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幽径悲剧优美句子 正文

幽径悲剧优美句子

时间:2024-12-28 20:29:25

幽径悲剧读后感1

国学大师季羡林写过一篇文章,名为《幽径悲剧》。如果时隔十年再来重新品读这篇文章,会发现这是多么切合当下的社会生活现状啊。

燕园中的幽径,每天都有许多人来来去去地走过,但是心思细腻者,无几。只注意前方的路,只看到前方的光芒四射,却丝毫没有感受到角落中渴望救助的呢喃。或许按照成功学的种种理论,这是目标,是坚持,做大事就该心无旁骛,一冲到底。可事实是,这样的人,虽然成了大事,但是没有发现生活中美的眼睛,不懂山水,不懂花鸟,不懂放松。就如同古时的老夫子,我们姑且称之为古代的“校长”吧,以严厉而闻名,戒尺教鞭样样齐全,打起来可真没个轻重的,僵硬的面孔,僵硬的话语,也难怪鲁迅先生对这种封建教育十分批判。但是今天的校长们呢,个个都在相互比较,比谁更幽默,比谁更受学生欢迎,演讲生动精彩,举的事例让人或感动,或震惊,或愤怒,或大笑。这说明什么?说明现在的人们和以往不同,我们开始慢慢注重心灵和情感方面的教育或体验,不再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而导致整个社会毫无生气。

季老细腻,他听到了古藤的呼救和哭泣。而在我看来,北大至少还是个文人集萃的地方,也会有人注意到这棵古藤,若是换了现在,在公路边,公园里,如此喧闹的地方,就更少有人会注意甚至为它悲伤了,这难道不也是“悲剧”的其中之一吗?

我们一家昨天去公园散步,看到一群年轻妈妈在为她们的女儿摘花,那些开得正艳的月季,就这么被拔了起来,被呆在了本不该是它们呆的地方。母亲在我身边哀怨地说道:“可惜了这么漂亮的花儿。”说完便别过头去,不愿再看。这时,我对母亲竟有一种特别的敬意了,也许自小就在深闺中的母亲,对这些东西特别敏感吧。

我盼望着有一天,季老说的“十字架”会交给我们每个人来背负。这是一种社会对于自然的愧感。

在这两天,老师一共花了三堂课的时间,来为我们解读《幽径悲剧》这篇文章。让我觉得这篇文章非同小可,应该比其他一些重要的文章还要加深学习才行。所以,我开始仔细地品读寻找一些对我有帮助的地方学习、借鉴,以帮助我在写作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文章从用词来说,在大量的现代语汇之中,兼用一点文言语汇,如“漠然”“潋滟”“诛伐”“疾趋”“焉知”“愚氓”“奈何”等。同时,也使用了不少成语及一般的四字短语,如:“司空见惯”“等闲视之”“曲径通幽”“盘曲而上”“鲁殿灵光”“闲情逸致”“月白风清”等。而这些词汇对于我来说有些许还真没有见过,也不清楚是什么意思,但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觉得提高了许多。

文章从句式来说,多用对偶或一般的整句,如:“一面傍湖,一面靠山”“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使儒者立怯者强”“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等,写出当时动荡社会中的不良现象,用非常委婉的语言描述下来。即使是一般的散句,在变化的句式中,也显出一种严谨。如:“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包含浓烈”“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从而你会看出作者对古藤的侧面热爱。语言虽然不说,但是已经从问人、人不知道、只有作者一个人知道,说明了古藤的渺小。人们的漠不关心与作者对古藤的情郁于忠。有些句子虽然只是口语,但你也会感到一份纯粹和优美。如文章开头所写: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显得十分简洁、亲切,并有一种情味在其中。通过这篇文章我体验到了写作也是一种美,并能给人带来享受。对我今后的作文会有很大帮助,我会把精华灌输到今后我的文章里来。

课文共有十六段,虽然只有这短短的十六段,但是每一段中介绍的非常全面。把古藤朝气蓬勃、貌美如画,与古藤经历十年坎坷、磨难形成鲜明的对比。古藤花虽然还在丛中笑,但是,根已经被坚决、彻底、干净、全部的消灭掉。作者的心痛和对古藤的惋惜,都在文章的字、词、句中透露出来。同时,作者还用非常委婉的.句式批判了当时“愚氓”之人的恶劣,把当时的社会形势展现在了我们面前。看看中国的过去,再看看我们的现在,我们需要扪心自问,现在该做些什么?

