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皖南古村落优美句子 正文

皖南古村落优美句子

时间:2024-11-18 15:35:27

描写乡村的优美句子

1. 农奴小屋都显着衰朽的景象。木材是虫蛀,而且旧到灰色的。许多屋顶好像一面筛。有些是除了椽子之外,看不见屋盖,其间有几枝横档,仿佛骨架上的肋骨一样。到处没有窗玻璃。

2. 古人诗云“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这就是似诗如画婺源古村落的真实写照。

3. 婺源沱州乡理坑村,建村于南宋初。自元代始,村子渐盛,人烟茂密,科第蝉联,簪缨奕叶。尤其在明代官宦屡出其村。他们显宦擢职之时或年老返乡之后,便致力于营造邸第,以耀祖光宗。

4. 古村落以“箬皮街”为轴线,大小40多条街巷呈技术布局,体现了很强的向心凝集性。高墙与通道构成的空间,时窄时宽,开际线时高时低,弯曲而又贯通,幽深曲折,犹如迷宫。

5. 离江湾镇十里的汪口村是个商埠名村。古建筑保存至今的有:俞氏宗祠、养源书屋以及民居、商铺等265幢。其中,明代建筑11幢,清代建筑253幢。

6. 汪口,古称“永川”,处于山水环抱之间。材落背告的后龙山,呈五级升高的台地。江湾水汇入段莘水以后,在村南侧由东向西流过,时净如练的河水因村对岸的向山阻拦出现U形弯曲,形成村前一条“腰带水”。

7. 汪口是俞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人烟稠密,商旅辐辏,是一个商业贸易集镇。

8. 这里安静清洁,不积灰尘,不生蛛网,蚊蚋不入,连鸟儿也不来搭巢。据说是由于根据建筑物所处地理位置,对建筑结构精心设计,在祠堂某些空间形成特殊的空气旋流,加之樟木具有樟脑气味,才形成如此优异的保洁环境。

9. 出婺源县城北行13公里到了延村。延村,原名延川,明初,金姓迁入,才改叫延村。位于山谷平川里。南北两面不远就是山,山在村东互相逼近,挤成斜向东北的峡谷。

10. 延村是茶商名村,是江西省建筑群重点保护村。俗话说,无“徽”不成镇,婺源古属徽州,而延村、思溪的商人,就是当年“徽商”中的一支劲旅。

11. 思溪村始建于南宋元末年(约1199),先祖由长田村迁来。多俞姓,俞音谐鱼,“鱼”思溪水,故名思溪。整个村子设计成了船形。村口有一座风雨桥。进村必须过桥。

12. 延村和思溪的民居规模庞大,造型考究。木制的二层榀架,外围以高耸的出山马头封火墙。住宅紧挨着住宅,封火山墙也是宅第之间的'界限。表条石门框门楣,水磨青砖雕琢镶嵌装饰的门楼。

13. 村中所有街巷,都是青石板铺墁。即使雨雪满天,在此串门入户,从村头到村尾,衣赏可以不湿。

14. 思溪延村的古建筑有一种“集体”的美。“庭院深深深几许”,南唐诗人延巳的这一名句,常常被用来形容中国古建筑的延绵无尽。婺源乡村的民居庭院,究竟深几许?委实使身临其境的游人颇费思量。

15. 李坑村,们于婺源县城东北15公里,属秋口镇。2003年6月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村”。李坑村原名“理田”,改名李坑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

16. 婺源曾属古徽州,是徽商的发源地之一。商人们在外地挣了钱,便回家修造氏族宗祠、家室府第,使得明清建筑遍及全县。这些古建居民,至今相当完整地保持着原有的风貌。

17. 婺源自古文风鼎盛,素有“耕读文化、诗书传家”的优良传统,历代名人辈出,自宋以来有官宦贤达2600余人。南宋理学家朱熹、近代中国铁路工程创始人詹天佑就是其中佼佼者。

