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描写灞河的优美句子 正文

描写灞河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4-12-22 15:03:37

描写秋天的优美诗句

1、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风辞》

2、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3、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4、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秋日》

5、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晋代陶潜

6、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7、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望洞庭》

8、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10、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1、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秋凉晚步》

12、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

13、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阙题二首·山中》

14、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1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雨寄北》

1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

17、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酬刘柴桑》

18、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阿谁。《虞美人》

19、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昭君怨》

20、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21、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浣溪沙》

22、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23、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

24、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25、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26、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7、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燕歌行》

28、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元,关汉卿)

29、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木兰花》

30、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赠庐司户》

31、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唐·施肩吾《秋夜山居》:

32、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唐·李颀《望秦川》

33、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唐·戎昱《戏题秋月》

34、悲哉秋兮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九辩》

35、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

36、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别诗》

37、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38、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40、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41、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清·王士祯《江上》

42、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念奴娇》

43、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44、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元·白朴《天净沙·秋》

45、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始安秋日》

46、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宣城郡内登望》

47、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48、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南唐·李璟《浣溪沙》

49、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八声甘州》

5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健

51、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陆游《秋晚登城北楼》

52、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蔡松年《鹧鸪天·赏荷》

53、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葛胜仲《点绛唇·县斋愁坐作》

54、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张抡《踏莎行·秋入云山》

55、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夏完淳《卜算子·秋色到空闺》

56、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夏完淳《卜算子·秋色到空闺》

57、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

58、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59、惜分长怕君先去,直待醉时休。——贺铸《眼儿媚·萧萧江上荻花秋》

60、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61、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许尘侵。——纳兰性德《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

62、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欧阳修《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

63、拂拭腰间,吹毛剑在,不斩楼兰心不平。——刘过《沁园春·张路分秋阅》

64、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郑板桥《沁园春·恨》

65、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苏庠《鹧鸪天·枫落河梁野水秋》

设计思路:《青海高原一株柳》以生动、凝练的语言,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和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初次阅读《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文章,就让我感觉到那简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课文的切入点非常容易就能够找到,文本始终围绕着“神奇”两字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经历”两方面展开叙述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柳树生命力的顽强。本着从大处着眼,抓大问题、大线索的原则,深入地研读文本后,我把切入点放在了“神气”两字上面,这节课,学生始终围绕着“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这个问题展开的。我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挖掘,去感悟柳树的“神奇”,体会柳树的顽强生命力,并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样一来,学生对文本脉络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在对重点词句的品析中又能赋予文本框架以血肉、感情。

整个教学过程,问题的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将朗读、思考、交流融为一点,紧紧抓住“神奇”二字引领学生步步深入文本,领悟文本的情感思想,提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受到启发。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重难点:品味重点词句,感悟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默写生字。(继续加强生字教学)

1、默写生字

2、简要复述上节课所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学生浏览课文。

思考:青海高原这株柳究竟是一株怎样的柳树?

三、潜心会文,研讨交流。

(一)、阅读发现,提出问题。

1、学生交流发现。

生:这是一株在平原在水边及其平常的柳树。

生:这是一株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

2、出示相关句子,引导反复朗读。

3、学生质疑。(学贵在有疑,此处充分体现了学生能够学习的主体性)

结合“这是一株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这句话,学生质疑。

4、提炼有价值的问题。(问题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才更值得探究,才更能帮助感悟文本,在这里,无意中给学生渗透了如何筛选问题的教育。)

(1)、这株柳树为什么令我望而生畏?

(2)、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

(二)、品读第5自然段,感受“神奇”。

1、出示文字,学生自由读,思考柳树的“神奇”体现在哪些地方?

2、学生抓重点词句深入体会、感悟,自由发言,教师指导感情朗读,

感受柳树的伟大生命力,体会其“神奇”(学生对文本中重点词句的挖掘越深,感悟越多,越是能内心感情与文本感情的交融。)

预设重点词句:“两合抱”、“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巍巍然撑立”、“百十余平方”……(抓重点词句进行深入地分析,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方法引导。)

3、教师小结。

(三)、品读6、7自然段。

1、这株柳树除了样子“神奇”,课文还写了柳树哪方面的“神奇”?

引出6、7自然段,感受柳树生长历程的'“神奇”。

2、学生自由读6、7自然段,并将自己的感悟批注在书上。(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感悟的差异性,培养学生自主感悟的能力。)

3、交流研讨,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展开想象,指导感情朗读。

4、教师以过渡性的语言激情引出后文。

(四)、自学感悟。

1、学生自读自学第8自然段。(对文本的处理应该有详有略,课堂也应该结合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2、交流所感所悟。

3、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灞河的柳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在此处,学生经过思考,很容易想到“对比”这一写作方法的烘托作用,这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提高很有帮助,写作方法的学习其实最需要这种具体的语言情景。)

4、小结。

(五)、出示最后一自然段。

1、出示句子,学生读文。

2、面对这株柳树,你能想到谁?说一说为什么?(结合文本感情、柳树的形象对学生进行教育,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人文性。)

3、交流对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和感悟。

4、教师小结。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神奇: 生命力顽强 令我望而生畏

成长历程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

《青海高原一株柳》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的风景画。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我决定通过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柳树这种顽强而伟大的生命力。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朗读。

我首先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让学生结合文中相关词语,说说自己读完这一段后,感受到了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柳树。学生由“两合抱、百十余平方米、生铁铁锭、粗实、坚硬、苍郁、深沉、巍巍然、撑立”等词语中感受到了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的粗壮,高大和顽强的生命力。在学生充分感受之后,我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这一段。

