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优美的用铺陈手法句子 正文

优美的用铺陈手法句子

时间:2024-10-07 00:19:12

考场

文采灵动

考生在考场中倘能准确,简洁地用词,能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灵活句式和鲜活而独特的修辞,能深化文章的内蕴等,那么就会使自己的文章文采斑斓,引人入胜。

经典语段1

繁花总是在人们不经意间开开落落,明月总是在人们不经意间缺缺圆圆,季节总是在人们不经意间悄然更迭。我们——开学做着放假的梦,放假又做着开学的梦,年复一年,时光悄然溜走,你聆听到那时钟的“滴答”声了吗?你感受到时光在向你挥手告别了吗?不知不觉间,三次柳叶纷飞,三度落花成泥,难忘的初中生活匆然离去,只留给我满园清香,你,嗅到了吗?

(2010年济宁市中考[微博]满分作文《我的初中生活》)

经典语段2

做一个“行者”是我们每个人的美丽翅膀,个人的飞翔,离不开先做好一个“行者”。做一个“行者”不是事必躬亲,因为居里夫人对她父亲说过她没有时间擦椅子;做一个“行者”不是好高骛远,孙楠曾经干过一千多个工种,数十年后才将他那甜美的歌声带给我们;做一个“行者”不是一蹴而就,刘备一生转战,屡败屡战最终才开创蜀汉。如果李宇春不是对音乐的执著追求,和毫不松懈的苦练,那么大陆歌坛上将少了一片灿烂的星空;如果不是天授《搜神新记》这一数百万字的著作,他也不会成为新浪三大博客;如果韩寒不是饱尝教育制度冷暖,他也不会写出尖酸的文字。

(2010年温州市中考满分作文《做一个“行者”》)

经典语段3

喜欢穿过树林,听婉转的鸟叫,叽叽喳喳,是鸟儿在表达自己的快乐、忧伤,抑或是人所寄予的更深的感情。“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给鸟儿蒙上了一层凄苦。“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让鸟儿透出了一丝苦闷。“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却给予鸟儿一份灵魂,一份对春的的依恋,这才明白,原来自在的鸟儿也是多愁善感的精灵。它们用清婉的歌声,唱出了自己,也唱出了他们的语言与柔情。

(2010年成都市中考满分作文《听听天籁的声音》)

经典语段4

其实没有从容的心态是不行的,没有从容的心胸也是不行的。华山的险峻、庐山的清秀,需要从容地漫步;泰山的石刻、黄山的怪松,需要从容地欣赏;《新月集》中的温情、《两地书》中的亲昵,需要从容地品味……

(2010年成都市中考满分作文《守望从容》)

丰富高远

经典语段1

樱桃树绽放了最绚丽的花朵,相信几十天后,那些挂满枝头的樱桃会如火红的灯笼彰显着生命的激情与奔放,我幻想着站在你下面慢慢欣赏这崛起的生命,摘下一颗熟透的樱桃,放入嘴中,一股清香沁人心脾,一泓清甜的汁液慢慢滑入肚中,激起一阵翻腾,站在树下,思绪飞扬,九年的寒窗苦读,为的就是这最后的背水一战;九年的风风雨雨,为的就是这最后的驰骋疆场;九年的磨刀励剑,为的就是这最后的挥戈一击。”

(2010年南充市中考[微博]满分作文《樱桃树下的遐想》)

1.

2.

3.

4.

5.

6.

7.

8.

9.

10.

 

经典语段2

与居里夫人同行,她告诉我们:“我乐意执著于对未知元素的探索,它带给我无限乐趣与惊喜。”与爱迪生同行说:“我认定的事情,我就一定要去实现,即使失败了上千次,谁又能说那一千零一次不会看到成功的身影?”与贝多芬同行说:“音乐是我的生命,我执著于音乐的创作就像我执著于自己的生命。”做一个“行者”,我能感受到水滴穿石的不懈,和夸父追日那不辍的脚步,以及精卫填海那坚定的信念。

(2010年温州市中考满分作文《做一个“行者”》)

经典语段3

面对着汹涌的零丁洋,被捕的文天祥陷入了沉思:北方已为夷人所占,本希望收复失地,可是自己亦被捕,南山也陷入了元人之手。刚才降将规劝自己投降,是啊,如投降可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不,不,我不能,我不只是代表我自己,我还是宋朝人,为了宋朝的尊严而活着。在这历史的激流中,我要把握好自己应该有的角色。人生自古谁无死,为的不就是那浩然正气而活吗?今天就是我血染零丁洋之时……

(2010年义乌市中考满分作文《我不只是一个角色》)

经典语段4

轻轻地,我打开了海子的窗口,我发现自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情不自禁的问他:天堂的那边是否也有海,是否也有花开,是否也有这样的唯美图画?

轻轻地,我打开了志摩的窗口,我看到了那片他不曾带走的云彩,那风姿卓越的康桥,还有那娇羞的不胜凉风的水莲花。于是,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只是心中多了份对他的崇拜。

轻轻地,我打开了易安的窗,看到的是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还有那梧桐雨、点点愁,一溪落花漫汀州。我不禁对易安产生了怜爱之情,这样的一个满腹经纶的奇女子,为何要历经如此的流离之苦呢?

……

(2010年厦门市中考满分作文《打开一扇窗》)

经典语段5

春暖花开

一粒种子探出调皮的小脑袋,加入这个美丽的世界。

开学后调整座位,我和她成了同桌。

在家门口,意外地发现了一丝嫩绿,像豆芽那般大小,呀,那粒种子终于冲破了地面,它发芽了!好一个跃动的生命!

慢慢地,我和她之间说话的次数越来越多,学习上的交流日益变得频繁,但是依然有些拘谨,似乎都怕伤害了刚刚萌芽的友谊之苗。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我惊喜地发现那棵小小的绿芽,已经有了一根较粗的茎和许多可爱的叶子,晨露下的叶脉绿得可爱。

我们开始讲些笑话了,上课时也会相视一笑。

(2010年大连市中考满分作文《打磨友谊的春天》)

深刻透彻

千古文章意为高。一篇作文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高低的关键。面对同一道中考[微博]作文题,在人人能写的情况下,要想使自己的得分胜人一筹,就必须在立意上用心琢磨。看似寻常最奇崛,立意简单却深刻。深刻的立意,往往给你的作文呈现出一片宽广的发挥空间。

经典语段1

我抬头仰望蓝天,眼前飘着的朵朵白云,越看越像心底涌动着的那些深深感动我的补丁。

——题记

(2010年东营市中考满分作文《那些给了我感动的补丁》)

经典语段2

镜头一:宽阔的马路上,几个小学生迎着灿烂的朝阳背着书包去上学。有的边走边跑,有的边走边跳,有的边走边玩,有的边走边唱。一派快乐的景象。

【同期声】嬉笑声,打骂声,小鸟的叫声,有“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的歌声,以及“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的歌声。

【画外音】迎着初升的朝阳,小学生背着书包愉快地上学去,在这和平、安宁的社会里生活是多么幸福呀!