18. 千年古道,驿路断桥。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村落,源远流长凝练精深的古文化。“村外又村千户荫,树间生树四时春”……这个自然质朴之地,就是被誉为“中国最美丽乡村”——婺源。

19. 秋冬来时,人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周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20. 这是一个巨大的古宅,在苍色的山岩的脚下。宅后一片竹林,鞭子似的多节的竹根从墙垣间垂下来。下面一个遮满浮萍的废井,已成了青蛙们最好的隐居地方。

21. 这是一幢三间茅草屋,它矮得白芸那不高的个子已快触到屋檐。看得出,由于太陈旧,它像个驼背的衰弱老人,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门板已烂掉几块。泥墙上的两个小窗户,堵满破席乱草。

22. 村里的农舍几乎全被积雪笼罩了,只留下几个黑洞洞的窗户,像一双双大睁着的眼睛,诧异地打量着这个白雪的世界。

23. 绿树掩映之中,整齐的瓦房和陈旧的草屋交错杂陈,恰似一盘杀得正酣的象棋子儿。

24. 那是一间低矮破旧的南房,屋里终年不见阳光,昏暗潮湿,墙皮早已脱落了,墙上凹凸不平。

25. 站在半山腰上向村子望去,一座座低矮的小茅屋,像雨后钻出地面的一朵朵小蘑菇,散落在山坳里。

26. 皖南古村落之宏村建于明清时代的白墙黑瓦,临于水边,映于倒影,一片黑白明透烟雨索清的感觉,很美,也很舒适。你动心了没。

27. 茅镬,藏于四明山深处,有着“浙东第一古树村”的美誉。是宁波驴友必去之处。然却不时传出这座古村落因地质灾害隐患而整体搬迁的消息,让人不禁哑然。与那座古村相识缘于去年三月到杖锡村观赏樱花的途中小憩。

28. 村子的民宅多沿山坡而建,它们用土胚和砖木结构建成。有的屋顶盖着瓦片,有的屋顶上居然覆着稻草,这在发达程度颇高的宁波沿海地区显得有些另类,可能正是这点与众不同才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观赏原生态的美。

29. 看着斑驳的老墙,凭着自己的想象,感觉这些老房子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村中的行道由各组石阶组成,蜿蜒延伸而四通八达,拾阶而上,石阶两旁长着苔藓或蕨类植物,没有狗吠鸡鸣,宁静而不寂静。

30. 茅镬古村落其实不大,十分钟就可绕遍整个村子,漫步其间有种久违的感觉,类似的村落在若干年前有很多,只是以前不曾关注罢了。

31. 出村是条石阶,短了些,但石阶旁却矗立着一棵高大的银杏树。分叉的枝桠上,挂着无数扇形小叶片,微风一吹,叶柄脱落,纷纷扬扬往下飘,落在石阶上,踩过去,簌簌作响,别有一番意境。

32. 一年后的回顾,估计那道原生态的风景犹在,只是古村落茅镬村的未来尚不明了,她会离我们正渐行渐远吗?

33. 李坑村的主体位于一个东西狭长山谷里。山谷东端是一个封闭的盆地,都是水田。两条小溪,都发源于盆地,一叫上边溪,一叫下边溪。上边溪流向正西,下边溪由南侧西流、转而偏西北。

皖南民居,即徽派民居,那些极具徽风徽韵的古民居,看看下面的描写皖南古民居的散文吧!

描写皖南古民居的散文【1】

皖南民居,也叫皖南徽派民居,它是中国南方民居的代表,它大多数分布在安徽省的南部,所以称其为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中以黟县的西递和宏村最多。宏村现存的清古民居为140幢。由于宏村背山西湖,所以,皖南民居的层里的层楼结构与楼外的唯美的湖光山色让人心旷神怡,所有烦恼忘得一干二净。拥有这样的唯美景色的宏村,被人誉为“中国画里乡村。”而西递则保留了明清古民124幢,祠堂3间。在这里,代表皖有民居的“三绝”和“三雕”被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皖南民居中,最有代表性的特点便是马头墙。虽然用的原料也是像大部分的民居一样,青瓦,白墙。但是,建造它的人们确实独具匠心,使得马头里的错范有致,最大的完善阻断火灾蔓延的功能。

