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挖荠菜
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小的时候,我是那么馋!刚抽出嫩条还没打花苞的蔷薇枝,把皮一剥,我就能吃下去;刚割下来的蜂蜜,我会连蜂房一起放进嘴巴里;更别说什么青玉米棒子、青枣、青豌豆罗。所以,只要我一出门儿,碰上财主家的胖儿子,他就总要跟在我身后,拍着手、跳着脚地叫着:“馋丫头!馋丫头!”盖得我连头也不敢回。
我感到又羞恼,又冤屈!七八岁的姑娘家,谁愿意落下这么个名声?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我饿啊!我真不记得什么时候,那种饥饿的感觉曾经离开过我,就是现在,每当我回忆起那个时候的情景,留在我记忆里最鲜明的感觉,也还是一片饥饿……
吃那些没收进主人家仓房里的东西,‘我还一次也没有被人家抓到过。倒不是因为我的运气格外好,而是人们多半并不想认真地惩罚一个饥饿的孩子。可有一次,我在财主家的地里掰玉米棒子,被他的大管家发现了,他立刻拿着一根又粗又直的木头棒子,毫不留情地紧紧向我追来。我没命地逃着。我想我一定跑得飞快,因为风在我的耳朵旁边呼呼直响。不知是我被吓昏了,还是平时很熟悉的那些田间小路有意捉弄我,为什么面前偏偏横着一条小河?追赶我的人越来越近了。我害怕到了极点,便不顾一切地纵身跳进那条河。
河水并不很深,但是足以没过我那矮小的身子。我一声不响地挣扎着,扑腾着,身子失去了平衡。冰凉的河水呛得我好难受,我几乎背过气去,而河水却依旧在我身边不停地流着,流着……在由于恐怖而变得混乱的意识里,却出奇清晰地反映出岸上那个追赶我的人的残酷笑声。
我简直不知道我是怎么样才爬上对岸的。更使我丧气的是脚上的鞋子不知什么时候掉了一只。我实在没有勇气重新回头去找那只丢失了的鞋子,可我也不敢回家,我怕妈妈知道。不,我并不是怕她打我。我是怕看见她那双被贫困的生活折磨得失去了光彩的、哀愁的眼睛。那双眼睛,会因为我丢失了鞋子而更加暗淡。
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太阳落山了,城用色的晚霞渐渐地从天边退去。远处,庙里的钟声在薄幕中响起来。羊儿咋咋地叫着,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乌鸦也派派地叫着回巢去了。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树林子啦,坑洼啦,沟渠啦,好像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我听见妈妈在村口焦急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只是不敢答应。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平生头一次潜入了我那童稚的心……
说过了这些,人们也许会理解我为什么对芥菜有着那么特殊的感情。
经过一个没有什么吃食可以寻觅、因而显得更加饥饿的冬天,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日子重新来临了!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雪蒿、马齿苋、灰灰菜、野葱……最好吃的是养菜。把它下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真是无上的美味啊!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
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嫩生生的养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大棒子凶神恶煞似地追赶我,我甚至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上吱吱喳喳飞过去的小鸟,树上绽开的花儿和蓝天上白色的云朵。那时,我的心里便会不由地升起一个热切的愿望: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解放以后,我进了城。偶然,在大菜场里,也可以看到人工培植的荠菜出售。长得肥肥大大的,总有半尺来长,洗得干干净净,水灵灵的。一小扎,一小扎,码得整整齐齐地摆在菜摊子上,价钱也不贵。可我,总还是怀念那长在野地里的荠菜,就像怀念那些与自己共过患难的老朋友一样。
多少年来,每到春天,我总要挑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带上孩子们到郊区的野地里去挖荠菜。我明白,孩子们之所以在我的身旁跳着,跑着,尖声地打着唿哨,多半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和煦的阳光,绿色的田野,就像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似的展现在他们面前,
使他们的身心全都感到愉快。他们长大一些之后,陪同我去挖荠菜,似乎就变成了对我的一种迁就了,正像那些恭顺的年轻人,迁就他们那些因为上了年纪而变得有点怪癖的长辈一样。这时,我深感遗憾:他们多半不能体会我当年挖荠菜的心情!
