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魏晋风度优美句子 正文

魏晋风度优美句子

时间:2025-01-12 08:57:05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毕;尽。全。咸:全,都。这两句大意是:所有的贤良、英才都来出席,不论年长、年少统统集合相聚在一起。这是王

2、仰观宇宙之大,俯 察 品 类 之 盛 , 所 以 游 目 骋 怀 , 足 以 极 视 听 之 娱 , 信 可 乐 也 。

品类,指世间万物。游目:随意流览。骋怀:驰骋怀抱。极:尽。这几句大意是:翘首远

3、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觞(shāng商):酒杯。本句大意是:身处秀林幽景之中,一杯芳香四溢的醇酒,一句畅怀适意的新诗,都足以把心中的深情表露无遗。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

4、怏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这两句大意是:意惬神旷,陶然自乐,忘记了自己已是垂暮之年。此名句典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描写情感,贵在独抒性灵。~两句正是通过内心的情性表现,写出了超脱自我任情适性的“魏晋风度”与独到的心理感受。可用以表现忘却流年的喜悦之情。

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后人看待今天的人和事,也和我们现在看待过去的人和事一样。

6、俯仰之间,已为尘迹。

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8、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9、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赞美南京唯美的句子1

【第1句】南京,这个屹立在长江之畔、历经风雨的沧桑古城,究竞有哪些瑰丽夺人的风物、哪些余音绕梁的辞章、哪些卓尔不凡的气质以及哪些波澜壮阔的成就,让我们爱它爱得如此深沉?南京,背倚钟山,怀抱大江,十朝都会,人杰地灵。它是一方山水城林,兼备山川形胜之妙;它是一座历史名城,萦绕着沧桑兴衰之感;它是一方文化重镇,无处不流淌着古今文人墨客的遐想情思;它还是一座文明之城,哺育了世世代代淳朴、博爱、智慧的南京人民。

【第2句】我赞美南京,是因为她有着六千年悠久的历史。十次都会,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晋代的“桃叶渡”、东吴的“石头城”、明朝的“城墙”、浆声灯影缓缓流淌的秦淮河、太平军的“天王府”、中华民国的“建筑群”,无不渗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见证着南京城的历史变迁,也增添了南京城古往今来的不朽文明。

【第3句】南京直接见证了中国近现代荣辱兴衰的历史。明清两代,中国国力已臻鼎盛,郑和下西洋的庞大船队便是从龙江起锚,扬帆远航。明朝迁都北京后,南京作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岿然不动,江南贡院、江宁织造府遗迹至今可辨。及至民国鼎革,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一举推翻漫长的封建帝制。半个世纪不到,总统府上升起的红旗则宣告了新纪元的到来。然而,同样也是在南京,静海寺见证了《南京条约》刻骨铭心的耻辱。1937年则掀开了南京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30万无辜同胞惨死于日寇屠刀之下。可以说,没有哪一座城市,能够像南京这样把中华民族历史的骄傲和忧伤如此纠缠在一起:它既是诸多王朝的龙兴之地.也是更多帝王仓皇辞庙之所;它既在特立独行的魏晋风度和柔靡温婉的六朝烟水中浸淫已久,却又培育出气势磅礴的大明文化;

【第4句】先说南京的历史吧。南京是六朝古都,有浓厚的历史氛围,南京的景点就能体现这一点。比如说我家门口的总统府,原来是太平天国洪秀全的王府,后来成了两江总督府,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总统府又设在这里,后来的又有蒋介石在这里办公,现在作为南京一大景点,每天游人如织。还经常有拍电影、电视剧的来这里,让人不时有时光倒流的感觉。再如石头城、明故宫、城墙、夫子庙、秦淮河,每一处都展示着南京的古老与文明,无声地诉说着那些妇孺皆知的历史。最近家门口又重建了江宁织造府,让《红楼梦》里的景物再现,也重现了南京曾经的繁荣。可以说,南京城每一寸土地都写满了历史。

【第5句】南京它既经历了中华民族最为鼎盛的黄金时代,却也曾蒙上了华夏历史上最为惨痛的羞辱,承受了最为撕心裂肺的疼痛。那些散布在城中的遗迹风物,处处留下了这种矛盾、复杂的印记。秦淮河相传是秦始皇为破金陵王气而开凿的一道符咒,又是湮没在六朝金粉中的温柔之乡:钟山既长眠着帝王将相的青云伟业,也留下过众多儒释道的世外传说;王导、谢安的世家豪宅,曾与烟花柳巷比邻而居;雨花台上不再有梁朝的法师讲经,一千多年后它成为中国军队阻击日寇的战场,更见证了共产党人为理想慷慨就义的血色黄昏。南京,处处萦绕着纷繁复杂的历史情结,让人剪不断,理还乱。

【第6句】爱南京,是因为这里的山川河流。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一道风景。它地控长江扼守京沪大动脉,素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城东钟山龙蟠,城西石城虎踞。秦淮河、金川河蜿蜒城中,玄武湖、莫愁湖静若处子。这些风光名胜,经过历代文人索隐穷幽,至乾隆以降,共得金陵四十八景。最为脍炙人口的,莫过于春游“牛首烟岚”,夏赏“钟阜晴云”,秋登“栖霞胜境”,冬观“石城霁雪”。其间既有高山大河的雄浑大气,又兼江南水乡的烟雨迷朦;既有故宫城垣的残墙旧础,又有禅林道场的暮鼓晨钟。

【第7句】南京是我的家乡,是中国的“六朝古都”,实是“十朝都会”,曾有三国东吴、西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在此建都立业,她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成为举世瞩目的历史名城。宋朝王安石曾有诗赞道:“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孙中山先生也曾赞美南京:“其位置乃在—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

【第8句】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也忍不住赞叹:南京“其位置乃在一关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1912年,中山先生与胡双民等人在紫金山打猎,看到这里山势雄伟,松柏青翠,遂笑对左右说:“待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一杯土,以安置躯壳尔。”中山先生逝世后,后人依其遗愿于钟山南麓建立了巍峨壮丽的中山陵,更为南京的山川增添了一份浩然之气。

【第9句】从前可以从台城爬出去,在玄武湖边;若是月夜,两三个人,两三个零落的影子,歪歪斜斜地挪移下去,够多好。现在可不成了,得出寺,下山,绕着大弯儿出城。七八年前,湖里几乎长满了苇子,一味地荒寒,虽有好月光,也不大能照到水上;船又窄,又小,又漏,教人逛着愁着。这几年大不同了,一出城,看见湖,就有烟水苍茫之意;船也大多了,有藤椅子可以躺着。水中岸上都光光的;亏得湖里有五个洲子点缀着,不然便一览无余了。这里的水是白的,又有波澜,俨然长江大河的气势,与西湖的静绿不同,最宜于看月,一片空蒙,无边无界。若在微醺之后,迎着小风,似睡非睡地躺在藤椅上,听着船底汩汩的波响与不知何方来的箫声,真会教你忘却身在哪里。五个洲子似乎都局促无可看,但长堤宛转相通,却值得走走。湖上的樱桃最出名。据说樱桃熟时,游人在树下现买,现摘,现吃,谈着笑着,多热闹的。——朱自清

【第10句】爱南京,是因为这里的悠远历史。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记录了一段帝王之都的沧桑往事。汤山的猿人化石把南京的史前痕迹前溯了50万年。从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命范蠡筑城算起,南京至今已有2500年建城史。诸葛亮第一次到南京,便惊呼:“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以后便有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建都于此,故称“十朝都会”。

【第11句】再说说南京的环境。南京有很多林荫大道,路旁的大树有两人合抱那么粗,树冠遮天蔽日,春天里走在大树的长廊下,满眼春色,心情爽极了,即使炎热的夏天走在树下也晒不到一点太阳。南京不仅有很多古代的亭台楼阁、历史遗迹,更有数不清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相映成趣,对照鲜明,感觉很有活力。南京虽然有700万人口之多,但并不拥挤,如果你去一些市民广场,仰望蓝天,一股清风吹来,你会有一种飘飘欲的感觉,惬意极了!

【第12句】我赞美南京,也是因为她有着秀美的景色。这里山、水、城、林相映成趣,人为典故鳞次栉比。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她依山而建,石阶连绵,古木参天,庄严肃穆,展现了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夫子庙热闹异常,精美的小吃、溢彩的灯会、古朴的建筑、漂流的画舫、攒动的人群,透视出十里秦淮悠远的文化和旺盛的活力;南朝石刻,匠心独运;晋代书法,传承百世;雨花台,让人们对烈士肃然起敬;玄武湖、莫愁湖、横跨长江的大桥、遮光蔽日的梧桐树,她们都构成了南京城不可缺少的绝佳风景线。

【第13句】爱南京,是因为这里的文采风流。这里的一颦一笑、一诗一赋就是妙手偶得的千古文章。晋元帝南渡之后,中原衣冠士族纷纷南迁。魏晋风度,以南京为代表的江左风流独占一半。《吴都赋》中的词藻铺陈,极言城垣壮丽,市井繁华;《世说新语》中的典故选闻,让人对襟怀洒脱的江左名士追慕不已。“东山再起”、“新亭对泣”、“闻鸡起舞’’等成语,也都肇始南京。“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则是南朝诗人谢脁的精炼概括。南唐二主更为后人留下了柔肠百转的婉约词章。我赞美南京,热爱南京,这是我美丽的家乡!

