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蓝的威尼斯》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蓝蓝的威尼斯》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移步换景,先介绍了 “水都”“开门见水”的特点,然后又分别介绍了城中的名胜古迹及威尼斯人民与中国人民交往的历史和深厚的友谊, 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揭示了蓝蓝的威尼斯美的神韵:美丽、和谐、幸福。编者将其安排在江山多娇单元,目的是让学生领略美的景物,美的语言,美的情感。进一步了解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并运用于写作实践中。
二、学情预估
1、关于写景抒情的文章,八年级的学生以前学《春》《济南的冬天》等,知道抓住特点对景物进行描写的知识;至于比喻手法的运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须引导学生领会比喻在本文生动贴切的作用,这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之一,应作为重点。游记中移步换景的写法,学生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小石潭记》《阿里山纪行》等文中都有所涉及,这一点只要稍做作巩固即可。
2、八年级学生主要还处在形象性思维阶段,借助图片,结合文中描写,学生易领会威尼斯迷人的风光,但对隐藏在描写中的人文精神、文化内涵学生则不易解读,应作为难点。教师应引领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对这篇文章的语言进行细细品味,真正走进文本,领会威尼斯美的神韵。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领略威尼斯绚丽的风光。
2、学习课文精当的语言,体会比喻手法在课文中的妙用。
过程与方法:
根据移步换景的写法,抓住游览者的立足点欣赏作者精彩的描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威尼斯的风光和文化内涵,培养热爱世界的情怀,获得美的享受。
学习重点: 学习课文精美的描写,欣赏威尼斯的风光。
学习难点: 领会威尼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
四、教学设想
我的课堂设计尽量做到目标简洁、过程简化、内容优化,学生活动充分,能力有所提高。围绕教学目标,为此我设计了“激情导入,创设旅游情景——初步感知,欣赏美丽风光——仔细赏读,品味语言内涵——迁移运用,争当校园小导游”,四个学习环节。第一个环节让学生快速进入情景,形成对课堂的期待。第二个环节让学生速读提取信息,整理作者的游踪线索,加深对移步换景写法的理解,初步感受威尼斯的美;第三个环节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第四个环节让学生学以致用。环节的设置既体现逐步深入、不断提升的梯度,又使教学情景、课堂氛围与教材内容协调一致。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旅游情景:这几天我们游览了祖国各处名胜,今天我们这个旅游团要出国啦,去游一座世界名城——威尼斯。
(设计理念:创设旅游的教学情景,符合活泼好动的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易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期待。)
(二)初步感知,欣赏美丽风光:
这个环节分三步:赏—读—说
1.教师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欣赏威尼斯的美丽风光,并快速浏览课文,抢答每幅图片拍摄的地点。
(设计理念:风光旖旎的图片展示形象直观,易激发学习兴趣,由图到文,符合初中生认知规律。用抢答的形式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活动能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2.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我”的游踪,概括每个立足点所见所闻,概括文章内容。
教师提示用“我在 (地方),看见 (景物) 从中我领略了威尼斯的 (特点,用一个词语概括)美”的句式完自学内容。
3.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
游踪所见
从舷窗看蔚蓝色的世界
一到罗马(听朋友的热情介绍)
登上汽船两岸风光、水都美景
在大运河欧洲建筑艺术
穿过桥梁大理石桥
圣马可广场广场秋天美景
(设计理念:这个环节的设计在于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准确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解决第一个目标:进一步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
(三)仔细赏读,品味语言内涵:
这个环节也分成三步:议—读—品
1.从标题入手让学生讨论:浏览了这些景观,你会为本文拟个怎样的题目呢?课文题目比较特别,你认为这个题目好吗?
(目的:这里学生可能产生争论,这一段的阅读时间要充分,要
2.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句子体现“蓝蓝”的深刻内涵?是如何体现的?