等到我把一盘用精盐、麻油、味精、白糖精心调配好的荠菜放到餐桌上去的时候(小的时候,我可是做梦也没有想到我那可爱的荠菜会享受到今天这样的“荣华富贵”),他们也还是带着那种迁就的微笑,漫不经心地用筷子挑上几根荠菜……看着他们那双懒洋洋的筷子,我的心
里就像翻倒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因为我知道,这种赏光似的迁就,并不只是表现在对挖荠菜这一桩事情上,它还表现在对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些见解和行为上。在他们看来,我们的有些见解和行为,都像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出土文物——离他们的现实生活太远了,不顶用了。自然,我也并不认为我们的见解和行为就完全正确。只要他们不觉得厌烦,我甚至愿意跟他们谈谈我们在探索人生方面曾经走过的弯路,以便他们少付出一些不必要的代价。我真希望我们之间不要成为隔膜很深的两代人,而是心动相通的朋友。
孩子,让我们多谈谈心吧,让妈妈多讲讲当“馋丫头”时的故事给你们听吧。想想你们妈妈当年挖荠莱的情景,你们就会珍爱荠菜,珍爱生活。你们就会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
篇二: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mi)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han)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fan)婀玲(夏注:这里是音译violin小提琴的意思。)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夏注:谐音“怜子”,爱你之意。)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篇三:林海
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呀。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看到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学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千山一碧,万古常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及至看到了林场,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载。我们不仅取宝,也作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常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篇四:雨后春景
一场小雨过后,我独自走在公园草坪边湿漉漉的小路上,呼吸着泥土带来芳香的气息,观赏着大自然特有的美景。
远处,那一座座隐约的大山像一个躺着的巨人,飘飘悠悠的白雾像一层神密的面纱,遮掩着巨人的身影。公园边的楼房都掩映在绿荫花影中。公园中,小草更绿了,小花绽放了,大树吐出了新芽。登高俯视,公园就好似一张镶着宝石的大花毯。也许这正是春姑娘落下的花头巾呢!再看看小花、小草、树叶上的晶莹的露珠,这不正是春姑娘笑出的眼泪吗!
“嘎、嘎……”你听,这是什么声音?噢,原来是几只小鸭子在池塘中玩耍戏水。就连小鸟也在树枝上唧唧喳喳叫个不停。
一阵微风吹过,春姑娘的纤纤玉手使湖水荡起了阵阵涟漪。湖里,几条小鱼从湖水中跃出又钻了回去。这景象给如诗的春景平添了几分盎然的情趣。
公园里,一群老人在晨练。有的在耍太极,有的在跳健身舞。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还有几个小朋友倚着大树在早读,那清脆的声音真令人回肠荡气。还有一些小朋友在尽情玩耍,他们一会儿玩捉迷藏,一会儿玩老鹰捉小鸡,你追我赶,好不热闹。那些在工作之余来这里休憩的大人,有的在闲聊,有的在放风筝,有的在钓鱼,还有几个人围在一张桌子边切磋棋艺,边品着极品好茶。整个公园都洋溢在欢乐的气氛中。
这时,一滴雨露落入了我的衣领里,凉悠悠的。噢,这不正是春铭刻我在心中的记忆吗?
篇五:一叶落,天下秋
一叶落,心已秋。
不知何时,秋意已进驻我心,清爽中泛着森森的寒意。
走在清晨的路上,凉凉的秋风,驱散了久违心中的燥热与彷徨,这无声的凉意,将我所有的精神与意念纠结于一起,一起对抗。
秋,本是收获的时光,不甘于命运,是否太过迟藏,但是谁又说得准呢?生命本就是对抗。对抗自然,有了活下的希望;对抗野兽,有了饱餐的希望;对抗同类,有了拔高的希望;对抗自己,有了完美的希望。在本不该出现的地方出现,除了自不量力,还有奇迹;在本不该遇到的时候遇到,除了偶然不意,还有机遇;在本不该回顾的时候回顾,除了无聊至极,还有留意;在本不该流泪的时候流泪,除了莫名其妙,还有真味。一切偶然,本不该是偶然,一切必然,也终将不是必然。谨守如一的本心,破除障路的迷环,哪怕是砖瓦铺就或是水泥固坚,不就是一往无前!
没有退路,又何尝不是最大的出路;没有牵挂,又何尝不是最大的留恋;无时无刻的乞盼,又何尝不是最坚定的信念。正是秋这个季节,正是叶这种落魂,惊醒了沉浸于美梦中的我,不坚持,何以正心,不妥协,才是真人!
一丝振奋伴着淡淡凄凉,一丝期待和着缕缕忧伤,振奋、期待着有那么一次微妙的辉煌,细细的保存着沁入心灵的凄凉与忧伤。平和,平淡,平心;正人,正气,正形。清扫积垢,打点行装,赶赴战场。这和美的世界,是最险恶的战场,润物无声,瓦解着人的脊梁。惜钱,惜命,惜这梦幻俗世;沉浸,沉沦,沉没缓缓余生。情欲,物欲,美好回忆,无不暗示着人们,止住止住不再前追,已知意。溯前历,多少铁骨碎灭,非是为己,非是为那温柔之乡,非是为那富贵之梦,非是为那权势之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抬头望望天,低头看看地,生于这天地之间,孕于这宽广之境,心胸不该如此吗?一悟百味清,一执天下白!