【第14句】时序三月,岁在丁亥。江南正值草长莺飞之际,游人已入魂牵梦绕之境。遂践揽胜之约,成此采风之行。朋侪三五,行程千余。游溧高之固城、石臼,访浦六之石林、汤泉,攀钟阜之层岩、绝岭,步石城之清凉、莫愁。所闻所见,似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盛况盛景,如入芝兰室中,心为之醉。“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恐为“绮靡”之诗但发幽思,欲作“浏亮”之赋以畅壮怀。

【第15句】唐宋以降,歌咏南京的诗文更是层出不穷,其中当然不乏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这样的大家名作。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红楼梦》,诸多情节、人物、景观、习俗、语言,其生活原型都在南京。秦淮河畔的夫子庙,始建于宋景祜元年,几经兴废。紧邻其东侧的江南贡院,则是历代乡试的考场,至清光绪间已拥有号舍两万余间,规模为全国之冠。无数江南士子从这里走出家乡,成就一番治国平天下的事业。而此间才子佳人的恩怨传奇,歌哭笑骂,更为十里秦淮增添了几许浪漫的色彩。实际上,南京已经不只是一个文化中心,而早已成为一种地域文化符号,凝聚了或怀乡、或思古、或激昂、或浩叹的情感,成为历代文人骚客抒情感怀最重要的载体和描写最集中的题材。

【第16句】我赞美南京,今天的南京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巍峨耸立;宽敞的道路四通八达;立交桥纵横交错;地铁列车快捷方便,纵横南北;奥体中心设施齐全,规模庞大,在成功举办了第十届全运会后,正全力争办青奥会;长江二桥、三桥正以恢弘的气势迎接世界各地人的到来。

【第17句】南京的气质既是伤感的,也是豪迈的;既是婉约的,也是雄浑的。正是这种气质,使得作为文化符号的南京,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意象,代表了古往今来人们对世代兴替、人世沧桑的感慨,以及对自然风物、壮丽山河的讴歌和对自由、豁达、情感的追求与向往。南京的文化,还是传统和现代的统一。名列世界文化遗产的明孝陵,得以精心保护的石头城、南朝石刻、南唐二陵和明城墙,隐于闹市并修缮一新的金陵刻经处、甘熙故居,重见天日的南京云锦。

【第18句】南京的雨下得很温柔,很无声,浸润透了莫愁湖娇艳的荷花,雨水顺着莫愁女的脸颊流下来,那个发生在楚国的哀怨故事,眼泪般流进我的心里,是雨花石那样潮潮的腻润的感觉。秦淮河永远是凝脂一样的碧绿,千万年一样的沉静,在雨点的问候中泛起一阵阵涟漪,晃动起那梦幻似的盏盏灯影。我似乎看见了八十八年前朱自清和俞平伯荡舟秦淮,在月影花灯下倾听两岸楼台的酣歌,两人共同约定各写一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后来这两篇文章在中国文学中同时堪称个中翘楚。南京这座城市就是这样,有了雨,就有了一种肃穆的美,有了雨,一段宫墙就是一个朝代湿漉漉的呈现,这山、这水、这城、这林,无一不笼罩在雨水旖旎的温情里。

【第19句】爱南京,是因为这里淳朴、文明、博爱和智慧的人民。南京地处南北交汇之所,是历来的通衢重镇,也因此,南京以博大的胸怀时时处处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群和文化。南京是“水文化”与“山文化”的复合体,是“北文化’’和"南文化”的汇合点。南京人质朴但不愚昧,文雅但不虚伪;南京人包容而不排外,博爱而不矫情;南京人聪明而不显摆,性灵而不失坚韧。随手拈来南京的名人高士,不是一代累师巨擘,便有一颗伟大的心灵。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画圣顾恺之。南朝科学巨匠祖冲之,唐朝书法家颜真卿、七绝圣手王昌龄,清代《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才子袁枚、爱国思想家魏源,以及近现代陶行知、徐悲鸿、傅抱石、刘海粟、林散之、胡小石等,灿若群星,不胜枚举。

【第20句】美哉南京,人居天堂。三江首府,十代名都。名自楚王,曾埋金以镇王气;地扼天险,始建业而称名区。东向大海,西临荆楚,南屏皖浙,北接江淮。处暖温兼亚热之双带,有雨顺更风调之四时。文明历史久远,汤山猿人可证;开国立业辉煌,东吴孙权堪称。豪华六代,帝王之乡,盛名显乎天下;东南半壁,富饶之壤,菽粟同于水火。建三百年集权王朝,朱元璋操独裁之巨柄;葬数千载封建统治,孙中山开民主之先河。逐日挥戈,丹心已许百千万;渡江易帜,青史永铭四二三②。

【第21句】当代南京,更是培育和汇聚了太多的杰出人才。在宁中科院院士有43人,工程院院士有28人,大学在校生43万,名列全国前茅,而每万人中大学生比例为全国之冠。更为重要的是,南京人还有当代的杰出代表。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城市,涌现出了周光裕、李元龙这样一批平民英雄。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是南京人民建设和谐社会一份得天独厚的精神财富。

【第22句】踏上南京这片土地,感到它的厚重。这份厚重吸纳了南国的旖旎柔情,北地的苍茫豪放,氤氲为漫天的暖雾,沉降为满地的冰霜,在这个四季分明的城市里,升腾为一种不知名的情愫。

【第23句】爱南京,是因为这里日新月异的面貌。这里无处不洋溢着创业、创新、创优的精神。南京长江大桥,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名字,一个让亿万中国人自豪的标志性建筑,如今已经有了二桥、三桥两个兄弟。沪宁高速、宁杭高速、宁连高速、绕城公路、地铁一号线,和它们共同构架起南京的交通大动脉。曾几何时,6层高的福昌饭店在南京就已经鹤立鸡群,即使在20世纪80年代,37层的金陵饭店也已独领风骚。而现在的南京,高楼耸立摩天,商铺鳞次栉比,霓虹流光溢彩,花木扶疏争艳。

【第24句】美哉南京,河山壮丽。悠悠淮水,阅尽千年兴衰;峨峨钟山,铸就旷代雄杰。吴宫花草,迥忆英豪大略;晋代衣冠,长缅王谢雄才。有情数台城,依旧三春杨柳;无赖是东山,占尽九秋明月。青溪九曲,隔不断痴情一片;竹林七贤,衬映出风韵六朝。狮岭伫立阅江之楼;鸡笼高矗凌云之塔。鼓楼乃杰阁胜景,栖霞为巨刹名蓝。长江万里,横贯东西而入海;南唐二陵,历尽沧桑以至今。乌衣巷,白鹭洲;瓦官阁,石头城;鸡鸣埭,凤凰台;清凉寺,劳劳亭;胭脂井,朱雀航;长干里,水西门;桃叶渡,莫愁湖;王导墓,周处台;江令宅,谢公墩;征君碣,孙楚楼……真个是:秦淮碧,钟山青;帝王宅,龙虎盘!

【第25句】爱家乡,有很多理由。但是爱家乡其实又不需要理由。因为家乡是生我养我的热土。爱国,首先是爱家乡。热爱家乡,才能建设家乡。有时候是“距离产生美”,有时候是“围城效应”,使得我们容易对身边美好的事物置若罔闻,对自己家乡的魅力视而不见。我们每一个南京人,生活在这个绿色之都、文化之都、博爱之都、滨江之都,理所当然要热爱这座城市,宣传这座城市,建设这座城市。这是我们每一个南京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26句】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秦淮河,第一次,便是在晚上。那些火红的沿河悬挂的灯笼的灯影,以及摇撸的桨声,都仿佛带着我穿越了时空,回转到了那绮丽香艳的南朝残唐。一时之间,有关秦淮的一切诗文字句、典故文章、人情世事、风流传说都涌上了心间。东晋的、南朝的、明清的;王谢的堂前燕、杜牧的泊秦淮、李香君的桃花扇,一时之间时空交叠,印刻在我的脑海里。走到那座桥上,看着初升的月亮,我真的会怀疑,是不是不知道从哪里就会传出玉人何处教吹箫的声音?

【第27句】十一的时候把南京好好的逛了逛,雨花台、中华门、夫子庙、总统府,一路上景致是很不错的,六朝故都的魅力总让人有些意犹未尽。然而,迎风矗立在中华门楼上看着明城墙的断壁残垣总会觉得有些灰蒙蒙的,昔日的辉煌强大早已在日月的轮回中流逝,只剩下这些厚重的砖瓦诉说着多灾多难的大明朝的内忧外患。秦淮河的夜景闻名内外,美艳迷离的灯光跳跃在秦淮河的碧波上,仿佛诉说着秦淮八艳的才情与悲壮。雨花台烈士陵园庄严肃穆,让人重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内心感慨当今盛世的不易,同时检讨着自己的颓废和懒惰。大屠杀纪念馆的历史再现让人心灵再次经历了5·12的震撼,历史中的伤痛再次被刺激了,我们谁都不愿意谈起那段丧家辱国的历史,但是记忆确实是深刻的。六朝故都的往事早已随风飘散,奔腾的长江也淘尽了无数的英雄,南京依然繁华而喧嚣。繁华喧嚣的南京似乎与悲情不太协调,但悲情是属于历史的,繁华才是真正属于南京的。

【第28句】十二月,南京的冬。满树的梧桐叶在风中摇曳,让人感觉秋意仍浓。偶尔看到叶片坠落,竟有些不舍。长长的街道,被梧桐延绵的看不到尽头。梧桐树上的天空,蓝得透明,叶与叶的空隙填满了灿烂的阳光。很想下车,只是在梧桐树下漫无边际地行走,看着梧桐叶在脚下翻飞,听梧桐叶落地的声音。

【第29句】我赞美南京,她还有着远近闻名的土特产。雨花石巧夺天工,色彩斑斓;南京云锦,似天上彩霞,堪称一绝;长江三鲜,口感细腻,香鲜无比。我赞美南京,我热爱南京,我赞美南京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更热爱南京勤劳朴实的人民,我赞美南京悠久的文化、日新月异的变迁,更热爱南京源远流长的文明。

