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人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
早晨醒得早,花了近一个小时,读完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一、谈读书
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
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注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注重发达想象。所以实践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你自己也须得费些功夫去搜求。
关于读书方法: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二、谈动
朋友,我们都不过是自然的奴隶,要征服自然,只得服从自然。违反自然,烦恼才乘虚而入,要排解烦闷,也须得使你的自然冲动有机会 发泄。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微型机,便不免感觉烦恼。
三、谈静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
世界是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
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不安所有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
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
《给青年人的十二封信》读后感2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开拓者,一生有多部美学创作和译作,对我国的美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开明书店1929年出版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他的第一部著作,作品是以中学生为读者对象针对当时国内青年、学生在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迷茫、彷徨、苦闷以书信方式撰写的。它由夏丐尊的序、十二封信、两篇附录、一篇代跋组成,文体舒缓,娓娓道来,对文学、人生、升学、审美以及情理等多个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作品篇幅较小,但是它的影响力却是巨大的,一版再版成了当时的畅销书,朱光潜也成为了广大青年的朋友,《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可以说是朱光潜的奠基作。这本书不仅对当时青年有重要意义,对我们当代青年知识分子也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读了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亲切,整部作品朱先生都是以朋友的口吻和读者平等对话,信中以“你”为对象写,读时感觉像一位朋友正在与我轻松对话,每封信署名 “你的朋友”让人备感亲切与真诚。并且作者在阐明问题时不是站在高处谈大道理而是走近读者举出自己的切身经历和读者谈文艺谈人生,这种方式是读者最喜欢,也最容易被读者接受。“谈读书”他告诉了我们读书的重要性和怎样读书,他没有告诉我们必须读哪些书而是举出自己爱看的书和读书的经验指导读者自己选择书籍。在第七封信“谈升学与选课”时作者又结合自己在高等师范学校选国文课的经验,说明选课要符合自己的兴趣。“谈摆脱”是说要懂得舍弃,但不仅是舍弃而是有取舍的舍弃。其中举了“禾”、“禹”,他们都是作者的朋友,也就是说作者完全把自己摆在和青年们平等的位置上将心比心的谈这些事。“谈人生与我”信中作者剖析了自己的人生观,让读者触摸作者的心灵,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这种仿佛和作者面对面的交流方式真的让人很放松,不会因为他是大家就让人觉得他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反而可以感觉到作者的温度。
《给青年人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
我们的生活过得太躁。看完朱光潜老先生送给我们的十二封信后,这是我最大的感受。十二封信,每一封有着一个主题,本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在我看来却包含了所有。每一封信中都显示着这位美学大师的学识渊博,相比之下,我们太过渺小。渺小的我们可能一生本就达不到那种高度,却仍不肯踏实下我们那颗浮躁的心。
先生在开端便推荐的那些书目,坦白讲,看过的聊聊无几。每天,我们都忙忙碌碌,有时连午休的时间都被占用。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各种各样的大赛、学生会工作,每天忙到不可开交,没时间上课、没时间做作业、更没时间看书。每天熄灯后,静静躺在床上,好累,却想不出来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对被消费的时间又充满愧疚,无能为力的进入梦乡。一个月后,又发现我们想做的一件都没有做成。我们真的很忙吗?答案,不忙,浮躁且急于求成。
每天抽出点时间读点书,在朱光潜先生看来这是最重要的吧,要不然也不会放在第一封信的位置。是啊,我们都在忙,不过应该每天留出固定的时间来看看书,并不一定要获得黄金屋,至少可以修身养性,增加修养。俞敏洪大学四年读了800本书,现在想想,平均一天半一本书,这还是要算上放假的时间。我们四年下来,能看上80本书的人,应该都算不少了吧。我们缺少的不是看书的时间,而是一颗愿意静下心来看书的心境罢了。
十二封信如碗圣水般洗涤我们浮躁的心,无论是读书、静动、选择,亦或是亲情、友情、爱情,给我们的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而是用渊博的知识,一位长者的口吻,引发着我们的思考。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刘同,用他亲生的经历,引发着每个共鸣器发出自己声波;用他奋斗的经历述说着,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他曾经说道:现在的学生,特别希望有人能告诉自己一个如何能够快速成功的方法,越来越焦急,可大多数只停留说,远离了做。是啊,我们多么渴望成
