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为。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总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要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篇一: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人教版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甲:我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延线。
学生乙: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学生丙:我发现了彩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全文。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祸患:灾难。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绞尽脑汁:费思虑,费脑筋。
眉目:事情的头绪。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困窘:为难。
驱逐:赶走。
3.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三、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着的精神。)
3.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试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师简介有关史料: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2)学生简介他们收集的资料。
4.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缌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主要是指导学生自读自悟。以人和生物发育及进化的图片、视频导入新课后,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再按阅读提示多读几遍课文。然后围绕重难点读一读,议一议。课文的`重点是童年的发现,教师引导的着眼点放在了发现的过程上。这样,通过读议,学生就知道了“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1、敢于提问;2、反复思考;3、大胆想象。对课文中两个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点拨,加以理解。课后让学生收集一些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进行交流。
篇二: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人教版教案
改编之后的新语文教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按照专题组织单元。在教材整合的优势下,单元内部各部分之间联系更紧密,导语、课例、练习、资料链接、回顾、口语、习作一气呵成,为师生整体驾驭把握材料,独立学习思考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因为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的因素,普遍缺乏语文积累,阅读量小,知识面窄,严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在课堂上常常处于人云亦云的状态,这对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非常不利。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借助于新教材的得力编排方式,我尝试以单元合并的方法进行教学,不再一篇篇文章单独讲解,而是围绕一个大主题阅读学习,把单篇课文放在专题的大环境里领悟,
以导语为依据,提高整体感知能力。在围绕主题的阅读过程中,学会取舍,加强对重点内容的提取处理能力,给了学生对课文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的机会,也因此为学生提供了更充分的独立思考作业的空间和时间。这样的办法比常规分篇教学节省了时间,这些时间又可以还给学生进行阅读和积累,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最大信息量。
具体操作一般分为四次不同层次的阅读和一次自我反思回顾,细节上可根据学情适当调整。
1、第一读(一课时):
通读整个单元课文,初步认识生字,读准字音,能把课文读下来,基本读通句段,大致了解每课内容。可以自由朗读和默读训练交错进行。
2、第二读(两课时):
⑴ 读导语,体会导语中指出的重点,抓住核心词汇,明确单元主题。教师根据主题确定阅读提纲。
⑵ 学生根据阅读提纲读课文、选读课文、资料袋等内容,提炼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整理,在笔记本上做记录。
⑶ 通读过程中,你还对哪些话题、内容感兴趣?简要列出,教师协助做适当删减,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借助图书馆、校园网进行查阅,查阅以大量浏览为主,可做提要式记录。
⑷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同时融合口语交际内容。
3、第三读:
精读品析与跳跃阅读,品析精读课文中的重要段落,结合课后练习进行指导,进行朗读训练。
4、第四读:
处理略读课文,结合主题解决1-2个问题。
5、回顾:
自我小结本单元学习收获,在笔记本上整理列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点以及每课应把握的重点问题。
6、简要交流:
通过单元学习你对本专题有了哪些了解?
7、穿插:
字词听写、精品段落背诵检查、同步训练知识性辅助练习、同步训练阅读内容。
这种方法省时省力,利于学生开展自学,但是小知识点的掌握不够扎实,需要利用早午读及有限的自习时间,凭借辅助练习册加以巩固。目前我正在尝试进一步完善这种方法。匆忙成文,恳请指教。
附: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了解西部的过去与今天,历史与发展。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品味语言的优美,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6~8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由阅读导语和1~4课,课后资料袋以及P168补充阅读材料《拉萨古城》
1、认识生字,自己勾画喜欢的词语。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明确关于西部的话题。
3、聊一聊:
通过四篇课文,你对祖国的西部有了哪些了解?地貌,气候,风俗,历史,发展……
二、提问
关于西部,你还有哪些话题愿意和大家交流?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内容?