【第30句】这里有博爱之称的总统府邸,有热闹非凡的夫子庙,有繁华的新街口,还有碧波荡漾的玄武湖。我最爱有江河水流的地方,因此玄武湖成了我的最爱。古人讲: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我算不上一个智者,水中哲学的博大精深是需要我一辈子去参悟的。或许我并不是喜欢玄武湖,我只不过是喜欢里面的水罢了。玄武湖的历史也挺坎坷,最开始并不叫玄武湖,古称桑泊、秣陵湖、后湖、昆明湖等。相传南朝刘宋年间,有黑龙出现,故称玄武湖。北宋时王安石实施新法,废湖为田,从此玄武湖消失。明代朱元璋高筑墙,玄武湖疏浚恢复,成为天然护城河。1911年做为公园开放,1954年后,开始大规模园林建设。湖中有五个小岛,由桥堤将梁洲、环洲、菱洲、翠洲、樱洲连在一起,园内亭、台、楼、阁、厅、廊、馆、榭疏密有致,云光岚影倒映,鱼跃鸢飞,画舫游弋。环洲烟柳、樱洲花海、翠洲云树、梁洲秋菊、菱洲山岚,风姿各具。闲暇时分约几个同伴在湖边散步戏耍也别有一番情趣。

【第31句】美哉南京,人文渊薮。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停艇听笛”,桓伊擫笛留韵事;翔鸾翥凤,羲之书法精妙谈。谢玄晖诗开山水一派,顾恺之画为古今宗师。祖冲之精历算,蒋子文入《搜神》。山中宰相陶宏景,天上谪仙李青莲。刘彦和《文心雕龙》,开文学批评之先;吴敬梓《儒林外史》,陈科举礼教之弊。两辞相位,王安石乃变法首辅;七下西洋,郑三保为航海先驱。龚半千为“金陵八家”之首;袁子才实骚坛一代之宗。李笠翁芥子园中精研戏剧理论,孔尚任桃花扇底论说朝代兴亡。陶行知兴乡村教育,杨仁山创“金陵刻经”。叶圣陶、朱自清文光射斗,刘海粟、傅抱石妙笔生花。

【第32句】在玄武湖旁边是南京火车站,车站的设计相当巧妙,远远看去仿佛一艘远航的巨轮。车站人来人往,而玄武湖成了等车旅客歇息的好地方,碰上阳光明媚的日子,在湖边静静的坐上一会儿,看着湖中亭台楼榭、云光游弋,旅行也就自然轻松快活了许多。我来南京不到半年,但感觉好像来了很久似的,平时大部分时间都在上班,所以一到放假我的心总是守不住的,总会邀上几个同事在南京好好逛逛,夫子庙、新街口、玄武湖,一遍又一遍,每次总能找到一些不一样的感觉。

【第33句】美哉南京,文脉流徽。巍巍雨花台,烈士鲜血化碧;高高渡江碑,英雄浩气摩天。梅园新村,红梅花冲寒报春香透骨;中山伟陵,先行者遗嘱警世意远深。一朵茉莉花,开向全世界;万匹彩云锦,衣被大中华。鳌山龙海,火树银花,秦淮河畔乃灯会佳处;婉转清柔,抑扬顿挫,甘熙宅第诚京昆世家⑥。崇尚教育,“南大”“东南”,陶铸多少雄才英物;弘扬文化,诗书画印,折射不尽汉韵唐风。

【第34句】南京是一个古城,古城的美丽和魅力是需要细细挖掘的。深刻的历史给了它厚重的底蕴,林立的高楼展现了它的繁华。我喜欢这样的城市,也愿意去感悟这座城市的魅力,虽然我只是这座城市人流中的一个小小的分子……

【第35句】南京,简称宁,是江苏省会、副省级市,长三角及华东地区第二大城市,中国科教第三城,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华东),国家重要的政治、军事、科教、文化、航运、经济和金融中心,国家综合交通枢纽、通信枢纽和科技创新中心,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城市。南京历史悠久,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赞美南京唯美的句子2

1、“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六朝古都金陵魂,在这里,我寻到了中山陵中华魂,寻到了帝王悠悠千秋梦,寻到了秦淮风情繁华景,我要为你抒怀,为你高歌,愿今天的南京能更加地繁荣昌盛,更加地国泰民安,再见了,南京,你是一座多么迷人的古都啊,愿你继续续写你的传奇和故事。

2、三月沐春风,柳绿桃红。中华城堡老门东。十里秦淮无限景,遍地葱茏。野鸭戏湖中,鹰击长空。钟山脚下水淙淙。只盼明年春更好,携手芳丛。

3、秀丽钟山巨龙藏,天下为公镇阴阳。若得生在前朝日,定随先驱平四方。再游燕子矶,昔日金陵逢知己,二人携手游燕子。如今身边无故人,独留江水满相思。

4、悠悠数千载的金陵城啊,你的历史,你的文化,你的浩然英雄气概,你的秦淮灯光浆影让多少人为之神往、为之动情,今天,我就要走进你的千古帝王梦,走进你的迷人秦淮情,与你同醉、与你共欢。

5、来到金陵,当我走进那片全是玫瑰色的花丛里时,忽然想起西梅内斯的那首《古老的花园》的那句“从背阴的密林间,好似飘来一团香云,摹地伸出一枝神奇的玫瑰花。”这诗句看似无理,此时却是那么强烈地触动我的心灵。

6、当你看见玄武湖湖的时候就有烟水苍茫的感觉,水中岸上都是平展的,还好有几个洲点缀着,不然真的是一览无余了,这里的水是白色的,又有大河的波澜,于西湖的静绿不同,看久了让人觉得害怕。去那儿最好选一个微雨的清晨或者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月夜,因为在朦胧里才酝酿着一缕幽幽的古味

7、悠悠古都悠悠情,中华门上的战鼓在擂响,明城墙上的烽烟在燃烧,中山陵上的国魂在飘扬,秦淮河上的灯影在迷离。六朝古都——南京,你的悠悠帝王千秋梦,浩浩革命英雄曲,离离秦淮灯影情让我动情,让我走进你的故事、你的传奇,去掀开你神秘的面纱。

8、苍天有意成玄武,飘飘洒洒落金陵。十里长堤满烟火,碧水灯光显波粼。步履五州无人伴,劳足独自驻空亭。如若有心追日月,何去牵挂儿女情。

9、当我漫步走进樱洲,那满眼千姿百态的杜鹃花扑面而来,让人激动、让人陶醉!一棵棵品种不一花色各异的杜鹃花,宛如娇柔艳丽的少妇,让你情思神迷。

10、中山陵道路两旁的耸立着粗壮的苍松翠柏,如同顶天立地比肩而立的的一群巨人,山风卷过,他们须发怒张,松涛滚滚,仿佛是巨人们在仰天长啸。站在树下,当他们庞大的身躯摇晃的时候,似乎能感觉脚下的泥土也在颤动。难以想象,这些巨人都是从小小的种子不断突破旧我而来。而当年和它们同时出生的种子,如今又在何方?

11、自从踏入了南京这座城市,就总觉得江南是我上辈子的故乡,不是爱这里的高楼,也不是被这里的繁华给迷惑,楼比这里高的、比这里繁华的多得是,而我却对于这一片区域一见钟情,只是为着那一份前世就已经遗存下的情怀,犹如宝玉跟黛玉的初见。

12、对金陵印象特别深的有“秦淮八艳”、还有杜牧的《泊秦淮》。前者有我熟知的柳如是和陈圆圆,后者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样的诗句。现在江边依旧有莺莺伊伊的歌声,只是生活在如此幸福的国度里,虽能体会杜牧当时的心境却也对“商女”起了悲悯之情,由此想到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也是持如此态度,于是,我便幡然心安了。

13、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

14、这里的紫金山横亘在城东,风景优美;秦淮河萦绕在其间,婉转绵延;莫愁湖点缀在城中,演绎传奇。钟山南麓上屹立着巍峨的中山陵,秦淮河里流淌着千年的秦淮情,辛亥革命的震耳吼声还回荡在南京城的上空,六朝古都的璀璨文明也还回旋在南京城的胸膛,夫子庙咸亨酒店里的孔乙己还在喝着茴香酒,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又走出了唐伯虎。

15、看着书上常说,这古都金陵的秋,带着深深的历史的气息。而我只是一个过客,并不晓得那深深的古味,只知道古人常常悲秋。今夜在操场上被那冬天的风刮着,才晓得自己来到金陵已两年有余。在江南这片土地上,自己并没有留下太多,而有幸清晰地看到了那些悲秋的古人。

16、问人们喜欢哪的雨,总会听见有苏州的雨、海口的雨、基隆的雨……而我却喜欢金陵的雨,为什么呢?金陵是六朝古都,必然有独特的雨韵。其次,金陵的雨缠绵,充斥着无尽的愁与泪。也许,这就是我喜欢金陵雨的原因吧。

17、战,城南,夜未阑,秦淮血染,楚歌声声慢,枝头莺啼凄转,缨华何处几人还,湖心霁雪又逢客船。流觞一曲世事化浮烟。空影迷离连城琉璃碎盏,烈火筑台雨花焚香檀美文,遗恨千古勿忘风散,繁花落泪梦渺远,英魂铸成轩辕,新月多许圆,星移物换,扬云帆,彼岸。

18、陵者,山也。相传南京钟山上的岩石是紫金色,所以钟山又称金陵或紫金山;陵又指帝王的坟墓。无论金陵之说源于何,金陵和陵的确有着不解的渊源。

19、走进玄武湖,你就会有一种特别诗意温柔美妙的感觉,就如迎面看到一位端庄妩媚秀丽、目光灼灼的少女,让你心里发慌,羞愧得不敢直视。在这春光无限的四月天里,在这晴朗明丽的阳光下,湖水泛起微微波浪,跳跃浪花闪闪发光;岸边如烟翠柳在微风中轻轻摆动,温柔地抚慰着清澈的湖水;路边那芳草如茵的草地上,一朵朵的花儿瞪着美丽地眼睛向外张望,远处那一座座墨绿的小岛在静静地好像等待着你前去做客探访。

