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滕王阁序优美句子画面 正文

滕王阁序优美句子画面

时间:2024-12-24 11:26:55

导语:《滕王阁序》的写景颇有特色,作者精心构画,苦苦经营,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写山水,体现了一定的美学特征。

《滕王阁序》精彩语句赏析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赏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的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析: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赏析: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而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写景艺术

《滕王阁序》的写景以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声有色的画面,把秋日风光描绘得神采飞扬,令人击节叹赏,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动静相映,意境浑融,成为千古传诵的写景名句。

作为有幸“路出名区”的“一介书生”,面对着“襟三江而带五湖”的壮阔天地,怎能不使他暂且排遣心中的忧伤,去领略祖国的无限风光。

首先,作者没有立足同一个地点,而是在变换中写景。作者从接近阁时的所见写起,“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一上一下,皆有一种视觉上的'无边无际,极言滕王阁之高;“耸翠,翔丹”,极言其色彩之艳;“上出,下临”,大状其建筑线条变化之奇。然后,作者抓住的是登阁远望所见来写更广阔的天地美景。“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此句承“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句,但观赏角度不同,前者自外向内看,此处自内向外看。自外向内看,看到的是借景;自内向外看,看到的是扩景。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上句写动,霞、鹜“齐飞”;下句写静,水、天“一色”。一动一静,以动衬静。上句侧重于目随景而动,突出景物神态;下句侧重于心因景而静,突出景物色彩。落霞如同神话中的飞天,腾空而起,与孤鹜比翼双飞;秋水也给长天频送秋波,艳羡其亮丽,两情相悦,水天一色,融为一体,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其次,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的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渔舟唱晚”四句,作者借听觉联想,用虚实结合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另外,技法运用也呈现多样化。有的是工笔细描,反复勾勒,如滕王阁的建筑;有的是水墨烘染,信笔点缀,如阁外自然景观。凡此种种,都能意到笔随,自成佳趣。色彩运用也极为丰富,有的重彩叠金,浓丽耀眼,如“层峦耸翠”“飞阁翔丹”“瞧园绿竹”“邺水朱华”;有的靠自然本色,或与外部色彩相辉映,如第二段关于秋景的描绘;有的则在事物变化的瞬间捕捉色彩的变化,富有动感,如“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总之,《滕王阁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何等壮美而迷人的秋色图,有目之所见,也有耳之所闻;有静态叙写,也有动态描摹,虽着墨不多,但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诗词赏析/《滕王阁序》

初读《滕王阁序》者,多会被其飞扬恣肆的辞采所折服.作为骈文典范,王勃此文气势恢弘自然,意境开阔,辞采更是绚丽工整而少堆砌矫饰。而《唐摭言》等诸史籍对王勃写序时当场立就,年龄幼小等种种渲染,更在此文背景上腾云起雾,让人读文章时不免多了一份唏嘘之慨。勃文多佳句,字里行间才情洒落,其中“落霞,秋水”句,更是博得千古喝彩声。

然而细品此文,则觉浮华背后,凄凉难掩。细按历代骈文宏于此篇者数矣。信然勃文辞藻华丽,但即使是脍炙人口的“落霞”二句,也不过脱胎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马射赋》)。因此可见文字如何铺排只是表面之象,真正触动千载读者的则是文字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勾勒着模糊的相似图景。勃文好处,亦不在舞台繁华之景,而在灯火阑珊之时。

王勃少年天才,新旧唐书皆言其六岁即解属文,新唐书更是颇令人生疑的记载勃九岁作《指瑕》以擿颜师古所注《汉书》之失。少年王勃已经以才高名天下,却又在志得意满之时急转直下,关于他人生的这一错落,新旧唐书有一段相差无多的记载。

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了解到两个重要信息,一为勃年未及冠就已经名动朝野,并且被朝廷授予官职,可谓少年得志;二为王勃的人生转折在为沛王门客时因一篇戏噱之文而起,而此时王勃依然年轻,可谓少年失意。少年得志与转瞬失意,这过于巨大的命运张力对一颗年轻的心灵来说过于残酷了,果然他之后未能走出阴影,杀官奴,远走交趾省亲,一个天才的生命迅速耗尽能量,在惨淡的近乎荒谬的落水悲剧中收场。

王勃《滕王阁序》名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语出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作者以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个景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历来被奉为写景的精妙之句,广为传唱。

