,便无期。
45、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46、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贱婢。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47、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48、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49、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50、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红楼梦前五回读书笔记 篇1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其被翻拍的电视剧,对其印象很深刻,之后又陆续的看过几遍书,适逢老师的布置了一篇评论,于是就选了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篇写下读后感。
《红楼梦》第五回是一大关目,说其紧要,原因有三:一是此回以全书谶语式的表现手法的集中反映;二是此回写有可卿以云雨之事显宝玉痴顽;第三便是警幻仙姑提出的“意淫”之说。
整个第五回实质所叙的仅是宝玉的一场梦。也是冥冥之中警幻仙姑受宁荣二公所托而安排下的一系列事来警其痴顽。第一件便是在“薄命司”中观看“金陵十二钗册”,意在警告宝玉,闺阁之中各中女子命运原本如此,命中注定,不要痴情于闺阁,忘身于孔孟之道。第二件便是“再历饮馔声色之幻”,即“醉以灵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将秦可卿赐予宝玉,以试云雨,来解迷津。意在告诫宝玉:“仙闺幻境之风光尚如此,何况尘境之情景哉。”总之,近似“黄粱梦”的故事,令宝玉于梦中历尽男女情事,以免宝玉在尘世的痴顽。
在此回中我们可以看到贾宝玉的另一层面——“意淫”,这是警幻仙姑对宝玉性格的一个概括,它的意思“可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能语达”,世俗中,沾淫字,“不过乐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滥淫之蠢物耳”,而警幻仙姑称宝玉是“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即为“意淫”,再确切一些,只不过是“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却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然而也对于我们这些境界地较低的也只是懵懂。我觉得,这“意淫”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以自己的贞淫美丑、善恶是非评价标准对人予以判断,不掺杂任何世俗的东西,而且这种标准是不分贵贱、不分男女的。对待女子,宝玉予以珍爱、怜惜,如撞破茗烟和万儿的事,他反而担心丫头,喊着叫她放心。对待丫鬟,宝玉多以欣赏艺术品的眼光去看待,因为她们玲珑剔透,小巧可爱,宝玉想到的是客观的美,由美便生爱,这种爱不是爱情,只是发自内心的欣喜,赞赏。好比一个人既爱画又爱音乐一样。宝玉惟独与黛玉的爱跟别个女子不同,可上升至爱情,因为他们的`精神世界是相通的,是别的女孩无可比拟的。对待个别男子,宝玉也会像欣赏女子一样地对待。如对蒋玉函的欣赏,与柳湘云交好,因为他们有着比较好的精神层面,所以愿意与他们交往,而不是后来有些人们所评论的,宝玉有同性之癖。
我认为宝玉是一个纯粹地生活在自己精神世界中的人,在尘世中的种种表现是不被世人理解的,于世人看来,行为迂阔怪诡,难免百口嘲谤。这样也就注定了宝玉最后弃绝尘世,走向心中的净土。
红楼梦前五回读书笔记 篇2
后来,又看到许多人特别赞赏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头:“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个奇妙的句子联结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一种强烈的时空交错的魔幻色彩。
说起这“魔幻色彩”,我就想起我们的《红楼梦》,于是便饶有兴致地去研究它的开头。结果发现,《红楼梦》的开头根本就不能以句段论,它竟有整整的五回书,是一个交织着仙界、人间、梦境,倒错着过去、现在、未来的充满魔幻色彩的开篇。
你看第一回,竟是从女娲补天说起,借所谓“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