(2010年曲靖市中考满分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

经典语段3

一片荒芜人烟,没有生活用品,没有住所,只有一片大海和一片树林的孤岛,只有一艘废船上的一丁点食物、枪支、弹药和其他并无多大用处的东西,你能单独在上面生活长达二十六年之久吗?你能只凭自己一人在上面建造自己的城堡、种植庄稼地吗?你能单靠一个人的智慧克服重重的困难吗?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似乎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这不可能的一切,都发生在了《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逊的身上。

(2010年江西省中考满分作文《我读<鲁滨逊漂流记>》)

经典语段4

“今天,有人称赞老师像一团火似的美丽如画,老师能不高兴吗?”老师一本正经的开场了,“有一个同学在

(2010年邵阳市中考满分作文《有你真好》)

经典语段5

彭老师啊,彭老师!您在家乡的哪所学校?我这份“深刻

彭老师啊,彭老师,请你在遥远的地方,倾听我化内疚为力量而决心奋发向上的誓言!但愿您能听到我这个淘气的顽童,在您的身教下所取得的成绩的汇报!

(2010年龙岩市中考满分作文《我想对你说》)

个性创新

考场作文获得满分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有创新”,即“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这其实就是要求我们要写出自己的个性。个性是中考[微博]作文获得发展等级分的关键。有个性,文章才会有创意。“个性”是文章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经典语段1

人物

爸爸——39岁。某局机关工作人员。

妈妈——38岁。工人。

儿子——14岁。中学生。

幕启。电视机前,坐着一家三口。电视上传来歌声《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2010年临

经典语段2

各位网友们,我是文文,小妹今有一事相求,小妹正在考试,题目为《发现诗意》,只怪小妹才学疏浅,一时不知如何下手,还望各位帮小妹一把,悬赏50分。

顶!用户名:wenwenqq.com

(2010年枣庄市中考满分作文《发现诗意》)

经典语段3

人生曲曲折折弯,世事梦梦幻幻云;

诗文真真切切情,我已完完整整游。

(2010年厦门市中考满分作文《漫步在

经典语段4

愁绪时,“举杯望明月,对影成三人”;思念时,“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忧民时,“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在动听的诗句里,我记住了您——刘大爷。

(2010年长沙市中考满分作文《你的诗意,让我记住了你》)

经典语段5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老师的手在黑板上轻轻一点,我顿时感到一股暖流涌来,有些感动,也有些燥热。是啊,怎么能够忘得了“慈母手中线”呢!

(2010年上海市中考满分作文《黑板上的记忆》)

经典语段6

步入初三,我的生活发生了许多改变,新的生活也就此拉开了序幕。

6:30am:“叮叮叮叮叮……”“咔。”我懒洋洋地关掉闹钟,由于昨晚挑灯夜战,今早迷迷糊糊正处于半睡眠状态的我倒头又睡了……

7:00am:正在梦中看名侦探柯南的我猛然惊醒。糟了,好像睡过了。我睡眼惺松地瞟了一眼钟,哦,原来7点了,不对,7点?糟了,我又要迟到了,再迟到我就再创历史新高了,我可不想获此殊荣啊!

……

(2010年济宁市中考满分作文《我的初中生活》)

经典语段7

1月20日无聊+无奈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放寒假了!疯玩了几天,实在是坐不住了,问妈妈要钱,想去同学家玩,妈妈竟然不给,还说“就知道玩,有本事自己去赚”。哎,一想起来,就有一种辛酸之痛。

刚好表哥来电话问在家做什么,我便发了一通牢骚,然后萌生一念:去打工,自己赚钱。在饭店做管理的表哥同意了,并“聘请”我去做20天的大堂服务员。虽然无奈,却还算欢喜。

(2010年福州市中考满分作文《在尝试中成长》)

经典语段8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世界上便有了光明。

女娲说,世界要充满生机!于是便有了人。

宙斯说,要有人保护世界!于是便有了海格利斯。

释迦牟尼说,南无阿弥陀佛!于是便有了普渡众生。

丘比特说,这个世界必须有爱!于是爱充满了世界┅┅

(2010年安顺市中考满分作文《想象的力量》)

经典语段9

2楼(回帖者甲):美羊羊

喜羊羊好!我认为是这样的。我刚才用百度搜索了一下,发现:据瑞典、印度学者统计,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这5164年中,世界上共发生战争14513次,战争造成的损失折合成黄金可以铺一条宽150公里、厚10米、环绕地球一周的金带。据可靠资料显示,仅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历时4年又3个半月的时间内,6个大洲参加战争的33个国家,经济损失总和大约就有2700亿美元之多。可见,战争最大的威力之一就是伤人财!

(2010年安顺市中考满分作文《有一种力量猛于虎》)

经典语段10

各位同学:

你们好!

我是自信开发有限公司的市场部经理幺自信,非常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让我给大家推荐本公司的最新科技产品——“绝对行”自信一贴灵。

┅┅

(2010年安顺市中考满分作文《做一个自信的自己》)

经典语段11

我以为,你并不爱我。

所以在过马路的时候,你没有像其他孩子的爸爸那样伸出有力的大手抱起我,然后静静地等着红绿灯,而是指着马路对面示意我自己过去。当我胆战心惊双腿发抖地走到马路边时,你依然没有伸手抱我,而是望着我,得意地微笑。

我以为,你并不爱我。

所以当我和小伙伴打闹而哭鼻子的时候,你却没有拿漂亮可爱的布娃娃来哄我,而是伏案写着些什么。我无助地躲在被窝里掉“金豆豆”的时候,你也没有像妈妈那样用柔柔的纸巾替我擦一擦,我只是瞧见你毫不在意的眼神偷偷瞟过来几次。

┅┅

(2010年大连市中考满分作文《寸草心》)

经典语段12

花儿得意洋洋:“我把我的鲜艳美丽送给了人类,我应该得到回报。这日子太无聊。”于是,春姑娘让她飘落,化作尘土。

大树抬头挺胸:“我用我的苍劲挺拔点缀了大山,我应该得到回报。这生活太孤寂。”于是,山公公让他倒下,收回他的青葱。

长河吼声冲天:“我将我的强悍奔腾献给了大地,我应该得到回报。我太累了。”于是,大地母亲让他干涸,使他入眠。

为什么他们付出一点点就渴望回报?我问妈妈这个问题,妈妈笑了,像阳光一样灿烂。

┅┅

(2010年大连市中考满分作文《寸草心》)

精彩凤头

考场是一个激烈的战场,如何才能在激烈的争夺中,拔得头筹呢?这就需要我们在作文的开头就先声夺人。先声夺人之美,可创设作文考场上先人一步的战绩。因此,考场作文时多花费点时间、多动点脑筋,写个好的开头,是十分必要的。

经典语段1

我的初中生活,初一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般闲适;初二像李白一样,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永不言败;初三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样,拥有雄心大志。

(2010年山东济宁市中考[微博]满分作文《我的初中生活》)

经典语段2

夏日的阳光透过细碎的枝叶洒满一地,犹如落雪后的脚印,斑斑驳驳。望着这斑驳的树影,记忆随之飘忽到推荐生考试的那天。那天,是我初中生活中永远不能忘记的一天。

(2010年山东济宁市中考满分作文《我的初中生活》)

经典语段3

这天,汤姆从本市晚报上看到一则广告:“人体配件更换厂——还你一个崭新的自己!”汤姆很好奇,人体配件还能更换?是医院吧?太不可思议,人体部件难道能像汽车配件一样随意更换?