秋,依凉,叶,渐枯,热血,却被渐渐点燃。如滚滚不息、被冷气刺激的冒着白烟的发动机,越是天冷,越是轰隆隆的叫个不停。你凄清,我前行;你疏狂,我认真;你观望枯井,我振翅长空。你有靡靡之音,我有一片清明;你有观音相佑,我自天地神明。我的天空,该是深层次的天空,不是一片蓝,而是一朵鱼群,不是静态的枯寂,而是生命的气息。活波,自由,不离不弃。
一叶落,心已秋。不摘硕果,不陷凄迷。铮铮傲骨,自前行!
一、失落的凤凰城
在太原市政府的旅游规划中,打算兴建一座新城,恢复一座旧城。这里说的旧城即是指古太原县城。
我手头的一份
我知道湘西有个“凤凰城”,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故乡,他的《边城》就是以此为背景创作的。真没有想到自己身边竟也有一座凤凰古城,多年来却不知不觉,真是憾事。
金秋之际,我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前去寻访这座曾经的“凤凰城”。
古太原县城位于晋源区,距市中心仅18公里,骑车也就半个多钟头的工夫。老城的东门紧邻新晋祠路,是新修的牌楼样式,已经不复古貌了。进门直走可达西门。西门外即是龙山,属于绵延逶迤的西山山脉,绿意层叠,风景优美,远观近眺,赏心悦目,故西门称作“赏翠门”。古城的南门已不复存在了,只遗留下一截厚实而斑驳的黄土夯筑的旧墙,作为历史的记忆,很不起眼地蜷缩在路边;倒是与之遥遥相对的北门已经修葺一新,门头上方镌刻着“德化”二字,寓“以德化民”之义。出北门,有古城营村,据说即是古晋阳城的中心。村内学校中有一塔,名阿育王塔。
四道门,分别连接了东西、南北两条交叉成十字的长街,商铺民居以及大小的各式庙宇就整齐有序的铺展在长街的两侧。
我们骑车游走在十字长街,一方面惊叹于古太原县城竟能有如此宏大的规模,远非邻近的几座古城如榆次、祁县、太谷等可比,一方面又惋惜这座县城古貌十之八九已经是踪迹难寻了,除了几截残墙、几座老庙和几处深宅旧院还牵扯着几缕记忆,能够让人依稀触摸到这座老城的沧桑外,几乎所有的见闻感受都与它既往的历史变得遥远而隔膜了。
这样有名无实的'古城,即使历史再悠久,真的有修复的必要吗?
据龙天寺一位姓关的师傅讲,曾有中央的有关领导就古城修复的规划来此考察,最后留下一句话:价值不大。轻描淡写的四个字,就使得几个亿的计划投资打了水漂,古城的修复计划也就此搁浅了。
依我看,古太原县城的修复也确实是价值不大。名义上是恢复古城旧貌,实质上是新建一座古城,这也属于造假的一种吧?所不同的,这样的造假却是打着保护继承文化遗产的名义,听起来堂而皇之,又有谁知道这只“文化葫芦”里到底装着啥药呢!不修也罢。
与其虚假的活在现实世界里,倒不如真实的活在历史记忆中。
我是土生土长的太原人,我衷心的希望太原古城能像传说中的凤凰一样浴火重生,但如果是以这么一种文化造假的方式重生的话,我倒宁愿这只凤凰永远地失落在历史的传说和记忆里。
寂寞地飞翔在传说的天空中,也远远强过僵死在现实的繁华里。
老城有知,想必也会这样选择吧。
二、龙天庙里学问多
龙天庙位于县城南关。虽规模不大,形制朴素,但其历史渊源却极其深厚。
龙天庙亦称刘王庙。然而关于庙的主人究竟是谁,倒是有着多种说法。据多方考证,庙中祭祀的刘王,其实就是中国历史上以“圣智温良”“贤圣仁孝”著称的汉文帝刘恒。
刘恒是中国历代400余位帝王中难得的贤明帝君,他本是刘邦次子,在未继大统前在晋阳任代王一十七载,其长子刘启(即汉景帝)就出生于晋阳,十岁时随父至长安。刘恒父子统治时期,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一派治世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刘恒在晋阳任代王时,重视农业,轻徭薄赋,谨慎节俭,与民同息,把太原地区治理的井井有条,成为当时有名的天府之地。入继大统之后,“专务以德化民”,终于开辟了一代清平盛世。晋阳百姓感念刘恒的仁德,立庙祀之,称“代王庙”或“汉文帝庙”。
晋地为刘恒建庙一事,史载甚明。清道光《太原县志·帝王》中载:“汉文帝讳恒,高祖中子,太后薄氏出。初立为代王,都晋阳……%故晋人立祀之。”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中注曰:“惠帝尊高祖(刘邦)庙为太祖庙,景帝尊文帝(刘恒)庙为太宗庙,行所尝幸郡国各立太祖太宗庙……凡祖宗庙在郡国者六十八。”
