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陶罐和铁罐里面的优美句子 正文

陶罐和铁罐里面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4-11-15 23:23:29

《陶罐和铁罐》词语

【近义词】

谦虚──虚心

和睦──友好

懦弱──软弱

荒凉──荒芜

朴素──朴实

【反义词】

谦虚──骄傲

懦弱──刚强

荒凉──繁华

朴素──华丽

差chā

(差别)

处chǔ(相处)

兴xīng(兴奋)

chāi(出差)

chù(住处)

xìng(高兴)

chà(差劲)

恼(恼怒)──脑(头脑)

耻(羞耻)──齿(牙齿)

懦(懦弱)──诺(诺言)

陶(陶罐)──逃(逃跑)──桃(桃花)──淘(淘气)

辩(辩论)──辨(分辨)──便(顺便)──辫(辫子)

逝(流逝)──式(公式)──事(事情)──世(世界)

殿(宫殿)──店(商店)──电(电灯)──淀(沉淀)

掘(挖掘)──决(决定)──绝(绝对)──诀(口诀)

朴(朴素)──普(普通)──圃(花圃)──浦(黄浦江)

素(要素)──速(速度)──诉(告诉)──宿(住宿)

懦(懦弱)──需(需要)

倔(倔强)──屈(委屈)

感(感动)──咸(咸水)

捧(捧场)──奉(奉献)

谦(谦虚)──兼(兼容)

朴(朴素)──扑(扑面)──卜(萝卜)

虚(虚无)──虎(东北虎)──虑(考虑)

怒(怒气)──奴(奴隶)──努(努力)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2、 联系已学课文和生活经验加深对寓言的理解。

3、 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具准备:陶罐和铁罐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看一看,老师讲台上摆的是什么?板书(陶罐和铁罐)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在这两个罐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3、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自由发言。

3、师归纳。

国王的御厨里有一只陶罐和铁罐,铁罐仗着自己坚硬。常常傲慢地奚落陶罐。若干年后,陶罐从废墟里挖出来依旧精美,而铁罐却被氧化得无影无踪了。

三、学习1——9自然段了解陶罐与铁罐的性格特点。

1、听1——9自然段的录音思考:这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铁罐自命清高,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

板书:奚落

2、哪一位同学来说一说“奚落”的意思。

奚落: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

3、这几个自然段也就是常讲铁罐常常用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

4、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

① 陶罐的短处是什么?铁罐又是凭什么来奚落陶罐的?

② 铁罐用了哪些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③ 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请同学们边读就边把有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5、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6、小黑板出示对话,体会各自态度。

①“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陶罐一开口就是“你敢碰我吗?”它的意思就是陶罐敢不敢碰它,<不敢>。它根本就没有把陶罐放在眼里,它称呼陶罐“陶罐子”直呼其名,说明它有没有礼貌?<没有>。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能够体现铁罐态度的词来。<傲慢>。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理,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不敢,铁罐兄弟”。陶罐有没有生气?<没有>。它不但没有生气,还很礼貌地称呼它为兄弟,并承认自己不敢碰它,说明陶罐怎么样?<很谦虚>。

②请同学们自学后面的句子,看看这些句子体现了陶罐和铁罐怎样的态度?铁罐:傲慢、狂妄 陶罐: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

③请同学们看到书101页的插图,看一看,哪个罐子是陶罐,哪个是铁罐,为什么呢?

7、指导朗读1——9自然段。

①通过1——9片段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铁罐的傲慢、狂妄,陶罐的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我们就来分角色把1——9自然段读一读。

②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出铁罐的傲慢、狂妄,读出陶罐的谦虚。

③分角色朗读:男生读铁罐说的话,女生读陶罐说的话。叙述的语句就由老师朗读。

④请两位同学把刚才读的内容演一演。

四、总结1——9段、学习10——17自然段。

铁罐自以为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二者就发生了争吵,最后以不欢告终,随着时间的'变化,故事又有什么变化,请大家快速的默读10——17自然段,并思考:

1、许多年过去了,陶罐是什么样子?铁罐呢?(陶罐依旧和以前一样,光亮朴素、美观。)(铁罐被氧化消失的无影无踪。)

2、当人们发现陶罐时,人们的态度怎样?为什么呢?(高兴、惊讶)(它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