(解决学习难点:领会威尼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也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3.引导学生结合语境感情朗读,并分析这些比喻句的含义,体会句中蕴含的和谐、安宁的文化内涵,饱含作者的赞叹之情。
(设计理念:通过“读—品”解决第二个目标:体会比喻手法在课文中的妙用。也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四)迁移运用,争当校园小导游:
多媒体展示,我们的校园——“西中”的图片,让学生结合自己平时在校园中的感受,想象在不同的立足点所观赏的景物,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一段小游记。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写作及习作点评,让学生学会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和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进一步理解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五)作业:完善游记小片段,誊写在
板书: 蓝蓝 的 威尼斯 ——马信德
蔚蓝色的 “水都” 水都美
象征 “开门见水”
美丽 名胜古迹 建筑美 秋色美
和谐 历史
幸福 深厚的友谊 神韵美
《蓝蓝的威尼斯》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位于苏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游记散文《蓝蓝的威尼斯》,这是一篇介绍威尼斯奇特、瑰丽的风光和文化艺术,展现威尼斯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称颂中意两国人民悠久而深厚友谊的自读课文。
文章语言生动形象、魅力绚烂,充满着诗情画意,蕴含着作者对威尼斯美丽景色的无限热爱的情感。
初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过《阿里山纪行》等游记散文,对散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本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阅历甚浅,他们对文章语言的品味、鉴赏能力相对还比较薄弱。所以根据以上这些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 领略威尼斯绮丽的风光;
(2) 体会中意两国人民深厚的友谊;
(3) 理解比喻修辞手法对增强文章语言魅力的作用。
同时,将教学目标中的“领略威尼斯绮丽的风光”和“理解比喻修辞手法对增强语言魅力的作用”这两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学生自主阅读、感悟,教师适当引导、点拨的方法,让学生领略威尼斯瑰丽的风光;同时采用分组讨论、班级交流等手段培养学生对美的感悟。
接下来,我就重点谈谈我对这篇文章教学过程的设计。
这节课,我是按照“导入新课-----预习交流-----感知欣赏-----拓展质疑”这几个板块进行的。
首先我从“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水城,是亚德里亚海滨的一串明珠”这句话直接进入课文,带领学生一起去欣赏威尼斯美丽、独特的魅力。
随后,我请学生将他们在预习过程中的重点字词和其他同学交流分享,同时请其余同学补充、指正,然后再将收集的字词集体朗读以便加深记忆。
当字词的障碍扫除清楚以后,我就可以和学生一起整体感知课文。我请学生一边朗读课文一边画出文章中表示作者行踪的词语或句子;同时画出文章中表现威尼斯城市特点的词语。当学生朗读课文结束后,学生两人相互交流文中得到的答案,明确文章是按照移步换景的方法来组织材料的;同时明确城市特点的词语是“瑰丽、奇特”。教师乘势再问:“奇特在哪里?
瑰丽在何处?”学生再次到文章中寻找答案,明确:奇特在它的交通工具,瑰丽在“圣马可广场”、“教堂”、“叹息桥”等建筑及两岸的风光上。它将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筑美”、“秋色美”等展现的一览无遗。教师还可以再问:文章到此结束了吗?其实没有,文章最后一小节还写到了中意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文章写的内容基本上清晰了,教师再请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文章为什么以“蓝蓝的威尼斯”为题?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总结:蓝色的是大海的色彩,它符合威尼斯水都的地理特点,同时它又不仅是一种自然的色彩,在文中也表现为一种人文景观,它是美丽、和谐、幸福的象征,圣马可广场的来历、建筑、游客等都是一种人文景观,这种景观构成了一幅宁静、和谐、幸福的生活画卷,这些正是威尼斯的内在特征,也正是它串联起了文中看似繁多而无关联的内容,这很好的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美丽的威尼斯需要用美丽的语言描绘,在下一个环节中,请学生将他们最欣赏的句子找出来和大家分享。可以提示学生从修辞等方法入手寻找。学生找出之后,再请他们有感情地读一读,让学生读出关键的`词语,注意读出重音,注意抑扬顿挫。如果学生朗读不到位,可以请其余同学再读或教师范读以此感受那种幸福、美丽的美,在读的基础上还要学生讲一讲喜欢的原因和理由。
1、一片蔚蓝色的世界:天,是蓝的;地,也是蓝的。水天连接的远处,耸立着几处高楼和尖顶教堂,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
这段文字描绘了一个蓝色的世界。作者把威尼斯比作“蓝色的盆景”,而威尼斯的建筑则是“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的一簇簇村落。这个新鲜贴切的比喻,不仅紧扣了题目,描绘出威尼斯给人的整体印象,而且有着深邃的意境,使平凡的事物变得瑰丽美妙起来,使游客产生了急于去观赏个究竟的冲动。
2、118 个岛屿,177 条大小河道相互沟通,由 401 座各式各样的桥梁串联缀接而成的“水都”,就像一串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瑰宝。入夜,灯光映着碧水,明月照亮大海,泛舟在亚德里亚海滨像进入了水晶宫一般,真是人间奇景。
这里运用了两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前一个比喻写水都白天之美,后一个比喻写水都夜晚之美。这两个比喻的共同特点世“闪闪发光”,给人以光彩夺目、如诗如画的感觉。灯光、明月、碧水、大海、珍珠、瑰宝……这是多么绚丽灿烂的“人间奇景”呀!