在笔记本上进行罗列:
草原风景
蒙古族的生活
丝绸之路
匈奴族的迁徙
张骞出使西域
西域部落
新疆建设兵团(解放军进疆)
青藏铁路
藏教寺庙……
三、网上查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及图片,重要的在笔记本上做简要记录,同学之间做交流
四、处理精读课文
1、《草原》:
⑴ 明确:
课文从两部分内容入手,草原的景色迷人;草原人热情好客。
⑵ 体会:
静态的景物描写;动态的迎客场面。
2、《白杨》:
⑴ 生存环境──茫茫戈壁,渺无人烟
⑵ 明确:
白杨的形象 外型──高大挺秀,笔直
个性──坚强、不动摇、适应力强
⑶ 明确:
写白杨是为了突出像白杨一样坚强勇敢扎根边疆的建设者,结合阅读链接内容(艾青《帐篷》)明确借物喻人的写法。
3、学生解决课后练习,教师做适当指点。
4、背诵描写草原和白杨的有关段落。
五、处理略读课文
1、《丝绸之路》:
借助标志性词句进行分段训练。明确作者以回想的笔触描写了发生在公元前115年的东西方交流的一个场面。
借助相关词语了解课文中的照应。
开头:仿佛看到了……仿佛听到了……
结尾:每当凝望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
2、《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⑴ 学生分析:
地质条件复杂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天气情况恶劣
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极度缺氧 西方媒体预言……
⑵ 讨论: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句反复出现的作用,注意标点的变化,体会工人们高昂的斗志,澎湃的激情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
六、自我回顾
要求学生通过回忆在笔记本上列出学习本单元之后了解到的内容和每课应掌握的重点问题,对整个单元进行链接和梳理,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字词或句段进行归纳整理,出一份小试卷交换完成。
(说明:作业及听写随堂布置,以基础知识的巩固为主,借助《同步训练》进行延展性练习。)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下面是关于第一课草原导游词的内容,欢迎阅读!
第一课草原导游词1
大家好!我是阳光旅行社的国家级导游,我姓X,今天,我将带您领略一番美景,那就是草原!
大家看!草原上的小丘多美呀!一碧千里,青翠欲流,一片诗情画意的情境。牧羊人,每天都会带着羊群在山上吃草,他们奔跑,羊儿和牧羊人欢快的融入这一片美丽的风景中,羊儿在草原上尽情舞蹈,一会儿跑到小丘上,一会儿又下到小丘来,羊儿们就像是茫茫大海中的几层波浪,是这片草海里面最活跃的精灵!遥望这一片草海,特色蒙古包,点缀在上面像一颗颗蘑菇。这里的风景太让人陶醉了,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是一副富有生机的流动画面啊!……
大草原不仅风景美,人更美。您来到了这里,你看啊,蒙古族老乡穿着节日的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您的到来。蒙古人可真好客啊!他们让每个来到这里的人,带上哈达,送去他们最真挚,最诚意的问候!他们面对微笑,赞同着对这片草原的喜爱,这表现出了蒙古族同胞的淳朴热情和各个民族间的团结互助,相互关爱。
怎么样?您满意今天的旅程吗?欢迎您下次再来草原作客!
第一课草原导游词2
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你们见过草原吗?那一望无际的绿色,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一群群的羊在草原上奔跑着,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是那么的美!草原的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人心旷神怡,在那种境界里即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就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无限乐趣。
来到蒙古包,又见我的同胞,主人迎客,群马领跑,少年套马,壮士摔跤,武士舞刀;主人举杯,老翁敬酒,少年献歌。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也证明了蒙汉情深。
天是那么的蓝,大地一片绿色,会觉得自己也是这一片绿色的一员,仿佛自己是这片绿色中的一棵小草。否则老舍先生也不会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也只有在这里才可以体会到,来到这里,会使你流连忘返,时时沉浸在草原的无限乐趣,站在草原上,你会觉得自己也是这一片绿色的一员,仿佛自己是这片绿色中的一棵小草。否则老舍先生也不会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第一课草原导游词3
现在我们是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鄂温克少数民族分布地。今天我们来看草原。
看,这是内蒙古大草原的小丘与平地,小丘与平地全都是绿的。这里的空气比别处更清鲜,是一个天造地设的天然氧吧。你再看一看温顺的小绵羊,还有高大的蒙古马,骑上去试跑几圈,你就不忍心下马了。有人说内蒙古草原到处绿色,可实际不是这样,看看河岸边吧!有小花,有红的,有蓝的,有黄的,有紫的,有白的,有粉的,五彩缤纷,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开放,还有明如玻璃,清澈见底的小河,小河上倒影着五颜六色的花儿,花儿上沾满了河水,其真是别具特色,美不胜收的奇景,内蒙古大草原有多么美,大家知道了吧?
现在我们来到蒙古包里,大家可以品尝品尝内蒙古的特色手抓羊肉,还有加有羊奶酿的奶酒,和奶豆腐,我来介绍一下手抓羊肉,奶茶,还有奶豆腐。这三样蒙古族同胞的重要食品,手抓羊肉,咱们的蒙古族同胞习惯用刀把羊肉切成大块,煮熟了吃。吃的时候用到割,用手抓。奶茶可不是我们常喝的珍珠奶茶,而是掺和着牛羊奶的茶,是内蒙古同胞招待客人,敬客最重要的饮料。奶豆腐,当然也不是豆腐了,,它是用牛奶制成的凝固食品,盛在盘子里用来当招待客人的点心,比如奶酪,它也是叫奶豆腐的。这些东西都是内蒙古同胞的特色食品。
好了,今天的旅游就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