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承上启下的优美句子古诗 正文

承上启下的优美句子古诗

时间:2024-10-05 03:19:01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因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及托物寓理等。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等。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即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6)用典。另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题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盖嘉运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忧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忍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2课时

一、高考原题详析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08宁夏、海南卷)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答案:(1)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里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祥的气氛。(意思答对即可)

(2)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意思答对即可)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注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答案: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出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平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邈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褪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有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了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两个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 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

(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

答案:(1)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承上启下。(言之成理即可)

(2)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云,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从题目中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上片前三句是写“聚”,后三句是写“散”,“聚散匆匆”是关键句,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时间短暂。

(2)词的上片是离别之苦。“云边”二句具体写“散”,即景生情,融情入景,其中“孤雁”“浮萍”是他们离别后的写照。下片写别后之思。“尘随”二句是虚笔,词意含蓄,“尘”“马”“月”“舟”四个意象进一步深化了相思之情。

4.阅读下面一首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黄钟]人月圆

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1)“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 。

(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

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

(3)“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答案:(1)曲牌 (2)B

(3)“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受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词和曲都是配乐作品,所以有词牌、曲牌,还有题目。此题中的“人月圆”是曲牌名,“山中书事”是题目。

(2)此首小令借感叹古今的兴亡盛衰来表达自己看破世情、隐居山野的生活态度。全曲上片咏史,下片抒怀。开头两句,总写历来兴衰,都如梦幻,自己早已参破世情,厌倦尘世。接下来三句,以孔林、吴宫与楚庙为例,说明往昔繁华,如今只剩下凄凉一片。下片转入对眼前山中生活的叙写,这里仅有简陋的茅舍,但有诗书万卷。喝着自酿的松花酒,品着自煎的春水茶,幽闲宁静,诗酒自娱,自由自在。综上可知,A项中的“意境阔大”不妥。C项所提三处并不是意在赞颂,而是表明作者借此看破世情,心生厌倦。D项中的舒适生活和此首小令意旨不符,此小令描摹了酿酒饮茶的一种闲适自由状态,而非感受。

(3)作者东奔西走、宦游天涯,却始终干着些卑微的杂职,真是才比天高、命比纸薄!因此一旦寓居西湖山下,便生出对尘世的厌倦和对纵情山水、终老林泉的无限向往。因此此小令中的“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既概括了那种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

二、高考热点体验

1.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07北京)

芣 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祮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ú y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答: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7江西)

金陵晚望 金陵图

高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 谁谓伤心画不成?

犹陪落日泛秋声。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 君看六幅南朝事,

一片伤心画不成。 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位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潍质二)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同是描写春天,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许多不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说明。

答:

(2)这两首诗在炼字上都很见功夫,请从两诗中各找一字分析其妙处。

答:

4.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碧玉箫

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正清樽斟泼醅①,有白衣劝酒杯②。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注:①泼醅:没有滤过的酒。②“有白衣”句:引用陶渊明“九月九日有菊无酒,适逢友人遣白衣童子送酒”的典故。

普天乐

滕 宾

翠荷残,苍梧坠。千山应瘦,万木皆稀。蜗角名,蝇头利。输与渊明陶陶醉,尽黄花围绕东篱。良田数顷,黄牛一只,归去来兮。

(1)滕曲中的“蜗角名”和“蝇头利”比喻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试分析这两首元曲所流露出的共同的思想倾向。

答:

5.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鲁原创四)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

杜甫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春居杂兴二首(其一)①

王禹偁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山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注]①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王禹偁从开封被贬到商周,任团练副使,此诗即作于次年春。

(1)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杜、王诗中能否也将“数”改为“一”?请简要赏析。

答:

(2)王禹偁的儿子看过父亲这首诗后,认为后两句与杜诗相似,建议父亲依杜诗修改,你认为是否应该修改?简要分析原因。

答:

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青质检一)

[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

周德清(元)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1)“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有什么作用?

答:

(2)试分析“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的妙处。

答:

7.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全国Ⅳ,16)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注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8.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①-③题。(07上海)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①“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 。

②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狭景,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委婉,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③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9.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济南模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赠刘景文

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雪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两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季节的景物?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来表达感情?