(2010年山东临

经典语段4

天使们穿着洁白的纱裙,手中拿着魔棒,轻轻一点,把温馨美好的元素纷纷撒落人间。——题记

(2010年河北省中考满分作文《天使来了》)

经典语段5

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包含着爱情,友情,亲情……其中亲情最为珍贵,它永远也不会改变。

(2010年安徽省中考满分作文《不会变的是亲情》)

靓丽结尾

俗话说:“织衣织裤,贵在开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篇好文章,除了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应该有耐人寻味的结尾。好的结尾犹如“七十二拜”后的“一哆嗦”,犹如舞蹈演员舞毕的深情一躬,给人以圆满的感觉。写好文章的结尾,如美人“回眸一笑百媚生”,能使评卷老师在甜蜜的回味中抬高分数。

经典语段1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几年,但是想起来我就充满感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我们只要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厚德载物,雅量容人,宽容处事,人生就会更精彩!”

(2010年滨州市中考[微博]满分作文《那一次我真的很棒》)

经典语段2

花谢了,叶还绿着;泪水流过了,我们可以重新绽开微笑;失败了,我们可以再一次拼搏。我相信,最终我会在考场上哂然一笑。

(2010年济宁市中考满分作文《我的初中生活》)

经典语段3

朋友们,在任何挫折困难面前,我们都不能丢弃梦想。在梦想的指引之下,我们一定能让生命之树绽放出艳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2010年临

经典语段4

做一个“行者”,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生活的点滴做起,你就拥有了一份自豪。做一个“行者”,美丽在发芽,人气在开花,智慧在结果,让自己拥有一份人格魅力。

(2010年温州市中考满分作文《做一个“行者”》)

经典语段5

回到教室,我

(2010年上海市中考满分作文《黑板上的记忆》)

江村

作者: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相关试题及答案

注:公元760年春。在亲友的资助下杜甫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建成了几间草房,长期颠沛流离的诗人一家在此度过了近5年比较安稳的生活,此诗就作于这一时期。

(1)请从写景和传情两方面简要分析首句中“抱”的妙处。(3分)

【答案】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概括了草堂周围的环境,一弯清流绕宅而过(1分);传达出诗人与周围自然山水的融合无间,体现了诗人的自适和惬意。

【解析】考查对古代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这是炼字题,通过关键字把握意境。既然是炼字,一般是词类活用,或者运用了修辞手法,做题时首先应该指出这点,再从景与情两方面说明其效果。

(2)“事事幽”是统摄全诗的核心,请结合二、三两联简要说明诗人是如何来表现“幽”的。(3分)

【答案】两联四句,每句一景(或“一事”),是赋的铺陈手法;从景物(环境)和人事(人物活动)两个方面展开描写,典雅的环境和闲适的人物活动相互映衬;细节描写。(每点1分,写出三点即得满分)

【解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诗首联写景,颔联、颈联叙事兼描写,尾联抒情。“事事幽”统摄全诗,幽,僻静、安闲之意。如何表现这一特点,就涉及到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二三联,一句一景,用的是赋的铺叙手法,用描写角度来说,也可说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第三联,写妻子“画纸”,稚子“敲针”,属细节描写;第二联属环境描写,第三联是人物描写,以环境的安闲衬托人物的安闲,用的是衬托手法。反之也成立,所以可以说是互相衬托或映衬。

(3)最后一联,诗人的感情转为凄婉,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眼前悠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曲折地表达出漂泊异地的窘迫;(2分)一旦俸禄供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流露出诗人对未来的忧虑。(2分)

【解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的情感总的来说是安闲的,为什么尾联转为凄清。要探求作者的思想情感,需要扣住文本,还要联系作者身世。“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但有”,只要有。只要有老朋友的接济,就能过上安闲的日子,心愿已足,不复他求,由此可见生活的窘迫凄苦。为何这样?联系诗后注解,可知诗人漂泊他乡,经济窘迫。

(4)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诗眼是“幽”。颔联景物“幽”——自在和谐,颈联人事“幽”——闲适恬淡,尾联心情“幽”——自得其乐。

(5)后人评价这首诗“照应紧凑,结构严谨”,试作具体分析。(4分)

答:照应:①后三联紧扣“幽”,②中间两联分别扣题目中的“江”“村”。

对仗:①中间两联对仗工整,②颔联除上下联对仗外,还当句自对,“自去”对“自来”,“相亲”对“相近”。

严谨:全诗由景——物——人——情,结构严谨,天衣无缝。

(以上三点答对任意两点即给4分)

6.这首诗中的哪个字堪称全诗的诗眼?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6分)

答.“幽”字。诗的前三联紧扣“幽”字来描写物态人事,首联写环境之清幽:清江曲折,绕村而流;颔联写物态之幽然:燕子自由自在,鸥鸟相伴相随;颈联写人事之幽趣:老妻可亲,稚子可爱,合家怡然。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诗人的内心享受着难得的安闲悠然,首联“幽”字正是这种心境的体现。可谓一字经纬,统摄全篇。(意对即可)

7.有人说,诗的尾联所流露的情感似是欣喜实含悲苦。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全诗具体说明。(5分)

答:同意这种看法。环境优美,生活安定,得享天伦,拥有这些对于饱经离乱的诗人来说,自然是欣喜和满足的。但是,这一切却是建立在亲友资助的基础上的,是不牢靠的,并且杜甫这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怎会满足于独善其身。说“微躯此外更何求”其实是一种无奈之语,自我安慰之词。所以说,这首诗的欣喜之音中透露着悲苦之调。

二:更多试题及答案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2)请从写景和传情两方面简要分析首句中“抱”的妙处。(3分)

(3)“事事幽”是统摄全诗的核心,请结合二、三两联简要说明诗人是如何来表现“幽”的。(3分)

(4)最后一联,诗人的感情转为凄婉,请作具体分析。(4分)

5、“事事幽”体现在哪里?请简要作答。(2分)

6.尾联两句,有人说是幸词,有人说是苦情。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全诗作分析。(4分)

阅读答案:

1、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骤三)。

(2)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概括了草堂周围的环境,一弯清流绕宅而过(1分);传达出诗人与周围自然山水的融合无间,体现了诗人的自适和惬意。

(3)【参考答案】两联四句,每句一景(或“一事”),是赋的铺陈手法;从景物(环境)和人事(人物活动)两个方面展开描写,典雅的环境和闲适的`人物活动相互映衬;细节描写。(每点1分,写出三点即得满分)

(4)【参考答案】眼前悠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曲折地表达出漂泊异地的窘迫;(2分)一旦俸禄供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流露出诗人对未来的忧虑。(2分)

5.燕子自在飞,鸥鸟相亲近;老妻画棋盘,稚子作钓钩。(2分,各1分)

6.认同幸词,因为诗人在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后,终于获得了一个安居的休闲栖身之所,物情幽静,人事幽趣,又有亲友古旧的资助,诗人怎能不感到欣喜和满足。认同苦情,因为诗人虽居悠闲之地,过着闲适的生活,但这毕竟依靠旧友的支助,“但有”不能保证必有,“更何求”正说明有所求,依人而活的一代诗宗,吐露的是悲酸的情感。(4分,观点1分,分析3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三:

1.这首诗的诗眼是 ; 诗中的二、三两联处处与 啮合照应。(2分)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答案】幽;江村(题目)

【解析】颔联写景物之幽,“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 颈联写人事之幽,“棋局”属“村”正承“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评分标准2分,各1分。)

2.【答案】尾联表面上是喜兴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结尾处假设连着反问,“但有”不能保证必有,“更何求”正说明有所求。诗人眼前悠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一旦分禄赐米发生了问题,一切都谈不上了。所以结尾两句表达了依人而活的一代诗宗所吐露的悲酸之情。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此前 ,诗 人经过四年的流离生活,从同州经由绵州,来到了尚 未遭到战乱骚扰的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 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建成;饱尝颠沛流离 之苦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时值 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翠,一派恬静幽 雅的田园景象 。 诗人因之借《江村》诗题,放笔咏怀。

本诗首联第二句“事事幽”三字,统领全篇。中间四句,紧紧扣住“事事幽”,一路叙下。梁间燕子, 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亲相近。从诗人眼里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不仅美好夏景让人 陶醉,家中的恬静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 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 弥觉可爱。结句“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隐含着不少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 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确实没有忘记,自己眼前优游 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 一旦分禄赐米不存在了,一切就都谈不到了 。所以, 这结末两句,与其说是幸词,倒毋宁说是苦情。 中联四句,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 然后,在结句上,以“此外更何求”一句,承合 “事事幽”,收煞了一篇主题。

《江村》一诗,在艺术处理上,也有独特之处。 一是复字不犯复。首联的两句中,“江”字、“村” 字都出现过两次。按一般律诗的要求,颔、颈两联同 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 么严格,但也应该尽可能避复字。这里用一对复字反 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是犯复了。这情况, 很象律句中的拗救,拗句就要用拗句来救正,复字也 要用复字来弥补。况且,第二句又安下了另外两个叠 字“ 事事 ”,这样一来,头两句诗在读起来的时候, 就完全没有支撑之感了。

二是全诗前后照应紧凑 。“梁上燕” 属“村”, “水中鸥”属“江”;“棋局”正承“长夏”,“钓钩” 又暗寓“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 水中鸥 ”,两“ 自 ”字,两“相”字,当句自对; “去”“来”与“亲 ”“ 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 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畅。颈联两句皆以朴直的语气, 最能表达夫妻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的意境。 三是结句,忽转凄婉,是杜甫咏怀诗一贯的特色。

杜甫有两句诗自道其做诗的甘苦,说是“愁极本凭诗 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这首诗本是写闲 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末的地方,也不免吐 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怅然之感。前人谓杜诗“沉郁”,就在此处。

写一首诗,也同于做一篇文章,必是先有写作的目的,想写什么,打算怎么样写?

格律诗指的绝句和律诗,他们每二句称为一个联,如绝句中1、2两句称为首联,3、4两句称为尾联;律诗中1、2句称为首联,3、4句成为颈联,5、6句称为颌联,7、8句称为尾联。

总结起来基本要求如下:

一,声律要求

即平仄的要求,这是格律诗最重要的,主要是要求:

1,句内平仄相间(指的句内词单元);

2,联内句间平仄相对(其中第2,4,6个字尤其不可错),否则叫失对,乃格律诗之大忌;

3,联间邻句间平仄相同(其中第2,4,6个字尤其不可错),否则叫失粘,也是格律诗不允许的;

4,脚分明,不可踩脚(指的在白脚与韵脚平仄相同)

二,对仗要求

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必须对仗,而且要工对。指的在对应处字数相同、语序相同、词性相同、意义相当或相对对仗必须与平仄声律相结合,最好平仄也相对。

三,押韵要求

1,偶数句尾必须押韵

2,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首联对仗首句不入韵为多,首联不对仗以首句入韵为多。首句不入韵五言为多,七言为少。

3,一般押平声韵为多

4,一韵到底

5,脚分明

6,不可用同一字重复作韵,也不要连续使用同音字作韵

7,不可撞韵,指的不该押韵的白脚上押了韵,即使平仄不同也不行

8,尽量避免挤韵(在不适当的地方用了同韵母的字)

四,章法要求

格律诗在一首诗的结构上要做到“起、承、转、合”,做到句子成双成联,联内相承,联间递转,首联起承,尾联转合《平仄诗格律表》为了帮助大家写普通的格律诗,我将逐步把七绝、七律、五绝、五律的标准格式介绍一下,在具体应用时,并非每个字都如此,还要注意“1,3,5不论,2,4,6分明”的原则。其实掌握了这些原则,会写是不难的,当然写好不容易。

一、关于中国古典诗词

提起古典诗词,有必要先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古典诗词。我以为,所谓中国古典诗词,是指汉语言所独有的一种有韵的最为含蓄凝练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之一。

这个定义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它是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我们知道,一般意义上认为,文学体裁有四种,诗词、散文、小说、戏剧。诗词是其中之一。那么,既然是文体之一,它必然具有一般文体所具有的特点,就是讲究谋篇布局。在诗词创作里,我们称之为章法。在谋篇布局里,诗词应有的波澜、线索、脉络等等,都和其它文体一样,是需要处理好的关键。

第二,它是有韵的文体。这一点,就使诗词一下子与其它文体形式区别了开来。因此,我以为,没有韵或者压韵不正确的,不能划归诗词这个范畴。当然,在诗词产生的初期一些未成型的文字、现代的新诗(尤其某些探索中的东西)以及由外国文字翻译过来的作品,因为有着根本的文化差异,不能同日而语,不去争辩,也没必要讨论。基于这一点,为了体现诗词的音乐美、节凑美,就要讲究格律。因此,格律,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

第三,它是最含蓄凝练的。诗词、散文都是直接书法情感的文体。但诗词是最凝练最含蓄的。这一点,就把散文(包括杂文类)区别开来。含蓄与凝练,是要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因此,表达的技巧,文字的生动准确,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因此,作为诗词,就必须讲究章法、技巧和语言的优美和谐和统一。我们下边分别来谈论这个问题。

首先,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所以诗词的语言不仅是优美的,含蓄的,还应该是凝练的,是诗词所独有的美,与一般的文学语言和口语有着很大的不同。诗词的含蓄美、凝练美,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含蓄,就是不能直说,要绕个弯子。作者的想法和感受,不是自己说出来的,而是通过你所写的内容,让作者感受出来的。所谓凝练,是指语言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一首绝句二十几个字,一首律诗几十个字,就是一首长调的词也不过一两百字,要表达作者常年积累的情感,没有高度的语言概括能力,是不能完成的。还有一点,是诗词所特有的,那就是语言的音乐感。含蓄的特点,散文可以具有,凝练的特点,其他文体,比如谚语、对联、超短散文等等也可以具有,因此,都不是诗词所固有的特点。惟独语言的音乐性,是诗词所具有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没有了音乐性,也就是不符合格律的作品,无论好坏,都不叫诗。挂羊头卖狗肉也好,挂狗头卖凤凰肉也罢,总之不是诗词。我相信真正理解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人,是很容易理解这一点的。因此,要想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优美的诗词,必须掌握格律。