功,能够有一番作为,太着急了。一颗急躁的心,又怎能造就一个踏实前进的。自己。刘同像哥哥一样劝诫着众多的弟弟妹妹“现在大学生很多说话会经常伤害到他人,用词不准确,需要多读书。”
诚然如此,每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的我们,是时候需要静一静了。“终南捷径”隐居是入仕的捷径,同样静心是我们成功最大的捷径。我们一直在苦苦追寻,奔波于各个讲座,希望能从中获取如何成功的方法,可我们却错过了最简便的一种。
《给青年人的十二封信》读后感4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我正式开始读的第一本书。单独成一行,留念。
我是一名脑残型文盲,根本没有选择与评价书籍的能力,更没有只看经典原著而进行自我升华的本事。所以,不设防,随性,随机,相信开卷即有益。之后或好或坏,全凭我自己的造化了。
书中的“谈多元宇宙”“无言之美”以及“谈美”三篇短文,堪称伟文。我的语言已经无法表达我对这三篇短文的赞美了,来个无言之美吧。最惊叹于作者的分类方法以及说理方式,故此重新表述一遍,用我自己的方式,以达到我自己可以用的`目的。事实上,作者的这些分类,也将会是我今后所采用的分类。
“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发展到极点,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标准。我们不能以甲宇宙中的标准,测量乙宇宙中的价值。如果勉强以甲宇宙中的标准,测量乙宇宙中的价值,则乙宇宙便失去独立性,而只在乙宇宙中可尽量发展的那一部分性格便不免退处于无形。”有三个这样的宇宙。第一个为“道德的宇宙”或称“实用的宇宙”,第二个是“科学的宇宙”,而第三个则是“美术的宇宙”。
“一般人所以为最切而最推重的是”道德的宇宙“。”道德的宇宙“是与社会俱生的。”在这个宇宙中,我们采取的是实用的态度。这里是实际生活,在这里“有所为而为”。“善恶是”道德的宇宙“中的价值标准”。
“在”科学的宇宙“中,价值标准只是真伪。在这个宇宙中,我们要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他们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
“美术的宇宙“也是自由独立的。美术的价值标准既不是是非,也不是善恶,只是美丑。在这里,我们需要脱净了欲念意志和抽象思考的”直觉“,去见那叫做”形象“的孤立绝缘的`意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居然可以这么分类,还是,就应该这么分类?
《给青年人的十二封信》读后感5
有感而发吧,我看了这本书后,总想写点什么。
好像正如作者所说的,我也同大部分青年一样浑浑噩噩的生活着,粗陋肤浅高谈阔论,有时不知道自己在说些干些什么;或许我有目标,但又因为某些因素而未能实现。我们都觉得自己努力了,奋斗了,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子的,我们还差了很多,还有很多能做的更好。
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太贪容易,太肤浅粗俗,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他说的没错,这简直是我们青少年的通病!
我是该好好反省自己,该如何去做,才能真正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我学东西,是贪容易;在有问题时,从众心理太大;做事情时,虎头蛇尾;大多数时间,慌慌张张,急急忙忙,可是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这就是太浮躁吧。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我觉得,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都应该读一读这12封信。
现在科技是进步了,但是以往那些“十年一赋,三年不窥园”的人都不见了,现在的青少年呀,都少了些耐力与激情,少了之前人们不计失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努力的勇气和决心,少了遇事冷静从容不迫,少了生活的动力……
而现代人更多的只是不重基础,说些不切实际的话,做些毫无意义的事。也许我们是该想想,不脚踏实地,怎能仰望天空?我懒散了这么些天,这么多年,早就应该觉悟,可是依旧这样过下去,呵呵,好多人不就像我一样迷迷糊糊过了一辈子吗?!好在现在还不算晚,不算晚。
我应该打好基础,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而不要成天空想,玩乐。
我“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世俗图近利。要能惊赞热烈的失败,能欣赏一般人索嗤笑的呆气和想象,能景仰不计成败的坚苦卓绝的。努力。”
希望有些有志青年能够好好看看这本书,看看我的这篇文章,看看自己的人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1
我对一本书价值的评价有一个标准,就是能不能伴随一个人成长。书是不会变得,但是一个人随着时间成长,阅历的提高,这本书还能不能不断地引领你去发现自己,提升自己。《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在我心里就是这样一本书。
朱光潜先生给青年朋友们的谆谆教诲,是一位有真正学识和修养的长者写给你的温切话语。虽然是给青年的信,但并没有说教式的呆板。信中从青年关心的读书、修身、作文、社会活动、爱恋等种种事项,在先生的笔下如长者劝导一般语重心长,读起来亲切自然,使我受益颇多。
一谈读书。每天想方设法从各种事务中抽出一点时间读书,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如果不努力跟着跑,就会落伍后退,如果没有个在闲暇时寄托心神的爱好,就可能被恶习引诱。
二谈动。像我们正值青春年华,正是活泼泼的,而绝不该暮气沉沉。对于烦恼,应该有“不值得”的看待,去谈谈笑笑,跑跑跳跳。
三谈静。生活是第一位的,趣味是第一位的。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去感受生活中的静。
四谈社会运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五谈十字街头。“习俗是守旧的,而社会则须时时翻新,才能增长兹大,所以习俗有时时打破的必要。”勇敢走向十字街头,打破习俗和偶像,自由伸张自我。
六谈多元宇宙。人常说“真善美”,要求我们待人真诚,做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事,有一个美丽的心灵,也就是心灵美的真人、善人……
七谈升学和选课。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学问这件东西,先要能博大而后能精深。所以,先考虑兴趣吧!