答:

(2)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苏轼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10.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1)-(2)题。(2006年太原高三年级模拟)

[双调]清江引•咏梅

贯云石

其一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

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

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其二

芳心对人娇欲说,不忍轻轻折。

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

包藏几多春意也。

(1)从(其一)“南枝……泄露……”和(其二)“溪桥……茅舍……”这两句中任选一句,就手法和效果写一段简明赏析文字。

答:

(2)两首小令都是咏梅,但在状物言志上各有侧重,请作简要分析。

答: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潍质三)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①

赵鼎(宋)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技。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②,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①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②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

(1)这首词第二句中的“惊”字可否换成“见”字?请简述理由。

答:

(2)本词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8鲁原创一)

鹧鸪天①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③一日凉。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②红蕖:红荷花。③浮生:取自《庄子》中“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1)这首词的优胜之处就是写景的时候采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你就这个方面简要赏析。

答:

(2)有人说“殷勤”一词巧妙地表达出了作者当时的心境,请具体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青质二)

初发夷陵

陆游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

(1)这首诗的写景有何特点?请以颔联为例简要分析。

答:

(2)诗中尾联说“今朝喜处君知否”,诗人喜在何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

答: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鲁原创三)

寄夫

陈玉兰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1)“西风吹妾妾忧夫”一句诗,写得很朴实,但意味十足。请简要赏析。

答:

(2)试分析鉴赏这首诗采用第一人称写法的妙处所在。

答:

1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名优三)

玉阶怨 吴声子夜歌

李白 薛奇童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净扫黄金阶,飞霜皓如雪。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1)这两首诗的开头两句分别写到白露、飞霜,这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答:

(2)著名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提到《吴声子夜歌》时说:“此与宫怨词‘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词异而意同。”请比较这两首诗,分析其内容上的“同”和写法上的“异”。

答:

引导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可谓人人皆知,诗的语言简洁明了,塑造出来的意境却别有一番美感,岑参用春花比喻冬雪,一片银白的世界变幻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关于这两句诗,还应该怎么理解呢?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 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纷纷瑞 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动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全诗以雪生 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方面,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是被人传颂的名句。

岑参,是盛唐时期负有盛名的诗人,犹以“边塞诗”著称。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边塞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这从诗题中可以看出——全诗在内容上分为两个层次:描写边塞雪景,抒发送友情怀。

读这句诗,使人置身冰天雪地,眼前却好像出现了一幅春风送暖,千树万树梨花怒放的壮观景象。它以梨花喻雪,以春暖显奇寒,在写西北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可谓是“千古传诵的咏雪句”,把咏雪与送别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衬托了惜别之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阅读训练及答案

1.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咏雪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写送别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写分手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诗歌划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 么?

4.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

5.说说画根线的诗句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参考答案:

1.(1)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2)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3)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2.(l)前十句为第一层,从不同侧面写雪;(2)后八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3.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二者都写出了分手时凝望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4.(1)送别前的“飞雪”,八月飞雪苦寒图.(2)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军营饯别奇寒图.(3)临别时的“雪满天山路”,东门惜别惆怅图.(4)送别后的“雪上空留马行处”,别后雪地思乡图.

5.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手法上: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鉴赏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杜甫在《渼陂行》诗中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此诗就处处都体现出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 《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 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 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 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 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 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 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 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 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 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 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 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虽暂停, 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 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 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 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 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 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 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 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诗人心想: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 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结束处留下了很大的思索空间: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诗人在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 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这里有悠悠不尽之情,形成了一个艺术空白,其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 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 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 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 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 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纷纷瑞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动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全诗以雪生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方面,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是被人传颂的名句。

岑参,是盛唐时期负有盛名的诗人,犹以“边塞诗”著称。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边塞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这从诗题中可以看出——全诗在内容上分为两个层次:描写边塞雪景,抒发送友情怀。

读这句诗,使人置身冰天雪地,眼前却好像出现了一幅春风送暖,千树万树梨花怒放的壮观景象。它以梨花喻雪,以春暖显奇寒,在写西北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可谓是“千古传诵的咏雪句”,把咏雪与送别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衬托了惜别之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简介

 

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练习题及答案 1.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咏雪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写送别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写分手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诗歌划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4.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

5.说说画根线的诗句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参考答案:

1.(1)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2)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3)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2.(l)前十句为第一层,从不同侧面写雪;(2)后八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3.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二者都写出了分手时凝望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4.(1)送别前的“飞雪”,八月飞雪苦寒图.(2)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军营饯别奇寒图.(3)临别时的“雪满天山路”,东门惜别惆怅图.(4)送别后的“雪上空留马行处”,别后雪地思乡图.

5.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手法上: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