其次,诗词写作要讲究章法。有人说叫谋篇布局的能力,其实是一回事。说白了,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前边的时候,要注意照顾到后面的。我们知道,写作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受。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布局的方法,比如正叙、倒叙、插叙等等。诗词与一般的文体不同,它是跳动的叙事方式。如果按部就班,就显得呆板。但如果跳跃的厉害,就容易混乱。因此,如何既艺术又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写出自己的感受,把原因结果等等交代清楚,还要受格律、对仗、文字数量等等的制约,确实是件很难的事情。

再次,就是诗词创作还要讲究一定的技巧。关于技巧的内容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的赋比兴,以及那些常用的修辞技巧如双关、象征、暗示、影射等等方法,都是属于技巧的范围。一般技巧,用在个别的句子上,就是修辞。而用在篇章或表达中心思想上,就是技巧了。大体技巧使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尽可能地把文章做的更好。

对于初学者,我认为语言最重要,也最难把握。这里大致要分三步。最初由于不适应格律的约束,要努力地写出符合格律要求的句子。这一步,一般需要三个月到半年时间。第二步,等格律渐渐掌握了,熟练了,就要要求自己写出顺畅准确的句子,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思想准确、凝练、含蓄地表达出来。这一步因人而异,大致需要一到三年的时间。第三步,等到句子基本没有问题了,就要再进一层,逐渐地熟悉技巧,使自己的句子更加生动、含蓄、精警,有味道。语言的含蓄、凝炼是要比格律更难的问题。首先与作者自身的古文功底和读书多少有直接的关系。有人的语感好,可以进步很快。有人的悟性高,语言天生出彩。

总之,只有熟练掌握并使用了诗词的语言,才有可能写出不错的诗词来。吟安一个字,需下十年功。其实不是确定一个字需要考虑十年,而是说,没有数十年的努力,是达不到一定的高度的。说到最后,语言的问题,不仅是功夫的问题,还是境界的问题。

中国古典诗词是一种及至的艺术,进入这个艺术的盛殿,需要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

二、律诗的章法

所谓章法,就是一首诗谋篇布局的`方法。

律诗共八句,两句为一联。根据各个联的位置,一般习惯上称为首联(即诗的前两句),颔联(又叫承接联,即第三、第四句),颈联(又叫转折联,即第五、第六句),尾联(即第七、第八句)。除了正常的格律以及粘对的要求外,中间两联要求对仗。有时由于首联已经对仗了,颔联可以不对,称为偷春体。但颈联是一定要对的。

律诗讲究起承转合。律诗如此,绝句也是一样。起承转合四项任务,一般分由四联分别来完成。所以,首联又可以叫起首联,颔联叫承接联,颈联是转折联,尾联合,就是收尾。

写一首诗,也同于做一篇文章,必是先有写作的目的,想写什么,打算怎么样写,主题是什么,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为了保证思路完整,脉络清晰,让读者读着明白,就需要好好地安排章法。先交代什么,后交代什么,这顺序不能乱。如果是见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势必会造成文理的混乱。你写不明白,读者就没办法读明白。有时作者写的东西,作者心里是很清楚的,可是读者却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其原因可能就是章法出了问题。可见,起、承、转、合,是很关键的

所谓起,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想一个办法开个头。用这个话头,来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来。

所谓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

所谓转,就是不能一味地自说自话,全是流水帐,要制造些波澜。表面意思是往远了扯,但内在的联系是紧密地含在里面的。

所谓合,就是不能话题扯得过远,要结束了,总要回过头来,做个总结,才算完整。

尤其是中间两联,出句与对句之间,要尽量说不同的方面,不要内容太近或相同。内容太近和相同就是合掌了。颈联在颔联的基础上要发展,要递进,避免说同一层面上的事情。只有递进一步,发展一步,结尾才好结出更有意义的思想或感受。

我们以写景诗为例,来说明一下这个问题。假如我们写春游,首联可以写春游的目的或者是游览的地点或者是时间、原因等等。这时候人物可以出现,也可以不直接出现,而是通过下面的描写来暗中交代人物的出现。通过人物的眼睛,去观察眼前的景物,用笔把眼前的景物描写下来,可以是眼中看到的,也可以是耳朵听到的。开始交代了春游的时间、地点、目的等等,接下来交代眼前景色,读者就可以自然地跟着作者的笔触,就象实地春游一样,如眼亲见。这样的承接就自然且脉络清晰。到了转折的时候,我们可以跳荡一下,或者把眼前的景物换个视角来表达,或者干脆写由眼前景物所产生的感慨、联想,似乎是离开了刚才的画面,但却和眼前的画面有很紧密的联系。到了结尾的时候,把这些感受通过某种办法强调一下,直接传递给读者,想办法回到开篇游览的内容,或者使全篇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需要注意的是,颈联和颔联一定要有所区别,如果颔联是风景,颈联最好离风景远一点,否则就原地踏步,不能给读者更多的信息,浪费笔墨。如果非要继续写景的话,也要安排一下次序,比如颔联写远的,颈联写近的。颔联写现在,颈联写过去。颔联写虚的,颈联写实的。颔联写辽阔的、粗犷的,颈联写具体的细致的。颔联如果是面,颈联则可以精确到点。颔联写实实在在的景色,颈联写由眼前景色产生的联想或者心理体验等等。总之,必须要有明显的区别才好。

三、绝句的章法和构思

绝句的章法与律诗章法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起承转合四个步骤。但也有许多不同。一般来说,律诗的起承转合分别由一联来承担。而绝句是分别由一句来承担。就是首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合。

律诗的章法比较好把握,波澜不需要太大,精彩之处一般体现在中间两联上,大开大阖,主要以铺陈为主。比如温庭筠的《苏武庙》“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比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比如杜甫的《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都是如此。这些铺陈,不一定都以气势取胜,但却以气韵取胜。出句和对句之间的开合、跳荡,或绵绵荡荡,或惊心动魄。而绝句是不需要,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绝句的精彩之处,更多的体现在整体的构思上。起承转合之间,短短的四句话,要交代完整作者的写作内容、目的、意义。因为体裁小,不可能写的那么详细,但也必须交代明白,这就需要很深的驾御语言的能力和巧妙的构思。绝句必须在精妙构思的基础之上,给人留下足够的回味。想写的内容当然是需要写出来的,但要在很短的文字上精心设计安排,取材、剪裁颇费脑筋。写细了,会浪费笔墨。写粗了,又可能交代不清。因此,必须抓住最精彩的一点展开。绝句之绝,就要体现在诗人的思力上。没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构思,是不可能出经典之作的。

绝句的章法固然也有很多的方法,但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平起、顺承、跳转、妙合。

平起,就是起头的时候尽量心情平静,不要一下笔就风起云涌。那样往往会后继乏力。只要抓住问题的要害,轻轻地开了头就可以了。顺承,和律诗一样,就是尽量承接的自然,缓缓地把感情向上推。跳转,就是要尽量使转折之笔荡开,造就波澜。妙成,好比抖包袱。尾句一出,中心亮明了,使人眼前一亮,然后拍案叫绝。