20、来了南京,东走走西看看,感来叹去,无非那句话,就是金陵虎踞龙盘,的确大气美丽,王气满天。南京之所以称为金陵,《金陵图解》上解释说:昔楚威王见此有王气,埋金以镇之,故曰金陵。又传说秦始皇南巡时,最忧心忡忡的事,就是为南京的王气担忧,为了让他的子孙不被这王气所扰,因此开凿了秦淮河以泄王气。

21、中山陵位于钟山南麓,占地两千亩,前临平川,后拥青嶂,气势磅礴,钟山又名紫金山,地处南京城东,形若游龙,有“钟山龙蟠”之美誉,因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长眠于此而闻名海内外。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的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被尊称为国父。

22、雨落,秦淮河的浪花波波拍打着岸堤,如一位充满柔情与气度的词人,他将冰与火融合在这浪花烟雨之中。雨依旧缠绵,雨滴打在脸颊之上,目光回到千年之前。依旧是个雨天,金陵城破,人离去,他被迫降宋。国愁与殇泪化作万点雨落,绵绵不绝。蓦然了,雨水浸湿我的衣襟。雨中,他眸中的火烧灿云霞,无比绮丽。金陵雨,烟愁与记忆的化身。雨中,我久久伫立,望金陵山城烟雨飘摇,栖霞胜景,石城化雨。

23、从鸡鸣寺出来,登上古城墙,城墙下便是玄武湖。在明朗的阳光下,浩淼无边的湖面上一片宁静,几艘绿色的小船荡漾在湖面上,远处的紫金山也是一片苍翠。我跟随着游人漫步在古城墙的砖地上,一些小花小草从砖缝挣扎而出,几棵大树的绿叶覆盖着城垣。太阳热了起来,我捡了块有绿荫的石凳坐下来,看见游人走远了,就拿出那本诗集读起来,空气中漂浮着一股淡淡的花香。

24、中山陵前临苍茫平川,后踞巍峨碧嶂,高大的蓝色琉璃瓦建筑历经风雨,却未见沧桑,在青天朗日下,依然感觉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招架住百年时光的检验,这不能不让人感叹!顺着苍松夹道的石阶一路向上,站在中山陵祭殿外的平台上眺望远方,白日西斜,苍山如海,风烟万里。

25、去南京,第一要去的地方是南京市安德门菊花台,古谓新亭,《世说新语》上有这样一个流传千古的故事,即新亭对泣。每逢风和日丽的日子,西晋流亡文人常常互相邀请,来到新亭坐在草地上饮酒赋诗,面对淡柳青烟,一旧臣文绉绉的叹息道: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26、拜别中山陵,来到那“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地、更兼十代繁华之所”的秦淮河畔。秦淮河世代流淌着,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们回到那六朝金粉凌波画舫吹丝竹,才子雕梁画栋听佳音的水洗凝脂的奢华年代,只见那时的秦淮河两岸酒家林立,飞檐漏窗,金粉楼台鳞次栉比,闪烁迷离的灯火照得岸边粉墙黛瓦的小楼金碧辉煌,灯火辉映在河水中随微波散碎成一圈圈彩色的涟漪。

27、清风夹杂着泥土芳香扑面而来,清醒许多。云雾散尽,晚霞映眼,那被眸中火烧残的云霞通透这历史红尘。丝雨滑落脸庞,夜来临,这雨伴着夜的钢琴曲淅淅下着。金陵的老街深处,没有那霓虹的繁华,雨尽显本色。尽落雕栏玉砌的烟硝,萌生秋月雨夕的怅惋。

28、这时的秦淮河的河水显得波光潋滟,灯光浆影在河水中若隐若现,河中画舫夜夜笙歌,一个个巧施粉黛的歌女或掩面轻歌、或低首抚琴、或翩然起舞,在她们的歌声琴声和舞姿里流淌着千年秦淮河的风情绝唱,流淌着千年秦淮河的繁华市景。

29、第三要去的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夫子庙的茶馆里吃上一盘豆腐干,再加两个烧饼之后,慢慢荡在路上不久到了秦淮河畔,这条白鸟飘飘,绿水绕绕,娥眉娇娇的清河很容易被人认成七里山塘,河房里明窗洞启,画舫外姑娘的香味微波里泛滥,

30、雨花台烈士陵园,典型的中式建筑中轴对称的传统格局,庄严凝重。烈士群雕、纪念碑、地砖、台阶、石栏,都是浑厚凝重的大地色,朴素简洁敦实厚重;建筑物上装饰的图案简洁庄严;树木以高大的两两对生的悬铃木为主,花草多是简洁寻常的太阳花。这里的建筑物粗犷豪迈,和江浙一带纤巧婉约做派截然相反。粗砺剽悍的东西生命力往往更旺盛顽强。

31、金陵的雨,释怀从嘉的梦;金陵的雨,通透历史的苦;金陵的雨,在缠绵间夹杂炽热的心;金陵的雨,在愁云间沉淀往事的风雨……我爱金陵的雨,爱它的缠绵、它的愁与泪,爱这雨的烟波阡陌。

《遥远的绝响》是余秋雨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主要描写了魏晋时期两位名士——阮籍和嵇康,文笔优美,意蕴深刻。尤其是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评价,客观冷静,又意味深长。

遥远的绝响

作者: 余秋雨

对于那个时代、那些人物,我一直不敢动笔。

岂止不敢动笔,我甚至不敢逼视,不敢谛听。有时,我怀疑他们是否真地存在过。如果不予怀疑,那么我就必须怀疑其他许多时代的许多人物。我曾暗自判断,倘若他们真地存在过,也不能代表中国。但当我每次面对世界文明史上那些让我们汗颜的篇章时,却总想把有关他们的那些故事告诉异邦朋友。异邦朋友能真正听懂这些故事吗?好像很难.因此也惟有这些故事能代表中国。能代表中国却又在中国显得奇罕和落寞,这是他们的毛病还是中国的毛病?我不知道。

像一阵怪异的风,早就吹过去了,却让整个大地保留着对它的惊恐和记忆。连历代语言学家赠送给它的词汇都少不了一个“风”字:风流、风度、风神、风情、风姿……确实,那是一阵怪异的风。

说到这里读者已经明白,我是在讲魏晋。

我之所以一直躲避着它,是因为它太伤我的精神。那是另外一个心灵世界和人格天地,即便仅仅是仰望一下,也会对比出我们所习惯的一切的平庸。平庸既然已经习惯也就会带来安定,安安定定地谈论着自己的心力能够驾驭的各种文化现象似乎已成为我们的职业和使命。有时也疑惑,既然自己的心力能够驾驭,再谈来谈去又有什么意义?但真要让我进入一种震惊和陌生,依我的脾性和年龄,毕竟会却步、迟疑。

半年前与一位研究生闲谈,不期然地谈到了中国文化中堪称“风流”的一脉,我突然向他提起前人的一种说法:能称得上真风流的,是“魏晋人物晚唐诗”。这位研究生眼睛一亮,似深有所悟。我带的研究生,有好几位在报考前就是大学教师,文化功底不薄,因此以後几次见面,魏晋人物就成了一个甩不开的话题。每次谈到,心中总有一种异样的涌动,但每次都谈不透。

前不久收到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副教授唐冀明博士赐赠的大作《魏晋清谈》,唐先生在书的扉页上写道,他在台北读到我的一本书,“惊喜异常,以为正始之音复闻于今。”唐先生所谓“正始之音”,便是指魏晋名士在正始年间的淋漓玄谈。唐先生当然是过奖,但我捧着他的题词不禁呆想:或许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已经与自己所惊恐的对象产生了默默的交流。

那么,干脆让我们稍稍进入一下吧。我在书桌前直了直腰,定定神,轻轻铺开稿纸。没有哪一篇文章使我如此拘谨过。

这是一个真正的乱世。

出现过一批名副其实的铁血英雄,播扬过一种烈烈扬扬的生命意志,普及过“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政治逻辑,即便是再冷僻的陋巷荒陌,也因震摄、崇拜、窥测、兴奋而变得炯炯有神。突然,英雄们相继谢世了,英雄和英雄之间龙争虎斗了大半辈子,他们的年龄大致相仿,因此也总是在差不多的时间离开人间。像骤然挣脱了条条绷紧的绳索,历史一下子变得轻松,却又剧烈摇晃起来。英雄们留下的激情还在,后代还在,部下还在,亲信还在,但统制这一切的巨手却已在阴暗的墓穴里枯萎;与此同时,过去被英雄们的伟力所掩盖和制服着的各种社会力量又猛然涌起,为自己争夺权力和地位。这两种力量的冲撞,与过去英雄们的威严抗衡相比,低了好几个社会价值等级。于是,宏谋远图不见了,壮丽的鏖战不见了,历史的诗情不见了,代之以明争暗、斗上下其手、投机取巧,代之以权术、策反、谋害。当初的英雄们也会玩弄这一切,但玩弄仅止于玩弄,他们的奋斗主题仍然是响亮而富于人格魅力的。当英雄们逝去之后,手段性的一切成了主题,历史失去了放得到桌面上来的精神魂魄,进入到一种无序状态。专制的有序会酿造黑暗,混乱的无序也会酿造黑暗。我们习惯所说的乱世,就是指无序的黑暗。