皖南民居,它是落后的生产力和高度的文明两者混合,在造型上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它无疑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纵贯古今的结晶。

描写皖南古民居的散文【2】

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区民居的样式与风格也截然不同。要说样式最绝妙的,就要说到皖南民居了。

说它最绝妙,主要有三点。

一是处处是景,步步入画。皖南人的居住地大多依水而建,层楼叠院,便与那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成了一幅动静相宜、绝妙无比的山水画。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宏村”。拥有绝妙的田园风光不说,还被誉为了“中国画里乡村”。

二是高墙深院,青瓦白墙。这是皖南民居最大的特点。错落有致的马头墙除了造型美观,还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它还有防火的实用功能。倒也是“华而有实”啊!

这三,便是皖南民居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这种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同时,它也形象地反映了皖南商人“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这与山西民居倒有异曲同工之妙。

皖南民居多为两层以上的.楼房。走进院里,你会看到一个很小的天井,绕过天井向北看,这就是厅堂了。厅堂与天井之间不设墙壁与门窗,属于开阔的空间。主人一般都在厅堂里会见、招待客人。

皖南古民居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不仅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更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

皖南民居宛然一个无须妆点的世界级公园,不愧为中国民居中的一株亮丽的奇葩!

描写皖南古民居的散文【3】

最初认识皖南民居,是在那方寸之间,一枚小小的邮票呈现了皖南徽派建筑的古典之美,白墙黛瓦,小桥流水,桃红柳绿,山影横斜。后来认识这方水土,仍是雾里看花,那是前年和去年分别购置的挂历和台历,画面均是皖南山水和古徽州民居。那是些淡淡的水墨画,山水,田园,马头墙,以及倒映在溪水里的白墙黑瓦。我怀疑天下竟然有如此胜景,后来知道那里曾孕育了京剧胚芽等徽派艺术,曾走出了朱熹、陈独秀、胡适之等先贤大家,对她的向往和膜拜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我想,有朝一日必须走近皖南,走进梦里的那个桃源人家。

七月皖南行,梦已圆。

与其说是顺道,还不如说是专程。我们相约在这个如火的夏末,来感受江南那独有的一份清凉,来细心阅读徽州那一抹淋漓的水墨山水和古民居。

车子从屯溪出发,很快就驶出城区,进入绵绵大山腹地,道路是沿着新安江的支流行进的,山、水、人是相依的,所以就有了一路山水一路景。

车子在山水间穿行,犹如行驶在画里。放眼窗外,是一幅流动的水墨山水。初时天阴着,远山起伏绵延,如荫如黛,天空好像是被弄湿了的画布。流动于眼前的大山,均为浓密的植被覆盖,有挺拔的青松,有摇曳的翠竹,有不知名的阔叶的或针叶的丛林。行到开阔处,但见山腰处布满茶园,平畴里是一片银白的菊花璀璨。那最耀眼最引人眼球的,就是躺卧在青山绿水之间,鳞次栉比的一处处皖南民居了。所有的村落均是沿袭明清古建筑风格,青瓦粉墙,深墙大院,高高挑起的马头墙。随便一个定格,就是那画里的风景了。

我们前行的主要目的地是皖南民居的代表——黟县古村落,而黟县古村落的代表就是宏村和西递了。其实,皖南古村落是指清末以前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民居、祠堂、书院、牌坊、楼台亭阁水口风民用建筑群体,其中心地带为原徽州一府和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而黟县最具代表性。黟县因山(黟山,即黄山)而得名,自古别称“桃花源”,村落又称为“桃花源里人家”。全县尚存明代民居30余幢,清代民居3590余幢;明代祠堂3幢,清代祠堂118幢。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村、宏村,至今保存着完整的明清时期村落格局原型,布局构筑精巧,空间层次富有韵律,水口庭院景色如画,街坊巷弄幽雅宁静,建筑雕刻装饰精密豪华。