我们以杜牧的《赤壁》为例来说明一下。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我们知道,赤壁是个古战场。自古写这个题材的很多,但我以为杜牧的这一首与众多的同题材作品不同,有着极其经典巧妙的构思。起句交代作品所描写事件的起因,是因为捡到一块废铁,这是一块埋藏于沙土下面的折断了的戟,是一种武器。承接句进一步交代说,自己回家去清洗打磨,认出是古时留下的。至于是什么时候的东西,作者没有讲。但因为题目里交代了“赤壁”二字,我们知道是三国时期的。这样,就顺便扣上了赤壁古战场这样的题。第三句转折,就是典型的跳转,作者在这里做了一个假设,假如东风不帮助周郎的话(会怎么样呢)?尾句合的甚为有意思,作者不说战争的结局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而避重就轻地说二乔的命运。关于赤壁之战的种种说法,我们不用在这里详加陈述,二乔的结局在这里代指了战争的结局,这是诗这种文体所特有的方法。这里不仅有象征,而且有假设。全诗的技巧也主要体现在这里。前文我们提到过关于技巧的问题,这里的技巧是针对全篇而设立的,因此它是篇章的技巧,而不简单地是修辞。关于技巧的问题我们留待日后再详细讨论,这里只是顺便提一下,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跳转。东风句的出现,在我们初读此诗的时候,你会觉得很突然。我们无论如何想象不到东风与废戟的关系,似乎八竿子也打不着。而当我们读完最后一句的时候,才明白它的妙用。这就是转折的妙处,这就是波澜。从捡拾废戟而磨洗,因磨洗而认前朝,进而想到东风,于是假设,最后妙结,这之间包含了作者的巧妙构思,令人叹服。

四、诗的波澜

文似看山不喜平。诗词是文体之一,自然也应该象文章一样,忌平铺直叙,要有波澜。

古风和词因为较长,需要波澜,这个道理好理解些。

这里说的波澜,其实就是蕴涵于诗人笔下的一种气韵。这种气韵是要不断推高的,但不能高了再高。如果一味地高下去,最终是要绷破的。俗话说:气可鼓,不可泄。但也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说法。诗的气不能如串串惊雷响之不停,要舒缓有致。所谓文武之道在于一张一弛,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上面这首诗采用的是:高、再高、渐低、稍高这样的感情强弱高低的安排。

也有与此相反的特点就是:平缓、高潮、平缓、更高潮。错落有致,极具感染力。

律诗如此,绝句也是一样,甚至绝句因为篇章短小,更要求有起伏和变化,以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在绝句中,大概是由于体裁的特殊原因,先抑后扬,层层推进的手法比较多。而先扬后抑的手法用得似乎比较少。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解释。我们所说的波澜,不仅仅指感情的起伏波荡,也含有文字的色彩、声调的交互转换,场面的感觉变化,动静之间的相互转化等等来实现作品跌荡起伏的效果。

总之,诗的美不仅仅停留在语言上,还有音乐、情绪、情感、场面、动静、快慢、明暗等等多种效果变化下的美。起伏和波澜也不仅仅是情感上的变化,其他方面的变化也可以达到跌宕错落的效果。我们在欣赏古人诗词的时候,自然应该为作者的匠心安排而深入细致地体会。如此,才不枉读古人诗词。

五、诗的精美构思

诗要有精美的构思。

诗人写诗,当然是先有了想要写诗的主观意向。因为被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所感动,要通过作品把自己的想法和感觉写出来。但诗不能象流水帐一样想到什么就说什么。除了要巧妙的设计章法以外,还需要认真的思考和精心的设计来打动读者。

律诗由于篇幅相对较长,对构思的要求相对绝句要宽一些。绝句的篇幅狭小,就必须体现作者构思的匠心。

六、诗和诗眼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首诗里,有时候会有一句非常关键的话,对理解全篇的结构脉络或者是作品的主旨,起着非常重要的昭示的作用,这就是诗眼。有人说诗眼就是炼字,某句话里的某个字炼的好,使得全句增色,这个字就是诗眼,比如王安石的诗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但我以为,这不是诗眼,这只是眼字。

诗眼,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诗的结构过于复杂,因此需要在某个地方加以提示,以帮助读者理清作品的思路。有个时候,是作者的思想或者诗的主题不好明确交代,需要在某个地方加以提醒或暗示。这样的情况,就需要诗眼。

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那就是并不是每一首诗都需要诗眼。大多数诗是没有也不需要诗眼的。诗眼只根据需要而使用,不需要特意安排。

一首诗的诗眼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在合适的地方加以安置。以律诗为例,分四联,因此,诗眼可以安排在诗的任何一联里。我们举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首联安排诗眼,比如笔者的《秋兴二》。

家在最高楼上住,惯听天外淌秋声。边城鼓角几时起,朔漠悲笳何处鸣。司马书来先泪下,沈园柳老倍心惊。诗人自是多情客,且为情多痛一生。

这首诗刚发在网上,许多人的评论是:起的高古,后面不知道转哪去了。其实在首联里已经安排了诗眼,读懂了首联,相信全篇皆通。因为家在最高楼上住,所以夸张地说:惯听天外秋声。其实地球上分四季,天外秋声为何物?此说似乎不通。因此这里暗指的是一种幻觉,说的是历史长河里的旷古之音,也就是说在感怀历史。明白了这一层,你就可以很清晰地理解了接下来的两联,是四个典故,都是与诗人有关的,一个讲边塞之苦,一个讲去国怀乡之痛,一个讲朋友相思之苦,一个讲悼亡之痛。结尾的两句边转边收,就更容易理解了。在这首诗里,我就章法做了个尝试,不说成功与否,但就整个诗的脉络而言还是清晰的,关键在于首联的诗眼的安排。

也有在颈联安排诗眼的。比如江西熊盛元先生写河西走廊的诗(题目记不太确切,不加了)。

不到河西旧走廊,更从何处味苍凉。一川沙石驼铃碎,万里风烟塞草荒。云缀天心难化雨,愁生芒角欲撑肠。萧萧红柳今如昔,只有衣裳异汉唐。

这首诗初看以为就是一首记游的诗,其实不然。关键的地方在于第五句,那“云缀天心难化雨”,写的不是自然现象,是在讽刺历代的统治者都喊着要重视边疆,却空有好的政策,最终落实不了,致使这里到今天还是如此荒凉。这一句交代了作者写作的真实目的,看不透,全篇朦胧,欣赏便只能处于低层境界。

尾联安排诗眼的比较多,既然开了头,干脆就再举一个笔者自己的例子。比如笔者的《秋兴三》,就是在结尾安排诗眼的。

时逢三五怕团圆,酒欲消愁今更难。两地清宵期共度,一天明月好同看。花前顾影怜卿瘦,柳下偎人觉臂寒。梦醒但余环佩响,最高楼上夜犹阑。

怕团圆是怕别人团圆而自己不得团圆,中秋团圆日便格外寂寞,因而借酒销愁。期共度自然是不能共度,是希望而已。但接下来的花前顾影和柳下偎人又是怎么回事呢?答案在结尾。梦醒之后犹觉闻得环佩响,说明那其实只是梦中的情节。联系前面的借酒销愁,自然是酒后入梦。有人说“环佩”二字泥古了,因为现在没人再戴环佩。先不说此说是否成立,单就梦中情节,其实是不能与现实相比拟的。梦中情节多怪诞,现实中的相会幻想在梦中,今人变成了古人的形象,醒后如闻环佩之音,无论如何是说得通的。

颔联包含诗眼的情况比较少,盖因大多以承接为主,顺其自然地交代下来的缘故。但我们前面举过的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的例子,其实就可以看作是颔联包含诗眼的代表,读者不妨自己找来对照一下。

绝句里的诗眼也是很多的,比如“忽见陌头杨柳色”(王昌龄《闺怨》)。再比如“不得到辽西”句(金昌绪《春怨》),也是诗眼。因为辽西是良人远征的地方,诗中的女主人公只有梦中才能与丈夫相会,却被黄莺的叫声惊破了,因此喊打。如果不知道“辽西”的内涵,全诗又如何懂呢?