幽径悲剧读后感2

家门前的这条小路是如此平凡,就像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里的小径,“因为天天见面,也就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门前的这条路是用红色的砖块铺成的,因为不断有鞋子和车轮的踏过、驶过,它已经变得坑坑洼洼,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满脸皱纹。但是,它却留下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如果说季老先生的那条幽径是悲剧的话,那这条路就是喜剧了。

这条路铺成的时候,我才学会走路。听妈妈说,那时候,她总是领着我在这条路上练习走路。妈妈让我站好,然后自己后退几步,蹲下,我踉踉跄跄地扑到妈妈的怀中。

小时候,一到晚上,我就和爷爷拿着小板凳坐在小路边,看着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听爷爷讲《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故事。这条小路和我一起认真倾听着爷爷动人的故事,嫦娥姐姐为不让坏人吃下仙药而自己吃下仙丹,飞向了寒冷的月宫而不能与家人团聚了。无情的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织女的家庭,从此天河两隔,难得团聚,我们听得好感动,好伤心。

大概在四年前,小路边有一棵石榴树,一到秋天,树上就挂满了只有鸡蛋大小的红石榴,像一盏盏小灯笼,我们这群孩子看到这么美的石榴树,不忍心摘下这些红通通的“小灯笼”,只是轻轻地摸一摸它。到了冬天,石榴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我们看了都觉得心疼,便把彩带系在树枝上,小石榴树又充满了生机。大家都在小路上嬉戏、打闹,好不热闹。可是不久后,因为路太窄影响交通而被砍掉了,伙伴们也不常来玩了,小路显得寂寞。为了让小路恢复往日的生机,我在路旁种了些迎春花,现在的小路又和从前一样生机勃勃了。

踩着小路我一天天长大。我也越来越懂得,美的事物绝不可毁灭,世界上应多一些真善美,少一些假恶丑。

这条路留给我的回忆真的很多,它见证了我的成长!

篇一:幽径悲剧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领略古藤之美、古藤之悲。

2、能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1、学习本课,首先要阅读感知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了解谋篇布局的特 点--“层层铺垫、反衬突出”;体会文章恰当的详略安排。

2、还要注意学习本文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的写法。通过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理解、分析拟人手法的作用。

3、最后通过阅读课文和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文章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的主题。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季羡林论人生》、《病榻杂记》等。

一、注音:

潋滟( )愚氓( )鲁殿灵光( )毛骨悚然( )怯懦( )虬干( 摇曳( )抖擞( )万斛( )蜿蜒( )猬集( )荆棘( )诛伐( )

二、解释词义:

1、凄清:形容凄凉冷清。

2、萧索:萧条冷落。

3、愚氓:愚民,愚昧之人。氓,民、百姓。

4、足征:就是“足以征明”意思。

5、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

6、诛伐:在这里是“砍伐”的意思。

7、疾趋:快走。

8、焉知:哪里知道。

9、奈何:怎么办。

10、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11、司空见惯:由于经常见就不觉得希奇了。

12、等闲视之:把它当作平常的事物来看待。

13、相映成趣:互相对照、映衬着显得更有趣味,更有意思。

14、盘曲而上:弯曲缠绕着向上。

15、鲁殿灵光:汉代鲁恭王建有灵光殿,屡经战乱而岿然独存。后用来称硕果仅存的人或事物。

16、毛骨悚然:身上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非常吃惊和恐惧的样子。

17、月白风清:形容月夜的明朗幽静。

18、林林总总:形容繁多。

导入课文:

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金秋时节,怀着无比自豪与兴奋之情的天之骄子从各地云集燕园。一位扛着行李的新生,看见一位穿旧式中山装的老头,就请他帮助看一会儿行李,自己去报到。老头答应了,9月的北京天气还很热,旁边有人说:“您回去吧,我替他看着。”可老人说:“还是我等他吧,换了人他该找不着了。”那位学生回来后,老头什么也没说就走了。3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生大吃一惊,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头,竟是主席台上就座的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这就是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的学者、作家季羡林。现年已94岁高龄却仍矢志不渝地维护着真、善、美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季羡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幽径悲剧》。让我们一同去感知季羡林先生真诚丰富的情感世界。

二、文本探究:

1、用一句话概括: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

是一条幽径上一株古藤萝被毁灭的悲剧。

2、作家是如何描绘幽径四季之美的?

先交代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的环境,然后分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园”。春天小花的生命灿烂,“过一阵换一个颜色”;夏天绿阴之浓烈,“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绿叶接天,红荷映日”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在分写山上与湖中春、夏、秋三季景象的基础上,文章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突出“白雪覆盖”,松柏“绿色更加浓烈”,着意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索”之感。总起来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3、作者写古藤之美的思路是怎样的?你能说说作家为何这样安排吗?

明确:先写幽径四季之美,再写幽径古藤之美。幽径神奇而美丽,如诗如画,秀色可餐,然而生于其间,长于其间的古藤萝--将更是一个不同凡响,让你难以忘怀,让你刻骨铭心的角色。为古藤萝之美作铺垫。(烘托)

4、“悲剧”就是将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幽径悲剧”实际上写的是幽径上的一棵古藤萝的悲剧。写“悲剧”首先要揭示悲剧主角古藤的'美,作者是如何突出地写古藤萝之美呢?

找出文中具体描写幽径古藤萝形、色、味、声的语句,领略古藤萝的美丽,并用彩笔画出这棵古藤萝来。

5、找出描写古藤萝被毁的惨状的文字,说一说,最令你触目惊心的是哪些文字?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它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

“吊死鬼”让人联想到一个那样美好的天使突然被杀戮之后带给人们的恐怖、震惊。

“再抬头向上看,藤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这让人想到一幅凄美的画面:一位天使般善良的绝色美女在临死前绽放着世间最的笑容。

①“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把悲剧的效果表达得十分强烈。

②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深思,为下文议论、抒情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6、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达作者在古藤被毁之后的心情?作者为何如此伤心吗?

明确:悲哀至极。

(1)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2)除了我,决不会另有人注意并关心古藤的存在,也不会有人为古藤而伤心。

(3)如此真,如此善,如此美的古藤被毁而又投拆无门,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7、你是如何看待“愚氓毁美”之事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古藤毁于愚民之手,这就有了更深的揭露意义,意味着必须消除愚昧,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才能使真、善、美得到维护和弘扬。

8、文章最后一段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是“我”将永不放弃揭露悲剧,维护真、善、美的责任,表现了一个倔强的老人矢志不移的决心。

1、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季羡林却常常为一些小动植物而落泪,你怎样看待其人?

明确:我觉得作者的悲其一是美好的藤萝被毁灭,悲其二人们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悲其三在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悲剧发生,根源是人性之中的恶。

2、根据下列诗句的意境,围绕“环保”问题写一句广告词。

①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②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③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广告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1)美好的意境不应该只存在于文学作品国。

(2)如此风光,何日再现?

(3)把文学意境还给大自然吧!

(4)古人笔下美好意境,岂能毁于我辈之手!

(5)诗歌中地意境是古人创造出来的,现实中的美景是我们保护出来的!