魏晋,就是这样一个无序和黑暗的“后英雄时期”。

曹操总算是个强悍的英雄了吧,但正如他自己所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六十六岁便撒手尘寰。照理,他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包括才华横溢的曹丕和曹植,应该可以放心地延续一代代的曹氏基业了,但众所周知,事情刚到曹丕、曹植两位亲兄弟身上就已经闹得连旁人看了也十分心酸的地步,哪有更多的力量来对付家族外部的政治对手?没隔多久,司马氏集团战胜了曹氏集团,曹操的功业完全烟飞灰灭。这中间,最可怜的是那些或多或少有点政治热情的文人名士了,他们最容易被英雄人格所吸引,何况这些英雄及他们的家族中有一些人本身就是文采斐然的大知识分子,在周围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文人集团,等到政治斗争一激烈,这些文人名士便纷纷成了刀下之鬼,比政治家死得更多更惨。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在魏晋乱世,文人名士的生命会如此不值钱。思考的结果是:看似不值钱恰恰是因为太值钱。当时的文人名士,有很大一部分人承袭了春秋战国和秦汉以来的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学思想,无论在实际的智能水平还是在广泛的社会声望上都能有力地辅佐各个政治集团。因此,争取他们,往往关及政治集团的品位和成败;杀戮他们,则是因为确确实实地害怕他们,提防他们为其他政治集团效力。

相比之下,当初被秦始皇所坑的儒生,作为知识分子的个体人格形象还比较模糊,而到了魏晋时期被杀的知识分子,无论在哪一个方面都不一样了。他们早已是真正的名人,姓氏、事迹、品格、声誉,都随着他们的鲜血,渗入中华大地,渗入文明史册。文化的惨痛,莫过于此;历史的恐怖,莫过于此。

何晏,玄学的创始人、哲学家、诗人、谋士,被杀;

张华,政治家、诗人、《博物志》的作者,被杀;

潘岳,与陆机齐名的诗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被杀;

谢灵运,中国古代山水诗的鼻祖,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名句活在人们口边的横跨千年的第一流诗人,被杀;

范晔,写成了煌煌史学巨著《后汉书》的杰出历史学家,被杀;

……

这个名单可以开得很长。置他们于死地的罪名很多,而能够解救他们、为他们辩护的人却一个也找不到。对他们的死,大家都十分漠然,也许有几天曾成为谈资,但浓重的杀气压在四周,谁也不敢多谈。待到事过境迁,新的纷乱又杂陈在人们眼前,翻旧帐的兴趣早已索然。于是,在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的成批被杀历来引不起太大的社会波澜,连后代史册写到这些事情时的笔调也平静得如古井静水。

真正无法平静的,是血泊边上低眉躲开的那些侥幸存活的名士。吓坏了一批,吓得庸俗了、胆怯了、圆滑了、变节了、噤口了,这是自然的,人很脆弱,从肢体结构到神经系统都是这样,不能深责;但毕竟还有一些人从惊吓中回过神来,重新思考哲学、历史以及生命的存在方式,于是,一种独特的人生风范,便从黑暗、混乱、血腥的挤压中飘然而出。

当年曹操身边曾有一个文才很好、深受信用的书记官叫阮瑀,生了个儿子叫阮籍。曹操去世时阮籍正好十岁,因此他注定要面对“后英雄时期”的乱世,目睹那么多鲜血和头颅了。不幸他又充满了历史感和文化感,内心会承受多大的磨难,我们无法知道。

我们只知道,阮籍喜欢一个人驾着木车游荡,木车上载着酒,没有方向地向前行驶。泥路高低不平,木车颠簸着,酒坛摇晃着,他的双手则抖抖索索地握着缰绳。突然马停了,他定睛一看,路走到了尽头。真地没路了?他哑着嗓子自问,眼泪已夺眶而出。终于,声声抽泣变成了号啕大哭,哭够了,持缰驱车向后转,另外找路。另外那条路走着走着也到尽头了,他又大哭。走一路哭一路,荒草野地间谁也没有听见,他只哭给自己听。

一天,他就这样信马游缰地来到了河南荥阳的广武山,他知道这是楚汉相争最激烈的地方。山上还有古城遗迹,东城屯过项羽,西城屯过刘邦,中间相隔二百步,还流淌着一条广武涧。涧水汩汩,城基废弛,天风浩荡,落叶满山,阮籍徘徊良久,叹一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他的这声叹息,不知怎么被传到世间。也许那天出行因路途遥远他破例带了个同行者?或是他自己在何处记录了这个感叹?反正这个感叹成了今後千余年许多既有英雄梦、又有寂寞感的历史人物的共同心声。直到二十世纪,寂寞的鲁迅还引用过,毛泽东读鲁迅书时发现了,也写进了一封更有寂寞感的家信中。鲁迅凭记忆引用,记错了两个字,毛泽东也跟着错。

遇到的问题是,阮籍的这声叹息,究竟指向着谁?

可能是指刘邦。刘邦在楚汉相争中胜利了,原因是他的对手项羽并非真英雄。在一个没有真英雄的时代,只能让区区小子成名。

也可能是同时指刘邦、项羽。因为他叹息的是“成名”而不是“得胜”,刘、项无论胜负都成名了,在他看来,他们都不值得成名,都不是英雄;

甚至还可能是反过来,他承认刘邦、项羽都是英雄,但他们早已远去,剩下眼前这些小人徒享虚名。面对着刘、项遗迹,他悲叹着现世的寥落。好像苏东坡就是这样理解的,曾有一个朋友问他:阮籍说“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其中“竖子”是指刘邦吗?苏东坡回答说:“非也。伤时无刘、项也。竖子指魏晋间人耳。”

既然完全相反的理解也能说得通,那么我们也只能用比较超拔的态度来对待这句话了。茫茫九州大地,到处都是为争做英雄而留下的斑斑疮痍,但究竟有那几个时代出现了真正的英雄呢?既然没有英雄,世间又为什么如此热闹?也许,正因为没有英雄,世间才如此热闹的吧?

我相信,广武山之行使阮籍更厌烦尘嚣了。在中国古代,凭吊古迹是文人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在历史和地理的交错中,雷击般的生命感悟甚至会使一个人脱胎换骨。那应是黄昏时分吧,离开广武山之后,阮籍的木车在夕阳衰草间越走越慢,这次他不哭了,但仍有一种沉郁的气流涌向喉头,涌向口腔,他长长一吐,音调浑厚而悠扬。喉音、鼻音翻卷了几圈,最后把音收在唇齿间,变成一种口哨声飘洒在山风暮霭之间,这口哨声并不尖利,而是婉转而高亢。

这也算一种歌吟方式吧,阮籍以前也从别人嘴里听到过,好像称之为“啸”。啸不承担切实的内容,不遵循既定的格式,只随心所欲地吐露出一派风致,一腔心曲,因此特别适合乱世名士。尽情一啸,什么也抓不住,但什么都在里边了。这天阮籍在木车中真正体会到了啸的厚味,美丽而孤寂的心声在夜气中回翔。

对阮籍来说,更重要的一座山是苏门山。苏门山在河南辉县,当时有一位有名的隐士孙登隐居其间,苏门山因孙登而著名,而孙登也常被人称之为苏门先生。阮籍上山之后,蹲在孙登面前,询问他一系列重大的历史问题和哲学问题,但孙登好像什么也没有听见,一声不吭,甚至连眼珠也不转一转。

阮籍傻傻地看着泥塑木雕般的孙登,突然领悟到自己的重大问题是多么没有意思。那就快速斩断吧,能与眼前这位大师交流的或许是另外一个语汇系统?好像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摧动着,他缓缓地啸了起来。啸完一段,再看孙登,孙登竟笑眯眯地注释着他,说:“再来一遍。”阮籍一听,连忙站起身来,对着群山云天,啸了好久。啸完回身,孙登又已平静入定,他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与这位大师的一次交流,此行没有白来。

阮籍下山了,有点高兴又有点茫然。但刚走到半山腰,一种奇迹发生了。如天乐开奏,如梵琴拨响,如百凤齐鸣,一种难以想象的音乐突然充溢于山野林谷之间。阮籍震惊片刻后立即领悟了,这是孙登大师的啸声,如此辉煌和圣洁,把自己的啸不知比到哪里去了。但孙登大师显然不是要与他争胜,而是在回答他的全部历史问题和哲学问题。阮籍仰头聆听,直到啸声结束。然后急步回家,写下了一篇《大人先生传》。

他从孙登身上,知道了什么叫做“大人”。他在文章中说,“大人”是一种与造物同体、与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的存在,相比之下,天下那些束身修行、足履绳墨的君子是多么可笑。天地在不断变化,君子们究竟能固守住什么礼法呢?说穿了,躬行礼法而又自以为是的君子,就像寄生在裤裆缝里的虱子。爬来爬去都爬不出裤裆缝,还标榜说是循规蹈矩;饿了咬人一口,还自以为找到了什么风水吉宅。

文章辛辣到如此地步,我们就可知道他自己要如何处世行事了。

平心而论,阮籍本人一生的政治遭遇并不险恶,因此,他的奇特举止也不能算是直捷的政治反抗。直捷的政治反抗再英勇、再激烈也只属于政治范畴,而阮籍似乎执意要在生命形态和生活方式上闹一番新气象。

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他是亲眼目睹了,但在他看来,既然没有一方是英雄的行为,他也不去认真地评判谁是谁非。鲜血的教训,难道一定要用新的鲜血来记述吗?不,他在一批批认识和不认识的文人名士的新坟丛中,猛烈地憬悟到生命的极度卑微和极度珍贵,他横下心来伸出双手,要以生命的名义索回一点自主和自由。他到过广武山和苏门山,看到过废墟听到过啸声,他已是一个独特的人,正在向他心目中的“大人”靠近。