3、深秋的威尼斯,绚丽多姿,游客如云,广场上成千上百只灰鸽争相啄食,供人拍照、逗乐,穿梭来往的船艇,迎着飞翔的海鸥,构成了一幅美丽、和谐、幸福的画卷。
这段文章是圣马可广场的秋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营造了一种和谐、幸福的气氛,给人以陶醉的感觉。文中的三个比喻也恰如其分,尤其是“画卷”,这一比喻带有综合美,富有诗情画意。
再次品味了威尼斯的美丽,同学们肯定愿意当一回小导游,将今天学过的威尼斯的美丽的景点、人文风情等向没有到过威尼斯的或者没有学过本文的朋友讲解。要求:讲出特色、讲究语言流畅,可以适当引用文中语句,注意讲解时的语气和语调,可以适当添加手势等。用这种方法带领学生又一次和文本对话,感受水都的美。
在以上过程的基础上进入到质疑环节,让他们讲学习中有疑问的地方向同学或老师问一问。
最后在多媒体展示一组威尼斯景色的图片中结束本课,教师布置课外作业。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2.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3.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
4.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教学设想:
本文是由藤萝引向生命的思考,这种观察、感受、联想、思考对人的启迪是显而易见的,但对初一学生仍有一定难度。本文可以采用感悟、研读、赏析、反思、拓展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层层深入感受到生命的思考,既来自自身,又来自其它生物,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仔细观察、思考,都可以从中悟到生命的真谛。同时可以采用画面进行直观教学,通过故事和名言等教学手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强对人生的感悟。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教学难点: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加深对人生的理解。
教学方法:导、学、练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整体感悟
1.精心导入
(大屏幕出示紫藤萝花的画面,放一首轻音乐。)
同学们,当你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时,你会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许多生命的珍品。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荷花的傲洁,腊梅的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它们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人眼目的美丽,有跳跃闪烁的生命。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藉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怎样传达了这样的一种追求。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紫藤萝瀑布宗璞
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2)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3)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
(4)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以上内容用多媒体大屏幕出示)学生朗读或默记目标内容。
2.感知内容
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见书P19页:嚷穗舱绽凑酿发端终极迸溅挑逗繁密伫立凝望笼罩伶仃稀零忍俊不禁仙露琼浆蜂围蝶阵盘虬卧龙)。,教师正音。
(过渡)《紫藤萝瀑布》是一幅极为精彩的工笔画,即使是高明的丹青国手,也未必能穷尽它所包含的意蕴。要理解文章的内涵,认识作者在我面前展现的紫色的、绚丽多彩的紫藤萝,就必须听一听全文的内容,从中感受到那花的色泽,花的神采和花的气味,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配乐范读)。
问题组:①本文学习什么内容?
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
③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怎么样的感悟?