点拨:可以从意境与现实的反差中寻求答案。

3、运用下面词语组成一段话,要求句意衔接,中心明确,词语顺序不拘,字数在80字以内。

潇洒  别出心裁  魅力

示例:如何可以使自己显得有魅力,并且举止潇洒呢?就是修养自己的品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从内部着手使自己脱胎换骨。否则,再别出心裁的修饰自己的外表,也只能是东施效颦,适得其反。

篇二:幽径悲剧教案设计

课题:幽径悲剧

课时:2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体会本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品读语言四法】

1、推敲字词法

文学语言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极富表现力。作家创作时特别注重炼字炼意的技巧。我们在开始阅读时要联系全文,反复咀嚼品味那些含义深刻隽永、表达形象生动、情味浓郁的字词,特别是一篇和一句之间。

2、品味修辞法

修辞方法不仅本身有一定的表达作用,而且往往能给语言附上形象性和抒情性。把握修辞方法的内容、用法并联系文章所描绘的对象、气氛、作者的情感倾向、文体等来体会其表达作用,有助于披文入情。

3、填补空白法

文学语言常常要留下空白,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能展开联想和想像,品味语言的潜

4、比较揣摩法

我们知道写作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不同的表达方式又常常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那么,我们在阅读时可以把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比较,从而辨其高下优劣,品其不同情趣。

总之,文学鉴赏时,能够从语言入手,综合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品读,敲开文学的大门,感受文学殿堂的真善美。

【季羡林散文】

季羡林散文共分六部分,收集了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精品。季先生的散文有着浓厚的底蕴。 “真”与“朴”是季先生散文的两大特点,也是其散文的独特风格。

季羡林散文是美文与华照相得益彰,既是伴君品味欣赏这佳作,又为珍藏馈赠之上品。季先生的散文有着浓厚的底蕴。 “真”与“朴”是季先生散文的两大特点,也是其散文的独特风格。正如季先生所追求的那样:“淳朴恬澹,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含,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有节奏性,有韵律感,似谱乐曲,往复回还……” “真”即其散文是他心灵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映照出近九十年坎坷、曲折、追求、奋斗的人生历程。 “实”即他的散文朴实无华、小中见大,如同他一生经常穿在身上的蓝色中山装一样,形成了其散文的独特风格。

1、仿照例句造句。

(1)例句:不管实在山上,还是在湖中,一到冬天,当然都有白雪覆盖。

仿句:

(2)例句:经过了史无前例的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

仿句:

2、“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对句中“十字架”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指作者个人性格造成的幽径的悲剧。

B、指作者的痛悔之情。

C、指作者为没有保护好幽径而自责。

D、指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命的怜惜之心。

3、读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作者批评世人缺了点什么?

(一)学习课文浓墨重彩的描绘与酣畅淋漓的抒发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来写。

就描写来说,写幽径,写古藤,写藤萝被毁,无不尽展笔力,充分表现对象的形象特点和内在神韵。请找出精彩片段加以体会。

在描写的基础上,作者十分注重议论抒情,放纵情感潮水的奔流,请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加以体会。

(二)体会文章加强悲剧效果的主要写法

1、浓墨重彩的描绘与酣畅淋漓的抒发相结合。

2、悲剧是美的毁灭,文章着力描写了藤萝的美,不但有外在的美,而且有内在的美。藤萝愈美,藤萝的悲剧也就愈突出。

3、悲剧是把美毁灭给人看,文章也着力描写了藤萝被毁的惨状,令人触目惊心,使人欲哭无泪。

4、美被什么所毁灭,也关系到悲剧的性质及强烈与否。美丽的藤萝一旦毁于愚氓之手,这种现实,十分可悲,也十分发人深思。

5、对悲剧的气氛反复渲染,增强了悲剧效果。文章一方面写“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一方面反复抒发“我”的痛苦,就是对悲剧气氛的反复渲染,就是对被毁者的挽歌,对毁美者的遣责。

(三)体会本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1、从用词来说,在大量的现代语汇之中,兼用一点文言语汇。

如:足征、漠然、潋滟、诛伐、疾趋、焉知、奈何等

2、用了不少成语及四字短语

如:司空见惯、等闲视之、曲径通幽、盘曲而上、鲁殿灵光、毛骨悚然、闲情逸致、月白风清等

3、巧妙化用名家的诗句。文中许多词语都使我们想起一些名家的诗句。

①“绿叶接天,红荷映日”出自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②“潋滟”出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③“实有曲径通幽之趣”出自常建的《题破山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④“欲与天公试比高”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4、从句式来看,多用对偶或一般整句

如“一面傍山,一面靠湖;林中小鸟,枝头鸣蝉;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使懦者立怯者强;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等都整齐优美富有韵味。

作者是一位作家、学者,有着极高的语言素养和丰厚的中外文化底蕴,这才写出这样语言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文章。有些句子全是口语,你也会感到一份纯粹和优美,如“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显得十分简洁、亲切,并有一种怀情味在其中。

1、文中第11段“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结合文意,说说作者所指的“盛开着的玫瑰花”的人生是什么?