人们都会说他怪异,但在他眼里,明明生就了一个大活人却象虱子一样活着,才叫真正的怪异,做了虱子还洋洋自得地冷眼瞧人,那是怪异中的怪异。

首先让人感到怪异的,大概是他对官场的态度。对于历代中国人来说,垂涎官场、躲避官场、整治官场、对抗官场,这些都能理解,而阮籍给予官场的却是一种游戏般的洒脱,这就使大家感到十分陌生了。

阮籍躲过官职任命,但躲得并不彻底。有时心血来潮,也做做。正巧遇到政权更迭期,他一躲不仅保全了生命,而且被人看作是一种政治远见,其实是误会了他。例如曹爽要他做官,他说身体不好隐居在乡间,一年后曹爽倒台,牵连很多名士,他安然无恙;但胜利的司马昭想与他联姻,每次到他家说亲他都醉着,整整两个月都是如此,联姻的想法也就告吹。

有一次他漫不经心地对司马昭说:“我曾经到山东的东平游玩过,很喜欢那儿的风土人情。”司马昭一听,就让他到东平去做官了。阮籍骑着驴到东平之后,察看了官衙的办公方式,东张西望了不多久便立即下令,把府舍衙门重重叠叠的墙壁拆掉,让原来关在各自屋子里单独办公的官员们一下子置于互相可以监视、内外可以勾通的敞亮环境之中,办公内容和办公效率立即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着,即便用一千多年后今天的行政管理学来看也可以说是抓住了“牛鼻子”,国际间许多现代化企业的办公场所不都在追求着一种高透明度的集体气氛么?但我们的阮籍只是骑在驴背上稍稍一想便想到了。除此之外,他还大刀阔斧地精简了法令,大家心悦诚服,完全照办。他觉得东平的事已经做完,仍然骑上那头驴子,回到洛阳来了。一算,他在东平总共逗留了十余天。

后人说,阮籍一生正儿八经地上班,也就是这十余天。

唐代诗人李白对阮籍做官的这种潇洒劲头钦佩万分,曾写诗道:

阮籍为太守,

乘驴上东平。

判竹十余日,

一朝化风清。

只花十余天,便留下一个官衙敞达、政通人和的东平在身后,而这对阮籍来说,只是玩了一下而已,玩得如此漂亮,让无数老于宦海而毫无作为的官僚们立刻显得狼狈。

他还想用这种迅捷高效的办法来整治其他许多地方的行政机构吗?在人们的这种疑问中,他突然提出愿意担任军职,并明确要担任北军的步兵校尉。但是,他要求担任这一职务的唯一原因是步兵校尉兵营的厨师特别善于酿酒,而且打听到还有三百斛酒存在仓库里。到任后,除了喝酒,一件事也没有管过。在中国古代,官员贪杯的多得很,贪杯误事的也多得很,但像阮籍这样堂而皇之纯粹是为仓库里的那几斛酒来做官的,实在绝无仅有。把金印作为敲门砖随手一敲,敲开的却是一个芳香浓郁的酒窖,所谓“魏晋风度”也就从这里飘散出来了。

除了对待官场的态度外,阮籍更让人感到怪异的,是他对于礼教的轻慢。

例如众所周知,礼教对于男女间接触的防范极严,叔嫂间不能对话,朋友的女眷不能见面,邻里的女子不能直视,如此等等的规矩,成文和不成文地积累了一大套,中国男子,一度几乎成了最厌恶女性的一群奇怪动物,可笑的不自信加上可恶的淫邪推理,既装模作样又战战兢兢。对于这一切,阮籍断然拒绝。有一次嫂子要回娘家,他大大方方地与她告别,说了好些话,完全不理叔嫂不能对话的礼教。隔壁酒坊里的小媳妇长得很漂亮,阮籍经常去喝酒,喝醉了就在人家脚边睡着了,他不避嫌,小媳妇的丈夫也不怀疑。

特别让我感动的一件事是:一位兵家女孩,极有才华又非常美丽,不幸还没有出嫁就死了。阮籍根本不认识这家的任何人,也不认识这个女孩,听到消息后却莽撞赶去吊唁,在灵堂里大哭一场,把满心的哀悼倾诉完了才离开。阮籍不会装假,毫无表演意识,他那天的滂沱泪雨全是真诚的。这眼泪,不是为亲情而洒,不是为冤案而流,只是献给一具美好而又速逝的生命。荒唐在于此,高贵也在于此。有了阮籍那一天的哭声,中国数千年来其他许多死去活来的哭声就显得太具体、太实在、也太自私了。终于有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像模像样地哭过了,没有其他任何理由,只为美丽,只为青春,只为异性,只为生命,哭得抽象又哭得淋漓尽至。依我看,男人之哭,至此尽矣。

礼教的又一个强项是“孝”。孝的名目和方式叠床架屋,已与子女对父母的实际感情没有什么关系。最惊人的是父母去世时的繁复礼仪,三年服丧、三年素食、三年寡欢,甚至三年守墓,一分真诚扩充成十分伪饰,让活着的和死了的都长久受罪,在最不该虚假的地方大规模地虚假着。正是在这种空气中,阮籍的母亲去世了。

那天他正好和别人在下围棋,死讯传来,下棋的对方要求停止,阮籍却铁青着脸不肯歇手,非要决个输赢。下完棋,他在别人惊恐万状的目光中要过酒杯,饮酒两斗,然后才放声大哭,哭的时候,口吐大量鲜血。几天后母亲下葬,他又吃肉喝酒,然后才与母亲遗体告别,此时他早已因悲伤过度而急剧消瘦,见了母亲遗体又放声痛哭,吐血数升,几乎死去。

他完全不拘礼法,在母丧之日喝酒吃肉,但他对于母亲死亡的悲痛之深,又有哪个孝子比得上呢?这真是千古一理了:许多叛逆者往往比卫道者更忠于层层外部规范背後的内核。阮籍冲破“孝”的礼法来真正行孝,与他的其他作为一样,只想活得真实和自在。

他的这种做法,有极广泛的社会启迪作用。何况魏晋时期因长年战乱而早已导致礼教日趋懈弛,由他这样的名人用自己轰传遐迩的行为一点化,足以移风易俗。据《世说新语》所记,阮籍的这种行为即便是统治者司马昭也乐于容纳。阮籍在安葬母亲后不久,应邀参加了司马昭主持的一个宴会,宴会间自然免不了又要喝酒吃肉,当场一位叫何曾的官员站起来对司马昭说:“您一直提倡以孝治国,但今天处于重丧期内的阮籍却坐在这里喝酒吃肉,大违孝道,理应严惩!”司马昭看了义愤填膺的何曾一眼,慢悠悠地说:“你没看到阮籍因过度悲伤而身体虚弱吗?身体虚弱吃点喝点有什么不对?你不能与他同忧,还说些什么!”

魏晋时期的一大好处,是生态和心态的多元。礼教还在流行,而阮籍的行为又被允许,于是人世间也就显得十分宽阔。记得阮籍守丧期间,有一天朋友裴楷前去吊唁,在阮籍母亲的灵堂里哭拜,而阮籍却披散着头发坐着,既不起立也不哭拜,只是两眼发直,表情木然。裴楷吊唁出来后,立即有人对他说:“按照礼法,吊唁时主人先哭拜,客人才跟着哭拜。这次我看阮籍根本没有哭拜,你为什么独自哭拜?”说这番话的大半是挑拨离间的小人,且不去管它了,我对裴楷的回答却很欣赏,他说:“阮籍是超乎礼法的人,可以不讲礼法;我还在礼法之中,所以遵循礼法。”我觉得这位裴楷虽是礼法中人却又颇具魏晋风度。他自己不圆通却愿意让世界圆通。

既然阮籍如此干脆地扯断了一根根陈旧的世俗经纬而直取人生本义,那么,他当然也不会受制于人际关系的重负。他是名人,社会上要交结他的人很多,而这些人中间有很大一部分是以吃食名人为生的:结交名人为的是分享名人,边分享边觊觎,一有风吹草动便告密起哄、兴风作浪,刹那间把名人围啄得累累伤痕。阮籍身处乱世,在这方面可谓见多识广。他深知世俗友情的不可靠,因此绝不会被一个似真似幻的朋友圈所迷惑。他要找的人都不在了,刘邦、项羽只留下一座废城,孙登大师只留下满山长啸,亲爱的母亲已经走了,甚至像才貌双全的兵家女儿那样可爱的人物,在听说的时候已不在人间。难耐的孤独包围着他,他厌烦身边虚情假意的来来往往,常常白眼相向。时间长了,阮籍的白眼也就成了一种明确无误的社会信号,一道自我卫护的心里障壁。但是,当阮籍向外投以白眼的时候,他的内心也不痛快。他多么希望少翻白眼,能让自己深褐色的瞳仁去诚挚地面对另一对瞳仁!他一直在寻找,找得非常艰难。在母丧守灵期间,他对前来吊唁的客人由衷地感谢,但感谢也仅止于感谢而已,人们发现,甚至连官位和社会名声都不低的嵇喜前来吊唁时,闪烁在阮籍眼角里的,也仍然是一片白色。

人家吊唁他母亲他也白眼相向!这件事很不合情理,嵇喜和随员都有点不悦,回家一说,被嵇喜的弟弟听到了。这位弟弟听了不觉一惊,支颐一想,猛然憬悟,急速地备了酒、挟着琴来到灵堂。酒和琴,与吊唁灵堂多么矛盾,但阮籍却站起身来,迎了上去。你来了吗,与我一样不顾礼法的朋友,你是想用美酒和音乐来送别我操劳一生的母亲?阮籍心中一热,终于把深褐色的目光浓浓地投向这位青年。