八谈作文。作文是如何用语言将自己所见所想表达出来,这个能力却表现着我们的水平,认认真真去练去坚持,总能有进益。
九谈情与理。朱先生将道德分为两类,“问理的道德”和“问情的道德”,并认为“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由此看来,想自己这样做一个感性的人并没有不好。
十谈摆脱。人生路途有舍才有得,“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与其畏首畏尾,徘徊歧路,不如认定一个目标,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
十一谈在卢浮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效率越来越是人追求的指标,“效率”决不是唯一的估定价值的标准。不要贪容易,要耐得住寂寞去做一件事。
十二谈人生和我。人生途中,有些事是无法逃避的,只要走下去,人生才会精彩。如果人生没有自己切实地去触摸生活中的温暖和冰凉,索然无味的算什么人生?
如同朱自清先生说的“如入宝山,你绝不会空手回去的。”民国时期的文人的文字总是可以让人在浮躁中寻觅到一处寂静。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2
我们的生活过得太躁。看完朱光潜老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后,这是我最大的感受。十二封信,每一封有着一个主题,本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在我看来却包含了所有。每一封信中都显示着这位美学大师的学识渊博,相比之下,我们太过渺小。渺小的我们可能一生本就达不到那种高度,却仍不肯踏实下我们那颗浮躁的心。
先生在开端便推荐的那些书目,坦白讲,看过的聊聊无几。每天,我们都忙忙碌碌,有时连午休的时间都被占用。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各种各样的大赛、学生会工作,每天忙到不可开交,没时间上课、没时间做作业、更没时间看书。每天熄灯后,静静躺在床上,好累,却想不出来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对被消费的时间又充满愧疚,无能为力的进入梦乡。一个月后,又发现我们想做的一件都没有做成。我们真的很忙吗?答案,不忙,浮躁且急于求成。
每天抽出点时间读点书,在朱光潜先生看来这是最重要的吧,要不然也不会放在第一封信的位置。是啊,我们都在忙,不过应该每天留出固定的时间来看看书,并不一定要获得黄金屋,至少可以修身养性,增加修养。俞敏洪大学四年读了800本书,现在想想,平均一天半一本书,这还是要算上放假的时间。我们四年下来,能看上80本书的人,应该都算不少了吧。我们缺少的不是看书的时间,而是一颗愿意静下心来看书的心境罢了。
十二封信如碗圣水般洗涤我们浮躁的心,无论是读书、静动、选择,亦或是亲情、友情、爱情,给我们的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而是用渊博的知识,一位长者的`口吻,引发着我们的思考。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刘同,用他亲生的经历,引发着每个共鸣器发出自己声波;用他奋斗的经历述说着,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他曾经说道:现在的学生,特别希望有人能告诉自己一个如何能够快速成功的方法,越来越焦急,可大多数只停留说,远离了做。
是啊,我们多么渴望成功,能够有一番作为,太着急了。一颗急躁的心,又怎能造就一个踏实前进的自己。刘同像哥哥一样劝诫着众多的弟弟妹妹“现在大学生很多说话会经常伤害到他人,用词不准确,需要多读书。”
诚然如此,每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的我们,是时候需要静一静了。“终南捷径”隐居是入仕的捷径,同样静心是我们成功最大的捷径。我们一直在苦苦追寻,奔波于各个讲座,希望能从中获取如何成功的方法,可我们却错过了最简便的一种。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3
《给青年人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写给青年朋友的信件。这十二封信以中学程度的青年为对象,并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就谁都是受信人,谁都可一读这十二封信。任时光流淌,时代变迁,翻看起这尘封的信件,悠然亲切,感慨万千。
当今的社会虽不再是动荡的社会,却已然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城市里,仰视着的天,快被高楼覆盖;夜晚的星空,已然可以彻夜通明。我们忙碌,或许因为不想面对空闲下来的独处;我们害怕黑暗,或许因为不想坦然面对内心遗留的角落。倘若如此,我们即便不忙也会试图让自己不知所措地忙碌起来,我们即便有时间读书也会没有读书的心境。朱先生的十二封信向每一个青年娓娓道来,细细阐述。在百忙之中,在尘市喧嚷中,我们偶然间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变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