示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盛开着玫瑰花”的人生是指古藤依旧生机勃勃,依然能嗅到它淡淡的花香,听到嗡嗡的蜂声,给人幸福、愉悦的感受。

2、文中写“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请你展开想象,具体描写“群树”、“荷花”深表同情的情态。

示例:要求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能运用拟人等修辞,语言通顺。具体描摹群树或在风中不住地摇曳,或在阵阵松涛中传达出所产生共鸣的情态;可从荷叶上的水珠想像荷花同情的泪、不再有盛开的笑脸等描写出荷花同情的情态。

1、课文的三、四、五小节写景很有特色,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仿照这样的写法,以“校园一角”为题,写一段50字左右的写景短文,要恰当运用一些修辞方法,能写出景物的特色来。

提示:既要写出你所在校园景物的特色,又要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且要运用课文中以不同季节为中心的描写方法。

2、以古藤萝的口吻写一段话,向人们提出劝告,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提高审美的素质。

幽径悲剧的读后感 篇1

家门前的这条小路是如此平凡,就像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里的小径,“因为天天见面,也就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门前的这条路是用红色的砖块铺成的,因为不断有鞋子和车轮的踏过、驶过,它已经变得坑坑洼洼,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满脸皱纹。但是,它却留下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如果说季老先生的那条幽径是悲剧的话,那这条路就是喜剧了。

这条路铺成的时候,我才学会走路。听妈妈说,那时候,她总是领着我在这条路上练习走路。妈妈让我站好,然后自己后退几步,蹲下,我踉踉跄跄地扑到妈妈的怀中。

小时候,一到晚上,我就和爷爷拿着小板凳坐在小路边,看着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听爷爷讲《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故事。这条小路和我一起认真倾听着爷爷动人的故事,嫦娥姐姐为不让坏人吃下仙药而自己吃下仙丹,飞向了寒冷的月宫而不能与家人团聚了。无情的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织女的家庭,从此天河两隔,难得团聚,我们听得好感动,好伤心。

大概在四年前,小路边有一棵石榴树,一到秋天,树上就挂满了只有鸡蛋大小的红石榴,像一盏盏小灯笼,我们这群孩子看到这么美的石榴树,不忍心摘下这些红通通的“小灯笼”,只是轻轻地摸一摸它。到了冬天,石榴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我们看了都觉得心疼,便把彩带系在树枝上,小石榴树又充满了生机。大家都在小路上嬉戏、打闹,好不热闹。可是不久后,因为路太窄影响交通而被砍掉了,伙伴们也不常来玩了,小路显得寂寞。为了让小路恢复往日的生机,我在路旁种了些迎春花,现在的小路又和从前一样生机勃勃了。

踩着小路我一天天长大。我也越来越懂得,美的事物绝不可毁灭,世界上应多一些真善美,少一些假恶丑。

这条路留给我的回忆真的很多,它见证了我的成长!