需要区别的是,同样是为了交代内容的需要,有的在作品的题目里加入某些信息,有的在序言或者后记里说明,这也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主旨和理顺作品的脉络思路,但与诗眼无关。

诗眼,有的时候与警句相同。比如“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这一千古名句不仅是警句,还是诗眼。但警句不一定都是诗眼,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就不能说是诗眼。

我们了解了诗眼的特点和用途,在今后自己的创作中不妨加以使用,一是为了章法和脉络更加清晰,一是可以在含蓄的基础上揭示主题。尤其那些《无题》类作品,因为诗以外的信息很少,适当使用诗眼来交代些必要的信息,是很重要的。

七、读诗与欣赏

我们学习诗词的写作,需要读大量古人和今人的作品。尤其需要大量地读和背诵古人作品。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读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就可以的,而是要认真地学习。这学习的过程至少需要两步,第一步是读懂作品,第二步是要学会欣赏作品。

一首诗放在我们面前,我们首先要读懂它。诗的表面意思是什么,它的中心思想或者主题是什么,它到底都讲了些什么。表面意思也许是容易理解的,可它还有什么深刻的思想意义或内涵,就不一定都能理解了。初学时,由于我们的认识水平有限,经验不多,会影响我们对前人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可以通过前人写的诗话、词话、理论文章以及赏析、评论文章,来帮助我们理解。当我们读过相当数量的作品以后,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便会逐步增强,也许我们可以适当地甩掉那些“工具”来独立地阅读和欣赏了。

我们以杜牧的《赤壁》为例来说明读诗的过程。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读懂这首诗,我认为大致可以分这样三个步骤。

首先,我们要理解它的表面意思:作者在赤壁古战场上偶然捡到一块废弃的断戟,回家后经过清洗打磨,发现这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时留下的。于是引发了作者对那场战争的思考:假如当年没有东风的相助,周瑜就不可能取得那场战争的胜利,江东的两位美人大乔和小乔都会成为曹操的俘虏而被锁于铜雀台上。

但这只是诗的表面意思,这种说法也许有趣,但一首诗如果只讲这一层意思,也就没有多大的思想意义,更谈不上什么价值所在了。因此,我们需要理解诗的深层含义:历史可能是受到某些偶然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成功与失败往往不是必然的,多少特殊的因素、多少主观的与客观的条件,共同决定和影响了历史的发展,人,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往往会面临许多的无奈。当然,面对这样一首千古名篇,可能每一位读者对它的理解都会有很大不同。但只要你能够读到或者理解到这一个层面,可以说这一首诗就基本上没有白读。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或者感慨,还不止这么简单。

从有关的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杜牧是懂军事的。和众多的封建文人一样,杜牧也存在着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想法。与李白的“功成名遂身退”的理想抱负相类似,杜牧也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几乎是旧时文人的共同特点。可是成功的文人毕竟不多,而大多数文人都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不免产生各种各样的感慨,通过诗词歌赋来抒发自己的胸臆是他们理所当然要做的事情之一。在杜牧心理也许这样在想:周郎一战成名,不过是靠老天爷帮忙而已,其实没有什么了不起。而自己之所以没有成功,只不过是没有那样的机遇罢了。这样的思想,与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有着极其相似的内涵。所区别之处在于,陆游的感慨是通过律诗的气韵直接表达出来,虽然也有婉曲(毕竟不是直说,是拐了个弯子的),但毕竟容易理解。而杜牧的想法,却藏得很深。这也是律诗与绝句的重要区别之一。

也许有的读者会认为,我的这个理解是自己的主观臆断,作者的真实思想未必如此。不过这不是我的发明,前人的诗话词话里应该有类似的分析。即便没有,我想我这样的理解恐怕也不过分,因为诗的魅力之一,就是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发挥。这在欣赏的意义上,是读者对作者作品的再创造。这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诗的复意。

我前面举的许多例子,比如王昌龄的《春怨》,比如刘禹锡的《再游玄都观》,都是读者读出来的,因为作者没有这样的注解。诗歌有诗歌自己特定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我们只有掌握了这样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才能与作者沟通,才能与古人对话,才能产生思想上的共识或共鸣。

关于读诗,限于篇幅问题,我们只讲到这里。下面我们讲第二步:欣赏。

对于一篇作品的欣赏,我认为同样包括三个层次。

首先,理解作品,和作者在思想感情上进行沟通,产生共鸣,是第一个层次。这个问题不多说了,相信读者已经可以理解。

其次,欣赏作品的艺术手法和技巧。比如《赤壁》的起承转合,它的假设手法,以及作者驾驭题材的能力等等,就是这首作品的主要特点。作者不说赤壁之战的结果如果改变的话,会使东吴灭亡和生灵涂炭等等可以想到的问题,而把着墨点单单放在二乔身上。而且这二乔可能的遭际,仅仅依靠对于历史细节的捕风捉影的传说上。这样的手法是只有诗歌才具有的,它是高度艺术手法的体现,是以点代面的结果,会使得作品更富趣味性和可观赏性。至于后世有些文学评论家对其肆意歪曲和诋毁,认为作者不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而只担心两位美人的遭际,因此反映了作者的某种心态和低级趣味,甚至引到阶级性、政治地位等等,那就不是正常人的正常心态了。我只能说,这样的人不配读诗,只配去读字典。

再次,我们需要对作品的语言特点、具体的修辞手法等等细节的东西进行欣赏和学习。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作者的炼字技巧,就很值得欣赏。

让我们再举一个今人的例子来具体的谈一下欣赏的问题。我们来看一下当今的网络诗人贺兰雪的作品《七律·甲申上元(其一)》。

华灯照树树青青,爆竹相随月满城。道路尽夸春意迩,儿童会咏马蹄轻。素衣渐墨仍频浣,病眼逢花欲暂明。与我镜中相看了,始知如此亦平生。

首先需要说明,这首作品不是贺兰先生的最佳作品,只是一个普通的作品。恰逢日前有一网友就这首作品与我探讨,所以我多读了几遍,举这个例子方便些。如果贺兰先生觉得不妥,容我日后改正。