十二封信的第一封便是《谈读书》。朱先生细心为青年讲述,再忙之时,也不应忘了读书。孙中山先生,奔走革命席不暇暖,平生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只要看孙先生写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便知孙先生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
青年人读书不可仅限于课本,学校功课门类虽多,而范围究极窄狭。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籍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关于读书方法,朱先生最后提到。“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采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谈动》与《谈静》分别从两个视角审视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
“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便不免感觉烦恼。”歌德少时因失恋而想不开,幸而他的文机动了,埋头两礼拜著成一部《维特之烦恼》,书成了,他的气也泄了。故而朱先生谈动,旨在劝说青年人顺从自然本性,劝导有困惑苦闷的青年多走走,多动动,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至于静,朱先生妙语连珠,旁征博引。“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目送飘鸿,手挥五妶。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倚仗柴门外,卧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些字里行间,你便可以看到另一个世界,一个属于静的景象。懂得静的人,人生亦会更加丰满。
又翻过几页,沉浸于先生的文字之中。《谈多元宇宙》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封信,先生的见解让我豁然开朗。以前我只是觉得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但却不知这些见解和看法矛盾冲突的时候,领域内所坚持的那一群人与另一领域人的不解,既不是彼此的问题,而是彼此应该坚持自己的信条,才能维护领域内世界的完整性。
科学的宇宙在很大程度上会挑战道德的宇宙,这并非说科学不道德。而是,当科学的宇宙,有时和道德的宇宙相抵触的时候,科学家更在乎真理,而非社会信条。哥白尼的地动说,达尔文的进化论,他们在教会眼里都是不道德的,因为其直接辩驳和动摇了宗教与道德信条。两个世界既不是无法理解对方,而是不得不坚持自己世界的真谛,唯有这样世界才是成立的。道德的宇宙依旧有强大的力量,依旧有科学无法替代的作用。科学的宇宙同样而是如此。
有一个故事也是如此:有一天,一个中国人,一个印度人和一位美国人游历,走到一个大瀑布面前,三人都看得发呆,中国人说,“自然真是美丽!”印度人说“在这种地方才见到神的力量!”美国人说:“可惜诺大的水力都空费了。”我们需要看到彼此看到的价值,而不是彼此争执,我们需要感受到彼此能够创造的价值,而不是彼此排斥。人与人的见解如此,一个领域与另一个领域,一种文明与另一种文明也是如此。
风吹过几页,来到情与理的篇章——《谈情与理》。两者固然都很重要,先生特别强调了情的意义。“如果纯任理智,则美术对于生活无意义,因为离开情感,音乐只是空气的震动,图画只是涂着的纸,文学只是串联起来的字。”“因为离开情感,自然没有神奇,而冥想灵通全是迷信。如果纯任理智,则爱对于人生也无意义。”“生活是多方面的,我们不但要能够知,我们更要能够感。”
我并不想写尽十二封信的感受,留一点悬念,留一点神秘,期待读者你也会翻看起此书。毕竟笔者才疏学浅,难以道尽朱先生说言之精妙。正如先生所说:我们不应太讲究“效率”,要深入,要耐苦,不要象旅行者看名画似的匆匆走过。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一)
我对一本书价值的评价有一个标准,就是能不能伴随一个人成长。书是不会变得,但是一个人随着时间成长,阅历的提高,这本书还能不能不断地引领你去发现自己,提升自己。《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在我心里就是这样一本书。
朱光潜先生给青年朋友们的谆谆教诲,是一位有真正学识和修养的长者写给你的温切话语。虽然是给青年的信,但并没有说教式的呆板。信中从青年关心的读书、修身、作文、社会活动、爱恋等种种事项,在先生的笔下如长者劝导一般语重心长,读起来亲切自然,使我受益颇多。
一谈读书。每天想方设法从各种事务中抽出一点时间读书,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如果不努力跟着跑,就会落伍后退,如果没有个在闲暇时寄托心神的爱好,就可能被恶习引诱。
二谈动。像我们正值青春年华,正是活泼泼的,而绝不该暮气沉沉。对于烦恼,应该有“不值得”的看待,去谈谈笑笑,跑跑跳跳。