这位青年叫嵇康,比阮籍小十三岁,今后他们将成为终身性的朋友,而后代一切版本的中国文化史则把他们俩的名字永远地排列在一起,怎么也拆不开。

嵇康是曹操的嫡孙女婿,与那个已经逝去的英雄时代的关系,比阮籍还要直接。

嵇康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等的可爱人物,他虽与阮籍并列,而且又比阮籍年少,但就整体人格论之,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要比阮籍高出许多,尽管他一生一直钦佩着阮籍。我曾经多次想过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想来想去终于明白,对于自己反对什么追求什么,嵇康比阮籍更明确、更透彻,因此他的生命乐章也就更清晰、更响亮了。

他的人生主张让当时的人听了触目惊心:“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他完全不理会种种传世久远、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彻底地厌恶官场仕途,因为他心中有一个使他心醉神迷的人生境界。这个人生境界的基本内容,是摆脱约束、回归自然、享受悠闲。罗宗强教授在《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一书中说,嵇康把庄子哲学人间化,因此也诗化了,很有道理。嵇康是个身体力行的实践者,长期隐居在河南焦作的山阳,后来到了洛阳城外,竟然开了个铁匠铺,每天在大树下打铁。他给别人打铁不收钱,如果有人以酒肴作为酬劳他就会非常高兴,在铁匠铺里拉着别人开怀痛饮。

一个稀世的大学者、大艺术家,竟然在一座大城市的附近打铁!没有人要他打,只是自愿;也没有实利目的,只是觉得有意思。与那些远离人寰、瘦骨伶仃的隐士们相比,与那些皓首穷经、弱不禁风的书生们相比,嵇康实在健康得让人羡慕。

嵇康长得非常帅气,这一点与阮籍堪称伯仲。魏晋时期的士人为什么都长得那么挺拔呢?你看严肃的《晋书》写到阮籍和嵇康等人时都要在他们的容貌上花不少笔墨,写嵇康更多,说他已达到了“龙章凤姿、天质自然”的地步。一位朋友山涛曾用如此美好的句子来形容嵇康(叔夜):

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

现在,这棵岩岩孤松,这座巍峨玉山正在打铁,强劲的肌肉,愉悦的吆喝,炉火熊熊,锤声铿锵。难道,这个打铁佬就是千秋相传的《声无哀乐论》、《太师箴》、《难自然好学论》、《管蔡论》、《明胆论》、《释私论》、《养生论》和许多美妙诗歌的作者?这铁,打得真好。

嵇康打铁不想让很多人知道,更不愿意别人来参观。他的好朋友、文学家向秀知道他的脾气,悄悄地来到他身边,也不说什么,只是埋头帮他打铁。说起来向秀也是了不得的人物,文章写得好,精通《庄子》,但他更愿意做一个最忠实的朋友,赶到铁匠铺来当下手,安然自若。他还曾到山阳帮另一位朋友吕安种菜灌园,吕安也是嵇康的好友。这些朋友,都信奉回归自然,因此都干着一些体力活,向秀奔东走西地多处照顾,怕朋友们太劳累,怕朋友们太寂寞。

嵇康与向秀在一起打铁的时候,不喜欢议论世人的'是非曲直,因此话并不多。唯一的话题是谈几位朋友,除了阮籍和吕安,还有山涛。吕安的哥哥吕巽,关系也不错。称得上朋友的也就是这么五、六个人,他们都十分珍惜。在野朴自然的生态中,他们绝不放弃亲情的慰藉。这种亲情彼此心照不宣,浓烈到近乎淡泊。

正这么叮叮噹噹地打铁呢,忽然看到一支华贵的车队从洛阳城里驶来。为首的是当时朝廷宠信的一个贵公子叫钟会。钟会是大书法家钟繇的儿子,钟繇做过魏国太辅,而钟会本身也博学多才。钟会对嵇康素来景仰,一度曾到敬畏的地步,例如当初他写完《四本论》后很想让嵇康看一看,又缺乏勇气,只敢悄悄地把文章塞在嵇康住处的窗户里。现在他的地位已经不低,听说嵇康在洛阳城外打铁,决定隆重拜访。钟会的这次来访十分排场,照《魏氏春秋》的记述,是“乘肥衣轻,宾从如云”。

钟会把拜访的排场搞得这么大,可能是出于对嵇康的尊敬,也可能是为了向嵇康显示一点什么,但嵇康一看却非常抵拒。这种突如其来的喧闹,严重地侵犯了他努力营造的安适境界,他扫了一眼钟会,连招呼也不打,便与向秀一起埋头打铁了。他抡锤,向秀拉风箱,旁若无人。

这一下可把钟会推到了尴尬的境地。出发前他向宾从们夸过海口,现在宾从们都疑惑地把目光投向他,他只能悻悻地注视着嵇康和向秀,看他们不紧不慢地干活。看了很久,嵇康仍然没有交谈的意思,他向宾从扬了扬手,上车驱马,回去了。

刚走了几步,嵇康却开口了:“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钟会一惊,立即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问句和答句都简洁而巧妙,但钟会心中实在不是味道。鞭声数响,庞大的车马队回洛阳去了。

嵇康连头也没有抬,只有向秀怔怔地看了一会儿车队后扬天的尘土,眼光中泛起一丝担忧。

对嵇康来说,真正能从心灵深处干扰他的,是朋友。友情之外的造访,他可以低头不语,挥之即去,但对于朋友就不一样了,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心理隔阂,也会使他焦灼和痛苦,因此,友情有多深,干扰也有多深。

这种事情,不幸就在他和好朋友山涛之间发生了。

山涛也是一个很大气的名士,当时就有人称赞他的品格“如璞玉浑金”。他与阮籍、嵇康不同的是,有名士观念却不激烈,对朝廷、对礼教、对前后左右的各色人等,他都能保持一种温和友好的关系。但他并不庸俗,又忠于友谊,有长者风,是一个很靠得住的朋友。他当时担任着一个很大的官职;尚书吏部郎,做着做着不想做了,要辞去,朝廷要他推荐一个合格的人继任,他真心诚意地推荐了嵇康。

嵇康知道此事后,立即写了一封绝交信给山涛。山涛字巨源,因此这封信名为《与山巨源绝交书》。我想,说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一封绝交书也不过分吧,反正只要粗涉中国古典文学的人都躲不开它,直到千余年后的今天仍是这样。

这是一封很长的信。其中有些话,说得有点伤心——

听说您想让我去接替您的官职,这事虽没办成,从中却可知道您很不了解我。也许您这个厨师不好意思一个人屠宰下去了,拉一个祭师做垫背吧?……

阮籍比我醇厚贤良,从不多嘴多舌,也还有礼法之士恨他;我这个人比不上他,惯于傲慢懒散,不懂人情物理,又喜欢快人快语;一旦做官,每天会招来多少麻烦事!……我如何立身处世,自己早已明确,即便是在走一条死路也咎由自取,您如果来勉强我,则非把我推入沟壑不可!

我刚死了母亲和哥哥,心中凄切,女儿才十三岁,儿子才八岁,尚未成人,又体弱多病,想到这一些,真不知该说什么。现在我只想住在简陋的旧屋里教养孩子,常与亲友们叙叙离情、说说往事,浊酒一杯,弹琴一曲,也就够了。不是我故作清高,而是实在没有能力当官,就像我们不能把贞洁的美名加在阉人身上一样。您如果想与我共登仕途,一起欢乐,其实是在逼我发疯,我想您对我没有深仇大恨,不会这么做吧?

我说这些,是使您了解我,也与您诀别。

这封信很快在朝野传开,朝廷知道了嵇康的不合作态度,而山涛,满腔好意却换来一个断然绝交,当然也不好受。但他知道,一般的绝交信用不着写那么长,写那么长,是嵇康对自己的一场坦诚倾诉。如果友谊真正死亡了,完全可以冷冰冰地三言两语,甚至不置一词,了断一切。总之,这两位昔日好友,诀别得断丝飘飘,不可名状。

嵇康还写过另外一封绝交书,绝交对象是吕巽,即上文提到过的向秀前去帮助种菜灌园的那位朋友吕安的哥哥。本来吕巽、吕安两兄弟都是嵇康的朋友,但这两兄弟突然间闹出了一场震惊远近的大官司。原来吕巽看上了弟弟吕安的妻子,偷偷地占有了她,为了掩饰,竟给弟弟安了一个“不孝”的罪名上诉朝廷。

吕巽这么做,无异是衣冠禽兽,但他却是原告!“不孝”在当时是一个很重的罪名,哥哥控告弟弟“不孝”,很能显示自己的道德形象,朝廷也乐于借以重申孝道;相反,作为被告的吕安虽被冤枉却难以自辩,一个文人怎么能把哥哥霸占自己妻子的丑事公诸士林呢?而且这样的事,证据何在?妻子何以自处?家族门庭何以避羞?

