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三、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四、赏析这首诗
第一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历来有“蜀楚咽喉”之称。楚国,今湖北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都属于楚国。李白这首诗是写于青年时期,即乘船顺江离川之际。此时李白才二十四岁,是第一次离开家乡,比起他以后的走南闯北、浪迹天涯的一生游历来说,荆门之行实在算不得什么,可的确是他生平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又是乘船走水路,所以路途就显得格外遥远而漫长。到达荆门山下时,蜀中家乡的山川已不复在望,所以不论是在地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觉得离家乡已经十分遥远了,因而这首诗的头两个字就是“渡远”,他感到来到了一个与家乡完全陌生的地方,从蜀入楚,他在心理上,是把荆门山当做家乡的最后一个标志,通过这座山,就走出了家乡,所以叫“荆门外”。第一句这五个字两组词的确说明了李白的做诗虽然天纵豪情,但是一旦写起律诗来,同样是非常注意字斟句琢、中规中矩的。
第二联开始描写楚地的山川景物,“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大江流到荆门山时,地势已经渐趋平缓,眼界也随之开阔起来,大荒,是辽阔无边的原野。李白刚刚从两岸高山夹峙的三峡中出来,随着江船的东下,身后蜀中的群山已经越去越远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而长江从落差极大的三峡奔泻而下,至此也渐次平静下来,浩浩荡荡地流向这一片广袤的新天地。这一联是李白写景的最著名的句子,一般来说,李白的名句都是抒发内心的满腔豪情的,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吟天姥吟留别》),都张扬着极其强烈的个性光芒,使人一望便知是李太白的情怀与风格,而无人能望其项背。不过这一联却纯粹是写景,而且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句式相近,用词相似,气势相当,同为唐诗中最华彩的乐章,而被许多评论家放在一起相提并论。我们知道,李白的精神世界是最容易为山川景物所打动、所感染的,当他突然面对一个与自己二十多年来所熟悉的巴山蜀水完全不同的楚地的“平野”和“大荒”时,不但在视野上大为开阔,而且内心感到一种无形的震撼,充满了喜悦,他要迫不及待地随着大江一起,带着自己年轻浪漫的心和建功立业的情,扑向这一片崭新的天地,“山随平野尽”,预示着作者在船到荆门山时,已将巴山留在身后,已把在蜀中生活的一页翻了过去,留在了记忆之中;“江入大荒流”,是望眼远眺,楚天辽阔,境界超远,宣告了诗人在即将进入楚水之际,已经在憧憬一种全新的人生历程,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忍不住跃跃欲试、大显身手了。这一联实际上既是写景,同时也是一位有着远大抱负的旷世英才,面对新生活,走向新世界时的真情告白呀!
第三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然是写景,不过用的是远近结合、虚实相间的写法。飞天镜,天空中飞落的镜子。海楼,即现在所说的“海市蜃楼”。荆门山以下,江流减缓,夜幕降临,在平静的江面上,可以看到有一轮明月的影子在波光中浮动,明月与江水同时出现在笔下,都是李白最喜爱的入诗的景物。月亮在这个夜晚,也不安心于独自呆在寂寞的广寒宫了,她从天上“下凡”来到了人间,跳入了江中,浮上了水面,宛如一面明亮的镜子,她随着江面的涟漪而愈发显得摇曳生姿,并且与江船一起结伴前行,是那样的情意绵长,含情脉脉。写过柔美的夜景,李白意兴未尽,大笔一挥,又勾勒出绚丽的日景,“云生结海楼”,月落之后,黎明降临,天空彩云,舒展起伏,变幻万千,不时出现海市蜃楼般的奇观。可以断定,初出四川的李白此时肯定没有见过真正的海市蜃楼,但是他却大胆地运用这一在沙漠中才会出现的景物,来形容他面前那无限高远的荆楚天地间变化莫测的景象。其中所传达出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李白此时那种出得峡来以后,豁然开朗的心胸与跃跃欲试的豪情。“飞天镜”也好,“结海楼”也好,在崇山峻岭、江水湍急的三峡之中,是不可能领略的,现在不论是夜晚,还是晴日,都可以“极目楚天舒”了,以明亮如镜的月影反视江流的平缓,用层出不穷的云楼衬托江天的辽阔,这一联,一上一下,一远一近,白昼夜晚,明月彩云,把作者本人一直生活在蜀中,初次出峡,见到广漠平原时的欣喜与振作一览无遗地合盘托出,使人们既欣赏了大自然的奥妙,又体会到了诗人那充满年轻活力的脉搏,写景即是抒情,状物更是言志,从颔联和颈联这四句诗中,你能说年轻的李太白不就已经俨然成为一个融情入景的行家里手?