题目是甲申上元,暗示内容可能与春有关。首联以景起,树青青是树叶绿了,暗示“春”字,仅扣题目。爆竹和月,正是上元节的特点。颔联出句的“春”,算是第一次对主题的明示,对句的马蹄轻,极有可能就是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里“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典,还是为了暗示春“字”。前面两联做够了铺垫,后面开始用细微的笔触写自己的心境。“素衣渐墨仍频浣,病眼逢花欲暂明”。初看这两句,可以感觉到诗人遣词造句的能力。“仍频浣、欲暂明”似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却应该是诗人貌似随手拈来却很能体现作者功力的得意之处。结尾的“使知如此亦平生”点明了主题,应该是诗眼所在。有的读者也许会说:作者到底写了些什么呀?我怎么还是没看明白。我以为,这首诗的主要目的,就是诗人用诗这样的文体,随手记录下了自己生活中偶然产生的一点心灵的感慨和波动。人的一生并不长,也绝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天天顺顺利利,想什么得什么。不要说建功立业,就是事业有成也是一般人的梦想而已。我们大多数人过的都只是平平常常的日子。钱也许不多,但衣服要穿得得体干净。高兴的事情也许不多,但是不能泯灭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仍频浣、欲暂明”透露的就是这样的意思。因此,“如此亦平生”的感慨就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了。我们说,这首诗的立意、境界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平淡的语言,淡淡的心思,就在不知不觉间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一样可以打动读者的心,使我们产生共鸣。年轻的读者也许把握不到,有了一定年龄的人,是会有所体会的。“仍频浣、欲暂明”几个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语言极其老到,是多年功力的体现。颈联一出,毫不费力,可以说于平淡处见神奇,是可以欣赏和学习的。

我们阅读和欣赏古人作品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学习。欣赏和分析今人的作品,也是为了学习。这关系到我们的眼力。眼力高的人,其自己的作品不一定就高。但眼力不高的人,其作品肯定不会高到哪去。因为我们只有知道了别人作品的好处与不足,或者说知道什么叫做好,怎么才叫好,自己才有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来。别人好的语言、章法、技巧,我们自然可以学习和模仿。而知道了别人的缺点和不足,我们才能知道怎样去避免。这就是读诗和欣赏的根本目的。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首诗里,有时候会有一句非常关键的话,对理解全篇的结构脉络或者是作品的主旨,起着非常重要的昭示的作用,这就是诗眼。有人说诗眼就是炼字,某句话里的某个字炼的好,使得全句增色,这个字就是诗眼,比如王安石的诗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但我以为,这不是诗眼,这只是眼字。

诗眼,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诗的结构过于复杂,因此需要在某个地方加以提示,以帮助读者理清作品的思路。有个时候,是作者的思想或者诗的主题不好明确交代,需要在某个地方加以提醒或暗示。这样的情况,就需要诗眼。

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那就是并不是每一首诗都需要诗眼。大多数诗是没有也不需要诗眼的。诗眼只根据需要而使用,不需要特意安排。

一首诗的诗眼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在合适的地方加以安置。以律诗为例,分四联,因此,诗眼可以安排在诗的任何一联里。我们举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首联安排诗眼,比如笔者的《秋兴二》。

家在最高楼上住,惯听天外淌秋声。边城鼓角几时起,朔漠悲笳何处鸣。司马书来先泪下,沈园柳老倍心惊。诗人自是多情客,且为情多痛一生。

这首诗刚发在网上,许多人的评论是:起的高古,后面不知道转哪去了。其实在首联里已经安排了诗眼,读懂了首联,相信全篇皆通。因为家在最高楼上住,所以夸张地说:惯听天外秋声。其实地球上分四季,天外秋声为何物?此说似乎不通。因此这里暗指的是一种幻觉,说的是历史长河里的旷古之音,也就是说在感怀历史。明白了这一层,你就可以很清晰地理解了接下来的两联,是四个典故,都是与诗人有关的,一个讲边塞之苦,一个讲去国怀乡之痛,一个讲朋友相思之苦,一个讲悼亡之痛。结尾的两句边转边收,就更容易理解了。在这首诗里,我就章法做了个尝试,不说成功与否,但就整个诗的脉络而言还是清晰的,关键在于首联的诗眼的安排。

也有在颈联安排诗眼的。比如江西熊盛元先生写河西走廊的诗(题目记不太确切,不加了)。

不到河西旧走廊,更从何处味苍凉。一川沙石驼铃碎,万里风烟塞草荒。云缀天心难化雨,愁生芒角欲撑肠。萧萧红柳今如昔,只有衣裳异汉唐。

这首诗初看以为就是一首记游的诗,其实不然。关键的地方在于第五句,那“云缀天心难化雨”,写的不是自然现象,是在讽刺历代的统治者都喊着要重视边疆,却空有好的政策,最终落实不了,致使这里到今天还是如此荒凉。这一句交代了作者写作的真实目的,看不透,全篇朦胧,欣赏便只能处于低层境界。

尾联安排诗眼的比较多,既然开了头,干脆就再举一个笔者自己的例子。比如笔者的《秋兴三》,就是在结尾安排诗眼的。

时逢三五怕团圆,酒欲消愁今更难。两地清宵期共度,一天明月好同看。花前顾影怜卿瘦,柳下偎人觉臂寒。梦醒但余环佩响,最高楼上夜犹阑。

怕团圆是怕别人团圆而自己不得团圆,中秋团圆日便格外寂寞,因而借酒销愁。期共度自然是不能共度,是希望而已。但接下来的花前顾影和柳下偎人又是怎么回事呢?答案在结尾。梦醒之后犹觉闻得环佩响,说明那其实只是梦中的情节。联系前面的借酒销愁,自然是酒后入梦。有人说“环佩”二字泥古了,因为现在没人再戴环佩。先不说此说是否成立,单就梦中情节,其实是不能与现实相比拟的。梦中情节多怪诞,现实中的相会幻想在梦中,今人变成了古人的形象,醒后如闻环佩之音,无论如何是说得通的。

颔联包含诗眼的情况比较少,盖因大多以承接为主,顺其自然地交代下来的缘故。但我们前面举过的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的例子,其实就可以看作是颔联包含诗眼的代表,读者不妨自己找来对照一下。

绝句里的诗眼也是很多的,比如“忽见陌头杨柳色”(王昌龄《闺怨》)。再比如“不得到辽西”句(金昌绪《春怨》),也是诗眼。因为辽西是良人远征的地方,诗中的女主人公只有梦中才能与丈夫相会,却被黄莺的叫声惊破了,因此喊打。如果不知道“辽西”的内涵,全诗又如何懂呢?

需要区别的是,同样是为了交代内容的需要,有的在作品的题目里加入某些信息,有的在序言或者后记里说明,这也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主旨和理顺作品的脉络思路,但与诗眼无关。

诗眼,有的时候与警句相同。比如“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这一千古名句不仅是警句,还是诗眼。但警句不一定都是诗眼,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就不能说是诗眼。

我们了解了诗眼的特点和用途,在今后自己的创作中不妨加以使用,一是为了章法和脉络更加清晰,一是可以在含蓄的基础上揭示主题。尤其那些《无题》类作品,因为诗以外的信息很少,适当使用诗眼来交代些必要的信息,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