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赏析

本句对仗工整,几近“工对”。上句的“落霞”、“孤鹜”与下句的“秋水”、“长天”都是名词性短语,对仗考究。而更绝地是,上下句中又各自成对,也就是格律上要求较高的“句中自对”:“落霞”可对“孤鹜”,“秋水”正对“长天”。当然,在大唐律诗的王国里,这些都不算什么,如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都是句中自对。不同的是杜甫这句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都是主谓短语,且直接连缀成句不用虚词。其次,上句写动,霞、鹜“齐飞”;下句写静,水、天“一色”。一动一静,以动衬静。上句侧重于目随景而动,突出景物神态;下句侧重于心因景而静,突出景物色彩。画面和谐,美不胜收。再次,巧化成句,别出新意。王应麟《困学记闻》卷十七:“庾信《马射赋》云》:‘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仿其语。如果我们从对仗的角度去比较王勃与庾信彼此文句的优劣,会发现王句的长处恰在于上下句都能“句中自对”,而庾句则不能。最后,如果“落霞”是指真正的彩霞而不是指一种鸟(形如鹦哥)的话(据上引朱东润书,同页),那么便有一个好处:点线面结合。孤鹜尽管不一定只有一只,但总之是不会太多的几点;落霞也只能是天边的一线或一小片(位于西天)而非满天;而秋水与长天却是地道的一个广阔的面了,由此,点线面巧妙结合,写景极富层次性。

本句首先是色彩美。夕阳之下,晚霞绚烂耀眼,而鹜的羽毛是深色的,加上是逆光,所以孤鹜近乎一个暗影,而晚霞不可能遮布西边半个天空,尚在碧空显露,碧空相对于落霞光度稍逊,但相对于孤鹜来说却较亮,它们——孤鹜、落霞、碧空——就成了明暗的对比——孤鹜的影子更加深暗,晚霞和碧空则更加灿烂。孤鹜的颜色以绿、褐、紫等为主,属于冷色,而且它们之间是补色关系。晚霞的背景是晴空,它是蓝宝石色的,和晚霞的颜色也是互补色的。我们知道,当互为补色的两种颜色相邻时,能构成最强的对比,在效果上,能使双方达到最大的鲜明度。王勃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对比,使整个图案显得格外地鲜明而美丽。

其次是动态美。孤鹜是在“飞”的,云霞是在“落”的,只有天空是凝然不动的。秋水虽然平静,但并不是冬天的止水,水面上不会死气沉沉。微风过处,秋水上会不断地泛起涟漪,涟漪过处,水面上倒映着的景物被荡开后,透出水下的景物:水草、乃至鱼虾等等。这分明是一幅流动着的美丽图画。

其三是虚实美。碧空高深无比,红霞稍低些,而孤鹜又更低,这就有了三个层次,而它们下边又有秋水。秋天的水是宁静的,当“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时,天上的画卷自然地映在水中,所谓“天光云影共徘徊”,水中又有了三个层次。而且,在天上越高的景物,在水中的倒影就越深。这就构成了实景与虚景的对比。况且微风过处,秋水泛起涟漪,平滑如镜的水面上倒映着的景物会被荡开,依稀透出水下的景物。这和水面上的映像同样构成了一种虚实之美。

其四是立体空间美。“秋水共长天一色”,在天边,天空和水面这两个本来并不相交的平面经过持续的变 形相交了,这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并能使人感到整个画面具有三维立体空间的真实感。不仅如此,“秋水共长天一色”把人们的'视线引到水天相接之处,这是人们视线所能达到的最远的地方。而“落霞与孤鹜齐飞”又把人们的视线引到天顶,这是人们视野中最高之处。这一景象又映在秋水中,使具有最大高度的景物又有了最大的深度。有远有高有深,境界开阔,给人一种强烈的立体美。

其五是引人遐思的想象之美。此句中,鸟是有生命的,而天空和云霞则是无生命的,这里,后者成了前者活动的背景,而前者则是后者中一个有情感、有意志的动点,令人想到有生和无生;晚霞长空亘古常存,而孤鹜则只是一个匆匆过客,给人一种永恒和短暂的感触;“孤”鹜与“落”霞齐飞,一只“孤”鹜,缘何而孤?飞向那里?……令人顿生情思;“秋水共长天一色”,远方水天相接之处,茫茫缈缈,那里是王勃的心绪所在?那里景色又如何?……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更多《滕王阁序》文章推荐阅读: 

1.

2.

3.

4.

5.

6.

7.

8.

9.

10.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名篇。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滨。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公元653年)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赏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的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析: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此句最佳处在于声色相依,闭目遐思,仿佛耳边尚能听到“孤鹜”凄鸣之音,佐以水天一色的背景,韵味天成。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3.“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赏析:此二句为全文最让人唏嘘感叹之句,让许多在外惨淡拼搏人不免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两句四六,一问一答,却答非所问,问中有答。“雄关高山难以越过,谁悲悯那不得志的人呢?在座各位如浮萍在水上相聚,都是客居异乡之人。”这种深深的自我悲伤,怀才不遇之情自然流露。异乡举目,四面无亲。作者王勃乃天纵之才,却不得重用,此文之后,竟溺水而亡,让人不得不摇头痛惜啊!

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赏析: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而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