全诗的最后一联也写得十分精彩,“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正当李白陶然沉醉于荆楚大地神奇旖旎的风光而思绪万千之时,船外那无语东流的江水却不知怎的,引发了他思乡的情怀。李白从小在蜀中长大,从“五岁诵六甲”开始,遍访蜀中名山,早年读书于江油县的戴天山中,后来又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一草一木,都怀有深挚的情感。现在“辞亲远游”,乘船离开四川,如今已经远离故土了,心中难免依依不舍,而这种对家乡的留恋之情一时又无处宣泄,结果聊胜于无地在江水中找到了寄托,他不说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却说从家乡来的江水一路上对自己殷勤呵护,万里护送,这种看似无情却有情的写法使得全诗在结尾处显得分外凝重含蓄。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这联结句“得象外于圜中,飘然思不穷。”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过全诗直到结束也没有一个字提及“送别”朋友的离情别恨,看来这首诗并不是什么赠别朋友,而是诗人自己在远离故土之际向家乡告别,所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这首诗题中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以这种形式来告别自己的家乡,除了李白之外,还真找不出第二个人了。
五、问题探究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提示:——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渡荆门送别》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提示: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3、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
提示:“随”字将群山语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4、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提示:“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5、尾联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6、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提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7、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提示:“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8、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提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9、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六、齐读,背诵这首诗。
七、课堂小结
李白的《渡荊门送別》诗历来为诗坛所注目,这不仅是因为第二联写得气势非凡,大气包举,更是因为全诗充滿了一种无人可及的浪漫情调。开头写荆门一带的江山形势,尤其着力描写了长江出三峡、入平原的浩荡之势。全诗以“渡远”始,以“送行”结,从开篇到结尾一气呵成,給人以回肠荡气的美感享受,丝毫沒有送別诗所慣有的感伤与悲凉,是千古奇诗。
八、布置作业
1、欣赏此诗,选出有错的一项(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式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2、用文字把自己阅读这首诗的感受写出来。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 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 上 疏 言 琯 有 才 不 宜 罢 免 肃 宗 怒 贬 琯 为刺 史 出 甫 为 华 州 司 功 参 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 ,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玄宗奇之,召试文章 奇:奇特
B. 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 宵:在夜里
C. 严武过之,有时不冠 过:拜访
D. 自棹舟迎甫而还 棹:用桨划
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B. 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C. 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D. 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 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而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职。
C. 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 由于不能拜见郭英乂,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
②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
【参考答案】
4. A 5. A 6. B
7. ①房琯还是平民百姓时和杜甫交好,当时房琯做了宰相,请求朝廷要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敌人,皇帝答应了他。
②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A项,“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意思是“玄宗觉得这个人是个奇才,就召他进宫考察他的文笔”,“奇”在这里是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不一般”“认为……是个奇才”。故选A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上文说的是,房琯因打败仗被免去了宰相的职务,画线部分说的是杜甫上疏为房琯说情,以及房琯和杜甫被贬的情况。“琯有才”是“不宜罢免”的原因,中间应断开,排除
C、D两项。“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分别说的是把房琯贬为了刺史,把杜甫贬为了华州司功参军,中间应断开,排除B项,答案为A项。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错。原文是“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意思是房琯没有获取功名,只是平民时关系就很好。“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不正确,原文为“兵败于陈涛斜”,非兵败于郑国公严武。故选B项。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①“布衣”,平民百姓;“善”,交好;“为”,动词,做;“帅”,率领;“师”,军队;“许”,答应;“之”,代词,他。②“于”,介词,在;“结庐”,建造房屋;“枕江”,枕靠着长江;“纵酒”,尽情喝酒;“相”,互相;“狎荡”,亲昵地游逛;“拘检”,拘束检点。
【点睛】第2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原来是襄阳人,后来搬家到了河南巩县。曾祖父杜依艺,老死在巩县县令任上,祖父杜审言,老死在膳部员外郎任上,单独有传记。父亲杜闲,终老在奉天县令的任上。
刚天宝年初,考进士,落榜。天宝末年,向唐玄宗进献了《三大礼赋》。玄宗觉得这个人是个奇才,就召他进宫考察他的文笔,然后授予了他京兆府兵曹参军。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房琯还是个平民时,和杜甫交情较深。当时房琯做宰相,请求亲自带兵平定叛乱。唐肃宗应允了。那年十月,房琯在陈涛斜这个地方吃了败仗。第二年春天,房琯的宰相职务就被免去了。杜甫上疏给肃宗说房琯有才,罢相这个处罚不合适。肃宗很生气,把房琯贬为了刺史,把杜甫贬为了华州司功参军。当时关中百姓流离失所,谷等粮食的价格很高。杜甫寄居在成州同谷县,亲自砍柴。他的儿女们之中,有很多都饿死了。很久以后,朝廷召杜甫补做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天,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上奏朝廷,请求录用杜甫做自己的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赏赐给杜甫绯鱼袋。严武和杜甫两家交往了好几代了,对他的待遇也非常优厚。可是杜甫性情乖张暴躁,没有什么器量,仗着自己受到优厚待遇,就放纵起来。曾经喝醉了,爬到严武的踏床上,瞪着眼睛盯着严武说:“严挺之竟然有这么个儿子!”严武虽然脾气暴躁性子急,却不把这个当做违背道义、忤逆的举动。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溪里,种植竹子、树木,靠着江水造了间草屋,开始了嗜酒狂歌的生活。经常和田间的农夫、老人们一起放纵玩耍,一点也不约束行为。严武指责过他。有时候杜甫连冠都不带。杜甫的傲慢荒诞,大抵就是这个样子。永泰元年夏天,严武逝世。杜甫就失去了依赖。后来郭某人代理成都地区的节度使。这是个武夫,粗人,很粗暴。杜甫没能投名拜见他,就出游东川,投奔高适。杜甫刚到那里,高适正好逝世。那年,崔宁杀了郭某人,杨子琳攻陷了西川,四川地区就大乱了。杜甫就搬家到荆楚大地避难。当时是驾着小船走三峡这条道的。还没靠岸,江陵就发生了战乱。于是杜甫驾着小船逆湘江而上,寄居在耒阳。杜甫曾经想游览岳庙,结果洪水爆发,没能成功,十几天没有东西吃。耒阳县令听说后,亲自驾小船把杜甫接回来。永泰二年,在耒阳吃牛肉喝白酒时,突然就逝世了。
杜甫的儿子杜宗武,在湖北湖南一带流离,后来也去世了。杜宗武的儿子杜嗣业把杜甫的灵柩从耒阳迁出,安葬在了偃师西北首阳山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