但为何不直呼“刘王庙”而称“龙天庙”呢?原来,到了汉元帝时期,朝廷因郡国所立的祖宗庙甚多,财政开支甚众,遂“罢祖宗庙在郡国者”。然而在民间却感念文帝的仁德贤良,不忍毁庙,于是就出现了改头换面的“龙天庙”,庙名真意即为“真龙天子庙”。
就这样,龙天庙就在晋阳大地代代相传。晋阳城毁400余年后,明代复建太原县城,人们依然在县城南关建起了这座龙天庙。只是因为年代久远,史迹湮没,人们反倒对庙中所祭者是谁不甚明了了。
我们来到庙里时,正是薄暮初起时分,空旷的院子里阒无人声,显得有些清冷寂寞。出来一位师傅,手中一束燃着的艾草,飘散着淡淡的药香。师傅关姓,旗人,喜四处漫游,见闻颇广。他饶有兴致的向我们谈到龙天庙的“三大怪”:
第一怪,中国的庙宇,非僧即道,非道即儒,而龙天庙却是不僧不道不儒,而是一种民俗的体现;
第二怪,就常规庙宇布局看,一般正门左右有钟鼓楼,所谓晨钟暮鼓,而这里却以磬代钟,讲究钟磬齐鸣。寄寓着希望大汉王朝成为“日不落帝国”的祝愿;
第三怪,中国传统的宗庙建筑,方位上多为坐北朝南,而这里却是坐南朝北,庙的正前方直对北面的德化门,人们以此来表达对“专务以德化民”的汉文帝刘恒的崇敬和纪念。
依我看来,如若理解了历史,理解了人们对仁德明君的感念之情,这三怪倒也不是什么特别值得奇怪的事了。
唐代诗人许浑《途经秦始皇墓》诗云:
龙盘虎踞树层层,
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
路人唯拜汉文陵。
始皇墓与汉文陵,一样的青山秋草,但是路人们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暴君终被唾弃,仁君永受礼敬,历史的评判最是严正无私。
龙天庙的存在应该就是做好的佐证了。
三、冷清的文庙
古太原县城里的庙宇,除了城南的龙天庙,还有太山寺、文庙等。据说城西还有一座属于藏传佛教的寺院,院中有白塔一座,这里我们没有去看。
太山寺位于县城东北角。西城外有太山,太山之上有太山寺,亦名龙泉寺,是为大太山寺。而城内的太山寺与之遥相呼应,称为小太山寺。寺内的建筑、雕塑并无特别处,倒是有个五方文殊殿蛮有点意思。殿中供奉着与五台山五个台顶相同的五尊文殊菩萨像,象征着五台山的五个台顶。这为因各种原因不能去五个台分别拜谒文殊菩萨的外地僧人和信众提供了一个变通的朝台方式,故称作“小朝台”。
像我们这样来此一游,轻轻松松地,也算是完成了一次朝台之旅,想想都觉得有趣。
县城里最值一去的应该是靠近县城中央的文庙。文庙即孔庙,夫子庙,是我国历史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庙宇。有时,文庙也作为当地的学校来使用。文庙的布局,在全国基本一致。
这座文庙坐北朝南,包括照壁、棂星门、泮池泮桥以及前后大殿、东西廊庑、崇圣祠等。
先要进棂星门。何谓棂星门?原来棂星即古代天文学上之“文星”,以此命名,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
过棂星门,即为呈半圆状的泮池和泮池桥。“泮”是古代的学校。考中秀才称为“入泮”,意即进入孔学之门。在官本位的时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代表着读书入仕的“入泮”成了文人们梦寐以求的路径,俗谚云:“一过泮池桥,功名利禄来。”
泮池桥变成了升官桥,富贵桥,名利桥,这恐怕是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也始料未及的吧。
过了泮池桥就进入大成殿和其他建筑。殿前两株古柏,高大挺拔,
和我们在龙天寺遇到的一样,整个文庙大院里看不见人,静悄悄的。一路过去,前殿后殿,以及两侧的廊庑都是高门深锁,透过门缝窥视里面,空空洞洞的大殿里廊庑内凝固着的昏暗的光线,就像已经在梦中沉睡了几个世纪似的。弥满一院的寂寞冷清,湖水般漫上来,把我们渐渐浸没……
万仞高高见宫墙,
美而曰富墙里藏;
千年犹是子贡语,
但访其门问登堂。
——万仞宫墙
(第二首)
和元气孔家祠,
香火千秋未少辞。
龙柱宣威偕宇寿,
杏坛遗训比天齐。
棂星转世传仙语,
石坊临风志圣时。
暗抚神龟清泣下,
两千年后拜先师。
——孔庙
(第三首)
夫子宫墙第一门,
五云环绕华夏魂;
圣之时者时与进,
大美长新地球村。
——圣 时 门
(第四首)
千古文明集大成,
悠悠玉振伴金声;
人来门下堂未远,
大道曰行复曰行。
——大 成 门
(第五首)
周公封鲁孔家兴,
少昊坟头谁祭牲?
