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四句结尾优美句子 正文

四句结尾优美句子

时间:2024-10-03 02:27:1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分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理解性默写及赏析,以帮助同学们学习。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理解默写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的诗句是: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过渡句/运用夸张修辞手法的诗句是: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表现塞外天气寒冷的诗句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体现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诗中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句子是: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春花喻冬雪的诗句/咏雪的名句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色彩对比鲜明的诗句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惟妙惟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客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壮美的画面,使人宛如回到了南方,见到了梨花盛开的繁荣壮丽之景。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出名,著名 灵:灵验,神奇

2、斯是陋室:斯:这 。

3、惟吾德

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 劳:使……劳累

6、何陋之有?:何:什么。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7、调素琴: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博学的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浅薄的人

二、译句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

2、斯是陋室,惟吾德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译;(来到室内)谈笑的是学识渊博的人,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庸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三、理解性默写: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或点明全文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

②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从正面写实,表现室主人从容淡静,两个“无”字从反面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人物不俗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衬托主人的德才,从中可以看出士人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多少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清高独傲的思想倾向。)

⑤用典故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⑧《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9、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斯是陋室,惟吾德

四、课文理解

1、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以山水作类比;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

答:反面虚写;写出室主人不受世俗

3、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节操和情趣?

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一绿一青色彩清丽,生意盎然,陋室自然环境别致优雅,宛如世外桃源。)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反映了作者以古名贤自况的思想境界,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

6、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以住的陋室也就不陋了。)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

7、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

8、本文作者持有怎样的'生活态度?你是否赞赏这种生活态度?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赞同。(再谈一些理由)。

9、文中描写的陋室环境清静淡雅,你喜欢这样的居室环境吗,为什么?

喜欢,可从此环境对人思想品质身心健康有利来谈。

10、本文作者所结交的朋友都是“鸿儒”,你喜欢交什么样的朋友,为什么?

提示:正直、善良、上进等,对自己的成长有利。

11、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

提示,只要围绕“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来回答就可以。

12、由作者的节操和情趣,我们自然会想到“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东晋诗人(陶渊明)。用《五柳先生传》中的语句来

13、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

14、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6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7、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五、文学常识

1、刘

2、文体介绍: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

六、文章中心:这篇文章 通过对自己所居住的简陋的居室的描绘,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人生态度)。

七、问题探究: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陋室的?有何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从自然环境的优美,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三个方面描写陋室,目的在于表明“惟吾德

3、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的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示例:这种交友方式可取,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4、古代的高雅之士常在诗文中表现他们对居室环境之美的追求,请举一个这样的例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3.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言外之意?

答:①表现自己摆脱了喧

4.作者在本文的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答: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省略了上句而只引用下句,隐含“陋室”主人以“君子”自居之意,既巧妙地照应了开头的“惟吾德

5.文章是在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还要提到“诸葛庐”“子云亭”?

答:此句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6、作者在文中以仙人蛟龙自况,更以孔子、诸葛亮、子云等古代名贤自比,这种毫不自谦的思想是否让人觉得有些自以为是、不可一世?

答:不会的。作者的这种自比,并非狂妄自大,实是自勉自励,是要求自己交往纯正,志趣高雅,品质高洁,要以古代名贤为榜样,去追求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立身处世就要有这种自知自勉的精神。

7、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8、本文对偶句: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③调素琴,阅金经。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八、开放性试题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人们经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右铭"。

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内容分析

全诗由情入景,最后以景结情.其中“春”“江”“花”“月”“夜”运用了“发生法”使其出现,又用“消归法”使其消失.月光是一条贯穿性的线索,有它将哲理性思索,将思妇,游子紧紧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情,景,理有机统一的完整境界.在这个境界中,情是升华了的情,景是奇妙的景,理是深邃的理.在开篇诗人用神来之笔给人描绘了一幅奇丽的图画后,(全诗以月、水为经纬,以春为质地,以花为图案,以夜为底色,织就了一幅光彩斑斓的春江月照图.)转入了对永恒宇宙和有限人生的探索.

1、诗人在空灵而神秘的景象中,想到了永恒的明月和代代的人生.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问中,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识,表现了对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这些奥秘的兴趣.同时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述说中,又表现了对人生的执着和赞美.诗人在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相遇中得到了满意的回答.

2、诗人把对人生意义的满足引向了男女相思相恋的情爱上.诗中“白云”“清风浦”分别象征行踪不定的男子和男女分别的所在.诗文以深情的笔触赞颂了纯洁的经过升华的男女情爱,创造了神秘,美妙,动人的情,景,理的有机融合境界.

这是一首优美的长篇抒情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结构精妙严谨而又自然天成,韵律圆美流转而又富于变化,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尽管作者留诗只有二首,但仅凭这首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全诗解读

这首诗以写月作起,以写月落结,把从天上到地下这样寥廓的空间,从明月、江流、青枫、白云到水纹、落花、海雾等等众多的景物,以及客子、思妇种种细腻的感情,通过环环紧扣、连绵不断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由春江引出海,由海引出明月,又由江流明月

引出花林,引出人物,转情换意,前后呼应,若断若续,使诗歌既完美严密,又有反复咏叹的艺术效果。

前半部重在写景,是写实,但如“何处春江无月明”、“空里流霜不觉飞”等句子,同时也体现了人物的想象和感觉。后半部重在抒情,这情是在景的基础上产生的,如长江流水、青枫白云、帘卷不去、拂砧还来等句,景中亦自有情,结尾一句,更是情景交融的名句。全篇有情有景,亦情亦景,情景交织成有机整体。

诗歌写了许多色彩鲜明的形象,如皎月、白沙、白云、青枫等等,这些景物共同造成了柔和静谧的诗境,这种意境与所抒发的绵邈深挚的情感,十分和谐统一。

诗歌每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韵律婉转悠扬。为了与缠绵的感情相适应,语言采用了一些顶针连环句式,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一唱三叹,情味无穷。对偶句的`使用如“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等等。句中平仄的讲求如“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平仄变换与律诗相同,使诗歌语言既抑扬顿挫,又清新流畅。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杨广此首借题生义,一扫艳媚。黄昏远眺长江岸,暮霭沉沉,江水浩淼。“平不动”是水波不兴。江面平坦宁静,江边春花如火,开得满满当当。他写春夜潮生,江水滔滔。“将月去”,“带星来”将水波激荡,月星交辉的情景写得极宏大,于写景的壮阔中写出了时间的流逝。寥寥四句诗,将春江花月夜收纳其间,绘出一幅江月胜景图。“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缓缓读来,如欣赏清秋月夜之画,风致婉然。此句好在平实,一个“将”字,一个“带”字,都是比较虚的动词,不会破了月明星稀的安稳美感。

总而言之,诗人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绮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爱情把游子对思妇的同情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而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而邈远的意境。

张若虚著述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