可以在听读的基础上简要回答。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后相互评论、补充(答案即使不太统一,可以由教师鼓励并说明在下面的研读中继续赏析。)教师领读,帮助学生进行第一次感知,为对文章进一步理解做铺垫。
(二)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
对文章进行了整体感知,大体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好文章总有眼睛似的精彩片段,研读好的章节、段落,其实是对文章内涵的具体把握,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更贴近了。
2.自主探究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①学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
②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③赏析语段中好句子的用法,体会作者由紫藤萝瀑布而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
学生自读课文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讨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学生的回答各有千秋,归结起来,本文主要内容是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欢欣的心情描写了一树盛开的藤萝花生机勃发、辉煌灿烂的景象,抒发自己由焦急、悲愤转化为宁静和喜悦的心情。作者又上溯到十多年来藤萝的变迁史,由藤萝引向生命的思考,生命的长河虽有曲折,但永远前进。(教师指导朗读)。
3.学法指导
对以上问题大屏幕投影后认真阅读,并教会学生自读和自学的方法。
投影出示朗读方法:朗读文章有感情,重音、语速及四声。
佳词妙句细品味,内容中心都理清。
(1)简单的内容归结:看花一一繁花似锦
忆花一一思绪万千生命的永恒
思花一一振奋精神
(2)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理由,允许思维发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小结)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会有那样的感悟呢?1982年是“极左”论调笼罩的年代,十多年前的一大株紫藤萝被拆掉,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理解这个背景,才能理解文章的感情。其实作者的感情就如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被拆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对人生有了感情上的变化和彻悟。
(3)赏析语段中的.好句子,体会作者由紫藤萝瀑布而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结合自己了解的一些社会事例,展开思考。
(教师小结)(注意文章里提到的“生死谜、手足情”六个字,结合作者的
4.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进一步研讨文章的语言魅力,进行合作式探究学习,从中找出好的语言片段,进行探究性赏析。
同位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
例如:揣摩语句,体会写景之妙。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导总结:这是用帆和船舱作比喻,细致的描绘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比做笑容,就有美好可爱的感觉,也抒发了喜悦之情。学生可以找出多处,指导学生从内容上、从写作特点上去理解、品味、鉴赏、把握。
(三)体验反思
1.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
①学生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可一一作答,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
⑧教师向学生提出质疑:你能用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吗?
学生讨论,可以有不同见解,教师巡视并指导。
2.拓展延伸
(1)请学生观察大屏幕上的画面(可出示一组花木的画面,如:菊、梅、荷、松树、牡丹等等)。指导: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回去后可以搜集一些有关花木的文章,与同学进行交流,并提出自己新的联想和见解。
(2)用一株实物花(并不一定是名贵的花,可以是生命力顽强但并不起眼的花),让学生现场观察,进行联想,做口头
(教师总结)紫藤萝瀑布象一首深沉的歌,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画面:藤萝不与群芳争,独自开在花谢时,踏春无人恋,蜂蝶亦不顾,而它们却尽情的展示着自己的生命,骄傲自信的为自己的美丽生命而欢腾嬉闹。然而回首十年,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又会令人感受到一种沉重,一种悲哀。仔细品味这篇短文,使人幡然悟到,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珍惜生活的浪花,正如宗璞所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当象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四)延伸作业
1.观察花草树木,观察生活。
2.抒写观察
(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看花一一繁花似锦
一、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了健康个性。
如:要
二、富有时代气息,加强人文教育。
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中,重点研读了“手足情、生死谜”,“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两部分,让学生在“忆花”的部分中去感受时代所给予人的感受;“思花”部分重点在于对人的感情的升华,而这种时代气息和人文教育又是潜移默化的自然性的渗透,使学生从优美的文章中崇尚了热爱生命、珍惜幸福、珍爱人生的高尚情操,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明确了把人文教育放在显著地位的特点。三、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案中的朗读方法的指导,学生的朗读与研讨,以及畅谈感受的环节设计,都是重视
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移写”步换景的“动点描法。
二、学习文章多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毛泽东主席在他的《沁园春、雪》一文中写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本单元编者带领我们游览了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风光如画的阿里山,以及水清境幽的小石潭,积水空明的黄州承天寺,那一山一水,一潭一溪,莫不让我们赏心悦目,让我们把目光伸得更远一点,世界著名的水城威尼斯会是什么样子呢?板书课题:蓝蓝的威尼斯马信德
二、出示目标:
(一)学习作者移写”步换景的“动点描法。
(二)学习文章多用比喻的特点。
三、整体感知课文:出示幻灯片(一)
学生带问题初读课文:
(1)找出生字词
(2)找出你喜欢的段落
(3)划出表现作者行踪的词或句子。
学生读课文,讨论以上三个问题。
四、讲读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出示幻灯片2
给下列字注音并用词语造句:
舷眺缀簇魅鳞次栉比绚
(二)找出表示行踪的词或句子
学生讨论找出这些句子,先小组交流然生班级交流。
“一到罗马”
“我们登上汽艇”
“泛舟在大运河上”
“穿过一座座桥梁”
“到威尼斯市体育馆去看球赛”
作者描写这些景物时是否随意写来?作者抓住什么特征来写的?