三谈静。生活是第一位的,趣味是第一位的。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去感受生活中的静。
四谈社会运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五谈十字街头。“习俗是守旧的,而社会则须时时翻新,才能增长兹大,所以习俗有时时打破的必要。”勇敢走向十字街头,打破习俗和偶像,自由伸张自我。
六谈多元宇宙。人常说“真善美”,要求我们待人真诚,做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事,有一个美丽的心灵,也就是心灵美的真人、善人……
七谈升学和选课。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学问这件东西,先要能博大而后能精深。所以,先考虑兴趣吧!
八谈作文。作文是如何用语言将自己所见所想表达出来,这个能力却表现着我们的水平,认认真真去练去坚持,总能有进益。
九谈情与理。朱先生将道德分为两类,“问理的道德”和“问情的道德”,并认为“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由此看来,想自己这样做一个感性的人并没有不好。
十谈摆脱。人生路途有舍才有得,“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与其畏首畏尾,徘徊歧路,不如认定一个目标,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
十一谈在卢浮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效率越来越是人追求的指标,“效率”决不是唯一的估定价值的标准。不要贪容易,要耐得住寂寞去做一件事。
十二谈人生和我。人生途中,有些事是无法逃避的,只要走下去,人生才会精彩。如果人生没有自己切实地去触摸生活中的温暖和冰凉,索然无味的算什么人生?
如同朱自清先生说的“如入宝山,你绝不会空手回去的。”民国时期的文人的文字总是可以让人在浮躁中寻觅到一处寂静。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二)
我们的生活过得太躁。看完朱光潜老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后,这是我最大的感受。十二封信,每一封有着一个主题,本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在我看来却包含了所有。每一封信中都显示着这位美学大师的学识渊博,相比之下,我们太过渺小。渺小的我们可能一生本就达不到那种高度,却仍不肯踏实下我们那颗浮躁的心。
先生在开端便推荐的那些书目,坦白讲,看过的聊聊无几。每天,我们都忙忙碌碌,有时连午休的时间都被占用。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各种各样的大赛、学生会工作,每天忙到不可开交,没时间上课、没时间做作业、更没时间看书。每天熄灯后,静静躺在床上,好累,却想不出来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对被消费的时间又充满愧疚,无能为力的进入梦乡。一个月后,又发现我们想做的一件都没有做成。我们真的很忙吗?答案,不忙,浮躁且急于求成。
每天抽出点时间读点书,在朱光潜先生看来这是最重要的吧,要不然也不会放在第一封信的位置。是啊,我们都在忙,不过应该每天留出固定的时间来看看书,并不一定要获得黄金屋,至少可以修身养性,增加修养。俞敏洪大学四年读了800本书,现在想想,平均一天半一本书,这还是要算上放假的时间。我们四年下来,能看上80本书的人,应该都算不少了吧。我们缺少的不是看书的时间,而是一颗愿意静下心来看书的心境罢了。
十二封信如碗圣水般洗涤我们浮躁的心,无论是读书、静动、选择,亦或是亲情、友情、爱情,给我们的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而是用渊博的知识,一位长者的口吻,引发着我们的思考。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刘同,用他亲生的经历,引发着每个共鸣器发出自己声波;用他奋斗的经历述说着,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他曾经说道:现在的学生,特别希望有人能告诉自己一个如何能够快速成功的方法,越来越焦急,可大多数只停留说,远离了做。
是啊,我们多么渴望成功,能够有一番作为,太着急了。一颗急躁的心,又怎能造就一个踏实前进的`自己。刘同像哥哥一样劝诫着众多的弟弟妹妹“现在大学生很多说话会经常伤害到他人,用词不准确,需要多读书。”
诚然如此,每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的我们,是时候需要静一静了。“终南捷径”隐居是入仕的捷径,同样静心是我们成功最大的捷径。我们一直在苦苦追寻,奔波于各个讲座,希望能从中获取如何成功的方法,可我们却错过了最简便的一种。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三)