二、让学生在感悟中对比朗读。

学完了第四自然段后,我让学生划出描写灞河柳树的句子。然后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感受其“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特点,然后把描写青海高原的柳树的句子和灞河柳树的句子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朗读。学生在对比朗读中自然就感受出青海高原柳树的饱经沧桑而依然顽强的生命力。

三、反复读,加深理解。

对比之后,我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在学生充分感受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之后,我再让学生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此时再读,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形象的高大,生命力的顽强便深入学生心田。

四、教后体会

我很喜欢这篇课文,投入感情地教学得到了学生的情感回应。这种情感的投入不仅在于我的,也在于学生的。我带着崇敬的心情研读了课文,并把这种崇敬心情从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去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自己的理解去感受高原柳树的艰辛,体会到柳树之所以成为高原上一方壮丽风景所展现出的精神魅力。

五、课堂缺陷

我觉得一节课的容量太大,学生体会不够充分。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为了保有课文的完整性,而选择一课时教完课文,但是课堂容量很大,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感觉。以后要逐步完善课堂,使学生得到更大的收益。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2

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

教学中我抓住如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扣住“神奇”,总领全文。

为什么称“青海高原这株柳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我抓住这条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落脚点,并依据课文特点采用了比较、环境渲染、图片创境设情等方法体会“神奇”,同时巧妙地抓住每节最后一句话让学生感悟作者情感的提升,也感染了学生自己。说、读、悟融为一体。

在初步体会柳树长粗过程的语句的基础上想象柳树遇到高原风雪、雷轰电击以及其它灾难的情景,并扣住“多少”“一次又一次”用想象读增强体验,然后抓住“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通过说和读来感悟作者情感的进一步提升。

二、抓住来历,发挥想象。

课文的第6、7两个自然段的想象柳树的来历占了文章很大的篇幅,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因此,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的语句并抓住“有幸萌发”“保存生命”“继续存活”三个方面体会柳树的神奇,然后用“(什么条件下)。其它的……而只有……”的句式灵活地说一说在这三个生长过程中柳树的神奇,接着通过朗读和体会“奇迹般”“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来感悟作者的情感和提升学生的情感。

三、引导对比,意会主旨。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四、整体回顾,体会哲理。

小结上文的学习,引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以“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3

《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语句优美,层次清晰,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可读性强,是学生语言积累和情感体现的好材料。所以在课堂上我注意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把“神奇”一词作为切入点。

第一课时,在学习了这株柳树生活环境恶劣之后,我再由学生细细品味文本,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柳树的“神奇”之处,发展语言,陶冶情操受到感染,并从中有所启发。整个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将朗读,思考,交流融为一体。紧紧扣住“神奇”二字引领学生步步深入文本,领悟文本的情感思想。上完这节课后,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课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文本理解。不能单靠读书,抄写笔记,或教师的说教,生动的课件,能为学生创设有利的学习情境。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所以,一个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的大柳树课件,可以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分析,理解课文所描述的词句。

三、精读课文时,也是围绕“神奇”设问题。

本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我是围绕着: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这一问题,展开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柳树的成长过程,两个大的方面思考,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深入体会,挖掘,去感悟柳树的“神奇”。

四、九十九比一的哲理。

通过学习课文的前几个部分,引出课文的最后一段中,“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从而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荫。然后问:这篇课文仅仅是写柳树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引导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环境做抗争。

但是,在课堂教学上,还有存在不足。例如:朗读的情感不够等等。以后有待提高。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4

记得一位专家曾说过:“精彩而充满智慧的

因此,在进行本节教学时,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亮点:

1、同是柳树,所处的环境不同,所走的路就不同,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们都成就了自己,都值得欣慰和歌颂。人也一样,顺境中要珍惜,逆境中要不畏怯。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命之树郁郁葱葱……教学这一课,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到怎样在逆境中成就自己。因此在教学时,我紧紧围绕柳树神奇的原因、它的精神和它所代表的一类人展开教学,并且简单地提到了对比、借物喻人这种写作手法,使学生初步了解这种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2、大多数学生在上课时都能积极主动地举手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在书上做批注时,也能写出一些独特的理解,让人耳目一亮,也给了我十足的信心。

3、教学任务完成的比较好。

本节课中虽然有优点,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上课时过渡语言用得不太好,总是显得别扭。

2、进行板书时总是不够自然,似乎有些强取重点词。

3、引导学生时,思路感觉有点混乱。

教学之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5

这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

一、这次教学中我认为处理恰当的几点是:

1、课前我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他们一起讨论了导学案中的难点,重点。并告知他们如果需要

2、我依旧重视朗读,在读中体会这株柳树的神奇。抓住每节最后一句话让学生感悟作者情感的提升,也感染了学生自己。说、读、悟融为一体。

3、通过分析课文中描写灞河柳树的生长特点的句子,掌握对比的写作方法。通过第9段内容的学习,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这些方法在以后的写作中都可以用到。

4、教学的最后,学生自己根据托物言志的方法提出了一个问题:“通过学习柳树,你们想到中外历史上的哪些人?”我认为这是一个课堂生成,学生能够自己思考,自己品读,自己设问,很好。

二、当然也有很多遗憾之处

具体的语言文字品析还需要改进,有一个练习题的处理也没有做到及时穿插。为了以后能够很好的展现,我在教学的时候要

详略得当地处理教材,让学生更好内化文本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