学生讨论回答。
作者抓住“蓝蓝的”的特征写的。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呢?
学生回答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蓝蓝的”特征。学生说第一、二两段集中体现了这一点。
还有的学生说第五六两段也可看出这一点,老师接着问:
文章五六两段落主要写圣马克广场的来历、建筑、特产、游客等,似乎与蓝没有多大关系,你如何理解?
学生讨论回答。
蓝色不仅是指一种自然现彩,而且是一种人文景观,它是美丽和谐和幸福的象征,圣马可广场的来历、建筑、游客等,是一种人文景观,这种人文景观构成了一幅美丽和谐,幸福的画卷,这正是蓝蓝威尼斯的内在特征。(出示广场一角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这种宁静与和谐)
小结:移步换景是一种“动点描写”法,就是不断变换立足点和观察点,进行多方面的观察,然后再描绘出一幅画卷,逐步展现它的全貌,这是游记常用的一种写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习运用这种方法。运用这种写法时,要注意两点:(出示幻灯片)
1、要把立足点的变换交代清楚。
2、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不能写成流水帐。
明白上面的问题之后再来看课题,作者不用“水上威尼斯”“水城威尼斯”“奇特的威尼斯”等,而说“蓝蓝的威尼斯”就不难理解了,你怎样理解呢?
(1)“一片蓝蓝的世界,天是蓝的,地也是蓝的,”“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
(2)不仅突出了色彩,而且写出了总体印象。
(3)不仅突出了威尼斯的环境特征,而且它是和平、宁静、友谊的象征。
(4)通篇都围绕“蓝蓝的”来写。
教师小结:我们愿世界都是蓝色的,希望我们永远住在蓝色的地球上。
(三)文章除了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游踪之外,在语言的描写上也颇下功夫,看看你最喜欢文章哪几段的语言描写?
你知道怎样分析么?
教给大家一种分析文章段落的方法,层层追问法。出示幻灯片。
1、总体把握乍读这段真好,我喜欢
2、具体分析:为什么会让我喜欢?
它优美的语言吸引了我。
为什么优美,表现在哪里?
(1)修辞方法。
(2)优美的修饰词。
五、应用于我的写作
先让学生读,指导朗读
然后学生说喜欢的原因
具体分析1、2段
学生具体分析,老师小结。
第一段:
1、天蓝、地蓝、城市蓝,突出蓝蓝的特征,起着点题的作用。
2、联想打比方“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描绘了眺望威尼斯所见到的美丽画面。这个新鲜贴切的比喻,不仅扣紧了题目,描绘出了威尼斯给人的整体印象,而且有着深邃的意境,使平凡的事物变得瑰丽美妙起来。
第二段:
1、比喻
(1)亚得里亚海滨的一串明珠
(2)就像一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瑰宝。
(3)像进了水晶宫一般
这几个比喻的共同特点是“闪闪发光”,给人光彩夺目、如诗似画的感觉,灯光、明月、碧海、珍珠、瑰宝……这是多么绚烂的世界,迷人的“人间奇景”啊!
2、具体的数据118个岛屿,117条大小河道401座多式多样的桥梁
3、对偶句灯光映着碧水
明月照亮大海
处处扣住光和水进行描写
小结:(出示幻灯片)贴切新鲜的比喻“可以使描述的事物和境界豁然开朗,甚至使人能够记它一辈子。平凡的事物,常常也在形容比喻之下变得瑰丽美妙起来了。”(秦牧语)
六、梳理、总结、扩展
把我们的学校介绍给同学们听,注意描写行踪,注意抓住特点去写。
学生讨论,先小组交流,然后班级交流。
七、作业:出示幻灯片。
你曾外出旅游过吗?哪处风景名胜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自由命题,写一篇游记。
八、板书设计
蓝蓝的威尼斯
马信德
变换立足点和观察点 移步换景
抓住特征 动点描写 比喻