面对最大的无耻和无赖,受害者往往一筹莫展。因为制造无耻和无赖的人早已把受害者不愿启齿的羞耻心、社会公众容易理解和激愤的罪名全都考虑到了,受害者除了泪汪汪地引颈就刎,别无办法。如果说还有最后一个办法,最后一道生机,那就是寻找最知心的朋友倾诉一番。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平日引为知己的朋友早已一一躲开,朋友之道的脆弱性和珍罕性同时显现。有口难辩的吕安想到了他心目中最尊贵的朋友嵇康。嵇康果然是嵇康,立即拍案而起。吕安已因“不孝”而获罪,嵇康不知官场门路,唯一能做的是痛骂吕巽一顿,宣布绝交。

这次的绝交信写得极其悲愤,怒斥吕巽诬陷无辜、包藏祸心;后悔自己以前无原则地劝吕安忍让,觉得自己对不起吕安;对于吕巽,除了决裂,无话可说。我们一眼就可看出,这与他写给山涛的绝交信,完全是两回事了。

“朋友”,这是一个多么怪异的称呼,嵇康实在被它搞晕了。他太看重朋友,因此不得不一次次绝交。他一生选择朋友如此严谨,没想到一切大事都发生在他仅有的几个朋友之间。他想通过绝交来表白自身的好恶,他也想通过绝交来论定朋友的含义。他太珍惜了,但越珍惜,能留住的也就越稀少。

尽管他非常愤怒,他所做的事情却很小:在一封私信里为一个蒙冤的朋友说两句话,同时识破一个假朋友,如此而已。但仅仅为此,他被捕了。

理由很简单:他是不孝者的同党。

从这个无可理喻的案件,我明白了在中国一个冤案的构建为什么那么容易,而构建起来的冤案又为什么会那么快速地扩大株连面。上上下下并不太关心事件的真相,而热衷于一个最通俗、最便于传播、又最能激起社会公愤的罪名;这个罪名一旦建立,事实的真相更变得无足轻重,谁还想提起事实来扫大家的兴,立即沦为同案犯一起扫除。成了同案犯,发言权也就被彻底剥夺。因此,请原谅古往今来所有深知冤情而闭口的朋友吧,他们敌不过那种并不需要事实的世俗激愤,也担不起同党、同案犯等等随时可以套在头上的恶名。

现在,轮到为嵇康判罪了。

统治者司马昭在宫廷中犹豫。我们记得,阮籍在母丧期间喝酒吃肉也曾被人控告为不孝,司马昭当场保护了阮籍,可见司马昭内心对于孝不孝的罪名并不太在意。他比较在意的倒是嵇康写给山涛的那封绝交书,把官场仕途说得如此厌人,总要给他一点颜色看看。

就在这时,司马昭所宠信的一个年轻人求见,他就是钟会。不知读者是不是还记得他,把自己的首篇论文诚惶诚恐地塞在嵇康的窗户里,发迹后带着一帮子人去拜访正在乡间打铁的嵇康,被嵇康冷落得十分无趣的钟会?他深知司马昭的心思,便悄声进言:

嵇康,卧龙也,千万不能让他起来。陛下统治天下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担忧的了,我只想提醒您稍稍提防嵇康这样傲世的名士。您知道他为什么给他的好朋友山涛写那样一封绝交信吗?据我所知,他是想帮助别人谋反,山涛反对,因此没有成功,他恼羞成怒而与山涛绝交。

陛下,过去姜太公、孔夫子都诛杀过那些危害时尚、扰乱礼教的所谓名人,现在嵇康、吕安这些人言论放荡,毁谤圣人经典,任何统治天下的君主都是容不了的。陛下如果太仁慈,不除掉嵇康,可能无以淳正风俗、清洁王道。

我特地把钟会的这番话大段地译述出来,望读者能仔细一读。他避开了孝不孝的具体问题,几乎每一句话都打在司马昭的心坎上。在道义人格上,他是小人;在诽谤技巧上,他是大师。

钟会一走,司马昭便下令:判处嵇康、吕安死刑,立即执行。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黑暗的日子之一,居然还有太阳。

嵇康身戴木枷,被一群兵丁,从大狱押到刑场。

刑场在洛阳东市,路途不近。嵇康一路上神情木然而缥缈,他想起了一生中好些奇异的遭遇。

他想起,他也曾像阮籍一样,上山找过孙登大师,并且跟随大师不短的时间。大师平日几乎不讲话,直到嵇康临别,才深深一叹:“你性情刚烈而才貌出众,能避免祸事吗?”

他又想起,早年曾在洛水之西游学,有一天夜宿华阳,独个儿在住所弹琴。夜半时分,突然有客人来访,自称是古人,与嵇康共谈音律,谈着谈着来了兴致,向嵇康要过琴去,弹了一曲《广陵散》,声调绝伦,弹完便把这个曲子传授给了嵇康,并且反复叮嘱,千万不要再传给别人了。这个人飘然而去,没有留下姓名。

嵇康想到这里,满耳满脑都是《广陵散》的旋律。他遵照那个神秘来客的叮嘱,没有向任何人传授过。一个叫袁孝尼的人不知从哪儿打听到嵇康会演奏这个曲子,多次请求传授,他也没有答应。刑场已经不远,难道,这个曲子就永远地断绝了?——想到这里,他微微有点慌神。

突然,嵇康听到,前面有喧闹声,而且闹声越来越响。原来,有三千名太学生正拥挤在刑场边上请愿,要求朝廷赦免嵇康,让嵇康担任太学的导师。显然,太学生们想以这样一个请愿向朝廷提示嵇康的社会声誉和学术地位,但这些年轻人不知道,他们这种聚集三千人的行为已构成一种政治示威,司马昭怎么会退让呢?

嵇康望了望黑压压的年轻学子,有点感动。孤傲了一辈子的他,因仅有的几个朋友而死的他,把诚恳的目光投向四周。一个官员冲过人群来到刑场高台上宣布:宫廷旨意,维护原判。

刑场上一片山呼海啸。

但是,大家的目光都注视着已经押上高台的嵇康。

身材伟岸的嵇康抬起头来,眯着眼睛看了看太阳,便对身旁的官员说:“行刑的时间还没到,我弹一个曲子吧。”不等官员回答,便对在旁送行的哥哥嵇喜说:“哥哥,请把我的琴取来。”

琴很快取来了,在刑场高台上安放妥当,嵇康坐在琴前,对三千名太学生和围观的民众说:“请让我弹一遍《广陵散》。过去袁孝尼他们多次要学,都被我拒绝。《广陵散》于今绝矣!”

刑场上一片寂静,神秘的琴声铺天盖地。

弹毕,从容赴死。

这是公元 262 年夏天,嵇康三十九岁。

有几件后事必须交代一下——

嵇康被司马昭杀害的第二年,阮籍被迫写了一篇劝司马昭进封晋公的《劝进箴》,语意进退含糊。几个月后阮籍去世,终年五十三岁;

帮着嵇康一起打铁的向秀,在嵇康被杀后心存畏惧,接受司马氏的召唤而做官。在赴京城洛阳途中,绕道前往嵇康旧居凭吊。当时正值黄昏,寒冷彻骨,从邻居房舍中传出呜咽笛声,向秀追思过去几个朋友在这里欢聚饮宴的情景,不胜感慨,写了《思旧赋》。写得很短,刚刚开头就煞了尾。向秀后来做官做到散骑侍郎、黄门侍郎和散骑常侍,但据说他在官位上并不做实际事情,只是避祸而已;

山涛在嵇康被杀害后又活了二十年,大概是当时名士中寿命最长的一位了。嵇康虽然给他写了著名的绝交书,但临终前却对自己十岁的儿子嵇绍说:“只要山涛伯伯活着,你就不会成为孤儿!”果然,后来对嵇绍照顾最多、恩惠最大的就是山涛,等嵇绍长大后,由山涛出面推荐他入仕做官;

阮籍和嵇康的后代,完全不像他们的父亲。阮籍的儿子阮浑,是一个极本分的官员,竟然平生没有一次酒醉的记录。被山涛推荐而做官的嵇绍,成了一个为皇帝忠诚保驾的驯臣,有一次晋惠帝兵败被困,文武百官纷纷逃散,惟有嵇绍衣冠端正地以自己的身躯保护了皇帝,死得忠心耿耿;

……

还有一件后事。

那曲《广陵散》被嵇康临终弹奏之后,渺不可寻。但后来据说在隋朝的宫廷中发现了曲谱,到唐朝又流落民间,宋高宗时代又收入宫廷,由明代朱元璋的儿子朱权编入《神秘曲谱》。近人根据《神秘曲谱》重新整理,于今还能听到。然而,这难道真是嵇康在刑场高台上弹的那首曲子吗?相隔的时间那么长,所历的朝代那么多,时而宫廷时而民间,其中还有不少空白的时间段落,居然还能传下来?而最本源的问题是,嵇康那天的弹奏,是如何进入隋朝宫廷的?

不管怎么说,我不会去聆听今人演奏的《广陵散》。《广陵散》到嵇康手上就结束了,就像阮籍和孙登在山谷里的玄妙长啸,都是遥远的绝响,我们追不回来了。

然而,为什么这个时代、这批人物、这些绝响,老是让我们割舍不下?我想,这些在生命的边界线上艰难跋涉的人物似乎为整部中国文化史作了某种悲剧性的人格奠基。他们追慕宁静而浑身焦灼,他们力求圆通而处处分裂,他们以昂贵的生命代价,第一次标志出一种自觉的文化人格。在他们的血统系列上,未必有直接的传代者,但中国的审美文化从他们的精神酷刑中开始屹然自立。在嵇康、阮籍去世之后的百年间,大书法家王羲之、大画家顾恺之、大诗人陶渊明相继出现,二百年后,大文论家刘勰、钟嵘也相继诞生,如果把视野再拓宽一点,这期间,化学家葛洪、天文学家兼数学家祖冲之、地理学家郦道元等大科学家也一一涌现,这些人,在各自的领域几乎都称得上是开天辟地的巨匠。魏晋名士们的焦灼挣扎,开拓了中国知识分子自在而又自为的一方心灵秘土,文明的成果就是从这方心灵秘土中蓬勃地生长出来的。以後各个门类的千年传代,也都与此有关。但是,当文明的成果逐代繁衍之后,当年精神开拓者们的奇异形象却难以复见。嵇康、阮籍他们在后代眼中越来越显得陌生和乖戾,陌生得像非人,乖戾得像神怪。

有过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幸运,失落他们,是中国文化的遗憾。

一切都难以弥补了。

我想,时至今日,我们勉强能对他们说的亲近话只有一句当代熟语: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我们,曾经拥有!

——写作此文,与嵇康弹完《广陵散》而赴死的日子同样是炎热的八月,其间相隔一千七百三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