这“一僧一道”,介绍了石头和《石头记》的来历,然后是“空空道人”与“石兄”讨论了一番文艺理论,实际上是曹雪芹对自己的作品做了一番介绍和评价,表现出他对小说创作的卓越见解和高度自信,这在古今名著中好像是绝无仅有的事。下面则讲了一个关于“甄士隐”(“真事隐”)的小故事,作为“引子”,以甄家的一段“小荣枯”来预示贾家的“大盛衰”。
第二回,甄士隐“飘飘”出世,“贾雨村”(“假语存”)继续钻营,由他引出“冷子兴”(“冷世情”),然后借冷子兴之口介绍“宁荣二府”,借贾雨村之口大论其“正邪二气”。在我看来,这“正邪二气论”作为当时比较先进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正是曹雪芹小说典型人物塑造的指导思想。
第三回,仍以贾雨村为线索,引出“林黛玉进贾府”,浓墨重彩地描写“宝黛见面”,即神瑛侍者与三生石畔的绛珠草在人间的隔世相会。这是全书两大主人公的一个“精彩亮相”,看起来故事已经开始,实际上是拎出来的一个“大特写”。
第四回,又以贾雨村办案为媒介,引出所谓的“护官符”,交代贾家的“社会关系网”,同时让第三号主人公薛宝钗登场。
第五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既暗示了一大批重要人物的命运和结局,也奠定了贾宝玉性格的基调和情节发展的总趋势。
所以说,这五回书是整部小说的一个“总纲”,其中包括“作品由来”、“‘引子’甄士隐”、“宁荣二府介绍”、“人物总论”、“主人公亮相”、“社会关系网”、“第三主人公登场”、“主要人物和故事的暗示”,内容纷繁复杂,头绪纵横交错,情节虚实相生,景象扑朔迷离。既有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折光,又充满浪漫魔幻的离奇色彩;既对全书作宏观上的总体布局,又在微观上设置了无数引人遐思的悬念,埋伏下无数伏脉千里的隐线,以此激发读者无穷无尽的阅读兴趣。
如果说,《红楼梦》呈现给我们的是整个封建社会生活的“汪洋大海”,那么这出神入化的开篇,就是一个美不胜收的“海市蜃楼”,正如苏轼所描写的那样:“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摇荡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它以无比的优美和神秘诱惑我们,先让我们超越时空地俯瞰那滚滚红尘的来势和走向,然后才让那位“千里之外,芥豆之微”的刘姥姥带着我们一起走进荣府。至此,已是小说的第六回,《红楼梦》主体的故事,这才真正开始。关于这一点,曹雪芹其实讲得很清楚:因为荣府人多事杂,“竟如乱麻一般”,“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与荣府略有些瓜葛”的刘姥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
篇一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其被翻拍的电视剧,对其印象很深刻,之后又陆续的看过几遍书,适逢老师的布置了一篇评论,于是就选了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篇写下读后感。
《红楼梦》第五回是一大关目,说其紧要,原因有三:一是此回以全书谶语式的表现手法的集中反映;二是此回写有可卿以云雨之事显宝玉痴顽;第三便是警幻仙姑提出的“意淫”之说。
整个第五回实质所叙的仅是宝玉的一场梦。也是冥冥之中警幻仙姑受宁荣二公所托而安排下的一系列事来警其痴顽。第一件便是在“薄命司”中观看“金陵十二钗册”,意在警告宝玉,闺阁之中各中女子命运原本如此,命中注定,不要痴情于闺阁,忘身于孔孟之道。第二件便是“再历饮馔声色之幻”,即“醉以灵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将秦可卿赐予宝玉,以试云雨,来解迷津。意在告诫宝玉:“仙闺幻境之风光尚如此,何况尘境之情景哉。”总之,近似“黄粱梦”的故事,令宝玉于梦中历尽男女情事,以免宝玉在尘世的痴顽。
在此回中我们可以看到贾宝玉的另一层面——“意淫”,这是警幻仙姑对宝玉性格的一个概括,它的意思“可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能语达”,世俗中,沾淫字,“不过乐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滥淫之蠢物耳”,而警幻仙姑称宝玉是“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即为“意淫”,再确切一些,只不过是“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却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然而也对于我们这些境界地较低的也只是懵懂。