当年被铁罐奚落的陶罐,如今却成了很有价值的文物被人们永久的保存下来,(板书:永久)。而当年狂妄自大的铁罐却被氧化消失得无影无踪(板书:氧化)。当初铁罐有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没有,因为它只看到自己坚硬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易氧化的短处;同样陶罐也只看到自己易碎的一面,而没有正视自己易保存的一面。)

3、从这则寓言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联系学生的课文和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五、总结课文

完成小黑板上的练习

这则寓言采用了手法将陶罐和铁罐人格化,通过人格化的描写,告诉人们看待问题要,任何事物都有和。不能用自己的和别人的比,更不能因此而。

六、作业:

把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告诉他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用自己的和别人的短处比,更不能因此而骄傲。

板书设计:

陶罐 易碎 ——→ 永久

忍让 ↑↓ 奚落

铁罐 坚硬 ——→ 氧化

《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故事是一篇很好的练习朗读的材料。重点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从陶罐和铁罐两者不同的命运结果中,懂得应该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

听了王老师的教学我有以下两点思考

一、要注意“点”和“面”的协调。

王老师能把握教材的重点,通过抓重点句、关键词让学生自悟体验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课堂容量大,节奏快。只是老师太面面俱到,出示大量的句子进行逐句体会。由于句子既多又散,在加上学习方法、形式上的雷同,课堂上很难出现学习高潮。而且以独立的句子单个出现,学生缺少了句子间的对比感悟,铁罐子傲慢语气由弱到强的变化,学生很难发现,所以也不能很好地把这种语气变化在朗读中表现出来。

由于老师要求学生感悟的“点”太多,不允许老师在每个点上花足够多的时间,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有学生还没说完,老师发现他不能说出老师想要的那个答案,就急着请别的同学回答。让我感觉出示的每个句子都是来匆匆,去也匆匆。即便这样,王老师还是遗憾地说:“时间不够用,后面还有一个分角色朗读的环节没法实施了。

我想老师出示的句子能否在少些。十来个句子都进行细致地感悟,那就没有重点了。“点”在量上减少了,也就有足够的时间在质上提升了。例如:学生对“轻蔑”这个词的理解似乎很难用语言来表达。这时,老师是否可以让学生用眼神、面部表情来表演一下“轻蔑”或者老师例举学生生活学习中的事例来说明,也可以引导学生看插图中陶罐和铁罐的表情,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再如:“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这个句子,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铁罐指哪方面,陶罐无法与他相提并论呢?”是它们外表的美丑?是它们在人们心中的经济地位?是它们对人类贡献的大小?还是它们力量的强弱?

二、要合理运用教师的课堂语言

我看了张爱军老师的《关注教师课堂语言的有效性》一文,感触很深。张老师说他在我们老师的教学中发现有许多无效的课堂教学语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复学生的发言2、无意义的提问或小结语3、看似商量的指令性语言4、前后矛盾的.话语5、口头禅。我在《陶罐和铁罐》的教学中也发现了这样的情况。例如:王老师在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质疑提问。学生提得不错:“陶罐和铁罐是怎样的?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样?接着,老师让学生自学并思考提出的问题。在反馈后,老师是这样评价地:“好的,看来这个问题你已经解决了”老师又分别在学生提的三个问题上打上“√”紧接着老师过度说:“同学们已经解决了这三个问题。但是王老师觉得:“这是怎样的铁罐?”“这是怎样的陶罐”这两个问题比较有价值,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既然同学们都已经解决了,那还研究什么呢?这是典型的前后矛盾。问题是学生提的,就应该让学生自己判断哪个问题有价值。而不是老师说了算,这与学生主体性是背道而驰的。

在理解“轻蔑”的这个句子中,有学生说:“铁罐觉得自己是老大,不怕别人”我纳闷这样的表达合理吗?老师在这里没有做引领性的评价语言,只有机械的应答:“好的,请坐。”

又如:在感悟:“住嘴!”这个句子中,有学生说:“铁罐觉得自己很美,陶罐比不上它。”老师的评价是:“好的,你很会动脑筋。”在这里,我的理解是:铁罐骄傲的原因是铁罐觉得自身的价值比陶罐高,自己比陶罐更加经久耐用。并不是它的外表比陶罐美。

总之,正如张老师所说的:我们要用心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用充满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弹奏出美妙动人的乐曲,让它在学生的头脑中回响激荡,粘住每一颗求知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