幽径悲剧的读后感 篇2

季老笔下的幽径在燕园,临后湖。每逢夏日,必定是季荷飘香,沁人心脾。幽径很幽静,人迹罕至,却是静美非常,令人心旷神怡。仿佛整个人都融合到了自然里。

幽径有一藤萝,没有另几株长的位置讨喜,没人来欣赏。无棚无架,无人来看,孤傲孤单的`暗自生长。正因他年事已高,长的又粗又壮,盘旋在树干之上,回绕在树枝之间。年年开出经久不败的紫葡萄似的花,藏在深深绿叶中,轻易不露面,像闺阁中羞涩的少女,点缀着绿叶浓碧,一串一串儿的,可谓是“绿肥红瘦”。古藤无人鉴赏,倒也自得其乐,长的既婀娜又雄壮,比温室弱花强得多。

古藤,一直沉默不求人赏的古藤,竟也被拉出来批判。他又怎么知道“修正主义”,他向来不关心人类的事情,却被平白的扣上了一顶大帽子。他自顾自的攀爬,开花,生长,不求人夸赞其美丽,只是要一个静静的空间让他生活罢了。可就这样都被异化了。几株古藤仿佛碍着了那些愚氓的眼,非得拎出来,肆意蹂躏。古藤不会说话,不会反击,只会默默承受,而他们却乐滋滋的批判无辜的古藤。

好在,幽径的那株古藤因为他平淡中的平淡而被忽视了。只是比原来更加孤单,他的朋友都在浩劫里被砍伐,逃过这一劫,季老正抚胸长叹,古藤也就这样死掉了。那时恰是初春,藤萝初绽紫色小花,刚开始微笑迎接阳光,就这样匆匆的被砍了。再也不会有新的花开出来,藤萝死了。美被毁灭了。悲剧开始张牙舞爪的露出他狰狞的面孔。季老还未开始喜悦,就又要开始悲恸了。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就这样被无情的掐灭了,仅剩一缕孤烟,仿佛一声不甘愿的叹息。那藤萝成了枯干的死枝,垂在半空,威风缓慢吹过,幽幽地摇晃着,好像随时能伸出手来扼住来人的喉咙,似怨恨又似悲鸣的控诉他的冤死!

总之,古藤死了。不论为什么砍掉它。这不仅是幽径悲剧,更是燕园悲剧,全人类的悲剧!为一己私利而忽略大局,幻想着有朝一日可以征服自然却来自于自然的人啊,多么可悲荒唐!当人类以为自己已经征服了自然的时候,自然正在慨叹着人类的可悲,而人,已经陷入了自己制造的悲剧中,像一个小丑,却无法自拔。

幽径悲剧的读后感 篇3

国学大师季羡林写过一篇文章,名为《幽径悲剧》。如果时隔十年再来重新品读这篇文章,会发现这是多么切合当下的社会生活现状啊。

燕园中的幽径,每天都有许多人来来去去地走过,但是心思细腻者,无几。只注意前方的路,只看到前方的光芒四射,却丝毫没有感受到角落中渴望救助的呢喃。或许按照成功学的种种理论,这是目标,是坚持,做大事就该心无旁骛,一冲到底。可事实是,这样的人,虽然成了大事,但是没有发现生活中美的眼睛,不懂山水,不懂花鸟,不懂放松。就如同古时的老夫子,我们姑且称之为古代的“校长”吧,以严厉而闻名,戒尺教鞭样样齐全,打起来可真没个轻重的,僵硬的面孔,僵硬的话语,也难怪鲁迅先生对这种封建教育十分批判。但是今天的校长们呢,个个都在相互比较,比谁更幽默,比谁更受学生欢迎,演讲生动精彩,举的事例让人或感动,或震惊,或愤怒,或大笑。这说明什么?说明现在的人们和以往不同,我们开始慢慢注重心灵和情感方面的教育或体验,不再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而导致整个社会毫无生气。

季老细腻,他听到了古藤的呼救和哭泣。而在我看来,北大至少还是个文人集萃的地方,也会有人注意到这棵古藤,若是换了现在,在公路边,公园里,如此喧闹的地方,就更少有人会注意甚至为它悲伤了,这难道不也是“悲剧”的其中之一吗?