《给青年人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写给青年朋友的信件。这十二封信以中学程度的青年为对象,并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就谁都是受信人,谁都可一读这十二封信。任时光流淌,时代变迁,翻看起这尘封的信件,悠然亲切,感慨万千。
当今的社会虽不再是动荡的社会,却已然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城市里,仰视着的天,快被高楼覆盖;夜晚的星空,已然可以彻夜通明。我们忙碌,或许因为不想面对空闲下来的独处;我们害怕黑暗,或许因为不想坦然面对内心遗留的角落。倘若如此,我们即便不忙也会试图让自己不知所措地忙碌起来,我们即便有时间读书也会没有读书的心境。朱先生的十二封信向每一个青年娓娓道来,细细阐述。在百忙之中,在尘市喧嚷中,我们偶然间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变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
十二封信的第一封便是《谈读书》。朱先生细心为青年讲述,再忙之时,也不应忘了读书。孙中山先生,奔走革命席不暇暖,平生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只要看孙先生写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便知孙先生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
青年人读书不可仅限于课本,学校功课门类虽多,而范围究极窄狭。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籍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关于读书方法,朱先生最后提到。“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采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谈动》与《谈静》分别从两个视角审视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
“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便不免感觉烦恼。”歌德少时因失恋而想不开,幸而他的文机动了,埋头两礼拜著成一部《维特之烦恼》,书成了,他的气也泄了。故而朱先生谈动,旨在劝说青年人顺从自然本性,劝导有困惑苦闷的青年多走走,多动动,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至于静,朱先生妙语连珠,旁征博引。“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目送飘鸿,手挥五妶。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倚仗柴门外,卧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些字里行间,你便可以看到另一个世界,一个属于静的景象。懂得静的人,人生亦会更加丰满。
又翻过几页,沉浸于先生的文字之中。《谈多元宇宙》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封信,先生的见解让我豁然开朗。以前我只是觉得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但却不知这些见解和看法矛盾冲突的时候,领域内所坚持的那一群人与另一领域人的不解,既不是彼此的问题,而是彼此应该坚持自己的信条,才能维护领域内世界的完整性。
科学的宇宙在很大程度上会挑战道德的宇宙,这并非说科学不道德。而是,当科学的宇宙,有时和道德的宇宙相抵触的时候,科学家更在乎真理,而非社会信条。哥白尼的地动说,达尔文的进化论,他们在教会眼里都是不道德的,因为其直接辩驳和动摇了宗教与道德信条。两个世界既不是无法理解对方,而是不得不坚持自己世界的真谛,唯有这样世界才是成立的。道德的宇宙依旧有强大的力量,依旧有科学无法替代的作用。科学的宇宙同样而是如此。
有一个故事也是如此:有一天,一个中国人,一个印度人和一位美国人游历,走到一个大瀑布面前,三人都看得发呆,中国人说,“自然真是美丽!”印度人说“在这种地方才见到神的力量!”美国人说:“可惜诺大的水力都空费了。”我们需要看到彼此看到的价值,而不是彼此争执,我们需要感受到彼此能够创造的价值,而不是彼此排斥。人与人的见解如此,一个领域与另一个领域,一种文明与另一种文明也是如此。
风吹过几页,来到情与理的篇章——《谈情与理》。两者固然都很重要,先生特别强调了情的意义。“如果纯任理智,则美术对于生活无意义,因为离开情感,音乐只是空气的震动,图画只是涂着的纸,文学只是串联起来的字。”“因为离开情感,自然没有神奇,而冥想灵通全是迷信。如果纯任理智,则爱对于人生也无意义。”“生活是多方面的,我们不但要能够知,我们更要能够感。”
我并不想写尽十二封信的感受,留一点悬念,留一点神秘,期待读者你也会翻看起此书。毕竟笔者才疏学浅,难以道尽朱先生说言之精妙。正如先生所说:我们不应太讲究“效率”,要深入,要耐苦,不要象旅行者看名画似的匆匆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