那日时近中午,我们到达宏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落前面的一泓碧水,水面开阔,一路一桥,直通村里。这就是他们称作的“南湖”,湖畔浓荫覆盖,湖中荷叶田田;近观岸处,倒影如画;四顾诸峰,水天一色。在“南湖”的环绕下,宏村显得宁静、端庄和秀气。跟着导游,穿过那条石板路,越过小桥,依次进入村中的书院、祠堂和庭院。每一处院落均是高墙深宅,门楼处,厅堂里,砖雕石雕木雕精巧美妙,尽显徽派建筑之美;高堂中,案几上,楹联字画布局摆设古朴典雅,彰显徽商人家诗书传家崇文重义的追求。有一处厅堂,据说联合国官员和领导人都来过,坐下来拍照,做了一回皖南先民的“客人”,并留下了赞誉和溢美之词。在每一处厅堂、祠堂和书院,不能不对这里的文化氛围心生钦佩之情。人家案上陈列的代表性物件右边是古瓶,左边是明镜,中间是钟表,取义“终生平静”,表明徽商人家的处事之道;“传家有道唯存厚,爱世无奇但率真。”、“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嚼诗书其味无穷,敦孝弟此乐何极。”等众多联语,尽显他们的治家理念。

穿行在街巷中,我们见到的是逼仄的小路和路旁的水圳。宏村先人把整个村落建设成“牛型形”,这水圳就是“牛肠”,环绕在整个村中,其实是他们设计的用水设施,把周围山泉引入村中,环环绕绕,让每家每户用上了最早的“自来水”。村中间有一半月形的水塘,他们谓之“月沼”,也就是所谓的“牛胃”,这里的水安详清冽,透明如镜,四周的房舍倒映在水里,复合成美妙的水墨画。

如果说宏村是皖南汪氏人聚族而居的不朽遗存,而西递村则是胡氏人家数代人留下的辉煌名片。下午,我们跟随导游又仔细阅读了另一篇徽风徽韵的美文,西递村。北宋元丰年间,胡氏先人定居西递。村头的石雕牌坊像一位老人,述说着西递村数百年的历史。2000年联合国古籍遗址理事会专家大河直躬博士考察了西递,为这里古老的徽派村落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所陶醉,在敬爱堂挥毫题词:“访西递如临桃花源境”。这里的所有建筑风格和蕴藉其中的文化氛围和宏村基本一致,一样是徽派艺术的明珠。

回头望江南,青山绿水做挽留。梦里还是皖南客,多少徽韵萦心头。

描写皖南古民居的散文【4】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风俗特色。我的家乡在山清水秀的安徽省绩溪县,那里有举世闻名的皖南古民居。

皖南民居主要分布在黟县、歙县与绩溪县等古徽州一带。其中,保存最完善的就是黟县的西递与宏村。李白曾有诗云:“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写的就是皖南古民居的古老文化底蕴。

“粉墙黛瓦马头墙”,这名话所描写的也是皖南古民居的建筑特色。粉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造型明朗素雅,还起着“防火墙”的作用,能阻断火蔓延。徽派民居之所以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因为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走进皖南古村落,鳞次栉比的古民居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处处是景,步步入画。踏着斑驳的青石板路,穿过幽深的小巷,推开厚重的木门,走进幽静的民居。经过门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天井”。抬头望去,蓝蓝的天空仿佛触手可及,给这幽暗的居所增添了一抹明亮的色彩。在下雨天,天上落下的雨水会顺着四周的屋顶注入天井,这就是俗称的“四水归明堂”,从中也体现出了古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进入厅堂,正中是一张古老的八仙桌,桌子四周一圈镂空的花纹让其瞬间灵动起来。桌子后有一张长几,长几后是直达二楼的板壁,俗称“太师壁”。上面挂着的一副中堂也显示出了古老的气息。站在院子里,望向二楼,只见二楼绕天井是一圈雕花的木格窗,雕工精美,窗棂间落满了灰尘。我仿佛看见一位妇女,一手抱着熟睡的孩子,一手轻轻推开窗户,倚靠在窗边,透过天井遥望远方,思念着身在他乡的丈夫,眼神着带着深深的企盼……