我们一家昨天去公园散步,看到一群年轻妈妈在为她们的女儿摘花,那些开得正艳的月季,就这么被拔了起来,被呆在了本不该是它们呆的地方。母亲在我身边哀怨地说道:“可惜了这么漂亮的花儿。”说完便别过头去,不愿再看。这时,我对母亲竟有一种特别的敬意了,也许自小就在深闺中的母亲,对这些东西特别敏感吧。

我盼望着有一天,季老说的“十字架”会交给我们每个人来背负。这是一种社会对于自然的愧感。

幽径悲剧的读后感 篇4

在这两天,老师一共花了三堂课的时间,来为我们解读《幽径悲剧》这篇文章。让我觉得这篇文章非同小可,应该比其他一些重要的文章还要加深学习才行。所以,我开始仔细地品读寻找一些对我有帮助的地方学习、借鉴,以帮助我在写作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文章从用词来说,在大量的现代语汇之中,兼用一点文言语汇,如“漠然”“潋滟”“诛伐”“疾趋”“焉知”“愚氓”“奈何”等。同时,也使用了不少成语及一般的四字短语,如:“司空见惯”“等闲视之”“曲径通幽”“盘曲而上”“鲁殿灵光”“闲情逸致”“月白风清”等。而这些词汇对于我来说有些许还真没有见过,也不清楚是什么意思,但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觉得提高了许多。

文章从句式来说,多用对偶或一般的整句,如:“一面傍湖,一面靠山”“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使儒者立怯者强”“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等,写出当时动荡社会中的不良现象,用非常委婉的语言描述下来。即使是一般的散句,在变化的句式中,也显出一种严谨。如:“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包含浓烈”“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从而你会看出作者对古藤的侧面热爱。语言虽然不说,但是已经从问人、人不知道、只有作者一个人知道,说明了古藤的渺小。人们的漠不关心与作者对古藤的情郁于忠。有些句子虽然只是口语,但你也会感到一份纯粹和优美。如文章开头所写: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显得十分简洁、亲切,并有一种情味在其中。通过这篇文章我体验到了写作也是一种美,并能给人带来享受。对我今后的作文会有很大帮助,我会把精华灌输到今后我的文章里来。

课文共有十六段,虽然只有这短短的十六段,但是每一段中介绍的非常全面。把古藤朝气蓬勃、貌美如画,与古藤经历十年坎坷、磨难形成鲜明的对比。古藤花虽然还在丛中笑,但是,根已经被坚决、彻底、干净、全部的消灭掉。作者的心痛和对古藤的惋惜,都在文章的字、词、句中透露出来。同时,作者还用非常委婉的句式批判了当时“愚氓”之人的恶劣,把当时的社会形势展现在了我们面前。看看中国的过去,再看看我们的现在,我们需要扪心自问,现在该做些什么?

幽径悲剧的读后感 篇5

幽径中的幽静古藤在展示着他那独特的美,在向人倾诉着的悲剧,在向人讲述着中国的风云变化。可它,最终还是死了,死在了那些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愚氓人手中。

现在的人们,只顾追名逐利,哪里还会对人关爱呢?只会对他们冷漠、淡视,甚至都漠不关心。人对人既然这样,那对动植物又会好到哪里去?

现在,久居都市的人们,已经很少注意到路旁为人们增添绿色的植物,甚至有人会觉得:“奥?马路旁边还有树?”如今的城市中,卖得营养品很多,人们都靠吃这些老保证自己的身心健康,而诶我们制造、过滤氧气的植物,已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再者说,大街上行人脚步匆匆,心事重重,哪里还有闲心注意路旁为我们提供赖以生存氧气的植物?在大街上,之见得万人游逛,却不见一个伫立在树下。

一年到头,只有植树节时人们才去关心它们。而这,也不是人们所情愿的,大多都是单位、企业组织员工们植树。而这时,商家们也找住了时机,拼命地把树苗的价钱提高,达到自己的利益。

原因也不仅如此,生活的重担,学习的责任,已把我们压得直不起腰来,又哪里还有闲情逸致去关心那与自己无关的树木呢?

当今的世界,人类主宰了地球。因此,一场战斗展开了,人们都为了争夺钱、权而不惜一切代价。不停地破坏自然之美。就这样,季羡林老先生亲眼目睹了古藤的死亡。

战争是可以停止的,那人们,何时才能停止这场战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