我觉得,这“意淫”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以自己的贞淫美丑、善恶是非评价标准对人予以判断,不掺杂任何世俗的东西,而且这种标准是不分贵贱、不分男女的。 对待女子,宝玉予以珍爱、怜惜,如撞破茗烟和万儿的事,他反而担心丫头,喊着叫她放心。对待丫鬟,宝玉多以欣赏艺术品的眼光去看待,因为她们玲珑剔透,小巧可爱,宝玉想到的是客观的美,由美便生爱,这种爱不是爱情,只是发自内心的欣喜,赞赏。好比一个人既爱画又爱音乐一样。宝玉惟独与黛玉的爱跟别个女子不同,可上升至爱情,因为他们的精神世界是相通的,是别的女孩无可比拟的。 对待个别男子,宝玉也会像欣赏女子一样地对待。如对蒋玉函的欣赏,与柳湘云交好,因为他们有着比较好的精神层面,所以愿意与他们交往,而不是后来有些人们所评论的,宝玉有同性之癖。
我认为 宝玉是一个纯粹地生活在自己精神世界中的人,在尘世中的种种表现是不被世人理解的,于世人看来,行为迂阔怪诡,难免百口嘲谤。这样也就注定了宝玉最后弃绝尘世,走向心中的净土。
篇二
后来,又看到许多人特别赞赏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头:“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个奇妙的句子联结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一种强烈的时空交错的魔幻色彩。
说起这“魔幻色彩”,我就想起我们的《红楼梦》,于是便饶有兴致地去研究它的开头。结果发现,《红楼梦》的开头根本就不能以句段论,它竟有整整的五回书,是一个交织着仙界、人间、梦境,倒错着过去、现在、未来的充满魔幻色彩的开篇。
你看第一回,竟是从女娲补天说起,借所谓“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
这“一僧一道”,介绍了石头和《石头记》的来历,然后是“空空道人”与“石兄”讨论了一番文艺理论,实际上是曹雪芹对自己的作品做了一番介绍和评价,表现出他对小说创作的卓越见解和高度自信,这在古今名着中好像是绝无仅有的事。下面则讲了一个关于“甄士隐”(“真事隐”)的小故事,作为“引子”,以甄家的一段“小荣枯”来预示贾家的“大盛衰”。
第二回,甄士隐“飘飘”出世,“贾雨村”(“假语存”)继续钻营,由他引出“冷子兴”(“冷世情”),然后借冷子兴之口介绍“宁荣二府”,借贾雨村之口大论其“正邪二气”。在我看来,这“正邪二气论”作为当时比较先进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正是曹雪芹小说典型人物塑造的指导思想。
第三回,仍以贾雨村为线索,引出“林黛玉进贾府”,浓墨重彩地描写“宝黛见面”,即神瑛侍者与三生石畔的绛珠草在人间的隔世相会。这是全书两大主人公的一个“精彩亮相”,看起来故事已经开始,实际上是拎出来的一个“大特写”。
第四回,又以贾雨村办案为媒介,引出所谓的“护官符”,交代贾家的“社会关系网”,同时让第三号主人公薛宝钗登场。
第五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既暗示了一大批重要人物的命运和结局,也奠定了贾宝玉性格的基调和情节发展的总趋势。
所以说,这五回书是整部小说的一个“总纲”,其中包括“作品由来”、“‘引子’甄士隐”、“宁荣二府介绍”、“人物总论”、“主人公亮相”、“社会关系网”、“第三主人公登场”、“主要人物和故事的暗示”,内容纷繁复杂,头绪纵横交错,情节虚实相生,景象扑朔迷离。既有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折光,又充满浪漫魔幻的离奇色彩;既对全书作宏观上的总体布局,又在微观上设置了无数引人遐思的悬念,埋伏下无数伏脉千里的隐线,以此激发读者无穷无尽的阅读兴趣。
如果说,《红楼梦》呈现给我们的是整个封建社会生活的“汪洋大海”,那么这出神入化的开篇,就是一个美不胜收的“海市蜃楼”,正如苏轼所描写的那样:“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摇荡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它以无比的优美和神秘诱惑我们,先让我们超越时空地俯瞰那滚滚红尘的来势和走向,然后才让那位“千里之外,芥豆之微”的刘姥姥带着我们一起走进荣府。至此,已是小说的第六回,《红楼梦》主体的故事,这才真正开始。关于这一点,曹雪芹其实讲得很清楚:因为荣府人多事杂,“竟如乱麻一般”,“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与荣府略有些瓜葛”的刘姥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