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美丽的清贫》这篇文章,我的眼睛湿润了。
这篇文章记叙了我小时候妈妈经常背着我到处奔波,为了治好我的病,妈妈和我来到北京。我住进了一家医院,妈妈走后经常给我写信。我快出院时,妈妈来了,给我带来了新衣服。妈妈背着我坐上火车,我感受到了那美丽的清贫。
母亲的爱是无限的,为了我她要省吃俭用赚钱为我看病,连一件衣服都不愿为自己买。每次看病都要拎着包袱还背着我。吃饭时总让我吃带鱼、肉末炒雪菜,而自己却只吃咸菜,我让妈妈吃鱼时,妈妈怎么都不吃。妈妈将我送到医院后,为了省钱她第二天就走了,临走时还千叮万嘱。妈妈经常给我写信,基本每次都寄邮票,还怕我冷着、累着。冬天到了,妈妈来了,她还穿着那件就衣服,却给我买了新衣服。妈妈又背着我上了火车,我觉得妈妈很美,那是一种“爱”的美……
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回想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但是我们珍惜了吗?是父母艰苦的劳动换来了往日的幸福,我们应该用出色的成绩来回报父母,才能不让他们失望。
清贫课文主要内容
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shē)侈(chǐ)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chóu)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的。这在有些人看来,颇(pō)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jīn)持不苟(gǒu),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所以,如果有人问我身边有没有一些积蓄,那我可以告诉你一桩趣事。
就在我被俘(fú)的那一天---一个最不幸的日子,有两个兵士,在树林中发现了我,而且猜到我是什么人的时候,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zhuó)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哪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怀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他们于是激怒起来了,猜疑我是把钱藏在哪里,不肯拿出来。他们之中有一个,左手拿着一个木柄(bǐng)榴弹,右手拉出榴弹中的引线,双脚拉开一步,做出要抛掷的姿势,用凶恶的眼光盯住我,威吓〔hè〕地吼道:
“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
“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你骗谁!像你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拿榴弹的.兵士坚决不相信。
“绝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另一个兵士一面说,一面弓着背重来一次,将我的衣角裤裆过细地捏,总企望着有新的发现。
“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我不比你们国min党当官的,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啦!”我再向他们解释。
等他们确知在我身上搜不出什么的时候,也就停手不搜了,又在我藏躲地方的周围低头注目搜寻了一番,也毫无所得。他们是多么的失望呵!那个持弹欲放的兵士,也将拉着的引线仍旧塞进榴弹的木柄里,转过来抢夺我的表和水笔。然后彼此说定表和笔卖出钱来平分,才算无话。他们用怀疑而又惊异的目光,对我自上而下地望了几遍,就同声命令地说:“走吧!”
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已交给我的妻子放在深山坞(wù)里保藏---怕国军进攻时,被人抢了去,准备今年暑天拿出来再穿。那些就算是我唯一的财产了。但我说出那几件“传家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教学目标:
1、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2、学习简明生动地叙述一件事,在叙述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对方志敏同志产生初步了解,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学生班级范围内交流,互相补充。
(2) 教师补充,强调方志敏同志的`为人品质,导入新课。
二、 检查预习,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提问:方志敏是一个怎样的人?
2、板书课题。
3、自由交流。
4、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突出“清贫”。
三、 再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 学生带着问题大声朗读课文:
(1) 什么是清贫?
(2) 文中哪些内容最能凸显方志敏同志的这一可贵品质。
2、 集体反馈交流。
3、 画出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圈画关键词语,在旁边作恰当的批注。
4、 集体交流,教师作适当点拨,注意学习习惯的培养。
5、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读了这些文字有什么感想?你觉得清贫这一可贵的品质对当时的革命有什么意义?
四、 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入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1、找出“我”与“士兵”的对话内容,同桌分角色朗读
2、指导同桌朗读。点评:读得怎样?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3、再次朗读。
五、 质疑,培养思维能力
1、 学生交流课前和课中产生的问题。
2、 互相探讨,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
3、 教师质疑,落实课文选材教学。
(1)想一想:课文第8小节对方志敏“家底”的补叙有什么表达作用?
(2) 志敏为什么要坚持一种“清贫”的生活态度?
六、 拓展,辩一辩。
1、 辩一辩:在提倡全面小康的时代,清贫还需要吗?
2、 学生充分思考,辩论,教师最后做正确的引导。
七、 作业:
1、把文中的一桩趣事说给家长听。
2、有人说方志敏烈士“清”而不“贫”,你同意吗?请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