显赫堪羞皇室裔,
富豪不让紫禁城。
诸孙争誉生前乐,
孔子安贫身后名。
已届仲秋迎圣诞,
寻常巷陌也悬灯。
——孔府
(第六首)
门曰弘道载铎铃,
隐隐当由侧耳听;
谁个得识夫子意,
已收至宝在囊中。
——弘 道 门
(第七首)
神道徐行仰圣怀,
角端翁仲古亭台。
洙泉横贯三千亩,
枫柞悄荫十万碑。
高冢经年能励后,
儒风无日不驯才。
几人凭吊先师意,
尽是游山玩水来。
——孔林
(第八首)
谁在此门呼大哉?
此门正为大人开;
文明道上千般美,
妙境不离和与谐。
——大 中 门
(第九首)
同文门下情自亲,
道是知言可知心;
最喜先师出门去,
教他欧美读雅音。
——同 文 门
(第九首)
七月流火,骄阳如炽,
奔向古齐鲁之地,
去曲阜访古探幽,
企望能寻访到一个,
让身心,
暂时得以栖息的所在。
曲阜给我的第一印象,
是静谧清幽,
那古朴雄伟的城墙,
那泗水桥下潺潺的流水,
勾起,
我的无限遐思。
两千五百年前,
就在你的怀抱,
诞生了中国伟大的,
——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一进孔庙,
胜迹如林。
那飞檐雕花的门楹,
那盘根错节,
枝丫光秃的千年老松,
令人流连往返。
那大成殿的雄浑,
那十根浮雕,
二龙戏珠的盘龙石柱。
你看那孔老夫子,
面色朱红、
庄严肃穆,
站在他的脚下,
想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来到孔子手执桧,
以讲学驰名的'圣坛,
浮想联翩。
这位先人哲士,
他毕生追求,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为儒家学说的建树发展,
创立了熠熠功勋。
绵绵细雨飘飘洒洒,
不知不觉来到了孔庙。
县史料记载,
孔府占地三百二十七亩,
各种建筑四百四十六间,
自“衍圣公”的封号始,
孔氏家族,
至少延续了三十代,
近九百年了。
这里的珍奇异宝、
古木古香,
令我眼花缭乱。
那石椅那假山、
那苍翠的古柏、
那宽敞的庭院,
隐藏着,
多少秘密啊!
雨还在,
淅淅沥沥的下着,
我又来到了孔林。
这里坟茔累累,
苍松翠柏,
有的坟前石人拱卫,
把生前的繁华,
指给人看。
在这偌大的孔林中,
还不时传来鸟的啁啾。
这是人不由想起,
人生的繁华富贵,
生前功名显赫,
可死后,
一切,
都化为一杯黄土,
只有几尊石碑,
默默伫立在风雨中,
记载着沧桑。
孔庙、孔府、孔林,
是一部大历史书,
炎黄的子孙,
永远不会忘记,
这里的红色的城墙,
忘不了,
那里的一草一木,
我爱那,
悠久古老的国土,
我爱孔子的故乡。
曲阜,
因孔子而名扬天下,
孔子,
也因曲阜而永垂不朽!
我恍然大悟:
曲阜,
正因为古朴而显其永恒,
孔子,
也正因为卑微而彰显其崇高。
我们飘然而至,
我们踏歌而去,
来去匆匆,
如云似烟,
正如,
漫漫历史长河的过客,
从什么地方来,
还将回到什么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