蓝天青山碧水,粉墙青砖黛瓦,小桥流水人家,钟灵毓秀,景色怡人天下。家乡的皖南古民居,古色古香,素雅别致,别有一番独特的韵味。

皖南古村落导游词【1】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世界遗产’之称的古村落——皖南潜口古镇游玩。我们潜口主要集中了明清时期官宦住宅与富商回乡后的建筑。有句俗话说的好,‘看皇宫到北京,看民宅到潜口’;大家熟知的电视剧——聊斋就在我们潜口老宅拍摄的。

我们潜口古镇的建筑与大家印象中的皖南古建筑一样,多由曲折幽深的巷道分割或相通,巷道一般仅容一人通过。因此,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深幽巷,显的安静、安祥,生活气息浓厚。街巷路面多用青石板或麻石条铺砌而成,显得格外雅致。那花纹丰富多变的青石板经过雨水的长期冲洗后,更加令人留连。大家可以随出看见很多石头上面布满青苔,向人们默默展示历史的年轮。

我们潜口古镇随处走走就能看到某些宅院的木雕门楼上仍刻有‘大夫第’‘尚书第’‘天官上卿第’等,潜口的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可见端倪。这些官宅的门槛较经商富户民宅的门槛高出很多,大概就是所谓的‘高门大户’之意吧。进入厅堂,青石板的地面中间一般都留有沟渠,是排水之用,也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之说,上面四方空间,采光极妙。室内两层木楼,无论是墙壁,屏风,楼梯的扶手还是窗户都有精美的图案连结,让人不能不对古人高超的建筑、审美艺术神往。

这里重点给大家介绍这座‘小姐楼’,顾名思义就是小姐住的楼。相传,这座宅院的.原主人是一家境殷实的敦厚夫妇,到了中年才得一女,视为掌上明珠,待到出阁的年纪,舍不的外嫁,遂招一夫婿,此女终其一生未曾出过此楼,故名‘小姐楼’而大家看到此楼目前仍在住的这位老者,就是那位小姐的后代,大家若有兴趣不妨与他攀谈攀谈。

好了,我给大家介绍到这,剩下的时间自由活动,希望大家玩的开心,谢谢大家。

皖南古村落导游词【2】

嗨,大家好,我是北京旅行社的导游,我姓石,大家可以叫我小石或石导。今天很高兴能担任大家这次神秘旅行的导游。请大家注意一些事情。首先,你不能打扰住在这里的居民,要不然你们的票票就要飞喽!其次,在许多未列入参观范围的明清民居中,如果你跟居民打招呼,你就可以到他的家里去玩。

车还没到,跟大家讲些小

看,那是什么?哦,是西递,知道他的身世吗?我来讲讲吧!西递坐落于黄山南麓,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她始建于北宋。至今已近960余年历史。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接下来,就到了宏村。宏村位于黟县县城东北10公里处,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村落面积约19公顷,现存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古建筑137幢,由于这里地势较高,因此常常被云雾笼罩,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简直美极了,怪不得唐朝大诗人李白曾赞美道:“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真是道出了皖南乡村的独特意境:山水风物幽美,古老文化酝酿出淳厚从容的民风人情。

今天的旅行就到这里,你们的满意是我最大的成功。你们的快乐是对我最大的回报。

皖南古村落导游词【3】

大家好,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南部的西递古镇。

西递村落面积12.96公顷。西递村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

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体现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西递村被世人称为明、清古建博物馆。

西递村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该村源于公元11世纪,发展鼎盛于14-19世纪。20世纪初,随着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解体,西递村的发展也日趋缓慢。由于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的侵袭,也未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始终保持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现保存的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均已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西递村被国家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单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报,并通过了专家评估考察。2000年11月30日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